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范文1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教师 教学 情感 能力
语文是一块充满丰富情感的天地。在语文文本资源中有那些文品高雅、情感丰富的作品,给学生提供了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多彩素材。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情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粮,塑造完美的人格,而且要不断地充分展示语文教学独特情感艺术的魅力。语文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教学情感能力,充分运用到教学中去,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1.情感解读能力
情感解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所必须拥有的一项基本素质。小学语文学习的文本资源是作者巧妙地运用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阐述生活哲理的载体。课文内容的品赏诵读是从作品的整体入手,对文学语言、文学形象进行感知,在读者的心灵中与作者的构思作品时的情感交融,从而产生读者与作者认同的共鸣。因此,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情感基础是表达文本情感的重要前提。教师只有将作者倾注在文本作品中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到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个性特点上来,才能在课堂上准确传递这种情感。
2.情感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这是取得更好教学效果的根本保障。在语文课教学时,语言是表达个人和课本内容中情感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朗诵课文、研读文本、分析作品时,要做到语中含情,传情达意,声情并举。教师要善于运用丰富多腔的语言、轻重缓急的语速、抑扬顿挫的语调变换来展示热情与豪放、优美与恬静、清新与淡雅、欢快和轻盈、悲切与严肃等意境。创造恰如其分的语境才能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3.情感表现能力
在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同时,还要不时的运用神情、目光、手势、体态等非语言手段的辅助作用来表情达意。恰到好处地使用非语言手段可以增强情感表达的形象性,使文本的语言具有更厚重的感染力,还能促使激情的提升。如研读《晏子使楚》一文,文中楚王张狂自大的形象,尖酸刻薄的语言,轻蔑的眼神与晏子据理力争、能言善辩的形象,机智巧答的语言与不失体态的动作,形成了鲜明的人物个性,即刻辨别出了善恶与美丑,让学生一目了然、感受至深。
4.情感调控能力
教学情感在解读、表达、展示能力得到充分运用的同时,还必须要有独特的调控能力,才会收到最佳的教学艺术效果。首先,教师要保持教学情绪的稳定,从走进教室站在讲台的那一刻起,就必须把与教学无关的所有情绪存储起来,不让它任意宣泄,决不能让自己的心境影响课堂的气氛。教师若用低沉、愤怒的情绪去表达文中欢快轻松的氛围是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其次,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心理素质。当面对课堂上各种偶发事件时,一定要沉着冷静,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头脑冷静,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随机应变,化被动为主动、化沉寂为活跃、化僵持为友善,对事件作出准确、快速的反应,迅速恢复正常的课堂教学,防止偶发事件导致的消极情绪充盈整个课堂。
5.教师要把握好教学情感的“度”
语文教师的情感表达虽然如同演员的情感表达一样,也有表演、装饰的方面,但教师情感的表达绝不会达到那种忘我的境地。随着文本中人物的悲欢离合而循序渐进,不断地变换角色,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具有高超的语言艺术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教学语言充分感受文本内容中的情感,而不能过于逼真形象来表现文章内容。教师在与文本教学对话时,既要进入角色,又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适时调控自己的教学情绪,使文本中的情感得到恰如其分地表现。
6.构建起教学情感和谐的平台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研究能力
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它是教师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实践及时进行反思总结,许多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兴奋和精彩,就是没有及时地记录下来,没有好好地去整理和总结。对教科研,是有感触而没有行动。许多老师在教育教学的一线:有许多新鲜的故事、感悟和精彩点或者是灵感,当时有感触,会兴奋一段时间,但是没有及时地记录、把握、积累下来,失去了许多鲜活的素材,到需要写文章时也就没有东西可用。许多老师把自己没有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归根于自己的惰性,或者是找一些借口为自己的惰性开脱。生活中,我们应该及时收集生活中的感动,反思总结,这是教师快速成长的捷径。
1.课堂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
1.1 是教育形势发展的要求。教学研究在教师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受到较高的重视,科研强校、科研兴校在学校已得到一致的认识,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质量都离不开科研,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一项重要的保证。所以,科研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信息和智能时代,教育与科研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活力和更加广泛的研究课题,为广大教师进行教育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1.2 是教师教学工作本身的需要。作为教师只有具备了科研能力,才能去追求创新,创造出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是教师更新知识的最佳途径和方法。研究意味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而教师一旦开始研究,必然会自觉地去学习,收集、分析加工信息,把教育变成促进再生信息的过程。
1.3 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学会教育科学研究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当教师掌握了科研的武器以后,不但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学习教书育人的理论知识,而且会自觉地以研究者的眼光去观察、思考和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还会主动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新时代的教育是创新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造才能,而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离不开科学研究,只有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的教师,才能真正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
2.教学研究能力
2.1 撰写教学案例、论文、反思的能力。通过这几类文章的撰写,促使自己学习和思考问题,能使教与研更深入一步,写的过程正是总结和提高的过程。在教学的同时要养成把点滴经验、体会记载下来,把看书得到的收获记载下来的习惯。拿起笔时就会认真思考、仔细回顾,广泛联想。当自己的思想得到整理、提炼后将会产生新的见解和认识,便会发现问题。
2.2 参加课题研究的能力。课题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还有利于教师形成长期研究方向。进行课题研究,就需要学习、需要钻研教育理论,搜集与分析有关的教育研究情报资料;需要对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进行回顾;对面临的各种教育现象细心观察、思索,对大大小小的教育实际问题进行整理、辩析;还要对主客观条件中不利因素、有利因素作出正确的分析、估价。同时进行课题研究时,教师要使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所成就,需要确立一个主攻方向,锲而不舍,长期坚持积累知识、形成有用的知识体系。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范文3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现阶段我国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小学语文教材中培养学生口语能力方面的素材不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无法得到有效锻炼。
1.教材方面的问题
教师过度关注教材内容,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陌生词汇,教师往往只是将字音和字意传授给学生,却没有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这些词汇,这样一来学生不管是阅读、写作还是与人交往,都不能正确运用这些词汇,从而抑制了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
2.教学方法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需要结合阅读、写作等方面综合进行培养,在此过程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能力会有所提升。语文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学生能力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个体差异为依据,综合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教学目标,但是目前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不够合理,教学目的性太强,制约了学生思维以及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问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学习环境、写作以及拓展思维等方面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1.营造良好的发言氛围
小学生需要一个和谐、活跃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够有效刺激他们的大脑皮层,使他们处于思考问题的兴奋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们更加善于表达。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发言氛围,鼓励学生发言,给他们平等的机会以及良好的表达平台。
比如,课前五分钟,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才艺进行展示,依据学生的座位次序,每节课选两个学生上台表演,可以朗诵诗歌,也可以阅读文章,或者是表演自己所喜欢的一段相声等,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学生的表达会更轻松。
2.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语文是工具学科,也是基础学科,教师要立足于这个要点,注意到学科本身的综合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写作。写作的过程是学生脑手结合的过程,因此在培养农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写作融合进来,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突破学校教学条件的束缚,释放学生思维和天性,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学生将心中的想法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写作能力与表达能力都会得到提升。
比如,以《我身边的美丽》为题目,组织一次郊游,到大自然中感受美丽,让学生观察他们平时常见的牛羊、稻谷、飞鸟等,借助自然的力量,教会学生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的美,找到它们的特点,将这些作为写作的素材,学生的思维也会因此得到锻炼。在现有教学资源并不完善的农村小学中,教师懂得创新教学,善于运用自然给予的有利条件,因材施教,就地取材,展开作文教学,是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一项不可缺少的技能,学生写作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3.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很长时间以来,关于国内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教育工作,始终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状态,学校并未将此正式纳入到日常文化教学计划中来。长此以往的结果就是,学生在结束义务教育后,在表达交际时,通常显得词不达意,不会流利交流,甚至对交际产生畏惧心理。无疑,表达交际能力的不足将会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人际交往及学习生涯。小学语文中的口语交际的目的,就是让教师根据教学任务,按照学生实际学情结合教学目标,进行的一种口语交际教学。该教学旨在通过有趣、生动的教学方式让小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交往智慧,形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一、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背景
(一)教师现实教学需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最常面临的情况就是,在和学生进行语言交流时,学生总是表现得词不达意,语句不流畅,语意表达不完整等。换言之,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无法准确地阐述内心想法,无法完整地叙述一件事和一个问题。口语交际是实现教师与学生完成流畅交流的基础,一旦学生无法跨过这个难关,那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习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亟须提高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与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如今,网络成了小学生课外最常驻足的地方。面对网络平台中层出不穷的流行语、“时髦话”,小学生深受影响。教师开展教学时,经常会听到很多孩子时不时就会说网络上的“时髦话”、网络用语,甚至很多用语都相当不文明。有的学生上课时,知道问题答案却不愿意举手发言;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因为表达太过紧张,因而无法准确地表达正确的意思,没有重点;还有的学生在与同学交流时,不会倾听,在语言交往中没有沟通技巧。
二、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理论知识匮乏
相较于语文教学中阅读、写作的部分,口语交际,其实更具有实践性。但小学语文教师通常只会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进行讲解,理论知识匮乏,无法服务于实践。须知,小学口语交际教学不仅可在课堂中展开,在其他场合或者结合生活也可以进行教学。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要“身兼数职”,不能抽出太多时间来系统地学习相关理论;另一方面,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也没有形成正确认识,觉得无法体现教学成果,所谓的教学设计也只能流于表面,只会将对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演变成会“听说”的作文课。
(二)教师缺乏拓展教材的能力
很多教师采用的口语教材完全是语文教材内容的生搬硬套,对其中可衍生的有价值内容不会实施补充与创新,学生对里面的内容兴趣不大。学生同样认为,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内容不丰富。教师应当深刻明白,教材只是教师给学生提供课堂教育的辅助材料,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也要形成自己的教学观,不断革新教学方式。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一下《猜字谜》为例,这一章节就是一项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旨在让学生说出谜语。如果学生猜中了字谜,教师就问学生为什么能猜中。接着,学生开始表达阐述。通常小学生都会对猜字谜有浓烈兴趣,会热衷于参加。但部分教师不会较好地拓展教材,只会教材上的几个例子,学生猜中后这个章节就草草结束,不能让学生更自由地发挥。
(三)不擅于融入情境式教学
教师尽管也明白情境式教学对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但因为不擅于创造情境,在实际教学中,只会训练学生尽量地开口说话,或者用问答的形式来教学。事实上,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要做的是使其积极主动地和自己互动配合。可是,有的教师会因为口语交际课时不多,只能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即每小组派一名学生上台发言,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如此一来,教学生展示自己口语交际的机会会非常少,并且仅有的一些表达机会,也只能被少数积极参与的学生占据,造成学生之间的信息偏差,不能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对策研究
(一)强化教师本身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教学对教师最大的要求,在于教师本身需要具备强大的内在文化素养。因为,语言便是体现一个人内在素养的呈现形式;同理得知,教师讲授和运用的语言教学能力源自教师的内在文化素养。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努力将本身内化的文化素养转化成外在的语言。熟练掌握一些表达技巧,提高语言的表现力。不仅在语文这一门学科上,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话题,调动知识储备,通过生动的语言创设与学生进行交际的情境,活跃孩子们的思维,让课堂教学的交际氛围更加轻松,培养每一个学生能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小学生来说,当其教育对象是一位语言素养高、有趣、表现力好的教师时,同样会油然生出一种向往之情。这也是新课改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有“向师性”意识的内在动力。改变一个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往往在教师的举手投足和一言一行中。教师只有预先强化本身的内在文化素养,以身示范,方能让学生有去学习口语交际的愿望,本质上,学生学习口语交际非一日之功,需要不断内化。
(二)教学训练内容结合实际生活
制订教学目标、创建教学情境、开展教学活动这三项教学流程,都需要依托教学主题的确立,这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首个任务。教师准备的关于口语交际全部训练内容,其宗旨都是让学生能够通过表达来实现目标。其中,教师训练内容只有结合学生生活,适用生活,方可激发学生交际的表达欲。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安慰》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参考以下内容:教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老师最喜欢去学校哪里吗?学生A:美术室。学生B:图书馆。学生C:微机房。教师:都不对,我最喜欢的是我们学校的广播电台,并且,我非常高兴地成了这个栏目的主播。最近,我就接到很多同学打来的电话。说到这里,电话就响了,大家和老师一起来听。(情境设置)教师:您好,这里是小烦恼热线,我是你们的好朋友×××老师,请问,你最近有什么烦恼?学生A:老师好,我最近很不开心,因为每到周末,其他小朋友都可以出去玩,我却还要去上一些妈妈帮我报的兴趣班。心里很难受,每次都不想去,我该怎么办?教师:其实,你的烦恼老师能理解。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想,你在去兴趣班的时候,你妈妈也是要陪你去的。你看,她平常工作也很忙,是不是也很辛苦呢?学生A:嗯。教师:当然,兴趣班占用了你一些玩的时间,但是,老师相信你也已经从中收获了很多东西,是不是?学生A:是这样。因为去了兴趣班,学校举办的一些才艺比赛,我还得了很好的名次,大家也都觉得我很不错。教师:这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耕耘的过程当然会有辛苦,会失去玩的乐趣,但是,你也在耕耘过后收获了幸福。所以啊,以后我们每次遇到问题,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相信就会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学生A:嗯,妈妈是为我好,想让我有更多的才艺和表现机会,我会继续努力的。谢谢老师,再见。教师:嗯,不用谢,老师也要谢谢你的来电,愿意和老师分享你的烦恼,再见。(情境结束)教师:很高兴刚刚帮助一个同学解决了他的烦恼,你们觉得我刚才的表现怎么样?学生A:和人交流时,态度要温和。学生B:说话要礼貌,就像刚才说的那样,要互相学会感谢。学生C:作为是一个倾听者,在交流中要学会理解对方,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问题。教师:大家都说得很对。你们再想一下,如果是你们接到刚才的电话,你们会怎么对话呢?教师:老师觉得啊,你们应当先调整心态,要乐观看待“周末不能玩耍”这件事,明白妈妈的用心良苦。通过建立情境式教学对话,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来分享自己的小事,口语交流内容可以是“讲讲最近遇到的烦恼”到“最近学习进步的心得”。学生在倾听与讲述过程中,学会自我疏解。情境式教学的对象既可以是“师生对话”,也可以是“生生对话”。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流程的清晰,以贴近学生生活为重点内容。
(三)采用多元化体系评价
在开展口语交际教学阶段,教师需要创设多元化的评价维度。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不应当只局限于知识性方面。纵观整个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过程,可见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如教师专业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三个主体在评价体系中都不可或缺,甚至有些教学主题是需要学生在家里完成的。因此,家长也是评价主体的一部分。在评价教学成效与学生学习质量时,采用多元化体系不仅能够有助于教师更全面了解学生实际学习,也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有更清楚的认识,以便未来进行加强或弥补。
(四)融合小学语文写作与识字教学
写作教学,是口语交际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在没有口语交际能力作为基础的背景下,让学生直接参与写作训练,并不符合现代教学理念。同样,写作教学作为小学语文中的重点教学内容,也是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练习的基础。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师可将两者进行相互融合,通过引导学生完成口语训练时,对写作主题加以剖析。例如,在写作前,教师开展相关的交流讨论。按照写作主题建立情境,让学生进行语言表达。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我的暑假生活》为例,教师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以4人为小组让组内成员先行内部交流,讨论暑假的计划。让小组内部推选“故事王”上台讲故事,分享小组各成员的暑假计划。由其他学生点评,老师负责总结和提问。由于事先已有经过小组讨论,学生上台讲故事时已有暑假计划的内容作为铺垫,极大降低了学生讲故事的难度,学生能够快速整理交流过程中的“口语”,加工成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贯穿了整个教学阶段,是直接体现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现形式之一。将识字教学与口语交际教学相结合,具有现实的研究价值。在低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可采取问答的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如:教师:我们用什么方法去记住‘吃’这个字?学生:和嘴巴有关的。教师:说得对,因为吃是口字旁,口就是指嘴巴。那么,大家知道还有哪些字是口字旁的?在开展识字教学时,教师可让小组先行内部学习,一人当“老师”,一人当“学生”,讲解每个生字的识字过程,遇到不解处,教师统一纠正。相关研究证实,“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的双向互动交流,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长期以来,我国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基本处于放任状态,小学教育也并未将口语交际教学正式纳入日常的文化教学计划中来,致使学生在结束义务教育后,出现表达时不知所云、交际胆怯的问题。本研究概述了当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分析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用情境式教学作为理论指导,结合小学生课堂的现实特征,提出了相关教学建议,旨在为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些许参考。
参考文献
[1]黄茵蕾.统编语文教材小学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
[2]师雪薇.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6.
[3]尚翠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4).
[4]王碧娟.乐于“出口”巧妙“成章”——浅谈低年级口语交际与习作练习[J].新课程(上),2018(4).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班级管理;管理能力
自制力不强、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纪律性不强等都是小学生的特点,小学生的这些特点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对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挑战,尤其对经验不够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巨大挑战。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影响到学生的人生发展,因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展开论述。
一、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班级管理意识
很多青年小学语文教师刚刚走出校园到学校任教,教师对小学生的特点把握的不够透彻,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想要对学生有效进行知识点的讲解,首先应该具有较强的班级管理能力,这样才能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了小学语文教师能够有效的进行班级管理,首先应该提高教师的班级管理意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班级管理意识。
(一)通过入职培训,提升教师的班级管理意识
小学语文教师在入职之前都要进行相关的培训,教师入职培训的内容较多,然而有些学校在进行入职培训的过程中,并没有对教师如何进行班级管理进行培训,因此,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有效对班级进行管理的重要性。为了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班级管理意识,要求在入职培养的过程中,加入班级管理部分的内容,使教师在入职阶段就意识到进行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二)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认识
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与其他阶段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学生的学习方法性不强,容易出现注意力转移等多种不利于学生获取知识点的情况。真实的教学体会能够使小学语文教师逐步认识到进行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三)积极查看一些与小学班级管理相关的书籍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既缺乏经验,又缺少理论知识的指导,因此,教师首先可以从理论的层次着手。教师应该积极查看一些与小学班级管理相关的书籍,通过读书获取更多进行小学班级管理的方法与经验,进而更好的指导班级管理活动。当然,通过阅读书籍小学语文教师获取的方法与技巧具有一定的理论性,究竟能否切实的发挥有效进行班级管理的作用,还需要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进行应用,并在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归纳总结经验,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也才能切实发挥对班级管理的作用。
二、与有经验的老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
在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虚心地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老教师的管理方法与小学生十分贴近,因此,虚心向老教师取经十分必要。
(一)单独交流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要积极主动,要主动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老教师空闲的时间,以轻松交谈的形式向老教师取经,分享老教师的心得体会。小学语文教师在向老教师取经的过程中,可能某些教师的一些方法不按常理出牌,然而却能够收到良好的管理效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进行思考。
(二)通过座谈会的形式进行管理心得交流
除了单独请教老教师之外,学校也应该组织一些交流会,为小学语文教师与老教师搭建交流的平台。在座谈会上,经验丰富的教师将自己的班级管理经验与其他教师分享,不同的教师提出不同的班级管理经验,使小学语文教师的班级管理视角变得更加开阔,为小学语文教师有效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同时在座谈会上,小学语文教师也可以就班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疑惑与老教师进行交流,寻找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班级管理工作更加顺利的进行。
三、通过教学反思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
教师在从书本或者他人那里获取了班级管理经验之后,能否对班级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关键还要看实践。教师在将他人的经验运用到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可能会奏效,也有可能不奏效,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反思,对有效的管理经验进行反思,对失败的管理经验也要进行反思,这样教师才能有更多的领悟。
(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
教师在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及时进行反思,及时寻找原因并做出归纳与总结。
(二)在课后进行有效反思
课后的反思也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班级管理能力不可缺少的。针对班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课后要及时进行反思,并积极进行探索找出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问题能够找到有效的应对措施。总之,反思在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班级管理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对反思引起重视并善于反思,才能收到良好的班级管理效果。
四、处理好知识点讲解与班级管理的关系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方法;指导展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课前,教师进行文本细读,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理解文章的精髓,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找准朗读训练点;课上,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悉心指导,花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静思默想、自读自悟,利用妙语导读激励学生读的积极性,进行必要的技巧指导,为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服务;课余,组织学生开展系列朗读展示活动,激起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欲望,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还是不尽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读得“有口无心”,主要体现在朗读训练没有找准“着眼点”、朗读情感未激发、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等问题。本文谈谈可行的方法:
一、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要把好文本的“脉”,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要选好训练的“点”。“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朗读训练也更有效。
二、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
1.静思默想酝酿情感
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因此,“朗读”要与“静思默想”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在阅读中,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学生在读中把一颗颗稚气、晶莹、澄明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怒或乐、或爱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便为进一步感情朗读奠定了情感的基础。因此,学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读才会散发出灵动的气息。
2.读书如见感同身受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自古以来,阅读活动就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在作者的语言引导下,想象画面可以随之进入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里,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聆听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可以这么说,语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种对语言画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师引导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可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更加亲近人物、体会个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读。
3.技巧指导
锦上添花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只是徒劳。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三、有效地促进学生整体朗读水平的提高
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除了课前悉心准备、课堂上有效指导外,课余组织学生开展朗读展示活动,可以增强展示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满足感,促进朗读的积极性。而更多学生则会在榜样的影响下,自然而然地激起朗读的欲望,“我也可以读得这么好”、“我可以读得更好”等念头在学生的脑中闪现,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整体朗读水平的提高。
四、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只要形成了习惯,要改也更难,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所以,我们要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认为;除都学大纲规定学习的课文外,其余的课外阅读都应进行阅读的训练,即每个单元,重点,讲解,研讨一两篇,其余都进行篇章的阅读训练,而对于学生而言,要养成他们在生活中的自觉阅读习惯,如报纸,杂志,故事等,坡的“通读,精读,出神入化”,这三个阶段我们也不妨拿来一用,让学生们在阅读中逐渐深入,知识面逐步扩大,从而对文章形成自己的理解。我们不妨采用文化沙龙的形式,每周在班上举行一次主题阅读活动。让学生们在阅读之后学会思考和欣赏,在交流活动中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感受,不时的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来总结自身认识的不足,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总之,阅读学习要有一个逐步的过程,我们要引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阅读,避免盲目的自学阅读,应付式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到知识,得到创新,从而逐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邹 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魅力中国.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