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景区景点规划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景区景点规划设计范文1
前言
我国国土广袤,幅员辽阔,拥有极其丰富的风景资源。这些宝贵的风景资源虽历经战争或人为的劫难,却大多幸存至今。随着旅游产业的开拓与发展,国内各地的风景资源日益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如何开发好、规划好、利用好我国风景名胜资源,充分发挥其优势并使之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是一项必须审慎并应富于远见地加以研究的重大课题。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当今人类社会己向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部门提出了日渐高标准的美学需求,从而,美学理论向规划、建筑领域的渗透己成为必然。在这个意义上,规划学科的交叉异质性势将奠定它本身对各相邻学科的边缘效应与开放程度。
风景名胜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者,不啻是美的抉择与决策者,美学的理论与实践则理应高踞于规划设计的指导地位。
1“存真”的美学原则
历代的史学家推崇“史贵存真”的主张。故尊奉“宁断头、不改简”的董狐为史家的最高楷模;文学评论家亦以诗、词中“情真”、“意真”、“景真”的作品奉为上乘。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尚境界说,直接指出:“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二者皆以真为贵。情发乎人心,景托乎自然,风景名胜资源开发建设的蓝图是规划设计人员赋意写景的创作,而这种创作远非捉笔于纸上的诗词创作可比拟一一它是对自然和环境的再创造。一旦“落笔”即己永久定型。不言而喻:身为风景、名胜、园林的规划设计者,应当具有比诗人、词人更为深湛的美学素养和造诣。
关于“存真”的美学原则简述如下:
l)完整地维护并保障开发后的名胜、园林之景观与其所处地域的自然风貌和传统氛围的一致协调;
2)有效地维护并保持名胜区域的植物覆盖面积与动物衍生范围,井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为动植物的繁衍提供有利的生态条件;
3)维护、修葺名胜区域中的遗留至今的历代建筑、文物、碑刻等,并有选择地充实以近代人文景观;抢救濒临残损、破蚀的历史遗物而绝不是更替以与名胜风貌迥然不同的其它设施;
4)为游人提供的休憩、娱乐、生活、购物等设施应充分利用景区原有的空间,增设的服务点应置于景点之外,进行避绕规划设计而绝不允许直接与主要景点冲突甚至侵入。
对景区特色的定性评价,多归结于三类景观,即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综合景观。造园设景、开发景区乃是规划设计师艺术构思的物质体现。风景资源的规划、开发、设计,重在立意。存真地造景立意,则景观意境俱出;违反前述的任何一条存真的美学原则,则势将破坏甚至毁灭景观资源。
规划设计者按其立意对风景资源实施物质性布局,是为“寓意于影”。在这里,“景”为载体,“意”为效用;游人观景,是为“因景生情”,此时,“景”为源信息,“情”为反馈信息的感受,是其感官功能在脑中的信息化处理反映,是规划设计者所立之“意”通过“景”这一物质化载体与游客之“情”在更高层次上产生的综合效应。二者协同、交互、渗透的过程,是为“情意”的交融。应该承认:“情”作为人类对客观物质环境的抽象化反映和意识化概括,就其深层的本质而论,无论雅、俗,皆有其共性。故“情”“意”谐和,名胜园林堪称杰作;“情”“意”相背,则造园设景即为败笔。诸多事实表明:高明的规划设计师所立之意,往往因为在共性方面占有相当的比例而成功。
这里有如何评估、判别风景资源的主导特色的重要问题;其次,针对多功能、多景类、多设施的景区特色,如何评价定性以在不同层次上确定其主导特色,则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正确的、科学的方法,是必须对之按多目标、多层次、多级组合所构造的“景区主导特色系统解析树图”方法。逐个、逐级地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获得合理的定性评价结论,以之作为判定依据。具体方法在我们的风景资源调查课上有专门的学习。
中华美学,渊源流长,煌煌巨著,汗牛充栋。但只需留意检索,反映于历代诗、词、曲、文、赋、杂剧以及各类文学批评著作中的美学思想、观点与方法,则比比皆是。如: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十六字写景,使叛将陈伯之因景生情而弃魏归梁。寄意于文字的写景尚且如此令人动情,真实具体的景观必将能激发游人共鸣之情的效果则可想而知。
中华民族历史宝库中的美学思想、观点和方法,是风景园林规划工作者不可不读的必修内容,加强对祖国文化遗产的学习,有利于提高规划设计者的知识素养;积极地汲取各国文化艺术知识,同样也是提高、丰富规划设计人员美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无论景观的主导特色如何,它们给予人类以美的感受皆由人的主观思维所反馈的客观感受均表现出极大程度的共性。不言而喻,“存真”之“真”,即是反映、概括其共性特色的抽象结果。是风景资源规划、开发与设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美学原则。
2求实的美学原则
“存真”的美学原则来自对景观内涵的本质分析与判断,系指对景观给予定性化的认识。由这一认识指导下的规划设计。则应当贯彻“求实”的美学原则。
设计的“求实”往往关系着“存真”分析,起着事关成败的关键性作用。景观自身所固有的共性特色即人们对其提供的境界之感觉作为它的主体,是景观的价值所在。这种价值可因求实的设计而深化、而提高;反之。失误的设计往往导致景观资源内涵价值的降低甚至丧失、变质。景观设计配景“求实"的美学原则指:
l)设计的配景应力求体现景观所在地域的环境特色与生态特征;
2)设计的配景应符合景观所在地域的人文特色—一风情习俗;
3)设计的配景应能最佳地烘托、映衬景观的主导特色;
4)设计的配景应同时具备为游人提供相应服务的设施功能;
成功的配景设计往往融设施于配景中,既能发挥其设施功能,同时还能转化为景区中的点缀或景点;
重视人文艺术对景观的渲染是我国造园设景的传统手法,诸如楹联、刻石、题咏等人文作品。往往能启迪游人的暇思,烘托景点的氛围,深化景点的意境。
概而言之,景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的“求实”化,是“存真”美学原则的具体体现;在“存真”美学原则指导下的“求实”的规划设计。便是实现“自然”的美学原则的充分必要条件。
转贴于 3自然的美学原则
自然美,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美学层次。自然界中,没有不美的山、川、树、草、花、鸟、兽、鱼、虫。因此,风景资源的自然美,理应视为规划设计者所追求的至上境界。
这里所说的“自然”,宜作广义的理解。可诠释为:和谐、完善、协调、充实之意
“自然”的美学原则系指:
l)风景资源的地域风貌、功能、气氛所综合的主导特色。从规划设计中己获得了最大权重的体现;
2)景区配景的规划设计在其布局、形式、选材、建造艺术及技巧等方面,皆从属于景观的主导特色并与之有机地融汇而并无意境上的冲突;
3)景区服务性设施功能与衬景功能合而为一,并有进而转化为景点的可能;
4)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井存,且能共同为景区的生态平衡提供有利条件;
5)规划设计或开发后的景区气氛与景区主导特色统一和谐、相辅相成;
景区景点规划设计范文2
一、高起点规划,着力提高乡村品位
为提升中国最美乡村的建设品位,该县不断加大投入,以科学的态度、超前的思维,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进行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规划。按每个自然村不低于3000元的标准落实专项规划经费;聘请深圳大学、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等国内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单位和专家作指导;制定《行政村总体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使新农村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规划编制工作坚持做到“三个结合”:即注重与古村落保护相结合,注重与乡村旅游开发相结合,注重与生态环境相结合。规范农民建房,在统一徽派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建设规划部门还设计出五种不同的式样供农民自主选用,既统一了风格又避免了单调。
二、高标准建设,着力打造景区精品
按照打造景区精品、营造良好旅游环境的要求,该县以项目为抓手,高标准推进试点村和旅游景区项目建设,在全面实施“三清六改四普及”工作的同时,大力推进“四大建设”。一是加快景区新农村建设点的道路硬化、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包括改造路基、改善路面、硬化公路、路旁绿化、改造村内主次干道等。二是加速景区周边环境的美化。对主要公路沿线地区和景区景点周边地区进行洁化,如迁移坟墓、搬迁粪坑、拆除烟囱等;对主要公路沿线建筑和景区景点建筑进行徽派改造;关闭迈尔泰木业公司等100多家木材加工企业和46家高耗能高污染工矿企业;全面禁伐天然阔叶林,大面积进行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目前,共封山育林180万亩,新造林3万亩,高速公路绿化35公里。三是对景区景点村环境实行集中整治。在景区景点村中开展以“清扫垃圾、抑制扬尘、清理河道、降低噪音”为重点的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村村建设垃圾池、设置垃圾桶、配备保洁员。另外,县财政每年还向各行政村划拨5000元卫生费,建立起卫生长效管理机制;由县联合执法总队牵头,各部门联手加大执法力度,对景区景点乱摆摊、乱设点、乱设广告招牌及乱停乱放等违章行为进行综合整治。四是实施“花开百村”工程。按照一村一品,一线一景观打造花海的思路,在试点村公路沿线、景区景点、景观村庄周边、农民房前屋后,广泛种植梨树、桃树、李树等经济和观赏植物,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栽种油菜,目前,“油菜花”已成为婺源重要的旅游景观。
景区景点规划设计范文3
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
1.①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和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②地方性原则:顺应基地的自然条件。③保留原生态性原则:充分应用自然原生状态,避免过分人工雕刻的痕迹。④整体性原则:旅游景观的生态设计反映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做到全面融合。⑤环境舒适的原则:舒适性的基本要求是:安静、空气、和绿化。
2.技术方案:
对仙缘村景观生态类型所适宜的最佳人为活动、最适宜的人为活动类型做出判断,采取引新替旧的方法,用新的更适宜的功能类型在空间上替代原有的景观生态类型。
3.居住区各景观要素的生态设计
水体;道路、台阶;小品;座椅;铺装;植被是生态绿色景观组成元素,这些元素的设计是否得当是表达设计思想,方便游客观赏,享受的关键所在。
桂林市漓江天目湖仙缘村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实例分析
1.区位分析
①桂林市漓江天目湖景区位于灵川县大圩古镇,镇属底丘陵地带。②景区交通便利。③景区周边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2.基地现状
①景区位于大圩镇南部,现状主要以山林地为主,入口处分布有少量农田、果园和牧草地。景区中分布有湖泊、溪谷等自然景观。地形基本特征为两侧高山相连,中间为山谷小平原。地势南高北低。
②天目湖景区的现状还是没有被开发的一个山谷,总规划用地为64.3公顷,景区还保持着原生态的一个生物系统,可开发性受到了很多的限制,仙缘村用地面积1.0公顷,建筑面积1180,地邻湖泊山林。
3.景区现状特点
①地理条件良好,水资源丰富,土壤质量肥沃。②交通便利,景区临近高速公路、国道。③景区周边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环境优美。
4.设计理念
仙缘村特殊的地理环境给我提供了良好的创造思路,也力图把仙缘村景点打造成为景区特有的活动以及人文景观,让整个水系、自然和人和谐共处,让人们得到返璞归真之感。在规划设计中遵循“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生态环境为优先原则,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整体设计。尽可能完善了人们居住、健康、工作、观赏、娱乐、休闲、集会、交流等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一主题。
5.总平面布置
总体布局在规划红线以内,整个景区的游览类型定位养生休闲的旅游。经过人工修饰使其更有文化内涵,可以使游客达到缓解压力,修心养性有可以锻炼身体的效果。仙缘村的入口广场中设置了篝火广场,入口景观更注重社区性和参与性,采用材质和色彩富于变化的硬质铺装地面,主入口搭配代表乡土形象的雕塑来增添入口景观的活力。以水景与广场为主要游览娱乐区,可以更加亲近大自然,按照空间的开放―私密性以及浏览路线的合理安排,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个人或团体的休闲之地。
6.功能分析
仙缘村四大景区(篝火广场、休闲广场、农家乐休闲区、交流休憩小广场)主要适应养生度假主题为目的,各主体区分别提供了不同的景观特色,丰富养生、健身的拧一个层次,各住宅组团分散布置在周边因地制宜,与地形、自然环境相结合,丰富了景区内的绿地系统。绿地以"点、线、面"相组合的原则,使绿化空间更有层次感。篝火广场和水景区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聚会、活动、健身等场所,也是人们的交流区、生态区,"人-居住-休闲-健康"的体系更充分的体现了规划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
亭廊是游客们休息、观光、纳凉、避雨的公共设施。观光亭的柱子上雕刻有关历史文化,使观光亭多点趣味性和文化内涵。篝火广场景观以水的动态和植物的静态丰富人们交往、集会、休闲、娱乐的趣味性。
7.道路交通系统设计
主干道路宽度3m;次干道路宽度1.5m;景区的主要道路系统贯穿全区,景区的步行道设计自成系统,相连一体,并通过步行系统将小区内的若干景观节点和中心绿地串联起来,形成中心景观区及景观带。
8.绿化景观规划
以生态为主,充分应用现有自然景观,并结合周边景观特征,实现人越自然的和谐统一。做到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多维视觉感观,营造舒适亲人的景观环境。住宅组团区域:亲子乐园、文化长廊、中心广场,休闲区域、运动区域、树阵休闲区,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每个区域的合理划分及有机联系,功能区景观特性鲜明。
总结
人居环境的优劣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而且是体现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出现了以景观、环保、文化、休闲、智能、绿色等为主题的人居、旅游景观设计理念。以更多的满足居民生活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突出 “以人为核心”,创造出和谐融洽的人居环境。
景区景点规划设计范文4
近年核心参与的旅游项目有大连、宜宾、长治、滨州、乌海等地级市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北京市海淀区、内蒙古喀喇沁旗、湘西永顺县等区县级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四川贡嘎雪山、江西大觉山、河南九里湖、四川瓦屋山、眉山黑龙滩、黑龙江香炉山等景区的总规、策划、详规的编制。
“渔樵耕读”是指传统文化氛围中的平民化生存方式,它们所营造的田园牧歌般的意境令人神往。现代人非常向往与追求一种田园生活的恣意和淡泊自如的人生境界,非常喜欢“渔樵耕读”这种古朴、自然、悠闲的生活方式。
1、开发转型:由“奇石”转化为“画布”
目前蜀南竹海中心景区的主要卖点是“竹海”,突出了整个竹林生态景观的规模性和树种的多样性。景区内仅有若干个经过初级开发的景点(竹文化博物馆、翡翠长廊、八宝寨、忘忧谷等等),没有进行深层次、主题性的开发和概念上的包装,景点主题凌乱、缺少文化内涵,景点间缺少文化脉络的传承和联系,景点与乡镇(万岭镇、万里镇)之间,没有很好的互动和联系,景区内的景点、乡镇、酒店都处于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状态,没有形成很好的环路和旅游网络。
尽管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是一流的,但是将其打造成为四川省新五大旅游区的核心景区或者王牌景区,尚需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在强调保护蜀南竹海的生态资源的基础上,项目组从“功能分区、文化融入、产品提升、项目策划、设施完善”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高起点、大手笔、多领域的开发思路,实现蜀南竹海景区由以“奇石”为代表的观光旅游产品向以“画布”为背景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转型。
2、人文回归:渔樵耕读的东方休闲意境
在西方文化澎湃汹涌的今日,在人文回归等备受青睐的时代背景下,对蜀南竹海风景区的审美欣赏绝不能仅仅停留于由竹海风光所激发的一般性情感愉悦,更重要更本质的是主体心灵应该超越这一般性的情感愉悦,进而感悟自然之道、之理的最高层次。
风景旅游的意境是熔铸在理想化和感情化的文化内涵表现之中而又经过高度的意匠加工,同时给游客以充分的联想和再创造的余地,使游客在游览体验之后能够感到景外景、景外意、景外情、景外味,才算有意境。因此,蜀南竹海风景区中所具有的那种秀美、景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竹海风景观光的终点,又是竹海景区文化内涵再创造的起点,是竹海风景区与游客之间沟通、互动、交融的桥梁和纽带。
蜀南竹海风景区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竹海本身,也包括竹海以外的无限性,即“景外有景”,它表现出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传统文化与自然山水的天人合一。因此,蜀南竹海风景区应该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模拟和形似,要尽力表达出其内在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又要求建立在对自然景色、对象的真实而又概括的观察、把握和描绘的基础之上。
鉴于此,依托于竹海、湖泊、飞瀑、农田、古居、乡村等多元自然、人文元素,依托于以“竹文化”为代表的东方传统文化底蕴,项目组提出了蜀南竹海风景区以“渔樵耕读:渔樵诗情耕读画意”为主题的创意思路。
“渔樵耕读”是当代社会对于传统生活画卷的一种向往,一种返古归真的人文回归,它不刻意追求形似,而是把自然的山水作为游人寄兴抒情的依托,体现出一种世外田园、平淡自然的艺术境界和哲理境界,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东方意境必将吸引海外游客的到来。
3、“渔樵耕读”四大主题和项目创意
蜀南海竹海风景区的旅游产品形式可以用“渔樵耕读”作为表现主题:其中,“渔”表现的是一种渔家生活的悠闲意境,主要由“渔翁垂钓、水上人家、水上竹排、打渔捕鱼”等滨水休闲项目组成;“樵”表现的是当地农民开展种新竹、挖竹笋、伐老竹、竹加工等各种与竹相关的生产、生活情景,并转化为各种项目供游客参与和体验,亲身感受“樵”的生活意境;“耕”表现的是蜀南乡村的一种生活意境和场景,情景设计“牧童吹笛、农田民居、竹寨、竹楼、竹餐饮”等乡村旅游休闲项目;“读”主要表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士人的生活意境和状态,可以通过“书画苑、竹林精舍、竹林诗社”等项目,这四个主题将中国传统社会的生活状态与蜀南竹海的竹文化融绘与一体,表达出东方传统文化的休闲意境。
渔:考虑到蜀南竹海景区中的海中海湖水清澈明净,可以考虑在水面时放养一些白鹅、鸭子、鸳鸯等出没,两岸郁郁葱葱,竹林绵延不绝,岸边设置有“苎翁垂钓”、“村姑捣衣”、“水上人家”、打鱼渔船、水上竹排,使之成为一幅天然水墨风情画,宛如人在画中游,置身于秀美山水之间,使人悠然自得,心旷神怡。
樵:将竹海景区内的开展各种与竹相关的生产活动包装起来,使其成为一种参与性和体验性融为一体的活动项目,例如:“种新竹、挖竹笋、伐老竹、竹加工”等各种生产活动,游客既可以欣赏,也可以亲身参与,还可以听到竹林里传出的美妙山歌,给游人一种回归自然的感受。
耕:规划整治竹海景区的北部农田,体现以“土地、民居、堰塘、果园、花圃、农田”为农家休闲空间的区域整合思路和项目空间布局形态,开展农田耕作、农活体验、农家休闲、瓜果采摘、山野牧歌等旅游产品。实现交通多样化体验,如:马车、骑马、步行、轿子等古朴的交通方式。在竹海景区游览观光的游客可以看到一个个由川南民居构成的乡村,牧童横笛骑老牛的情景,纵横交错的田间小路,一片片散发着泥土清香的农田,给游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其感觉自然“与众不同”。
景区景点规划设计范文5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tourism interpret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system on present stage in our country are relatively weak,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interpret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system of scenic spots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Take the Nanwutai religious and cultural tourism scenic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survey analysis, the status and its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interpret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system of the Nanwutai scenic area are described in the article. Putting forward the design concept and system scheme of the interpret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system of the scenic spots, in order to contribut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eligious culture and eco-tourism of Nanwutai scenic.
关键词: 旅游景区;解说标识系统;设计原则;南五台
Key words: tourism scenic area;interpret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system;design principles;Nanwutai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286-04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尤其是“黄金周”假期制度的实施,人们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促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我国各地的旅游开发和景区建设实践中,对旅游景区的解说标识系统建设较为薄弱,导致旅游者在游览活动中对景点方位、游览线路的选择、景点内涵等茫然无措,特别是在缺失景区导游人员陪同讲解情况下,旅游者享受不到满意的游览体验核对旅游景观景物的理解,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质量。因此,构建完善的旅游景区解说标识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从而引起国内外业界人士和专家学者的关注。
国外旅游景区解说标识研究起步较早,研究领域包括解说历史、解说概念、目的与功能、系统构成、解说媒介、理论与方法研究等,并且深入到解说系统的微观部分[1]。国内旅游解说系统研究是近十余年来的“热点”。如吴必虎以北京为例,将解说系统分为向导式解说和自导式解说两种不同类型,并强调自导式解说为最重要的解说形式[2];陶伟等引入国外成熟理论与方法来充实国内旅游解说系统研究,并指出我国旅游解说研究发展的前景[3];唐鸣镝将解说系统划分为认识对象(信息源)、使用者(接受者)、旅游解说(沟通媒介)三个基本构成要素,试图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人景沟通、功能互补、开放型的景区旅游解说系统[4];罗芬等以旅游解说系统的三要素(解说资源、解说受众与解说技术)结合主旨式解说方式,提出了旅游解说规划“七步法”。解决了旅游解说产品从理念到现实操作层面的问题[5];王维正等对解说牌的功能、选址、制作材料、大小和高度设计、文字配置、图示、颜色作了比较系统的探讨[6]。庞丽等提出了基于隐的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设计原则及手法[7];厉新建从经济学的消费技术对旅游体验的影响,分析论述了景区解说系统的必要性[8];李健提出了导向标识系统的3种导航模式:步骤导航、追踪导航和树状导航[9];朱璇从梳理环境解说和游客教育领域的研究脉络和内容角度,指出该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期望为提升该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提供借鉴和参考[10];江宁等从游客视角了解对生态旅游的涉入程度,并配合游客人口学属性,统计分析游客对解说服务的满意度,以此制订出有效的解说服务策略,提升生态旅游景区解说系统的满意度[11]。部分作者还探究符合景区自身属性的解说标识系统。如张静提出生态旅游解说系统的节点、路径规划[12];董红梅提出来山岳型风景区解说标牌系统管理要素[13];何喜刚等构建了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沿线景区解说系统的目标和体系[14];周可华等利用“双筛法”构建了漂流旅游解说系统[15];王茹等对我国滨海旅游区标识系统进行了设计[16];吴希冰等提出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旅游标识牌体系的构建方案[17],等等。
上述有关景区解说标识系统的研究成果,为旅游景区解说标识系统的规划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案例。应该指出,迄今有关宗教文化旅游景区解说标识系统的研究尚不多见。宗教文化类旅游地的特殊性及其深层内涵,使得该类型景区解说标识系统的规划设计具有其特殊内涵与个性特点。本研究拟就陕西省西安市南五台宗教文化旅游景区的解说标识系统研究和设计进行尝试性探讨。
1 南五台景区概况
南五台景区位于西安市城南约30公里处,最高海拔1688米,为秦岭终南山中段支脉,号称“终南神秀之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因山上有观音(大台),文殊,清凉,灵应,舍身五个山峰(小台),故名“五台山”;又因它与关中盆地北侧耀州区的“北五台”山(药王山)遥遥相对,故名南五台。
南五台景区内旅游吸引物(表1)独具特色,突出表现为庙宇栉比、翠屏叠嶂、峭壁悬崖、林深树密。其自然风景颇佳,是秦岭北坡林木覆盖最为茂密的地区之一,植物种类多,名贵树种多,为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一部分。从山下看五座山峰如笔架排列,一览无余,似乎近在咫尺,峰回路转。站在五座台上,西安城市鸟瞰和山前平原景色尽收眼底。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描写长安城市布局的诗句便作于此。景区内文化内涵丰富,在有限的面积上保存的佛教寺庙多达十余处,佛教建筑集中、且密度较大,佛教文化氛围十分浓厚,可谓四大佛教名山之外的“佛教小名山”。南五台山现存众多禅修寺院,到访之士可以在此参禅悟道。不失为佛教信徒的朝拜之地与游客青睐的宗教文化旅游目的地。
2 旅游景区解说标识系统构成因子
构建旅游目的地完善的解说标识系统,旨在帮助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实现对新环境的感知和体验。有人将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界定为引导旅游者完成旅游活动(包括景点解说、路径指示、导游线路等)的各种信息的表达和标志的符号[18],或以为景区解说系统是运用某种媒体和表达方
式,帮助旅游者了解旅游景区相关事物和特点,并起到服务和教育的基本功能[19]。笔者认为:旅游景区解说标识系统是运用标识符号,借助图纸、标识牌等介体将特定的旅游信息,传播并到达旅游者,引导游客参与寻找游览目的地,帮助旅游者了解旅游景区的特质和特点,以达到对于游客的服务、教育和景区的管理功能。基于此,旅游景区解说标识系统,应该具有其特定的构成因子和功能从构建解说标识系统的角度出发,游客进入景区所需要的解说标识系统是建立在景区所提供给游客的景区产品(包括旅游景区吸引物、景区活动项目、景区管理和服务等)之上。一个完整的景区解说标识系统应该包括解说标识系统内容和解说标识外形两个方面的若干因子所构成(表2)。
3 南五台宗教文化景区解说标识系统设计
3.1 旅游景区解说标识系统设计的原则 旅游景区解说标识系统的设计,应在内容丰富合理的基础上,兼顾造型美观、醒目,并与景区相协调、符合国家标准。其设计应遵循人性化、系统化、规范化原的地方化等基本原则。
3.1.1 人性化原则 构建解说标识系统以满足游客需要、保证游客顺利完成旅游活动为目标。景区解说标识系统的设计不仅传达标识的科学功能与合理结构,同时赋予情感的、心理的、历史文化的、与景区特色和谐的内容,使解说标识系统给人以和谐、温馨之感,充分体现景区对游客的服务和关怀。如景区解说标识牌的大小以能让旅游者清晰察看为首要条件,一般适合旅游者阅读的最远距离为牌面宽度的2.6倍。
3.1.2 系统化原则 应对所设计标识内容进行功能分类,以构建功能完备、内容完整的解说标识体系。对统一类的解说标识从材质、大小、风格等方面进行统一的设计,就不同的标识要在内容和功能方面相互补充,是整个解说标识系统优质化,实用化。
3.1.3 规范化原则 解说标识的规范化主要包括位置规范化、游客能见度最大化、实现有序化摆放、与景区周围环境相协调。标识牌设置于景区交通线的节点等游客必经之地,便于察看。导游路线图应设置在显眼的位置,并能清楚地反映景点位置和游客所处位置等;内容表达具有科学性、准确性,中英文规范表述;突出景点、景观的特色,通俗易懂。给旅游者留下深刻印象,易于记忆。
3.1.4 地方化原则 景区解说标识系统设计,在追求规范标准的前提下,还要从景区的地方特色文化中吸取精华,体现地方特色,传播地方文化,构建创新性解说标识系统。如广西古东瀑布景区就地取材,在游客下山台阶上篆刻广西的各种方言。这种利用当地特有的石刻艺术,增加游览趣味性,传播当地文化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和推广。
3.2 南五台景区现有解说标识系统存在的问题 南五台景区山地面积较大,通过对景区内若干主要景点构成的环形路线上的解说标识系统的考察和调查发现,景区现有标识系统主要包括景区景点的线路标识牌、线路图、景区农家乐接待指示牌等等,基本能够满足游客的游览线路和景区服务选择的需求。由于现阶段我国山岳型宗教文化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研究和构建尚显薄弱,南五台宗教文化景区的的解说标识系统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具体表现如下:
3.2.1 景区主要吸引物缺乏解说标识 该景区最为主要的吸引物是观音(大台),文殊,清凉,灵应,舍身五个台、西林禅院、率兜台、紫竹林、圣寿寺,这些景点上只有简单的导引牌,缺失反映该地庙宇建于何时、供奉何方神圣及其历史价值的标识牌,以及景区最重要的安全解说标识。由于该景区属于山岳型景区,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易产生不可抗拒的破坏。譬如灵应台海拔较高,庙宇为多层结构,遇山顶风力较大时,屋顶的瓦块可能会直接脱落在游步道上,直接威胁游客安全。而景区对此潜在危险没有任何的安全提示标识牌。此外解说标识系统最基本的指引和告诫功能未能得到体现。
3.2.2 解说标识信息内容不充分,吸引物教育功能不足 景区内的指路标识仅限于表示方向及前方目标,缺少反映距前方目标距离及步行所需时间等信息。同时,南五台是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地质遗迹。景区内仅有的几处地质解说标识只是简答的说明岩性,对于该类岩石形成环境和成因条件没有涉及。对地质遗迹的简单标识和解说,无法满足游客的求知欲。
3.2.3 标识牌放置地点不恰当,导向不明确 解说标识系统要导向明确,设置标识的目的是方便游客,能使游客在第一时间找到标识的位置。从山门(五台乡刘村竹谷)到五台山主峰圆光寺约12.5公里,景区在山门口处设有1处景区游览图,在兴隆寺遗址附近有2处景区景点的简单线路引导图。而从山门到主景区的线路上没有任何标识指引游览线路。在景区主要游览区(距离兴隆寺遗址数公里台阶山路)的五座台的游览路线上缺失标识导引图。大多数游客是茫然的走到哪里、算哪里,未能体现景区应有的解说标识的引导作用。况且,路标牌导向不明确,设置欠合理。如在“文殊台”的导引牌,貌似树立在门口,游客顺路而上却并非文殊台,大大降低了旅游兴致。同时。文殊台前的分叉路口也未设置标识牌,给游客导向不明确。
3.2.4 解说标识系统混乱,缺乏统一设计和管理 一般景区的解说标识系统应统一管理和设计,避免给游客带来不必要的误解和混乱。而南五台景区解说标识的实物在形式上五花八门。如在独松阁景点是将吸引物解说内容篆刻于人造的岩壁上,意在说明该处景点的历史原貌;而关于紫竹林寺庙的解说却是用毛笔所书的紫竹林简介。更多的景点甚至没有解说标识。并且景区管理部门对内现有的解说标识缺乏管理,新旧标识牌同时置放在景区内,显得混乱不堪。
3.3 南五台景区解说标识系统设计内容 笔者遵循景区解说标识系统规划设计的思路,从南五台景区节点选择、主要吸引物和景区交通设施解说标识等方面进行该景区解说标识系统的设计。
3.3.1 景区解说标识系统节点设计 景区节点是游客相对集中的地方,也是体现解说标识系统功能之处。旅游景区解说标识系统的设计,首先要确定景区节点。根据南五台山景区现有游览道路、游客主要游览景点及主要集散地,确定南五台山景区的主要节点(图1):①景区入口(山门)。该处其服务设施齐全,旅游者滞留时间较长,是最重要的游客集散节点;②圣寿寺景点。位处上山线路的叉口,游客在此分流;③独松阁停车场。其服务设施齐全,是游客会集停留、准备上山的节点;④兴隆寺遗址。属于通达南五台顶峰——观音台和至灵应台、清凉台、文殊台游览路线的分岔口;⑤观音台(大台)。是为南五台景区主峰,是游客最为集中的主要节点。次要节点包含景区的其它主要吸引物(景点)和非节点(原始森林等区域)。
3.3.2 景区吸引物解说标识设计 景区吸引物解说标识包括景点和设施导引图,景区与景观(点)名称或介绍等标识两大方面。景点和设施导引图标示游客所要到达目的景点的名称、方向,从所在地到目的物的距离、游客所处的位置,有时标有到达的方式和途径、所需时间等。南五台景区地形结构复杂,其景点和设施导引图的设计,应将南五台景区视作独立完整的引导系统,贯穿整个景区,串联其他解说标识类型,构成整个景区解说标识系统的空间概念。
通过实地考察,对应旅游者的移动路线构建景点和设施导引图,解说标识牌应放置在景区主要节点。通过旅游者在景区游步道的移动中连续发挥系统的导引作用。
南五台山景区与景观(点)名称或介绍标识,主要设置于景区内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包括其名称、建造时间、构成、游览价值等内容。此部分要重点突出景区的佛教寺庙的解说,向游客传播宗教文化内涵。景区与景观名称或介绍标识主要布置在景区的次要节点之上,介绍景物前、中或最佳观赏地点处。
3.3.3 景区交通设施解说标识设计 该系统的设计包括:一方面是在景区所依托的交通线路两侧设置明晰的导示标识及英汉双解说明,除规范的公众信息说明外,其他如路途中提醒忠告、交叉路口的指路牌示等标识物,应从游客的需要出发加以设置;另一方面是在景区内部为游客设计在最佳时间内的最佳游览路径。还需在西安绕城高速曲江口进包茂高速(西柞段)太乙宫口和从子午大道至秦岭环山旅游路口的环山旅游线路上设计景区外部交通导视牌。
3.3.4 景区接待设施解说标识 该设计系统包括游客来南五台景区入住和到访的各类宾馆、饭店餐饮设施、旅游购物等场所。应采用统一规范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并对设施的使用方法、位置、预定方式等加以说明,以方便游客找到接待设施为出发点。主要设计内容有:通用的图形符号,方向指示,文字说明。设置在景区主要节点上,发挥其服务作用。
3.3.5 旅游景区公益设施解说标识 该部分设计包括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标识、公共厕所标识、一般便民设施标识(医务室、派出所、银行)、针对特殊旅游群体的解说标识等。主要是一些国家规定的图形(如严禁烟火等)和必要的文字说明(如佛堂内不宜拍照等)。除此之外,部分图标需要中英文对照加以说明。放置在景区的主要节点,方便游客使用。
3.3.6 景区管理的解说标识 该系统设计包括景区环境管理解说标识(如:美丽的心灵需要塑造,优美的环境需要保护、注意台阶等)、安全管理解说标识(如:禁止吸烟等)、旅游宣传解说标识(如:拜佛南五台等宣传语)、景区所属资源级别类型标识(如:世界地质公园标志、南五台国家森林公园)等。这一部分主要设置在景区所有节点之上,提醒游客,便于景区管理。
3.3.7 景区解说标识信息表达方式设计 信息的表达方式或用文字、或用图片,或两者结合使用。文字设计符合宗教语言的解释,易于阅读理解,讲求正确性、统一性,字体大小匹配、符合国家标准文字、图片一目了然。并以还原景区吸引物原貌为主旨。如在观音台的解说标识牌上可以解说:“站在这里您可以观赏到古长安(今西安)城的的全貌、体验白居易笔下“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美景等。在游览线路上设计景区管理安全解说标识就用古人的“登山有道,徐步前行”做为文字提醒。
3.3.8 旅游景区解说标识外形设计 考虑到南五台景区自然原始特性与宗教文化的完美结合,景区本身就是森林公园。其解说标识系统的制作应就地取材,用当地的木材作为制作标识的材料。表现形式统一、色调淡雅、符合景区宗教文化特质。如标识牌示纹饰统一设计为莲花标志,莲花符合佛教教义,佛教解说:必岸(人生苦海)——济度(学佛修行)——彼岸(极乐净土),即从尘世到净世,从诸恶到尽善,从凡俗到成佛。如同莲花在污泥浊水中成长,却超凡脱俗,不为所染一样。佛教有“花开见佛性”、“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之说,这里“花”指的就是莲花,即“莲”的智慧和境界,人有了莲的心境亦体会了佛性。可以使景区的解说标识系统彰显景区佛教文化和教义。
4 结论与讨论
体系合理、内容完整的宗教文化旅游景区解说标识系统是人们认识、了解宗教文化旅游地和丰富宗教文化旅游体验的工具和平台,是保护宗教文化资源、改善宗教文化旅游地生态环境、可持续合理利用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重要保障。本研究主要从对旅游景区解说标识系统理论研究出发,提出宗教文化旅游解说标识系统构成因子包含旅游景区吸引物解说标识、景区交通解说标识、景区接待解说标识、景区公益设施解说标识和景区管理解说标识5大部分。结合南五台景区实例,对景区解说标识系统进行了概念性设计,促进南五台景区宗教文化旅游及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宗教文化内涵深刻,涉及面广。本研究尽是就南五台宗教文化旅游景区解说标识系统的概念性设计。尚有待对景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进一步挖掘,更加完善概念性设计方案。并期待将南五台景区解说标识系统的设计方案应用到景区建设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张明珠,卢松,刘彭和,祝小迁.国内外旅游解说系统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8,23(1):91~96.
[2]吴必虎,金华,张丽.旅游解说系统研究-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1999,14(2):27~29.
[3]陶伟,洪艳,杜小芳.解说:源起、概念、研究内容和方法[J].人文地理,2009,24(5):101~106.
[4]唐鸣镝.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J].旅游学刊,2006,21(1):64~68.
[5]罗芬,钟永德.主旨导向的旅游解说规划“七步法”[J].社会科学家,2008(4):103~106.
[6]王维正,胡春姿,刘俊昌.国家公园[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04~119.
[7]庞丽,谢宝元.基于隐的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1,32(4):4~7(+14).
[8]厉新建.旅游产品特点、消费技术与景区解说系统[J].人文地理,2004,19(2):43~46.
[9]李健.旅游景区导向标识的系统结构及空间导航模式分析[J].中国城市林业,2011,9(1):37~39.
[10]朱璇.关于国内环境解说和游客教育的研究综述[J].旅游科学,2011,25(2):85~95.
[11]江宁,陈建明.从游客涉入角度对生态旅游景区解说系统满意度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5):585-588.
[12]张静,颜磊,颜娟.峨眉山生态旅游解说系统规划设计[J].乐山师范学院报,2005,20(8):78~80.
[13]董红梅.山岳型风景区解说标识系统管理要素[J].山地学报,2008,26(专):40~44.
[14]何喜刚,高亚芳,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型旅游景区解说系统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6):90~95.
[15]周可华,罗明春,陈晓磬.漂流旅游解说系统规划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1):55~59.
[16]王茹,黄安民.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设计-以晋江龙湖衙口滨海旅游区为例[J].襄樊学院学报,2009,30(5):57~60.
[17]吴希冰,张立明,邹伟.自然保护区旅游解说标识牌体系的构架——以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5):655~659.
[18]暴向平,刘建华.内蒙古草原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设计原则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13):67~68.
[19]郭亚军.旅游景区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9~59.
景区景点规划设计范文6
关键词:回雁峰;南岳第一峰;规划设计;改扩建;人文特色
Abstract:Huiyanfeng park reconstruction and expansion layout project will be designed in line with the park'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storation of its original topographic features with both the old and the new parks taken into account as a whole. While revealing the spirit and vigour of the No One Peak of Mt. Nanyue, the project will aim to restore Huiyanfeng to its status of a magnificent landmark in the city of Hengyang. The whole park , with Huiyan Pavilion as its nuclear, will be made up of four spots of interest and one belt of sight which include the Ancient Temple(old park), Yanfeng scenic spot, Luoyan Scenic Spot, Chuanshan scenic spot and an open-air corridor for the urban residents along Zhenyang east road.
Key words:Huiyanfeng; No.1 peak of Mt. Nanyue; layout project; reconstruction and expansio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6-0108-04
1概况
回雁峰雄踞衡阳市城南蒸阳南路与衡州大道的交叉口、湘江西岸边,海拔96.5m,是衡阳城区的天然地标。回雁峰因北雁南飞,至此而回,山势如雁,张翼回旋,故而得名,回雁峰又因是南岳衡山群峰的首峰而被称为“南岳第一峰”。唐代诗人王勃有“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佳句;宋代王安石有“万里衡阳雁,寻常到此回”的诗文;湖南潇湘八景之一的“平沙落雁”及衡阳八景之一的“雁峰烟雨”均在此;这里还是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王船山先生出生地及著书立说之处,回雁峰因此而闻名天下。然而,随着城市的无序扩张建设,回雁峰被一点一点地蚕食,这座城市的天然地标被无情地淹没在四周的混凝土森林中,仅剩下占地不足2hm2大的回雁峰公园还维系着她的历史和血脉(图1)。鉴于此,衡阳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10月决定对回雁峰公园实施扩建,将尚未被城市道路隔断的铁四中、金属回收公司及部分民宅等用地改建成公园。本次规划设计范围为回雁峰公园现状部分(1.9hm2)和扩建部分(3.4hm2),总面积5.3hm2。
回雁峰位于衡阳市南北向景观轴和东西向景观轴的交叉点上,在城市的景观构成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东望湘江,与建设中的湘江风光带仅隔三百余米,与珠晖塔、来雁塔共同构成了湘江风光带上的三颗明珠,形成独一无二的城市景观链。回雁峰对衡阳市而言,有其特殊的意义:
① 作为南岳第一峰,是南岳山脉地理特点的缩影,代表着南岳的物华风貌,是南岳七十二峰景观链之代表。
② 衡阳又名雁城,回雁峰承载了太多与雁文化有关的传统和典故,是“雁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③ 是衡阳八景之一“雁峰烟雨”景点和潇湘八景之一“平沙落雁”景点的所在地。古人的描绘使回雁峰
成为最有诗意的城市空间。
2规划设计目标
重在对现状地形的改造,恢复原有地貌,强调其作为南岳七十二峰景观链中的重要节点,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和人文内涵,经过景观的再创造,将其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南岳第一峰;一个集生态性、文化性、旅游性、市民性为一体的城市公共空间,使其成为具有鲜明人文特色和地理特征的城市地标,从而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位。(图2)
3规划设计原则
3.1新老公园统一性原则
回雁峰作为一个整体,现有公园是南岳第一峰景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规划设计必须整体考虑。
3.1.1交通系统的统一:扩建部分的交通系统既要自成体系,又要考虑与老公园道路系统的衔接,使得二者既可分,又可合,最终为公园的全面开放,统一管理服务。
3.1.2景观格局的统一:对于林木茂盛,环境良好的现有雁峰公园而言,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场地狭小,前往雁峰寺香客众多,敬香之地不能满足香客之需。规划拆除现有展室,扩建雁峰寺,并于中轴线上建一“舍利塔”,与扩建部分拟建的回雁阁互为呼应,形成一塔一阁的景观格局。
3.2因地制宜的原则
现有用地呈台地状,与自然状山体有较大的出入,恢复困难。尤其是金属五金厂宿舍区与铁四中之间高达近10m的高差和北面山体的大陡坎,山体恢复中的地形利用问题较为突出。设计必须巧妙利用地形高差,减少土方。
设计首先进行理想山形的等高线恢复。利用现有公园和周边残留山地的等高线片段,结合现有地形标高,进行等高线恢复,使恢复后的山体形态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并在恢复的等高线上进行景观设计。对于高差较大的凹凸地,进行土方互补,并利用凹地的下部做服务建筑,如将金属五金厂宿舍的用地下部作为覆土式停车场;利用场地东北角的陡坎下做船山书屋,既解决功能问题,又减少土方量,一举两得。
3.3主题突出的原则
对于文化内涵丰富的回雁峰而言,其景观主题的选择应是做“减”法,而不是“加”法,在确定表现的主题时,重在有突出地域文化特征主题的选用,同时把握以下几个原则:忌多、忌重复、忌乱。抓住回雁峰有代表性的人文背景:平沙落雁、船山文化作为表现主题,凸现人文特色。
4规划设计构思
根据回雁峰的人文地理特点,抓住三个要点进行设计:
4.1第一峰的复原:以南岳诸峰的山石构造为脉络,从“形、神、韵”三个方面模拟南岳诸峰的地质、纹理构造特点,充分展现回雁峰作为“南岳第一峰”的秀美神奇,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峰”。
4.2雁文化的表现:以雁文化为主题,充分展示其丰富的人文内涵,体现城市的人文精神和特点,使之成为“雁城之魂”。
4.3主题景观的确定
回雁峰作为“南岳第一峰”雄踞城市核心位置,具有良好的人文基础和地理条件,是城市天然地标。但从衡阳的景观格局来看,来雁塔、石鼓书院,珠晖塔等重要景点沿湘江集中分布在城市北面,而只有回雁峰处在城南中心位置,回雁峰却因缺少有影响力的景观,无法对城市景观空间构成产生应有的活力。因此,有必要在回雁峰上增加新的主题景观。
主题景观,不应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与环境完美融洽的成功之作。回雁峰北有南天第一刹、雁雕,西有接龙塔,周边已构成了历史文化气息浓厚的环境特征。因此新建的主题景观,应不仅要与现有环境完美协调,更是对现有景观的完善,使改造后的回雁峰无论从哪个角度望去,都是一件完美的景观作品,以“南岳第一峰”的整体形象成为城市地标。
阁,作为中国古建筑中用来登高望远的经典建筑形式,有着极强的感染力与象征意义。“山因阁而增辉,阁因山而名闻天下”,山与阁之间极易形成互动之势。另据《衡阳市志》记载,雁峰寺原有大悲阁、大士阁等建筑,因日军的入侵而毁于一旦。在回雁峰上建阁,取名回雁阁,恢复原有部分景观,不失为一举两得之作。
5总体布局与景区具体设计
规划新老公园形成以回雁阁为核心,四区一带的景观格局。四区为:古刹景区(现状公园部分)、雁峰景区、落雁景区、船山景区;一带为沿蒸阳东路的城市开放空间带――市民走廊(图3)(图4)。
5.1雁峰景区:以恢复回雁峰为“南岳第一峰”的景观形象为主要目标,以雁峰阁为核心,以“回雁峰”的传说和人文内涵为主题,创造人文内涵与地理特征神形兼备的“第一峰形象”。
5.1.1“第一峰”的塑造:峰的塑造注重在形、神、韵上与南岳诸峰的相似。场地西北角20m高的陡坎,直接构成了“峰”的地形特征。南岳衡山是燕山期巨大花岗岩侵入断块山体,因断块隆升而形成了“衡山千仞一峰高”的山岳景观,山峰或险、或奇、或秀,山石节理大块整体,刚劲有力。因此,山峰的石纹采用与南岳山形一致的节理特点,力争做到形似。衡山又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大气环境形成了独特的雾象景观,被称为长江流域四大“雾山”之一。因此在塑造回雁峰别设计雾喷,在石壁中制造云雾缭绕的效果,使之如在云端,力争做到神似。南岳衡山山势陡急,断层发育,多深谷幽潭,急流飞瀑,形成无溪不瀑的特点。故山体于顶部设计瀑布飞流直下,瀑布不在宽而在奇,形成水击山石,飞流碎玉之景观,力争做到韵似。瀑布下形成雁影潭,使得山水兼备。于石壁上隐隐约约雕刻一些大雁之形,仿佛南去的大雁,石壁上请名家书“南岳第一峰”几个大字,用以画龙点睛,从而使南岳第一峰的塑造真正名副其实、形神兼备。
5.1.2回雁阁:回雁阁的设计,关键在两个方面。
5.1.2.1阁的形式与风格:回雁阁位于历史积淀浓厚的回雁峰,阁的形式既要与现有回雁峰的建筑风格统一,又要有现代气息,能够展现时代风貌。因此,回雁阁将古典建筑的形式用现代手法进行表现,突出檐口的形式,使之如雁张翼,整体造型轻盈剔透,典雅大气,回雁阁与雁峰瀑布一起,构成衡阳市的标志性景观(图5、图6)。
5.1.2.2高度的确定:阁的体量是十分敏感的问题,由于回雁峰山体不大,故山上不宜建太高大之建筑。通过视线分析和剖面分析,将阁的高度定为30m,层数三层,顶部重檐。
回雁阁与山峰、石壁、卧石、飞流瀑布、云雾树木共同构成极具震撼力的景观。另设卧石、八景壁、归雁亭,与回雁阁及接龙塔一起构成东西向的景观轴,与湘江风光带一起形成良好的视线通廊。八景壁为汉白玉,上雕潇湘八景与衡阳八景,八景壁后以浮雕墙相对,浮雕墙上以与雁峰相关的古诗词赋与画面为主题,卧石上刻回雁峰美丽的传说。归雁亭既丰富了回雁阁的景观层次,又给人们提供了眺景休闲的好去处(图7)。
5.2落雁景区:落雁景区致力于潇湘八景之一的“平沙落雁”的景观恢复。衡阳是蒸水与湘水的合流处,秋天水落沙平如雪,芦苇萧疏,雁群飞宿在此,故形成“平沙落雁”这一美景。如今平沙和雁群均已不在,只能通过人工意境的创造,让人联想起昔日美景。首先,利用山体地形,中间设计花溪,两侧为绿荫台,从山顶到山脚,花溪蜿蜒而下,花溪结合现有地形特点进行适当改造,其间还将现有建筑的柱子作为历史保留,既是对逝去东西的一种留念,又是一种独特的景观。(图8)溪涧以多种草花混种,营造野花浪漫的氛围,并在其中种植樱花林,樱花开时尤如花河流淌而下,花溪两侧为一层层的绿荫台,台地的形状及高度正好与改造后的地形等高线相吻合,绿荫台上以常绿地被为主,上层种高大观赏乔木,台地上设置休息设施、游路,供人游玩,(图9)每层落差的挡墙上间或刻上古人关于大雁的种种诗句,或大雁的种种图案,台地与周边的山体自然过度,花溪和绿荫台层层叠叠地从山顶跌下,到山脚时自然就形成了一个一层层的犹如水流冲刷过的缓滩,于是,就形成了沙滩、芦苇荡,芦苇荡前是浅浅的雁滩,让人仿佛看到了过去湘江边的美景。(图10)于芦苇荡上,设计群雁起飞的雕塑,“大雁”沿着花溪盘旋而上,从山脚隐约可以看见群雁从山脚飞往山顶的美丽景观,大雁伴着游人盘旋而上,仿佛大雁从未离开过。花溪一侧是台阶,一侧是木栈道,联系了上山的通道。另沿西边林中有一条上山辅道,疏散人群,兼消防通道,植物以竹林为主。平沙落雁的景观实现了三种地形的叠加:改造前的地形地貌、改造过程中等高线形的地形地貌、改造后的自然地貌。奇特的造景手法营造了奇特的景观效果,使游人有着与众不同的游览感受。
落雁景区另外设置入口牌楼(图11),古照壁复原图等景点增加景观层次,并于入口处设计归雁广场,疏散游客。
5.3船山景区
清末民初的思想家、哲学家王船山出生于回雁峰下。现状公园部分建有此君轩、船山塑像等纪念内容,然而,表现形式略显简单,内容也不够丰富。作为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王夫之先生,应该有更丰富的内容充分反映他那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和高风亮节的情操。因此,将用地北端的三角地带作为反映船山文化的景区,与原公园的此君轩结合起来,形成内容较为完整的纪念区。
王船山之名,源于隐居处有一块形状如倒扣在水中之大船的顽石,故自喻为“船山先生”。其隐居处有一深幽的岩洞,王夫之常来此苦读。为了充分反映王夫之的求学精神,于雁潭边设计石船,含“船山”之意,石船后面利用地形高差,设计履土建筑――船山书屋,模拟王船山旧居布置,同时提供游客品茗休闲的去处,兼具了纪念和服务之功能。山体进行自然形状的恢复,山坡上密植竹林,林下设置船山先生诗词碑及座凳,布置游路与原公园相连,形成一个安静休息的去处。
5.4市民走廊
沿蒸阳南路和雁峰路,用地拥挤,视野狭小,规划在此设计与城市相融的开放空间带,将人行道与绿地统一纳入公园用地内考虑,将西面山体退后道路红线2~8m,形成带形开放空间,提供市民活动、健身、休闲的去处。南端利用入口广场与人行道的高差,设计一截古城墙及通道,联系公园与城市。
蒸阳南路和雁峰路交叉口处,形成开阔的硬地广场,取名雁舞广场,供市民晨练、跳舞,与岩峰、回雁阁一起形成主观赏面。雁潭自然蜿蜒至船山书屋下,于书屋边设爬山廊与山顶相连。
6植物规划
原雁峰公园景区绿化:该区植被生长良好,规划采取将原植物保留并丰富的原则。但在林下应补充耐阴性强的植物,如(杜鹃、铁线蕨、吉祥草、麦冬等),力图营造乔―灌―草型层次明显的生态型植物群落。
船山景区绿化:该区旨在体现船山文化,规划对山体进行自然形状的恢复,山坡上密植竹林,林下设置船山先生诗词碑及坐凳,布置游路与原公园相连,形成一个安静休闲的好去处。
雁峰景区绿化:该区以创造人文内涵与地理特征兼备的“第一峰形象”为设计主旨,植物景观以混交林为主,普遍种植地被植物及成丛或成组种植乔―灌―草型的植物生态群落。
落雁景区绿化:该区致力于潇湘八景之一的“平沙落雁”的景观恢复。规划利用山体地形,中间设计花溪,两侧为绿茵台。溪涧以多种草花混种(如、美女樱、凤仙花、月季等)来营造野花烂漫的氛围,并在其中种植樱花林;绿荫台上以常绿地被为主,上层种植高大观赏乔木(如枫香、香樟、杜英等)。沿西边林中有一条上山辅道,疏散人群,兼消防通道,植物以竹林为主。在平沙落雁景区设计一芦苇荡,营造大雁起飞时的特殊植物景观环境。
市民走廊景区绿化:该区沿蒸阳南路和雁峰路,用地拥挤,视野狭小,规划在此设计与城市相融的开放空间带,规划以草坪为主,将模纹色带蔓延于走廊的周边,并点缀少量的乔木(如合欢、鸡爪槭、石楠、罗汉松、紫薇等)及花灌木(如茶花、杜鹃、红继木球、小叶女贞球、含笑等)形成开放性的、充满活力的植物景观环境。
7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