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实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工作与实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工作与实践

社会工作与实践范文1

关键词:医务社会工作;康复促进项目;志愿者服务;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9-0055-01

随着经济社会与医学实践的发展,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于健康的内涵也产生了全新的认识,现代医疗团队不仅要包括专科医生、全科医生及护士,更要包括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2007年11月,卫生部承担的卫生系统“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和岗位设置政策研究”结题,并了《中国医院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现状与政策开发研究报告》指出了我国当前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迫切性:我国正处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时期,这是建立医务社工制度的战略机遇期和最佳的时机;医务社工制度建设是“重塑”卫生系统与医护人员社会形象,改善公共关系和医患关系,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的最佳途径。

一、背景

嘉兴第二医院是浙江省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其下康复医学中心是目前省内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技术力量最雄厚的康复医疗机构之一,拥有符合国际化标准无障碍康复设施病床200张。我院秉承“助人自助,能力提升,爱心助医,和谐医患”的社会工作理念,于2011年9月成立福音医务社会工作部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两名。且于同年12月份在康复医学中心启动“阳光里程”康复促进项目,此项目旨在以关注康复医学中心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切入点,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通过开展各类适合患者的专业服务,使患者真正得到方便和温暖,在医生与患者之间建立起和睦、融洽、相互理解信任的沟通桥梁,达到和谐医患的目的。

二、实践

解决医疗服务领域中的社会问题,满足患者多层次服务要求,仅靠医务工作者的努力是不够的[2]。福音医务社工部成立后着手实施“阳光里程康复促进”项目,把社会工作引入到临床医疗中,协助医护人员完成医疗工作,提高医疗效果,改善康复对象的社会问题,使其重新回归社会。

1.摸底调查 了解需求

(1)前期针对康复医学中心的患者进行需求问卷调查,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医疗保障情况、生活自理程度、功能障碍类别、参与医院团康活动的意愿及除医疗康复外的其他需求。通过问卷初步了解患者的需求。在本次调查中,很多医疗以外的服务也已列入他们的需求中。

(2)针对康复医学中心的医护人员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内容包括工作压力量表、自我复原力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在调查中发现,过度的压力不仅会影响医务人员的自身健康,还可能会影响其工作效能和医疗安全。

(3)每周五安排社工一次病房探访及通过不定期访谈,了解患者对服务的需求和当前最迫切想解决的问题。对有明显情绪不良,心理困扰及有需要帮助的患者制定个案服务计划,整合其社会支持网络,提高其自主能力促进康复。

2.协调关系 拓展资源

(1)传播和推广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理念的同时在院内外做好有关医务社会工作的宣传及志愿者招募倡议。对内通过内网、院报报道社工工作及志愿者服务工作,不定时发表社工培训及学习的经验交流及志愿者服务的心得体会。对外通过报纸、电台、网络等媒体做好宣传及志愿者招募工作。

(2)在医院内部发动职工参与医务志愿者队伍,组织新职工参与“医患体验”活动。内容涉及门诊导诊、健康咨询、本院文化传播、心理沙龙、社区活动。

(3)协调、组织相关社会支援系统的资源,与本地多家大专院校签订院校共建协议,成立志愿者服务基地。同时吸纳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参与志愿服务。

3.爱心助医 优化服务

(1)病房陪伴。针对康复中心的住院患者开展每周一次的社工探访、志愿者病房陪伴服务,为患者提供情绪疏导、心理安抚等服务。

(2)个案服务。由社工查房自主发现、医护人员转介、病人求助三大途径了解病人及家属产生由疾病带来的身心问题或社会问题,运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与技巧协助失调的个人改善环境,增进其生活适应能力。

(3)小组活动 医务社工以小组形式为患者提供相关疾病知识介绍和康复干预服务,组织病友俱乐部,鼓励患者进行治疗和康复经验的分享;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彼此分享、分担、支持等动力带给组员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4)社区服务。组织有医学知识特长的医务志愿者下到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展相关疾病知识的介绍、健康宣教、健康体检、义诊等,为社区居民及学生提供专业的保健常识。定期组织医务人员、社区干部互助组成员及义工进入康复病患家庭探访,义诊。同时进行社区康复需求调查,了解社区病患需求。

三、探索

新一轮的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调公立医院应当坚持公益性的办医方向,医院必须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这为医务社工发展营造了适宜的环境[3]。但医务社会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方面还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

1.在较多的医疗机构,医院决策者、医务人员及病患的观念依然守,难以接受社会工作者作为第三方介入医疗团队。

2.目前内地的社工教育不足以应付医疗机构在服务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3.医务社会工作要扩大宣传志愿者是重要的组织资源,是医院服务的重要载体,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中坚力量]。通过网络、报刊、等方式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医务社会工作和志愿者群体,促使社会对其的认同,拓展、整合、运用和协调各种社会资源,吸引更多的人群加入医院志愿者行列,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参与医务志愿服务的氛围,将其建成一个常态机制。

参考文献:

[1]朱士俊,刘翔.医院品牌建设理论和实践[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01):11-13.

[2]陈建西.加强门诊护理管理的方法和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9,(03):43.

社会工作与实践范文2

关键词: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服务;社会工作;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092-0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加剧以及城市人口流动的加速,流浪儿童的数量日益增多,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城市流浪儿童的生存状况极其恶劣,他们居住无定所,衣食无保障,由于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措施而经常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其负面效应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工作,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将社会工作介入到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工作中,运用整合的社会工作方法对流浪未成年人开展救助服务,促进救助服务的专业化发展。本文通过在Z市救助管理站开展的流浪未成年人安全教育项目为案例,介绍项目的开发与实施过程,分析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同时对我国体制内救助机构引入社会工作实务进行反思。

一、案例背景

(一)机构基本情况

Z市救助管理站是集救助、保护、管理、教育、安置于一体的临时救助机构,承担着Z市日常救助、跨省护送和对市属八区十一县(市)救助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检查的任务。Z市救助管理站建筑面积5 45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0人。救助站内部设施齐备,不仅设有男、女、儿童、老弱四个救助管理分区,还专设了医务室、电教室、康复室、阅览室、浴室等。儿保科是救助管理站的下属科室,主要负责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管理工作。其主要工作职能为:1)按照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重点做好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工作。2)负责了解受助儿童的个人情况、家庭状况,外出原因,做好资料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3)负责与受助儿童家人、学校及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帮助其尽快返回户籍所在地。

(二)项目背景

2011年6月—9月,黑龙江工程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两名大三学生在Z市救助管理站儿保科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针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社会工作专业实践。

我们在Z市救助管理站通过参与式观察和访谈的方式,分别从救助站领导、儿保科的管理人员、站内工作人员、受助儿童等层面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需求评估。评估中我们了解到流浪儿童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安全感,对他人缺乏信任;二是流浪儿童对救助站有着强烈的抵触情绪,曾多次发生儿童未经允许私自离站的现象;三是流浪儿童在流浪过程中为生存所迫,学会了撒谎、欺骗,养成了较多不良习惯,如吸烟、说脏话。

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流浪儿童的生存环境恶劣,无法得到足够的安全保障,加之自身安全意识薄弱,自我防范能力差,自我保护能力弱。流浪儿童在流浪过程中多数曾遭受过不同程度的身体上和心理上的伤害,这也使流浪儿童逐渐形成了仇视社会,是非不分的扭曲人格,严重影响了流浪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更使之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给社会带来了极大安全隐患。

基于上述需求评估结果,我们认为,流浪未成年人的社会救助工作中,安全教育必不可少且应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流浪未成年人的安全问题既是其回归社会后能够健康成长的前提,也是救助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目标。针对流浪未成年人开展安全教育,既可以配合救助管理站的工作目标,又能够提升流浪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能力,对其生存和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因此,针对流浪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被确定为此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目标。

二、服务过程

(一)项目方案设计

1.项目目标

总目标:提高流浪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能力,使其回归社会后能够远离危险,健康成长。

具体目标:

(1)消除流浪未成年人的抵触情绪

(2)提升流浪未成年人的安全意识

(3)补充流浪未成年人的安全知识

(4)提高流浪未成年人回归社会后的自我保护能力

2.服务内容

在明确服务对象需求及项目目标后,项目组计划在救助站内,通过运用整合的社会工作方法开展流浪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具体服务内容如下:

(二)项目实施

1.初步的心理辅导

针对流浪未成年人缺乏安全感,对他人信任度低,对救助站存有较强抵触情绪等心理层面的问题,项目组对新入站的流浪儿童首先进行了初步的心理辅导。通过个别访谈,了解流浪儿童的情绪状况,通过以情相待来设法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缓解其抵触情绪,建立初步的信任,为接下来进行的安全教育提供便利条件。

实施过程中,我们尽量避免直接询问流浪儿童的家庭状况和流浪经历,而是抱着和孩子们交朋友的心态与他们交流,谈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兴趣为切入点,寻找共同话题。从整个效果来看,经过第一次交流,孩子们基本消除了对我们的陌生感,工作取得了基本的信任。

2.安全教育小组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工作方法之一,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作用非常显著。项目组通过运用小组工作,充分将小组的趣味性与孩子爱玩的天性结合在一起,对在站的流浪未成年人开设了安全教育小组。旨在提升流浪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也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的趣味活动中学到更多的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与安全知识,从而提高流浪儿童的自我保护和分辨是非的能力。

由于站内的流浪未成年人数量较少且停留时间较短,因此,项目组将小组的性质确定为开放式小组以适应站内儿童的不断流动。实施过程中,虽然我们在计划设计之初已对站内受助儿童的数量及流动情况有了前期的了解,也做了很多的准备,但儿童数量过少(有时仅剩一人)以及频繁的流动还是给小组的顺利实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我们的学生也由于初次带领这种成员频繁流动的开放式小组而产生了较大的不适。

3.安全教育手册

由于站内受助儿童的停留时间短且停留时间不固定,进行全面系统的安全知识教育是无法实现的,为此,项目组设计了通过给儿童发放简明易懂、方便携带的安全手册的方式,有效解决了儿童文化程度低、在站停留时间短的现实问题。

安全手册由项目组针对流浪儿童的实际特点自行设计并精心制作而成,内容主要侧重于流浪儿童在返乡、回归社会、甚至是再次流浪时可能会遇到的危机情况的处理。包括:自我保护的必备素质、衣食住行的安全禁忌、紧急求救的基本方法、依法进行的自我保护、制止犯罪的必要对策等五个方面。在安全手册的封面等显著位置上,项目组还将Z市救助管理站的详细地址、联系电话以及危急时刻的报警、求救电话印在了上面,方便儿童在必要时使用。安全手册的制作要求一定要简明易懂、图文并茂,方便儿童阅读,同时保证制作精美、方便儿童携带。

在安全手册的实际发放中,我们发现它的受欢迎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受助儿童将它视作礼物一样在手中不停地把玩翻看,对它充满了好奇,这也让项目组成员受到了莫大的鼓舞。

4.离站欢送会

针对即将离站的流浪儿童,项目组设计了小型的离站欢送会,欢送会上流浪儿童与其他在站儿童一起重温在站期间的收获,彼此分享自己的内心感受,项目组的工作者和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也为离站的儿童送上他们真挚的祝福和临别赠言,让离站儿童感受到友谊、温暖和关爱。

在受助儿童分享彼此内心感受的过程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受助儿童由最初进站时的排斥对立情绪,到此时即将离站时些许不舍的情绪变化,虽然他们在站时间很短,但这短短的几天却让他们感受到了久违的安全、快乐与温暖。

5.社区宣传

由于救助站内的流浪未成年人人数有限,停留时间短,仅对站内流浪未成年人开展安全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项目组还走上了街头、车站等人流较大的流浪未成年人主要活动地带去开展社区宣传。一方面,直接给街头上的流浪儿童发放安全教育手册并尽可能地在短时间内取得流浪儿童的信任,告知其救助管理站的主要职责,游说其接受救助管理站的无偿护送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宣传,倡导社会公众对流浪未成年人的关注。通过社区宣传使我们的服务项目可以有更广泛的辐射范围。

(三)评估

在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估环节,项目设计之初项目组曾考虑通过类似于基线评估的方法对流浪儿童入站时与出站前的状况进行若干对比,运用定量的方法考量项目实施效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很多受助儿童的在站时间仅有3-5天,更短的只有1天,如此短的停留时间,定量评估显然并不适用,根本无法测出效果。为此,项目组在评估方法上做出了调整,采用了定性评估方法,通过工作者的观察、主观感受、机构领导及工作人员的评价等方式来进行。

通过项目工作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观察及主观感受,我们认为受助儿童首先在情绪上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入站时的封闭、对立情绪均得到了较为明显的缓解。其次,小组的开展及安全手册的发放为受助儿童补充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远离危险的常识和知识,相信对于儿童今后的生活一定能够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机构领导在谈到此次项目时说道,自项目开展以来,机构再没有发生过受助儿童未经允许私自离站的情况,大大地减轻了机构看管受助儿童的工作压力。工作人员则认为,项目中各项活动的开展让他们大开了眼界,原来救助工作可以用这么多的活动形式来做,普通的安全教育原来也可以让孩子在体验中快乐的学习。

三、工作反思

(一)要根据流浪儿童的特点灵活地设计并实施活动

对流浪未成年人开展救助社会工作在我国没有太多经验可循,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各项活动的具体设计上更要紧紧围绕流浪儿童的特点去灵活地设计并实施。如在建立专业关系阶段,工作者切不可直接询问儿童的家庭住址、流浪原因等类似容易让流浪儿童产生抵触情绪的问题,而是要以与其交朋友、聊天的方式去交往,逐渐建立信任,慢慢打开局面。再比如,针对受助儿童在站时间短、且时间不固定的特点,我们设计了发放安全知识手册的活动,作为站内安全教育的补充和延续。主要围绕流浪儿童在返乡、回归社会、甚至是可能出现的再次流浪时,有可能会面对的危机情况处理方面的知识进行图文并茂的讲解。安全手册完全依照儿童的理解能力与审美方式进行设计与制作,同时方便儿童随身携带,因此受到了流浪儿童的欢迎。总之,各项活动内容没有模板可供参考,需要我们自己去开发并在实践中总结,但围绕流浪儿童的特点,灵活地设计与实施却是不变的原则。

(二)救助机构的流浪儿童救助理念仍然滞后

近年来,我国对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投入不断增大,这使得救助机构的硬件设施不断得到改进,较之过去已有了明显改善。但救助机构在实施救助的过程中所秉持的理念却仍显滞后,服务理念明显不足。

2006年民政部等中央十五部委下发的《关于加强流浪儿童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公安机关对于执行公务时发现的流浪、乞讨儿童,应当及时将他们护送到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构接受救助。所有被送进救助机构接受救助的流浪儿童,未经同意,不得擅自脱离救助机构。在救助机构内,救助机构对受助对象享有一定的管理权限[1]。

为了防止机构内的流浪儿童未经允许擅自离开,救助管理站往往会采取一定的防范、安保措施,通过限制机构内流浪儿童的自由活动时间与空间或派专人看管的方式避免儿童“外逃”。这样一来,原本意在保护流浪儿童的救助机构实际上成了剥夺其人身自由的“监狱”。导致很多流浪儿童宁可在外流浪也不愿意进救助站接受救助,这种“一厢情愿”的救助方式限制了救助机构作用的有效发挥,无疑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三)体制内救助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必须依靠政策推动

救助站现阶段对于流浪未成年人实施的救助方法主要是临时性的生活保障及护送返家。但对于流浪儿童更为重要的心理疏导、社会适应、义务教育等更高层次的专业服务,救助站却很少涉及。这除了与站内专业人员匮乏、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不高有关外,激励机制的缺乏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我国现阶段的各类救助机构均属于地方民政下属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收入与他们所提供的服务没有直接联系,而制度只要求机构提供上述的临时性生活保障及护送返家这种物质层面的服务。对流浪儿童开展心理疏导、社会适应等方面的高层次服务势必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但这种投入对于机构来说却并不会增加任何收益,因此,对于体制内的救助机构来说,没有政策层面的推动,仅有爱心是无法实现服务水平快速提升的。

(四)护送返家是否是对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的最终目标

现阶段救助机构对流浪儿童进行救助的主要程序为,当流浪儿童主动或被动(被公安、城管等执法部门移送)的到救助机构寻求救助时,救助机构将根据儿童提供的家庭信息,努力与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取得联系,若能顺利联系上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则儿童将被救助机构的工作人员或儿童户籍所在地救助机构的工作人员护送回家,亦可由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直接领回家,最终实现流浪儿童返家的救助目标。这种救助方法对于那些因走失、被他人拐卖、一时冲动离家出走等情况而流浪的儿童而言,不失为有效的救助方法。但现实情况是,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的流浪儿童选择流浪的原因往往是复杂的家庭或社会排斥造成的。这些儿童家庭有的已经解体,无人管教他们,有的家庭存在功能障碍、缺乏温暖,甚至有的家庭对儿童实施家庭暴力、虐待等。所以当我们按照政策把他们护送回家时,无异于对他们是另一种伤害。许多孩子被送回家不久又再次流浪。

因此,当儿童的生存环境并未得到解决或有效改善,导致儿童流浪的原因并未消除时,简单的将其护送回家根本无益于问题的解决,不仅造成救助机构的重复救助,对儿童的成长也会造成更多的伤害,我们今天的救助也更显得苍白无力。“实施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不仅仅是让他们回家,而且要让他们得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回归”[2]。因此,以回归为导向的救助服务应取代以回家为导向的服务。这就需要更多的专业机构介入,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多方努力,各相关机构共同协调配合,建立一个能让流浪儿童真正回归社会的全新救助模式。

参考文献:

社会工作与实践范文3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路径选择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会上,概括了其科学内涵,那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和谐社会是社会各个系统之间以及社会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状态。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长期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有所增长。因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这与社会工作的功能不谋而合,而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的专门职业。自社会工作产生以来,在其发展中始终是与不同时期社会问题的出现及解决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要积极引入社会工作独特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创新传统的调节机制有效地化解和预防社会矛盾。在社会矛盾产生的不同阶段,社会工作的介入都能发挥及其重要预防、治疗以及复原的功能,因此,我国社会学和社会工作学的前辈雷洁琼曾经概括性地指出:“任何社会都存在社会问题,都有困难人群,但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解决困难人群问题的方法不同。在传统社会,人们的困难大多依靠亲属群体的帮助予以解决。在现代社会,社会工作成为专业化的解困救难的手段。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它发挥着解决社会成员的困难、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因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而现阶段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必须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增强社会工作者的社会认同度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在欧美西方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大众熟悉的专门的职业,社会工作与律师、医生并称为三大热门职业,被誉称为“社会工程师”或“社会医生”,而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工作刚刚起步。1987年,国家民政部与国家教委等有关部门就社会工作教育进行论证,确认了社会工作的学科地位。1988年,国家教委批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设立社会工作专业,由此,大学开办社会工作专业成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起点,这是一条与西方国家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完全不同的道路。由于它启动于学者的努力而不是直接来自于社会的需要,因此至今都未取得格林伍德所说的“社会认可”。但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制度结构的变化已经提出了对社会工作的需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所以尽快使现代社会工作取得社会的认同,是当前发展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中国社会工作要取得政府层面的认同。政府在考虑社会工作时,必须注意改变原有的传统看法。社会工作不是行政工作,也不仅仅是救急救贫的一种临时性补救措施,而应把社会工作和乐善好施、扶危济贫、开发人的潜能、维护人的尊严和保障社会公平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把社会工作作为我国社会可持续全面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有效机制。其次,社会工作要取得社会成员的认同。社会成员对社会工作的理解、认可和接纳程度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不仅能够拓宽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选择范围和志愿人员的选用区域。而且能够拓宽社会工作的经费筹集渠道。事实上,社会工作以社会公正为目标,是社会健康、有效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涉及每个社会成员的利益,但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充分认识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对社会工作的认同感是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

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在理性主义的指导下,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可以保障工作的高效率。专业化分工也适用于社会救助工作,当社会工作不是慈善式的活动,也不是管理和政治的附属物时,由专业的服务队伍采用专业化的工作方法,对有需要的社会成员提供有效的服务就是必然的,纵观世界各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国的社会工作正由非专业化向专业化发展,由初步专业化向高度专业化迈进。社会工作专业化是指作为一种职业的社会工作逐步形成价值、理论和技巧相统一的知识体系,培训与教育的规模逐步扩大,层次逐步提高,内部与外部的分工逐步明确,从而更有效地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发展过程。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包括:对当事人的正式干预能力、对特定当事人持续的个案管理能力、传授适应性的日常生活技巧的能力、把当事人与资源联结起来的能力、资源评估和进取性的当事人经纪人能力、服务计划的启动和调节能力、评估保护服务需要的能力、为当事人安排特定服务的能力、对群体正式干预的能力、自我发展和信息传递能力、质量保证的监控能力、职员管理能力、内部文件流通能力、项目实施和单元管理能力、管理组织变迁和外部关系的能力、项目规划、设计和评价能力等。

首先,应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教育事业,解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稀缺的问题,培养一支富有社会工作价值、砚的。掌握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的专业人才队伍。而且,社会工作教育要实现系列化。这里讲的系列化,主要是指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系列化。当前以及在未来的几年中我们还应继续积极地发展专科与本科教育,积极社会工作硕士生(MSW)培养工作和社会工作博士生(DSW、PHD)的试点培养工作。再次,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并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不要为专业而专业,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时不应忽视庞大的实际社会工作者队伍,在提高学历教育质量的同时,要重视与社会工作实务界的沟通,发展实际社会工作者的再培训工作要在政府指导下,依靠社会工作教育机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在岗的各级社区及机构的社工人员和管理者进行系统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通过对实际社会工作者价值观的重塑和实际工作技能的提升。把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和方法融人实际社会工作中去。同时在培训中也能密切社会工作教育者与实务工作者的关系,这样有利于理性认识社会工作对社会工作教育提出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梳理我国社会工作的宝贵经验,并把这一经验提升到理论层次,以弥补我国实际社会工作理论不足的缺憾。因此,

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规模与我的实际发展的实际状况相适应,且要引导其从片面追求数量的扩张型发展转变到追求质量内涵型发展的轨道上来,在实际培育过程中通过规范社会工作专业的设置,增强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努力提高社会工作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的质量,以使培养的人才规格符合当前中国社会工作的实际需要。

三、提升社会工作者的管理水平

首先要设立配套的社会工作运行管理机制。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社会工作机构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人事管理方面,要大力推进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制度,设置岗位门槛,建立社工服务社会的标准、行业准人的标准、岗位从业的标准,使专业社工岗位由等级设定,按职责分设,根据任务分工,因条件录用社工专业人才,更有利于提高社工职业技能、更好服务案主。并对社工进行有效监督和绩效评估,把优秀人才推选到合适的岗位上,保障从事社会工作人才的质量。二是在考核评价方面,改革现有的政绩评价制度,以工作业绩、工作能力、专业知识、工作态度、合作精神等方面为主要考核内容,建立科学的社会工作者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实施绩效管理,从而激励社会工作者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在薪酬方面,制定从事社会工作类专业技术人员政府指导标准价位下的协议薪酬制,真正贯彻“体现专业人才价值”的指导思想,设计及实行一套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工作激励机制。在薪酬的规划设计上。采取学历、资质、绩效、岗位等多种指标相结合的方案,设立合理的社工薪酬标准。使其高于同等工作的一般从业人员,合理体现社工的专业人才价值。对于绩效突出、能力出众的社工和机构,设立各级各类人性化的奖励措施,结合推优、嘉奖、深造等多种方式,在“政府购买服务”时,便于按社工人力成本列支,体现社工的职业地位,使科学合理的薪酬标准吸引留住一流的社工专业人才,激励广大的社会工作者。吸引优秀人才,激发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从而更好地为案主服务、为社会的和谐作出贡献。

其次要设立健全的政府、专业协会和具体社会工作机构的多层次管理机构。社会工作的管理理应由政府、专业协会以及社会工作机构三个层次的管理体系共同承担。首先,政府是社会工作职业领域合法地位的确认者。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来确定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领域、职业地位和职业标准,为这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权威性的基础。同时在相关法律基础之上。有关部门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可操作的实施细则。政府机构应该让渡一些监管权力给行业协会,利用行业协会对整个行业进行引导与规范。使行业协会具有对从业人员和业内机构的注册权、监管权、考核权等,以促进行业的规范化、正规化。如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可以将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继续教育、社会工作培训等纳入本协会的职责权限内。从而健全的政府、专业协会和具体社会工作机构对社会工作者的多层次管理,促使“又好又快”的发展,发挥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应有作用。

四、加快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步伐

先生曾指出。社会工作要最终成为一个专业的职业。就要确立其社会地位。尽管社会工作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但由于特有的国情,在我国却姗姗来迟,至于社会工作的职业化更是刚刚起步。1997年,上海浦东敞开广阔的胸怀,接纳了中国内地高校第一批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随后在教育、卫生、民政系统进行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试点工作。中国社会工作迈向职业化时代的序幕被缓缓拉开。社会工作职业化是对社会工作职业的确定及认同过程,是社会工作职责确定、职业定位、岗位设置、职业资格认定、组织制度、工作激励、职业评价、职业声望等一系列要素构成的体系,这一体系中任一要素的确立都必须通过制度的形式予以规定和规范。就此而言,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过程就是社会工作职业制度的建设过程,因此,尽管我国目前已经把社会工作纳入了社会职业体系,但在社会工作职责确定、职业定位、岗位设置、组织制度、职业激励、职业评价、职业声望、支持体系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社会工作的职业化问题。是制约社会工作发展的最大瓶颈。目前全国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200多所,每年培养社工毕业生约1万人,但只有不到30%的学生毕业后会从事社会工作,南都基金会负责人徐永光曾在媒体上表示,就他的调研,如果按发达国家的标准配备社工,中国需要300万社工,但绝大多数社工专业学生毕业后即转行,出现了“极大的需求、极少的供给、更少的对口就业”现象。而我国实际社会工作领域的绝大多数从业人员只能算是“准社工”。由于社会工作者所从事的工作不像一般技术工人,也不似会计师那样可以在各类企事业单位谋职,所以企图完全用市场化的办法对待社会工作者的就业可能是不妥当的。从中国内地的情况看,要使某类人员得到大面积使用。自上而下的、行政方面的岗位人员配备方面的规定是必要的。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的实施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共识,需要促成相关部门共同签署文件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从实践上看。体现为通过设置新的社会工作职业岗位,政府借助购买服务、依托旧有行政性力量和提高市场化需求自身来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市场化进程,如先在一些社会工作属性较为明确的机构中设置社会工作职业岗位,以后还可扩大到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去,让“社工”参与企业诸如劳资关系、员工福利、员工教育培训等方面的人事管理工作,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参与企业管理。

社会工作与实践范文4

按照会议的安排,我就城市建设方面做以下发言: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县城市建设始终坚持“政策性推动、市场化运作、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思路,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城市群战略思想的提出,__县确定了城市建设的目标:即建设以田园经济为基础,以轻工、石油、天然气、化工产品为支柱,以完善的城市服务功能为目标的生态园林城市。为了全面落实这一战略思想,必须科学的编制规划,强化规划的指导作用。我县已逐步完善了城乡各层次规划,已完成县城控制性详规的编制,20__年又投入100余万元,完成了“世纪园”二、三期建设修建性详规,新行政办公区修建性详规、鸿新商贸城修建性详规,上二工路、西市南路、园林路街景设计,幸福路工业区控制性详规,县城近期建设规划,东风路以北县城控制性详规及小城镇规划的编制。为__的美好明天勾画出了绚丽的蓝图。

我县高标准的城市建设,为逐步实现生态园林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东风大道、幸福路、S201线县城段、上二工路、园林路、西市路、昌华路、北环路等道路的建成,极大的改观了县城道路状况,快捷了交通,基本实现了城市道路的“六横六纵”,拉大了城市建设的框架,推进了县城的向南发展,实现了城市扩容,提高了城市的项目承载力。县城供水、供热管网的改造,二水厂、污水处理厂的兴建,天然气入户的普及,完善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惠民花园、广域花园、庆源曙光花苑、鸿新人和小区、绿世纪花园住宅的建成,以及熙景住宅小区等等的改造,全面改善了人居环境。特别是“世纪园”一、二期绿化景观工程和“五行园”精品绿地的建成,那曲径通幽,一步一景,巧夺天工的设计构思,那丰富的文化内涵,那精致的工程质量,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八方来客赞叹不一,也使__人感到无比自豪。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提高了城市建设的品位。

在两年进行一次评比的自治区城市“天山杯”竟赛中,20__年我县位居全疆前列,夺得最佳奖项“城市综合杯”。

近年来,我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建设成绩显著,但城市建设是一个宏大的,造福千秋的伟大的系统工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毕竟我们经济还不雄厚,县城还是处于崛起的城市建设的发展初期,为了使城市建设更和谐持续的发展,借此机会,就我县城市建设谈一点看法和建议,有不妥之处,请予指正:

1.抓紧各种机遇,利用一切资源,大手笔、高起点、高质量规划,积极创设功能齐全、设施一流、生态优良、科技发达的城市环境,以宜人、悦人、冶人的人居环境吸引人口集聚,以高效、创新、优美的生产环境吸引产业集聚,增强城市活力。城市规划希望普遍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特别是一些重点地段,重点项目应给予充分的时间让老百姓广泛参与,集思广益,慎重决断。希望能够表现__地域位置和风俗文化,具有地方特色,使每一位到过__的人都能对这特色留下深刻的美好的记忆。

2.转变观念,希望转变经营城市就是土地、房产开发的观念,土地、房产开发是经营城市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经营城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挖掘城市的内涵,挖掘城市的文化,体现城市的特色。

3.我县的城市卫生,在县领导的直接督促下,在各部门的分片包干和环卫职工的辛勤努力下,城市卫生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仍然不能尽如人意,仍然存在一些卫生死角,希望进一步加强卫生管理,理顺关系,建立监督机制。从环境保护和废物利用考虑,建议在部分街道和住宅区试行垃圾分类和日清理的小垃圾桶,逐步淘汰目前垃圾不分类,多日才清理的大垃圾桶,改变大垃圾桶夏季臭味大,影响附近居民生活环境的状况。

建议提高住宅小区连片开发的规模,提升档次,适当增加住宅小区的停车场和车库,加强物业管理。

建议县城建设中注意公共停车场的建设,注意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在加强城市管理的同时,加大社会舆论的监督,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爱护公共设施。

社会工作与实践范文5

关键词:图书馆工作;和谐社会;读者服务工作;管理

图书馆是为满足社会信息交流和读者阅读研究的需要而进行文献收藏、整理、流通及情报服务的机构。随着自动化技术以及网络、计算机和其他通讯设备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图书馆历来有“终身教育的学校 ”“没有围墙的大学”等美称,对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起到其他机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的转型时期,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图书馆如何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与服务效率,是所有图书馆都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建设和谐社会,迫切需要把知识与文明注入社会建设中,需要营造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

一、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1.图书馆是城市文明的标志

在建造文化精神生活工程中,图书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图书馆珍藏的文化瑰宝,对每个阅读者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规范塑造作用,这种作用是全面的、完美的,而是不受时间限制的。图书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人类最崇高的理想、最美好的感情、最新的知识传授给人们,使人终生受益。

2.图书馆是塑造美好心灵的场所

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传承人类文明是图书馆工作的核心。一个图书馆就是一座耸立在人们心中的文化丰碑。它是一块磁石,吸引着每位公民去接受祖国母亲的文化洗礼。人们来到图书馆如同进入一个巨大文化磁场,在这里会亲身感受到优秀文化的魅力,她使人们的精神世界丰富,使人们的胸怀宽广,灵魂得以净化,使人们凝聚力增强,使人们法制观念加强。图书馆在弘扬社会主体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将起到一个净化社会肌体的作用。

3.图书馆是接受终身教育的阵地

图书馆担负着“启迪民智,普及教育”的职能。人的一生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而时代的发展要求人们必须接受终身教育,这就要求图书馆为人们接受终身教育提供保障。图书馆教育具有终身性,由于图书馆藏书的连续性,使得图书馆教育也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并且是无限发展的,受教育者可以长期地、自由地利用图书馆进行自学,从而具有了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条件。

二、新形势下图书馆建设与和谐社会中的服务工作

1.图书馆工作要体现在服务态度上

站在读者的角度帮助解决难题,提供的服务全面而周到。如发现读者借书有违规现象或亏损图书的行为,应在维护他们自尊心的前提下,说服教育,心理服人,以诚相待,妥善处理,应善用真诚温和得体的服务态度和语言进行劝说,用真情赢得读者的理解和支持,使图书馆资料的潜在价值得到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不同,他们对图书馆的需求也不同,图书馆工作者应因人而异开展服务,为广大公民提供咨询服务。

2.图书馆工作要体现在服务方式上

要改变传统图书馆以收藏、加工、保存图书期刊资料等以纸质载体文献信息为主的浅层次服务,加快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提高图书馆的服务现代化水平。图书馆作为学习资源的集散地,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须向一个新领域迈进。在图书馆数字化进程中,为了构建和谐图书馆,弥补数字图书馆技术化给图书馆人带来的缺憾,在图书馆的网页上可建立资源整合栏目,建立符合读者要求的资源平台和前台界面,读者希望以方便、快捷的方式获取信息的愿望,如开展网上预约、催还和续借服务,网上新书报道,馆藏新书评析、点传互借、电子邮件等各种现代化的信息服务。通过多种方式为读者提供全方位深层次服务,不断改变图书馆的功能,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三、新形势下图书馆工作构建的主要途径

1.强化服务意识

传递、查询文献是传统图书的基本功能之一,而参考咨询服务则是现代图书馆的重要服务项目。国内外有关专家认为,参考查询工作是图书馆最能发挥文献华用的一项工作,是图书馆服务的灵魂。图书馆及其管理充分认识到参考咨询服务在图书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满足读者需求服务目标,转变办馆观念,通过扩大服务对象和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图书馆的生存和拓宽需要强化服务意识,与此同时,端正服务态度,加强沟通交流,研究读者心理,加强宣传教育,提供优质服务。

2.加快管理创新

图书馆管理总体上来说比较落伍,在新世纪将成为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灵魂。为此,必须不断创新,引入新的理念,导入新的模式,图书馆管理创新是一种知识创新的过程,要在人事管理中引进契约制度,改变过长那种能进不能出、能开不能降的传统人事管理制度,使每个图书馆管理者都能明确自己的责任与权力同时,改革分配制度建立起真正的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者的积极性,最后要根据特点与优势加强同其他图书馆的合作与联系。消除障碍,形成合力扬长避短,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3.提高业务素质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是图书馆一切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是最活跃,对所有活动起着重大影响的因素。提高馆员的业务素质,必须加大对馆员的培训,促进馆员自觉地、不嗟难习和提高,因此,图书馆必须高度重视培训和自学,把学习训练作为提升员工素质的第一要务,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形成人人爱学习的风气。为此,一方面要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应通过脱产培训、在岗培训和同学培训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在职人员业务素质,只有通过每个工作人员的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提高全体工作的整体素质,才能在信息开发与服务中发挥主导作用,才能促进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总之,图书馆工作者应充分认识自己工作的社会价值,以自己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要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开展读者服务,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创建,要为读者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服务,为创建图书馆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谢再红.新形势下中小学图书建设刍议.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3(2).

社会工作与实践范文6

关键词:企业工会文化;作用;创新一、 企业工会文化建设概述

企业工会是企业内部的一个基层群众性组织,是维护企业职工合法权益、协调劳资关系,促进企业稳定、快速发展的可靠保障,也是企业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发展和企业改革的推进,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重大了变化,新的形势也给企业工会的管理及企业工会文化的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新形势下,企业工会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主要表现为:企业职工利益群体日益多样化,工会维稳任务加重,职工和企业间的矛盾不断增多。企业工会作为协调职工利益和企业利益的中间人,必须充分的考虑双方的利益,采取双赢互利的解决办法,充分的化解双方间的矛盾,从而谋求企业的整体发展。创新企业工会文化建设,从文化建设入手,加强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和凝聚力,对塑造企业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 企业工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企业工会文化的具体内涵可以概括为工会组织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长期以来形成的基本价值观,工作作风及行为规范等要素的总称。企业工会文化是企业工会建设的精神支撑,是社会文化和工会工作长期互动的结果。工会文化的形成是通过企业文化宣传、教育、培训及文化娱乐等方式,加强企业职工间的交流,统一职工意志及行为,凝聚力量,实现工会的总目标。企业工会文化因各个企业的不同情况而异,因而具有独特性。工会文化的优劣决定着企业文化的氛围,及企业的发展导向,企业工会文化的发展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企业工会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影响起着主动性的作用。企业文化发展的目标是为了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企业独具特色的文化属性,增强竞争力。首先,工会的教育和宣导功能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基础。工会作为企业和职工间的交流媒介,为企业和职工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和工具,使企业文化的宣传,实现职工教育成为可能。具体来讲,企业工会是一个基层的群众性组织,其可以直接联系到群众,通过同职工的具体接触,了解其思想和生活状况,同时做好企业文化的宣传和引导,增强凝聚力和号召力,在形成独特工会文化的同时,做好企业文化的宣导工作,企业工会文化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其次,工会作为企业文化宣传的主要阵地,是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如前文所述,工会是企业向职工宣传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工会通过对职工的良好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对形成独有企业特色且高质量的企业文化有重大意义。

(二) 工会文化的建设对工会本身的建设和发展有重大意义。首先,工会文化是企业工会的精神支柱,和发展支撑。工会文化的优劣决定了企业工会发展的氛围和潜力,积极向上的工会文化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努力奋进的进取精神,不仅表现为职工工作态度,也影响着职工的生活状况,从而促进工会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一步发展;其次,工会文化和企业工会工作相互作用影响着企业工会整体发展状况。积极的工会文化促进工会的发展,工会工作的良好运行也有利于工会文化的进一步优化和前进,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决定了企业工会整体的运行和发展。

三、 如何创新企业工会文化的建设

先进的思想指导是实践工作良好运行的前提,如何创新企业工会文化的建设,使之适应新时期企业发展状况的需要,是新时期企业工会文化建设的重点。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加强对企业职工先进思想的宣导和教育工作,使之确立与时俱进的思想,树立创新意识。职工是企业发展的最直接影响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树立企业职工积极的创新意识,才能从根本上保持企业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企业工会文化建设应当充分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从企业核心价值体系出发,树立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同时企业工会应勇于做企业责任的承担着,从管理层出发,积极围绕企业的行政主体开展工作,为管理者排忧解难,出谋划策。

(二) 开展“创新争优”活动,制定清晰的奖惩制度,以奖为主,以惩为辅。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奖惩制度,是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的重要举措。其次,积极开展创新争优活动,创建学习型、竞争型的工会文化。企业工会继续发挥其宣导和教育职能,营造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工学结合的企业发展氛围,促进企业发展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三) 开展岗位技术竞技活动,营造积极竞争,共同进步的企业工会文化氛围。企业工会可以对企业发展工程中出现的技术难点、安全重点等问题开展技术竞技活动,增强企业职工的参与度,确立其创新意识,增强责任感。岗位竞技活动的开展对企业技术的革新,企业凝聚力的增强,良好工会文化及企业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四) 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增强职工整体文化素质。企业工会可以通过对职工建议的征集,有针对性的开展多项文体活动,不仅丰富了职工的业余生活,提升职工的工作生活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激发职工对先进文化的追求,提升职工文化品位和素质,从而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质量,促进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五) 增强企业工会的独立性,保障工会的维权性质不变。企业工会是企业职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最直接盾牌,企业工会应当坚持其独立性地位,加强对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实现企业工会组织的存在的根本价值。

结语

企业工会文化的建设归根到底是企业职工文化的建设,企业职工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充分认识到工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确立工会的桥梁地位,是促进企业整体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因而,创新企业工会文化的发展思路,结合时代特征,不断优化发展战略,必将促进企业飞速发展。(作者单位:郑煤集团公司工会)

参考文献:

[1]贾淑莉;刘雅丽;;浅议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华章;2009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