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低碳经济转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低碳经济转型范文1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石家庄市围绕低碳转型,突出质量和效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型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经济结构调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三大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3.9∶48.4∶37.7调整到2010年的9.8∶49.7∶40.5。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56.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1.68%。现代物流、总部经济、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高端服务业发展迅速。农业内部结构加快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2%,比2005年提高4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生物产业为优势、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森林碳汇能力持续增长。林业是巨大的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具有明显的生态、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功能,既是绿色增长的生态屏障,又是绿色增长的物质基础。“十一五”期间,石家庄市着力实施六大生态绿化工程,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培育壮大林业产业,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创新科学发展机制,加大林业建设投入,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9.42%,有林地面积达到674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792万立方米,新增林木固碳量223万吨,林业发展在固碳、减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洁发展机制初显成效。近几年来石家庄市碳交易市场也有了突破性发展,特别是清洁发展机制(CDM)的引入,为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提供了新的途径。晋州市秸秆热电、金石氧化亚氮减排、曲寨水泥余热回收发电、河北鑫普水泥余热发电、无极县生物质成型燃料炊事取暖代煤等5个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获得国家批准,石家庄市成为国内具有潜力的碳减排市场之一。
低碳意识不断增强。随着气候灾害事件的不断增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促使人们环保意识不断觉醒。在石家庄全市树立低碳意识、提倡低碳消费、追求低碳生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逐渐深入人心,见诸行动的日常功课。全市每年举办世界环境日活动。2010年,石家庄市首次以政府名义加入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倡导市民积极参与,自觉停电一小时。石家庄市还举办了形式多样主题不同的环保活动,如“为城市少开一天车”、“环保是一种时尚,节能是一种美德”、“拒绝白色污染,环保袋进万家”等活动。在全市广泛开展了争当低碳家庭、建设低碳社区、打造低碳乡村、争创低碳单位、构建低碳城市活动,引导城乡居民树立低碳理念、环保意识,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关心环境,爱护环境,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石家庄市低碳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大的框架结构已经形成,但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管理机制等仍不合理,碳排放水平仍然较高,实现由“高碳”向“低碳”的根本转型任务非常艰巨。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二是能源结构不合理。三是碳排放水平偏高。四是保障低碳经济发展的配套机制不完善。五是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普及不够。
一、石家庄市发展低碳经济面临形势与任务
石家庄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期,能源需求不断增加,能源问题日益突出。石家庄市属于典型的碳基能源经济,高碳特征一时难以扭转,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十二五”时期,石家庄市要完成转型升级、跨越赶超两大任务,传统粗放型增长老路显然已经走不通了,作为能源消费大市,资源环境约束问题十分明显,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由高碳向低碳转型,构建低碳产业体系,走低碳发展之路,是摆脱当前经济困境的正确选择。
当前,石家庄市经济社会进入跨越式发展新阶段,正处于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时期。在这个特殊阶段,石家庄市坚持什么样的发展理念,遵循什么样的发展模式,确立什么样的发展目标,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对石家庄市未来发展至关重要。鉴于此,石家庄市将低碳发展理念融入城乡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人民生活之中,在全市积极开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建设低碳城市、构建低碳社会活动。大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开发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低碳技术创新,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体制和法律法规,为低碳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石家庄市而言,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事关石家庄市的长远发展,事关石家庄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事关石家庄市综合实力在全国发展中能否处于领先地位等。因此,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石家庄市选择走低碳之路,有利于全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的国内外竞争力;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全市的环境优势和综合竞争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站在石家庄市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要敢于抢抓“低碳”机遇,要高起点规划,高起点实施,提升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占领竞争制高点,争当低碳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要进一步增强资源意识、能源意识、环境意识和忧患意识,充分认识建设低碳石家庄、生态石家庄对京津冀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深入实施“环境立市”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形成一条具有地方特色、低碳特征、绿色环保的低碳发展之路,为建设幸福、和谐的石家庄创造一流的环境。
二、石家庄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1.构建适应低碳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重化工业是石家庄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要加快对重化工业的整合步伐,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能源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推进钢铁、石化、化工行业布局调整、企业整合和产品升级,支持食品、建材、医药、纺织等行业的骨干企业进行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低碳化水平。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尽快形成产业集群,加速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立足于原材料工业比重大的实际情况,加快发展生产业,推动金融、保险等新兴业态的发展,加快发展以旅游、健康休闲为主的生活业。
2.建立健全支持低碳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低碳技术研发激励机制,对于进行低碳技术自主创新的企业,要建立创新成本补偿机制,对于首先采用低碳技术的企业,争取给予适当的补贴,保护低碳产品的市场竞争。推行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低碳产品开发人员的技术入股、专利入股、管理要素入股、成果入股和持股经营政策,采取期权、期股等各种分配激励方式,以奖励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健全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吸引高层次人才,培育本地人才,加快人才梯队建设。加快构建低碳技术发展的支撑平台,推动低碳技术成果转化。
3.加快完善财税支撑体系。具体来讲:一是加大对低碳产业的财政投入,对于低碳产业发展、低碳技术研发等通过制度建设,加大财政直接投入力度。二是健全财政补贴制度。通过财政补贴补偿企业对环境治理的费用并保护稀缺资源,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对清洁生产、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废物综合利用等项目进行贷款贴息,对污染治理、低碳产业等项目给予一定补贴优惠,对清洁能源实行价格补贴。三是健全税收调节机制。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支持,鼓励其发展,并吸引其他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健全环境税收政策,确保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四是建立健全促进低碳发展的融资机制。建立碳金融公司,创新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加快构建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碳金融制度,打造包括银行贷款、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等一系列金融工具组合而成的碳金融体系。
4.创新促进低碳发展的考评机制。首先,明确减排的任务目标。通过设定明确的碳排放上限,明确不同企业的减排责任,强化政府对企业节能减排的监督和管理。其次,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的强制性门槛,遏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再次,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评价机制。制定和实施低碳认证制度,强化企业责任,提高企业的低碳意识。最后,完善地方政府低碳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推行低碳GDP考核制度,将低碳发展评价指标纳入地方经济核算体系,综合考量地方经济发展。
5.推进实施低碳经济试点工程。试点先行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正定新区的建设过程中,要把低碳理念融入到城市建设中来,从规划设计到建设实施,都要以低碳环保节能为前提。在试点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探索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建设低碳城市奠定基础。要以“低碳、生态、智慧”为理念,指导正定新区的规划和产业布局,优先发展低碳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严控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发展。鼓励发展金融保险、文化体育、科技研发、服务外包、总部经济、商贸物流、文化创意以及特色旅游等高端低碳服务业,努力把正定新区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地、低碳技术研发地、充满活力创新地、低碳城区示范地,切实提升石家庄市区域竞争的综合实力。
低碳经济转型范文2
关键词:低碳经济 转型时期 农民消费
我国当前农民消费概述
(一)我国农民消费近况
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逐年加快,我国城市居民收入水平自2001-2011年平均增长了1.5倍,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自2001-2011年平均增长了0.1倍,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农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其中表现为:第一,我国农村自主生产的粮食技术水平有限,种植成本大,年均经济效益水平低,所获得的经济回报不理想。第二,我国农村1990 -2006年的农村农民纯收入增长率为6%,导致了我国农村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制约了农民的生产发展规模,降低了发展动力。第三、农民大量进城务工,农村留守人员多为老年和儿童,导致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现象,而且还引起了农村消费不足的问题。随着国际化趋势的加强,我国加快了绿色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速度, 农村消费问题更表现出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我国农村消费结构不合理,面临低碳经济转型,农村有义务开展“先行先试”模式,开展农村的低碳型消费主题。第二,我国农村消费存在公共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因为农村公共基础资源建设的数量少、设备不完善、标准不达标、制度不健全、费用高昂等,导致了农村居民消极性消费的问题。这其中农民普遍的心态有两种,其一是认为自身收入有限不需要这些服务类消费项目,其二是认为农村设施较差,不如城镇发展,在农村消费不如去城镇打工消费。当前我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欠缺,投资建设的动力不足,导致了农村消费基础薄弱,加上农村中低收入人群多,收入有限,所以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正常消费需求。
(二)我国农民消费不足的特点
我国农民保持着长期传统的农业发展思想,缺乏现代化的农业发展理念,低碳经济转型时期的消费结构不合理,所以导致了我国的农民消费信心不足的特点。我国农民消费的信心不足就是消费倾向的偏斜与消极的消费心态双重合并的原因造成的。消费信心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第一,我国农民收入年增长率不足6%,消费需求首先考虑吃、穿、住、行的“刚性”需求,而且农村人员在城市打工期间的工资收入多为积攒和定时性的消费(比如积攒给子女上学或者过年过节的筹办年货资金),而且这些资金的使用大多在城市,导致了农村消费的不足,农村消费的逐年递减,导致了农村产业发展的不合理和衰退,逐渐面临市场淘汰。
第二,我国农民收入与消费伴随着规律波动,影响农民消费的规律波动的因素主要是: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收入分配均匀程度,利率,居民年龄构成,社会保障程度,家庭财产情况以及制度、习俗等。这些因素中收入水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因,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随收入水平的变化而有规律的变化,收入增加伴随着消费的增加。
我国农民消费不足的问题表现
(一)农村主要消费群体减少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各项政策虽然稳中有升,但是还很难达到城镇经济发展的标准,相对于城镇发展的速度较慢,所以大多数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了进城镇打工,选择进入城市生活,尽管路途奔波,交通成本居高不下,但是在城镇中打工所获得的年收入还是要强于农村中生产一年的所获经济收益。农村当前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向型工作是造成农村消费群体不足,消费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农村中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暴露出来,农村水利、电力、交通、医疗等社会保障设施都存在不足,而且数量还在持续减少,中小个体经营者不愿意将经营场所开到农村中去,因为农村中的大多数居民都不愿意去尝试服务性消费,农村居民的年收入额度从1990-2010年平均增长了1.5%,可是农村居民的个人收入同比消费增加额度百分比仅为0.7%,而且农民消费的主要去向是衣、食、住、行的消费,大多数收入都用在了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之中,这些必要的生活资料是农村居民消费的主体。因此,农村居民在城市打工人员的消费大多数集中在城市中,而留守在农村的其他人员消费,因为本身收入有限,而且年增长幅度过低,导致了无能力消费,
(二)农村消费结构不合理
农村消费结构的构成体现了农民消费的一些潜在问题和社会现象,一些农村因为缺乏思想意识或理念的创新,导致了农民消费的传统化;另外一些农村因为政府扶持问题,导致了消费的“疲软”现象。农民消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食物消费,农民对生活的最基本追求是最真实的消费,农民很多家庭中都是生活节俭的过日子,对于生活的品质要求并不高,对生活中柴、米、油、盐的消费是主要消费,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凯恩斯认为居民消费倾向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可是在我国农村,农民的食物消费会应为收入的提高而相应提高,是影响农民消费的主要因素;第二,服装消费,现代化的发展节奏和发展速度,使得我国农村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农民在服装上的消费支出也逐渐增加,青年农民越来越重视服饰的穿着搭配,而大多数青年人都会选择进城工作,所以消费也集中在城市,而老年人的服饰需求并不强烈,在农村中留守农民大多为老年人,对服饰需求量不大,造成了农村消费不足。
低碳经济转型范文3
【摘要】本文选用中国34 个工业行业2001~2012 年面板数据,考察了FDI 技术水平溢出、后向溢出以及前向溢出对工业碳排放绩效及其分解指数的影响。结果发现,工业各行业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指数存在较大的差异,技术进步是碳排放绩效改善的主要原因,而技术效率变化明显抑制了碳排放绩效的提高。FDI 技术效应抑制了技术进步,而FDI 技术垂直溢出促进了技术效率的改进,且FDI 技术前向溢出效应大于后向溢出效应。分行业的研究表明,轻工业行业FDI 的技术效应对技术效率的影响显著,而重工业行业的相关影响系数不明显。
关键词 低碳经济;减排路径;FDI 技术效应
【作者简介】李珊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低碳经济。
一、文献综述
Kinzig and Kammen (1998) 最早使用低碳经济术语,并探讨了各国能源与工业部门政策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继英国政府2003年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构建一个低碳经济》中正式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之后,国外学者Tapioet al. (2005)、Wiedmann et al. (2007) 分别对低碳经济的内涵、特征和评价指标进行了研究。在对传统高碳发展模式进行总结和反思的同时,国内学者庄贵阳(2005)、潘家华(2008)、付加锋等(2010) 也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和特征分别进行了探讨。
沿袭Grossman and Krueger (1991) 的思路,经济活动对低碳经济转型的影响机制可分解为规模、结构、技术三个方面,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详尽的探讨。
(一) 关于低碳经济转型进程的评价研究
基于对低碳经济内涵理解的差异,对低碳经济转型进程的评价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以低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为依据。如陈诗一(2012)、雷明和虞晓雯(2013)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度低碳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以体现低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二是以低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为依据,从效率、结构、技术、制度等方面构建低碳经济转型指标体系,付加锋等(2011) 运用层次分析法、阳玉香和谭忠真(2012)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低碳经济转型进程进行了评价。
(二) 低碳经济转型的结构、技术以及规模视角研究
一是结构视角。长期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使中国低碳经济转型面临高碳“锁定效应”的惯性制约。从结构类型来看,其“锁定效应”包含等(2014) 提出的产业结构、范德成等(2012) 提出的能源结构、王立斌和齐晓安(2012) 提出的对外贸易结构以及Dalton et al.(2008) 提出的人口结构的高碳化。二是技术视角。郑丽琳、朱启贵(2012) 认为,技术创新、能源效率对碳排放的影响与技术类型相关。申萌等(2012) 认为,技术创新会通过两条路径影响碳排放,技术创新的直接效应存在路径依赖现象,其影响方向与初始获利技术的碳减排效应有关。三是规模视角研究。从规模类型来看,经济规模包含姚西龙、于渤(2011) 提出的工业规模、王桂新和武俊奎(2012) 提出的城市规模以及姚从容(2012) 提出的人口规模等。蔺雪芹和方创琳(2008)、武俊奎等(2012) 认为,规模变化还会通过产业集聚的“反弹效应”和“节能效应”路径间接减少碳排放。
总体来看,大多数文献从规模、结构、技术等方面对低碳经济转型路径及其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考察。国内研究侧重于FDI与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两者关系的初步考察,而关于不同技术溢出途径所发挥的FDI技术效应对东道国工业行业碳排放绩效及其分解指数影响的实证研究,目前尚无文献涉及。因此,本文从工业行业层面考察FDI技术效应对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的影响,工业行业层面的研究可能会更好地反映两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研究FDI技术效应分别通过何种途径影响工业行业碳排放绩效分解指数、FDI技术溢出途径是否存在行业异质性、同一途径的传导机制是否也存在行业异质性诸问题。
因此,本文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的工业行业全要素碳排放绩效及其分解指数,通过投入产出表构造代表不同FDI技术效应的指标,以考察不同类型FDI技术效应对碳排放绩效及其分解指数的影响。
二、研究模型的设立
(一) 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 指数的全要素碳排放绩效的测度模型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 方法来测算工业行业碳排放效率的变化情况, 首先测算2001~2012年期间行业全要素碳排放绩效。为同时衡量非期望产出减少与期望产出增加时的综合绩效情况,进一步借鉴Chung 等(1997) 构建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的碳排放绩效测算模型:
在规模报酬不变(CRS) 的条件下,ML指数可以分解为两种指数: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变化指数:
其中,MLt,t+1 代表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指数;MLEFFt,t+1 代表技术效率变化指数,测度从t 期到t+1 期每个决策单元的实际生产与环境生产前沿面的追赶程度,若MLEFFt,t+1>1,说明技术效率提升,反之则下降;MLTEt,t+1 代表技术进步指数,测度环境生产前沿面从t期到t+1期的变动情况,若MLTEt,t+1>1,说明技术进步,反之则退步。
(二) 中国工业行业碳减排路径的优化模型
借鉴Grossman and Krueger (1991) 的处理方法,将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三个作用机制,表述如下:
ML=Y×S×T (3)
式中,ML 为行业碳排放绩效,Y 为产出水平,S为行业结构,T为低碳技术水平。其中,低碳技术水平经由内部技术与外部技术渠道产生,内部技术主要来自行业自主研发,外部技术渠道包括FDI 与对外贸易技术溢出,其中FDI 技术溢出包括FDI技术水平、前向溢出以及后向溢出三种技术溢出路径。此外,市场竞争程度越高,行业垄断势力越弱,能源利用和低碳技术的创新动力越强。因此,关于T的函数如下:
参考Hubler and Keller (2009) 的处理方法,本文将工业行业碳排放绩效设定如下:
其中, i 表示工业行业横截面单元, i=1,2…,34;t表示时间;ηi 为行业差异的非观测效应;εit为与时间和地点无关的随机扰动项;ML为行业碳排放绩效;Y 为工业总产值;S 为行业结构;RD为行业研发投入强度;HS、BS、FS分别为FDI水平技术关联、后向技术关联以及前向技术关联度量指标;SE为企业所有制结构衡量的市场竞争程度;OPEN为对外贸易技术效应。
根据对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测度指标ML 指数的分解,估算各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指数MLTE和技术效率变化指数MLEFF,用分解出的指标替代方程(6) 中的ML 指数,将方程(6) 转换成方程(7) 与方程(8):
三、研究方法、变量与数据说明
(一) 研究方法
为消除内生性影响,本文用滞后一期的FDI技术效应变量代替方程(7)(模型A1) 和方程(8)(模型B1) 中的FDI 技术溢出变量,得到模型A2 和模型B2。为进一步考察较长时间FDI 技术效应的滞后性影响,运用当期和前两年FDI技术效应的移动平均值代替方程(7) 和(8) 中的相应变量,得到模型A3 和模型B3。以此测算工业行业碳排放绩效视角下的FDI技术效应。
(二) 变量与数据说明
1.变量说明。测算工业行业碳排放绩效的投入变量为资本存量、劳动力和能源消费量,产出变量为分行业工业总产值和碳排放量。①资本存量。运用工业行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表示,并折算为2000年不变价。②劳动力。以工业行业年末就业人数表示。③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考虑到电力与热力不仅是工业的一种行业类型,为避免重复计算,运用能源消费的统计中考虑了除电力与热力以外的其余所有种类的化石能源消费,相应行业碳排放量的估算方法参考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2006 年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④工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折算成2000年不变价。
2.数据来源。本文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法,运用MaxDEA 5.2Version软件,测算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指数ML 及其分解出的技术进步指数MLTE和技术效率指数MLEFF。由于2001年后我国才开始公布工业分行业出货值,为了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及数据可得,本文研究集中于2001~2012年,工业行业归并为34个行业类型,剔除“其他采矿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五个行业。测算数据分别来自各期《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为消除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本文利用公布数据推算了相应工业行业的价格指数,并利用该指数将2001~2012年工业分行业总产值折算成2000年不变价。
四、中国工业行业碳减排路径优化分析
表1 给出了FDI 技术溢出对工业行业碳排放绩效分解指数影响的分析结果。由表1 可知,A2、A3模型的所有FDI技术效应均在1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FDI技术溢出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技术进步, 与邱斌等(2008)、王滨(2010) 的研究结论相反,后者均认为FDI总体上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技术进步产生了正向促进作用,结论相反的原因在于前者是在考虑资源投入与环境效应条件下测算出的技术进步指数,这一现象说明为规避母国严格的环境规制,一些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向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跨国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技术效应可能体现在这些高能耗、高排放的工业行业,导致内资企业的技术进步建立在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的代价之上。B1、B2 和B3 模型的FDI 前后向技术关联影响系数均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与B1 模型相比,B2、B3 模型中的影响系数和显著性均明显增大。进一步从产业间关联效应的比较可知,前向技术关联的影响系数和显著性均强于后向技术关联,这表明FDI前后向技术关联效应促进了技术效率的改进,且FDI前向技术关联效应的影响力度大于后向技术关联效应,两者的影响均存在滞后性,可能是因为外资企业向下游内资企业出售高质量的中间产品和服务,如汽车行业外资企业向国内自主品牌汽车生产企业出售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等。同时,为避免上游内资企业可能存在的中间投入品质量以及供货问题,外资企业会定期派遣高级技术人员对其上游内资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协助引进设备生产线,进而促进中国内资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关于控制变量系数,B1、B2 和B3 模型的外贸依存度系数均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外贸依存度的扩大抑制了技术效率的改进。其原因在于,对外贸易规模的整体增长导致市场竞争加剧,可能会限制内资企业对现代化厂房、设备等进行投资的能力或降低投资的意愿而转向追求成本最小化战略,在环境规制力度不够强的情况下,所追求的成本最小化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成本最小化,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进而对技术效率产生负面影响。B1、B2和B3模型的工业产出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经济发展规模抑制了技术效率的改善,现阶段中国仍然是以高能耗、高排放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为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下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体现为地方政府出于对地方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倾向于选择投资价高利大、见效快及有利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
五、行业特征影响FDI 技术效应的检验
表2 反映了FDI 技术效应分别对两类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影响。其中,前三列为重工业行业的估计结果,后三列为轻工业行业的估计结果。由表2 可知,从分行业碳排放绩效分解指数的影响系数来看,FDI技术效应对重工业行业碳排放绩效无明显影响,而对轻工业行业碳排放绩效影响显著,说明FDI技术效应主要集中于轻工业行业,其具体技术效应与工业行业整体的分析结论相似:FDI技术垂直溢出抑制了轻工业技术进步,但促进了技术效率的改进,且FDI技术前向溢出效应大于后向溢出效应。与行业整体分析结论不同之处在于,轻工业FDI技术水平溢出对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影响均不明显。原因可能与轻工业行业与重工业行业FDI 的相对规模有关,以FDI 产值占该行业产值比重来衡量这一相对规模,分行业来看,轻工业行业FDI 相对规模均值为0.3195,而重工业行业相对规模均值为0.2127,轻工业行业明显大于重工业行业,说明FDI 技术溢出存在“规模门槛”条件,即行业内的外商投资规模达到一定规模后,内资企业才能凭借行业内的地位对产业链上下游本土产业产生影响。
六、小结与启示
(一) 小结
本文选用中国34个工业行业2001~2012年面板数据,在测算工业行业Malmquist-Luenberger 碳排放绩效及其分解指数的基础上,考察了FDI技术水平溢出、FDI 后向技术溢出以及FDI 技术前向溢出对工业碳排放绩效及其分解指数的影响。结果发现,工业各行业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指数存在较大的差异,技术进步是碳排放绩效的主要原因,而技术效率变化明显抑制了碳排放绩效的提高。全行业的研究表明,FDI技术效应抑制了技术进步,而FDI技术垂直溢出促进了技术效率的改进,且FDI技术前向溢出效应大于后向溢出效应。分行业的研究表明,轻工业行业FDI的技术效应对技术效率的影响显著,而重工业行业的相关影响系数不明显。
(二) 启示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得出以下几点启示。1.加强与内资产业关联度较大的低碳产业或清洁产业引进力度,引资的方式应从依靠优惠政策倾斜的短期策略向营造与高新技术或低碳技术相适应的产业配套环境的战略规划转变,鼓励外资企业优先选择本土清洁供应商,充分发挥外资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本土配套产业的人员素质、管理制度等与技术效率相关因素的积极效应。
2.研发方面以提高东道国吸收消化能力为主,不仅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还应加大与FDI 技术垂直溢出相匹配的研发投入方向、力度。首先,构建低碳政策体系框架,以优势企业作为“优势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市场用户”多方合作的“产学研用”创新平台的核心枢纽,有效链接市场需求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关联,基于低碳研发创新,提升国内对低碳技术的吸收消化能力;其次,制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与优势企业之间双向互动的长效机制,以低碳技术研发合作的方式改进产业链利益相关方的清洁技术,提高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率,逐渐形成“创新-市场回报-深入创新”的良性循环局面。
3.转变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短期将环境指标作为绩效指标纳入考核范畴,有利于逐步修正地方政府的执政理念与思维惯性,从长远来看,增长模式的根本转变在于转变以政府行政干预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减少地方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过度干预,同时改革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机制,以适应低碳经济转型优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Kinzig A P,Kammen D M. National trajectories of carbon emissions: analysis of proposals to foster the transition to low-carbon economies[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1998,8(3):183-208.
[2]Tapio,P.Towards A Theory of Decoupling:Degrees of Decoupling in the EU and the Case of Road Traffic in Finland Between 1970and 2001[J]. Transport Policy,2005,12(2):137-151.
[3]Wiedmann T,Lenzen M,Turner K,et al.Examining the global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regional consumption activities—Part 2:Review of input-output models for the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 embodied in trade[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1(1):15-26.
[4]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 8(3):79-87.
[5]潘家华.满足基本需求的碳预算及其国际公平与可持续含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1(1):35-43.
[6]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38-43.
[7]Grossman and Krueger.Environmental Impact of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D].NBER Working Paper,1991.
[8]陈诗一.中国各地区低碳经济转型进程评估[J].经济研究,2012,(8): 32-44.
[9]雷明,虞晓雯.地方财政支出、环境规制与我国低碳经济转型[J].经济科学, 2013,(5):47-61.
[10]付加锋,郑林昌,程晓凌.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内差异与国际差距评价[J]. 资源科学,2011,33(4):664-674.
[11]阳玉香,谭忠真.湖南省低碳经济驱动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J].湖南社会科学,2012,(2):160-162.
[12],吴宗杰,薛翘.低碳经济视域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模式转变研究[J].东岳论丛,2014,(1):135-139.
[13]范德成,王韶华,张伟.低碳经济目标下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影响因素分析[J]. 资源科学,2012,34(4):696-703.
[14]王立斌,齐晓安.低碳约束下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调整问题探讨[J].东岳论丛,2012,33(1):172-175.
[15] Dalton,Michael,Brian C,O´Neill,et al. Population Aging and Future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J].Energy Economics,2008,(30):642-675.
[16]郑丽琳,朱启贵.技术冲击、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经济波动[J].财经研究, 2012,38(7):37-48.
[17]申萌,李凯杰,曲如晓.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理论和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12,(7):83-100.
[18]姚西龙,于渤.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对CO2排放影响的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1(12):22-26.
[19]王桂新,武俊奎.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3):89-112.
[20]姚从容.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变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理论框架与协整检验[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10):86-103.
[21]蔺雪芹,方创琳.城市群地区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3):110-118.
[22]武俊奎,姜惠敏,王桂新.城市规模扩张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产业集聚的视角[J].产经评论,2012,(4):23-35.
[23] Chung, Y. H., Fare, R., S. Grosskopf, Productivity and Undesirable Outputs:A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7,51(3):229-240.
[24]Hubler,M.,A. Keller,Energy Saving Via FDI?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J].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9, (15):59-80.
[25]IPCC,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Z].Intergover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2006.
[26]邱斌,杨帅,辛培江. FDI 技术溢出渠道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增长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8,(8):20-31.
低碳经济转型范文4
经济转型对于碳减排的贡献率非常显著,这意味着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推动经济转型是最为有效的减排策略。研究表明,2020年之前是中国实现经济转型和培育低碳生活方式的关键时期,工业化模式、城镇化模式一旦形成,将锁定中国未来能源和温室气体排放路径。有效引导投资结构,建立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
(二)单纯C02减排机制难以有效改变中国低碳发展的困境
单纯实施COZ减排机制,如碳税、碳交易和CC5技术等,虽然可以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但却显著增大了发展成本,降低了全社会的总体效用,难以对产业结构转变产生显著作用。研究发现,在经济非转型情况下,实施严苛低碳政策的‘;M}3情景(2050年碳税达到663美元吨//COZ)较不施加碳税的BaU}情景,三产比重只提高了0.24%。而在经济转型情况下,施加严苛低碳政策‘;M情景也只较BaU,情景的三产高1.21%。这说明碳税等机制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中国能源供需矛盾,不足以促进能源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低碳经济转型范文5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人类生活需要改善,社会需要发展和进步,就离不开对能源的使用和开发,但是过度的能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破环、全球气候的稳定、人类身体的健康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近些年来,由于人们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频发,水资源紧缺、全球气候变暖、沙尘暴肆虐等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我们。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对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导致了许多环境污染的问题。为了降低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我国必须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改革,而低碳经济是一种具有环保意义的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推进。
一、低碳经济的概述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由发达国家提出来的,是为了在当今能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保持经济发展的节能减排、低损耗、低污染,在能源利用的同时做好对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人类的生存环境。这种发展理念,利用了大量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以及地热能等,有助于缓解我国能源、资金的紧缺,这些能源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可再生性以及循环型。这些可以再生的能源既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还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既可以缓解我国日益突出的能源紧缺和水土流失等问题,还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既可以稳定全球生态系统,还不需要担心能源耗竭的风险。以上种种,都是低碳经济对经济社会和生存环境积极的影响,所以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势在必行。
二、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能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能源的蕴藏量十分巨大,但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所以人均能源的占有量相对不足,一旦过度开发资源,势必会造成能源紧缺的问题[1]。另外,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科技水平和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资源的开发技术水平不高,能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是,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能源危机越来越紧迫,各种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频出,水资源短缺、能源资源枯竭、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沙漠化不断扩大、温室效应加剧,这些严重威胁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所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实现转型,而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我们需要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广泛使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和地热能等可以再生的、可循环的能源,以推进低碳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着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缓解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为全球生态良好发展贡献力量。
三、我国经济转型面临的困难
(一)所处发展阶段。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密集、消费上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速,这些使得我国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的排放不断增长。这对于低碳经济的推进和经济转型是重要的考验。
(二)我国长期以来的发展模式阻碍着经济的转型。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呈现出粗放式的特点,对能源和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单位GDP能耗都高于世界能源消费水平[2],由于我们的体制限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经济社会共同努力,逐步实现。
(三)我国资源蕴藏比例。在中国能源探明的储量中,煤炭占到了94%,而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只占到了6%[3],这种“煤多油少”的能源储量结构,导致了我国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格局,虽然过去的十几年我们国家努力在改变这种格局,但是效果微乎其微,大量煤炭的生产和使用不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同时也是导致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
(四)我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所处的地位。在新的世界贸易产业分工体系中,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的时代,而我们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在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竞争力等方面都比较落后[4]。我们现在成为了“世界工厂”,相当多的高耗能资源密集型产品需要生产,这对于经济转型和低碳经济的推行是有很大阻碍的。
四、我国经济转型的途径和措施
(一)加大国家政策对低碳经济的宣传和支持力度。在国家层面加大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支持,政府在我国经济模式转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鼓励相关地方的法律法规的实施和制定。节能减排和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作为低碳经济的前提,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从根本上发挥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的作用。
(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能源的使用效率越低下,其排放的污染性废气、废物越多,所以企业在能源的使用中要积极提高利用效率,引进先进技术,对煤炭等能源资源进行深加工,这样既可以减小污染,又能够节约资源,缓解国家能源压力。
(三)广泛使用和推广新能源。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能源既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还能够缓解能源紧张的压力,所以,我们国家要大力发展和推广新能源的使用。
(四)积极借鉴国外发展先进经验,转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由于科技水平较高,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有相当宝贵的经验,我们国家要善于学习、借鉴国外经验,为我国经济转型提供外力支持。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既环保,又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科学的经济模式,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它符合我国实际发展状况,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我们国家要大力倡导低碳经济,促进经济转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王雅靖.试论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魅力中国,2013,(22):70-71.
[2]孙贵丽.试论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现代商业,2015,(4):126-126,127.
低碳经济转型范文6
一、着力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纺织服装、无纺布卫材等产业作为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为我市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周边和其他地方的同类产业也得到迅猛发展,使我市的一些优势产业受到很大影响。由于我市部分企业在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生产技术等方面较为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劳动强度、影响了劳动效率,造成了资源和人力的浪费。有些企业由于设备老化、工艺陈旧,在生产过程中噪音过大、效率低下,同时对其周边居民生活造成较大影响。有些企业虽然引进了一些新设备、新技术,但与国内一些先进企业的先进技术相比,仍比较落后,市场占有率较低,严重制约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这也与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极不相适应。为了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我市必须从三个方面着力改造和提升这一传统产业。一是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对迈亚公司过去引进欧美日等国家的先进设备进行配套完善,改造升级,扩大在80支以上高档精纺呢绒面料生产上的优势。对湖北裕波引进西欧国家的设备,加快推进新上宽幅织机和高档家纺项目,实现提速发展。同时,建立技术中心或研究开发中心,抓住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在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方面,集中力量开展应用研究和创新研究,推进产业发展。二是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进行研发。无纺布和卫材产业要实施“三个升级”,即由普通制品加工向高端制品和原材料生产升级;生产环境由普通车间向无菌车间升级;生产工艺由手工加工向机械加工升级。同时,通过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联合合作,加强产学研结合,以及对先进适用技术的吸收和运用。三是引导企业由内部改造向外部改造延伸。不断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吸收同行业先进的管理方式和运营模式,突出抓好优秀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强对企业外部环境的改造,塑造全新的企业形象,使企业在产品推介、销售、原材料供应、售后服务等外部环境得到升华和提高。
二、大力整治和淘汰落后产能
前不久,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实把淘汰落后产能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长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来落实。明确提出在2010―2012年底前对电力、煤炭、铁合金、电石、钢铁、有色金属、建材、轻工、纺织等行业相关不符合标准的产能进行淘汰。根据仙桃实际,我们将从高从严执行节能降耗控制指标,坚持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三管齐下”,提高产业准入和改造门槛,形成产业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抓好30家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实施相应的节能降耗目标管理机制,对不达标的企业进行通报并限期整改。进一步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对化工、建材、纺织、机械等四大重点耗能行业推广节能新技术。完善产业治理用能评估审核体系,拓展能评覆盖面,严格控制项目关,对年综合能源消耗1000吨或年用电200万千瓦时以上的项目进行能评,不上不符合用能要求的项目。
截至目前,全市已关闭五小企业17家。今年,将从两个一批入手,对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低产能的企业进行治理整顿。一是关停一批。对一些达不到产能标准的小化工厂、小造纸厂、小钢铁厂、小皮革厂、小电镀厂,经过认真的登记核实后,逐步予以关停。据初步摸底,今年上半年即将依法关停5家能源高、污染大的企业。二是转移(转产)一批。依法有序的将部分企业向园区转移。如化工企业逐步向西流河工业园、长口工业小区转移,这样既节约耕地,也降低了治污成本。
三、全力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
积极抢抓沿海产业转移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机遇,在招商引资上力争新突破。在引进项目上注重引进对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牵动作用的大企业、大项目,注重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科技型项目,使其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体。近年来,我市主攻绿色食品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先后引进了真巧食品、海新食品、华美食品、嘉士柏巧克力等一批国内知名品牌和著名商标企业,为我市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生态文明起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四、强力推进和实施战略性重组
实施战略重组,做大做强现有骨干企业。我们坚持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引导和支持骨干企业兼并重组,扩张发展。以丝宝、迈亚等骨干企业的兼并重组为示范,全市一批企业走上了重组之路。先后有丝宝集团与世界500强企业――德国拜尔斯道夫公司跨国联姻;四川科伦集团买断凯亚药业;湖北宜化收购仙隆化工全部股权;湖北银泰重组商城大厦。通过战略性重组,使我市骨干企业突破体制机制障碍,重焕新的生机。
五、全力培育和做大骨干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