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性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教学的性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教学的性质

语文教学的性质范文1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人文教育

1语文学科人文教育实施的背景和必然性

新的时代,需要新型人才。新型人才,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科学思想,人性美、科学成为了人才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庄子﹒天下》中说“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美必须建立在宽广而高超的审美心胸的基础之上才是真正的理性的美!因为气质、气度、胆识和心胸能决定事业的成败。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这种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重视专业技能,而缺少必要的人文涵养。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需要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需要将人文教育的思想渗透于职业教育的每个环节,这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语文作为母语学科,是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它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当前的语文教育必须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构建新的适应时代需要的教育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应当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学生在语文学科里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修养。

2语文学科人文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

德育作为育人的首要环节,应该体现教育方式的多样性。然而,当前很多职校采用量化管理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及日常表现进行分值统计。这种量化管理附以严格的制度规定,被称之为“德育考核”,在对学生评价中占有更重的比重,并记入学生档案。这种管理体制对学生确有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但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教育目的,甚至会引发学生对这种缺少人文关怀模式的反感情绪。毋庸置疑,很多学生进入职校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但职校对他们来说毕竟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起点。心理尚不成熟的他们离开父母以后过早的过上了独立的生活,因此会产生更多更强烈的情感饥渴,需要有人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爱护。如果人文关怀的滞后,势必造成学生的迷茫,对自己没有了清醒的认识。表现在行动上就是从入校时还能遵守校纪校规,久而久之就会拖拖拉拉,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更有甚者,产生抵触对立情绪,当面顶撞,公开叫板,管理难度极大。虽然处分不断,违规现象照样层出不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职校的这种“硬管理”所带来的弊端。语文学科人文精神有着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学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一切人的规律和规矩,方寸任驰骋!试想一个思想端正,意志坚强,有着高级审美趣味的学生又怎会每天无所事事惹事生非呢?因此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它是职校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深深沃土。

3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具体体现

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学科内容具有人文性。语文学科的内容涵盖了丰富的思想性,语文学科的内容具有充沛的情感性,教材中凝聚了人类丰富的情感(喜怒哀乐、悲欢离愁、亲情、友情、爱情、爱国之情、正义感、理智感等)和个性心理品质(如兴趣、动机、意志、性格、气质等)。语文学科内容更具美感性,教材集结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和实用文章,包容了美的各个领域和各种形态,如人性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等。二是教学方法体现人文性。语文教学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是深度交融的有机整体,教师必须积极的调动自身的思想感情才能深入教材,达到对教材的真正理解,同时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也潜移默化地渗透进人的思想,所以语文教学较之其他学科更看重的是感悟和想象。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然而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具有人文性质的语文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被自然科学化,向理科教学模式靠拢,教学内容客观化,忽视感悟与想象。它使本来颇具诗情画意的语文教学向机械化、标准化转向,导致人文精神、审美趣味的丧失。职教语文教学没有更多的应试桎梏,在人文渗透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4职教语文教学现状及人文教育的实施

语文教学的性质范文2

关键词:职高 语文教学 素质 性格塑造

作为承载着千百年来华夏文明传递的一门基础学科,语文课程在学习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界定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界定,向我们强调了语文在教育中不仅承载着知识传递的重任,更是完备学生素质,塑造学生性格的重要基础。而这一点,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学生的性格塑造呢?我认为,应该理性分析和思考,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中。

一、明确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1.高职院校培养的是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性技术人才,但决不能把它简单地理解为专业技术培训。前者是基于大量基础学科学习的,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办学宗旨的体现,而后者只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高职教育若等同于专业技术培训,那就无法显示自己的优势、特色,无法经受住时间和社会的考验的,最终必将在形形的培训学校“合击”之下失去立足之地。

2.语文学习是其他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它的功能是隐性的、间接的。目前高职院校所开的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其目的是帮助修课同学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交流和沟通能力。所以语文教师应在新生上课的第一天起,就要让他们熟悉到这一点,同时还要让他们明白语文课不仅可以学到必要的语文知识,还可以学到其他学科无法学到的知识。比如做人的道理,让他们明白学好语文对以后人生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使他们萌发学好语文的强烈愿望,树立“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的观念,对语文“乐之”“好之”,语文学习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假如说,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功课的基础,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工具;那么,高职语文应该是高职生们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基础,是他们现在学习、将来工作和科研必不可少的工具学科。因此,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来看,高职语文应该具备其独特的功能。所以高职语文教学应根据其专业性质,面向市场,针对学生实际,大胆调整教学内容,切实把教学重点放到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上来,将目标瞄准学生将来的就业需要上来,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因此要求高职语文教师在加强自身文学修养的同时,还要了解所教专业的特征,不断搜集此类专业的新知识、新信息,并用这些信息丰富语文教学。

二、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1.陶冶情操,培养情趣。目前我们职高语文使用的教材中,有着不少风流蕴籍、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精美构思,文辞妙绝的小说;有清新优雅,美丽脱俗的散文。更有寓意深刻,思维卓绝的论文。负载了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堪称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蓝本。它从多方面表现了世界之美、人生之美、语言之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构成了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宫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应该通过提示、引导、点拨,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用文章中的养分去滋润他们幼小的心灵,并逐渐转化为他们内在的能力,在生活中创造美,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激起对生活美的追求,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此外,再结合职高学生的特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能在思想上给学生启迪,在感情上给学生熏陶,在审美上给学生以愉悦,给学生精神世界以多方面的、深刻而细腻的营养。

2.锤炼品德,完善人格。有书云:“文以载道。”世界上无论哪一种语言都是用来表达特定的思想或见解的。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其思想内容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一些实践型文章如《社会不会等待你成长和成熟》、《那一年,面包飘香》等等,为学生的就业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和完善。利用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在语文教育中,有意识地增强人生观,让学生从文学中去感悟文学思想的内涵,让这种内涵潜移默化地、又非常感官地、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成长。作为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应该注重人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语文教学的性质范文3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科教学;大学语文;科学教育功能

关于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的的阐述,可以说,目前并无一个定论,综观这些观点,他们都不否认它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但是,结合高职高专的实际,《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我认为在高职高专开设《大学语文》,除了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之外,还要积极突显《大学语文》中的科学性,努力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热爱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合格的建设者。

一、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突出其科学性的必要性

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无疑要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即要提高中小学生的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为其它学科的学习提供认识能力和思维分析与判断能力。但在高职高专阶段,随着学生的心智日渐成熟,世界观正在形成,所以在此阶段语文教学还必须肩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一)突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科学性是专业的需要

高职高专多为工科类,与其他人文类专业有所不同,人文类专业更多地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即重在文学作品中的认识教育作用与审美教育等方面的挖掘,而高职高专出除了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外,还要突出其科学精神的培养,这是由其专业要求决定的,它要求学生有较好的科学的态度,要求学生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如机械操作,图表的绘制等它都需要有科学的态度与科学的精神。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也要努力发掘其科学性教育内涵,将科学性教育功能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

(二)突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科学性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现在,在大学中不分专业实际一味地只提《大学语文》中的人文性是不够的,而应该根据高职高专的实际,加强大学生的科学性教育。

回顾中国的历史,大至治国,小至治家,无不以儒教理学为先,自然科学知识被称为“格致”,只是到晚清朝,才在国难的痛苦中发现国力的衰微多为科技落后所制,于是,方有“师夷之长以制夷”之声,才有新式学堂。国人才发现,单靠“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不够的,还须以科技为根本,发展和强大国家综合实力离不开科学技术,于是便有“五四”运动的欢迎“赛先生”(科学)之呼声。但是,长期以来,对于语文教育来说,由于受“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之影响,它承载着较为浓厚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而“赛先生”则少有人问津。

作为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是为了以后的为社会作更多贡献,是为自己以后的安身立命,将来他们的职业较多是从事工科类工作,要求高职高专学生要有一个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只有具备较强的科学性,才能对更好地胜任工作,才能在工作上有所为。

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中,要尽力挖掘教学内容上的科学性,让科学性渗透到教材的材料组织、观察问题的角度、阐述问题的方法与作品表现手段等里面去,使学生在接受人文熏陶的同时接受科学性教育。

(三)突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科学性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要发展,就必须秉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和社会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社会生产方式也在随之不断地发生变化,而且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的管理方式和教育方式。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它与经济、政治等上层建筑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十分重要关系,科学技术在其他各要素中有着明显的“超前性”,如果能将科学技术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生产,就能很快地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促进社会的前进。如果科学技术滞后于社会生产,对社会就不能产生积极意义。

为了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建设者,高职高专就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大力将科学性渗透到教学中去,作为在高职高专院校各专业都需开设的公共课《大学语文》也责无旁贷,要努力将科学性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

二、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突出科学性的可行性

在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教学中突出科学性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从教材来说,《大学语文》无论是从它的内容还是从它有编排体系来说,都有其严谨的科学性;从学生角度来看,高职高专学生也通过小学和中学的语文教育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在大学阶段,教师可以就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分析,将授课内容的人文性与科学性结合,从而实现科学性教育的目的。

(一)从教材的编排方面来看

现在各高校特别是高职高专所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从编排上来看有些各自为阵之嫌,所编出来的书很少能体现出高职高专的特点,所以在教材的选用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乱字。如果要使得教材对高职高专学生具有更好的针对性,我认为须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对《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工作。

1.要有一个整体的编排目的编排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首先要把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弄清楚。一要把握高职高专学生语文知识相对一般高校的学生基础要薄弱一些这一事实,通过《大学语文》学习能系统地提高他们的一定的语文素养;二要把握好高职高专学生专业实际,将人文性与科学性统一起来,使学生明白在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2.要在编写体例上有创新性?现行的《大学语文》都有一个通行的惯例,那就是文前编排作家作品介绍与文体介绍,文后列个阅读提示,然后就是问答题,鲜有专业学科特色。在体例上,可以在“问答题”中,增加一些对教材内容的结构、材料安排、表现手法等科学性分析,还可适当增加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应用文,以服务于学生日后的实际需要。

3.要在教材上突出高职高专特色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教材或自己院校组织教师主编或参与编写的教材,不要盲目以一般或重点高校的教材为蓝本,在努力在体现高职高专特色上多下功夫,要在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上克服偏难、偏深等问题,所编写的教材要与学生所学专业语文说写能力相结合,符合高出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且能根据高职高专各类专业的需要编写大学语文教材,突出各类高职高专的特色,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二)从教学内容方面来看

要把一事物准确地传达给他人,就必须要遵守对事物的认识规律,或由易至难,由简单至复杂,或者是知微见著,窥一斑而见全身式;或者是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登堂入室式。课堂传授知识也是如此,不同的教学内容可用不同的方式方法,科学地指导学生,传输给学生知识与技能,将科学性潜移默化灌输到学生大脑中去。

1.从作品的结构来看结构是作品的骨骼,是内容的重要载体。一部好的作品,往往会有一个严谨紧凑的结构。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篇文章是《大学语文》常选篇目,从结构上来看它包括思秋、绘秋、议秋、恋秋这四个部分。从这四个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匠心独运,“思秋”是虚,是为后文的写作起铺垫,并为全文抒情定调;“绘秋”是实,是作者对眼前之景的描写,是作者寄情之物;“议秋”和“恋秋”是情感的直接抒发。对于一个事物,特别是心仪的事物而言,这样的结构也符合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基本规律:长久的想念会引发亲身体验的冲动,在亲身体验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以及对它长久的体味。这种对事物的认知在郁达夫《故都的秋》中表现在“思”、“绘”、“议”和“恋”是环环相扣上。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构思作品结构的科学态度,作为老师也要将此科学态度传达给学生。

2.从作品的内容来看《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主要表达的主题是通过对故都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围绕这一主题,作品从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的几幅图,构成了故都的一幅冷色调的秋景图,突出了故都秋的“清”、“静”与“悲凉”的特点,与作者的向往、眷恋之情和忧郁、孤独的心境搭配合理。

所以,在讲授课文时就要着力于教学生去挖掘最能体现作者景情相生的内容,学习作者写作时寓情于景的科学严谨态度。

3.从作品的表现手法来看一部好的作品如同一件产品一样,同样需要好的表现手法来完成。郁达夫《故都的秋》在表现手法上来看,有两点是做得很科学的,一是对比的表现手法,一是色彩的运用。“有比较才会有突出”,将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相对比,从而得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而色彩的运用,准确地传达了作者的心境。一般来说,秋之金黄、秋之红果,自然也会有其热烈的一面,但作者写的是槐树的落蕊、秋蝉残声、与秋雨之凉意,即使是写秋之枣、柿,也不着其暖色调的红黄之色,通篇作品的色彩基调都是冷色调,这样处理就显得色调与作品的感情基调和谐一致。

(三)从教学方法来看

语文教学的性质范文4

先说说对“非指示性”教学的理解。首先,“非指示性”教学,它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根据手头的一些资料,我觉得郑逸农老师等提出“非指示性”教学,要解决的是以下四个问题:

(1)教师、教材主观地设计了一些课堂教学的内容。一个“比喻”要教十二年,为什么要教十二年呢?是主观的设计。(2)一个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给出教师的标准答案。(3)课堂教学过程主要还是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4)教学的方法(主要是公开课),还是一种表演性质的,在一堂课中学生配合老师去完成教学目标。

“非指示性”教学所面对的是上面的四个问题,它所试图解决、反拨的,就是这样四个方面。我们在理解、判断“非指示性”教学的时候,要弄清它所面对的是什么问题,讨论的时候我们要根据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来讨论。当然,这四个问题,大家看到,有不同的解决思路。郑逸农老师他们选择了“非指示性”这样的“教学方法”。

第二个理解是:“非指示性”教学目前所取得的成效。按照会议所发的材料,我大致整理了三个方面:

(1)理论研究的成效:主要是从教学方法到认为是一种教学理念,从2000年到2004年有这样一个理论上的发展过程。(2)课例的积累:“非指示性”教学积累了一些获得相当好效果的课例,这些就代表着它所取得的实绩。(3)是在文章和课例当中所体现的一种教学的操作程序(从一般教学方法来认识)。

也就是说,现在对“非指示性”教学探讨的重点放在教学方法上。郑逸农老师开始提出的“六步”(自读―定向―研读―讨论―交流―引导―反省),这个教学程序后来有所变化。其他的老师也提出了不同的方法,崔国久老师后来提出了这样四个“方面”:自由阅读―获得感知与问题―讨论交流―教师补充发言,这也基本上是从教学方法着眼的。

以上是我对“非指示性”教学的两点理解。对“非指示性”教学的讨论,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不指示学习目标,不指示问题的答案”是原理层面的教学方法;教学的流程包括教案的制作方式,是技术层面的教学方法;所主张的“体验性阅读教学”,是操作层面的教学方法;技巧层面以郑逸农老师的课堂教学为代表,体现了教师的整体的素养。这样,就构成了一堂具体的课。

对“非指示性”教学的质疑,涉及四个方面。而我们老师关心的主要是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关于学习目标的问题,要不要目标?二是关于指示的问题,要不要指示?这都是源自教学方法的角度。另外两个问题我在这次会上没有听到,但在文章里面我看到了,方智范教授和韩军老师他们有两篇文章,主要是从内容上来找问题的:要不要答案?怎么来体验,什么叫体验教学?

现在看来,“非指示性”教学的研究,主要是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教师们的质疑也是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大家共同关注的是“非指示性”教学的方法,这当然有其意义与价值。但是我个人认为,研究和讨论有必要进一步深入。如果要对“非指示性”教学方法的问题有一个相对合理的理解,可能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入手更为有效。

对“非指示性”教学今后的研究,我想提三点建议:(1)立足于语文课程改革的高度。也就是说,不仅仅着眼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更主要的是立足于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2)立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流派。(3)立足于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主要展开说的是第一点。

所谓“立足于语文课程改革的高度”,主要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入手: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从这一角度我来讨论语文“非指示性”教学“两不”的含义――“不指示学习目标”是什么含义?“不指示问题答案”是什么含义?

(一)关于“不指示学习目标”

理解“不指示学习目标”,首先要澄清“目标”这个词的含义。目标是教学内容掌握的质量标准。一堂课下来学生所掌握的结果是什么,对这个结果的描述就是目标。但是我注意到,在对“非指示性”教学的讨论中人们对“目标”这个概念的把握是在变化的。张华教授的《课程与教学论》把目标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行为目标”,规定学生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往往是事先规定的。这是“行为目标”,又叫“教学性目标”。与“行为目标”相对的,是“生成性目标”。“行为目标”与“生成性目标”怎么区别呢?我们可以简单地说,“行为目标”是在教学之前规定了的,“生成性目标”是在课堂教学当中产生的。第三种类型是“表现性目标”,它与“教学性目标”相对。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呢?“教学性目标”,是每个学生共同掌握的;“表现性目标”,强调的则是在课堂中学生多元的收获。在一般课程与教学论里,对“教学目标”这个词,是有不同理解的。

那么,我们在讲“不指示学习目标”时,用的是什么含义上的“目标”呢?芽“不指示学习目标”,它的一个含义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之前不事先、不外在、不主观地规定一个目标,而是在教学当中,在课堂教学的现场来产生一个目标。对这个话,有的老师可能一时难以理解。事实上在讲“生成性目标”,在讲“目标”在教学中生成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就已经取消了“目标”这两个字。提倡“生成性目标”的斯滕豪斯就说过:“目标”这两个字,是个累赘。他用另外一个说法,叫做“过程原则”。我觉得与其说“不指示学习目标”,在我们语文教学里面可能不如说是“不指示教学内容”。我们原来老师上课的时候,这堂课教什么,事先有一个方案、有一个确解。现在所谓“不指示教学内容”是什么含义呢?下文我会谈到,事先也是有方案的;但是这个方案不直接拿到课堂里面去教,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有所选择、有所改变,也就是说,教学内容要在课堂教学的现场生成。所谓“不指示学习目标”,我理解就是这样两层含义:

第一,教学内容是在课堂教学中动态产生的――而我们过去是主观的去设计一些教学内容。

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是在师生的互动中随机展开的。

现在教那个,下面教什么呢?这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而不是根据教师事先的预设――现在我教这个,下面我就要教那个。它要针对学生的情况。“不指示学习目标”,在我们语文学科里面,大致的意思是“不事先指示教学内容”。因为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没有事先指示,最终达到的结果显然也就不能事先估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是“不指示学习目标”。

“不指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动态产生,教学的内容是在师生的互动中随机展开,那么“教学内容”由谁提出来呢?我觉得这是一条线:

由学生提出――师生碰撞――由教师提出

由学生主导――师生互导――由教师主导

这个线的一端是由学生提出来的,这个线的另一端是由教师提出来的。那么由教师提出来的与主观设定好的有没有区别呢?有的。教师提出来的前提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要根据学生现场的学习情况,而不是事先有一个设定、事先有一个规定:我今天必须讲这个,不管学生听得懂听不懂,不管学生有味没味,不管学生能接受不能接受。按照我个人的理解,从由学生提出到由教师提出,这是一条线的两端,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师生碰撞当中。所谓“现场产生”,所谓“动态产生”,就是在师生碰撞中产生。“师生碰撞”,在郑逸农老师他们的认识中,主要指的是“学生与学生的碰撞”,我认为这可能过分拘泥了。课堂教学中放弃教师这一边可能行不通。这个也用不着展开来讲,语文教师之所以有这个职业,就是因为教学需要你,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但前提是什么呢?前提是基于现场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引导,所以,“非指示”教学按照我的理解以及我对这项研究今后的期望,应该是更强调“师生碰撞”,应该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中间阶段、互相合作阶段动态产生,而不能够仅仅体现在学生的这一端并拘泥于学生。

由谁提出不是关键问题,关键问题是在课堂教学中内容要动态产生,你不能事先预设。大家知道,很多教师备课很少考虑学生的情况,即使考虑情况也是经验式的。而“非指示性”教学在“不指示学习目标”这层含义上,就是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要位置来考虑。那么,这个课是由教师来主导还是由学生来主导?还是由师生碰撞互相来导呢?我觉得这也是一条线,理想的状态是由师生碰撞互相来导。

我们在理解“非指示”的时候,不应该停留在“指示”这两个字的字面去争论,而要根据他们(郑逸农等)提出的含义去讨论。“不指示学习目标”,就是指在课堂里面教师不单边地提出教学内容,而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学生、由学生与学生的讨论碰撞、由学生与教师的讨论碰撞生成一个教学内容。

很显然,这里面包含着很强烈的引导性。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内容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动态地产生,教学过程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机展开,这里面显然需要强化教师的引导。“非指示”教学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完全地体现的话,应该是教师随着学生走,是教师围着学生转;是教师帮助学生、配合学生,而不是过去那样学生配合教师。“帮助”“配合”,在这里的含义就是“引导”。教学内容的随机生成与语文教师的引导,这之间是不矛盾的,也不应该矛盾。

(二)关于“不指示问题的答案”

“不指示问题的答案”有两层意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不是惟一的标准答案,这是一层;教师不是事先就设定我今天就要讲这个答案,这又是一层。这里的“答案”,可能有三种含义:第一,是学生提出来的疑问,那么“答案”就是对该问题的解答;第二,指对“学习主题”(即前面讲的“教学内容”)的理解,那么“答案”就是该学习主题的学习方法和结论;第三,是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那么“答案”就是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按照我的理解,“不指示问题的答案”的含义可能就是指这样四个方面:

第一,对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提出的问题,采用共同讨论的方式,采用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采用由学生提出来其他组的学生质疑的方式,当然也包括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的方式。

第二,对学生在阅读作品时所选定的学习主题,采用个人自主学习与学生共同讨论的方式,当然也包括教师的参与。

第三,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注重个性的多元体验。所谓“个性的多元体验”,当然有层次的高低,我们不做一个统一的标准划分,这个理解是好的,那个理解是不好的。从客观上讲,“个体的多元体验”有高低、正误之分,在互相讨论过程中学生有一个提升、纠错的过程。但是,按照“非指示教学”的理念,学生的多元体验是很重要的。实际上大家可以看到,方智范老师提出的几点建议中,更强调体验多元性,他甚至认为把评论文章拿来给学生看都没有必要。韩军老师的批评,他也更强调学生的多元体验,他认为学生“原初体验”并不一定比后来讨论的要坏。

第四点,教师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只是个人经验的传递。

所以从正面来说,“不指示问题的答案”,就是强调理解的体验性、强调学生感悟的多元性。所谓“不指示学习目标”是指内容由课堂教学现场产生;“不指示问题的答案”指的是对作品的理解强调它的体验性和多元性。

但强调文学作品的“体验性”,我个人理解也是一条线:

自发的体验―――――――对外授的体验

学生自悟―――讨论触发―――教师讲授

一端是学生的自发体验,学生在阅读中自己提出来:“我感受到什么”“我体验到什么”。一端是外授的体验;所谓“外授的体验”是指对别人体验的体验。什么叫“对别人体验的体验”呢?大家知道,一个作品之所以成为优秀的作品,除了作品本身,还由于对该作品的各种各样的研究和阐释。别人的研究和阐释,包括语文教师的研究,是可以通过体验的方式来教学的;并不像有些人(武断地)认为的,以为从教师方面来考虑(比如讲授)就不能使学生产生体验。问题的关键是,讲授不是为了讲“问题的答案”、不是要让学生”记住”;而是要促使学生去体验,促使学生去产生更丰富的体验。当然,理想的境界应该是在讨论中相互触发,学生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教师的讨论。

所以在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中,“体验”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自己在阅读作品时有什么体验;二是在小组讨论时听别人有怎样的体验,别人的体验对我的体验有什么触发;三是教师的体验以及各种参考书上的体验,这种体验对我们现在的体验有什么作用。我觉得,这里也不必完全拘泥于学生的自发体验。“非指示教学”,如果把全部的功力都放在学生的自发体验上,我认为是有问题的。学生的自发体验,代表的是他们现有的水平,而教学是要提高学生的水平,这之间是有落差的。强调体验性、强调理解的多元性,并不一定说要由学生自己自发地体验、由学生自己按现有水平去感受。

“不指示教学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从教师的角度来理解,可以归纳成两句话:一句是教学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动态产生,第二句话强调学生的体验性和理解的多元性。

实际上,强调学生的体验性和理解的多元性不仅仅是阅读教学,包括识字教学,也包括理科的教学。大家知道,我们现在新课程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过程与方法,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以上所讲都只是我个人的理解。因此对“非指示性”教学今后的研究,我的第一个建议是:立足于语文课程改革的高度。也就是说,不仅仅着眼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更主要的是立足于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非指示”教学从课程的意义上来看,比单从教学方法上去讨论意义要大,而且能够带动我们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建设。

第二个建议是“立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流派”。一种教学理念,体现在一种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体现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它对教师、对教学、对学生是有条件的。我觉得“非指示”教学今后的研究,廓清它的条件、研究它的适用范围,可能是需要的。我的意思是说,并不是除了这种教学,其他的教学就都不好。语文教学的百年历史证明,惟一“正确”的语文教学方法、惟一“正确”的语文课程认识,是没有的。大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促成学生整体语文水平的提高。“不指示教学内容(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是对语文课程(课程形态――课程内容)的一种认识,而不能仅仅当做教学方法,也不能当做惟一“正确”、包医百病的东西。从原理上讲,“非指示性”教学从初中、高中到小学,从文学作品体验性教学到文章阅读教学,从阅读教学到写作教学,这样的拓展是完全行得通的。但这需要条件,实验性的教学也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结果,这里面需要做大量的研究。

第三个建议是“立足于语文教师本身的专业化发展”。只有纳入教师专业化建设,而不是仅仅当做一种教学艺术(个人的教学风采),“非指示性”教学才有转化为公共财富的可能。我觉得“非指示性”教学首先值得推崇的是一种“语文教师”的专业的自觉意识,“非指示性”教学首先要推广的是教案的述写、教例的述写,“非指示性”教学首先对语文教学产生的实质性影响应该是反拨“教学艺术”(公开课)的“表演”倾向。

语文教学的性质范文5

【关键词】高职语文;语文阅读;个性化阅读

一、高职语文阅读实行个性化教学的意义

1.学情分析

高职学生群体的显著特点是,其年龄与高中生相仿,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同时,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大学生校园生活非常接近,但是高职学生的社会认知不足,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高职学校面对的现实是,经过短暂的学校学习生活就要走向社会工作岗位。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职业技术的优秀程度无法弥补人文素养的缺失。语文阅读能够有效地对此进行补充。因此,高职院校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高职学生群体的另一个特点是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较大。这里的差异性既包括学生性格上的差别,也包括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差别。个性化语文阅读教学恰好可以解决这一差异性带来的问题。因此,高职语文阅读实行个性化教学对于整体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利于社会认知的成熟。

2.教法分析

高职语文教学的课时较少,这是由高职教育的总教学目标决定的。高职教育以培养具有专业职业技术的人才为教学目标,而语文学科的专业性特点并不突出。如何短时高效地提高学生整体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在没有充足课时的保障下,个性化语文阅读是行之有效的授课模式。

总之,高职语文阅读实行个性化学校,符合学生的学龄特点和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工作的需要,符合高职语文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需要。以此,在高职院校实行语文阅读个性化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业发展、教师的教学成果以及学校的综合教育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语文阅读实行个性化教学的实践和反思

1.个性化阅读之阅读材料选择个性化

在个性化阅读应用到高职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其主要特点是实现了阅读材料选择的个性化。例如,部分阅读课安排在阅览室和图书馆进行,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享受读书的乐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爱好,进行图书类别的甄选,然后进行定时的阅读。

阅读材料选择个性化的最大优点是提高了学生们阅读的兴趣和有效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学生自己喜欢的书籍,学生的被书中内容深深吸引,大幅度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质量。材料学生个性化的最大不足是老师很难再有限的时间中对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行检查。对此,提出以下有利于个性化阅读有效进行的参考意见。第一,对于在阅览室和图书馆开展的个性化阅读课堂,设置相应的读后感作业,根据具体情况可以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下课即现阅读成果。第二,定期组织读书分享会,学生依次限时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并对自己所读的书籍进行推荐。第三,阅读的场所的选择还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校外进行,例如省图书馆、市图书馆、知名书店或者临近高校图书馆。这样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对书籍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都非常有利。

2.个性化阅读之阅读心得表述个性化

高职语文教育的个性化阅读课堂上,有学生各抒己见的特征。例如,在教师进行的主题阅读课上,教师提供阅读材料,学生阅读后分享自己心得。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思想和观点进行适当的点评。

阅读心得表述个性化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够性,打开学生思维,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构建。此外,学生们的见解各不相同,常常出现思想的碰撞和辩论的交锋,这有于学生养成辩证看问题的思维习惯。阅读心得表述个性化的在课堂上呈现出的不足在于课时较短无法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另外,部分学生害怕观点错误而很少发言。对此,提出以下有利于个性化阅读有效进行的参考意见。第一,老师在选取阅读材料时,要考从阅读材料的信息量大小、与学生的相关程度以及材料体裁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建议选择短小精悍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论的材料,从而节省材料阅读时间,进而留有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唇枪舌战,越辩越开心,充分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第二,布置课前预习作业,让学生对阅读材料有所了解,以便于学生课下对材料的背景进行研究,有利于学生课堂材料评论更具有针对性。第三,教师对于学生所表达的见解,要尽量给予肯定和表扬,避免批评导致学生积极性下降。所以,教师要顺应学生的思想,找到学生的思想的出发点,对其特殊见解给予合理解释。

3.个性化阅读之阅读方式选择个性化

阅读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通过看书的方式的静态的阅读,通过看电影的方式的动态阅读,通过听材料的有声阅读等等。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可知,由于个体的差异,每个个体获取信息的有效方式各不相同。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静态阅读、动态阅读捉着有声阅读),能够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有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

阅读方式个性化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其缺点是对学生阅读成果的考量难以进行。对此,提出以下有利于个性化阅读有效进行的参考意见。第一,要从静态阅读、动态阅读和有声阅读等方面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阅读素材以利于学生进行选择。第二,成立个性化阅读小组(静态阅读、动态阅读和有声阅读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心得的分享。此外,根据高职院校的性质与大学教学模式有相似之处,高职院校要考虑引进移动图书馆,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可以进行阅读的便利条件,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累计时长,进而实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教育成果。

三、结语

个性化阅读教学是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介于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高职语文阅读教育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要像高中语文教学一样提高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另一方面要像大学一样指导学生阅读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个性化阅读教学应用于高职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高职语文的教育功能,切实提高学生语文基本功和阅读能力,有利于学生社会认知的完善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的性质范文6

关键词: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专业需求

2009年1月6日,国家教育部印发了最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现行大纲”)。现行大纲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结构、教学内容与要求等方面,体现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对语文课程的要求,且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笔者发现职业学校各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要求等内容与“现行大纲”中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不谋而合,进一步强调了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背后需要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在此,笔者以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为例,在诸多专业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烹饪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工艺美术专业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适用于职业学校其他各大类专业。

一、“现行大纲”与专业设置要求的不谋而合

在对烹饪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工艺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的研究中,笔者发现他们有着共同的关注点即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而“现行大纲”中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正是落实了专业课程设置中的这一特点。“现行大纲”在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上提出: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1.各个专业设置的具体要求

《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规定了知识结构及要求为:掌握导游服务和旅行社基层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与导游相关的法律、宗教、园林建筑、历史、地理与文学知识;掌握旅游职业道德的基本知识和礼仪常识;了解服务和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及审美能力。

《职业学校烹饪专业课程标准实施方案》对人才培养目标做了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有一定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一定的交际能力,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具有中级烹饪技能的人员(即中级烹调师)。

《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课程设置》对语文教学提出如下要求: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加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加强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和日常口语交际水平;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2.具体要求与大纲要求的契合

《职业学校烹饪专业课程标准实施方案》《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课程设置》中都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这与“现行大纲”中要求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相契合。哲学家黑格尔曾指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现今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已成为个人素养、品行、人格、道德情操评价的标准。不仅如此,各行各业也争相比拼企业文化、比拼美的内涵,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笔者以旅游管理和工艺美术这两个本身就是美的代表的典型专业为例,分析“现行大纲”如何有效落实专业课程设置中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要求。

二、审美能力在专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1.旅游即欣赏美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具有旅行社外联、文秘、票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汉语和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较强的应变能力、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除了具备专业的技能外,审美教育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旅游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活动。美学家叶朗说过,“旅游,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旅游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又涉及审美的一切形态,旅游活动就是审美活动。”在旅游过程中,旅游从业人员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他们的审美素养直接影响着游客的审美感受。这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自身必须具备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的审美能力。只有首先具备审美的情怀,才能自觉地运用审美的情怀,才能自觉地运用审美的规律去讲解景点,用自身的仪表美、风度美、语言美、行为美去影响感染游客。

2.让吃成为一种美丽和享受

烹饪专业亦是如此。“吃”的文化伴随着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发展,本身就具有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在2012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后,美食的制作工艺、生产过程、文化内涵引起观众的共鸣,一夜火爆荧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的氛围下,社会对烹饪的要求由量入精。从2012年开始,笔者所在学校协办了两届全国职业院校烹饪技能大赛,大赛最重要的口就是“用最节约的成本制作最精致的菜肴”。全国职业院校烹饪高手齐集扬州,各显神通。选手们制作的每一道菜肴都给人视觉的冲击,色彩的搭配、造型的设计、原料的选取、菜名的由来处处渗透着美的内涵。

3.创造出更多、更美的工艺品

工艺美术专业同样如此。职业技术学校的工艺美术专业主要培养广告、装饰、平面设计等相关产业所需求的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工艺美术属于艺术的范畴,所有专业都有着相同的公共专业课程,如素描、线描、水彩、国画等,这本身就代表着美术专业对学生的审美有着更高的要求。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学生不仅要发现美、欣赏美,而且要将审美过程中形成的美妙的构思自觉地运用技能技巧,进行实际创造,并以物质形式来表现出来,这才能出现诸多具有美的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