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教学笔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教学笔记范文1
关键词:中学语文;随笔训练;作文;教学方法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思想情感的表达、语文素质的体现,甚至关系到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很多初中学生对写作文不感兴趣,不知道该如何下笔,这也使得作文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而随笔训练的方式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帮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本文对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进行探讨,分别论述了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随笔训练的主要特点以及有效的中学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方法,它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写作文的水平,让学生写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水平。
1 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
1.1教学方式落后,训练形式单一
作文教学的模式基本上就是:写前指导、学生写作、教师评改。这样的方式多年来都没有变动。教师在进行作文讲学的时候,十分看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结构和技巧,对作文内容的真实性全然不顾,而且有的作文题材用了再用,老话常谈的结果,就是让学生对写作逐渐失去了兴趣。现在的作文教学,把学生困在狭小的教室内,让他们写人、叙事、议论、说明,周而复始地训练,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消磨了学生写作的热情。由此看来,写作兴趣的培养是写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1.2学生积累少,阅读量窄
阅读是一个增加底蕴和涵养的过程,丰富的阅读能够打开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路,能够为学生的作文注入思想灵魂。但是在现实中,很多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不知该如何下笔,很大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积累不够。阅读量少、知识面窄,导致他们的目光短浅、思维局限,反映到作文上,使得文章缺乏灵气和思想,这样很难写出有意义的文章。
1.3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脱节
作文表达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和感触,脱离生活的作文教学无法让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而缺乏真情实感的作文,内容是空洞的,很难让人产生共鸣。初中作文教学,把学生限制在教室里面,让他们闭门造车,这种封闭式的作文训练,导致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不断地东拼西凑,文章内容苍白,毫无生趣可言。
2 中学语文随笔的特点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随笔相对于其他写作形式来说具有其独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写作形式更加的随意和灵活。学生的随笔可以天马行空,议论、抒情或者是记叙都是可以的。学生对于随笔的选材也是宽泛的,写作题材可以来源于阅读、生活体验、自身经历等。同时随笔是没有字数限制的,追求的是自由、内涵和多样化的内容和感受。第二,表情达意真切丰富。随笔是在学生借助具有表达自身情感和思想的文字将自己的心声和真切的情感展现出来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学生自身思想和内涵的寄托和承载,要求将真切和丰富的情感融入到语言文字中,传达自身的期盼。第三,随笔语言呈现个性化特点。随笔是一种随意性的写作形式,因此,学生使用的语言也可以展现出自己的个性特点。
3 有效的中学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方法
3.1制定随笔训练目标
明确随笔写作的目标,是初中语文随笔训练的关键。根据学生年龄、年级、认知能力的不同,进行学情分析,情制定不同的随笔训练的目标。在《感受自然》《这就是我》的孙碧训练中,可以这样制定随笔训练目标:一是让学生学会摘抄优美文句,并用简单的话语表达自己阅读后的感受;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用自己的文字来复述课文;三是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自然的感受,对自己的认识。在《献给母亲的歌》中,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文章进行观察,教会学生用不同的说明方式进行随笔的写作。
3.2营造随笔训练氛围
确定了随笔训练的目标之后,还应该为学生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自主投入到随笔写作中来。为营造一个良好的随笔写作的氛围,应从以下两方面重手:一是鼓励学生选择精美且质地好的笔记本作为随笔写作的专用本。如果学生随手拿一个练习本作为自己随笔写作的记事本,那你激发学生随笔写作的兴趣,同时难以引起学生对随笔写作的重视,如果能精心选择自己喜欢的笔记本,学生会从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愉悦感,并将随笔写作当成一件乐意且有趣的事情去完成。二是命题时应贴近生活,引起学生的兴趣。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目作为随笔训练,如在《金钱,我们共同的话题》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课文进行续写。还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观看电影、课外实践等,让学生写观后感、学习心得等。
3.3鼓励学生积累素材
初中学生的阅读面相对较窄,写作素材不充足,老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素材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得到积累:一是让学生多阅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与兴趣,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二是引导学生养成摘抄的习惯,不管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遇到优美的文句摘抄下来,反复阅读;三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写作思维,因为想象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形成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在在随笔训练中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
3.4选择学生感兴趣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作文命题
为了有效地开展中学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点,选择学生感兴趣或者是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有帮助的作文命题。首先,教师可以将课本内容进行延伸,锻炼学生的随笔写作能力。这一方法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课本知识,也能有效提高训练效果。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写作素材的积累。丰富的语文课外知识是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开阔视野、积累知识和提高作文赏析能力。
语文教学笔记范文2
一、悟性
所谓“悟性”,就是一种能从包罗万象的事物中产生一种本真体悟的能力。从作文娩出的过程看,它是人感官的、情感的、精神的整体回归。官能感觉到的“表象”是悟的前提,人的独特的情感是悟的“酵母”,而心灵世界的自我观照是悟的契机。因此悟性的培育在于解放人的个性,解放人的心智,让学生面对缤纷多彩的大千世界而能焕发出一种感悟的生命活力。因此我们要注重培育学生的悟性。应怎么样培育呢?
1.要指导学生感悟生活,关心他人,加强生活修养,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常言道:“留心处处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现在很多学生感悟能力差,对周围“生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关心他人不够。情感体验少了,写起文章来当然干巴巴的。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只有让学生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多关心身边的人,使他们从更多的身边小事中引出诸多的感动。让学生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交友谈心等,去观察山川河流、草木虫鱼,去体验人间冷暖、世态炎凉。这样学生便能感受到生活原来如此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生活原来是那么有情趣、催人奋发。
2.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有了生活纷繁的“表象”,还要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去认识、揭示其内涵与实质,形成正确的观点。这就要求老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让学生在诸如《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今日说法》等电视栏目中,在教材实例中学到观察思考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课前“三分钟演讲”,评论班上的见闻或交流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这样用心思考,才会发现平凡的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朴素的真理,才能深切体验人生的滋味,感悟人生的真谛,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3.录下对生活的“悟”。“心记不如默记”,生活中的人和事都在不断变化,人对生活的感受与认识也是稍纵即逝的。要寻到对生活的“悟”,只有勤于写日记,定期写观察与思考笔记。这样,有了感悟力,有了“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的情感世界,有了心灵的思索,学生的作文就成了鲜活的、明敏的、富赡的、个性的、独特的、深刻的濡染主体“感素”的东西,所以只有在作文教学中塑造一个丰富、美好、体悟的心灵,学生的作文园地才能开出茂美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二、灵性
如果说悟性是一种智力,那么灵性则是一种才能。悟性如“血肉”“筋骨”,灵性便是人的气质的外化,它在作文中呈现出生机勃勃的能动、创新表现和精神生态。“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作文教学关键在于灵性的培育和激发。“灵性”在怎样的环境里才能成活和生长?
1.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俄国文学家别林斯基说过:在文学中,尤其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要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教师可把课堂作为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主阵地,教材中想象丰富的作品可充分借鉴,如想象瑰奇、光怪陆离的《西游记》,状鬼写妖、扑朔迷离的《聊斋》等可为以后“厚积薄发”打下基础;也可通过各种形式主动训练,引导学生自编童话、寓言或科幻作文,让学生放飞想象,飞向宇宙星际,飞向大地深处,飞向海底世界等,还可引导学生写愿望性作文或假想性作文,以《我想…》、《我终于有了…》、《我盼望》、《假如天上有两个太阳》等形式展开,打破学生思维常规,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当然想象之鸟一旦高翔,学生心中就会跳跃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意象:实体的和虚构的,现实的和浪漫的,传统的和现代的。学生笔下也就会出现想象奇特、不落窠臼之作。
2.开创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文贵创新”,为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我们可设计新颖的“创意作文”,如《未来的智能衣服》、《未来的学校》、《二十一世纪的理想住房》等,让学生围绕这些超越时空的主题去自由畅想、自由发挥。同时,提倡“变换题目”、“一题多作”,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例如笔者在一堂作文课教学中以“砖的联想”为题,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首先学生分别从砖的形状、质地、制作过程及用途进行联想,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踊跃地回答:“砖质地坚硬、宁碎不软,宁折不弯,可拟题‘做人要有气节’”,“砖出身于软泥巴,经过烈火烧变得十分坚硬,经得起重压,不怕风吹雨打,显出一副铮铮铁骨,可拟‘梅花香自苦寒来’为题”“随意放一堆砖,一推就倒,可砌好的砖墙,却推不动,因为他们团结一致,可拟‘团结就是力量’为题”“长夸上的一块砖不起眼,但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可拟‘伟大出自平凡’为题”。这样学生便突破了思维的封闭性,走出了作文模式化的俗套。其次,让学生生活在诗歌和艺术的氤氲之中。在教学中,教师借助几何图形、诗歌、音乐、具体的事物、漫画设境等,营造一个健康有序、宽松和谐、开放高效、生动活拨的作文氛围,让学生心情舒畅地去创造。课余积极培养学生的艺术爱好,或集邮,或摄影,或书法,或绘画,或乐器,这样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在深刻把玩之后,常能激发学生作文中的灵感,提高审美能力。学生可由钢琴曲《秋日私语》体会到“飒飒秋风”与“簌簌落叶”的情景,感知秋景、秋情、秋思、秋事;由书法的“布局之道”,联想到文章的结构安排;由绘画的“汁白当墨”联想到文章的跳脱之美……。再次,细心呵护学生作文的嫩蕊。杜甫有诗云“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慢慢开。”陶行知也曾谆谆告诫我们:“在你的教鞭下有牛顿,在你的讥笑声中有爱因斯坦,在你的轻视中有爱迪生。”这都要求教师们细心呵护学生灵性的表达,小心翼翼扶持幼鸟展开想象和创新的双翅在成长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对学生作文中呈现的各种想法和特点,要晓之以理,导之以情,而诸如“河里的水很活泼”、“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站在大堤上远望,雪中的房屋就像一颗颗被糖腌制的蜜枣一样”、“他的字歪歪斜斜的,像地震后的一片危房”。这类语丝无疑是富有灵性的表达,呵护他们,就是在呵护学生生命中富有创造力的灵性。
三、人格
素质教育的内核就是建构高迈的人格大厦,它不仅催生人的“理性觉醒”,也催生人的“良知自觉”。如何在激扬文字中铸造学生的人格呢?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让学生敞亮心扉,抒写灵性。抒写灵性,不是写“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沧桑感,也不是写“小喜小怒”“小哀小怨”的温柔感,更不是构建“斜风、细雨、小屋”之类的“理想图”,而是有关社会、自然、人生的介入和思考,有仰天长啸、 浅吟低唱的迥异,有爱得深切,恨得入髓的情感,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的内涵,有十几岁的躁动不安,更应该有新世纪青年的阳刚之气,使学生的人格由懦弱变为刚健。
第二,让学生奔向学生的“百草园”,努力使作文过程成为学生到生活中求真、养善、立美的过程。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中感知生活、触摸生活,在观察、积累中思索生活、理解生活,在讨论、交流中探究生活,表现生活。中学生正处于树立人生观、树立文风的关键时期,教师可把教材的真实性作为衡量学生作文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把挖掘生活中美的事物作为讲解的突破点和落脚点,然后引导学生懂得只有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发现善,才会产生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好文章。于是学生便有了写作之泉,同时也就有了人格的自我濯亮之泉。
第三,确立“真诚”为作文的第一标准。“文贵真情”。纵观历代文论,从《易》的“修辞立其诚”,直到巴金的“掏出自己的心”,叶圣陶的“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实,切乎生活的状况”,贯穿始终的就是一个“诚”字,所以“以我手写我心”,心口如一,人文协和,这是一条返朴归真的作文成功之路。透过作文,我们才可以看到同学们一颗颗鲜活率真的心,而纵容学生毫无热情的编造假话,就会造成学生的假面人格。陶行知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不说诚信之言,何立真人人格,作文教学对培养真诚磊落的人格是责无旁贷的。
语文教学笔记范文3
因此我们在21世纪的今天读到她的新着丝毫不感到意外。在前一本书中,巴斯奈特在大谈翻译研究的合法性之后,直截了当地宣布:“今天,比较文学在某种意义上说来已经死亡了。二元差别的狭隘性、非历史方法的无以及作为普世文明力量的文学这一看法的沾沾自喜的短视性都为这一死亡推波助澜。”但是就在她宣布比较文学“死亡”的同时,人们却不可忽视另一个具有悖论意义的现象,也即比较文学学者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十分活跃,他们出没于各个领域的学术会议,着书立说,各大学里的比较文学系所也不断地举行各种学术活动,对整个人文学科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于这种状况又作何解释呢?巴斯奈特显然也注意到了,因此她接着指出,“但是它是在另一些旗号下存活的:当前在世界许多地方进行的对西方文化模式的激进的重估,通过性别研究或文化研究提供的新的方法论洞见超越了学科的界限,以及对发生在翻译研究内部的跨文化传播过程的审视。”所有这些现象均说明,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比较文学研究确实陷入了一个悖论式的危机:作为一门学科,它的领地变得越来越狭窄,许多原有的领地不是被文化研究占领就是被(文化)批评理论侵吞;但另一方面,比较文学学者的广博的多学科知识和对前沿理论的敏锐感觉,再加之他们那训练有素的写作能力,又使得他们很容易越界进入一些跨学科的新领域并发出独特的声音。
这正好与这门学科本身的衰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当然,这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相当一大批比较文学学者今天并不在研究文学,而是在从比较的视角研究其他学科的论题;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在体制上依附于比较文学学科,例如已故翻译研究学者勒弗菲尔和仍十分活跃的根茨勒等人就一直在比较文学专业内指导研究生。对于这一现象,巴斯奈特也十分清楚,所以她一直在寻找各种机缘为翻译研究的学科地位的确立而努力。因此,在平行讨论了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之间的关系之后,巴斯奈特在该书最后一章“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中,大胆并直白地指出,有鉴于比较文学的衰落,“然而,形成对照的是,翻译研究却赢得了地盘,并且自1970年代以来凭借其本身的实力而逐步被看作是一门学科,它有一些专业学术团体、期刊和出版书目以及大量的博士论文”。因此,“我们从现在起应当把翻译研究看作一门主干学科,而把比较文学当作一个有价值但却是辅的研究领域”。可以说,巴斯奈特的这本书至少在理论上完成了对比较文学学科的解构和对翻译研究学科的建构。
进入21世纪以来,比较文学又遭遇到了另一次大的挑战,这一挑战来自后殖民理论家斯皮瓦克的专着《学科的死亡》,因而其影响就更大了,因为斯皮瓦克自1990年代以来一直活跃于国际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的前沿。因此比较文学学者们也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斯皮瓦克真的希望比较文学这门学科死亡吗?或者说她已经发现这门学科气数已尽了?比较文学还有没有前途?如果说传统的“欧洲中心主义”意义上的比较文学确实已经死亡的话,那么其他地方的比较文学,特别是中国以及其他东方国家的比较文学研究又处于何种情形呢?在读完全书之后,我得出的印象却是,斯皮瓦克并非真的希望比较文学这门学科死亡,因为她本人就是在这一学科内开始其学术生涯的。正如她的朋友、当代西方怪异理论(QueerTheory)研究的主将朱迪斯巴特勒(JudithButler)所中肯地指出的,“佳亚特里斯皮瓦克的《学科的死亡》并未告诉我们比较文学已经终结,而恰恰相反,这本书为这一研究领域的未来勾画了一幅十分紧迫的远景图,揭示出它与区域研究相遇的重要性……她还描绘出一种不仅可用来解读文学研究之未来,同时也用于解读其过去的新方法。这个文本既使人无所适从同时又重新定位了自己,其间充满了活力,观点明晰,在视野和观念上充满了才气。几乎没有哪种‘死亡’的预报向人们提供了如此之多的灵感。”确实,作为比较文学学者,我们在读完斯皮瓦克的书后,也并未产生对比较文学学科之前景的悲观感觉,倒是惊异地发现,中国的比较文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所走过的道路,或多或少已经预示了斯皮瓦克对全球化时代的新的比较文学学科的重新定位:“比较文学与区域研究可以携手合作,不仅培育全球南方的民族文学,同时也培育世界各地的各种地方语言写作的文学,因为这些语言的写作在新的版图绘制开始时被注定要灭绝……实际上,新的比较文学并不一定是新的。但我必须承认,时代将决定‘可比性’的必然观念将如何实行。比较文学必须始终跨越界限。”假如我们认为中国研究属于区域研究范围的话,那么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无疑既是区域研究的一部分(在国际性的文化研究框架内),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至于“越界”,我认为,中国的比较文学在1980年代复兴并成为一门学科以来,立即就带有了“越界”的特征:我们的研究成果既超越了东西方之间的界限,同时也超越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之间的界限;既超越了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领域之间的界限,同时也超越了汉语文学与亚洲其他地区的其他语言写作的界限。
语文教学笔记范文4
1开发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论文平台指导与管理,同时辅以远程集中视频答疑与线下指导形式进行指导为实施网上课程教学与毕业论文教学,学校开发了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其中论文指导平台主界面如图3所示。通过该平台实现论文写作环节的控制、论文辅导资料的上传、论文任务书的发送、教学信息的传递、论文的答疑与批阅、指导教师指导行为的监控等。为了集中解决学生在论文终稿阶段遇到的问题,学校在论文终稿环节利用网梯实时多媒体交互系统实施远程集中视频答疑,答疑效果良好,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此外,指导教师也经常采用电话、QQ、见面等线下指导形式对学生进行论文指导。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利用论文平台对教师指导行为进行监控与考核高质量的师资是提高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学校自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以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逐渐建立了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的论文指导教师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学校及有条件的学习中心聘用的学术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责任心强的教授、副教授及其相应的教学团队;二是学校引进的985高校硕士及以上学历的远程教育专职教师。对于没有工程背景工作经历的远程教育专职教师来说,缺少的正是工程实践的经验[6]。为此,学校搭建起远程教育专职教师工程实践平台,每年定期安排远程教育专职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实践实习,有效地提高了远程教育专职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为了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与责任感,提高毕业论文的教学支持服务水平,学校建立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监督与考核制度,即首先由学校制定出毕业论文指导准则,比如学生留言必须在24小时之内回复,学生稿件必须在3天内批阅完毕,学生稿件批阅意见或评语必须达到一定要求等;之后学校根据毕业论文指导准则在论文指导平台对教师指导行为进行监督与考核,考核包括周考核、月考核及学期考核;最后学校根据考核结果给予指导教师相应的奖励或处罚,对不称职的教师坚决取消其指导教师资格。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监督与考核制度的建立,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水平的提高。
3创建“毕业论文模板”指导模式,同时支持学生自主选题为了解决绝大部分学生在毕业论文环节不知道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的问题,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学校结合学生基础与需求,创建“毕业论文模板”指导模式。所谓“毕业论文模板”指导模式,即首先由实践经验丰富的学校各专业教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以及远程教育专职教师根据各个专业学生的岗位需求,共同参与为每个专业制作多个毕业论文模板,形成“毕业论文模板资源库”,然后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及工作性质,选定某个毕业论文模板,最后学生在该毕业论文模板的引导以及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每个毕业论文模板为学生提供了某一论题的目录和格式,并且每一章都配有引导性内容,正常情况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以及模板的引领下都能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另外,为了避免使用同一毕业论文模板所带来的毕业论文雷同问题,学校制作的毕业论文模板绝大部分都是半开放式毕业论文模板,即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的工程或项目来做,如某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某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等。由于学生选择的具体项目或工程不一样,也就避免了采用同一毕业论文模板所带来的毕业论文雷同问题。此外,对于少部分希望自主选题的学生,学校也允许其采用自主选题模式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自学校实施毕业论文模板指导模式以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积极性。
4区别对待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学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毕业论文环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于不申请学位学生的毕业论文,只要毕业论文质量和总体完成情况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最基本要求,即可通过毕业论文环节,顺利获得学分。对于拟申请学位学生的毕业论文,学校对写作难度和完成质量均做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申请学位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学校从学位毕业论文模板的制定,指导教师对学位毕业论文的指导,到学位毕业论文答辩,建立起学位毕业论文三把关的严格制度。首先,每个专业分别制定了学位毕业论文模板,学位毕业论文模板的难度要高于非学位毕业论文模板,如对于工科专业,学位毕业论文模板原则上要求是设计模板,需要申请学位的学生只能选取学位毕业论文模板进行毕业论文。其次,指导教师在指导学位毕业论文时,毕业论文完成质量要求较高,只有学位毕业论文终稿环节成绩达到中等及以上的学生才允许申请答辩。最后,要求拟申请学位的学生必须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只有答辩成绩良好及以上的学生才能在毕业论文环节满足申请学位的条件。
5采用网梯实时多媒体交互系统实施网上远程答辩,同时审核有条件的学习中心自行组织现场答辩考虑到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学校对绝大多数学生采用网梯实时多媒体交互系统实施网上远程答辩,答辩效果良好。同时,为加强教学支持服务,学校审核同意有条件的学习中心自行组织现场答辩。为保证自行组织现场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的规范与严谨,学校通过答辩巡视或远程视频对答辩过程进行了全程监控。
6建立科学规范的毕业论文教学流程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具有学生数量多、分布地域广、教学活动组织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必须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流程,合理安排、周密部署,才能成功地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7]。学校根据构建的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不断完善过程管理,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毕业论文教学流程(如图4),保证了毕业论文教学体系有条不紊地实施。
二、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
为了检验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实施的效果,我们对大连理工大学今年春季参加网上毕业论文答辩的59名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毕业论文教学满意度调查与答辩成绩的统计,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共有53人选择了满意或非常满意的选项,只有6人选择了一般的选项,学生对毕业论文教学的满意度达到了90%;共用54学生的答辩成绩达到良及以上,优良率达到了92%。可见,学校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结语
语文教学笔记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弊端;方案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对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有着透彻的简介,接下来文章将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然后根据所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相应的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这将为以后的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近些年来,我国加大了教育改革的力度,老师和学生也在努力调整以适应教学的改革。但回归到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一些学校的大搞形式主义,口号喊得很响亮,一些教学措施并未真正的落实,国家所倡导的教学改革并未促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当前一段时期,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依据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弊端。
(一)与实际教学内容想脱离,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难度偏大
不管是哪一门学科,它所蕴含的知识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正如我们平时所说的知识来自生活,反过来知识将为生活服务。语文这门属于基础性的语言类科目,日常生活中,我们同别人沟通和交流都需要语言这个工具。所以,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这门学科同现实生活的联系最为密切。教育部门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也有明文规定:进行语文教学一定要紧紧地和实际生活先联系,不能与生活相脱离而单独的存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务必要努力将语文和生活之间所存在的障碍消除,不断地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和效果。回归到课堂教学中,教材里面设置的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密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又不善于发现课本和生活所存在的联系。这一切终将造成学生在对这些语文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情感很难正确的理解并进行掌握。如果课堂上所学到的语文知识不能在生活中加以运用的话,那么学生将会语文知识的重要性产生质疑,他们的语文学习欲望和兴趣也会大大的降低。
专家经过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证明,对于那些和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内容,学生的兴趣度较高,学习的难度也很小,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比较容易。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阅历少,思维能力也不强,对于那些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内容,他们就很乐意学习。我们可以尝试着将教学内容和他们的生活结合起来,这必将大大地调动起来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他们也将产生学习的动力。如若不然,教学效果必将大打折扣。将课文中那篇《妈妈的账单》作为实例,文章的主旨就在于突出无私和伟大母爱,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他们很难对此有深切的体会和感受,父母对他们很宠爱,衣来张手,饭来张口。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让同学能够深刻的感受到,否则学生对此的理解将会肤浅的停留在课文内容的表面上。
(二)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学生的兴趣无法被激起
进行教学改革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的探究和学习能力。但是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学的主体依旧是教师的单向性讲解,“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仅仅是形式上的,并为真正的进行有效落实,本质的教学方式依旧是教师的灌输式教学。灌输式教学方式非常的单调枯燥乏味,最终的教学效果也非常不理想。由于小学生本身的生理以及年龄特点,他们对于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非常渴求。如果老师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单单按照自己的思维角度进行的话,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难免会受到影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存在很大的弊端,它做不到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种及其枯燥乏味无趣的教学模式如果长时期实行的话必将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状态。学生慢慢的将处于极为不利的被动学习状态,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思维模式和独到的见解终将荡漾无存,长此以往,学生终将对语文失去兴趣,甚至将对语文产生逆反心理。
(三)教学评价死板,无法激励学生前进
当前我国检验学习好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相关表现的标准,一般都是把考试的分数作为衡量的标准。不能否认考试评价制度在现阶段教学工作中有本身可取的一面。但是仅仅把考试成绩作为单一模式进行评价,学生就会对自己的课堂表现有所忽视,同时自身的素质和道德培养也会受到影响,学生往往就会错误地认为分数就是一切,分数高必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二、解决教学弊端的有效方案
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存在很多弊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使我国广大小学生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最终实现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水平不断的提升,为我国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第一,将理论和实际紧密联系。要想实现教学内容富有生活情趣,快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将课堂的语文知识内容进行生活化的加工,要做到将课堂的语文知识内容和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紧紧地结合起来。课文的内容总包含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细节,老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这些微小细节,巧妙地实现教学内容和生活的有效结合。这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相关知识有了深刻的体会和感受,因为他们有过相同或者类似的体验。他们会比较容易的理解并且掌握课堂知识,自然而然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会有很大的改观。
第二,教学方式新颖化、多样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猛,这将大大改善了教学的手段和方式。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现代化的教学方式的优势,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地环境下进行学习,在课堂上可以组织一些小游戏或者小竞赛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也要积极的参与到其中来,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多媒体方式教学可以是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立体,借助声音、图片、视频等进行知识教授,学生对这些会很感兴趣。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学习语文,大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牢牢的奠定基础。
第三,教学评价多元化,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改变以往仅仅把最后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方式,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立体的,不能单单把考试分数作为全部。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因为考试分数不理想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这样大大促进学生在课堂中积极表现自我,努力认真的思考,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三、结束语
只有做到理论上的改革,再加上实践上的创新,才能有效的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勿必将生活和知识结合起来,结合多变富有情趣的教学方式,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冯为民.实施语文素质教育与创新素质的培养[J].池州师专学报,2012.1
[2]宗守咏.指导自主发展培养创新人才[J].小学语文教学,2011.4
[3]冯为民.语文教师的创造力与语文教学[J].哈尔滨师专学报,2010.6
作者简介:
高贵娴(1985~),女,宁夏永宁县闽宁镇中心小学,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语文教学笔记范文6
日语教学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这一直是日语教育工作者与外语教学研究者备感困惑的问题。最近对日语教材、教法的调查显示日语语言教学并没有反映现今日本人实际语言应用情况,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学教材的固定不变。由于教材和社会的脱节,学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就体现为某种固定模式,这种模式很容易使学生对异文化不接受,产生偏见的现象,使学生不能应对实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现象,多数学生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都停留在集团类型化的层面上,因此对日语的学习仅仅是在如何掌握语言上,而非注重文学的学习。如果仅仅靠教材来学习日本的人文现象,风土人情,那就很容易对日本文化形成刻板和陈旧的观念。
日本文学课具有历史跨度大、文化背景知识多、作家风格多样等难点,再加上教师和学生的个人因素及教材教法的影响,因此本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四个难以妥善解决的问题:一是师资薄弱,能够讲授从古至今整部文学史和作品选读的教师相当少,大多偏重于较容易讲授的近现代部分。二是学生对本课程不感兴趣,而且有错误认识。三是教材编选不当。四是教法单一。
二、比较文学与大学日语教学结合的目的
比较文学不是简单的文学加比较, 而是一种跨民族 、跨文化 、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它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其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认识总体文学乃至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谋求文学的共同发展。
比较文学与大学日语教学结合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基础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角地位。教师会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课堂教学上,很少会通过与学生讨论,使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很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调整教学目的。目前大部分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日语教学最终目标是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我国日语教育工作并没有真正地围绕这一统一目标进行开展,或只是简单地强调听说能力的培养,忽视听力、口语的训练,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并未同时进行。而比较文学与大学日语教学结合不仅会在这几个方面提高学者的能力,更会提高学者文学方面的素养。
最重要的是比较文学与日语教学的结合可以开展课堂外教学指导。大多数学生由于缺乏专业教师的课外指导,多埋头于对课本死记硬背等狭隘的学习模式中,难以实现日语能力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学习日本文学可以增强我们对其文化的感知,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比较文学与日语教学相结合,是文化学习的一种有效而直接的途径。
三、比较文学的应用对日语教学的
影响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