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1
[关键词]土壤污染;危害;防治重要性;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TE9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0-0134-01
在环境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一般是指人类自身生产活动产生的各种污染源进入土壤后,土壤在短时间内很难对其进行净化,以至于污染物积累越来越多,会极大的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从而土壤质量会逐渐降低。在土壤污染中,土壤的生产力状况是最明显的标志之一。土壤污染物标志有两个:一是使土壤正常功能遭受破坏;二是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加强对土壤的保护措施,不仅会使地下水和地表水变得更加安全,而且还会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我国的土壤污染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合理的生活以及工业污水排放,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以及固体废弃物不合理丢弃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土壤污染问题变得更为严重,本文就此问题展开分析,并给出了具体对策。
一、土壤污染的简单含义
土壤污染物主要分为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其次,从有机污染物来说,土壤污染物主要是指化学农药;从无机污染物来说,土壤污染物主要分为重金属污染、“工业三废”以及放射性污染物。土壤污染的特点表现如下:a.较强的隐蔽性和滞后性,土壤污染很难去辨别,同时一般是污染问题出现后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b.会不断的累积,当土壤污染后,土壤中存在的有毒物质并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消散,而是不断的进行累积;c.无法逆转程度比较高,若土壤被重金属污染后,则土壤很难恢复原貌;d.治理难度比较高,由于土壤污染受多种因素影响,因而土壤治理难度变得更高。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一是来自农业的污染,它也是造成土壤污染的根本原因;二是来自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比如最突出的现象就是“白色塑料污染”;三是来自大气污染,比如土壤酸化主要是由SO2导致的酸雨形成的;四是来自水污染,比如工业以及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壤污染。
二、土壤污染的危害
1.不合理的生活以及工业污水灌溉
通过观察数据,能够发现人们对生活以及工业污水灌溉的忽视程度占九成以上,他们认为污水灌溉工作没有那么重要,导致常常会出现生活以及工业污水排放不合理现象。有些人们认为生活污水中含有很多的植物养分,因而将生活污水运用到农田灌溉中,短时间内确实会促进植物的生长,但是他们却忽视了生活污水中可能还会含有其他有毒物质,从长期的角度来看,有可能会引起农田土地的酸化、碱化以及盐化。同时,还有一些工厂往往不对工业废水进行必要的处理措施,直接将其随意排放,导致会使受污染土壤内的重金属物质大大增加,若人们使用本土壤种植的作物,会导致关节痛、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病,甚至孕妇在食用后还会导致婴儿畸形。
2.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我国土壤污染的主要制约因素就是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污染物的化学成分增多,土壤土壤变得难以治理。在农业生产中,人们为了提高自己的粮食作物产量,大多都是使用农药和化肥。对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适度,则会促进粮食作物产量的提高,但是现如今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农药和化肥存在着过度使用的现象,不仅粮食作物产量得不到很大的提高,而且还会对土壤造成污染。农药本身就具备很大的危险性,由于农民灌溉农药技术水平较低,导致一大部分农药会直接渗入土壤,它会在土壤中不断的累积,从而对人体以及牲畜健康造成影响。同时,农药的使用杀死了各种虫类、微生物,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作物的损失。化肥中含有大量的化学元素,过度使用氮肥的话,会使土壤结构受到破坏,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土壤板结”现象。
3.固体废弃物不合理丢弃
根据研究调查显示,我国人们自身保护环境的意识比较薄弱,导致固体废弃物不合理丢弃现象屡见不鲜。土壤污染物的固体废弃物的主要来源是人们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工业废物和城市垃圾,有些人们将城市垃圾随意丢弃或者丢弃到错误的地方,则会极大的造成土壤污染。比如塑料制品在生活中的使用比较广泛,不仅食物的保鲜会应用到塑料制品,而且因其便携常常被当做购物袋,但是这种塑料制品本身难以挥发以及具有很强的难以降解性,如果人们在使用完塑料制品后,将其随意丢弃或者不合理丢弃,则会对土壤造成“白色污染”,从而间接的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三、土壤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
做好土壤污染的防治工作,有关部门必须要坚持以预防为主,对已经遭受污染的土地采取应对措施,同时还要不断改进土壤污染防治措施,来使土壤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从而为人体健康提供一个良好的保证。
1.污水灌溉要注重科学合理
首先,有关部门要制定出有关农业灌溉用水标准,污水经检测后看是否可以排放,来降低生活以及生产用水对农田的污染;其次,工厂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不断加强工业污水的处理和综合利用;最后,国家要积极推广并研究生活污水的无害化处理技术。
2.适度使用农药和化肥
首先,国家要注重农药的研究工作,要研究出效果大污染低的农药;其次,要不断提高农药喷洒技术,对农药使用剂量、时间以及范围要进行严格的控制;最后,要在农业生产中积极推广有机肥,来不断增加土壤的肥沃程度。
3.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加强对土壤污染工作的监督
首先,要不断加强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工作,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有利于人们自觉的爱护环境;其次,政府要不断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并加大对其监督和管理工作;最后,要为环保科研出台优惠政策,来鼓励人们参与环保科研设计。
做好土壤污染的防治工作,必须要坚持以预防为主,对已经遭受污染的土地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同时还要不断改进土壤污染防治措施,来使土壤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从而为人体健康提供一个良好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王艳娟,土壤污染的危害与污染防治[J];民营科技;2012年10期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2
关键词:鄂尔多斯;种植业;面源污染;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208
1 种植业面源污染现状
1.1 化肥污染
2015年,全市化肥(折纯)用量为13.38万t,每667m2均22.5kg,施肥面积占播种面积93%,农作物吸收利用率仅为35%,未被利用的氮、磷和钾等养分通过径流、淋溶、反硝化、吸附和侵蚀等方式进入环境,污染土壤、大气和水体,是造成种植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1.2 农药污染
近年来,随着鄂尔多斯市栽培方式和气候条件的变化,农作物病虫草呈多发、重发、频发态势,防治病虫草多依赖化学农药,造成病虫草抗药性增强、防治效果下降,出现农药越打越多、病虫草越防越难的问题,农药使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5年,全市农药(折百)用量为300.8t,每667m2平均47g,农药有效利用率为35%。农药的大量使用、防治的不科学及使用的不合理,导致农药“跑、冒、滴、漏”严重,大部分农药通过径流、渗漏、飘移等方式流失,污染土壤、水环境,造成部分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病虫害天敌种群数量下降,严重影响农田生态环境安全。
1.3 农田残膜污染
随着农牧民认识程度的提高以及覆膜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全市地膜覆盖面积逐年上升,覆膜农作物涵盖了玉米、马铃薯、葵花、瓜果蔬菜等农作物,据统计,2015年,全市农作物地膜覆盖面积达到17.33万hm2,占总播种面积的40%左右,地膜总用量达到0.43万t,且多为厚度小于0.008mm的超薄地膜,残留地膜仍以人工捡拾为主,回收率仅为35%,每667m2平均地膜残留量3.4kg。残膜不易分解,妨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并抑制作物根系生长,对农作物生长有毒害作用的塑料增塑剂邻苯二甲酯会导致作物产量降低,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1.4 秸秆污染
2015年,全市秸秆可收集量为188.6万t,用于秸秆还田、牛羊家畜饲料、沼气发酵原料等综合利用量为142.7万t,占农作物总秸秆量的76%;用于农牧民投入灶台生活做饭的燃料、无法消纳焚烧、丢弃等秸秆量为45.9万t,占农作物总秸秆量的24%,这些未被合理利用的秸秆,破坏土壤结构,降低有机质含量,污染空气、污染水质。
2 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面临的困难
2.1 农牧民对种植业面源污染的认识不高
农牧民对种植业面源污染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对种植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性、紧迫性在思想上还存在偏差,为追求产量、效益,不惜破坏、污染农田环境。
2.2 种植业面源污染检测、量化难
种植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因子多,污染物具有不明确性,涉及随机变量、随机影响,例如:降雨量的大小和密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等的变化直接影响农药、化肥等对土壤、水体、空气的污染程度。正常情况下,一次农药、化肥的使用,所造成的面源污染是长期的、迁移转化的、相互交叉的,很难对某一种污染源进行检测和识别。
2.3 种植业面源污染治理机制不健全
种植业面源污染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虽然列入市政府的考核内容,但资金得不到保障,工作难开展;技术力量不足,尤其乡镇苏木缺少农技人员,无法有效开展种植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
3 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
3.1 合理用肥用药用膜、加强秸秆综合利用
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开展,不断扩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全市范围内积极开展化肥零增长行动,力争实现“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提升耕地质量,减轻环境污染,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目标;加快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扩大低毒生物农药实施范围,加速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提升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能力;全市范围内严禁生产和使用厚度0.01mm以下地膜,从源头保证农田残膜可回收,并对加厚地膜使用、回收加工利用给予补贴;进一步加大示范和政策引导力度,大力开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化利用,实施购置农作物秸秆还田机械补贴政策,结合国家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对推广使用耕地深松深翻的技术进行补贴,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
3.2 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制定适合鄂尔多斯市的农业生产技术规程,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园,推进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大力开展“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工作。大力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率先开展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
3.3 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
按照鄂尔多斯市 “立草为业、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的发展思路,增加秸秆的饲料化利用,以秸秆综合利用、农田残膜回收利用等为重点,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和规模种植污染物科学治理的“双赢”。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通过示范带动,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3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存在问题;保护措施
农村环境污染中存在的问题
化肥使用及污染情况。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垦殖率日益提高,人们在片面追求农作物高产的同时,盲目地增加化肥的用量,忽略了农家肥(绿肥)的施用。一些地方施用化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8%,也就是所有耕地的农作物基本上都使用了化肥。由于施用的化肥多是速效的无机肥,肥料比例不尽合理,导致大多数耕地缺氮或缺磷或缺钾。又因使用技术粗糙,使化肥的利用率降低,对环境造成污染。
农膜使用及污染情况。改革开发放几十年来,各种农用膜生产及应用发展迅速,已成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料、提高光能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普通地膜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被分解,所以,在使用农膜的同时,也给农田及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呈大片状存在,逐年积存于耕地里,阻碍了土壤毛细管水上升和地面水的渗透,影响了土壤中养分的顺利移动及根系正常生长,给作物造成了大幅度减产,形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据有关部门研究结果表明:普通地膜在农田中年平均残留率约20%,当土壤中残留地膜4300克/亩时,可使农作物不同程度的减产:玉米减产11.4%、白菜减产14.6%,由此可见,普通地膜的使用已进入恶性循环状态。
畜禽养殖环境污染及粪便资源化情况。养殖厂产生的粪便等污染物主要是就地利用和作为肥料,均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由于畜禽散养多而规模化养殖少,加大了畜禽养殖污水处理和粪尿综合处理利用的难度。
农村能源结构状况。农村村落分布较分散,不利于村屯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绝大多数直接燃烧生物质能,处于一种落后的效率很低的能源结构。而风能、太阳能占农村能源比例微乎其微。多少年来,农村一直用秸秆、木材、稻草作为生活能源,用于取暖做饭。
根据农村环境污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措施:
加强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农民环保意识不提高,农业农村的环境污染就得不到根治,因此,从宣传《环保法》着手,通过各种媒体和培训班,讲用会、表彰会等,把《环保法》讲深讲透,把保护环境”灌输到每个村民头脑中,不断提高他们环保意识;同时利用《公民道德规范》改变农民的生活陋习,倡导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起“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通过提高农民环保意识,促进他们树立起农产品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从而改善人们生存空间,提高生活质量。
建章立制,强化污染监督和管理。必要的规章制度是确保农业农村环境不受污染的重要保证。要根据《环保法》,制订各地各村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把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如配备清洁员,建造垃圾坑、组建环保小分队等等,强化监督和管理。环保工作只有做到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明显成效。
集中建设畜禽生态场。以一村或几个村为单位,集中建设畜禽生态养殖场。养殖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自筹资金,分户建造”,建成一个畜禽饲养、粪便无害化处理和治气或有机肥等综合利用的多功能的现代化的养殖场。鼓励“公司出资办场”,农户进场养殖”的做法,不但大大地改善了农村环境,而且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产量,既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企业又有了稳固的源料基地,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兴建有机肥料厂。畜禽粪便是农业生产中宝贵的生产资源。由于近几年来饲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化肥使用的方便,淡化了畜禽粪便的利用,使肥料源变成污染源。要使污染源变成肥料源,除继续推行多施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外,建造有机肥料加工厂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公益产业。
多途径综合治理环境污染。对已污染的农业农村环境,要采取以下措施:①充分利用农业环境本身的自净作用消除污染,如建造污染水塘、库,种植水生殖物来净化污水;利用林木绿化净化空气;通过深翻土地,增施有机肥料等农业综合栽培措施来促进有机污染物的分解,或是改变重金属毒物的化学形态;②为了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在防治病虫时,要加强预测预报工作,并采用药物防治与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途径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要严格执行新制订的《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禁用清单》,从源头上抓好“放心菜”、“放心果”、“放心肉”等工程的实施;③搞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并法律给以保护,付诸实施。
应改变不合理的肉食结构,合理养殖,增加秸杆作为饲料量、实行轮牧、圈养,改善、恢复、增加草地面积。要抓好示范工程,推进乡村生态建设,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推行沼气罐、节柴灶、节能地炕、太阳能暖房等生态示范工程。
农业生态示范区与有机食品产业建设。建设以林特生态为主复合型区域生态系统;以生态农业生产系统为主的生态示范区;以生态农业生产系统及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示范区。发展有机农业、开发有机食品。发展有机农业、开发有机食品,不仅可以向社会提供高品质的环保安全型食品,而且也是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可以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谢涛,陈玉成,于萍萍.畜禽养殖场粪污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综合治理.安徽农业科学,2007,35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4
[关键词] 农业 土壤污染 污染类型 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X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6-0064-02
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某些或某种有害物质含量过高,致使土壤功能受到损害,理化性质变坏,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受到破坏,肥力下降,导致农作物生长发育不良,造成减产。土壤一旦遭受污染,将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及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同时还通过食物链和饮水间接危及人体健康。因此,保护土壤不受污染和防止土壤污染,对保证农作物产量、农产品质量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土壤污染的类型
1.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农药是人类的发明,用以消灭害虫,为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用药量的不断加大和使用范围的扩大,农药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农药的有害成分一旦进入农业环境之中,其毒性和高残留性就会发挥作用,造成严重的大气、水体及土壤污染。在生物圈中,农药在植物体内富集或残留于植物表面,通过植物、昆虫、鱼类、鸟类及气水流通的作用,转化和富集。一方面害虫逐步地产生了抗药性,使农药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出现恶性循环;另一方面,益鸟、益虫被大量杀害,生态失衡,造成新的、更大的虫害爆发。
部分农民在农药的使用上,是直接将农药撒入田(地)里,不仅不能起到对病虫害的有效防治作用,而且造成农药大量流失,农药的大量流失造成土壤环境污染和威胁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
直接将农药洒入田(地)里,下雨时,雨水会将大部份农药冲走,进入水源、水沟及河道,造成水源、水体污染,而这些被污染的水又被人们生活饮用及生产利用,从而产生循环污染和为害,可谓是害上加害。农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影响人的神经、肝脏、肾脏等器官,引起慢性中毒,诱发癌症等多种病症。滴滴涕等高毒性农药甚至还能遗传毒性,造成畸形婴儿,缩短寿命。
2008年大关县农业污染源普查数据显示,在448户农户的典型地块调查中将农药直接撒入田(地)里的有18户,占调查农户数的4.02%。
2.化肥对土壤的污染
化肥的施用促进了粮食的高产,然而在化肥大量使用的同时造成化肥大量流失,化肥流失造成地下水中的硝态氮含量超标,影响土壤自净能力,从而导致化肥对土壤的污染。长期大量使用化肥,造成许多农田土壤板结,施肥效果明显下降,最终造成农产品产量下降或品质下降,从而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化肥流失造成地表和地下水污染,地表径流把化肥中的氮带入江河湖泊,使微生物严重增生、水体粘稠发臭,造成富营养化,导致水中含氧量下降,水生生物减少或死亡。
2008年大关县农业污染源普数据显示,化肥使用量(折纯)6404.45吨,其中:五氧化二磷2760.87吨、氮3643.57吨,流失量59.42吨,其中:地表径流磷16.72吨、氮35.73吨,地下淋溶氮6.97吨;在448户农户的典型地块调查,其中撒施肥料的农户有78户,占调查农户数的17.41%。
3.污水灌溉对土壤的污染
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含有重金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如果污水没有经过必要的处理而直接用于农田灌溉,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污染土壤,并造成作物及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污水灌溉已经成为农村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直接危害着灌溉区饮水及食物安全。
2008年大关县污染源普查数据显示,16个住宿餐饮单位,5个其他服务业单位,3个医院均无污水处理设施,各种生活、医药污水直接排入城镇下水道而进入水体。
4.畜禽养殖导致的污染
畜禽养殖对土壤的污染源主要是粪便,尤其是畜舍及畜牧场附近,因粪肥长年大量堆积或粪水渗透,造成N、P、K等物质浓度过高形成对土壤的污染。还通过污染水源流经土壤造成水源污染型土壤污染。畜牧业生产中大量使用抑制有害菌的微量元素添加剂,如硒、铜、铅、砷等金属元素,而这些无机元素在畜体内的消化吸收利用极低,在排放的粪尿中相当高。长期使用此类添加剂,造成土壤污染。另一方面,抗生素类药物一般有60%~90%随动物粪便排出体外,被土壤吸附后降解较慢,容易在土壤中累积,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2008年大关县农业污染源普数据显示,畜禽养殖场 (户)调查的36个场(户)中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粪便随意排放的情况。
5.固体废物对土壤的污染
工业废物和城市垃圾是土壤的固体污染物。例如,各种农用塑料薄膜作为大棚、地膜覆盖物被广泛使用,如果管理、回收不善,大量残膜碎片散落田间,会造成农田“白色污染”。这样的固体污染物既不易蒸发、挥发,也不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是一种长期滞留土壤的污染物。其他由医院以及卫生设施排出的带有各种病菌的废水、废物和放射性污染物等等,对土壤具有明显的、极为严重的污染性。
2008年大关县污染源普查数据显示,全县除翠华镇外其他乡镇及村镇均没有无害化垃圾填埋场。
二、土壤污染的防治
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不可逆转性和难治理性,必须要以“预防为主”,并加强对土壤污染的监管。目前,农业土壤污染较为严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土壤污染防治。
1.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和监控
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和城镇生活垃圾、污水直接排放。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和浓度,工业“三废” 和城镇生活垃圾、污水必须经过净化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使之符合排放标准。防止工业“三废” 和城镇生活垃圾、污水对农业土壤造成污染。
加强工业企业相应的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工业企业所产生的粉尘、固体废物、工业废水、废气等必须经过处理后方可排放,确保大气、土壤、水源、河道等农业环境不受污染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对不按国家环保要求建设污染物处理设施,而随意排放工业污染物的工业企业进行关停或按国家环保相关规定进行处罚、限期整改,待污染物处理设施建成后、经检查合格方可进行生产。
对生活垃圾、污水、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城镇生活垃圾、污水和畜牧场的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生活垃圾直接排放在土壤环境中,杜绝使用生活污水灌溉农田,要加强对灌溉水水质监测,了解水中的物质的成分、含量及其动态,避免带有不易降解的高残留的污染物随水进入土壤,引起土壤污染。
2.防止养殖业粪便、废弃物、污水对土壤的污染
规模化养殖(畜禽、水产等)场应配套相应的种植场或配套建设有机肥加工设施,将养殖所产生的粪便、废弃物,作为种植业有机肥料或将畜禽粪便加工为有机肥料,供农村种植业农户使用,已消耗其规模化畜禽养殖所产生的畜禽粪便,防止畜禽粪便随意排放造成土壤污染。
如我县实施的发展畜禽养殖与沼气建设相结合的综合配套措施是一项防土壤污染的有效措施。
3.合理施肥
在施肥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多施腐熟的农家肥等有机肥,少施化肥;多施配合肥料,少施单质化肥;重点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有条件的地方要组织好测土配方施肥,合理安排肥料的配比和用量,减少化学肥料的盲目投入量,改盲目施肥为科学施肥。应加大有机肥料的利用,增施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改善土壤通透性和理化性,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减少土壤板结,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和有害物质的降解,并能提高产品品质和产量。
4.合理使用农药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5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环境污染 治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中央提出的新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与时代特征,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它既不同于旧中国针对农民“愚”、“贫”、“弱”、“私”四大病害的“救济乡村”运动,也不是改革开放初期实现温饱的努力,而是中央在作出“两个趋向”重要论断和“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基本判断的基础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作出的战略部署,是“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和升华,是新阶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总体方略,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
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生产发展是首要任务,生活宽裕是根本目标,乡风文明是重要内容,村容整洁是关键环节,管理民主是有力保障。这里村容整洁范畴很广,应包含整个农村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就是村庄建设”。村容整洁作为关键环节被提了出来,显示出国家对农村生态和生活环境的高度重视。
一、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
农村是农民生活和生产的基地,也是全国人民的生活源泉、国民经济存在的根本。在城市环境问题得到日益重视的情况下,农村的环境保护与治理相对来说正在日趋恶化。主要表现为:
1、当代农村环境污染存在从点源向面源扩大的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品质和数量要求越来越高,为追求高产,种植农产品使用的农药、化肥和农膜的数量也明显增加,农药、化肥和农膜的使用正在由过去的少量采用发展成为大范围应用,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逐年扩大。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导致成本不必要的增加、农药残留使农产品质量下降,而且使农村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不少生物面临灭绝状态,以往夏季里的一片蛙声在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听不见了。不仅如此,农业生产中使用塑料薄膜,由于不注意回收清理而给农村带来的“白色污染”也相当严重。如据对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16个县市中,废旧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公斤/公顷,其中最严重的地区达268.5公斤/公顷,由于地膜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总计在1,500万元以上。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居住特点由分散趋向集中以及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污水和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逐渐凸现起来。但由于资金、技术有限以及其他原因,多数农村根本没有相应的生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或者是村镇生活废弃物处理厂的建设及容量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不少镇村的生活污水都是直接排放到河流,路边和河沿成为堆放垃圾的主要场所,这使得农村污染较之城市更加严重。
就社会经济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和推行清洁生产而言,在人们的意识中普遍认为工业领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远胜于农业,这种认识有一定片面性。无论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还是污染程度来讲,农业都不亚于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工业。而且,因为工业污染是“点状源”污染,而农业污染更侧重的是“面状源”污染,这使之更难监测和控制,其治理难度比工业更大。
2、城市“三废”污染有向农村蔓延的趋势
据统计,目前工业“三废”污染农田已达0.1亿公顷,比1983年增加了2.5倍,约有15%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近几年的调查显示,我国因固体废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达13.3万公顷以上,533.3万公顷以上的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全国利用污水灌溉的面积已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7.3%,比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1.6倍。由于环境污染,导致每年粮食减产100亿公斤以上,直接损失达125亿元。农民每天制造的生活垃圾随处乱倒,城市产生的垃圾又源源不断地运往农村。农民除了闻到难闻的气味外,还因垃圾造成蚊蝇乱飞,很容易造成疾病的传染。
3、乡镇企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进步,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主要表现在:
1)乡镇企业资源利用率低,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乡镇企业因缺乏环境保护和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只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忽视长远的环境和社会效益,盲目布点,乱占耕地;滥垦乱采,毁坏山林,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少乡镇企业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矿无综合性规划,见矿就挖,见煤就采,采富弃贫,造成资源极大浪费。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几乎与矿业开发相伴而生,如采矿对土地资源的破坏与占用;采矿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采矿导致的地下水资源枯竭、泉水断流;露天开采引起的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矿引起的废气、废渣污染,以及粉尘、瓦斯和煤矸石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等,并由此给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2)污染行业多,污染源点多面广,区域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的乡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国民经济各大部门中的各个产业。在我国十五大工业行业中,都有乡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污染比较严重的有造纸(制桨)、电镀、印染、采矿、治炼、炼焦、土硫磺、砖瓦、水泥、石棉、油毡、化肥、染料、制革、农药、沥青、炼油等行业。乡镇企业这些行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资金不足,“三废”处理设施不健全,在生产中“跑、冒、漏、滴”的现象十分严重。乡镇企业规模小、行业多,设备简陋,污染源遍及全国各地,特别是对于富含资源的地区,更是遍地开花,区域环境污染严重。
3)乡镇企业环境污染具有潜在性
与国有大企业相比,乡镇企业规模小,“三废”排放量相对较小,分布比较分散,造成环境污染事故不易发现,乡镇企业环保措施大大滞后于乡镇企业的经济发展。大多数乡镇企业还没有很好的污染防治措施,不具备防止污染的技术能力和资金保障,还居于国内较落后的技术层次,对“三废”处理存在一定的困难,环保管理部门也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这将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潜在性危机。
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
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应给予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足够的重视。随着国家对农村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的加大,农村经济将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伴随而来的将是农村生态环境压力的进一步增强。农村环境保护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而且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一旦农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污染,农村经济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做到农村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为达到这一目的,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由美国土壤学家WilliamAlbrecht(威廉・奥伯特)1971年提出,并在欧美地区有一定的实践。基本含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经济上有生命力,有利于长远发展,并在环境方面、伦理道德方面及美学上能接受的小型农业。我国生态农业是强调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原则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农业体系。它要求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把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把大农业与二三产业发展相结合,利用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貌、资源、气候和生产习惯差异很大,生态农业的建设模式应根据不同的地域和当地的生产力状况及生态现状选择不同的模式。如对于生态脆弱区和大河流域源头区、沿江河平行分布的平原区,生态农业建设重点应是根据资源环境等特点调整大衣业的结构,应用生物、工程等综合措施改善和恢复生态功能,维护农业的生物多样性,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无公害农畜产品;对于技术、资金相对密集的都市城郊和沿海较发达城镇,应在防治城市和工业污染的同时,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面源污染,防止农业环境污染和农产品污染。通过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推广化肥、农药合理使用技术,进行生态功能强化和环境污染预警控制;对于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经济、技术基础相对薄弱的传统农业区域,如黄淮海平原区、东北平原区、长江中下游农业区和生态脆弱区以外的其他农业主产区。主要目标应是防止农产品污染,增加农产品数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同时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产品生产。
2、采取措施,有效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
农村经济的振兴,离不开乡镇企业的发展,这已被实践所证实。“和谐的生态就是良好的经济”,这句话精辟地表达了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即持续发展的思想。乡镇企业的发展同环境问题相伴而生,我们既要发展乡镇企业,又要在乡镇企业的发展中消除污染,保护环境,使乡镇企业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因此在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应做到:
1)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乡镇企业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乡镇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不仅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还取决于环境资源的支撑能力。在发展乡镇企业中,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就会使环境进一步恶化,从而导致延缓、甚至阻碍乡镇企业以及经济的顺利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在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2)合理规划布局、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调整乡镇企业的发展方向。
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的要求,并与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结合起来,属于应该淘汰的企业,要坚决淘汰;属于保留的乡镇企业,要引导其向工业园区集中,实行乡镇企业污染的集中治理;二要按照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加快乡镇企业技术改造和生产技术升级换代,以降低物耗能耗,减少污染排放,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同时,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开展创建优美环境小城镇等活动。此外,还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高消耗和高污染的落后工业向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转移。乡镇企业的发展,要从本地实际出发,优先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优先发展食品、饲料工业和建材、建筑业和能源工业。广大农村基本上还处于以种养业为主的较粗放的农业产品型经济,具有原材料多,种植、养殖、加工基础好,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优点和优势,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和优势,采取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利用,就地转化增值,引导农民由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方式发展经济。
3、依法保护环境,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及环境法规的教育、培训和宣传力度,逐步形成社会公众的责任意识和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