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范文1

【关键词】中卫市;现代农业;现状;问题;发展措施;建议

1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卫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支农惠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积极推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全市城乡统筹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共有农业人口88.83万人,耕地面积225707hm2,农作物播种面积304000hm2,农业生产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二三产业稳步推进。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43亿元,同比增长2.1%;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59亿元,同比增长2.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81.1元,同比增长13.3%。

2 采取的主要措施

2.1 优化产业结构,特色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

坚持生态、节水、高效的原则,立足区位优势、围绕市场需求,引导农民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建设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特色农业结构体系。压缩粮食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扩大节水作物面积,进一步优化了全市农作物种植结构,粮食作物夏秋比由2005年的42∶58调整为现在的14∶86,节水种植、地膜覆盖种植、有机肥施用面积分别达到65333hm2、74933hm2和84000hm2,分别占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的21.5%、24.7%和27.6%,呈现出粮经并重、粮食作物与高效经济作物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开展了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和效益倍增计划,加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和特色农产品品牌保护工程建设,特色产业的区域优势和品牌品质优势逐步提升。目前,全市粮食、枸杞、硒砂瓜、设施蔬菜、马铃薯、外销蔬菜及农作物制种面积分别达到173333hm2、21333hm2、61960hm2、17933hm2、67667hm2、1927hm2和1553hm2;建成千亩以上的设施农业示范基地39个,涉及全市37个乡镇、165个行政村、3.77万户农民;创建全国绿色枸杞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933hm2,有机枸杞出口原料生产基地2000hm2,硒砂瓜品质品牌保护核心基地13333hm2,沙漠有机蔬菜产品示范基地133hm2,马铃薯原种繁育生产基地80hm2,一级种薯生产基地667hm2。着力推进禽蛋、生猪、清真牛羊肉、适水产业协调发展,鸡、猪、肉牛、肉羊饲养量和奶牛存栏分别达到557万只、91.8万头、24.4万头、196万只和3.7万头,建成各类养殖专业示范村88个、养殖小区308个,其中千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园区达到8个,规模以上养殖户达到3340个以上,规模场户在畜禽养殖业中所占比重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

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紧紧抓住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农村的重大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狠抓水利工程建设、基本农田改造和农村“一池三改”沼气等项目建设,全面实施世行贷款工程,农田排水沟综合治理工程、沙坡头南北干渠节水改造工程和南山台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截至2012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2933hm2,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2800hm2。大力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砌护各级渠道254.3km,整修干支斗沟4796.6km,改良中低产田3933hm2,改善灌溉面积35200hm2,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200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8.3km2。落实农机补贴政策,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极大地提高了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40.4万千瓦,机耕面积达到100533hm2,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67.4%。

2.3 积极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按照“扶龙头、带基地、拓市场、创品牌”的思路,壮大龙头企业,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加快优质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进程,推进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积极落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补助、贴息、贷款、税收等扶持政策,重点扶持宁夏红、夏华、恒兴果汁等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龙头企业。着重培育壮大以枸杞干红、葡萄酒为主的酿酒业,以玉米淀粉、小麦面粉、马铃薯颗粒全粉为主的粮食加工业,以马铃薯、蔬菜、花卉、玉米种为主的制种业,以清真牛羊肉为特色的草畜产业,以设施瓜菜和压砂地生产为主的优质瓜菜产业,以枸杞、苹果、香水梨、红枣为主的林果业等6大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完善企业、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农业,加快推进特色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使区域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到目前为止,我市先后培育出了“香山硒砂瓜”、“沙坡头”蔬菜、“中宁枸杞”、“穆和春”清真牛羊肉等农副产品知名品牌,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03家,农产品加工企业689家。

2.4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抓好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加强农产品产加销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品质品牌保护基地建设,引导农民按照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实现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批量上市。加快农产品品牌的培育、申报和认定,切实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使我市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形成群体优势。依法保护农产品注册商标、地理标志和知名品牌。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目前,全市85%以上的耕地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认证有机食品11个、绿色食品57个、无公害农产品22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9个。

2.5 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建设,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

全市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28家,带动农民40万人,开展基地面积124000hm2,并呈现出由小到大、由以经营为主向产供销一体化、由单领域向多领域、由松散型向紧密型、由本区域向跨区域发展的良好趋势。已发展农产品流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387个,年流通额达到23.8亿元,建成农副产品大型批发市场2个、专业批发市场4个、集贸市场63个。不断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全市各类农作物订单面积规模达到27333hm2,占到播种面积的8.9%,涉及农作物制种、设施拱棚瓜菜、外销蔬菜、硒砂瓜、枸杞、马铃薯、小茴香等十多个品种。

2.6 加强科技支撑力度,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紧紧围绕科技兴农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农业科技资源整合力度,增加农业科技和成果转化资金的投入比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保护和疫病防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农产品质量监测、良种繁育及农村沼气服务等体系建设,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入生产第一线,坚持走科技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新路子,大力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培育新农民。“金农”、“三电合一”、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全面推进,健全了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相继开通了“农业信息网”、“农业110”、“12316三农”服务热线等灵活多样的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系统,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地满足了农民群众的信息技术需求。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重点建设了沙漠有机果蔬、舟塔有机枸杞、西安马铃薯良种繁育中心、夏华清真牛羊肉和正通生态环保养殖等20个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2012年,全市粮食、畜禽、水产良种化概率分别达到95%、86%、94%,农业机械化率达到77.4%,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38.6%。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分散、规模小

我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在结构布局上呈现出“一县多业”的状况,产业集中度不高,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品质优势不明显。

3.2 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产业链条不长,农户生产与市场联结不够紧密。

3.3 农业大项目的储备和投资后劲不足

从我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运行情况看,投资增长趋势比较稳定,基本建设投资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对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整体带动作用,但项目引领效果还不够理想,投资后劲不足。

3.4 农业科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民素质偏低,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普及较慢

随着“三带三区一地”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和特色优势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的加深,我市以节水增收和科技装备生产为主的产业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但在这类农业技术的指导和技术服务上相对滞后,一些增产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好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仍存在示范范围小和推广速度慢的现象。

4 下步工作建议

4.1 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进一步审视我市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按照自治区产业发展导向和“三带三区一地”发展规划,在发展重点、工作重心上进行战略性调整。在产业发展上,南部山区稳步发展马铃薯产业,重点发展清真牛羊肉产业和牧草产业,形成清真肉食品功能板块;在卫宁灌区稳定发展粮食产业和园艺产业,加快发展生猪产业和奶产业,形成生态农业板块;在中部干旱地带重点发展硒砂瓜产业及其后续产业,形成优质高钙瓜果板块,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条件。在工作重心上,由注重规模向注重提质增效方向转变,由重视规模效应向注重品牌效益转变,认真研究区内外市场和港澳、中亚、俄罗斯市场,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品种、调整茬口,以市场需求指导生产,使所产出的产品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为农民带来较高的效益。

4.2 以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为目标,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在认真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百万农民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等服务农民的同时,重点研究并实践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在设施瓜菜产业方面,突出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建设,加大设施改造力度,优化种植品种,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合理调剂上市时间,推广利用增施有机肥、深翻改土和施用麦苇、生物秸秆反应堆等提质增效技术,扶持和整合本地蔬菜流通合作社及育苗中心,推进订单生产,建立形成“育苗中心+农户+流通合作社+市场”的产销机制;在硒砂瓜产业中,突出品质品牌保护核心区建设,严格落实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切实引导瓜农错茬、有序、标准化种植,实现硒砂瓜品牌效益和品质效益的双提升;对于马铃薯产业,突出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加快脱毒种薯繁育进程,大力推广旱作节水覆膜保墒和高垄管灌马铃薯种植技术,扩大马铃薯种薯示范基地规模;在清真牛羊肉产业上,突出改造提升养殖专业示范村,以万头肉牛、万头奶牛示范基地为重点,全面推广牛羊矿物质舔砖、复合酶、预混合饲料、“三贮一化”、高档肉牛生产、全混合日粮和奶牛DHR测定等高效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水平,降低饲养成本,增加养殖效益;对于奶产业,突出提高综合生产性能和效益,健全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在建设中宁天宁、澳亚集团和宁夏康绿特公司3个万头奶牛基地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奶牛繁育基地。

4.3 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快农业机械化推广。落实购置补贴资金,积极创建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园区,把粮食高产示范园、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园区、硒砂瓜品质品牌保护核心区和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建设与生产全程机械化结合起来,提高特色优势产业的综合效益。二是加强标准化基本农田建设。今年秋冬及明春计划投资8.36亿元实施52项重点水利工程,重点治理29个片区。砌护防渗各级渠道10336条,共计3942km;清挖沟道6412条,共计3221km,清淤渠道16096条,共计7910km;整修道路5009条,共计2534建设;新增灌溉面积3040hm2,改善灌溉面积35020hm2,新增旱作基本农田2893hm2,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660hm2,建设高标准农田7926hm2,为农业增产增收夯实发展基础。三是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以南部南华山百万亩水源涵养林、中部百万亩经果林、北部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防护林 “三个百万亩”工程为重点,加快建立完善的农业生态体系,加快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步伐和沙坡头区香山、兴仁地区老化压砂地后续产业发展。在蒿川移民迁出区种植柠条1333hm2,栽植枸杞133hm2。同时,对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的荒山荒沟,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通过自然修复恢复林草植被,为我市农业发展建立一道绿色的生态防护屏障。

4.4 以发展节约型、循环型、生态型农业为目标,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租赁土地、合作经营等形式,把主导产业做大。一是内联外引,多措并举,每年培育市级龙头企业3家以上,重点引进或培育奶牛、清真牛羊肉、蔬菜、枸杞、马铃薯生产加工企业及有机肥加工项目等,加快建设澳门德祥洋行6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80万吨复合有机肥生产项目,提高产业关联度,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营造从畜禽粪便和沼液的收集、加工、运输到生物质有机肥的生产、销售再到农作物利用的“有机”产业链,形成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机融合、循环清洁生产、一二三产业联动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二是鼓励和支持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等中介组织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生产原料,完善产业链条,努力形成每一个特色产业都有1~2个龙头带动的发展格局,实现特色产业“产群集中、技术集成、集约高效、产销一体”4个突破。

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范文2

关键词:商业性金融三农金融金融深化风险管理

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历史瞩目的成就,但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农村经济相对增速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面向“三农问题”建立有效合理的制度和措施,从宏观上既可以稀释去年我国经济危机形势下投放的过多货币量,缓解城市区域性通货膨胀问题,又可以改善民生,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对实现全社会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有着重大的意义。金融服务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所在。商业性金融作为金融资源市场化的代表,拥有更为雄厚的货币、人力资本、机构制度和金融创新的积极性,合理调度和使用商业金融资源将对满足农村贷款需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金融体系中商业性金融的支持作用

二十世纪中期以后,Mishkin(1978)等人强调了金融中介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方面的作用,认为金融中介可以形成信息获取与监督的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解决因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导致的市场失灵。Allen&Santomero (1997)等人认为商业银行通过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吸引资金进行高质量的资产转换,可以带动储蓄和投资双方的价值增值。商业性金融的发展影响了储蓄率、投资决策、技术创新和长期经济增长率,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加强金融资源在农村的商业化运作,利用利率工具进行市场选择,一方面可以使农村资源获得更高的配置效率,加快农村高科技新兴产业增长,带动农村经济模式转型。另一方面,商业性金融运用城市成熟的运作经验,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创新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在同业竞争中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品质的大幅提升,有利于推进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是改善农村投资环境的重要动力。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支持体系中商业性金融的支持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大型龙头企业和中小型企业融资、创业企业提供风险投资、农业风险提供保险和为外来务工者等微观主体提供汇兑清算等中间业务服务。农村龙头企业是连接传统农业和资本市场化、商业化运作的重要纽带,一个地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不仅为农户提供了最新的市场和科技的信息,提高了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增强了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2006-2008年,中国农业银行对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年均增速达到22.61%。至2009年,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与农行保持业务往来的有598家,占比为67%,体现了很好的金融支农资金优势。在中间业务方面,针对农民工在城乡间的频繁流动,商业银行运用其大范围网点优势在汇兑方面保障了农民务工者资金的结算和转移。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大,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对农汇兑结算业务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保障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自由的转移和输出。

二、农村金融体系中商业性金融面临的问题

农村金融体系中商业性金融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为国有银行商业化引起宏观上的金融供需失衡、市场化不充分、监管不完善和微观上的金融产品服务稀缺、金融排斥等现象。

农业的弱势性和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发达性使得金融机构运作风险加大,资金在农村中的收益相对于城市偏低。在国有银行商业化后,其商业性质(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必将引导资金流向比较利益较高的城市地区。风险和收益的双重制约使得商业银行如抽水机般将农村资金的不断抽向城市地区,加深了城乡二元经济差距。我国目前提出农业结构调整战略,要求生产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必然会加大对资金的需求,大量的资金流出必将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1990-2006年我国农村储蓄不断通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抽出资金,平均资金抽出占存款比达36%,抽出资金额从1990年的747.9亿元增至2006年的17213.9亿元,去除通货膨胀率的因素增幅高达1026%。2007年后在支农政策的强调下占比虽有所减少但总量依然上升,这为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对三农的再贷款增加了巨大的负担。因此,引导资金从城市回流农村是目前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资料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1990-2002年以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农村存款余额加总计算,2003年以后加入商业银行农村存贷额统计。

其次,我国在经济转轨中的经验不足,市场化程度不充分,二元经济现象严重,农村出现商业银行与民间传统钱庄、当铺、高利贷等并存;金融市场不发达、信用工具少等现象。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逐渐由传统的汇兑和信贷功能逐渐向资金配置与结算、风险管理和信息提供等多元化服务转移。在某些较发达农村地区,农村生产积极性高,资金需求强烈,但缺乏相关的保险制度。如果能对相关农产品进行再贷款保险、逐步发展期货市场,相信会使农业风险降到最低,避免出现“谷贱伤农”、丰产不丰收等现象。对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仍存在资金缺口大,农民从事生产积极性不高等情况,如果能将融资关系与技术产业支持链接起来,相信会取得更好的成效。

第三,由于农业生产具有系统性风险大,周期长等的弱势性,商业性金融在面向创业农户和中小农企时产生了一定的金融排斥问题。产生金融排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普遍落后于城市,农民资信状况不透明、贷款品种范围分散等因素使银行难以产生规模和范围经济;金融产品服务单一,加大了资产的流动性风险;农村外部环境较差,难以吸引金融人才向农村转移;农村资本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商业性金融将资金转移到风险更低更易获利的城市地区。前几年,商业银行在农村开办的网点出现亏损甚至难以经营的现象,银行网点纷纷撤出农村。这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存贷差距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扭曲程度。逃避无利解决问题,商业性金融应有勇气重返农村,在政策的配合下,合理配置农村市场资源,加大力度进行金融创新和监管,充分认识和管理农业市场风险,为农村金融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多方入手,解决商业性金融在农村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宏观层面入手,应加大对农补贴力度,转变政策性金融补贴方式,适度放开利率管制,加强国家信用担保和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促使农村资金向城市回流。

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党近年来的政策重点逐步向农村转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等方针出台说明政府正在加大对农村的经济支持力度。这种支持主要体现为政府直接投资、通过政策性银行放款、对农村金融贷款税减免和利率补贴等方式。但对这种方式的过度依赖在一定程度上是违背市场发展规律的,政府的过度投资一方面增加了财政压力,而且还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不利于商业性金融发展,利息和税的补贴又会引发道德风险和因贷款额度僧多粥少产生的寻租行为。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因此国家在加大对农补贴力度的同时,更要注意自身角色的转变,政府在市场中应提供更多的信息,起到中间人而不是决策者的作用;并非简单的将蛋糕扔出来喂饱少数人,而是教会更多的人如何合理吃蛋糕,完成由主导型向服务型、运动员向裁判员的转变。减少国家主导型作用,让市场自发的解决问题,让商业性金融、农民和更多微观主体参与到市场的金融制度创新,并让他们分享到更多的金融发展成果;增加国家服务型作用,在加大对商业银行服务新农村建设风险补偿的同时,还可以对金融中介等服务机构的建设进行更多投入,并发挥国家信用优势组建信用担保机构,吸引资金投入进行商业化运作。另外,国家还需制订相关法律法规约束贷款者和放款者的违约行为,加强金融监管,提高市场透明度,完善农村信用环境,降低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从利率角度分析,发展中国家出现城乡二元经济现象,政府对信用不发达的地区实行利率管制,使得利率无法市场化,过低的利率一方面是贷方出现惜贷现象,一方面增加了借方的道德风险,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只有实行金融自由化,利率市场化,才能通过利率――投资杠杆解决因金融压抑造成的市场失灵问题。对农村商业性金融和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其回归结果表明,1985-2005的25年中,农村实际贷款利率的提高正向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因此解除金融压抑、促使利率上升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是符合提倡在发展中国家推行高利率政策的金融深化理论的。农村金融的高风险决定了其高利率,政府在打击高利贷和不良贷款机构的同时,也要适当放开利率管制。金融资本通过商业化运作,利用市场供求关系将利率提高到一个借贷双方都能接受的水平内,不仅会使借款方获得更高的收益和积极性,也会提高贷款方的贷款成本和违约风险,从而提高资金使用率,使资金流向效率更高的产业项目。提高利率,才能吸引更多的商业性金融参与到农村金融建设中,加强金融深化;才能提高农村储蓄资源利用率和现金流通量,使资金从城市向农村回流,达到“城市反哺农村”的宏观目标;才能更加有效的促进农村投资率,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率。

(二)微观层面入手,应鼓励商业银行在农村进行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加强农村信用风险管理,与民间金融和信用合作社合作,进行利率市场化试点改革,诱导其商业规范化经营。

由于“三农”的金融需求具有需求量小而品种繁多、季节性强、经营成本和系统性风险高等特点,宏观上提高利率虽然可以缓解市场风险,但微观上还需要各个金融机构积极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针对农村金融,商业性金融所作的并非规避风险,而应该主动管理风险。针对“三农”金融需求的信用风险,银行可通过建立联保机构通过委托――机制进行更积极的监管,还可以对贷款人建立信用记录,通过统计调查贷款者的信用情况,有针对、有步骤的进行放款。国际上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GB模式)就是其运作的成功典范,该模式对借款人采取“会员――联保小组――乡村中心”的层层组织结构,充分发挥其内部地缘、血缘关系对放款者进行监督。另外,GB模式通过信用统计调查确立以贫困人口,特别是女性贫困人口作为主要贷款对象。在良好的机制运行下,该模式乡村银行遍布孟加拉国64个地区6.8万个村庄,还款率达到97%以上。在我国,商业性金融也有其特殊的发展模式――村镇银行。村镇银行对比大型商业银行具有更加灵活的经营方式,可以运用其地域、政策和信息优势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填补了大型商业银行在农村领域的部分空白。扩大村镇银行试点,加强银行内部基础管理,引进人才,提高风险监测、识别和预警能力是村镇银行的未来发展方向。针对“三农”问题的流动性风险,在某些金融发达程度不高的地区一般依靠惠农政策补贴降低风险,但如果金融市场较完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银行也可积极自主的进行金融产品的证券化试运行,发展商业票据市场,针对一些生产周期长,但收益性和稳定性较高的金融资产适当的开放其二级市场进行再融资,解决银行因资金周转不足造成的流动性风险问题。一方面这需要成熟合理的担保机制比如国家信用或者专业的信用中介机构提供担保,另一方面也需要对金融资产进行合理的分类和信用评级。美国在发展中也遇到过类似问题,当时社会上的小型商业贷款非常分散且企业状况差别很大,因规模不够难以达到银行的贷款标准,也很难进入商业票据市场。针对该情况,美国进行了小型商业企业贷款证券化的金融创新,通过划分抵押贷款为特定的标准,使各种类型的抵押贷款证券具有较好的同质性,再划分其金融资产的收入标准并打包进行融资,既扩大了规模又分散了风险,这对我国未来城乡中小企业融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商业性金融应当加强与民间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联系。民间金融和合作金融虽然运作机制不如商业性金融规范,但却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和良好的制度优势。在掌握更多信息的情况下,民间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可以提供更为灵活的贷款服务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商业性金融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先进成熟的市场运作制度。两方面的优势可以互补。在合作中,商业银行为民间和合作金融提供资金服务,扮演“资金运营商”、“资金商”和“资金顾问”等角色,引导民间和合作金融规范合理的运行,提升农村金融抗风险能力,维护农村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民间金融和合作金融则扮演“售货员”、“调查员”和“推销员”等角色,深入基层,广泛调研,了解民间资金需求状况,为农户等微观金融主体提供与之适应的多样化的特色金融服务。从不完全竞争市场和博弈论相关理论分析,商业金融可以与民间和合作金融进行利率市场化试点改革,维持农村市场利率的稳定性可以有效规避金融机构面临的利率风险,打击高利贷和洗钱行为,提高市场化运作效率和金融深化水平。

(注:此项目属于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为:AHSK07-08D31)

参考文献:

[1]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8

[2]R.I.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李喜梅.《基于功能视角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4]朱忠明.《金融风险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巩云华.《创新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6]陈贺.《农村金融排斥问题分析》[J].中国农业银行网,2010

[7]《中国农业银行年度报告》[R].中国农业银行网,2008

[8]梁彦君、辛立秋.《国外商业性金融支持农业对黑龙江省的启示》[J].黑龙江金融,2008

[9]甘勇.《农村商业性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求索,2007

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范文3

建国以来,通过多年的实践,黑龙江省农技推广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农技推广体系发展迅速,从原有单一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发展到政府为主,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农民协会、涉农企业等相关团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模式。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较多问题。

1 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农业推广技术机构是国家设立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在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黑龙江农业推广技术机构的职责是:贯彻执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法规和政策;负责农业技术推广计划的实施和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负责搜集、传递农业科学技术信息,总结推广增产经验;指导农民建立各种农业技术服务、合作组织,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负责农业技术培训、技术宣传、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目前,黑龙江省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省、市、县、乡4级推广网络。

近年,黑龙江省农技推广体系虽然不断完善,但仍面临着主体单一、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运行不畅等问题,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尤其是在农村税费改革、“一免三补”政策出台后,国家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问题不断出现。

2 黑龙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政府主导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适应新形势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体制不顺;经费短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推广人员文化素质较低,欠缺农技推广技能;推广观念陈旧,手段落后。

农业科研、教育单位的推广作用发挥不充分。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是农业科技成果创新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拥有的高技术人才、高端仪器设备、多渠道的资金支持、成熟的科研成果。目前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只是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一支力量,各自为战,并没有把推广工作视为其工作重点,农业科研成果没有及时流入推广单位,农业科研、推广、生产断层,无法从真正实现“科教推三结合”。

涉农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发展问题多。涉农企业进行推广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推广的技术、产品更注重经济利益,农民对其推广的技术、产品信任度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运行机制不够健全,缺乏规范的章程和运作机制,科研能力薄弱,推广的成果科技含量低。

农民综合素质低、参与度不高。农民是技术推广的目标群体,是直接受益者,其综合素质影响推广效果。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农民的参与程度不高。在整个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农民只被认为是新技术的接受者,只参与流程中最后技术应用环节。

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范文4

>> 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情感边沿的现状及对策 初中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 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帮助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语言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刍议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现状及对策 浅议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干预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现状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教育对策探析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现状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71-79.

[3]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157(3):60-65.

[4]叶曼.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6):67-69.

[5]傅爱红.公共图书馆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的思考[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04):63-65.

[6]傅斌.依托文化共享工程 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公共图书馆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的思考[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02):72-74.

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范文5

>> 舒城县干汊河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现状与建议 舒城县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舒城县森林防火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主要承接产业的实证分析 舒城县茶产业发展SWOT分析 舒城县柏林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油茶栽培管理技术 舒城县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监管对策 舒城县高峰乡民生工程实施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一事一议资金管理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耕地地力现状与种植业合理布局初探 舒城县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蔬菜生产流通环节现状及对策 舒城县农机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舒城县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小波分析的舒城县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舒城县气象局一次网络故障分析及解决 2013年舒城县晚粳机械化插秧试验研究 舒城县干汊河镇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安徽省城l规划设计研究院.合肥市包河区美好乡村田园都市布点规划――都市绿色社区、田园生态社区布点规划(2013―2020)[R].2013.

[3]宋京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J].小城镇建设,2013,(2):57-62.

[4]刘滨谊,陈威.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5,(9):45-47.

[5]黄德清.合肥市美好乡村规划与实施建设的思考[J].工程与建设,2014,28(3):312-314.

[6]中国舒城[EB/OL].http:///.

[7]胡燕燕,曹卫东.近三十年来我国城镇化协调性演化研究[J].城市规划,2016,40(2):9-17.

[8]唐祖辉.新农村景观的乡土特色表达策略研究――以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为例[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3.

[9]骆敏.美好乡村建设的现状及路径――以月亮湾村为例[D].安徽:安徽大学,2013.

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范文6

>> PPP模式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应用和分析 构建我国公共服务PPP模式的过程监督 PPP融资模式在我国公共租赁房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PPP模式在我国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中的应用与发展 浅谈PPP模式在我国公共基础建设中的应用与发展 浅析我国应用PPP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PPP模式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完善措施 我国PPP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模式及启示 我国公共服务领域的多元供给模式研究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及对策研究 公共服务领域应用PPP模式问题研究 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分析 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浅谈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 PPP模式在电力领域的应用 浅谈我国公共事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现状及完善 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现状及发展举措 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公共文化领域PPP案例分析.

[7]范硕,金融机构参与公司合作PPP模式的介入途径[J].中国市场,2015.

注释:

1.曹爱军,杨平著.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