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生健康教育的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生健康教育的内容范文1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并结合已有研究,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并结合相应的教育原则,据此提出了可行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家长来说,特别是初中生家长来说,他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在关注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变化没有做好准备,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了,诸如此类的困惑,教育界在进行思考。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被大家关注到。
1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结合我国初中教育的特点,且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
对于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
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3)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2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初中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期促进其全面发展。简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促进初中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根据对已有的研究分析,我们得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如下原则。
(1)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3)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4)活动性原则。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增加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的设计需要紧扣主题,趣味性强且具有思考性,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领悟成长。与此同时,活动需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在得以较为充分的发展。
(5)指导性原则。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出现成长的烦恼较为集中的时期,他们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指导性建议。此外,初中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带有一定的指导性。
3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上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我们的教育方式可以以课程、专题讲座、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科普小册子等形式进行。
(1)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门老师的教授,结合生理卫生知识讲授情绪情感、学习策略、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心理状况,正确地处理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由于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2)专题讲座。学校应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涉及情绪、学习、人际、性心理等。让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讲座。让学生在较强动机的驱使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学校需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让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能在学校里面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个体心理咨询需要有专门老师负责,该老师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对于普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界别能力。此外,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4)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工作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点,对于集中解决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时间、受众、效果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团辅中的各种活动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自我探索与思考中来,到达积极参与积极成长的目的。团体辅导工作可以是专题团体辅导,也可以是团体咨询,同时在我们的学科教育中也可以融入团体辅导的理念。
(5)科普小册子的编制。学校可以编制一些心理健康小册子发放给学生,里面应包括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学生及时自我调节。也是心理问题预防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初中生健康教育的内容范文2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性;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370-01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增加学生群体的压力,进而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然而,由于初中生缺乏是非判断能力,心理问题更多,因此初中教师应当强化初中生的心理教育的教育力度。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发展方向等方面,为此,本文基于初中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分析,探究在思想课程中,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一、目前初中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目前,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可从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发展方向等方面看出。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厌学是目前初中生最大的心理问题。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家长都十分重视初中生的考试成绩,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初中生背负沉重的压力,极易会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因此此类初中生的考试成绩容易出现下降。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看,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使得初中生忽视和其他同学的交流,久而久之,初中生难以展开有效的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流,对于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初中生陷入人际交往的困境。
二、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心理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1、教师应当明确心理教育的目标
教学目标可指导教师有序开展教学活动,因此,要想提高心理教育的有效性,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国家对于心理教育都提出明确的要求,提倡充分利用教学的各种途径,促进初中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品质,因此教师应当明确心理教育的目标:培养初中生主动适应生活的品质。在教学挫折章节的课程时,教师应当端正学生对待挫折的态度,结合经验传授克服挫折的手段。对于该章节的知识目标,教师要求初中生了解坚强意志的内容以及克服挫折的手段;对于该章节的情感目标,初中生应当端正挫折的态度,勇于直面人生遇见的挫折。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可以此为指导,有序展开心理教育的教学。
2、教师应当重视提高自我的素质
新课改指出,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应当重视培养初中生价值观、态度、情感等内容,为此在书本中添加心理教育的有关内容。从人教版的教材来看,涉及心理教育的单元较多,包括人生规划、青春期心理、自我心理、人际交往、坚强意志等单元,可见,国家愈来愈重视初中生心理教育,同时初中教师也面临巨大的挑战。但是,目前大部分的教师缺乏心理学知识,无法正确诊断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应当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应当不断完善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探究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学习成功的教学案例。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及时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可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来评价他们的问题严重性,而且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缓解初中生的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此外,教师应当多参与国家、学校组织的各种心理咨询的有关活动,有效提高自身心理教育的实验能力。
3、教师应当准确把握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要想心理教育有效展开,教师应当准确把握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基于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在系统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展开心理教育工作[1]。因此,教师应当强化学习的力度,形成自身的知识框架,钻研青少年的心理案例,以达到把握初中生心理特征的目的。只有充分把握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教师才可进行巧妙教学。巧妙教学可从以下两点着手,一是创设教学情景。巧妙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创设有关的情景教学,引导初中生发现自己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二是提高生活实践能力。教师可组织初中生参加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活动,提高他们克服挫折的能力[2]。
4、教师应当丰富教学方式
教学实践证实,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感觉认知:该种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充分调动初中生的感知,通过看视频、图片、讲故事、音乐欣赏等方式活跃课堂,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提高心理教育的有效性[3]。例如讲解故事:在讲解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有效地拒绝。由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并且勇气不够,因此他们往往不敢拒绝别人的不合理要求。为此,教师应当引导初中生敢于拒绝他人不合理的请求,可讲解这样的故事:小明由于成绩优异,能力较强,毕业后顺利进入城市的知名企业。进入公司后,小明乐于助人,并且处理业务能力较强,很快得到领导及同事的认可,大家经常找小明帮忙,而小明又难以拒绝,只好答应帮忙,久而久之,小明在心理、生理上都产生疲劳。再如欣赏音乐:在讲解情绪调控的过程中,教师可播放《你快乐吗?》、姜玉阳的《痛彻心扉》和《忘不掉的伤痛》、许冠杰的《快乐》、梁静茹的《我不快乐》等歌曲,渲染课堂的氛围,启发初中生学会对自己的情绪进行适当调节。此外,教师还可采用问卷调查法,使得初中生通过答题了解自己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结束语
目前,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各种负面事件频频发生,马加爵事件、高效投毒案件等等,可见,强化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初中是学生思想萌芽的阶段,自主意识逐渐形成,为此此阶段的心理状态对于未来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其心理教育的问题。结合笔者的经验,从明确心理教育的目标、重视提高自我的素质、丰富教学方式、准确把握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等方面着手,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生健康教育的内容范文3
很多教师在进行心理教育时,将其与德育教学混为一谈,认为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就包含了心理教育,因此,在其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认为只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学就能够完成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但是从心理健康教育及德育教育的内容来分析,两者具有较大的差别,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自己心理方面来进行的,教育的整体内容较少与整个社会发生联系,但是德育教育则是对学生分析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与社会规范背离或对立时出现的社会性问题。此外,由于教师对于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出现的偏差,引发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进行心理教育,进行心理教育时进行德育教育,给整个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一定的偏差。
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对策研究
(一)转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认识
从新课标的角度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其本质更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思想。同时,随着素质教学的不断深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会成为整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全面的转变传统的心里教学理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是较为关键的,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学校应结合教育行政单位全面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心理健康教育逐步的深入每个人的心中,教育工作者尤其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牢固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并把这种意识渗透到各项具体的工作中。
(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教师是整个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组织者及领导者,对于提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有着较为关键的影响,因此,全面的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有着较为关键的作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应当提升教师自身的心里健康水平,同时,学校内部应当专门的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配备专门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学校应当从严招聘,从源头上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质量。此外,对于在职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校应当结合实际的教学任务及教学的特点,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在职的提升工作,不断的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处于更新当中,全面的保证整个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构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所谓的构建
“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是指,从学校、家庭及社会等三个方面全方面的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结合各个社区设立家长学校及社区学校,全面的让家长及社会内部的相关认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校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最终逐步的实现从学校、社会及家庭三管齐下的“三位一体”的心里健康教育模式。在这个过程中相关的教育部门应该依靠社区等相关的组织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为全面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三、结语
初中生健康教育的内容范文4
一、显化体育精神,优化学生心理品质
体育精神本身就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现在有许多专业的心理辅导工作者都会专门强调运动对优化人们心理品质的重要性。所以,初中体育教师要有意识地显化体育精神,突出各个体育项目的优秀品质与体育运动员的可贵精神,丰富初中生的运动感受,激发初中生的积极运动心理。为了保证体育精神的激励作用与启发作用,初中体育教师要认真分析初中生所欠缺的心理品质与运动追求,必要的时候,可以利用学生的偶像渗透体育精神,强化体育精神的育人效果。
田径教学是初中体育学科的重要内容,800米长跑也是中考体育的基本项目。所以,笔者会经常展开800米长跑训练,还会设计一些有利于发展学生毅力的体育游戏。但是,本班大多数学生的心智十分脆弱,每当出现呼吸困难或者双腿酸软的身体情况时,便会立即中止长跑训练。然而,“极点”现象经常出现在中长跑田径训练中,其实是学生产生身体惰性的信号,并不代表长跑训练超出了学生的身体负荷强度。因此,笔者便收集了一些田径运动员的训练案例,还以马拉松比赛让学生们意识到坚持的重要性。另外,笔者还要求学生在周末观看《阿甘正传》这部经典电影,学习阿甘这一电影主人公从不放弃的优秀品质。在笔者的激励与鼓舞下,本班学生都产生了很大的干劲,每个人都重燃斗志,努力克服自己的身体反应,消除“极点”现象的负面作用,感受突破自我、实现运动进步所带来的与成就感。借助这个案例,笔者着重强调了体育运动所坚守的坚持理念,希望每个学生都可以将这个优良品质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品质,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懂得坚持的意义。
二、借助学生运动行为,及时纠正学生不良心理
初中生一直都被认为是最令人头疼的学生群体。相比较小学生,初中生的独立自主意识更加鲜明,不再是乖乖接受教师教导的孩子,而是渴望自己当家作主,希望教师可以认真倾听与尊重自己的真实想法,急于证明自己已经长大。相比较高中生,初中生还不够成熟,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还未定性,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诱惑与侵蚀,导致初中生很容易走上歪路,也让教师不敢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自在的成长。再加上客观的社会环境,多数初中生都存在娇气、自私、虚荣、骄傲等不良心理,或多或少都会在体育运动中有所体现。对此,初中体育教师应该借助初中生的运动行为深究学生的不良心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
如在篮球教学中,笔者会经常组织篮球对抗赛来训练本班学生的篮球运动能力,希望学生可以在竞技比赛中感受竞技运动的激情与振奋。但是,本班学生存在自私自利的心理问题,如果学生比赛失败,则会把所有的过错都推给自己的队员,一直抨击与批评同组队员,导致篮球小组内部的关系十分不和谐;如果学生比赛成功,则会过分炫耀本队的实力,根本不考虑其他同学落寞的不良情绪。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及时渗透了合作心理教育与人际交往教育,希望学生可以坚守“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竞技精神,培养学生的担当与责任感。为此,笔者专门录制了学生比赛视频,详细记录了本班每一个参赛人员在篮球比赛中的具体表现,希望学生可以自主反思。通过视频,学生发现自己与同组队员的配合度不高是造成比赛失利的根本原因,每个人都是独立战斗,完全违背了篮球运动的团队精神。借此,笔者客观批评了学生的负面心理,希望每个学生都可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将错误推给其他同学。不仅如此,笔者还详细分析了每一个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要发挥的作用,要求学生以集体、团队为主,不要只想着表现自己,否则必将导致比赛失败。另外,学生不能过分看重比赛胜负,重点在于享受竞技比赛的氛围与精神。在本轮心理健康教育下,本班学生都明确认识到了自己的品质问题,也下定决心及时改正,不断优化自己的人际交往行为与运动表现。
三、坚持因材施教,保护学生身心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是针对初中生在体育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当心理问题与行为问题展开的精神辅导活动,必须要对学生有一定的精神刺激才能产生教育效果。但是,初中生的成长环境十分复杂,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存在同样的心理问题,且有着同一心理问题的学生也并不一定有着相同的问题成因。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应该认真、全面、细致观察每一个初中生,坚持因材施教,切实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保护初中生的身心健康。
初中生健康教育的内容范文5
关键词:“和”;传统文化;和谐
当前,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都是重点工作。虽然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已有多年,但相关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就从文化角度出发,分析了“和”文化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基础。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基础
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是由西方引进的实践性教育,此教育要想在中国发展就一定要依靠中国的文化基础。而我们国家最本质的文化就是“和”文化,同样这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起始点,与中国的历史有着紧密的关联。
“和”的理解包括以下内容:①“和”而不同是文化核心内容,是以有差别的多元化事物为前提的;②“和”是有区别的、多元化事物的高度统一;③达到“和”即可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通过分析中国的传统历史可以看出,中国人虽然没有心理健康的概念,但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这一内容。因此,在初中心理健康的教学中,要多告诉学生相关的历史内涵,强调“以和为贵”的理念。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和”基础上才能有坚实的民族文化根本。这也意味着要形成以“和谐”为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目标,具体有以下几个内容:
1.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实现初中生身、心和谐
人身、心和谐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体现在三方面:第一,个人生理的和谐,即为身体健康;第二,个人心理和谐,指人在心理过程中,作为与意识相一致,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性,也指个性心理与行为动机高度统一,有效确保人心理的和谐;第三,生理、心理的和谐,意识是身心平衡,要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轻易暴躁发怒。
2.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和谐从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中所体现的“仁爱”即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常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告知学生,从以前的君臣关系至父子、兄弟、朋友等关系中,都包含了人际关系的内涵。我们所提倡的是礼让、自律、友好、宽容等,以“和”为根本,学会为人处世。由此可见,构建起和谐的人际环境与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初中生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是存在在这个社会中的个体,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不能要求所有人与自己一样,在多元化的价值社会中,每个人都要学会尊重并包容别人,也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3.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促进社会和谐。心理健康教育从一个人的本性出发,关系到每个初中生的身心健康与精神的需要,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会心态,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通过教学组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明白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掌握自我调节能力,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学习态度。
(2)学校可以开展心理服务诊所,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及时化解因为消极原因产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对生活、学习、社会的满意程度,并以此促进社会的和谐。
综上所述,初中生正处于一个身体与心理的成长和发育时期,在这一阶段给予他们正确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给他们灌输中国传统的“和”文化,以中国的传统美德激发起学生对礼仪、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学习。
参考文献:
初中生健康教育的内容范文6
关键词:初中 心理健康 现状分析 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66-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也日益严重。心理健康对于初中生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阳光、乐观、自信、朝气蓬勃的学生在学习上也会非常有动力;相反,消极、悲观、自卑的情绪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初中生正处于成长的阶段,这个时期会遇到很多心理问题与困惑,教师只有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帮助,才能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从而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1 现阶段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1.1 在学习方面出现的困扰
从小学升入到初中是学习生涯中一个很大的转折,小学和初中在教学方法、课程安排上的很多不同,也意味着学生要面临着很大的学习压力。面对学校和家长的期待,学生不想让他们失望,但是面对自己的成绩排名又会觉得辜负了老师和家长的期待。学习跟不上、成绩不稳定、自我期待过高等综合因素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容易产生焦躁、厌倦、抵触、疲惫的心理,从而使学习成绩出现直线下滑的现象。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会很容易出现恶性循环的严重问题。
1.2 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生面临的人际关系无外乎是同学、老师和家长三方关系,但每一方的关系对于初中生的学习成长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比如同学之间起外号、嘲笑会使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严重者会害怕、拒绝与人交往,并将自己的内心关闭起来。老师在课堂上直接批评学生,自尊比较强的初中生会感觉到很没面子,从此就变得非常抵触该老师和这门课程,严重影响学习。还有面对父母的唠叨,初中生感觉自己没了自由,容易产生叛逆心理等。
1.3 学校对心理课程的不重视,缺乏正规心理老师
调查表明,大多数中学都没有正规的心理老师,心理教师的辅导工作并不是很专业,也很少有中学会积极开展心理教育课程。学校普遍比较重视语数外等正式学科的学习,更关心学生的升学率,对于像心理课这样的副科并不以为然。心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会受到学校态度的影响,从而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严重缺乏。
2 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应对策略
2.1制定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的生活态度就像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使学生生活在阳光下,不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还可以使学生树立自信心、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教师可以专门设置一堂认识自我的课程,通过让学生画自己的自画像,鼓励学生学会欣赏自己的优点并接纳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和树叶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可以替代。然后引导学生将审美的眼光转向世界,多去发现世界的美好,感受生活的意义。
让学生以坚毅的态度面对困难。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的挫折与困难,每跨过人生中的一个坎我们就踏上了成长的一个新阶梯。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名人战胜挫折与困难的故事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学生学到面对困难时应有的态度。还以通过跨越障碍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跨越一个个障碍物最终取得胜利的过程中体验战胜困难的与信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普遍不喜欢过于严肃、脾气很凶的老师,相反,温柔、幽默的老师会很受学生的爱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扮演多种角色,即是传到授业解惑的老师,又是学生成长道路中的引路人,还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找到被关爱、温暖的感觉,从而在老师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2.2丰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专题讲座的形式。专题讲座是一种比较有针对性、易于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困惑,然后将学生普遍面临比较多的心理问题和所关心的问题集中起来设计一个讲座专题,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调查问卷显示初中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人际关系、学习困扰、认识自己等几个方面,专题讲座就可以围绕这些问题系列展开。
课程辅导的形式。在心理课程的教学设计上,教师要精心策划选择对学生最有帮助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心理活动需要展开教学,丰富心理课堂教学模式,可以结合心理测试、游戏、辩论、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如通过一则压力小测试,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然后再通过一个减压游戏帮助学生放空自己。
个体咨询的形式。个体咨询形式的心理辅导需要教师做好保密工作,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心理咨询是一件不好意思的事情,仿佛去找老师做心理咨询就会被贴上心理不健康的标签。因此在个体咨询形式的健康教育上,教师可以通过每周发放调查表,让有意向的学生在表上打上勾,然后为学生预约好时间,并做好保密工作;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信箱投稿,与心理老师直接预约时间。
网络交流的形式。网络交流的好处在于可以不限时间、地点,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用QQ、邮箱向老师请教、诉说烦恼,对于那些有所顾虑、内向的学生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咨询途径。
3 结语
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需要教师多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潜在心理健康问题,如明显的情绪低落、过于敏感、过度自卑、内向封闭等,当发现学生的状态不太正常时,要及时找学生进行谈话,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并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怀和呵护,喜欢被爱与温暖的感觉,因此教师还要多去关心、关爱学生,使学生在老师的关爱中找到自信心,肯定自己的价值感和存在感。另外,教师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