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范文1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巩固拓展扶贫支援成果。和大家分享的2021工作措施报告小标题素材汇总资料,提供参考,欢迎阅读与关注。
2021工作措施报告小标题素材汇总一
(一)坚持不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为转型出雏型创造良好条件。
抓好疫情防控重点环节和能力建设。
健全疫情防控和风险化解机制。
加强经济调节和政策储备。
大力培育一流创新生态。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推动基础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智能化改造步伐。
促进文旅康养融合发展。
支持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
(三)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促进消费回暖升级。
推动外贸增量提质。
(四)坚定不移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释放蹚新路动力活力。
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山西行动。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机制推进太原都市区一体化发展。
深化财税金融改革。
实施市县转型综合配套改革。
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五)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推动农业“特”“优”发展。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
启动实施城市更新九大工程。
加快推进大县城建设。
(七)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美丽山西。
深入推进“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
巩固拓展污染防治成果。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八)持续用力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拥有高品质生活。
促进就业增收。
构建优质教育体系。
加快健康山西建设。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九)深化“三零”创建和依法治理,为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保障。
坚持不懈抓好安全生产。
推进更高水平平安山西建设。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十)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旗帜鲜明讲政治。
建设法治政府。
打造“六最”升级版。
推进廉政建设。
狠抓工作落实。
2021工作措施报告小标题素材汇总二
(一)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
1.加快提升自主创新原始创新策源能力;
2.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3.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4.加快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
(二)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
1.全力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
2.全力打造紧凑活力“津城”和创新宜居“滨城”。
3.全力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建设。
4.全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三)着力实施高效能治理。
1.坚决维护国家安全。
2.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3.注重实施精细化管理。
4.注重提升智能化水平。
5.注重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四)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1.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2.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
3.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4.深入推进科技体制等改革。
(五)努力提高群众生活品质。
1.进一步发展社会事业。
2.进一步提升市民群众绿色幸福感。
3.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切实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切实把法治建设推向纵深。
切实把能力建设抓紧抓实。
切实把作风建设贯穿始终。
2021工作措施报告小标题素材汇总三
(一)强化创新核心地位,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更大力度推动“三城一区”融合发展;
建设国际一流人才高地;
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二)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推动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
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大力支持金融业开放发展;
持续深化4.0版营商环境改革。
(三)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以数字化引领高精尖产业发展;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四)坚定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
开展新一轮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
高质量建设城市副中心;
构建更加紧密的协同发展格局;
(五)深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切实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工作;
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深化交通综合治理;
坚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提高基层治理效能。
(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开展乡村建设行动;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巩固拓展扶贫支援成果。
(七)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
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
(八)持续改善生活品质,让人民群众更好共享发展成果。
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不断提升教育发展质量;
积极做好就业增收和社会保障工作。
(九)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确保首都和谐稳定。
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提升城市安全保障能力;
推进平安北京建设。
(十)持之以恒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
强化政治引领;
严格依法行政;
增强政府效能;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范文2
生态农业旅游是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以生态农业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通过运用生态学、美学、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集生态农业建设、科学管理、旅游商品生产与游人观光生态农业、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获取生态知识和农业知识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活动。由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可以看出,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到农村生态环境中进行旅游;二是旅游活动具有参与性,并贯穿了生态意识;三是促进农业、农业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不但包括生态农业体系中有旅游开发价值的部分,还包括在于有鲜明特色的乡村环境中的其它能给游客带来生态启发和教育的自然、文化、物质、精神等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服务设施。生态农业旅游是建立在生态农业基础上的资源综合利用的生态模式。它是将生态农业生产、生态旅游活动、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生态型旅游方式。它强化了生产过程的生态性、趣味性、艺术性、生产丰富多样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观赏、娱乐、健身、求知等功能服务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农业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种形式,它既具有生态旅游共同特点,也具有不同于一般生态旅游的个性特征,它的兴起和发展有其深刻的背景因素和理论基础,也有特殊的经济、社会、环境意义。
二、恭城县红岩村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实证分析
(一)红岩村概况
红岩村位于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距恭城县城14.7km,距离桂林市中心122.7km。红岩村属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9.7℃,年降雨量1490mm,且雨热同期,十分适合柿子、柑橘等农作物的生长。村内无工业污染源,空气环境质量高,森林覆盖率达95%。红岩村有农户95户,人口395人。过去,红岩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恭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红岩村坚定不移地发展生态农业,因地制宜栽培月柿、柑橙等水果,逐渐富裕,并建成了富裕生态家园。
(二)生态农业中的循环经济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广大农村能源短缺,红岩村人决定走生态农业建设之路,实施以养殖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实现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在这个良性循环链中,养殖业的发展为沼气提供充足的原料。办沼气可照明、做饭,这样既净化、美化了环境,保护了生态,同时又可利用沼气池排出的沼渣、沼液给月柿施肥,提高了月柿的品质,减少了其病虫害的发生。生态肥的使用和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普及,使红岩村生产的“恭城月柿”个大、形圆、肉厚、质软、核少、含糖量高,受到消费者青睐,畅销国内外。“恭城月柿”先后被中国特产之乡命名活动组委会和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月柿之乡”和“中华名果”称号。
(三)从生态农业到生态农业旅游的产业延伸
“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生态链催生了当地的生态工业和方兴未艾的以生态农业旅游产品为中心的乡村旅游,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旅游在“五位一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城里人面对生活的快节奏和激烈竞争压力,向往农村的清新空气、田园生活和民族风情。红岩村人抓住机遇,从2003年开始建设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民俗风情表演、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推行“人畜分离,规模养殖,集中供气,统一管理”的沼气建设理念和模式。几年来,红岩新村共投资1100多万元,建起了农家别墅、瑶寨风雨桥、滚水坝、梅花桩、观景台、月柿节主会场、大型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修建了景区大门,修通了直通红岩新村的柏油路和果园观光小路,开设了平江河水上乐园,建起了垂钓小区。到目前为止,全村共建有独立别墅43幢、开办旅游餐馆29家,共有客房250余间,床位500余张。开辟了4条旅游线路,可进行观花采果、自助探岩、垂钓、水上游乐、民族风情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基本形成了食、宿、行、娱、购、游相配套的服务体系,形成了富有红岩村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动力机制。详情为:(1)需求系统,即城市居民对田园生活的需求;(2)中介系统,即月柿节及各类媒体的宣传;(3)引力系统,即良好的生态、休闲环境,优质的柿子、碰柑等农作物,浓郁的民族风情;(4)支持系统,即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农家别墅区等良好旅游设施,村旅游协会。目前旅游收入占村民收入的40%。2005年80万的游客人次为红岩村带来了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的效益,一些家庭旅游年收入突破10万元。2005年底红岩村通过国家级验收,成为农民自己管理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6年10月3日,红岩村再次成功举办了第四届月柿节,标志着日渐红火起来的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2006年底,红岩村以其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风情表演、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突出特点,入选“中国十大魅力乡村”。
三、创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红岩村是“富裕家园生态农业示范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也是中国农业旅游的一个缩影,因此在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存在一些不足。如,旅游的内容过于单调、特色农产品未能实现深加工、缺乏高科技的管理手段、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因此提高可持续发展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议。
(一)加强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尽管目前红岩村的生态环境良好,但毕竟生态环境脆弱,并且随着游客的增多及经济利益的驱动,环境卫生的处理、旅游资源的保护等问题将直接影响红岩村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完善景区的环境管理制度、加大环保的投资、采用先进的治理技术及建立环境跟踪监测系统将产生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进一步丰富生态农业内涵,做强做大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应该如何定位。首先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已有优势,不断丰富生态农业内涵,调整和优化种植业、养殖业和能源结构,实现旅游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的转变,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做大做强生态农业旅游。具体措施:一是加大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全面改造传统种养技术,发展“三高”(高产、高质、高效)生态农业;二是继续研究探索沼池建设新技术,提高其能量转化效率和沼气使用效能;三是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发展生态农业,使全县由传统经济型农业向现代旅游型生态农业转变。例如,在水果品种选择、搭配时不仅考虑其经济性能,还要考虑其观赏价值和旅游功能;在养殖方面不仅考虑发展沼气积累粪肥的需要,还应考虑旅游美食的需求。其次,红岩村的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形式简单,旅游景点过分地依赖时令和特色产品。按照生态性、休闲性应合理的增加一些娱乐、康体或饮食文化等项目,可提高入住率,增加人均旅游天数,提高经济效益。红岩村作为恭城典型,其生态农业主要以果树为主,果子成熟的时候旅游者比较多,这就无形中形成了季节性的旅游,出现了淡旺季。为了旅游更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发展花卉旅游,或者根据地域土壤条件种植四季果树和当地的特色举行节日旅游,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农业生态特色开展会展和重大会议来宣传恭城的旅游。可以运用像海南的博鳌论坛一样的方式来彰显恭城的“中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的魅力。
(三)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及专业人才引进
高质量的旅游源于高质量的服务,高质量的服务源于高质量的员工。红岩村现有的生态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亦没有专职讲解员,尚不能满足广大游客的要求。所以,培养生态农业旅游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是培育高质量的生态农业旅游服务的软环境,已成为红岩村旅游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建立社区参与旅游机制加强生态意识
研究表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旅游地的旅游发展。社区居民只有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得到切实的合理的利益,才能积极的参与旅游发展;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才能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红岩村建立社区参与旅游机制是该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建设绿色住宿,目前恭城的旅游住宿和都市里的三星级酒店的住宿可以媲美,这虽然会给旅游者带来舒适的感觉,但值得引起我们思考的是,这里似乎缺失了原生态和本民族风格的建筑样式。其实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体验瑶族的特色民居是他们的目的所在。民俗日渐消逝的今天,若恭城保留了民族的特色,就是一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成功。提倡绿色饮食,游客在菜园里自己挑选蔬菜决定饮食。目的是让游客知道自己在旅游生态地方感受到是名副其实的原生态。这些策略都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才能更好的实施。
(五)加强法制建设,抵制不良社会风气
红岩村的旅游主题是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因此必须具备健康、自然及和谐的内涵。但如只顾眼前利益而放任不良社会风气进村,实际上就玷污了生态旅游本身的含义。红岩村在旅游开发初期曾被报道受到了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尽管只存在个别现象,但是如果得不到必要的遏止,将对红岩村将来的发展产生致命的影响。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范文3
关键词:中国农业经济;时空差异演变;建设;建议
时空差异演变是现代化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时空差异演变背景下,中国农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同时推动着智慧农业经济的发展及进步,现代农业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和卫星遥感等现代化技术,对农业环境进行远程遥控与数据分析,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可视化分析,促进中国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1意义
1.1符合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方向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中央持续关注“三农”问题,认为“三农”问题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三农”问题解决好可以更好地抵抗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从而有效保障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因此,国家的政策性文件为我国农业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依据,为中国农业经济发展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农业经济发展时空差异演变的进一步协调,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仍然是一项需要持续实施的重要问题,因此,快速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稳定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不仅对我国整体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符合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1.2树立良好农业形象,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中国农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依靠农业经济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对开发与种植的农业产品科学合理的预测分析、选择合适品种、匹配物联网技术,通过构建智能灌溉技术、环境及现场可视化监测等方法促进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高效性,创建农村淘宝+实体店相匹配的电商体系,同时全面打通整个农业生产供应链,紧抓农业生产过程,有效管控农业生产环节,突破现有孤立的农业生产市场营销模式的瓶颈,避免时空差异演变的风险,促进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的转变。同时,通过开展农业生产与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管理,推广可追溯的平台监管等技术,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提升、管理模式改善等一体化建设[3],提升中国农业经济竞争优势,树立良好农业形象,打造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品牌,建立中国特色农业生产模式,打造农业产品品牌化生产与经营模式。
2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几年,我国不断提高对农业时空差异演变研究及区域差异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加大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开发力度,对于影响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不仅城镇基础设施得到网络全覆盖,偏远农村地区同样实现了基本的网络覆盖,进一步提高了物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应用范围,为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网络与数字化条件。在政府主导下,企业全面配合中,全国开展的农业经济示范工程,引导并且激励农民投入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同时引入金融企业进入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良性稳定发展,网络电商的发展让农产品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更好地销售,从而为实现中国农产品走出国门,走向全世界奠定良好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我国的物联网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相关技术仍然需要完善,在农业生产、经营、营销的数据分析及信息的传递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另外,因为农村缺乏网络技术人才,导致了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经济中的低效应用。
3发展优势
3.1农业生产力与资源利用效率高
农耕机械化水平在不断上升,时空差异演变背景下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力与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创造了更大效益。信息技术自身高精度、高效率的优势,将这些优势合理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尽管物联网技术并不是非常成熟,但很多技术已显现优势,例如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系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资源浪费,提高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管理能力及水平,农业生产开始由传统粗放管理转变为精细管理,而且在农业生产活动的不同阶段,利用智能传感器等新技术、新方法实时监控采集农业生产环境要素,及时获取农业生产状况,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也为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质量、产量,提升了农业生产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率。
3.2农业生产资源高效节约
要使农业经济能够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必须要有先进科学的农业生产创新理念,国家制定了通过创新体制改革,推动农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战略目标,明确了农业绿色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绿色发展理念。基于绿色理念,对农业资源的使用及资源节约与利用等方面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在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业资源保护、高效节约用水、耕地轮休耕种等都是农业绿色发展理念践行实施,为中国农业经济迅速发展提供了指导方向[4]。目前,已建立的农业监测系统、水资源合理有效利用数据采集系统,都是创新绿色发展理念所带来的效果,顺应了绿色农业发展的新时代要求。
3.3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安全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重视,社会对于农业生产安全与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将农业经济发展成果应用到保障人民群众生活中去,应用到保障农产品安全与食品安全中去,这也是我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新技术对食品的流通进行追溯,利用标签、条形码的方式对农产品进行计算机网络的系统数据传输,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公开化、可视化,进而提高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监控能力,实现农业生产的透明化,提高农业生产食品的安全性,保障人民生活安全化。
4存在的问题
4.1缺乏明确的培训目标
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其重要的对象之一就是农民,要提高农民的能力,就必须开展目标明确的培训工作,这是保证时空差异下的现代农业全面实施的关键因素。在时空差异演变的背景下,不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明显差距,不同地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应用,管理能力与观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就现阶段农民能力的培训工作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明确的培训目标,培训对象、手段与方法并不能完全符合当地实情,局限于对农民群体与返乡的农民进行培训工作,对于从事相关农业生产的大学生缺乏培训。
4.2培训内容缺乏实践性
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农民的生计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普遍存在一定的兼职其他产业的现象。在对我国不同时空差异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培训工作中,对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以及经营生产规模不同的农民[5],其培训工作的内容、方式同样存在着不同。目前,我国农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培训工作也基本是将基础性知识作为重点,很少针对不同农民群体制定相匹配的培训方案,缺乏科学生产实践性培训,落后地区的农民依然使用传统模式生产,导致农民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导致时空差异演变下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受到制约。
4.3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
在落实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完善人才培训体系作为基础。通过对时空差异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培训发展工作来看,政府部门培训工作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他社会群体缺乏参与的热情。在培训过程中,培训主题与内容都比较单一,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培训的教师力量也比较弱。此外,针对管理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与实践型培训存在交叉问题,导致二者的区分模糊不清,从而影响了培训工作的进展,不利于时空差异演变背景下农业经济培训工作的开展,而要促使以上问题得到解决,制定完善的制度必不可少,目前缺乏完善制度,不能积极引导企业、资金、高素质人员进入农业现代化生产进程。
5发展建议
5.1做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训的准确定位
在时空差异背景下,农业经济要高质量发展,做好培训工作非常重要,相关政府部门需要明确培训目标的主体。对于农业人才的目标群体做好定位,使用分层过滤的方式,加强对不同农业人才的筛选工作,确定好对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培训目标与定位。在对农民进行培训的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立足于全国农业发展现状,完善现代化的人才培养与培训机制,让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群体接受现代化教育,针对不同农民群体,调研其实际需求,制定不同培训计划,从而准确把控农民培训目标,提高农民培训效果。
5.2创新农业发展培训内容体系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科学技术的创新越来越快,需要对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培训内容不断创新。首先,政府部门需要通过问卷调查,调研当前农业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实际需求,促使培训内容符合大众需要。其次,需要促进农业生产部门与科研单位相结合,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实际与现状融入全新的科研成果,不断更新与完善培训内容。对于不同文化层次与不同年龄段的农民进行培训时要坚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农民群体开展不同培训工作,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邀请农业专家深入现代农业生产一线,在实践中依据农民需要即时培训,真正促进农民能力提升。
5.3完善相关培训机制
充分借鉴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在完善自身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和现状,根据现有的职业对农业进行产业与类别的划分,鼓励广大农民群体重视专业性水平的提升。通过完善的跟踪与反馈制度,让每一个农民都可以真正学习到知识,将学习到的知识合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政府部门需要依托现有的教育机构,健全培训师资力量,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养,鼓励培训师资队伍提高自身水平与能力,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6结语
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来说,依托时空差异的实际情况,实现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村的建设水平与农民的生活质量。在时空差异演变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从传统生产模式到农业的现代化生产,需要科学的谋划,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经济发展目标,做到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有效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农民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最终一定会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晨沛,李辉尚,曲春红.基于时空异质弹性生产函数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迁特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21(7):103-114.
[2]胡晨沛,李辉尚,聂凤英.生产函数异质性与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基于时空异质弹性生产函数模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1,26(3):201-211.
[3]尹朝静.中国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5):1-14.
[4]姚成胜,朱伟华,黄琳.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40(4):537-546.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范文4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办学规模、教育质量、总体实力都在不断地扩大和增强,建立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有质量保证的研究生培养制度。长期以来,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力的人才。但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方向已更多地从教学、科研岗位转向实际工作部门。为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更好的发展,必须重新审视和定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它突出体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做好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必须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科学合理定位,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创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模式,确保培养质量,这在《教育部关于做好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中已经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因此,培养和造就大批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服务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时代的要求,是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要求,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建立,是适应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完善我国农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举措。
2非农高校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农林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农业推广专业人才的优势。而对于非农高校,由于缺少农林相关学科的支持,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发展较为缓慢。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农业产业化转型时期,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农业推广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极大,而现有的农林院校又有限,其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现有的人才需求条件。这就为非农高校招收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创造了条件。另外,农林院校分布地区不均衡,部分地区没有农林院校,也导致农业推广专业硕士人才培养途径不足。而对于非农高校来说,开展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的招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充分发挥高校教育资源的潜力,完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具有重大作用。而且随着非农高校近来年的发展,专业设置越来越合理,越来越注重与社会需求的衔接。因此,培养农业推广专业学位人才,对非农高校来说是拓展研究生教育的大好机会,也使得非农高校招生单位积极性越来越高,并且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农高校农业推广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
3非农高校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3.1创新教育理念,构建合理的农业推广人才培养理论基础
研究生教育是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这种高层次要求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行动的先导。掌握农业推广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农业推广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农业推广技术或农业推广管理工作的能力,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农科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目标。一方面,促进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为地方高校强化“三农”社会服务提供新的契机和平台,也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实现复合型农业推广人才的培养,研究生教育可与地方政府、企业等联合,共同研究、开发项目,走“产、学、研”共同发展之路;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实验中心等实践场所;引导研究生进行实习、调研和座谈,这是检验所学知识并将其应用的过程。同时,研究生还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这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最后再用研究结果去指导新一轮的实践,从而实现“学习—实践—研究—再实践”的有机结合。
3.2合理调整培养计划,更新课程设置体系
我国受农业发展水平较低、资本市场不够发达、农业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等因素的制约,与国外相关学科课程设置相比,目前的课程体系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人文社科、轻科学技术等缺陷。为了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在设置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兼容性,做到与自然科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实现文理有机渗透;②不变性,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的讲授,特别是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化、市场化运作的基本规律上多下功夫;③前瞻性,课程建设始终应是动态的,不仅要使课程及内容具有知识性和系统性,而且要使之面向市场、面向未来;④宽平台,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在一级或二级学科平台基础上,向交叉、相关学科延伸,构建宽广的知识平台。⑤改进教材,注重实践运用。在教材选用上,采用了国内外影响大的、被同行专家认可的高质量教材。
3.3提倡研究性学习,加强对学生知识整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面对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传统的以传授理论知识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挑战,“填鸭”式课堂授课方式已不合时宜。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应该更多地体现为探索型、创造型,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对该专业重大农业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要积极采用课堂讨论、学术论坛等多种方式,利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课题组研究等教学手段,搞好学生个性创新精神综合能力的培养。此外,在培养模式中还应提倡研究性学习,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
3.4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
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离不开一支高质量的导师队伍。尽管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研究生具有更加自主、独立和个性化学习和研究地位,导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也从传统的教授转变为指导。导师对研究生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学术水平。正因为如此,不少导师切身体会到,提高研究生水平的关键就在于导师自身的素养。这此素养包括:①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科学态度,能严谨治学,为人师表;②了解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方向,在学科前沿开展学术研究;③有明确的主攻方向;④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有创见的科研成就;⑤有较强的科研组织能力。在优化导师知识结构的同时,注重引进竞争机制,可根据导师承担科研课题的数量和经费的多少来给定导师所带学生的名额。对科研课题较多、科研经费充足、勇于创新且精力充沛的导师,适当地增加学生名额。同时为了让导师更多地指导研究生,还将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质量与导师指导水平评估挂钩,以进一步增强导师的责任感,将有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4结语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范文5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
1、搞好农业普查是我们准确把握*市情的需要。这次普查不单纯是一次农业产业普查,而是一次囊括“三农”问题的全面调查登记,涵盖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各个方面。我们要通过这次普查,把*“三农”的家底彻底摸清。*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之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10年来,我市农村经济、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市农业产业化扎实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龙头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大户等不断涌现。同时,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加速流动转移,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变化程度如何、怎么变,发展优势在哪里,城乡差距在哪里,城乡怎么协调发展等等,凭我们现在手中掌握的一些数据是远远不够的。和省内其他县市一样,我市最落后的地方在农村,最弱势的群体是农民,最不稳定的产业是农业。对这些情况,迫切需要我们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迫切需要我们开展第二次农业普查,及时摸清“三农”发展变化和底数,从而准确把握*市情,尤其是“三农”的实情。原来有的一些抽样数据,毕竟是点上的情况,整体的情况还不够全面。本次农业普查就是要对我市555个行政村、14.49万农户及全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企业)和农、林、牧、渔场进行全面普查,摸清我市“三农”的底数,深刻认识“三农”现状,准确把握农业农村发展规律和主要特点。
2、搞好农业普查是我市实现“跻身全国两百强、打造实力*”目标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我市在年初的农村工作会议上也提出要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跻身全国两百强、打造实力*”。但我们现有的常规统计报表和抽样调查都不能满足全面监测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需要。这次农业普查的内容就是在深入研究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基础上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也在农村。就我市而言,全市现有58.*万人,其中49.13万人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4.6%。虽然,近年来我市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与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20字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像农村建设规划、农村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搞好这次农业普查,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农村现状的基本数据,便于评估农村小康建设进程,发现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这既是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基础工程。
3、搞好农业普查是深化农村改革,全面制定和落实“三农”政策的需要。近年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这些政策效果如何?需不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等等问题都需要通过普查予以回答。要重视农村社会,关注农民生活,支持农业发展,就要研究制定好相关政策措施,就必须以全面了解民情、正确判断实情、准确掌握农情为基础,就需要我们查清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变化情况,准确掌握农业生产要素、农业资源以及农民生活状况。搞好农业普查,对编制好“十一五”规划中涉及的农业农村工作、土地利用、农民增收等具体规划,以及科学制定“三农”政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这次农业普查是一次涉及“三农”的普查,是为了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形势的需要,为正确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更加科学、更加翔实、更加全面的基础性数据。各级各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建设新农村、实现“跻身全国两百强、打造实力*”目标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实抓好。
二、明确要求,正确把握农业普查工作重点
这次农业普查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市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法制、依靠科学、依靠群众,查清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基本情况,确保普查结果真实可靠,为实现“跻身全国两百强、打造实力*”目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依据。这次农业普查,重点要完成以下六项工作:
1、查清从事第一产业活动单位和达到一定规模农户的生产经营情况,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包括生产规模、投资、雇工、产出及产品销售方面的情况,进一步摸清农业资源状况,为市委、市政府制定切合实际的农村经济政策、发展农村经济服务。
2、查清农户家庭、人口特征与生活质量,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服务。包括农村住户家庭的基本情况、家庭成员、收入、居住环境、住房条件和生活设施、粮食安全等信息,以及农村道路、电信、电力情况,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饮用水、卫生条件等。既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实际,也反映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状况,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供可靠依据。
3、查清农村居民迁移、农村劳动力资源与就业状况,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包括农村居民及劳动力迁移的规模、速度和去向,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农村劳动力和外出务工劳动力所从事的行业、时间、职业、地点,以及地区类型、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率与闲暇时间等一系列信息。为“十一五”期间深入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逐步使广大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供全面的基础资料。
4、查清乡镇(街道)、村及社区环境情况,为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服务。包括建制镇吸纳的人口、企业个数和从业人员等情况,以及镇区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内容。从我市实际来看,自20*年起全面实施的“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乡村康庄工程等,给我市农村面貌带来深刻的变化。十一五期间,我们要继续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基础上,完善村镇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逐步把传统村庄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环境整洁、设施完善、服务配套、生活舒适、管理民主的农村新社区。
5、查清农业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为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包括农户家庭投资规模和乡村集体投资、农户的固定资产购买情况、重点农户的生产经营投资和乡村集体投资情况,为加快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建设新农村服务。
6、查清农业土地利用状况,为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服务。包括农业用地的规模与分类,不同类别的农业用地面积,以及新形势下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与流转、农业用地之间的转换等情况。土地资源状况尤其是耕地面积底数如何,是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数据,这次普查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摸清情况。国土、统计部门要密切配合,充分利用土地详查和土地变动调查资料,进行必要的核查,确保圆满完成这项任务。
三、加强领导,保质保量做好农业普查各项准备工作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从普查对象的数量及其分布地域范围看,比即将结束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工作量还要大,但时间上从现在起到正式展开普查工作,只有9个多月准备。可谓时间紧,任务重。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全市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原则,周密部署,精心安排,集中人力、物力抓紧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是在关键时段,要组织好、落实好,为高质量完成本次普查任务,拿出真实可信的普查数据打下扎实基础。
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机构人员到位。要组织强有力的农业普查领导班子及其办事机构。目前,市、乡两级普查领导小组已组建完毕,市本级农普办已建好内设机构,村一级需要抓紧启动,特别是各乡镇农普办要按时间要求组建普查机构。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负责人和乡镇(街道)分管农业普查工作的领导是直接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责任,多过问,多检查,多督促,及时解决实际问题。各级农普办要选调业务过硬、经验丰富、作风严谨的干部充实普查队伍,抓落实,抓进度,抓质量,确保高质量完成普查工作任务。
2、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农业普查内容多、涉及面广、任务重,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的广泛参与。作为普查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市统计局从去年以来已经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成效是明显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市里的部署要求和职责分工,负责做好相关工作。普查宣传工作,由宣传部门负责协调,新闻信息中心、广电总台负责具体落实;财政部门要抓紧落实普查经费;国土部门要及时提供土地资源状况信息;市农普办要加强业务指导;农业、林业、水利、人劳、国土等部门,要抽调身体好、素质高、业务精的同志,参加市农普办日常工作,选派人员在市农普办工作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由原单位负责;其他有关部门也要积极配合农业普查工作。要进行考核评比,对工作出色的部门,要进行奖励;对不负责任、敷衍了事的部门,要严肃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哪个地方出了问题,影响了全市农业普查工作,就要追究哪个地方领导的责任。
3、加强资金保障,确保经费及时足额到位。按照国务院要求,这次普查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逐级负责,并列入相应年度财政预算。由于本次农业普查调查对象多、工作量大,从国家和省两级农业普查经费预算来看,要比经济普查经费多三分之一左右,而且国家和省级普查预算在审批时都基本上是足额拨付。各乡镇(街道)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分级负担普查经费的要求,积极筹措落实普查经费。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工作需要审核经费预算,尤其是今年的所需经费要及时到位,确保这项工作正常启动。同时要加强经费管理,专款专用,厉行节约,从严控制开支,做到少花钱多办事。
4、加强人员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普查队伍。这次普查工作量大、专业性强,需要大量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参与。因此,普查所需人员的选用和培训,直接关系到本次普查工作的成败。我们要充分发挥乡、村干部的作用,选调符合条件的人员作为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要严格把好普查培训关,确保所有参加普查工作的人员都要经过严格的培训。
5、加强宣传动员,为普查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争取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支持是圆满完成普查任务的重要前提。这次我市农业普查仅现场调查就需要近4000名工作人员参加,加上整个普查工作历时4年,各级各部门的各类宣传、组织、试点、数据处理、后勤保障等,需要动员参与的工作人员就更多。因此,各级普查机构、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认真按照《关于做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宣传工作的通知》要求,充分利用宣传载体,采取多种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活动,特别是在普查的关键阶段,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普查、理解普查、支持普查,充分调动参与普查的积极性。
6、加强试点工作,为面上普查提供经验。试点工作是整个普查工作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高质量完成普查任务的有效途径。试点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普查方案是否可行,普查表能否顺利进行填报,需要做哪些改进和完善;二是采用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来进行普查,包括普查员的选调、培训,政府的协调组织,具体的操作模式,数据质量的控制方法等。我们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乡镇开展试点工作,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高质量完成本次普查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7、加强质量控制,保质保量完成普查工作。数据质量是普查工作的生命,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是普查工作的根本要求。为此,一方面要抓好农业普查登记,确保一次成功。要严格按照《统计法》的要求,如实填报普查数据,确保基础数据的真实可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漏报、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资料,对违反统计法的行为将依法查处。另一方面要对人员培训、调查摸底、现场登记、质量验收、数据处理等各环节严格把关,使普查数据经得起群众审视和实践检验。市统计局、市农普办要加强业务指导和检查,及时掌握工作动态,确保所查数据既符合我市实际,又为社会各界所认可。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范文6
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对我国零售业产业组织的研究,零售产业在区域经济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当前区域零售产业组织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组织水平低,城市过度竞争,未实现零售业态要素在地域空间配置上的动态均衡。零售产业是商品流通的最终环节,直接关系到商品价值的市场实现。零售产业组织优化有利于提高区域零售产业的经营绩效,达到区域市场的有序竞争。本文以安徽为例,分析区域零售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及实现途径。
一、区域零售产业组织优化面临的困境
1.分散化、小型化的传统组织形式
现今,区域零售的产业组织规模偏小,以安徽为例,小型的、个体的零售组织在零售业中所占比重较高。特别是在农村,存在大量分散的个体经营的零售主体,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极低。流通作为区域新农村建设的龙头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在现实中交替出现农产品卖难和买难的问题。农产品流通体系滞后,缺乏先进的零售产业组织形式。以安徽为例,安徽农村仍以分散、狭小的个体经营门市及摊点为主,部分地区的农村集贸市场仍以棚户市场、马路市场为主,主要业态是狭小的零售门市及原始零售摊点,基本是小规模的个体经营网点为主,大都分散经营,场地狭小,交易工具落后,而且简单重复建设,以原始的价格手段进行竞争,缺乏必要的演示和售后服务。
2.城市零售产业组织空间布局不合理
城市零售产业组织的空间布局,主要是城市网点的比例和配置。科学的城市网点空间结构应和城市的人口规模、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相一致。先进区域城市零售产业组织空间布局不合理的主要表现在商业布局不能和城市规模和人口分布状况相适应,零售超市企业大多以连锁形式的迅速扩张来占领区域市场,然而缺乏有效的统筹的市场规划,未带来整体经济效益的增长。
二、区域零售产业组织优化政策的目标
区域零售产业组织优化政策的目标应遵循以下的指导思想和设置原则。
第一,要有利于搞活市场,实行多渠道流通,发挥各种经济形式、经营方式的特点,合理分工、综合配套,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购买。
第二,要根据“有力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网点设置灵活多样,结构合理。做到专业和综合相结合,在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使各种类型的商业网点合理配套。
第三,要根据不同的经济地理位置、人口密度和消费水平,设置合理的网点层次。在主要街道和居民区内,应分散设置各种必要的商业网点。
第四,要根据方便群众和经济核算相结合的原则,合理设置县、乡商业网点。
零售产业组织区域结构优化是决定零售产业组织经济绩效、零售产业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具体包括城市区域产业区位结构优化和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零售产业资源配置的动态均衡。
三、城市零售产业组织区位布局优化
据统计,2004年安徽的人均消费水平由1990年的670元提高到3707元,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年均增长超过18%,消费者收入的增加,伴随而来的是消费层次、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方式的变化,随着生活水平节奏的日益加快,大部分都市人口主要在市内或近郊消费和娱乐,顾客希望在某一销售点内采购齐自己所需的物品,这就使百货商场、超级市场、购物中心都趋向涵盖顾客所需的所有物品。这使得不同零售业态都向消费者偏好集中的某一商圈内集中,从而使该商圈容易形成不同零售业态的过度竞争的状况。
城市零售产业优化的目标应根据城市的规模发展态势、人口集中与分散态势、交通网络构建态势等因素,由政府主管机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其程序,合理规划和决定零售产业区位结构及其空间分布,以防止、控制各种零售商盲目、无序的进入,规范竞争秩序,提高零售产业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发展城市经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具体而言,应将区域内城市按规模和功能进行一定的划分,安徽作为中部地区,有省会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从安徽的城市规模看,大部分城市属于中小城市,而中小城市,中心城区和市郊地价差别不大,但城区和郊区人口密度却差别巨大,因此在中等城市的大中型零售业布局应集中在中心城区,接近商业中心和交通干道,这样就能截留较多的随机型消费顾客,大型超市的连锁店不宜过多。在中等城市,由于城市区域面积的制约,只需几个大型的超市就可满足市民的购物需求,以安徽蚌埠为例,城市居民日常购物的超市主要集中百货大楼、华运、华联、家乐福等几家超市的地区总店,连锁店过多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加大企业运营成本,而效益却不容乐观。
对于省会城市,由于居民的居住人数较多,且收入在区域中较高,加上区域高教育程度的人群多在此生活和就业,消费观念比较开放,消费水平相对较高,因此可以发展消费水平较高的商业街,建立超市连锁店网络。该商业街满足区域高收入者的在时尚、娱乐、休闲等方面的需求,起到区域消费潮流的作用。业态选择以大型百货商场为主,集聚区域内大型的零售商,并配以餐饮、文化、娱乐等设施。由于省会城市人口的规模和流动人口的速度,超市可以采取连锁经营的形式,合理界定商圈,科学选址,避免重复布点,利用区域的一个配送中心对单店进行配送,获得供应或采购上的规模经济,提高整个超市连锁店网络的经营效益。
四、区域农村零售产业组织优化
在农村农产品的零售市场的问题是特殊的,它实际上需要实现农产品出售和工业产品购进的两个市场的统一。而实现这两个市场的统一需要实现区域农村零售产业组织优化。
区域农村零售产业组织不合理使得农村的消费存在很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此时农民面临着逆向选择的问题。在整个市场上对于高质量或低质量的产品都只能以平均化对待,同时也支付平均化的价格。因此高质量产品的价值被低估就逐渐退出。低质量和伪劣产品则逐渐充斥农村市场。农民作为市场的弱者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上进行的博弈。很容易使其丧失对市场的信心,弱化其购买能力。
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就需要销售高质量产品的零售厂商利用广告、公共宣传等对农村消费群体散发出各种信息,建立和完善农村商贸市场。零售商可以通过价格、信息、展销、和各种宣传活动,对农村消费者进行演示,向消费者传授消费知识和技术。通过市场的信息扩散和聚集机制,使供需双方的信息都得到有效扩散,信息不对称现象得到极大改善,这有助于高质量产品在农村的扩散,也有助于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农民对于生产者的产品需求在P[,1]被给定,生产者生产成本(假设为不变单位成本)MC[,M],零售商有P[,0]的单位销售成本,均衡价格在OP[,1],产生零经济利润。假设销售高质量产品的零售厂商进入农村,均衡价格在OP[,2],现在零售差额增加的P[,2]P[,1]将是零售商花费更多的服务,包括向农民通过广告、公共宣传等对农村消费群体发出各种信息。在销售价格位于OP[,2]时,产量将近似在OQ[,2]、P[,1]ABP[,0]的面
积将是农村原有销售商提供的服务成本。P[,2]HAP[,1]的面积将是高端零售商提供的服务成本。产品零售价格从OP[,1]增加到OP[,2],农村消费群体得到更多关于产品的信息,高质量产品售后服务也使得农村消费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增加,产生了更大的需求,需求曲线平行移动到D[,2],以至销售高质量产品的零售厂商进入农村以后,产量OQ[,2]高于以前OQ[,1],现在因为产量的增加,生产商利润增加了,由交叉阴影面积MLNM表示。因此,销售高质量产品的零售厂商进入农村市场,有利于向农民提供更多的服务,刺激了农村消费者需求,导致更多数量的销售和生产者利润的增加。
另外,由于零售商提供的有价值的零售服务,农村消费需求的移动几何上增加了交叉阴影四边形RGHJ的消费者剩余。然而,价格的增加导致消费者减少由水平交叉四边形的剩余P[,2]HAP[,1],这被转化成增加的销售成本。比较这两个四边形,剩余RGHJ超过了损失P[,2]HAP[,1],因此存在一个净消费者剩余所得。另外,还存在生产者剩余的长方形面积BLNM,这样,消费者剩余变大,生产者剩余变大。在销售高质量产品的零售厂商进入农村以后,消费者剩余加生产者剩余大于农村原有销售商条件下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因此,销售高质量产品的零售厂商进入农村以后整个社会福利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