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总结与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语文教学总结与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总结与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总结与反思范文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教育改革;教师素质;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主题是学生发展,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这种新局面,教师不仅应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应提高自身素质,丰富自身文学文化,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等来适应新教学。

一、对初中语文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

现如今,我国的教育模式还是以传统的教育模式为主,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也不例外。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师教学中存在的现状和问题有哪些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初中语文教师对自身的教学岗位责任不明确

语文是学校教学课程的主要科目之一,它对学生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我们应该严格把守对语文教师的征集条件。然而,在一些贫穷落后地区的中学,由于师资匮乏,一名语文教师可以同时兼任数学教师、历史教师,甚至是学校的管理人员。这样一个多重身份的职位会使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对自己的岗位工作和责任表现出混乱与不明确的现象。

2.初中语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缺乏自我评估、自我检讨、自我改进

对于大多数的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很少主动进行教学的反思、检讨、评估和改进,更多地则是被动地接受学校教学效果考评以及学生的教学信息反馈。比如,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面对教学中学生反映少,课堂提问不积极,作业上交率低,迟到旷课或是考试成绩下降等问题的时候,没有去反思教学模式是否出现问题或是学生是否适应,也没有去找出改善出现状况的方式方法,而是随之发展。同时由于部分语文教师不善于自我反思,很难准确掌握学生的动向及进行自我提升,从而导致语文教学质量较低。

二、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改善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反思等方面着手,由此推进初中语文教师自身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不断提升和完善,为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语文教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制定长远有效的教学目标

语文学科对初中生的文化素养培养有着重大作用。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根据教学任务,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兴趣爱好及素质缺陷制定学期的教学目标,根据过去学期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避免本学期出现同样的问题,使学生在每一个学期可以学到不同的知识,扩充知识量,明确初中生语文学习的目标。

2.转换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对许多初中生来说是一种束缚。而作为教师,应该发现问题同时转换教学模式,通过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如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角色性教学等新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重运用现代教学媒介及高科技产品与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拉近师生关系。通过以上努力,除了可以使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外,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可以得到提升。

3.持续教师的教学反思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学生对语文课的态度更多的是无聊,不想听。是学生的责任还是教师的责任?无疑是教师的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和枯燥。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需要教师根据班级情况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化,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向进行变换。还有另外一个问题:现如今很多初中语文教师都没有或是很少读书、写作,也很少去参与一些知识竞赛、知识讲座或是一些室外扩展活动。因此,进行教师自身的反思,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势在必行。

4.不断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语文教学是一门向学生渗透文学素养的学科。一个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要做到的不仅仅只是把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给学生打下扎实的文学底蕴,更多地应该是让学生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做到扎扎实实读书、写作,提高文学底蕴。语文教师还要在业余时间,加强专业文化的学习,了解更多的理论知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熟悉掌握其操作技巧,学习更多先进有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并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呈现出一个有学识素质、有文化底蕴、有智慧、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形象。

三、改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适应新改革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习教材也在不断更新,运用新的教学模式,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已成为跟上社会脚步的要求。作为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引导者,语文教师也应该接受先进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体,在课堂上通过师生的交流和探究,逐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外的活动中,采取师生合作的新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总体来说,教师的教学新模式必须根据自身和学生的风格特点、个性特征和学习能力进行探索实践,这样才是一个适应新改革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教学总结与反思范文2

语文课程是思维与语言相结合的学科,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探索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目前已有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初中语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笔者探索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制订思维培养计划

语文课程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结合知识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制订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和计划。

第初中语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初中阶段需要培养的思维能力目标。例如,在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系统地培养学生缩写、扩写和改写等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能够从文中提取信息,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转换文章表达方式等能力。第二,初中语文教师根据思维能力培养目标、学情和教学内容,制定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要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将同一种思维能力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训练。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春》一课时让学生想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境,并说说“偷偷地”和“钻”这些词语好在哪里;在教学诗歌《次北固山下》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情境,尝试描述自己眼前的景象;在教学《天上的街市》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盛夏的夜晚,当你仰望晴朗的天空,会看到怎样美丽的景象?会想到什么?并要求学生以“夜空”为主题,展开想象,完成作文训练;等等。一系列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迁移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力的培养。第四,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监控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反思,最后调整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和方案。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探索了“单元整体教学”,即在研读课标、分析学情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监控整个教学及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思,调整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和方案。以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第三单元为例,教师设置“四季”专题,将课文与学校配套的阅读书目相结合,选取了与“四季”相关的8篇课文和5首诗歌;“四季”专题分为单元导读、基础巩固、美文赏析及写作训练四个部分。在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方法迁移到写作中的能力。在单元导读的基础上,初中学生阅读了大量与“四季”相关的文章和诗歌,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和写作技巧,并逐步提高了自身的语文思维能力。“单元整体教学”实现了知识教学和思维培养的有机结合,便于学生整体把握单元教学内容和方法,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利于学生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迁移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

二、创设良好教学环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是其语文思维能力的基础,积极思维的前提条件是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著名语文教育家李吉林提出情境教学理论,并总结了情境教学的五种操作要素。从她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良好的思维环境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两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需要做到:首先,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师采取民主的教学方式,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挑战权威,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其次,积极地对待学生的提问。古人有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支持、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提出疑问,并善于发现学生提问中思维的“闪光点”。第三,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例如,在《风筝》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第一,风筝是写实的,写一对兄弟之间的矛盾。他们为什么会产生矛盾昵?第二,文中用“嫌恶”说明了什么?是否能换成“讨厌”昵?在第一个问题(低认知问题的基础上,第二个问题将“嫌恶”和“讨厌”进行了比较,可以进一步帮助初中学生理解“我”对于风筝极其厌恶的态度。

三、结合知识教学,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语文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培养也必须贯穿在这一过程中,并力争让学生理解语文的思维方法。语文思维的方法很多,包括观察、分析与综合、比喻、联想与想象、臻美、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等。在此笔者主要介绍观察方法和联想与想象两种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是语文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常见的语文观察方法是顺序观察和对比观察。苏霍姆林斯基在“思维课”的教学模式中,提倡了“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有效地将观察与思维相结合。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文学作品都是在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基础上完成的,其中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观察经验和方法。教学中将这些文章作为重点,让学生领悟作者观察的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七年级有一项名为“探索月球奥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其中一项为观察月球运行情况。在教学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或顺序让学生观察月球,总结观察心得,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比观察是指通过对比对事物进行观察的方法,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思维教学方法。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课程《秋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何其芳的《秋天》和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景》进行比较阅读,通过对比诗人对秋天景色的描写,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同之处。何其芳笔下的秋景和狄金森笔下的“晨曦”、“毛栗”、“浆果”等景象,都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二)联想与想象

联想是由此人此事此物联想到彼人彼事彼物的一种思维,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结合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奇妙的联想和想象。在《天上的街市》一文中,作者把街灯比作明星,又把明星比作街灯,进而联想到天上的街市,用轻快流利的笔调描绘天上的街市,并表达了他追求理想的美好情怀。

又如,在《秋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渔夫在清凉的秋晨里洒下了渔网,打捞上了什么?”“他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下面两句写到‘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你能想象一下渔夫在回家的路上会做什么吗?”《秋天》是何其芳的代表作,在这些生动鲜明的画面中,渔夫悠闲划桨的一幕能够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这个环节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无限遐想。

四、设计系列性训练,加强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品质是衡量一个人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包括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独创性。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理解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单元整体教学”的方式,设计系列性的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开展系统的、全面的思维活动。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培养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能力,鼓励学生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第二,培养学生深入钻研问题、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地展开问题研究或小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所学内容,并通过课堂作业、调查报告或撰写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反映了学习者对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教师要帮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一题多解的能力。例如,在《风筝》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既可以从鲁迅的自我解剖精神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又可以从教育的悲哀这个角度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第二,教师要反对教学教条化,将课堂教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去。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在初中阶段,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有很大的差异,并且从八年级开始差异逐渐拉大。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教师要做到:第一,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第二,限定学生做题和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例如,在《钱塘湖春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联想与想象,描述钱塘湖上的春景,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教师就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质疑,营造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教师权威的勇气,鼓励学生发现真理。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善于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智力品质。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时,要减少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切忌人云亦云;教师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遇事能够独立思考,具有独特的见解。

五、注重课堂互动与反思,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师要重视课堂互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互动情境,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积极的互动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876年,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首次提出了元认知的概念。近几十年来,元认知理论对教育实践和思维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越来越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和学生的学习反思。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每节课的课堂三分钟,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反思,进而可以有效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不同的题型进行分析整理,认真总结、思考解题的角度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与能力之外的但又与之相关的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情绪和情感)、意志、个性倾向性(动机、兴趣、理想、信念、态度、价值观等)、气质和性格等。新课程改革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可见非智力因素在语文思维能力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于学生内在动机和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例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展示学生作文优秀的地方,从结构、情感、描写、立意选材等角度分析他们的作品。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初中语文教学总结与反思范文3

一、利用问题式教学法,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问题,是初中语文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如何高效利用问题,让问题成为初中学生认真学习的资源,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初中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更具有生活性。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大多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利用问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语文课堂学习反思自己的生活,无疑是在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价值。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赋予初中语文课堂生活性,拉近语文学习与初中学生之间的距离,才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快速实现。

比如,在讲解《山中避雨》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情境的创设或者自身经历的唤醒,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从旅游开始讲起,说一段自己旅游过程中遭遇大雨的经历,引出山中避雨主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纷纷表示他们有过同样经历时,教师提出“你们认为山中避雨是一件有意思的事还是一件枯燥的事?”这样的问题很符合学生的经历,也很实际。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在讨论中,语文课堂的探究氛围越来越活跃。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读课文,探究作者山中避雨的经历与心情,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利用问题式教学法,让语文教育突出本质

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在教学改革的今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问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与思想,教师要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让语文学习内容的审美性得以突出。语文教育的本质在于教授语言,培养审美能力。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入手,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感受语文的魅力,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

比如,在讲解《卖油翁》时,为了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教师可以提出这些问题:故事中先出现的陈尧咨这个人物有何特点?为什么要先概括他的特点?卖油翁是怎么观射的?他观射时的神态说明了什么?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整篇课文的内容串联起来,了解文章各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利用问题促进学生理解语言,能够突出语文教育的本质,更能让语文课堂的氛围专业化。在学生思考并分享了问题的答案后,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利用总结使课堂问题的思考过程得以升华,加强课堂内容的掌握度。

三、利用问题式教学法,让语文教育分出层次

要体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意义,就要让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如果教师过于重视个人教学技巧的炫耀,课堂就成了教师的课堂,而不是学生的课堂。每一位初中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不同,在一节课中讲授太多的知识点,会给部分学生增加压力。如果讲解得过少,又会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觉得不解渴。为了平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保证教学的公平性,在设计课堂问题时,教师要分出层次。用不同的标准要求处于不同语文学习水平的学生,这样才能保障每一位学生在问题式教学中受益。

初中语文教学总结与反思范文4

新课标的出台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也给我们的初中语文评价作了相应的指导。本文从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概念、内容及目的出发,分析了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不足,并指明了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策略,在此和大家交流,望能不断的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

一、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概述及目的

1、概述

所谓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价,指的就是通过诊断初中语文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初中语文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初中语文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简单的来说,初中语文教学评价就是在课程编制、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使用系统性评价,对教学的工作质量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内容包括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评价、对教学管理方式的评价以及对教学环境的科学评价等,在这诸多的评价中,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是最为关键的。有效、合理的教学评价能使教师及时的掌握教学信息,并能充分的向学生反馈信息,使他们能更好地学习或进行自我反思。

2、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评价,其目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评价来说,不同的目的会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突出初中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不足

新课程改革的到来,使得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都作了许多改动,其中改动最为突出的就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课改的重要理念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从此学习方式提出以来,一些教师为了追赶时髦,不管情境、不管内容、不管需要一味地强调自主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甚至不少教师认为如果一堂课没有师生、生生互动,就是一堂失败的课。于是,在这样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各种各样挂着新课标名目的优质课、观摩课、研究课、汇报课、示范课、竞赛课等开展得如火如荼,整个教学过程丝丝入扣,教学环节井井有条,无可挑剔,可谓完美无缺,听者仿佛在观赏一场精妙绝伦的节目秀。在这活跃、几乎接近完美的课堂教学中,晃眼看去,学生积极的配合教师教学、学生也主动参与学习,但若你仔细的去看,你就会发现,其实这是表演课,教师是演员,学生则是群众演员,课堂看似活跃,其实都是教师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只要一到自主探究、交流学习时,很多学生就会表现出茫然,交流讨论环节也是自主的说话。这样的课堂,使得教学过分的趋于形式,违背了教学的宗旨,严重的阻碍了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另外,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存在过分追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现象,使得很多学生只会看,不会写;也有一部分教师过分追求“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以及过分追求拓展迁移的广度与宽度。使得学生渐渐与课堂脱节,不利于学生的长久性学习。

三、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策略

1、如实把握好教学评价的原则

初中语文评价对教学有着巨大促进作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教学智慧,运用适当评价的形式,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一定要有深度,要到位,要有针对性。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作为老师,我们应如实的掌握好以下几个评价原则:①导向性原则:通过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评价结果的运用,使被评价者向标准靠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②科学性原则:评价标准既要反映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又要反映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特点以及当前语文教改的趋势,突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③全面性原则:评价标准的制定要全面反映课堂教学的本质。④可行性原则:评价指标简单明了,本色实用,可操作性强。只有认真的遵循好这几个原则,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意义才能如实的发挥出来。

2、合理运用评价方式,准确、有效的评价

初中语文教学总结与反思范文5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一)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化严重

在新课改推行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高效教学方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教学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进行完善和修正,教师需要加强对于教学手法的灵活使用。对于当前先进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师需要避免盲目模仿。这是因为,先进的教学模式都是经过了大量的总结、探究和实践而得来的,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求活、求新、求变。如果直接拿来使用,急于求成,就难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二)过分强调语文教学气氛

在新课改推行的过程中,初中语文课堂也逐渐焕发了生机。但是,当前有一种不好的趋势,课堂的活泼和热闹程度成为了评价教学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在教学中,这虽然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但是最终的效果却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如果每节语文课中都强调活跃的学习状态,学生会难以进行深入的思考,这会干扰学生理解难度高的学习内容。教师往往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那就是对于思维、语言的训练以及对文本的解读,没有关注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训练。

(三)忽视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且提倡了研究、合作、自主的教学模式。一部分教师过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过分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忽视了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对于字词的翻译和解释,背景知识的了解,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搜集资料来完成,但是对于理解性的、知识性的系统内容还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来掌握。

二、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思考

(一)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而不仅仅是讲解教材内容,这需要明确“用教材教”的教学思路。所谓的用教材教,指的是以点达面,举一反三。教师可以重组或者整合教材内容。根据文章主题思想、文体等集中教学语文教材内容,应用自学、略读、精读等方式让学生全面地、透彻地了解作者的观念和情感。比如在讲解鲁迅的文章时,可以把《社戏》、《朝花夕拾》等文章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教师还可以整合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外文章内容进行教学。通过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实际教学效果。

(二)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初中语文教师在关注自身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还需要尊重学生的价值和主体性,尽可能地平衡两者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从而在和学生交流和对话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情感、智慧的启迪。在现代的师生关系中,需要学生和教师互敬互爱并且相互尊重。初中语文教师具有独有的机会和条件,他们可以把教材中积极和正面的能量传导给学生,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其养成对于教师的信任和依赖,并且产生一定的语文学习兴趣。这种相互信赖的师生关系是开展语文教学的良好基础。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双方能够开放地交流,并且沟通效率较高。

(三)应用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课改的过程中,教师只能被动地接受课改要求,迫于升学考试的压力,教师只能采用原有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同时学生、家长以及学校教师领导都对课堂怀有较高的期望,但是到了最后往往看不到效果。当前,需要深刻反省语文教学评价方案,其中包括教学方式和当前课改理念是否相符,是不是符合现代教学评价的综合性、发展性、开放性、多样性、差异性的特征,有没有应用适合学生的“生活”、“成长”、“经验”的三维课程理念,是不是结合了技能和知识、价值观和态度、方法和过程。教学评价应避免出现印象式、个人化的问题,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和观察,用事实作为评判标准,并且应用学术研究以及理想的态度去观察相关的问题,要突出教学评价模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要求落实的过程中,相应的学习模式以及教学模式都有所改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学生可以在气氛活跃、生动的课堂教学中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获得实用的语文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并且应用有效策略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沈明煊.基于教学反思角度的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4).

[2]刘心强.构建“乐学模式”,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趣味性[J].快乐阅读,2015,(20).

初中语文教学总结与反思范文6

一、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

相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初中语文教学难度更大,内容也更加复杂。因此,初中生必须不断提升自身思维能力,且要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语文知识的合理应用。针对以往的语文教学来说,往往单纯以提升学生成绩为目标,无法从根本上彰显出人文学科的价值,且无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尤其要加强对初中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一系列语文教学问题,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二、当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1.轻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还是比较常见的,一些教师仍旧不看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他们觉得语文只是单纯的文学课程,只需要讲授字词、文章相关的理论知识就可以。他们不了解,其实语文学科蕴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通过字词组合和手法运用,可以创造出优美文章,但学生必须掌握文章写作和理解的技巧和方法。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提升初中生的语文思维创新能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不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

2.没有掌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对于一些初中语文教师来说,采取过于传统化的教学方法,只注重书本知识传授,却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个人思考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过于依赖教师,没有个人主见和独特见解,无法转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另外,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陈旧,没有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进行多样化教学,不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学习机会,这样是无法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的。

三、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

语文教学的核心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因此需要两者共同参与,单纯有教师的见解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激发自身思维,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活跃学生的个人思维。要想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多思考、善于思考并深入思考,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启发学生思维。

2.巧用导语,营造良好教学气氛

要想培养初中生语文学习思维能力,教师还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而要想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可以适当应用一定的课堂导语。例如:教师在讲授《口技》课程内容的时候,可以提前创设良好场景,播放一小段《洛桑学艺》,把学生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之后提问学生听到和感悟到了什么。进而启发和指引学生:如果某位演员无任何乐器,却能演奏音乐,发出多种声音,且可以演奏《二泉映月》,他(她)究竟依靠了何种本领呢?在曲艺中这属于什么呢?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创新能力。

3.善于运用诱导式教学方法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但在学生提出相关问题之后,教师不要立刻回答学生的问题,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和启发式诱导,之后让学生深入思考和领悟,听取学生的看法。这样循序渐进的诱导,可以让学生享受到恍然大悟的愉悦感。相反,如果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立刻解答的话,会让学生产生依赖感,会让学生不再进行独立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不到激发和提升,学习能力会大大降低。

4.加强课堂互动,注重课堂反思

影响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因素是比较多的,其中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加强课堂互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并创设良好的课堂互动情境,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在提升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留出一定时间进行反思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升学生自我反思能力,让学生明确自身不足之处,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完善自我,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快速培养。另外,在学生进行课堂反思之后,教师应当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开展必要的激励活动,调动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