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训练的种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训练的种类范文1
关键词:芭蕾;基础训练;体育舞蹈;重要性
1前言
体育舞蹈,又称为“国际标准舞”,是从“社交舞”转变而来,这是项将体育技术与形体艺术相结合的运动项目。它分为两个项群(摩登舞和拉丁舞,10个舞种)。1992年,体育舞蹈被列为奥运会表演项目,2010年广州亚运会,体育舞蹈首次列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随着体育舞蹈的发展,将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显得越来越重要,这对运动员的技术、体能、表现力、创造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纵观我国体育舞蹈运动的现状,以高难度技术动作为取胜点是我们的风格。相反,艺术表现能力不足是影响我们成绩进步的致命弱点。因此,探讨如何在体育舞蹈运动中增强运动员的舞蹈意识训练就成为我们目前应该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2芭蕾的基础训练方法
芭蕾基础训练以规范性、科学性、严谨性为其特点,通过“开、绷、直、立”的基本技巧,严格的舞蹈技术磨练,使运动员形成挺拔、匀称、完美的身体形态,并使心灵与形体完美交融,在获得精湛完美的动作技能时,在专业气质上也得到了培养。
3现代芭蕾技术训练方法与体育舞蹈技术训练中的运用
从现代芭蕾的技术层面上可将芭蕾基本技术分为动态技术和静态技术。同样,在体育舞蹈中也包括动态动作和静态动作。动态动作需要灵敏协调,不但包含了复杂的步伐,同样对身体的感觉要求尤为苛刻,要求技术全面,动作细腻多变。而静态技术要求舞者表现出优雅大方,雍容华贵的超众气质。完成这些动作时,在动作规格和节奏上要把握准确,这样才能体现出舞蹈美,在这一点上二者存在相同之处。
3.1芭蕾动态技术训练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运用芭蕾基础训练的动态技术是由跳、转、跳转结合连接动作构成的。跳的技术有小跳、中跳和大跳,转的技术包括地面上双脚支撑和单脚支撑这两大类别。在体育舞蹈训练中主要借鉴的是芭蕾技术中的旋转技术。在单人旋转技术中,主要借鉴了芭蕾的转体蹬摆以及躯干的直立技术,这对掌握个人旋转具有重要意义。在双人旋转技术中,这种借鉴尤为重要。芭蕾与体育舞蹈最明显的项目特点就是对腿脚的动作有着特殊的要求。在体育舞蹈的下肢动态技术动作训练中,可以采用芭蕾的半蹲、深蹲、小跳及跳转的训练方法,来提高体育舞蹈运动员膝关节的正确用力和身体的缓冲能力。同时在体育舞蹈动态技术训练中,我们可以借鉴芭蕾的擦地、举腿等动作来校正规范运动员的脚形、腿形和舞步的动作形态。
3.2芭蕾静态技术训练在体育舞蹈中的应用芭蕾基础训练的静态技术包括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和熟练运用各种舞姿的能力。芭蕾的静态技术训练手段主要借助把杆。根据动作的需要可采用单手扶把或双手扶把进行训练,使动作达到完美的动力定型,找到肌肉的正确用力和全身各部分的正确姿态。身体的控制能力是舞蹈中必须掌握的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之一,动作完成与否,动作幅度精准掌握均是衡量身体控制能力的标准。控制能力对脚与地面的关系要求严格,掌握了脚与地面的关系,才能控制重心和身体动作的协调、控制动作的节奏速度、脚开的控制能力和立的控制能力。在体育舞蹈中会设计一些静态造型,尤其是在高级舞步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两人的配合形式,展现出唯美的画卷,这些动作的掌握要循序渐进的科学训练。练习初期可以借助芭蕾把杆进行训练,在找到正确的用力感觉后再脱把练习,这样对体育舞蹈中静力性动作造型的掌握起到帮助作用。
4提升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水平
体育舞蹈的10个舞种风格迥异,音乐特征也均显不同。在训练中如果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技术动作的提高上,那么往往会给舞者养成一种机械化、公式化的动作习惯。一旦舞者缺乏乐感和想象力,就局限了舞者在艺术创作中的提高。因而在芭蕾训练中要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关注音乐,学会理解音乐,将身体与音乐融为一体进行整体训练。音乐的风格要根据编排的动作特点进行选取。教师应引导和启发学生,拓展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使其心理、肢体能与音符吻合在一起。可以安排一些带情感性、表演性的综合组合作为上课内容,更要精心选择各种类型的音乐,通过别具匠心的音乐设计和编排,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发现舞蹈在不同音乐的烘托下所诠释的不同情感,培养学生精确捕捉音乐形象的能力,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表现能力。
5结论
5.1体育舞蹈训练在依托芭蕾训练的基础和核心上,依据自身特点,浓缩精华,提炼精髓,抓住对本专业最有价值的内容,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使训练效果体现最大化,为体育舞蹈的训练和教学提供坚实的专业支持。
5.2音乐训练对体育舞蹈有着最直接的积极的影响,研究借鉴芭蕾乐感的培养方法,结合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加强音乐相关理论素养,这对完善我国体育舞蹈运动技术教学训练手段,缩小我国体育舞蹈运动与世界高水平运动员之间的差距,对建立我国体育舞蹈教学训练支撑体系有着重大意义。
5.3动作是舞蹈运动的基本元素,解决我国体育舞蹈选手动作缺乏艺术表现力的问题,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改变以往的动作简单模仿情况,应将动作艺术表现力的培养提升到一个理论认识层面。
作者:郑辉 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薇.芭蕾基训规范之我见[J].前沿,2008(9).
[2]赵卫华.浅谈芭蕾基训课的特点[J].艺术教育,2006(6):10-13.
[3]柴黎明,长场景.芭蕾基训的基本要素[J].东方艺术,2005(6).
体育训练的种类范文2
随着全社会对残障学生的关注和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入,课余体育训练已成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康复、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1].因此,对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
1.1参训残障学生情况在所调查的17所安徽省地市级特殊教育学校中,共有248名残障学生参与课余体育训练,其中男生为202人,女生为46人,参与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主要是语音类、视力类、智力类的残障学生,分别为171人、35人、42人.可见,特殊教育学校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男生远远于女生,同时参训的语音类残疾学生要明显多于视力和智障两类残疾学生.通过调查显示,残障学生通过参与课余体育训练,最大的收获是增强自信、磨练意志(占38.3%),其次是增强体质(占29.8%),再次是增进与教师、同学、比赛对手的交往(占20.2%),而运动技术的提高、竞技水平的提升只是少部分参训学生所追求的价值(占11.7%).此外调查还发现,残障学生参训的动机依次是:对体育运动具有浓厚兴趣(占46.8%)、为了集体荣誉(占23.8%)、挑战自我(占16.9%)及健身康复(占12.5%).
1.2体育场地、器材、经费情况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场地总量较少,各校对体育场地的拥有率较低,且体育场地面积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在被调查的特殊教育学校中,体育场地面积最小的学校仅有200,最大的学校有4000.在17所地市级特殊教育学校中,4所学校有田径场,15所学校有篮球场,3所学校有排球场,4所学校有足球场,10所学校有室内乒乓球房,4所学校有体育康复训练室.场地设施不仅数量不足,且“常人化”的特点较为突出,与普通学校的场地设施几乎没有差别,不符合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例如国家规定:盲校体育场地设置要求“适宜视力残疾使用的环形跑道或直道,除少部分留作硬地外,宜铺设草坪[2]”,但几乎所有学校的体育场地都是水泥地或沙土地.调查显示,有70.6%的特殊教育学校认为现有的体育器材种类和数量不能满足学校体育训练的需要,且多数特殊教育学校现有的体育器材比较陈旧和老化,使用年限较长.教练员制作简易训练器材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目前仅有2所学校在训练过程中能够使用自制的简易器材进行训练.调查得知,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普遍较少,经费投入最高的学校为2400元,投入最低的学校仅有300元,平均体育经费为1500元.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训练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划拨的教育经费(占88.2%).在训练经费使用范围方面,用于场地建设和添置训练器材所占的比例很小,训练经费通常只能保证购买参赛的服装(鞋)、发放训练津贴和奖金等.
1.3参训项目及训练情况调查显示: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开设的项目主要有篮球、田径、乒乓球、羽毛球、举重5大项.而我国残疾人体育已开展并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共有田径、游泳、举重、射击、盲人柔道、轮椅篮球、坐式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轮椅网球、盲人门球、射箭、硬地滚球、盲人足球、轮椅击剑等15大项[3].相比之下,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训练开设的项目相对较少.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坚持每周、每月开设2-3次训练课的学校分别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5.8%和11.8%,82.4%的学校在赛前2-3个月才开始安排训练课,可见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课的安排具有明显的“突击性”色彩.在调查的17所特殊教育学校中,体育训练都有训练计划,但通过查阅教练员制定的体育训练计划,可以看到训练计划在训练目标的定位上普遍过高且无“指标体系”,在训练内容的安排上过于重视“体力”而忽视“心智”,在训练的组织和控制上所采用的手段较为传统、缺乏创新等.
2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制约因素
2.1社会重视程度不够目前社会对残疾人体育事业总体来说宣传不够、重视不足、投入力度不大,对适合残疾人进行体育训练的场地、设备、器材进行研发不够,从事残疾人体育事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少,缺少宣传残疾人体育运动知识的书籍和刊物,媒体对残疾人体育运动的报道也很少,还没有形成真正理解、尊重、帮助残疾人进行体育训练的社会氛围[4].与正常人相比,残疾人进行体育训练不仅需要运动员、教练员的努力,尤其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扶持,需要广大志愿者的辛勤付出,特别是对视力残疾运动员而言,如果没有引导员帮助,他们的训练和比赛将无法进行.
2.2残障学生思想观念存在误区一方面,残障学生在思想上没有认识到体育运动对自我保健、康复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残障学生在心理上普遍存在自卑、意志薄弱、缺乏主动、兴趣单一等特点,因此,残障学生有着比正常学生更强的自尊心,担心因从事课余体育训练而遭到他人的讥讽、嘲笑和议论,孤僻封闭的性格使得他们对生活中的一切失去兴趣,甚至觉得生活毫无意义[5].在这一点上,女生和视力残疾学生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也是导致特殊教育学校参训学生男女性别和残疾类型的比例存在很大差异的原因之一.
2.3残障学生运动能力较为薄弱残障学生由于自身身体的局限,给日常生活、学习乃至运动都带来诸多不便,且残障学生间的残疾种类不同、个体差异较大、运动能力参差不齐,这给训练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也影响受训学生运动水平的提高.如:视力残疾学生由于缺乏视觉表象,他们的语言缺乏感性做基础,导致语言与实物脱节,同时由于空间定向能力差,通常要依靠听觉和触觉来补偿,对事物感知受到局限,通过其它感觉器官获得的感性材料往往只反映事物的局部特征,以此作依据进行分析、推理,很容易产生错误判断;语音残疾学生则主要依靠视觉、味觉、嗅觉等途径来感知外界事物,因而限制了感知觉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且由于感知觉活动缺少语言活动的参与,使第一信号系统(客观事物)与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出现脱节,造成他们接触的东西虽然很多,但能够表达的却很少;智力障碍学生,其身体发育随智力落后程度的加重而越来越差,生理、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在肺活量、肌肉力量、身体平衡能力、身体协调性等指标上明显落后于健全学生[6].
2.4训练科学化水平不高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不仅肩负着培养参训残障学生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基本方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且也要提高参训残障学生的运动竞技水平,而竞技水平的提高主要处决于训练过程中科学化程度的高低.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科学化程度总体不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视力残疾和智力残疾两类学生的选材方法和手段不够科学;(2)训练目标存在“起点高”、训练实施存在“步子大”的现象;(3)训练内容体系主要体现为“体力型”特征,即重视体能、技术、战术等内容的训练,忽视智力、心理、作风等方面的训练;(4)在训练活动的组织和控制过程中不能灵活运用指导训练的各项原则,如扬长避短、循序渐进、区别对待、安全练习等原则;(5)运动负荷难以驾驭,对体育训练中运动量和强度的安排主要依靠教练员个人经验和直观感觉;(6)训练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做到知己知彼,如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不注意收集全国(省)残运会、特奥会的运动成绩,比赛规则的变更,竞赛器材的改进,以及其它省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训练状况等方面的信息.#p#分页标题#e#
3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对策
3.1营造有利于开展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社会环境(1)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残疾人教育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残疾人体育工作“十一五”实施方案》等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残障学生参加体育训练的权益,疏通体育人才的输送环节,切实解决参训学生的奖励、升学、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问题[7];(2)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加大对残疾人体育知识、残障学生运动员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精神的宣传力度,营造出有利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良好氛围;(3)残联、教育、体育等行政部门要动员社会各界发挥各自优势,支持、关爱残障学生体育训练工作,培养以扶残助残为荣的良好风尚;(4)在社会及各级学校中加强为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提供志愿服务的宣传,加快残障学生体育训练志愿者、引导员队伍的组建.
3.2提高参训残障学生对残疾人体育功能的认识只有对残疾人体育功能有着充分、足够的认识,才能真正唤醒广大残障学生参与课余体育训练的内在动力,可见提高参训残障学生对残疾人体育功能的认识显得十分重要也非常必要.残疾人体育功能主要有:(1)价值补偿功能,即个别肢体或器官系统功能丧失,通过运动可使其他部位或器官系统的功能得到一定补偿,如视力残疾者通过盲人门球运动可提高其听力功能;(2)康复健身功能,由于残疾青少年身体发展的可塑性较大,残疾部位不一定完全定型,根据“用进废退”理论,通过锻炼和训练可以改进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健康状况,甚至还能使残疾部位的功能达到恢复,如2008北京残奥会我国脑瘫短跑运动员杨晨和爱尔兰脑瘫足球运动员马龙分别被取消所创纪录和参赛资格,其原因是残疾人医学委员会通过科学鉴定,认定他们身体状况已接近正常人水平,这说明他们经过多年体育训练,身体残疾已经得到康复;(3)教育功能,通过体育锻炼和竞赛可以克服来自生理、心理方面的各种阻力和困难,磨练残疾人刻苦、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残疾人奋发向上、拼博进取、为集体荣誉而战的道德风尚;(4)娱乐功能,残疾人体育往往融娱乐性、游戏性和竞赛性为一体,通过参加或欣赏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可以起到调节心理、愉悦身心的作用[8].
体育训练的种类范文3
通过教师对体育基础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正确地对待体育,形成正确的对待体育的态度。在讲授的过程中,不能只是理论上的讲课,要避免枯燥的课堂,更注重能够活跃课堂气氛的讲课方式,达到多元化的效果,并且希望能够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实例的说明,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竞赛、演讲、小组表演等模式来让学生自主学习。将与体育相关的内容更多地展示给学生。
2.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
如果能够改变之前单纯的训练或者是单纯的讲课的教学方式,应该就会有好的效果。单一的教学方式会让课堂变得乏味,学生会没有兴趣去关注体育课,更不用说体育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就意味着讲课的实际效果是极差的。因此,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让学生不再被动,而是主动地参与,才是培养体育意识首先要做的。在开展室外的训练时,课程越丰富多彩越好。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数生活环境优越,刻苦精神和意志力都有待加强。夏天和冬天,因为天气的原因,很多学生不愿意参加课外的训练。如果教师能够开展多类型的体育训练活动,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就会慢慢喜欢上这些体育活动。
3.培养兴趣,享受体育的快乐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够注重学生的兴趣在哪里,也不够细心观察学生的潜力,更没有想要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精神。兴趣能够让学生产生动力,没有兴趣就会有可能出现有部分学生喜欢体育但是并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享受到体育的快乐,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对日常的体育训练也会有兴趣,这样培养体育意识也不再困难。长期在这种氛围下训练,也能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能够健康地发展。
4.培养合作意识
日常的体育训练中,有很多活动都需要团队合作。合作意识与体育训练是相辅相成的。在体育训练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并且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而不至于太自我化。反之,也是因为合作意识,能够更好地进行体育训练,与他人共同努力,得到集体的胜利。这种靠团队取得的胜利比个人得到的胜利更有价值,更值得被称赞。
5.培养自我锻炼的能力
在学校的体育课堂时间十分有限,因此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但这种锻炼不是为了锻炼而锻炼,应该将锻炼视为一件持久的事情。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除了教导学生锻炼技术相关的内容,学生的认知能力也需要培养。只有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锻炼的目的、重要性及意义,才会主动地并且能够坚持地进行自我锻炼。在课堂上的训练中,教师应该更加细致地关注学生,当学生有所突破时,要及时表扬,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当学生对部分训练项目出现畏惧心理时,要及时鼓励。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够锻炼学生越来越勇敢,敢于挑战突破自己。在这种潜移默化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也能让学生的心理得到更好的发展。
6.教师和学生需要更多的交流
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道路上,教师一直都是很重要的角色。不只是引导,也在一定程度上担任着榜样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够为人师表,能够用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陪伴着学生,学生也会在无形中向教师学习。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感受到体育锻炼的魅力,从而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并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教师也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掌握学生对体育的看法及态度,如果能够做到学生出现问题后主动与教师沟通,就能够更进一步地培养自身的体育意识。
7.学校要重视体育意识的培养
学校是否重视体育意识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起着关键作用。如果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师在落实的过程中就会浮在表面上。现在提倡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需要的也是素质教育下的全面型人才。如果只是文化课优异,但是没有过硬的身体素质,这种类型的学生并不能被称之为人才。学校除了在对待态度上要有所改变,也应该在资金的投放上有实质性的突破。投放资金能够完善体育设施,开展更多丰富的体育训练项目,也能够促进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另外,学校在选择体育教师时,也要严格挑选。通过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促进体育意识的培养。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是当前被大众关注的话题。教育体制改革后,国家提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国家需要的人才必须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要过硬。因此,学校应该通过种种方式,从细节入手,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在日常的体育训练中,学生拥有了强健的体魄,培养了合作意识、刻苦精神,能够突破自我,并且能够更好地塑造自己,使自己成为全面型人才。
8.总结
体育训练的种类范文4
关键词 田径项目 高中 训练量 训练强度
田径是体育比赛当中的重点项目之一,其比赛的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体育发展水平。虽然我国近年来体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在田径项目上并没有太大的优势,整体实力偏弱。高中生是我国体育发展的未来,而且各项身体机能也达到了训练标准,所以提高高中生田径训练的质量也就成为当前高中体育训练的首要任务。本文就以高中田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控制为核心对高中田径训练的方式进行论述,为高中田径训练提供参考。
一、创新训练理念
田径的训练理念对田径训练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教练员训练理念不同,所带出来的运动员素质也会大不相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田径训练都是使用传统的训练理念,没有进行创新,在进行训练时,采取降低训练强度、增加训练量的方式,这样虽然可以保证运动员的持久能力,但是在爆发力方面却是有所欠缺,使得田径训练效率不高。当前时代在不断进步,传统的训练理念完全无法满足现代田径训练的要求,所以田径训练理念也要及时创新。在高中田径训练当中,教练应该多借鉴先进的训练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善当前的训练方式,提高田径训练的效果[1]。
二、注意适量训练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把握好一个度,田径训练也不例外。高中生正处于快速发育的阶段,各项身体机能都开始逐渐提高,同时由于学生发育还未完全成熟,相比青年人来说,身体还是比较脆弱的,所以如何合理控制田径训练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就成为高中田径教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不能太小,田径项目中包含有短跑、接力跑等项目,如果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太小,那么根本无法达到训练的预期目标,不仅浪费了训练场地,还耽误了学生的时间;其次,训练量与训练强度也不能太大,高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时期,许多组织还未完全成熟,比较脆弱,如果采用高强度的训练方式,可能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损害,一旦治愈效果不好留下了后遗症,将对学生未来的运动生涯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高中田径教练在训练学生时,必须要把握好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的前提下,适当提高训练强度、加大训练量,使得训练效果达到最佳。
三、保证训练时间
无论是何种体育训练,最为忌讳的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田径训练也不例外。在田径训练时,最为关键的就是保证每天训练的时间,将田径训练当做日常习惯,坚持下去。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高中的田径训练都很难做到长期坚持,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大部分高中都只注重文化成绩而忽略体育训练,所以在文化成绩方面管理得比较严格,大量训练的时间被占用,用于文化课程的学习以及文化考试的准备,从而使得田径训练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
(二)某些高中田径教练在安排学生训练时太过随意,缺少计划和目标,使得田径训练缺乏稳定性。
(三)某些高中田径教练太过注重赛前突击,而忽略平时训练的质量,在比赛前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集中训练,以最快的速度提高学生的训练水平,从而保证田径比赛的成绩。当比赛结束以后,训练强度与训练频率都开始下降,赛前那段时间的训练效果也开始逐渐消退,最终回到原点[2]。
针对以上几种问题,首先必须要改变学校对体育训练的看法,让学校认识到体育训练的重要性,从而协调好文化教育与体育训练之间的关系;其次要提高高中田径教练的责任心与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田径训练制定好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加强日常训练的质量,在比赛来临前按照计划对训练量与训练强度进行微调,使学生保持最佳的比赛状态。
四、强调专项训练
在当前的田径比赛中,要想取得耀眼的比赛成绩,就必须在各个方面都具备一定的优势。比如说田径项目中的跨栏比赛,不仅考验运动员的短程爆发能力,还考验运动员的跨栏技术与心理素质。这些能力是通过多种类型的训练方式所获得的,单一的训练方式是无法实现目标的。所以,要将每一项田径项目进行分解,找出田径训练的要点,开启专项训练模式。比如在短跑项目当中,训练的要点就在于跑步的步法以及爆发力;而长跑项目当中,最主要的就是体能训练以及呼吸节奏的调节。田径项目的专项训练主要有速度训练、力量训练以及心理素质训练等。高中田径教练在训练学生时,要观察学生各方面的表现,找出学生训练中的弱项,然后针对弱项进行专项强化训练[3]。
五、结束语
高中生是我国体育发展的未来,高中田径训练的质量将影响我国未来体育发展的水平,因此,学校必须要重视起田径训练,协调好田径训练与文化教育之间的关系;田径教练也必须改变传统的训练观念,积极创新,合理控制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在保证学生身体不受到损害的前提下,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田径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德强,陈旭.基于田径发展新特点的青少年田径训练措施的研究[J].代体育科技.2015,5(11):55+57.
体育训练的种类范文5
关键词:初中体育;高效课堂;理论讲解;课堂活动
运动才能健康,体育作为一项基础必修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健全学生的人格,让学生有健康的身体,以便顺利融入社会。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需要运用多元有效的体育训练方式,培养符合新时期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如何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及时发现体育学习障碍,提升课堂质量成为当前体育教师需要思考的教学问题。在不同的年级段中,学生心理、身体等都有所差异,因而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以保证学生在体育课堂学有所获。从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许多学生的体育获得感偏低,对体育兴趣度不高,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课堂授课内容过于简单枯燥,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无法引发学生兴趣。因此,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切入点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打造高效体育课堂。
一、优化理论讲解策略,提高课堂信息含量
体育教学离不开一定的体育知识理论学习。体育理论讲解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包括向学生阐述体育知识和概念、动作技巧、日常体育运动小常识等,这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直接途径。在课堂实践中,体育理论讲解的方式很多,主要包括:(1)教师以逻辑顺序分析的方法向学生讲解某个动作的具体技巧、步骤。比如投篮动作的讲解,教师可从脚到手再到最后手腕动作系统地为学生讲解投篮步骤,让学生对投篮姿势和动作顺序更清晰明了。(2)以情景再现的方式为学生分析一些体育技巧。这种情况多用于室内教学,教师播放运动员训练视频,以边看边讲的模式为学生剖析每个动作的小细节。(3)体育基本概念讲解。概念是理解体育知识的基础,也是打牢学生体育基本功的前提,但往往也是许多教师忽视的环节。以“有氧运动”的训练为例,许多学生都知道有氧运动对训练自己心肺功能有重要作用,但很少有学生明了哪种类型的运动属于有氧运动,这就是教师基本概念讲解不到位的问题,因此不能忽视基本概念的讲解。“只讲不练”是不对的,但“只练不讲”也无法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教师不仅要进行理论讲解,更要把每个知识要点都讲到位,让学生在脑海中可以出现具体的画面,这样才是高效的理论讲解。另外,在讲解中许多教师发现学生会出现“开小差”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以提问方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消化课堂知识。比如在投篮要点讲解完毕之后,教师可向学生展示一些不规范的投篮动作,让学生找出这些动作中的错误之处并且学会纠正。教师以“错误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动作,能使学生在指错、纠错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要点的记忆。
二、丰富体育活动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传统体育课堂中,许多学生获得感比较低的原因在于体育课堂参与度不高,一些学生未能参与到课堂讨论和训练中,以致与集体脱节,自然无法从课堂中收获自己想要的知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在探究活动中实现高效学习。探究式体育活动的目的是丰富学生体育知识,传授学生体育技能。在该理念指导下,探究活动可以适当引入案例作为辅助,为有效探究提供必要的资料。在程序设计方面,活动主要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环节。教师主要负责设计教学情境或者布置探究问题,适时引导学生有序进行探究活动,提供必需的辅助资料。学生则在教师提供探究点之后主动参与讨论,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实践来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经历了整个探究流程之后,学生应基本上解决问题,并且还可以总结出自己的一些经验教训。例如,在立定跳远训练中,教师先为学生组织小游戏:学生两两分组进行比赛,以石头剪刀布的方式决定输赢,赢的一方可向前跳一步,输的一方原地不动,看两位同学谁先跳到终点。教师选择几名志愿者,其余同学为观众。在比赛结束后,教师可向每个游戏获胜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觉得你为什么会赢?”有的学生回答是由于猜拳胜得比较多,也有的学生回答是自己跳得比较远,观赛的学生中也有人提出一些同学跳得比较远。教师以此为突破口设立探究问题:“为什么同样是立定跳远,有的同学就可以跳得很远,但有的同学就不可以呢?是不是在动作上出现了问题?”以此为突破口,教师又选择了跳得比较远和跳得很近的学生再次示范,而后由大家共同交流讨论原因所在。在该情境问题中,学生很快发现了问题根源,同时教师以示范的方式让学生对失误之处一目了然,这样大家再探究起来也比较轻松,可以很快找到正确的方法,取得良好的探究成果。
体育训练的种类范文6
【关键字】整合语文教学内容 组织课堂教学 开展课外活动
由于体校学生要经常参加体育训练,他们的文化学习时间相对较少,作为语文教师如何结合体校学生的特点展开语文教学,以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整合语文教学内容,促进体校学生有效学习语文
针对体育学校的学科结构、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对中专三年的语文教学目标制定如下:一年级主要完成字音、字形、词语辩析、成语运用、语病、句形变换、句子的仿写、标点符号,语段归纳、修辞、科技文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阅读。二年级主要完成诗词曲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三年级再系统地复习和解题策略地研究并加以强化训练。
每个体校学生的基础都不一样,教师设计语文作业的时候,要尽量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分层布置,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难度的作业。如写作训练,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要写800字左右,并且文采要好,主题也要比较新颖,并按作文题目的要求去写;中等水平的学生,能写够800字,尽量按题目要求自由发挥;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能根据主题来写,不作任何要求。但是,每一次写作都要求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高考中,有5分是考古诗词背诵的问题,由于体校的学生用于体育训练的时间大多在早晚,而这一段时间却是记忆的黄金时间。但这个时间,学生都在体育训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想到了一个好方法,既不影响学生的体育训练,又能劳逸结合。设计学习卡片,让学生每天将要必背的古诗文(50个字以下)写在一张小卡片上,装进口袋里,利用训练休息的时间进行分句背诵,并发挥“一帮一”学习小组的功能,互相检查,体育训练教师配合,这样,学生就能轻松地记下考纲里要求背诵的文章了。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让体校学生快乐有效地学习语文
1.重视文本教学。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的拓展和能力的培养,但并不是要求课堂上完全抛开文本,整堂课讲文本以外的东西。例如有一位老师在上《说木叶》这课时,仅用了几分钟就将课文内容教完,剩余的大部分时间引用大量的诗词来讲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等诗歌鉴赏的知识,要一年级的学生特别是体校的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诗歌及相关知识是有一定难度的,加之教师所举诗歌学生很陌生,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听不懂教师在讲什么也没有兴趣听,师生互动不起来,大部分的时间是教师一人在讲解。这样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可能连字词都不能解决,课文也读不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更不说落实新课标所提倡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了。其实,教师可以从诗中选择一、二句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暗示性”的特征,辅以朗读、背诵,让学生在自我悟中学到知识,这样教师就会教得轻松,学生也会学得开心、有效。
2.重视课堂上的读。“读”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基本途径,它是学好语文最重要的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来感悟课文,进入文本。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听、说、写的能力,要实现这个目标离不开“读”。“读”的形式有多种多样,还可以多层次地“读”:读明内容、读理层次、读品情味、读悟主旨。在教学中以“读”贯穿课堂,以“读”引领学生。例如教师在讲《荷花淀》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中的景美、生活美、人情美,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体味孙犁“荷花淀派”小说独特的魅力,其真正的艺术价值;教学《失街亭》一文,学生可在分角色的朗读中体会到诸葛亮的“三嘱”“三哭”,从读中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多读、多悟,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才能提高,才能融入文本,融入课堂。
三、整合体育学科,开展课外活动,拓宽体校学生的学习渠道
1.组织体育与语文学科相结合的竞赛活动。结合教学进度安排,语文教师可以配合教练适时组织一些与语文教学内容相关的体育竞赛活动,如文学常识抢答赛、读后感评比、古诗词背诵竞赛、语法知识竞赛等,融入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竞赛活动中巩固教学知识理解,提升语文教学成效。
2.组织语文专题研究活动。针对每一种类型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取一至两个教学要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如古诗词品诵方法、语法知识要点等,通过这些深入研究活动来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