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基本原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绵城市基本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绵城市基本原理

海绵城市基本原理范文1

关键词:家用空调 冷凝水 节能利用 技术改进 应用探析

家用空调作为空气调节装置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也完全具备了其他空气调节器的基于空气调节运转原理的所有特征。我们知道,空气调节装置的冷暖效用是通过利用送风温度、新风以及回风这三个流程的混合点的露点温度而实时改变而实现的。具体结合家用空调之中的冷凝水的生成,其实就是利用水蒸气的遇冷凝结就会冷凝变成冷凝水,然后借助温差比值进行露点送风,这样空调系统蒸发器的表层温度始终远低于机内空气的露点温度,而当空气流经空调机组之内的冷却器之内,空气里的水分子就会遇冷液化凝结为小水滴流出,最终汇合为容量可观的冷凝水。

家用空调冷凝水的温度一般都维持在10℃―15℃之间,该温度值内的水分具备诸如洗涤、浇灌等二次利用的实际效用。而由于目前家用空调冷凝器的运作架构较为陈旧单一,加之普通民众对于空调冷凝水的处理也大多都是用器皿将其收集盛放,最终当做废水倒掉,这无疑造成了这一清洁水源的极大浪费。基于此,笔者认为及时全面地更新改造家用空调的冷凝器架构以及拓展延伸冷凝水的节能适用,无疑具备切实集约的产业价值与实际效益。

一、家用空调冷凝器的运作原理与改进探索

1.1 家用空调冷却器运作模式

空调冷凝器的冷却模式主要包括水冷、风冷、蒸发冷却三种。现阶段家用空调为了实现水资源的集约利用,普遍还是采用了较为实用的风冷模式与蒸发冷却模式。风冷模式的冷凝作用不仅耗电量相对较大,而且自身对于灰尘颗粒等杂质的过滤效果也有待优化。而家用空调由于频繁处于高强度运作之下,所以就使得每个运作时间周期之内的冷凝水量的蒸发量相应上升,单一的蒸发冷却往往无法满足高强度之下的冷凝水的散热蒸发。这就使得蒸发式与风冷式的混合模式逐渐成为了当前家用空调冷凝水集约节能更新改进的主要途径,这种混合式的冷凝方式强化了水汽化传热的物理效用,进而明显提升改进了风冷与蒸发冷却这两种模式的传热效果。

1.2 家用空调冷却器的更新改造

基于利用风冷雨蒸发冷却的混合运作模式,笔者认为可以在居民建筑室外机的下部架设冷凝水集水容器,其通过借助重力作用而将空调蒸发器下方积水盘内的水滴进行收集,接着利用水泵加压作用将冷凝水液体输送至冷凝器的上部,并通过冷却雾化器的遇冷雾化作用,最终将小水滴均匀喷洒至冷凝器的表层,如图1所示。

这一方法的优势在于最大限度地集中利用了冷凝水,并通过雾化喷洒,有效改善了冷凝器运作系统的区域温度,进而保障其良性稳定地持续运作;而该方法的缺点在于每个运作周期之内的水泵的流量都会大幅度超过冷凝水的流量,这样就无法完全保障冷凝器对于凝结水的全部汽化,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凝结水顺着冷凝器向外倾斜流出,最终导致冷凝器运作意外中止等突发状况。

而通过对于以上节能途径的更新探索、优劣罗列,笔者归纳总结了契合家用空调冷凝水收集处理节能利用的综合模式,那就是通过风冷与蒸发式冷却结合的基本原理,在原冷凝器的出口出另外架设安装小型蒸发式冷凝器进行辅助散热,这样就可以通过冷凝水作为主要水源增加过冷度,从而有效降低了冷凝器的出口温度,也保障了绝大部分的冷凝水的充分散热释放。这种方法不仅操作简便,而且成本投入也相对较少。其整体运作如图2所示:

通过对冷凝器的架构解析,笔者认为适宜采用在室外机组外壳中心位置开凿直径为2cm的小孔作为接出口,通过金属管的焊接外架进行连同,而室内机组的凝结水管就可以与之相连,上下两端则需要与均水管进行改道连接,并在冷凝器肋片顶部放置海绵体进行预防金属腐蚀,同时发挥吸附集合冷凝水流失之中的灰尘颗粒等杂质的过滤效用。

而需要注意的是,冷凝器低端的海绵体与积水盒的实际厚度应当根据家用空调的体积规格适当进行调整,这样就可以使得冷凝水经过均水管的吸附作用之后,较为协调地均匀铺洒于位于上部的海绵层的表层之上。而当海绵层的吸水作用基本饱和之时,大部分凝结水就会在海绵层下部肋片的吸热作用之下进行物理蒸发,而一小部分未能有效蒸发的冷凝水则会在重力作用之下经过海绵层沿着肋片向下滴垂,接着进入下层海绵体与积水盒之中,这样也可以在自然散热过程之中进行充分有效的蒸发,最后则会集聚形成较为清洁的冷凝水。

二、家用空调冷凝水节能利用的切实应用

冷凝水基于空气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的这一物理变化而形成的,所以其具备纯净水的化学特质,加之通过上述的机械改造,空调运作之中所产生的冷凝水不仅清洁无污染,而且纯净无异味。这就使得将家用空调的冷凝水收集处理作为二次节能实际利用的理论架构有了前提支撑,而具体结合冷凝水的基本特质,笔者认为将其大范围用于绿化灌溉以及卫生喷洒较为切实集约,这也契合当下我国水资源区域性匮乏的阶段现状。

2.1 绿化灌溉用水

城市地区的大型公园、公共绿地以及居民小区的中央空调的机组数量相对繁多,且其区域之内的草皮、花卉、树木的绿化灌溉也需要频繁进行养护作业,这就使得水量的消耗极其巨大。而由于上述建筑实体之内的空调系统所产生的大量冷凝水的自然流失,及时有效地创设制定对于中央空调冷凝水的回收利用就显得必要而关键。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依照上述大型建筑实体的占地面积所对应的空调冷凝水产生量与绿化灌溉用水量的比值进行计算适配,一般而言,一幢占地1000的6层市政楼宇每天产生的冷凝水的容量基本维持在5吨上下,而依照其对应的绿化场地的用水量则为1.5l-2l/,那么对于这些绿化场地的喷洒灌溉就显得充分而细密,不仅有效实现了冷凝水的二次节能利用,而且也极大地养护了居民小区公共场地的绿色植物。

2.2 卫生洗洒用水

鉴于在临近人流物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诸如在大型火车站、汽车站以及机场的候车厅、候机厅的居民小区建筑群的空调使用的巨大强度与频度所产生的容量客观的冷凝水,笔者认为可以因地制宜地将附近小区居民的空调冷凝水用作以上场所的卫生洗涤用水。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大型容器架设于上述大型场所临近居民小区的合适位置,并使用网络化的输水管道外接于小区居民的空调冷凝水出水管处,使其释放出来的大量冷凝水顺着数量众多的管道流汇于容器之内,相关工作人员则可以使用大型机械车辆将盛满冷凝水的大型容器运输至需要进行洗涤、喷洒的以上大型公共场所的具体区域,而通过对于中央空调的冷凝水的综合节能挖掘利用,不仅有效节约了以上大型公共场所对于用水需求的成本投入,而且也协调调节了的区域环境的空气质量。

三、结语

家用空调冷凝水节能利用作为一项具备基础式、组件化、技术性的综合集约的程序作业,在空调系统生活应用之中发挥着拓展资源利用途径、提升民众生活方式环保品质的关键效用。从保障家用空调装置运作实效的节能多元以及民众生活清洁集约的基本立足点出发,进一步细化更新家用空调冷凝水节能利用的技术理论创新、综合方法创设,持续高效地进行市场化的适配推广,从而协调实现家用空调冷凝水节能技术改进优化与民众生活质量水准更新提升的交互双赢。

参考文献

[1]陈钢.分散式空调冷凝水的回收与节能利用探讨[J].建筑节能, 2011(9).

[2]周蔚.空调冷凝水回收利用技术及实践分析[J].实验室科学, 2011(11).

海绵城市基本原理范文2

关键词:建筑 建筑结构 防火

一.建筑火灾特点

在火灾事故中, 火灾对高层建筑物的危害比对低层建筑物更大。其火灾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火势蔓延途径多、危害大; 疏散困难, 容易造成重大伤亡事故;消防设施不够完备, 扑救困难; 功能复杂, 起火因素多。发生火灾时, 由于建筑材料和构件被燃烧或破坏, 整个建筑结构必然遭遇到不同程度的局部破坏或全部倒塌。造成的后果是:

(二)对钢结构的影响。钢的耐火性能较差, 受热后很快出现塑性变形, 被火烧15 分钟左右, 构件会严重变形, 随着局部的破坏, 造成整体失去稳定或者破坏甚至倒塌。对于破坏后的钢结构是很难修复的。

(三)对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的影响。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 在高温作用下, 钢筋伸长, 预加应力逐渐丧失, 从而降低结构的承载能力。

对砌体结构的影响。在高温下砌块内部受热不均, 导致砌体结构容易开裂。同时砖墙发生倒塌。

(四)火灾时, 一旦上部结构倒塌, 落在下面楼板上的物质大量吸收灭火后的污水, 大大地增加楼板的荷重, 使楼板因超载而塌落。一旦灭火水落在高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表面, 因其突然冷却造成结构表面收缩裂开, 表皮剥落,不仅破坏了钢筋保护层, 而且因主拉钢筋被烧, 导致整个结构破坏。

(五)高温下建筑材料的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加上火灾中结构本身产生的热应力等因素, 火灾对高层结构的影响比一般建筑的影响更复杂。

二.提高耐火极限的措施

为了保证建筑的安全使用,在设计防火设施时,必须要尽可能的提高结构构件耐火极限。

主要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设计构造和防护层。

(一)在建筑结构耐火设计时,适当增加构件的截面尺寸,是提高构件耐火极限的有效方法。而,在处理混凝土构件时,合理的增加保护层厚度,也是一种非常简便、有效的措施。因为钢筋的强度变化,是决定混凝土构件的耐火性能的标准。基本原理是:通过增加保护层厚度,能够有效的延缓热量向内部钢筋的传递速度,这样可以很好的防止钢筋强度下降的速度,这样就教好的提高了构件的耐火能力。有效的改善结构的细部构造,也可以很好的提高耐火性能。如增加构件的约束可以减少挠曲;加强易受高温影响的部位,或者尽量避免;增加钢筋的锚固长度和改变锚固方式,比如将直线锚固改为吊钩、弯钩或机械锚固;处理好构件之间的接缝,避免穿透性缝隙。通常情况下,构件的防护层有三类:耐火保护层、耐火吊顶和防火涂料。实践表明,钢构件的耐火性能很低,如果不加其他保护措施,钢构件的耐火极限一般仅为0.25h,这无疑是不能满足防火设计要求的,所以钢结构往往需要做防护层。

(二)使用防火涂料,可以利用其在火焰高温作用下能迅速膨胀发泡,形成较为结实和致密的海绵状隔热泡沫层或空心泡沫层的特点,将火焰与基材相隔离,可以有效的阻止火焰在基材上的传播和蔓延,进而可以阻止火灾的扩大。从种类上看,防火涂料的种类多种多样,从涂层厚度的角度上看,可以分为薄涂型和厚涂型。薄涂型厚度在2—7mm,用于钢构件时,耐火极限可以达到0.5-1.5h;厚涂型厚度在8—50mm,耐火极限可以达到0.5—3.0h。

三.建筑结构防火设计

(一)建筑结构防火设计的基本思想

建筑结构的防火设计, 必须遵循国家有关规定, 针对火灾特点, 采用可靠的防火措施, 做到保障安全、方便使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高层建筑结构防火设计的基本思想就是要使高层建筑的基本构件遇火时要有足够的耐火极限,保证结构不破坏,不会因失稳而倒塌, 在火灾过后便于进行加固和维修。高层建筑结构防火设计的目的是在规定的时间内, 使结构在火灾作用下, 达不到承载能力或变形的极限状态, 以保证结构完整, 有利于消防人员的及时赶到并能保证人们逃离现场。

(二)高层民用建筑构件防火设计

我国《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 95 (2001 版)根据高层民用建筑的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疏散和扑救难度等将其分为两类: 相应高层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分为一、二两级。一类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与高层建筑直接相连的裙房,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建筑物的地下室,其耐火等级应为一级,高层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不应低于表1 规定的耐火等级。因此建筑构件的耐火设计指标实质上是建筑构件的耐火性能,它是以耐火极限的长短来衡量。我国对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按国家标准《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GB9978) 通过耐火试验,按时间—温度标准曲线确定的,该方法同70 年代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试验方法ISO 834 的条件基本一致。

(三)建筑结构的防火设计

建筑结构的防火设计要求结构有一定的抗火时间, 能在规定的时间内, 在预期的火灾模式下,不至于达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或变形能力极限状态, 不超前丧失整体稳定而倒塌, 以便消防人员及时灭火, 减少人员伤亡, 减轻结构在火灾中的损害, 缩短灾后恢复结构功能的周期, 减少间接损失。建筑结构构件防火设计是以概率理论为基础,按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或变形能力极限状态,建立结构构件防火计算模型,计算构件的防火系数Rf ;用力学分析计算构件在火灾时构件承受的有效荷载和温度共同作用下的荷载效应Sf; 当Rf >Sf 时, 结构稳定不倒塌; 当Rf

结束语:在建筑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必须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火灾隐患,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状况,在设计时采用先进的理念,采用实用的设计方案,确保建筑结构的耐火限度达到相关的标准。

参考文献

[1]董芳芳.高层建筑现状分析与其火灾预防对策探讨[J]山西建筑,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