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管理的专业技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管理的专业技能范文1
一、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与实际情况出现脱轨,教学模式陈旧
当前,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发展情况出现脱轨,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当前高校针对学生的服务技能培训主要还是以示范讲解为主要方法,这样学生难以感受真实的工作场景,对于顾客没有明确的概念,既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同时还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教学与实际工作需求出现严重偏差的现象。
2.学生存在思想偏差
在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学生非常容易出现思想偏差,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际服务能力的提升。有一些学生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管理者,忽视一些实际操作技能,认为这些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这样就会使学生自己难以认清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还有的学生把服务技能片面地理解成为简单的模拟操作,对于服务的心态和意识,学生缺少重视,最终影响了综合能力的提升。
3.教学师资力量不够完善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所以对于知识的涉及面要求很广。但是当前许多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都缺少相关的实践经验,基本上都是毕业后直接从事了教育事业。这样就会导致遇到一些实际操作的问题的时候,教师会出现难以解决的情况,最终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同时,教学实训基地和配套设施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教学的效率,影响了学生服务技能的提升。
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服务技能的手段和方法
1.结合企业相关岗位需求开展教学
针对当前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和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手段,努力使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大大增强。这就需要学校增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明确企业中相关岗位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然后制定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例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餐厅和客房两个模块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安排相关的课程。针对企业中两大模块对于人才服务技能的实际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旅游管理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这样逼真的环境中,有效提升自身的服务技能,保证自己未来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2.加强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关于旅游管理学习出现思想上偏差的情况,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和掌握服务技能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学习。然后,教师应该结合一些实训计划,,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学习。最后,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制定出明确的教学计划,使学生能够在完善计划的引导下,更加努力有方向地开展学习,保证熟练掌握服务技能,并且能够把其应用在实践中。
3.加大投入,提高教学师资力量水平
鉴于师资力量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限制,学校应该加强在教学师资力量方面的投人。首先,应该聘用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保证其能够胜任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同时,应该注重对于缺少实践经验教师进行培训,使其准确掌握一些旅游管理实践经验,并且能够把其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最后,学校应该建立高标准的实训场地,购买实训设备。这样,能够使学生在与实践非常接近的环境下充分锻炼自己的服务能力,并且能够在锻炼中熟练使用相关设备,使其服务技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得到有效发挥。
结语
综上所述,鉴于当前旅游业发展现状,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应该围绕提升学生服务技能,有效开展教学活动。首先,应该及时发现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问题形成的基本原因。例如,教学与实际出现偏差,学生和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仔细的研究,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才能够使学生的服务技能得到明显的提升,最终更好地服务于群众。
旅游管理的专业技能范文2
关键词 旅游管理 专业基础 理论研究 存在问题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0001-02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学开始受到重视。理论界人士从各个侧面对旅游这一社会现象的本质属性,旅游的社会、经济、文化功能以及旅游活动的客观规律进行探讨和研究。我国旅游理论研究在吸收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逐步形成自己特色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研究现状
旅游理论研究与其他理论研究一样,一般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两部分。理论研究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为实践服务,所以基础理论研究上不去,必然会制约应用理论研究的水平,甚至会乱开药方,造成决策上的失误。由于我国旅游理论研究还处于开创阶段,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理论研究,水平都比较低,但相较之下,前者更是一个薄弱环节。
学科体系不清。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研究一直是旅游学科中最为薄弱的领域。对于旅游的基础概念及旅游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框架,学术界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旅游学科体系也有待于构建和完善。从最基本的“旅游”概念到旅游活动的性质、旅游业的构成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部门分类等许多问题上,众说纷纭。2009年,张凌云对旅游核心概念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试图构建一种新的旅游学研究框架。他认为旅游就是人们在非惯常环境的体验和在此环境下的一种短暂的生活方式,他把旅游者的环境划分为惯常环境和非惯常环境两类,并试图以“非惯常环境”作为旅游核心概念来重构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学等分支学科,甚至旅游学的学科体系框架。王晓华、马耀峰等对旅游学科的核心体系进行了研究,认为旅游的核心是旅游活动,并尝试建立了旅游经济学、旅游环境学和旅游社会学三足鼎立的旅游学科体系。李良玉则从史学的角度来探讨旅游学研究的几个问题,并提出自己关于旅游和旅游学的定义。
理论研究滞后于形势发展。当今的世界旅游市场竞争激烈,旅游研究只有及时了解国内外信息,才能对形势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真正起到决策部门得力的参谋作用。然而,缺乏系统完整的资料信息,信息量少、传递速度慢及渠道不畅的现象在我国还比较突出。较长一段时期我国没有一份系统报道国内外旅游最新动态、及时有关统计资料的刊物,人们只能从有关报纸、杂志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讲话中获得时效性已不是很强的零星资料。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理论研究滞后于形势的结果。
二、当前高校基础理论培养存在的问题
受研究现状和教育改革现状的制约,当前高校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不仅限制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忽视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一)使用教材混乱,教师教材把握不到位
由于当前还未形成统一的旅游学学科体系,各方学者对旅游的基本概念在理解上还存在分歧,各旅游出版物各说一词,导致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教材选取上达不到统一。且由于许多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时间不长,很多专业教师都是从历史、地理、中文等专业半路转行而来,未能将教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仅是作为教材作者的传话筒。
(二)名词术语使用混乱,教学内容含糊不清
名词术语是理论研究中进行信息交流的工具。使用统一、规范的名词术语对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由于旅游管理研究本身年轻,有些名词术语尚属首创,有些则是从国外引进的,因此,在理论研究中,使用不同名词表示同一概念的现象相当普遍,如:旅游商品和旅游产品,旅游商品和旅游购物品等。同时由于教师仅是强调书本的理论,自己对教材缺少深入探讨,导致教学内容混乱不清,不能很好地解答学生的疑惑。
(三)教师观念传统,重应用研究轻理论研究
我国旅游学科属于新型学科,在发展上处于不成熟阶段,因此旅游管理教学在教学方式上应区别于传统学科的教学方式: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专业基础理论人才的培养。在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重视实践教学,忽视理论研究,教学内容市场化。导致旅游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理论研究人才缺乏的现象。
(四)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
旅游学科综合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决定了旅游学科知识的传播必须多渠道地进行,才能保证最终的教学效果。但在课堂上,很多时候忽视了学科的特点,依然采取单一的教学方式,“一对多”“满堂灌”等现象较为普遍。这种忽视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弱化了教学效果。
三、提高学生理论研究能力的途径
针对上述高校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高校要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研究能力,必须做好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改进:
(一)改革教师教学
1.加强教材建设,构建教材体系
随着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新的旅游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层出不穷,旅游管理学已经成为当今内容更新最快的学科之一。理论研究的快速发展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给教材的更新增添了压力。当前我国旅游管理教育的内容更新的呼声日益高涨,并已成为制约我国旅游管理创新的一个“瓶颈”。因此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加大教材投入,加快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构建旅游管理专业系统的教材体系。
2.提高教材整合能力,全方位充实课堂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教材首先应该有个总体认识,进而分解教材、仔细研磨,最后是系统整合形成自己的知识,将别人的教材变成自己的教材。教师充分理解教材,才能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内容。
旅游行业的前瞻性决定了教材内容的相对滞后性。课堂仅仅依靠教材会造成教、学分离的结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介获取行业信息,通过实践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挂职锻炼等方式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全方位充实教材和课堂内容,让课堂变得生动起来。
3.转变教学观念
转变传统观念是培养创造性理论性人才的关键。旅游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旅游从业者技能上的与时俱进,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的也是实践能力的加强,从不重视学生理论学习的成果。现在的考试制度也有意无意地提倡死记硬背,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不可能具备抓住新问题、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见解的能力,也不可能具备良好的判断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更不具备打破旧框框而独辟蹊径、标新立异的勇气。这与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改变这种局面,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启发学生怎么去创新。
4.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满堂灌”教学方法缺少课堂互动,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因此,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将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结合,才能给课堂以活力,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问答式、讨论式、现场式、案例式等,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性质进行选择或将这些方法优化组合。
(二)改进学生自学能力
1.建立“问题―反思―重建―成果”学习步骤
把“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让学生思考现阶段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把“反思”作为常用的方法,学生应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回顾和反思,主动找教师交谈自己的心得与体会,促成“教”与“学”的统一; 把“重建”作为改进的途径,针对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途径对学习内容进行分解重建,化为自己的东西;把“成果”作为前进的动力,广泛征集研究成果,在学校乃至省市给予鼓励。
2.建构提升学生研究能力的学习模式
高校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很多种,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问题探索学习模式、学术研讨与交流模式和课题研究模式等等,不同的学识模式适合不同的学习环境,但随着学习环境的负责化,单一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不再科学有效,有效的可以提升学生研究能力的学习应该摆脱单一化、固定化的模式,具有针对性、灵活性、融合性的优点。为此,可把传统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有机地融合起来,建立复合的、动态的学习模式。如图
学生学习模式的动态融合
加强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研究是理清旅游管理相关基本概念,构建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的根本途径。高校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认清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的地位,采用正确的教学方式,培养理论概括与研究人才,是当前旅游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导旅游业长久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之举。
参考文献:
[1] 张凌云,冉亚楠.2009年旅游管理理论研究现状及热点问题窥探――基于2009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旅游管理》的统计分析[J].旅游科学,2010,24(2).
[2] 杨森林.关于我国旅游理论研究现状的评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杭州商学院学报),1992(3):73-75.
旅游管理的专业技能范文3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一、苏州市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旅游人力资源现状
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出现在1979年,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诞生为标志。随着各地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各地的旅游教育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起来,各个学校相继成立了或开设了旅游专业,目前已经形成专科、本科为基础,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完整的培养体系,成为一支崭新的生力军。而作为旅游城市的苏州,旅游业日益发展成为苏州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新支柱产业,旅游经济蒸蒸日上,从而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更为突出。
(二)苏州市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在把握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上处十左右不定的状态,目标不十分明确,定位不准。以至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差,“因人设课”、“因力办学”的现象较多,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学生不知道学成后的自身发展方向,专业思想也比较薄弱。
2.课程设置无所不包。在课程设置方面,仍然沿袭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而同培养目标宽泛相应的是,课程设置未实现模块化,缺少方向课程,同时理论课程偏多,真正的实践类课程不够。课程的设置与职业的岗位需求相脱节。
3.师资队伍缺乏实践。大多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有学历,有一定理论知识,但缺乏行业的实践工作,缺乏过硬的行业岗位技能,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少,行业的影响力也无从谈起。而旅游行业的实践性、经验性的特点特别突出,因此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不足,制约着旅游管理人才培养。
4.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运用不科学。大多数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活动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以讲解教材为主、从书本到书本的单调教学方式,学生被动地接受抽象、死板的知识,所学知识与旅游企业的需求有脱节。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呆板。
二、苏州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一)办学模式创新——校企合作订单化
校企合作是指在办学模式层面学校与企业的携手共建,重点在于办学体制的创新。而“订单式”培养模式,就是以明确的市场需求为目标、专一的教学内容、模块化的教学体系、工学结合的教育方法,适应了市场对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打破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为企业培养了各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满足了市场的需求。订单培养是以企业订单为依据,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基础,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培养人才的一种产学合作形式。它符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高职办学方针。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零距离对接,节约了企业的培养成本和时间,为企业储备和培养大批有一定基础理论、动手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应用型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人才基地,增强了企业人才队伍的稳定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能很快适应岗位需要并发挥作用,直接体现了高职教育融入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地方经济的时代要求,有效避免了高职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订单培养作为“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具体形式,弥补了学校所教知识不适应与时俱进的社会发展需求,促使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同步,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我们苏州市几乎所有的旅游管理专业都采用了订单式的校企合作模式,“香格里拉班”、“万豪班”比比皆是;高星级饭店、国际、国内旅行社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企业的优秀员工进入学校教师,成为行业专家做讲座;学校的教师进入企业为他们的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学生进入企业理论联系实践工学结合,将有力地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实现学生就业、上岗零距离对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跨越式提升。苏州市“双师型”的旅游专业教师比例已达到90%以上。
(二)课程体系创新——企业课程系统化
旅游管理作为应用型、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高职教育要实现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学生的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和一定的适应性。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到“职业院校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则是构建项目化的课程构架,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内容,通过实施“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达到了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再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符合高职培养特点的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就是要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实施一体化教学,以项目引领课程教学的实施,即依据并围绕职业活动中工作项目或工作任务,通过完成一个项目或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建立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实施“一体化”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和实际操作相互融合,安排一个主讲教师是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实习指导教师是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或是从企业聘请的一线专业人才、能工巧匠。这样的教师配置即可以保证了一体化的教学质量,还可以使得师资力量最优化。
实施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师把实际的工作项目引入课堂,不但是要求教师去接触企业,同时还对教师提出了对外技术合作项目的要求,对教学工作是一个促进,是提高教师实施一体化教学质量的一个途径,对学生则是一次很好的接触实际工作项目的学习机会。通过把真实项目引入课堂,既可以促使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使之产生效益,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为教学服务,这就使得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
在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中往往是以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来设置课程的,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职业人的成长过程,而学生的成长过程往往是企业看不到的,如果我们把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记录下来,就可以为企业提供了用人的参考。因此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一份过程监控档案不但能完善教育的各个层面,还可以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校企合作的有效手段。
(三)考核体系创新——证书内容课程化
旅游业被有些人称为“点子”产业,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时刻创新,所以考核体系必须要创新。把考核学生的创新意识(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创新思维(重视求异思维,培养发散性、聚合性思维,发展直觉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渊博的知识、广阔的视野,并善于开拓新领域的能力)放在考核的重要位置。采用“全程化、开放式”的课程考核,建立了“实训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校内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技能考核“三结合”的考核体系。即:每个项目的训练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过程进行考评,实训项目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考评;在教学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学生实践教学的总成绩结合课程考核成绩和职业技能鉴定成绩;将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成绩纳入成绩考核的范畴,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由教师主宰考核转变为教师主导、师生共评,提倡民主式、自主式考核。小组成员做完公开汇报、演讲或展示后,由老师和学生共同给出该小组的得分(老师给的分数和学生给出的分数事先确定各自的权重),而且这种打分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公开当众进行。这种做法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
(四)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基地功能多元化
实训基地既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又为社会其他人员提供相关技能培训。所以实训基地应根据学生和培训学员的实际情况, 使他们能将专业理论知识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得以运用,为他们练就旅游专业的实际工作能力而服务。努力营造真实的旅游职业环境实训墓地应尽可能贴近旅游企业管理服务第一线实际情况,创造职业真实氛围,让学习者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旅游企业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模拟、仿真乃至真实的旅行社和酒店业务实习、实训环境,使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在基地内按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 得到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它对实施旅游基础理论与旅游实践操作技能相结合的教学计划起着重要保证作用。实训基地具有大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双师型”旅游教师资源, 能向旅游企业提供人才培训和咨询服务, 旅游企业新的管理和服务方法可在基地进行试验、改进、推广。实训基地还可以开展企业职工在职提高培训、转岗培训, 社会其他人员培训以及待岗人员再就业培训。实训基地同时是旅游类职业资格鉴定站, 可进行酒店服务员技能资格鉴定工作和导游资格考试培训工作, 凡经过培训的人员都可以由基地进行职业资格鉴定, 取得职业资格。
目前苏州市每所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都建立固定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一个教学平台,便于教师边教学边示范操作,可以让学生较直观的掌握知识。而且每所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校企合作,建设校外旅游专业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直接接触旅游服务工作,熟悉旅游接待全过程。甚至由苏州市政府主导,和学校合作建设苏州市公共实训基地,方便社会上的人员进行旅游职业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潘沁红.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
[2]林宙,肖文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及现状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
[3]邓志辉,赵居礼,王津.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重构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10.04.
旅游管理的专业技能范文4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改革
一、从服务地方经济的角度确定专业方向
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目前,在专业的设置上,旅游院校利用其优势,开设有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餐饮管理等专业,但也有不少的院校只设旅游管理专业,把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各类企业从事旅游事业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我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就是其中之一,培养的是具有宽泛知识、在各岗位都能发挥作用的“多面手”。
然而从学科的分支来看,旅游管理学科是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研究旅游业经营管理的新兴学科,包括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风景区管理、会展旅游管理、餐饮管理、休闲娱乐管理、旅游行政管理等方向。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是高技能的专门人才,而不应该是各行业都能用的“多面手”。
从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很广,有去旅行社当导游的,有去酒店做服务的,也有去会展企业的等等。但从忠诚度来看,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经常换单位。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工作单位的期望高,感觉不合适就换工作,但另一方面也因为学生所学的知识广却不专,似乎在哪个岗位都能用,但用起来又不是那么得心应手。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旅行社需要的新手少,却有很多毕业生想进旅行社;酒店需要的毕业生多,但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愿去酒店;会展企业的人才少,而会展专业的学生不多。
如何解决学与用的问题、解决毕业生就业与用人单位用人需求的问题,笔者认为应把旅游管理专业分为多个专业方向,按市场需要灵活、及时地进行专业方向的调整,按不同的专业方向培养学生,如旅行社方向、旅游酒店方向、旅游景区方向、会展方向等,这样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可以解决以上矛盾。针对广西的经济发展情况,目前旅行社的员工趋于饱和,酒店人才缺乏,随着广西会展业的发展,会展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设置酒店方向和会展方向。我校地处南宁,南宁市的会展业带动了酒店业的发展,会展人才和酒店人才的需求量大,旅游管理专业的方向侧重点应在于酒店方向和会展方向。
二、注重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
所谓专业意识是指自觉运用本专业的系统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在其职业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在从事本专业学习与工作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意识形态,具体内容涉及服务意识、自觉行为意识、竞争意识、服从意识与创新意识等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意识培养侧重于服务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因为专业意识是一种意识形态,其形成的过程较长,旅游专业意识的培养应从学生进校开始进行。
(一)在入学时注重专业意识培养
入学教育的环节之一是专业教育。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教育中既要让学生认识本专业,了解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学习环节,又要让学生对将来的工作领域有所了解,让学生喜欢本专业。同时,把专业意识培养的方案交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专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让学生从进校开始就要注意自己的专业意识的培养,比如礼貌待人、人际交往等。
(二)把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注入到日常的教学当中
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专业意识是服务意识。服务意识养成可从日常生活做起。现在的大多数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缺乏服务意识。建议在班级管理中形成为老师服务的班规,如每天都有学生做好值日工作,帮老师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等,日积月累,学生的服务意识会慢慢形成。礼貌待人是做好服务的前提,在教学当中,把礼仪相关知识教给学生,教师也要身体力行,在班级中形成使用礼貌用语、礼貌待人的氛围。有的旅游院校要求学生进校后购买统一的服装,要求上课统一着装,这也是培养酒店方向的学生良好专业意识的一种有效的办法。
三、多角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一)按高职教育的要求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专业技能的提高离不开实践训练。按高职的教育要求,实践技能训练应占教学总学时的一半以上。在教学当中,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保证学生得到相应的训练,提高其动手能力。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学习提供了场地,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方式进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各院校的重视。
(二)口才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口头表达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如同服务意识的形成一样,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来自于不断的训练。每一堂课的课前十分钟可用来进行口才训练,三年下来,每个学生都将得到多次上台讲演的机会,口头表达能力将大大提高。
(三)以赛代训
技能竞赛是丰富和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能逐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目前,旅游行业的技能竞赛已在各高校和企业大力开展。大力倡导、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比赛,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同时,优秀学生的参赛表现会得到相关业务单位领导的肯定和赏识,从而直接赢得参与企业工作的机会。
(四)发挥旅游协会的作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旅游管理的专业技能范文5
【关键词】 高职旅游管理改革
为了满足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的改革势在必行。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道路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改革的方向所在。综观各高职院校的改革,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实习基地的建设等是关注的重点。笔者从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专业意识的培养、专业技能的提高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一些建议。
一、 从服务地方经济的角度确定专业方向
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目前,在专业的设置上,旅游院校利用其优势,开设有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餐饮管理等专业,但也有不少的院校只设旅游管理专业,把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各类企业从事旅游事业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我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就是其中之一,培养的是具有宽泛知识、在各岗位都能发挥作用的“多面手”。
然而从学科的分支来看,旅游管理学科是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研究旅游业经营管理的新兴学科,包括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风景区管理、会展旅游管理、餐饮管理、休闲娱乐管理、旅游行政管理等方向。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是高技能的专门人才,而不应该是各行业都能用的“多面手”。
从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很广,有去旅行社当导游的,有去酒店做服务的,也有去会展企业的等等。但从忠诚度来看,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经常换单位。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工作单位的期望高,感觉不合适就换工作,但另一方面也因为学生所学的知识广却不专,似乎在哪个岗位都能用,但用起来又不是那么得心应手。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旅行社需要的新手少,却有很多毕业生想进旅行社;酒店需要的毕业生多,但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愿去酒店;会展企业的人才少,而会展专业的学生不多。
如何解决学与用的问题、解决毕业生就业与用人单位用人需求的问题,笔者认为应把旅游管理专业分为多个专业方向,按市场需要灵活、及时地进行专业方向的调整,按不同的专业方向培养学生,如旅行社方向、旅游酒店方向、旅游景区方向、会展方向等,这样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可以解决以上矛盾。针对广西的经济发展情况,目前旅行社的员工趋于饱和,酒店人才缺乏,随着广西会展业的发展,会展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设置酒店方向和会展方向。我校地处南宁,南宁市的会展业带动了酒店业的发展,会展人才和酒店人才的需求量大,旅游管理专业的方向侧重点应在于酒店方向和会展方向。
二、 注重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
所谓专业意识是指自觉运用本专业的系统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在其职业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在从事本专业学习与工作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意识形态,具体内容涉及服务意识、自觉行为意识、竞争意识、服从意识与创新意识等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意识培养侧重于服务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因为专业意识是一种意识形态,其形成的过程较长,旅游专业意识的培养应从学生进校开始进行。
(一) 在入学时注重专业意识培养
入学教育的环节之一是专业教育。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教育中既要让学生认识本专业,了解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学习环节,又要让学生对将来的工作领域有所了解,让学生喜欢本专业。同时,把专业意识培养的方案交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专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让学生从进校开始就要注意自己的专业意识的培养,比如礼貌待人、人际交往等。
(二) 把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注入到日常的教学当中
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专业意识是服务意识。服务意识养成可从日常生活做起。现在的大多数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缺乏服务意识。建议在班级管理中形成为老师服务的班规,如每天都有学生做好值日工作,帮老师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等,日积月累,学生的服务意识会慢慢形成。礼貌待人是做好服务的前提,在教学当中,把礼仪相关知识教给学生,教师也要身体力行,在班级中形成使用礼貌用语、礼貌待人的氛围。有的旅游院校要求学生进校后购买统一的服装,要求上课统一着装,这也是培养酒店方向的学生良好专业意识的一种有效的办法。
三、 多角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一) 按高职教育的要求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专业技能的提高离不开实践训练。按高职的教育要求,实践技能训练应占教学总学时的一半以上。在教学当中,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保证学生得到相应的训练,提高其动手能力。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学习提供了场地,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方式进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各院校的重视。
(二) 口才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口头表达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如同服务意识的形成一样,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来自于不断的训练。每一堂课的课前十分钟可用来进行口才训练,三年下来,每个学生都将得到多次上台讲演的机会,口头表达能力将大大提高。
(三) 以赛代训
技能竞赛是丰富和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能逐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目前,旅游行业的技能竞赛已在各高校和企业大力开展。大力倡导、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比赛,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同时,优秀学生的参赛表现会得到相关业务单位领导的肯定和赏识,从而直接赢得参与企业工作的机会。
(四) 发挥旅游协会的作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校的旅游协会成立多年,一直以来是在旅游管理教研室的教师指导下开展工作。但近年来,旅游协会每年主要做一件事,就是协助开展科技活动月的导游技能大赛这一活动,除此之外基本没有发挥其它作用。其实,旅游协会还可以开展多项活动,比如邀请专家举办与旅游相关的讲座,组织知识竞赛,组织协会成员到户外参加活动,利用协会会员的力量开展科研活动等等。通过组织活动,可以让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锻炼,会员也可以在活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培养起专业意识,从而更加热爱旅游专业。
旅游管理专业是旅游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专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培养高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教师把旅游学、管理学、文化学的基本原理渗透到各门课程当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其专业技能,专业改革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的专业技能范文6
关键词:职业教育;旅游管理;班级建设
一、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情现状
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对旅游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但在人才培养供给方面,目前我旅游教育的人才培养仍不能满足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旅游业人才匮乏,尤其是高端人才的短缺现象十分突出,成为了制约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分析原因主要在于旅游从业门槛低、从业人员构成复杂、专业技能不突出,社会认可度低、职业保障不健全等,因此,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缺乏正确的认识,缺少职业认同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未来职业生涯不确定。毕业生存在在校所学的与进入企业所用的相脱节,适应岗位的能力较差、自主学习能力差等问题。因此、提高专业教学效果和培养优秀旅游人才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齐抓共管,其中良好的班级管理工作可以作为推进旅游专业建设、提高旅游教学质量、培养旅游人才的重要途径和保障。
二、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班级管理的目标
(一)培养职业意识,增强职业认同
班级在组建初期就应将本专业的基本特点,用人标准、岗位职责、职业优劣势、行业发展需求等相关问题给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让学生逐渐的建立起对未来职业的全面而清晰的认识,能够进行自我职业定位,在校期间制定好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提升职业的抗挫折能力,增强职业认同感,进而明确学习目标,更好的投入到专业学习中。
(二)全面培养和提升综合职业素养
旅游专业的专业性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多方面的专业素养,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班级管理工作是促进专业学习的重要保障,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更多的体现在资料收集、文案编写、口语表达、信息查询、组织协调等相关能力,因此,可以在班级日常的工作和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职业素养,将职业能力在班级管理中得到实践和锻炼,班级管理助推职业能力培养。
(三)具备良好的非专业素养
职业教育培养不仅要培养了学生的一技之长,更应培养学生适应岗位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重视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在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责任意识、勇于创新、敬业奉献、吃苦耐劳等非专业素养的培养也应是班级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为学生提升自我,更好的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班级建设的路径
(一)学生社团的组建
学生社团是展示学生个性化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职业教育阶段,专业的学生社团可以更好的展示本专业的技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社团的组建,可以为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常规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提供深入学习旅游的机会,将专业研究培养成兴趣,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形成课上与课下结合,课堂与社团配合,学习与活动融合的新模式。
(二)主题活动的开展
高等教育阶段的班级主题活动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开阔视野、提高思想意识,在组织和实施的过程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旅游管理专业的班级主题活动应更多的将本专业的文化要素融入到活动中,通过参与班级活动去更深入的了解旅游行业及职业。
(三)管理形式的变革
职业教育班级管理也应体现出本专业的职业性,旅游行业有自己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员工在各岗位负责的工作内容及具备的个人能力各不相同,在班级管理中,可以引入企业化的管理理念,将班级工作岗位化,形成竞争和激励机制,将企业的“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应用到班级日常管理中,并形成相应的评优及考核机制,让学生对未来企业的管理有一个较为真实的适应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四)班级文化的营造
班级文化的营造是推动班级建设的重要措施,制定班徽、班级口号、班级规章制度等既可以起到约束言行的目的,同时更多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引导。在本校基本的学生管理规范基础上,旅游管理专业需要根据旅游相关企业的工作制度及用人标准制班级规范及德育考核细则,从而形成班级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四、结语
高校班级管理的重点应以人才培养及专业导向为核心,结合旅游专业的特点及班级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培养符合行业需求、掌握职业技能、具备职业素养的实践型专业人才为目标,通过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让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更好的提升实践技能,在班级管理中培育良好的专业氛围,形成旅游专业特有的班级文化,实现专业学习与班级管理的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1]谭文珍.职业化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D].管理实践,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