经济发展的平衡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发展的平衡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发展的平衡性

经济发展的平衡性范文1

论文关键词:经济发展水平 差异性 非均衡性 农村社会养老

论文摘要: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规模、结构及社会化程度,我国农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较大,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收入、农村东中西部收入及各地区内农民收入差距明显。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应区分经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落后地区分别进行设计,建立非均衡性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探索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新途径。然而,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农村人口众多,地区间差异大,发展极不平衡,尽管自20世纪90年代起各地都在积极探讨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但由于制度设计缺乏可行性,总是问题多多或中途流产,以致1999年国务院中途叫停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设计、建立与地区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势在必行。本文从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等方面着手,对我国建立非均衡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同人。

一、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一)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规模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施中需要国家给予财政支持,实施范围愈广,保障规模愈大,所需要国家财政拨款愈多。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保障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较高,由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规模较大,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弱,其社会养老保障的规模、水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在我国历年的国民收人中,消费基金一般占70%左右,而消费基金的大部分用于以按劳分配为主要形式的工资部分,只有大约占消费基金10%的部分用于社会保障,这一部分仅占国民收人的7%。而这部分的社会保障基金也只有小部分被用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所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很小,只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结构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结构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各种保险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需求受到抑制,也只能选择低水平的保险项目,无法选择高水平的保险项目,从而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结构表现为低层次性和不完整性。反之,如果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家有充足的财力满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需求,农民有缴费的经济能力,就可以选择高水平的保险项目,这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就会依据社会成员多方面的需求走向项目齐全化和体系完整化。我国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民的财力有限,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较低,仅能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三)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是反映其模式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包括筹资的社会化、保障对象的社会化、服务的社会化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主要是由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来决定的,当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高时,农民支付能力高,保障模式水平的社会化程度就比较高,资金来源渠道多,保障对象全民化,保障的覆盖面宽。如瑞典模式,其社会化程度较高,保障对象为全体公民,实现了保障对象社会化;在资金来源上,实行个人和企业纳税并与国家财政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筹资的社会化;在资金的筹措与管理上,普遍采用了基金化、经营化、货币化的方式。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因而其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筹资渠道也比较单一。

二、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

1.我国城乡居民收人差距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大多数农民生活水平仍然很低,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从表1可以看出,2004年,我国城市居民人均纯收人9 421.6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仅为2 936.4元,由此可见,与城市相比,农村居民人均收人水平还相当低,而且差距显著,因此,不能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只能建立不同于城镇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农村东中西部地区居民平均收人差距明显

党的之后,针对当时的国情,我们党提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全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1978年,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收人水平基本持平,但进人1985年以来,地区收人水平差距逐渐拉大。从表中可以看出,西部和中部发展相对较慢,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1985年,东部农村家庭总收人为西部地区的142%,2004年达到169%(见表2)。

3.各地区农村居民的收人差距不断拉大

我国农村居民的收人差距也在不断拉大,收人分配极不均衡,低收人农户与高收人农户的收人差距进一步扩大。按农户人均收人水平进行5等份分组(每组各占总户数的20 0,6 ) ,2001年高低收人组农户的收人比为6.76:1(以低收人组农户的收人为1),2002扩大为6.88:1,2003年进一步扩大为7.32:1(见表3)。

由上述可见,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的许多省市的农村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很高,农民的经济实力也较雄厚,与发达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水平还很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在目前不可能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只能进行分类设计和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经济发展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提供物质基础,即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必须遵循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客观规律,非均衡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必须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为前提,这种经济主导性规律是导致农村养老非均衡保障的支配性规律,其内涵是农村养老保障实质是一种经济现象,其保障的非均衡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性。一般而言,农村不同地区,经济愈发达的地区,社会化养老的需求愈高,保障水平愈高,而落后的地区则相反;农村同一地区,收人愈高的群体,社会化养老的需求愈高,保障水平愈高,反之亦然。

三、非均衡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

从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一)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制度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具备了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条件,应积极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努力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了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参照城镇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具体做法为:

1.保障项目多样化

经济发达地区农民生活比较富裕,观念也比较开放,除了基本生活以外,他们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还有更高的需求,在保障标准上,可以多设定一些档次,并适当地提高每个档次的水平,以适应发达地区农民的保险需求。

2.加大集体补助与财政支持比例

经济发达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大发展,集体经济的厚实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集体经济支持,集体经济承担部分农民养老保险的保费也是其责任和义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经济发达地区集体经济对改善当地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但对农民养老问题却很少投人,多为直接的现时支付,应该利用集体经济这一优势条件,加大农民养老的集体经济支持力度。同时目前经济发达地区建立的农村社会保障,当地财政很少支持,保障制度抗风险能力很脆弱,必须从制度上规定连续性向基金注人适量财政资金,加大基金的公共积累水平。

3.规范缴费基数,实行与城镇一体缴费

以农村劳动力人均纯收人作为缴费基数,以与农村劳动力的收人状况相适应,一方面保证征缴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实现保障与生活水平的对等性,缴费率与城镇一致,实行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性。

4.向农民开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税,实现农村社会养老的“社会性”

将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费改为社会养老保障税,解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费征缴困难和参保群体不稳定性问题,开征保障税在实现扩面的同时,更能强化征缴,降低管理成本,保证基金的征收和稳定。

5.健全基金的保值、增值机制

发达地区的保障资金的各种管理机制比较健全,投资的机会较多,应该健全机制,有效地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指收人水平介于贫困与富裕之间的地区,这类地区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据的比例较大。从收人水平角度而言,是介于贫穷与小康之间的一种收人水平和生活水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高,农业的产业结构有所调整,收人水平和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这表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已经走出了贫困线,但还没有达到富裕阶段。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且区域内部经济差异也很大,不完全具备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经济条件。

欠发达地区应采取以家庭养老为主体,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养老保障体系。欠发达地区以家庭养老为主体是指在条件不具备或不适合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地区暂不普遍推行农村社会化养老,当一些地区满足了社会化养老条件后再实施,以及在一些已经满足了实行社会养老的特殊人群中率先实施社会养老。欠发达地区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下列问题:

1.以保障其基本生活为基本原则

欠发达地区在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时,在保障标准上,应坚持宜低不宜高,以能保障其基本生活为前提,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切忌保障水平超出当地经济承受能力,给国家造成困难和负担。

2.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统一管理与财政支持

养老保险基金的使用一定要建立监督机制,增强透明度。由于欠发达地区投保档次一般较低,每年收取保费较少,因此,其各级管理机构的人员工资应由财政拨付,其办公费用,每年按所收保费的一定比例由县管理处统一提取,分级使用。

3.优先保障重点对象

欠发达地区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社会保障能力和群众承受能力有限,因此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社会保障必须坚持优先保障重点对象的原则,包括五保对象、残疾人、优抚对象、特困户等,这对于稳定社会,促进欠发达农村经济发展,密切干群关系,加强国防建设和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三)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养老

我国农村经济落后地区所占比例比较大,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贫困线的标准为206元,在此线以下的低收人农村人口有1.125亿,占农村人口总数的14.8%,到2004年农村贫困线的标准为668元,在此线下的农村人口有2 610万,贫困发生率为2.8%,其中东部地区人口为374万,中部地区为931万,西部为1 305万。农村低收人人口为4 977万,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5.3%,东、中、西部低收人人口分别为837万、1 744万和2 396万。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主要表现在生产方式原始,生产手段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的收人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收人低,消费差,投人少,自我发展能力弱,生活困难;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低,仅能维持最简单的消费。由于收人水平低,有限的收人全都用于生活消费,决定了其生产的低投人,导致了自我发展能力弱。

经济发展的平衡性范文2

[关键词]区域经济 区域金融 均衡发展 经济发展

一 引言

区域金融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结构和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外延上表现为拥有不同的形态。不同层次与金融活动相对集中于若干金融区域,也就是说区域金融是将金融置于空间范畴中来分析金融在空间的结构形态与作用机制。由此可知,区域金融发展的先决问题是金融发展问题,金融发展一般理论与分析方法同样作为区域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区域金融结构是指区域现存的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与金融制度的总和。在这里金融机构是指涉及金融业务中的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债权与债务凭证,即在金融市场中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与交易对象;金融机构是指金融工具发现和交易的市场主体,即商品贸易支付与结算等的中介机构;金融市场是指金融交易可以进行的场所,包括有形与无形两种形式;金融制度体系包括金融机构的产权制度、金融市场制度与监管机制等。

二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性,导致了我国区域金融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均衡状态。这种差异严重危害了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急需我们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改善。

(1)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首先,从我国的GDP的增长速度看,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西部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3%,但是经济总量却不到全国的1/8即使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这种状况并没有得到好转,这种差异还将进一步扩大。

其次,从人均GDP增长速度来看,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告诉增长,整体进步飞速,但是如果分东部与中西部来看,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异也由70年代的100元左右扩大到最高位万元左右,北京、上海等地正在逐步向信息化迈进,而西部地区尚未进入工业化,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的差异。

当然,这种差异还体现在投资总量,产业结构,开放程度,地区间财力差异与城镇化差异上。这些差异的存在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区域金融的综合发展。

(2)区域金融发展的不均衡性。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均衡性,导致了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不均衡,这种不均衡主要体现在,金融以及货币的相关比率衡量、上市公司及其筹措资金情况,金融机构的效益水平,金融市场效率、金融保险业增加值角度等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三 我国区域金融均衡发展对策

由于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性,导致的我国区域金融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的不均衡。严重危害了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急需我们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改善针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不均衡的现状。

(1)加强我国各项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多元化发展的进入体系。大力发展新的区域性商业性金融机构,通过适当的制度,促进中西部民营金融机构的成长,从而为其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努力开发新的融资方式,培育各种金融中介机构,并在适合地区培育区域性金融中心,并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对其进行约束,从宏观上促进中西部区域金融的发展。

(2)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涉及金融改革试验点,大力发展与培育新金融体系。金融创新有利于改善金融资源的分配结构,提高金融效率,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适当的放松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各种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大力发展动产质押、金融租赁。资产证券化等业务模式。

(3)积极规避各种金融风险,健全中西部地区的金融监管体系。目前,中西部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较低,呆账贷款情况严重,随着区域金融政策改革的深化,若不进一步改进,将会给其金融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因此,有效加强其金融监管体系对中西部金融的健康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建立有效的金融资产价值评估制度、金融机构评级制度、金融风险预警机制以及利用外部审计等手段来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

(4)开拓区域化资本市场,为中西部企业提供融资环境。建立区域性资本市场,培育合格的投资者,发展债券融资,发行中西部开发券,允许省级地方政府适量的发行地方建设债券,同时大力发展债券发行机制,建立严格的信用评级体系,重建中西部债券的信用体系。

(5)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执行差异性的货币金融策略。货币金融政策在区域经济和金融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恰当的货币金融政策可加速经济的发展。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差异性金融政策,设置专门的区域性金融机构,指导信贷政策鼓励资本向欠发达地区流动,依靠政府财政提供信贷担保,扩大欠发达地区企业贷款等,以促进中西部金融的快速发展。

经济发展的平衡性范文3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对不同地区金融发展及劳动力流动状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并提出金融发展影响劳动力流动的作用机制:收入效应、就业效应和贸易效应。在借鉴Acora和Hewings模型的基础上,本文使用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金融发展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金融发展对劳动力流动有着促进作用,同时也验证这种作用机制的存在。在理论和实证的基础上,文章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发展 劳动力流动 区域差异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传统僵化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模式,开启了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历史。随着劳动力市场的日益成熟和完善,劳动力流动迅猛发展,流动形式丰富多样,不再简单地表现为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和跨地区转移等原始的流动方式,而展现出多层次、多角度同时流动的态势,劳动力要素流动也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

劳动力流动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历来相关研究甚多,其中一个主要方向是研究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这些研究多是从迁入地与迁出地的要素差异着手,比如工资差距、就业状况差异、工作条件居住条件等。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的地位日益突出,金融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先导力量,具有强大的作用力、渗透力和推动力,近年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国内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体系的快速发展和金融部门的持续扩张。金融中介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而劳动力流动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和内容,因此,金融发展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以开放的视角,运用省际数据,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深入研究了金融发展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相关建议,把金融因素纳入劳动力流动研究中,对我国完善劳动力市场、实现区域间的平衡、协调发展有着参考意义。

金融发展对劳动力流动的效应分析

(一)金融发展的收入效应

关于金融发展与收入的研究是较多的,且主要集中于研究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的关系。但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分析,对于金融发展和收入不平等的关系,经济学家们均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部分学者认为金融发展对收入不平等状况的改善有利。从金融中介发展的广度来说,金融发展能够让更多人获得金融服务,这有利于增加经济机会同时减少代际间的收入不平等。

由于在我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是收入不平等主要的表现形式,因此学者们关注更多的是我国金融发展和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关系。叶志强、陈习定、张顺明(2011)利用1978-2006年各省的面板数据发现金融发展显著地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且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显著负相关,并检验了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进行影响的机制,即金融发展减少了农村人口的收入增长从而拉大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关于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陶珍生(2011)认为区域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性扩大了收入差距,同时通过对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性对地区收入差距贡献度的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非平衡性对其区域内部收入差距的贡献度达到了22.97%,中部地区较低,而三大区域之间的金融非平衡性对区域间的收入差距贡献率达到了80.08%。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就是工资水平。伴随着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加剧,区域收入差距会因此拉大,劳动力为了获得更高的报酬,会更倾向于选择从低工资地区流向高工资地区,由此金融发展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

(二)金融发展的就业效应

一般认为金融发展对就业产生影响主要是通过金融深化的作用,金融深化一方面能够使金融资产收益率提高,另一方面能降低实际利率,从而促进金融产业以及相关产业发展,最终起到增加就业的作用(Edward,1989)。

本文把金融发展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分为间接效应和直接效应。直接效应是指金融发展增加了金融产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提供了更多的岗位,增加了就业机会。金融发展的间接就业效应是指金融中介机构利用吸存放贷的行为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通过促进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已有行业的成长及新行业的形成和推动城市化,实现就业的增长。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的增加能够吸引更多劳动力,不同地区就业情况的差异促进着劳动力的流动。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吸引劳动力向该地区流入。

(三)金融发展的贸易效应

开放背景下,金融发展通过促进地区国际贸易对国内劳动力流动产生作用。徐建军、汪浩瀚(2008)以及包群、阳佳余(2008)通过实证分析表明:无论是在长期还是在短期,全国金融发展对进、出口都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东部沿海地区在地理上就优于中西部内陆地区发展贸易和吸纳FDI,东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又高于中西部地区,在金融发展对贸易的促进作用下,进一步扩大了东部和中西部在对外开放条件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提高了区域间的劳动力流动的可能性。一方面,东部地区各种优势吸引着制造商以及投资者在该地建厂投资,而在当地劳动力供给不能满足于生产规模的扩张时,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便会流动到东部地区。另一方面,劳动力不仅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劳动力的流入使得东部地区人口激增,这又促进了消费市场的扩大,加之该地地理上接近外国市场、政策上有税收等优惠,进一步吸引了制造商以及投资者,在这种循环之下,劳动力流动将非常活跃。同时,由于企业的增多致使劳动力需求增大,若供给满足不了劳动力需求,名义工资也会随之提高,这也成为吸引中西部省份劳动力流动至东部地区的影响因素。

金融发展影响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实证研究

经济发展的平衡性范文4

关键词:服务贸易;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政策建议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张。服务贸易在世界各国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成为促进一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超过了货物贸易的发展速度。我国服务贸易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快,我国服务贸易贸易额从1982年的44亿美元发展为2012年的4706亿美元。但是,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有相当大的距离,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为了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必须把服务贸易的发展放在战略性的发展地位。要发展服务贸易,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了解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这也是本文写做的目的。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问题

1.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发展规模逐步扩大,但进出口逆差仍在扩大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0%以上,其增长速度高于我国GDP的增长速度。2012年,我国服务进出口较上面增长12.3%,总额高达4705.8亿美元,占GDP比重为5.72%;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较上年增长14.7%,总额高达5396.4亿美元,占GDP比重为5.88%。虽然我过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但是我国贸易的出口规模较小,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实力不匹配。此外,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逆差存在扩大的趋势,并且自20世纪90年代服务贸易的起源发展以来从未消除,最近10年的服务贸易逆差如下表一所示。

观察表一可得,我国近年来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尤其是2009年金融危机以前,2009年贸易总额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是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恢复不错,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仍然呈持续增长态势,且增长率均维持在高于12%之上。虽然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整体规模呈逐步上升趋势,但是我国服务贸易仍然是进口多于出口,即我国服务贸易存在逆差,尤其是2008年之后,贸易逆差呈现急剧上升态势。除此之外,我们可以从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与GDP比重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在我国整体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与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不匹配。

2.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

传统服务贸易主要包括旅游和运输等资源、劳动密集型部门。目前,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仍然是以传统的服务贸易结构为主,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中传统服务业出口占比大于1/2;但是,在新兴的现代服务贸易方面,即金融、保险和计算机等现代服务贸易领域则发展滞后。金融、保险和计算机等现代服务业属于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现在的服务贸易结构不够合理,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角度分析,我国的服务贸易结构现状可能影响我国服务贸易想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的转变。

3.我国人力资本优势减弱,人才缺乏

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低,这是过去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但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不断出现“用工荒”现象。再者,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生活成本的提高,我国工人的工资不断提高,与印度等国相比,过去我国劳动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已经弱化。再者我国大多农民工学历不高,造成我国大量劳动力自身素质不高,不能达到信息时代对劳动者高新技术应用的能力要求。因此,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劳动力的人力资本优势已经减弱,如股采取措施改变这一现象,将会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的高速发展。

虽然我国在改革开放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培养人才,同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这并不能缓解我国培养的人才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脱节。我国人才一方面供大于求,然而另一方面则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尤其是我国国际贸易、咨询信息等高附加值的服务行业所需的高级专业人才缺乏,这一因素严重地影响到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4.我国有关服务贸易立法不完备、管理滞后

我国国内针对服务贸易的立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我国有关服务贸易的立法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很多方面至今仍然处于空白状态。虽然我国也颁布了一些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法规,例如:《广告法》、《保险法》、《商业银行法》、《海商法》、《对外贸易法》等(时间倒序排列)。但是,在实际运用中,这些法律中的个别条纹与国际上的规定不一致,可操作用相对较差。此外,对于国外对我国服务贸易设置壁垒以及我国的贸易在国外被歧视现象方面,我国的法律中不曾涉及,因此这些法律不能起到充分保护我国企业的作用,这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有关服务贸易的立法相当不完备,我国相关部门必要完善立法,以保证并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同样,我国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缺陷众多,例如:责权不明、行业垄断等方面。在服务业贸易的政策和规章方面,我国中央和地方并没有形成一致、统一的政策,缺乏有效的调节部门。政策透明度欠缺,各个部门多头管理,容易造成权责不明、经营秩序混乱甚至行业垄断的问题。因此,在国家宏观管理政策方面,我们很有必要完善立法,完善并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管理的效率。

三、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1.国际服务贸易高度发展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对各个国家地区的贸易门槛降低,也加剧了企业和个人对服务的需求;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也减弱了区位优势的作用,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地理边界逐渐弱化,“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国际”一词从某种角度可以理解为是一个经济名词,而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地方,是指一个经济个体。

国际服务贸易将呈现高速发展状态,表现为不断丰富的内容和不断升级优化的结构。在全球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推动下,新兴的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被纳入到服务贸易领域,其中包括金融、技术服务、保险、咨询服务、数据处理等。新兴的现代服务也属于资本、知识密集型行业,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不同。这也就在结构上改变了我国的服务贸易,从此,我国服务贸易中的传统服务贸易呈下降趋势,新兴的现代服务贸易不断上升、所占比重逐步增加。因此我国服务贸易在内容上丰富的同时,结构也得到优化升级。我国的服务贸易正在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2.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

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不平衡性表现在地区分布上;第二个方面,不平衡性表现在行业分布上;第三个方面,不平衡性表现在产品结构上。

在地区分布上,发达国家是服务贸易大国,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相对比较落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之间的差异造成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地区分布上的不平衡性。排在全球服务贸易进口额、出口额前10的国家(中国和日本除外)均分布在西欧和北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有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例如2012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口额居于世界第三位,紧跟在美国和德国之后;出口额在世界范围内排第五位,前四位为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进口额位于世界第三位,紧跟美国和德。并且,处于中东亚地区的发展中国家高速发展,尤其是中国、中国香港和韩国。

在行业分布上,国际服务贸易分布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贸易金融的大小,贸易金额较大的项目主要有:金融、保险、运输、旅游和电信等方面。

在产品结构上,国际服务贸易的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产品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甚至具有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的特征;发达国家的服务产品大多属于高附加值值的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污染小、耗能低。

3.服务贸易的知识密集化发展趋势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改变了服务贸易的特性,使得服务贸易克服了服务不可储存性、无形性以及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的限制,使得服务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例如医疗和银行系统的信息化与电子化、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及广泛应用、以及政府服务的电子化等,以及大量新行业的不断涌现。充分的证明了知识和技术的进步与创新给服务贸易带来了新的贸易契机。

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的关键决定因素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可以带来信息技术的革新,为贸易提供新的支持手段,从而促使资源配置达到更高效的水平。

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扩大贸易出口,增强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从前文介绍可知,我国服务贸易整体规模较小,逆差不断增大。因此,首先我们应该利用我国的优势行业带动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同时利用GATS的相关规则对我国的劣势行业进行相应的保护。从而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均衡发展,并为我国服务贸易的结构升级提供坚实的后台支持。综合分析我国的经济状况,应该重点扶持的行业主要有以下四类:一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且,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应好的特点,并且能带动大批就业人员;二是高技术创新行业;三是为农业服务的农村服务业,因为我国农村人口占据绝大多数;四是基础性行业,如公共服务、教育事业。

通过扶持强势行业,保护幼稚弱势行业,不断的刺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与提高,培养我国服务贸易新优势,从而达到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目的。

2.优化我国服务贸易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的服务贸易产业正处于传统服务贸易向新兴现代服务贸易转变的阶段。资本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是当今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的趋势,因此无论我国要实现经济高速发展,还是增强国际竞争力,均应尽全力全词我国服务贸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优化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进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倾斜优惠政策促使知识型、技术型、高附加值值的产业发展,并重点发展此类行业;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密集型的基础,提高我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利用自然因素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发展新兴现代服务贸易。在此过程中,技术和知识的作用不可忽略,我们也可以将新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到传统的服务贸易上,改善一部分产业、企业或公司。

3.加快人才培养,重视人力资本

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缺乏专业的国际贸易高级人才,同时服务贸易需要高新技术支持,然而高新技术也是需要人力资本来完成的。因此要实现我国服务贸易高速发展,完成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本,加快人才的培养。

4.完善我国有关服务贸易立法,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监管力度

加快立法步伐。我国有关服务贸易方面的立法不完备,管理滞后,没有一整套有效的法律法规保障和支持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为了保证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有必要尽快制定相应的一部与国际法规接轨同时又能有效保障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

加快完善服务蚂蚁管理体制,使得政策透明度提高,促进各个部门权责明晰,使得我国服务贸易得以高效管理,避免权责不明、行业垄断现象的发生。

五、小结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条件下,服务贸易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要提高国际竞争力、缩小与世界整体水平的差距,我国必须加大力度发展服务贸易。我国服务贸易发展速度较快,服务贸易净出口额在世界范围内排名靠前,但是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就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我国服务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总所占比重较小,与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不相匹配;我国服务贸易出口较少,近些年来,服务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传统服务贸易占比较大,资本密集型高附加值产业较少,与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状况不一致,等等。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了解其所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相应的对策解决我们服务贸易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祥荣.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法则与社会,2009(3上)

[2]刘媛君.简析我国服务贸易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3.

[3]肖黎,崔强.浅析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J].现代经济,2007(3).

[4]魏下海.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经济前沿,2006(7).

[5]姜超.中国服务业FDI及服务贸易现状分析[J].国际商贸,2013(10).

经济发展的平衡性范文5

关键词:耕地重心;经济重心;几何中心;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9-0000-05

土地是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不仅人均耕地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耕地大量流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难以避免。中国耕地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已成为农业生产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近年来,一些学者对全国以及某些典型地区的耕地面积变化过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做了研究并已取得不少进展。

1 研究区概况

重庆市位于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处于我国内陆西南部、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东临湖北、湖南,南接贵州,西靠四川,北连陕西。地形走势从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起伏较大,最高海拔2797m,最低海拔75m,呈现东南高而西北低的显著的立体地貌特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占幅员面积94%,其次是河谷、平原、盆地和高原[1]。

重庆市是一个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直辖市,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耕地总量较少,人均占有量更少;陡坡耕地比重大,耕地质量差,生产率低;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生产潜力极为有限。随着重庆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重庆市耕地资源利用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体现在耕地总量呈递减趋势,不同经济体中,耕地面积递减速度有差异;另一方面,耕地质量在不断下降。重庆市在实现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将会给重庆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带来深刻影响[2]。重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重庆市面临着四大问题:三峡库区的建设,要求保护生态环境;经济地位的提升,城市化速度加快;非农建设用地需求量的迅速增加;农村经济要发展就需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保护耕地安全又势在必行,必须要严把关口。如何协调四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耕地供求矛盾关系,是实现重庆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关注的问题[3]。耕地后备资源的区位条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本文是对重庆市近十年的耕地资源重心和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

2006年,重庆提出“一圈两翼”发展战略,即以主城为核心、以大约1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范围的城市经济区(“一圈”),建设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城镇群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城镇群(“东北翼、东南翼”)。此政策的提出,是基于重庆的实际情况:重庆的主城区的发展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速度不够,必须通过城市扩张来摆脱贫困和提高竞争力。由于重庆东西方向、南北方向的差异较大,因此,有必要对重庆内部不同发展程度的经济体进行更详细的分析。本文对重庆分区域对比分析也是基于此政策对重庆经济体的划分。

2 研究的现状、理论、方法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现状

国内外许多学者利用耕地数量变化的研究显示,耕地流失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并且由于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增长阶段,相关关系存在不同的特点。而针对重庆市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重庆耕地的减少与经济发展具有直接关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重庆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均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但是耕地变化与GDP变化的同步率不稳定[4]。

美国学者弗・沃尔克将“重心”方法引入到人口问题研究中,用以分析美国西部开发和阳光地带崛起所引起的美国人口分布变化情况[5]。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学者也开始尝试运用重心研究方法分析社会问题,并且在研究经济重心、耕地重心、人口重心、就业重心、能源重心、消费重心等等问题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在空间信息快速发展的年代,GIS技术的应用无疑是解决空间统计、空间分析问题最好的手段和工具[6]。但是将耕地重心与经济重心进行空间上的相关分析却很少有人涉及。

2.2 研究的理论

“重心”原本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是指物体内各点所受重力产生合力的作用点。人流、物流和能量的分布无不在空间上展开,各种物质和能量在空间上聚散和迁移,便产生了某一时刻的重心问题,重心的运动方向、速度和强度是表征某一物质在空间上变化的最好指标。各国学者把此概念的运用延伸到经济、人口、就业、污染重心等等方面研究。当某一空间现象的空间均值显著区别于区域的几何重心时,就指示了这一空间现象的不均衡分布,或者称为“重心偏离”。偏离方向指示了空间现象的“高密度”区域,偏离的距离则指示了均衡程度[7]。

“重心”运用到经济学中时,是指在区域经济空间里的某一点,在该点各个方向上的经济力量能够维持均衡[8]。不过,对一个拥有若干个次一级行政区域的省、市来说,计算经济重心通常更多地借用地理坐标来表达空间上的距离概念。在对经济重心进行计算时,基于对前人经验的借鉴,耕地面积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GDP和各产业值方面[9],本文运用的数据为重庆各个区县年末人均GDP数量作为耕地经济重心计算的基础指标。

同理,区域耕地数量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同样导致耕地分布重心的迁移。因此,耕地分布重心表征了区域耕地分布在空间上的集中性特征。本文运用各个区县每年年末的耕地数量作为耕地重心计算的基础指标。

2.3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本文根据以上理论,对整个大重庆以及三个经济体分别的(一圈、东北翼、东南翼)经济重心和耕地重心进行计算并分析。具体方法为:(1)建立资源数据库,包括重庆市2001-2010年统计数据尽可能全的10个年份的耕地面积和人均GDP数据[10];(2)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使用Spatial Statistics Tools中Measuring Geographic Distribution下的Mean Center工具计算耕地及经济的重心。据此,获得耕地、经济近十年重心,将它们合并到一个图层上以方便分析。用直线按年份的次序得到的重心连接起来,形成重心变化曲线。(3)利用ArcMap软件的距离测量工具测出各个重心移动和相离的距离。利用GIS技术直观、形象地表示不同年份重庆耕地重心、经济重心的移动轨迹和速度。

本文选取重庆市各个区县2001-2010年的逐年年末耕地资料,重庆市各个区县的人均GDP资料,以及重庆行政区划矢量图。这些资料来源于重庆市统计年鉴资料和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数据的处理和图件的制作主要是运用Microsoft Excel软件、SPSS16.0软件和ArcGIS软件完成。

3 大重庆及三大经济体耕地重心、经济重心空间变化

3.1 大重庆耕地重心、经济重心空间变化

3.1.1 大重庆耕地重心空间变化

根据整理的2001-2010年期间重庆各个区县的耕地数据,计算出每年的耕地重心坐标,将其表示在经纬网平面坐标系中,并依年份将各个坐标点连接起来便可得到10年来重庆耕地重心的动态演化(图1)。由图可知:(1)重庆耕地重心一直位于107°26′E以东,29°55′N以南位于涪陵区北部。大大偏离了重庆的几何重心(107°52′,30°3′)位于丰都县内。这说明重庆的耕地分布从十年前就处于不平衡状态,耕地的密度西部高于东部,南部高于北部。东西方向的不平衡性大于南北方向,这样的不平衡性是由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共同导致的。(2)由于三峡工程的实施,出于生态保护等等各个方面的需要,重庆东北方向处于三峡库区的区县进行了退耕还林,导致01-04年耕地的不断减少,耕地重心也不断向西南方向移动。

图1 大重庆耕地重心

Fig1.The Cultivated Land in the center of gravity in Chongqing

3.1.2 大重庆经济重心空间变化

根据整理的2001-2010年期间重庆各个区县的人均GDP数据,计算出每年的人均GDP重心坐标,将其表示在经纬网平面坐标系中,并依年份将各个坐标点连接起来便可得到10年来重庆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化(图2)。由图可知:(1)10年来重庆人均GDP重心,在106°48′30″-106°53′30″E、29°40′15″-29°42′30″N之间变动02年从江北区移动到渝北区。相对于几何中心,人均GDP重心一直偏向于西南,即一圈经济体,这说明重庆区域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一圈经济体是重庆的经济高密度区。而且东西方向的区域差异要大于南北的差异。(2)从01-04年,人均GDP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7.1km,从05年起,重心处于一个相对密集的区域,说明在这一阶段,东北地区的经济有所发展,但是,与经济发展较好的一圈相比,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发展。

图2 大重庆人均GDP重心

Fig2.The Economic barycenter in Chongqing

3.1.3 大重庆耕地重心与经济重心空间变化关系

大重庆内,耕地重心与人均GDP重心都位于重庆几何重心的西南方向,耕地重心距离几何重心41km,人均GDP重心距离几何重心103km。比较两幅图的变化趋势得出结果:(1)01-04年,耕地重心变化方向与人均GDP重心变化方向相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此时东北方向的经济发展是与耕地数量的减少同步的。在SPSS软件的支撑下分析重庆耕地面积和GDP之间呈现明显的相关关系,Pearson的相关系数达到-0.886,也佐证重庆的经济发展与耕地之间相关性大。(2)05-10年耕地重心变化方向与人均GDP重心变化方向相同。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此时,经济的增长对土地的依赖性减小,产业结构得到了升级,各个地区执行退二进三政策,进行土地流转,提高土地集约化使用,避免了土地浪费,土地政策的执行对耕地保护有一定的成效。

3.2 一圈耕地重心、经济重心空间变化

3.2.1 一圈耕地重心空间变化

图3为一圈经济体耕地重心变化图,由图可知:一圈经济体内,耕地重心位于沙坪坝区内,重心由(106°26′30″E,29°33′30″N)向(106°24′0″E,29°34′10″N)呈现缓慢地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现象。位于一圈的几何重心(九龙坡区内)(106°30′5″E,29°31′20″N)西北方向10.8 km处。耕地重心背离几何重心方向的移动,说明一圈内,耕地的不均衡性正在逐渐变大,并且东西方向的不均衡性大于南北方向。

图3 一圈耕地重心

Fig3.The Cultivated Land in the center of gravity in the Circle

3.2.2 一圈经济重心空间变化

图4为一圈经济体经济重心变化图,由图可知:一圈内经济重心一直处于沙坪坝区内,并且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但是总体呈现出向东北移动的现象。与一圈的几何重心距离有所缩短,不均衡性有减弱的趋势。

图4 一圈人均GDP重心

Fig4.The Economic barycenter in the Circle

3.2.3 一圈耕地重心与经济重心空间变化关系

一圈内耕地重心与经济重心都位于重庆几何重心的西北方向,耕地重心距离几何重心10.8km,人均GDP重心距离几何重心6.5km。比较两幅图的变化趋势得出结果:一圈内主城内经济基础稳固,使人均GDP重心在较小的范围内波动,但是,仍然有向东方向移动的趋势,这与一圈内耕地重心的移动方向西相反。重庆主城将第二产业向长寿和涪陵(位于重庆一圈的东部)转移,经济得到很快的发展,依赖土地程度比较严重,经济发展与土地相关性强[10] ,SPSS软件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达到-0.886。

3.3 东北翼耕地重心、经济重心空间变化

3.3.1 东北翼耕地重心空间变化

图5为东北翼经济体耕地重心变化图,由图可知:01-08年,东北翼耕地重心在万州区内由(108°26′0″E,30°47′0″N)向(108°22′30″E,30°44′30″N)呈现向西南方向移动的现象,09-10年,耕地重心有向相反方向回移的现象。位于东北翼的几何重心(云阳县内)(108°40′5″E,30°57′55″N)西南方向。

图5 东北翼耕地重心

Fig5.The Cultivated Land in the center of gravity in the Northeast wing

3.3.2 东北翼经济重心空间变化

图6为东北翼经济体经济重心变化图,由图可知:东北翼经济重心在万州区内(108°23′25″E,108°25′30″E),(30°47′0″N,30°49′30″N)范围内,整体呈现逆时针变化,01-03向西南方向移动,04向西北移动,05-10向东北方向移动。

图6 东北翼人均GDP重心

Fig6.The Economic barycenter in the Northeast wing

3.3.3 东北翼耕地重心与经济重心空间变化关系

东北翼耕地重心与人均GDP重心都位于东北翼几何重心的西南方向,耕地重心距离几何重心32.2 km,人均GDP重心距离几何重心29.5 km。东北翼耕地重心与经济重心相比,01-03年变化方向一致,04-08年变化方向相反,09-10年变化方向一致,耕地重心与经济重心空间变化步调并不完全呈现相同或相反。整个东北翼的不平衡性有逐渐减弱的趋势,西南部的耕地储备资源较东北来说更为丰富。

3.4 东南翼耕地重心、经济重心空间变化

3.4.1 东南翼耕地重心空间变化

图7为东南翼经济体耕地重心变化图,由图可知:东南翼耕地重心位在彭水县(108°27′50″E,108°28′20″E),(29°13′0″N,29°14′0″N)范围内,01-07年,东南翼耕地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09-10年,向东北方向移动。处于东南翼几何中心(彭水县内)(108°28′20″E,29°15′20″N)的南方。总体来说耕地重心向北移动,与几何中心的距离正在逐步减小。

图7 东南翼耕地重心

Fig7.The Economic barycenter in the South East wing

3.4.2 东南翼经济重心空间变化

图8为东南翼经济体经济重心变化图,由图可知:东南翼经济重心处于彭水县(108°23′30″E,108°25′35″E),(29°18′50″N,29°19′50″N)范围内。01-04年人均GDP重心在一定区域内波动,05-06年重心向北移动,07-09则向东南方向移动。处于东南翼几何重心西北方向,总体看来人均GDP重心与东南翼几何中心的距离正在减小,东南翼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正在逐渐减小。

图8 东南翼人均GDP重心

Fig8.The Economic barycenter in the South East wing

3.4.3 东南翼耕地重心与经济重心空间变化关系

东南翼耕地重心位于东南翼几何重心的南方,人均GDP重心都位于东南翼几何重心的西北方向,耕地重心距离几何重心2.6 km,人均GDP重心距离几何重心8 km,相对差距在不断减小,不平衡性不断减弱。耕地在东北翼的分布相对比较平衡,耕地重心向北移。由于黔江区的发展,人均GDP重心东移,即向黔江区移动。

3.5 三个经济体耕地重心、经济重心空间变化的相互关系分析

三个经济体相互比较,一圈及东南翼的耕地重心和人均GDP重心,与各自区域的几何重心比较,相偏离的距离较小,东北翼偏离的距离更大,分别达到了耕地重心距离几何重心32.2km,人均GDP重心距离几何重心29.5km。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东北翼以万州为分界区域的西南方向区县包括梁平、忠县、垫江、丰都的耕地资源,自然条件相比于东北方向的区县包括城口、巫溪、巫山要更好一些。经济方面东北方向的区县包括城口、巫溪、巫山、奉节、云阳、开县包括万州,都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西南与东北经济发展失衡,导致人均GDP重心向西南方向偏离几何重心较远。随着建设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城镇群发展战略的开展,重庆东北翼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正在逐步减小。但是东北翼的经济发展依然与耕地的相关性很大,SPSS软件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达到-0.899。

东南翼是三个经济体中唯一耕地重心和人均GDP重心处于几何重心两侧的区域。并且,两个重心都有向几何重心移动的趋势,从侧面可以分析出,在一定程度上,东南翼的经济发展与土地的挂钩较强,相关性大[11],SPSS软件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达到-0.865。

以重庆2010年耕地数据为基础,利用ArcMap中Symbology中Quantities工具制图,依据各个区县的耕地数量分成五个级别,耕地资源最多的为第一级,资源最少的为第五级,中间按照各个样本间的密集程度划分出三个级别,得到重庆2010年耕地数量分级图9。从图中可以看出:(1)一圈经济体的耕地资源呈圈层结构分布,中间圈层是主城区,耕地资源贫瘠,中间圈层向外,耕地数量逐渐增多,一圈经济体的外圈层耕地资源比主城要丰富。(2)东北翼经济体开县、万州的耕地资源丰富,耕地现有量是最高级别;西南方向的梁平、忠县、垫江、丰都和东面的云阳、丰都耕地资源较丰富;处于第二级别;最北边的城口,最东面的巫溪、巫山耕地资源相对较少,分别是第四和第五级别。(3)东南翼的彭水、酉阳耕地资源较丰富,处于第一级别;而石柱、武隆、黔江、秀山耕地资源则较少,处于第三级别。目前东北翼和东南翼的经济发展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强,在合理利用时要注意对耕地质量好的地区进行耕地的保护,保证粮食安全。

图9 重庆2010年耕地数量分级图

Fig9.2010 The quantity of cultivated land grading figure in Chongqing

4 结论

重庆整体来说,耕地和经济在各个区域发展不平衡,但在不同的经济体,由于先天的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增长阶段不同,不平衡的程度不同,重心分布的特点也不同。但是,却都存在经济增长,伴随耕地减少的情况。目前我国处于经济中等发达高增长型,代价性的耕地减少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阶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这一阶段,耕地面积的减少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也反映出目前发展阶段对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不够,产业结构不够完善。为了实现重庆全面发展,实现城市带动农村,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移第二产业时,需要注意对当地耕地生态资源的保护,实现经济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不足之处:在解释耕地重心与经济重心移动的根本原因或影响因素方面有待深入的定量研究;在不同属性重心之间互相影响的关系方面,定量分析方面需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陈晓军.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D].重庆市:西南大学,2009,11.

[2]Stockholm.Relating Land Use and Global Land Cover Change[C]//IGBP Report No.24 and HDP Report No.5,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3]王业侨.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相关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3):81-85.

[4]石彦,杨庆媛,文森,冯应斌.重庆市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2008:811-817.

[5]傅娟.建国以来新疆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动态转移轨迹与区域经济发展[N].新疆财经,2011(2).

[6]何学洲.基于GIS的人口空间统计分析研究与实现[D].重庆市:西南大学,2008:3-4.

[7]徐建华,岳文泽.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01,21(5):385-389.

[8]曹宗龙,陈松林.基于GIS的经济与产业重心空间演变及动态分析――以福州市为例[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1,23(2):22-33.

[9]徐映雪,任志远,张文梅.基于GIS的陕西省耕地与人口空间变化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26(3):216-222.

[10]鲁春阳,杨庆媛,文枫,张彦涛.重庆都市区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的实证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10):146-150.

经济发展的平衡性范文6

关键词 工业设计;平衡;和谐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5-0047-02

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到处都有工业设计的影子:流线型的奔驰宝马、精美的苹果手机、息息相关的各类生活用品。工业设计的魅力所在就是这些精彩的设计带给人们思想上的共鸣以及引起的情感感应。工业设计究竟与我们有着怎样的关系?我认为它不仅仅是设计一种功能方式,重要的是设计一种生活方式。

1 平衡市场的作用

工业设计的市场十分广泛,它平衡了消费者与市场的关系。我们作为物主、作为消费者、作为使用者,要不断琢磨人们的喜好,什么样子的东西为人们所喜好,什么样的事情能让人愉悦、自豪、有意义。我们必须找到能让产品散发魅力的东西好让人们去购买、宁愿多花钱也要拥有、选择这个而不是其他同类产品。这里不得不提,苹果的工业设计就达到了这种境界。 在这里,工业设计平衡了消费者与市场的关系,人们由此找到了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产品,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

产品与人有着很大的互动性,注重市场调查尤其是市场预测对工业设计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设计师而言,他与客户的关系也是需要平衡的。只有他们互动起来才能为市场找到一个好的平衡点。

2 工业设计的和谐性

都市生活早已成为人们乐于享受的生活方式,但是拥挤的交通、污染的空气、加速转动的生活节奏已经慢慢揭示着不适宜人类舒适的居住。人们与大自然相去甚远了。因此我们需要恢复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和谐关系。人们对和谐的不懈追求使我们工业设计发展的原动力。正是这种对和谐的向往与追求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都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就在于它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在人类历史上,高新技术与日常生活的桥梁就是工业设计,是它将企业与消费者连接起来。工业设计不仅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它成为企业重要的资源,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设计不就是在人与产品之间找一个平衡点么,人与产品自然和谐。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工业设计随之更新甚至被,但无论如何变化,它追求和谐、平衡生存这一点不会改变。

3 工业设计的视觉平衡性

“丑陋等于滞销”是80年代流行于工业设计界的一句话。设计师最为关心产品的形态,是否生动、是否悦目是否有情趣、是否有文化艺术内涵等等。设计的功能要求与艺术审美要求都是被当代学者所强调的。随着大工业时代的到来,批量生产带来的是不堪入目的丑陋。社会呼吁产品要带有设计的艺术性。而我们设计的服务对象不是设计师自己或者少数人而是面对全体大众,众口难调,我们在坚持艺术性原则的同时,要把握好客观存在的普遍性的美学和艺术标准,首先考虑大众的审美需要。作为以人为本的工业设计,在视觉上依然是产品与人的平衡点。

4 工业设计的心理平衡性

工业设计的视觉平衡性与心理平衡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个是感官上的,一个是感受上的。人对物的使用心理平衡表现在我们要求所设计的产品易看懂、易操作。就是让产品在消费者的心理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模型,引导消费者正确的操作或者说让正确操作成为一种自然而然。我们希望消费者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工业设计就是要让产品给人形成的心理模型达到完美平衡。

5 工业设计的情感平衡性

人性化再人性化是对工业设计不断的要求,要注重产品对人的情感因素。让处在重压下的人们感受到埋藏在心底的愉快就是工业化设计的人性化设计。注重对人性的关怀属于情感设计,同样也包括产品与人的情感交流。产品深层次的情感语言不就是产品的内涵么。人们对产品情感上的依赖与满足将是产品的未来,也是我们工业设计的发展方向。比如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产品的民族文化能唤起民族情感和民族自尊。因此,工业设计同样是人与产品的情感平衡点。

6 工业设计中的健康平衡性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法则是我们这里定义的健康平衡,人与环境和谐相处。设计师的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体现在现在流行的绿色设计。着眼于人与自然生态平衡的绿色设计在产品设计的每一个程序里都充分考虑到环境效益,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工业设计涉及的范围越广相应它所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甚至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命与健康。人与自然的法则让工业设计平衡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产品,让他们和谐发展。对于个人来说一个好的设计可以引领一个健康的消费。工业设计是一个能起健康平衡的平衡点。

7 结论

平衡市场、平衡环境、平衡心理、平衡视觉、平衡情感、平衡健康等等工业设计为人们提供生活每个细节的平衡,作为一种服务性行业,不仅从宏观关注人们的生活,而且起到平衡复杂的社会关系的作用,从微观上体贴人们的感受,设计以人为本。通过设计对社会发挥深远影响是每个设计师的职责。作为一个工业设计师是一份责任也是一种荣耀。

参考文献

[1]斯丹法诺・马扎诺.飞利浦设计思想[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83.

[2][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中信出版社,2002.

[3]罗伊娜・里德・科斯塔洛.设计元素[M].中信出版社,2003.

[4]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