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范文1
[关键词]旅游新职业 旅游管理专业 课程体系 改革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旅游管理类专业中开办较早的专业,承担着培养旅游人才的重要任务。随着旅游需求的变化和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产生了众多旅游新业态和旅游新职业、新岗位,改革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新职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一)目前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状况
至2008年底,设置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全国共有916所。其中: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666所,本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212所,本科院校独立学院38所;在校生人数为189231人,累计毕业生人数为137150人;其中四川有59所,毕业生11720人,在校生15675人,占高职旅游专业学生人数的50%以上。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基层和中层管理骨干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
(二)职业范围定位于基层旅游岗位
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范围定位基本上以旅行社、宾馆饭店、景区景点等基层旅游岗位,课程体系也以这些基层岗位的职业能力和知识结构要求进行设计。
(三)课程体系设计存在的问题
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基于传统旅游基层岗位,如导游、旅行社、酒店、会展、接待等,过分强调职业性的特色,强调面向一线基层,太注重技能培养,课程设置基本对应于旅游行业的运行部门,缺乏前瞻性。
2.专业办学定位模糊,导致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设置混乱。据调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各类课程总计达300余种,除教育部指定的公共必修课外,仅有28%课程在内容、课时、课型方面一致。
3.课程设置带有很强的学科痕迹。
4.课程设置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旅游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大多院校的课程设置与改革依然局限于传统岗位、传统职业及其能力要求,没有体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旅游新职业与新岗位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二、旅游产业转型背景下的旅游新职业分析
(一)旅游产业转型趋势
从宏观角度,我国旅游产业转型主要体现在:旅游产业功能从改革开放以来单纯的经济功能向综合的社会功能转变;旅游产品结构存在多元化、休闲化转型趋势,即从事务性旅游到休闲性旅游,从单一观光旅游产品向以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为基础的多元休闲旅游产品转变;旅游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规模扩张向集约型效益提升;旅游产业(或经济)结构从分散经济、规模经济走向系统经济、集群经济,形成产业积聚集群,构建旅游产业、休闲产业集群,使其不仅成为区域经济一部分,而且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引擎。[1]
从微观(旅游者和旅游企业)角度,我国旅游产业转型主要体现在:旅游方式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体验旅游、探险、运动休闲旅游转型,从团体旅游向个人、家庭旅游转型,从传统背包旅游向自驾旅游转型;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儿童旅游市场的发展,老年旅游、儿童修学旅游等快速发展;旅游企业营销方式从传统营销向网络营销、个性化营销转型,从旅游大众营销向定制营销转型。
旅游产业转型导致旅游新业态不断产生,新业态旅游方兴未艾。从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看,旅游新业态发展的主体内容包括:“行”的方面,邮轮旅游、自驾旅游等业态迅速发育;“食”的方面,特色餐饮、个性化餐饮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向;“住”的方面强调舒适方便,主题酒店、度假型酒店、高档精品酒店将进一步发展;“游”的方面强调体验生态、生态旅游、森林旅游、湿地旅游、滑雪旅游、温泉旅游、文化旅游、乡村度假、休闲旅游、商务会展、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项目内容将会更加丰富;“购”的方面强调创意,旅游购物方式、消费内容不断创新;“娱”的方面强调文化,旅游演艺等新型业态迅速发展。[2]
(二)旅游新职业分析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大量旅游新业态的出现,产生了众多旅游新职业。具有借鉴意义的旅游产业转型及产生的旅游新职业如下表:
这些新职业对旅游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与规格、专业定位、课程体系设计等方面已严重滞后,与旅游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脱节,这将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人力资源面临较大的窘境。这已经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如海南省将开展旅游咨询师等27类旅游新职业培训鉴定项目,以满足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和对高水平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承担着培养新型旅游人才的重要责任,应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变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培养适应旅游产业未来发展的新型旅游人才。
三、基于旅游新职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依据
(一)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旅游新职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面向旅游行业新职业与新岗位需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旅游服务能力、旅游营销管理能力、旅游咨询与策划能力、旅游护理能力,适应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外向性专门人才。
(二)职业证书
1.基本职业证书:全国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合格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
2.职业资格证书:导游职业资格证书、护士职业资格证书、旅游咨询师、旅游导购师、旅游项目策划师、旅游市场营销师、旅游电子商务师、康体休闲管理师、旅游体验师等。
(三)主要就业面向
1.旅游营销方向: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体验、旅游导购、旅游产品(线路)设计与推广、旅游项目策划、旅行社计调、餐饮创意设计。
2.休闲旅游管理方向:度假休闲旅游管理、运动休闲旅游教练、自驾游管理。
3.旅游保险方向:旅游保险销售与理赔。
4.旅游咨询与策划方向:私人旅游顾问、旅游咨询。
5.旅游护理方向:旅游护理、修学旅游管理。
四、基于旅游新职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构建基于旅游新职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以旅游产业转型下的旅游新职业与新岗位为依据,以服务类课程为先导,以管理类课程为基础,以旅游新职业课程为特色,以培养适应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旅游人才为目标。
(二)课程体系模块化设置的主要内容
课程体系设置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依据,将课程模块化,每个模块对应一种或几种能力的培养。为此,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模块可分为公共基础与素质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方向课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等四个。
其中,专业基础课模块可以设置管理类、旅游基础知识类课程,包括:形体训练、商务礼仪、旅游概论、旅游地理、管理学、旅游英语、旅游景区景点管理、旅游市场营销、客源国与旅游目的地概况、旅游心理学、旅游财务管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政策与法规、汉语言文学知识、旅游美学、旅游文化、酒店服务与管理、景区服务与管理等。
专业方向课模块按就业面向的5个方向设置课程,以基于旅游新职业能力要求开发的新课程为主,学校可以根据所在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情况有选择地开设专业方向课,学生也可根据自身职业规划选修课程。如旅游护理方向可以开设急救护理、精神护理、老年护理、儿童护理、老年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专业方向课程;旅游营销方向可以开设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网络营销、网页设计与制作、旅游营销策划、推销与谈判、旅游公共关系、旅行社计调、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专业方向课程。
(三)新课程开发
现有课程体系下的传统专业课程已不能满足旅游新职业的需要,构建基于旅游新职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根据新职业及其能力要求,做好以下新兴课程开发:旅游网络营销或旅游电子商务、运动休闲管理、度假旅游产品开发与推广、自驾游管理、旅游保险销售与理赔、餐饮创意设计、旅游护理、旅游安全管理、个人旅游规划与管理、高尔夫球场管理、探险旅游管理等。
(四)做好传统课程的整合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制一般是三年,许多高职院校采取2+1(前2年在校学习,第3年顶岗实习)模式,在2年的在校学习时间内,大概只能完成30门左右课程(每学期7门左右),而旅游管理专业又是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涉及众多学科领域,要面面俱到开设涉及课程是不可能的,况且还要为开设新职业课程留出空间。解决学习时间有限与课程众多的矛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打破学科体系,进行课程整合。比如,可以将《管理学》、《财务管理》等课程的相关内容整合成《旅游管理学基础》[3],将《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与客房服务》、《酒水与酒吧服务与管理》等课程的有关内容整合成《酒店服务与管理》,将《旅游美学》、《旅游文化》等课程的有关内容整合成《旅游文化与旅游审美》等等。通过课程的整合,设置综合化课程,可以大大减少重复授课,既节约课时,又扩大学生知识面,也为新职业课程的设置留出了空间。
(五)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培养导游讲解、酒店服务与管理、景区服务与管理、旅行社实务等职业能力为主线进行设计的,分为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学校校内实训基地包括导游讲解、旅行社、餐饮摆台、客房、酒吧、茶艺、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实训室,校外基地主要以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旅游企业为主。基于旅游新职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设了对应旅游新职业的新课程,对原有课程进行了整合,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基地建设必须作相应的改革和创新。
1.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标准要在现有基础上按专业方向课模块需要培养的职业能力进行设计,校内实训基地要加强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旅游项目策划实训室、旅游急救护理实训室的建设;
2.校外基地要考虑增加保险公司、网络旅游企业(旅游电子商务网站)、休闲度假类旅游企业、旅游咨询企业、汽车俱乐部等;
3.创新顶岗实习模式。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要求进入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旅游实体企业的旅游基层岗位顶岗,岗位相对稳定、起点低。基于旅游新职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要在传统模式基础上,采取开放式、自由式、项目化等模式,形成以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为主的实习考核模式。如以某一个旅游项目为载体,完成项目调研、项目策划、项目实施、项目评估过程,以此过程的完整材料、效益和报告作为顶岗实习考核依据;学生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高端客户作私人旅游顾问,完成旅游线路设计、旅游安排、旅游讲解、客户维护等任务,以此过程的完整材料、效益和报告作为顶岗实习考核依据。
基金项目: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编号:GZY11B15)。
[参考文献]
[1]刘少和.旅游转型研究综述及我国旅游转型发展的探讨.旅游论坛[J],2008.12.
[2]杨玲玲,魏小安.旅游新业态的“新”意探析[J].资源与产业.2009,11(6)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范文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人们对旅游休闲方式的普遍接受,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新《旅游法》的出台与实施,促使旅游业逐步向规范化、健康化发展,这就需要更多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管理人才。而现实情况是:高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偏重理论,实践能力欠缺。而毕业生对旅游行业的期望值过高,当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时,大多转从其他行业,旅游企业只好自培相关人员;另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流失率高也一直为行业诟病。因此,转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仍偏重理论教学
众所周知,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很强,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仍把理论教学作为教学的重点。以现有培养模式为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生源充足,多数学生选专业时没有深入考察,对专业的认识仍停留在想象阶段,导致一部分学生在入校知晓就业情况后后悔不迭或选择换专业。通常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四年中的三年安排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不到一年的时间进行专业实践。单就时间比例来看,实践比重偏低;且学生几个月的实践多是做基层工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旅游管理专业特殊性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滞后性。旅游业作为我国经济的后起之秀,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趋势下发展起来的。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日新月异,管理理念也伴随发展,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多忙于工作,用来进行经验总结和案例收集的时间和精力不足,而相关专业的教师、学者等科研工作者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也无法及时传达旅游业的即时发展状态,导致用来教育的内容远远滞后于行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也很难与时俱进。
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遭遇现实的选择
旅游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个行业重实践轻理论的特点,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由于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在遇到突发状况时通常束手无策,在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过程中也不可避免遭遇冷眼......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下,很多毕业生选择换行,在其他行业里摸索着学习和适应,将自己所学渐渐融入到现在的工作中或慢慢忘却。
高校学生的专业见习多安排在毕业前一年,在此期间学生们被安排到各旅游企业,尝试做各项基层工作。毕业后,有的不堪忍受旅游行业高强度的工作选择换行;有的继续深造,毕业后再择业或读博,这部分学生后期多进国家机关或高校,鲜有选择旅游企业工作的。旅游企业只能从其企业“挖”所需人才……因此,我们应该改革教学思路,培养能够与旅游企业对接的可用人才。
三、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转变现有教育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通常由高中直接考入大学,期间参加相应专业实践的不多,对今后就业的认识多停留在假想阶段。在日常教学当中,教师讲、学生听是主要方式,缺乏主动性与灵活性。有学校建设旅游管理实验室,课间安排有相关实验内容,又因人数、课时、设施设备限制,达不到理想效果。也有学校建设实验基地(办旅游企业或与其合作),送学生到企业实习,让他们从中得到锻炼。但也存在实习期短、工作简单繁重,达不到人才培养的效果。这就需要学校在安排实习时,适当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跟企业洽谈,给学生轮岗的机会。以便学生在定岗之后更快进入工作状态,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给积极工作、表现良好的学生进入中层锻炼的机会。
(二)对现有理论课程进行整合,精选其他专业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所学知识不能运用到实际工作。究其原因,根本在于所学内容与工作需求不匹配。若延长实践时间,就要缩短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因此,在课程的选择上必须精益求精,不单要教给学生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厚积薄发的能力。现有旅游管理的专业理论课程基本包含《旅游学概论》《饭店管理》《酒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管理》等,高校在课程安排中也都加入了其他专业课程,包括管理、营销、策划、沟通、应变等基础课程。这些课程理论性很强,课程间的交叉多且少有触及专业核心内容。为培养适应旅游酒店业市场发展的高级人才,学校应对课程进行重新选择、组织,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和融会贯通的能力。
(三)在注重能力培养的同时,兼顾职业发展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范文3
【关键词】广西 休闲旅游专业 教育 现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051-02
一、广西休闲旅游教育现状
(一)专业开设情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于休闲有了更高的要求。广西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休闲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广西休闲旅游有了长足的发展,休闲旅游消费人群增长迅速。休闲旅游作为服务性行业,它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因此,广西休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广西旅游专业教育发展较早,形成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涉外旅游、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等旅游专业群,然而休闲旅游专业教育才刚刚起步。休闲旅游是指以休闲为主要目的、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因此,休闲旅游专业人才与传统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有所区别。在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中,休闲旅游专业与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合并调整为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根据这一调整,本研究将休闲旅游专业、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归为同一专业。从全国高校信息综合查询系统可以发现,截至2015年,广西高校中开设与休闲旅游专业的高校仅有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开设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校则有桂林旅游学院、广西经济职业学院、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北海职业学院等高校。
(二)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它决定着一个专业将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广西各高校结合市场需求,充分考虑本校特点和优势,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各有不同。其中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将休闲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在各级休闲旅游活动管理部门、休闲园区、休闲运动俱乐部、休闲会所等单位从事休闲旅游服务与管理、休闲旅游项目的组织策划与推广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而桂林旅游学院则培养面向高尔夫球会及高尔夫营销企业,具备高尔夫球会管理能力、高尔夫赛事组织策划能力、高尔夫球场管理能力,掌握高尔夫运动技术、熟悉国际高尔夫规则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广西经济职业学院主要培养的是具有休闲会所运营与管理、项目策划、营销推广等方面能力,并掌握民族、民俗表演的专门技能及相关的理论知识等方面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北海职业技术学院则主要为国内外高尔夫俱乐部、高级休闲会所、大型健身中心等各种休闲企事业培养高尔夫俱乐部球童、休闲企业客户接待和领班、休闲运动教练、各类休闲企业客户经理、营销总监、项目策划与运行经理、旅行社相关休闲产品设计人员。
(三)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必须考虑到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外部联系包括与人才培养目标、职业素养要求等的联系;内部联系则主要体现的是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即课程体系。广西各高校根据培养目标设置了不同的课程,特别是在核心课程的设置上各有侧重。广西各高校主干课程设置情况见表1。
表1 主干课程设置
学校 主干课程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 休闲学、休闲体育、游泳与救护、户外运动组织与管理、导游实务、旅游资源学、市场营销实务、俱乐部经营与管理、旅游公共关系实务、体育旅游策划与营销、服务礼仪、康乐服务与管理等
广西经济职业学院 旅游概论、旅游服务英语、休闲学概论、旅游礼宾礼仪、民族民俗学、会所(俱乐部)经营与管理实务、会所服务管理技能实训、SPA设计与运营管理、会所(俱乐部)人力资源管理、旅游市场营销、会所休闲项目策划、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康乐管理
桂林旅游学院 高尔夫俱乐部经营与管理实务、高尔夫规则、高尔夫运动技巧、高尔夫俱乐部服务技能、高尔夫营销、高尔夫运动竞赛与管理、高尔夫球场草坪养护与管理、度假酒店管理实务、高尔夫专业英语等
北海职业学院 休闲产业、高尔夫运动技能、会所管理、高尔夫赛事组织和服务、游艇实务、运动休闲指导、茶艺与茶道、定向运动与户外拓展、休闲市场营销、休闲活动策划、休闲企业经营与管理、现代服务礼仪等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学概论、社会休闲学、休闲人力资源管理、休闲英语听说、休闲产业市场营销、现代酒店管理实务、休闲服务英语、酒吧服务与管理、庆典与赛事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景区服务与管理、休闲业服务质量管理、休闲策划原理与实务、康乐服务与管理等
(四)实习实训。广西开设休闲旅游专业和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校均为高职高专院校,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而实习实训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实习实训方面各院校都十分重视,在形式上也各有特色。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采取“一年级见习、二年级实践、三年级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实习实训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在实习安排上,该专业结合企业和市场需要,于每年6月底安排学生外出实习,实习时间为9个月。在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实践的机会,该专业学生可以在休闲旅游企业进行多岗位锻炼,大大提升了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就业及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桂林旅游学院则依托桂林优势旅游资源,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将校内教学与校外高尔夫球会教学进行对接,并与国内大型高尔夫连锁集团达成紧密的实习合作,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
二、休闲旅游专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岗位不容乐观。虽然我国休闲旅游发展迅速,休闲旅游人群不断增加,但休闲旅游市场细分还不够明确。从总体上看,休闲娱乐产品水平还不高,还不能进入国际休闲旅游的主流消费市场,在我国旅游产业的体系结构中,休闲度假产品和休闲旅游装备十分薄弱。由于休闲旅游产品的缺乏,人们参与休闲旅游消费的热情不高,多以自助休闲游形式为主。在各大旅游企业或休闲度假企业中,可以细分出来为休闲旅游某一具体岗位的还不多。虽然我国休闲旅游行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尚不能形成明确稳定的就业岗位,与传统旅游行业的岗位区别不大,这就导致许多休闲旅游专业学生不得不选择传统旅游行业的就业岗位。
(二)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足。休闲旅游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而对于休闲旅游专业教育来说,也带了很大挑战。因为休闲旅游是一个全新的专业,教师之前的知识储备与实践经验已不能满足休闲旅游专业的要求,而教师的转型升级仍需花较长时间。另外,由于教师数量的有限,而新课程数量又比较多,很多情况下一位老师需要承担多门新课程,这无疑给教师带了巨大挑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广西各高校休闲旅专业教师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从数量上都需要加大建设力度。
(三)课程设置与职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从广西各高校的休闲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学科体系课程的影响,没有充分考虑到职业岗位的需求。课程设置多沿用传统学科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段式”结构,主要强调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理论性。由于缺乏深度的市场调研,广西休闲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较好地结合休闲旅游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工作任务和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素质要求来开设课程。在实践课程设置上,部分出现形式化现象,主要依靠顶岗实习课程来解决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是新兴专业的原因,部分课程缺乏教材,许多课程讲授内容大多都是任课教师通过收集资料和整理而成的,缺乏系统性和权威性。
三、广西休闲旅游专业教育发展建议
(一)加强专业市场调研。在专业建设中,市场调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一些新兴专业来说,市场调研是否精准直接影响到这个专业的发展。在市场调研中首先要对休闲旅游行业的发展做出精确分析,包括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等等。其次,要到休闲旅游相关企业进行实地调查,主要包括行业企业数量规模、企业用人需求、企业具体就业岗位等。最后,还需要对与休闲旅游专业有关的就业岗位进行深度分析,包括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技术技能、素质素养、岗位工作任务,等等。只有加强市场调研才能更好地对休闲旅游专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进一步提高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需要提高专任教师的课程开发和教学水平并建立企业实践锻炼制度。通过在企业建立教师实践基地的方式,推动教师到企业实践,拓宽教师视野,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使其成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社会服务的骨干力量。兼职教师实行“校企互聘,双向流动”,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并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安排时,结合企业兼职教师的特长,把实践性强的课程或教学内容安排给兼职教师承担。对兼职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培训,组织他们参与专业教研活动等途径,使兼职教师能够掌握职业教育规律、提高职教水平,以适应高职教学岗位需要。同时,鼓励教师开展培训服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三)构建符合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与岗位群的需要组建课程体系,使学生掌握不同能力模块的知识和技能,针对就业岗位群,形成岗位工作内容分析表,并将其转化成知识能力,制定课程标准,合理组建课程结构,以适应课程个性化的要求。坚持全过程跟踪,确立以技能考核为重点的多样化考试模式,建立合理的新的评价体系。在考试考核形式上,通过笔试、技能操作考核与现场考试等多种形式,制定评价标准实施考核。加大实践教学内容,围绕提高文化课教学的有效性,使之达到提高文化素养又为专业课服务的这一基础性要求,逐步构建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刘群红.发展我国旅游休闲产业问题的若干思考[J].求实,2000(8)
[2]冉斌.我国休闲旅游发展趋势及制度创新思考[J].经济纵横,2004(2)
【基金项目】2013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A285)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范文4
关键词:高职两年制;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我国目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2004年4月《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积极进行高等职业教育两年制学制改革,加快高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现在情况怎样,在此仅以高职两年制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进行初步考察。
一、高职两年制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1.高职两年制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环境背景
《世界人权宣言》宣告:“人人都有休息、消遣、周期性带薪休息日,利用假期进行旅行和在本国或国外旅游中获益的权力。”世界旅游组织也预言:“2015年,世界发达国家将全面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将紧随其后。”我国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入和大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旅游和休闲也日益成为普通人民大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我国的国际入境旅游市场、国际出境旅游市场和国内旅游市场全面发展。为顺应21世纪国际国内旅游业迅猛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发展中国的现代旅游业,早在2000年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便确定了建设“旅游强国”的宏伟目标。世界旅游组织也预言: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旅游客源输出国。从而预见了中国国际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广阔前景。
2.高职两年制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政策背景
旅游强国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旅游强才,强才需要一流的旅游教育作保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便成为培养旅游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教育部基于对这种形势的判断,适时地提出了积极进行高等职业教育两年制的改革,加快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的举措,并明确提出“为推动高职院校正确定位,加快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要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向三年逐步过渡为两年;今后,凡新批准设立的高职院校原则上都实行两年学制”(教高〔2004〕1号)。从而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两年制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改革的目标及其政策保障。
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参与两年制的试点
按照国家教育部的部署,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参加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工程的院校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相关专业,要从2004年入学的新生开始,实施两年制试点。据此,经教育部批准的两年制试点学校全国有216所,涉及数控、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当然也有部分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但经过一段时期的试点实践之后,意见并不完全认同。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从学院招生情况、教学效果、就业率、学生家长反映、社会认可等因素考察,认为“操作类专业比较适合二年制教学改革”(张建,2007),在其认可名单中便不包括旅游管理专业。而根据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的试点实践认为,社会急需、专业性强且校内实训条件很配套的专业能推行两年制,而且在其认可的名单中就包括了旅游管理专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进行两年制教学模式试点的旅游管理专业,纷纷又改回三年制,宣告改革失败,但其中也有成功的范例。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三改二”的困惑
1.旅游管理人才需求市场大,但替代性很强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新型的旅游饭店等企业大量涌现,特别是旅游业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在旅游接待工作中,许多工作都必经员工手工操作,而且需要面对客人提供富有人情味的直接服务,因而这方面劳动力需求市场很大。但旅游业就业岗位层次多,特别是旅游业很多服务岗位并不需要很高的技术,可为广大家庭妇女和尚不具备技术专长的青年提供就业岗位。一般来说,上述人员只需接受较长时间的培训便可胜任工作[1] 。因此,一般旅游人才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实际上工作中甚至中专毕业生比高职毕业生更受欢迎。目前不少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即为一般中专生甚至短期培训生的就业岗位。由此判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市场需求并不像数控技术、电子技术与维修、交通运输、软件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电脑艺术设计等专业那么急迫,两年制或三年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2.学生家长有疑虑,学校领导不积极
受中国“望子成龙”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家长一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起码能读一个本科,甚至读硕、攻博,将来能谋一个好点的职业,无奈自己的子女分数只在高职高专分数线之内,即使如此仍希望能搞一个“专升本”,也就希望能到一个各方面条件都较好的三年制高职院校或专业学习。至于两年制的高职课堂理论教学相对薄弱,“升本”难度较大,后续发展困难多。两年制教学模式难以吸引大多数学生的症结即在此,尤其是家长和学生普遍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吃的是“青春饭”,无疑增加了学校招生的难度。从规模效益而论,两年制的办学规模和效益确实不如三年制的规模和效益,这就是目前包括旅游管理专业在内的高职两年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普遍实施难的奥秘。
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2+1”人才培养模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既不是两年制人才培养模式,亦非真正的三年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是有改革特色的“2+1”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学生在学期间,2年在校内进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为背景,根据社会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对学生进行包括模拟导游实训、旅游资源调查实习、旅游专业技能综合实训、普通话等级考试实训、毕业论文训练和毕业设计等在内的理论教学;1年在校外实训基地(企业)顶岗实习,以实现理论和实践、学习到就业乃至于创业的平稳过渡”的人才培养培训[2]。这种模式真正落实了工学结合,使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得到了真正的加强和提高,学生和家长都可以接受。同时,也不影响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效益,故而为大家所接受,发展迅速。
三、高职两年制旅游管理专业成功范例原因分析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两年制旅游管理专业,2004年之前所实施的是三年制人才培养模式。2004年以来一直致力于两年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现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素质和培养质量明显提高,近三年来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100%,先后被遴选为学校重点专业和广州市示范建设专业,初步构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工学结合的两年制人才培养模式。究其原因,大致有三:
1.本阜人才需求市场旺盛,专业定位准确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位处珠三角的核心部位。而珠三角地区向来是劳动密集区域,简单制造业、服务性企业占据半壁江山,与之相匹配的人才不需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而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动手能力。两年制高职教育恰好契合这样的实际需要,培养出一批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充实到生产与服务的第一线。这批人才充实到了生产与服务第一线,既具备一般劳动工人缺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也比本科生更熟悉生产、服务的环节,这才是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力市场最紧缺的人才[3]。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即属于此例。转贴于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审时度势,依托珠三角地区旺盛的旅游需求市场,将原三年制旅游管理专业一分为二,变成两年制的“导游服务与旅行社管理”和“酒店管理”两个专业。前者定位为主要面向旅行社及相关旅游企业,重点培养导游员、景点讲解员、计调员、门市接待与销售人员[4];后者定位为面向高星级酒店、餐饮企业,培养能够从事酒店餐饮、前厅、客房等一线接待服务与相应的中、基层管理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技能人才[5]。由于以市场为导向的准确定位,其相应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命力便可想而知。
2.强化实践教学,全面推行工学结合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两年制的“导游服务与旅行社管理”及“酒店管理”专业遵循教育部2006年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高等职业院校要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文件精神,进行了一系列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良好效果。首先,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三段式的传统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为主线,以理实一体化课程为核心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课—职业能力课—拓展能力课”等模块组成的课程新体系。并明确要求,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50%以上,而且要求“职业能力课模块”的每门课程的50%学时为实践学时,还特意安排学生第四学期到校外实训基地(企业)顶岗实习一个学期[6]。其次,大力推行“双证”制度。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职业能力课程模块,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互沟通和衔接,做到课程内容能够覆盖国家职业资格的标准[7],并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第三,工学交融,全真实训。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校内实训、校内实习和校外顶岗实习。校内实训即校内通过仿真实训室进行技能培训,并按照技能鉴定的标准进行考核;校内实习是指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专项实训;顶岗实习即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在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顶替某一具体岗位的全真实习,能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学中做”。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寒暑假、双休日和节假日到附近相关企业进行有报酬的打工实习,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水平。
3.先进的教学设备,优质的教学团队
真实的职业环境有赖于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在这方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是下了大本钱的。如“酒店管理”专业,学校投资400万元建起了青年旅馆、中西餐服务实训室、调酒实训室、茶艺实训室、机房等5个主要实训室,还有11个运行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导游服务与旅行社管理”实训专业同样耗巨资建立起了功能完善、设备先进、管理规范的旅游实训中心,下设旅行社实训室、导游实训室、旅游交通实训室和旅游开发实训室等4个校内实训室。其中,旅行社实训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室,配备了复印机、传真机、电脑销售和旅行社信息管理系统等设施设备,还可以开展旅游咨询、旅游接待、线路设计、线路销售、门票车票销售等生产性实训,可以开展旅游门市接待、外联销售、计划调度财务控制等实训项目,从而保证了实训的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学团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这也是他们的强项。如“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总共12人,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各占50%。专任教师中50%具备高级职称,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与具有“双师型”素质教师的比例已达90%,企业兼职教师中50%具有技师职称,故而近三年内其教学团队具有公开发展论文38篇、出版相关教材12部的业绩,从而为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实的教师基础。
四、结论
高职两年制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工作,并非一帆风顺,造成的原因有多种,但成功的经验具有示范性,值得重视。总体而论,不可操之过急。在旅游人才需求市场很旺的区域,以及经济实力雄厚、教学条件优越、教师队伍素质优良的区域或学校,可以继续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其成功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天元.旅游学概论(第五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2] 奚敏.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56-58.
[3] 顾洁,彭如海.广东高职院校二年制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8(3):189-190.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范文5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产业转型升级是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河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应该综合考虑本地旅游资源禀赋等诸多因素,从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形态、结构优化等入手,就河源休闲旅游的产品结构、配套措施、旅游元素、客源需求等系列问题寻求突破,增强休闲旅游的经济辐射作用,塑造河源市休闲旅游城市品牌。
关键词:产业转型 休闲旅游 产业发展 河源市
产业转型的界定与休闲旅游研究
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是我国旅游产业实现快速而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转型升级”, 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是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和选择。旅游产业转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既包含旅游城市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应该根据其自身条件情况,着眼于旅游产业制度创新、市场供求因素,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实现旅游产业经济的高附加值。一般而言,旅游产业转型分为发展观念转型、发展方式转型、发展结构转型等,目前国内多个省份正在进行旅游业的全面转型升级,其旅游综合效益明显。
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基于产业转型视角下进行旅游城市品牌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既要顺应旅游市场发展的潮流,也要适应休闲产业自身的需要。任何旅游城市,只有树立了富有竞争力的区域性旅游休闲度假的品牌形象,才可能在旅游业的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近几年,国内外学者从休闲源起、休闲旅游产业的界定与属性、休闲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休闲旅游产业的供给系统、休闲旅游的空间布局模式等视角进行思考与研究。1883年,拉法格《休闲权利》著作的诞生被认为是休闲研究的直接起点;此后,1899年,美国凡勃伦《有闲阶级论》的发表标志着休闲学研究在美国诞生,这本著作的发表标志着休闲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休闲与消费,休闲与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1970年,在联合国的帮助下,在比利时召开的国际休闲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休闲》。指出:休闲活动与健康和教育同等重要,政府应保证其公民能够参与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休闲活动。休闲旅游就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休闲产业应从影响城市品牌受众或利益相关者的体验、满意度和感知度出发,做总体研究分析。郑健雄教授在《休闲旅游产业概论》提出了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五大面向,提出了吸引力系统与休闲旅游产业,并展望了国内休闲旅游发展的趋势。
目前,将传统的休闲理论应用于旅游产业发展,并在产业转型升级中予以具体体现,是相对较新的学术研究领域。要做到旅游休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产品的系列开发、旅游产品开发的文化性、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社会条件支持系统的配套、城市品牌整合传播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因此,进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保证旅游地服务质量、旅游功能与容量是休闲旅游产业发挥整体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一项颇具研究意义的主题。
广东河源市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休闲旅游产业品牌初步形成
广东河源这个年轻而又古老的城市,作为粤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京九铁路入粤第一市,通过惠河高速、广河高速全面融入珠三角两小时旅游经济圈。拥有优良的山、水、林、泉、人、文、龙等七脉资源,素有“粤东宝库”之称。河源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优越的自然环境成就其“青山绿湖碧水城”的美誉,目前开发了以生态旅游龙头,温泉度假为新兴品牌的旅游景区(点)37个,其中4A级景区4个。河源在2003 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产业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随着全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河源旅游业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了“客家古邑、万绿河源、温泉之都、恐龙故乡、红色经典”的旅游城市品牌,尤其是温泉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为休闲、度假旅游增添了新的亮点,如投资60亿元的东江源温泉度假村,投资30亿元的康禾温泉,投资20亿元的广晟御临门温泉度假村二、三期工程,投资45亿元的“东江·巴登城”综合性旅游项目等。
(二)旅游产业收入稳步增长且辐射带动作用逐渐凸显
按照河源市的旅游与城市发展规划,河源目前正在努力建成广东生态旅游示范区、岭南生态休闲旅游名城、广东绿谷,致力于打造岭南地区最有影响的生态休闲度假目的地,并继续提升“客家古邑·万绿河源·温泉之都·恐龙故乡·红色经典”等五大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2004至2012年以来,河源市旅游接待人数平均以26.16%的幅度增长(见图1)。据统计,2011年接待游客133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9亿元。2012 年河源市入市游客和旅游总收入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全年入市旅游人数1672.78 万人次,同比增长20.3%;旅游总收入达 152.46亿元,同比增长149.5%。预计到2015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2113万人次,旅游接待总人次、旅游总收入年均递增15%以上。
目前,河源市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员3万多人,间接带动相关行业就业近15万人,带动了全市上百个新品种、新包装的土特产品上市。到2015年,直接从事旅游业人员达10万人以上,间接从事旅游行业就业人员达30万人以上;到2015年,全市建设2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通过发展旅游业显著提高了农民收入,带动农民致富。
(三)游客满意度较好且生态资源优势突出
通过对到访游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游客满意度总体上处于较满意水平。在抽样调查的景区(点)、酒店、旅行社中,万绿湖风景区、苏家围风景区、叶园温泉度假村、万绿湖东方国际酒店、万绿湖旅行社等满意度指数较高,均超过优秀水平。其中温泉度假游满意度最高,游客重游欲望较强烈,高达93%;游客对旅行社接待服务整体满意度指数最高,为97.5%;同时数据显示不同类型游客的满意度有差异较大,满意度高低与游客职业亦息息相关。游客们对旅游目的地的气候和生态尤其看重,正是这点,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来旅游。另外,调查访谈发现,河源市休闲旅游产业政府主导作用明显,政策支持效果显著。
河源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与困扰
从产业转型的视角看,河源市的休闲旅游产业以温泉度假为突破点,抓住城市的整合营销与宣传,在2012年取得了良好的发展,然而产业发展仍面临着瓶颈与困扰。首先,河源市部分休闲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不够完善,自然资源保护、景区容量控制上投入力度不够。其次是休闲旅游项目用地指标紧张,温泉度假旅游和生态休闲旅游项目的发展受到明显的限制。部分项目因为群众征地利益处理问题,推进难度加大。第三,目前休闲旅游景区除温泉度假景区外,有实力的旅游龙头企业较少,旅游景区门票之外的经济收入不乐观。最后,旅游产业管理与执法机构不健全,休闲旅游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不足,旅游行业管理需进一步加强。
河源市休闲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策略
(一) 开拓旅游市场,优化旅游产业结构
坚持高水平、高起点、高质量,将一些条件较好的度假区和度假村建成为以接待休闲度假游客为主的创收基地。在旅游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河源应该认识到发挥本地各项优势旅游资源,整合当地已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把握本土客家文化脉络与资源禀赋,寻求自己的个性特色,构建强势的核心竞争力,塑造独特的旅游休闲度假品牌。根据近几年河源政府工作报告可知,河源市政府确定本市的生态旅游优先的发展原则,旅游将加快形成“一心两带四个特色板块”的空间布局,即:滨湖城市生态旅游中心、万绿生态旅游度假区产业带、滨江休闲度假产业带、东南西北四个特色板块。
(二)坚持资源可持续发展,培育休闲旅游新业态
在旅游景区、度假区(村)的选址建设及其项目开发上,应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协调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保证环境持续利用的基础上,使度假区和度假村真正成为休闲度假游客追求自然的乐土。河源在发展休闲旅游产业中,必须以游客的感知体验为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研究要素。应该关注游客的感知体验,通过调研游客的不同职业特征,将顾客体验作为标准,提高顾客满意度。河源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必须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切入点,从游客视角出发,找寻出影响游客对旅游休闲度假感知的要素,并将其与河源自身旅游资源相结合,将产品结构、配套措施、旅游元素、客源需求等系列问题列入产业发展研究中,进一步论证休闲旅游新业态,通过实践丰富与塑造河源市休闲旅游品牌。
(三)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多层次、全方位的休闲度假产品体系
河源应该将根据各县资源的实际情况,发展不同档次和不同类型的度假基地。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抓紧机遇,以市场经济作导向,不仅要挖掘本地突出优势资源的特点,开发高层次旅游产品,以优、特、新、美取胜;且要强化河源旅游文化内涵,功能应多样化,如发展疗养旅游、生态度假旅游、恐龙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等十类休闲度假产品(见表1),使旅游项目多样化,适合不同层次、不同职业游客的需要。
(四)突破传统观念,提高景区管理及整合营销水平
景区应及时更新旅游信息,开通官方网页的在线咨询与预订系统,以便游客查询、预订、投诉、建议等,还应该重点对购物、娱乐产品、食宿条件等信息进行,宣传景区间交通连接示意图、环保理念等。另外,景区旅游交通标识应该国际化,重视企业文化的打造,应进一步加强软件建设,通过创建5A级旅游景区,提高景区综合管理水平,加快旅游标准化建设,制定景区接待、餐饮娱乐、购物休闲以及农家乐的统一服务标准,实行挂牌管理。河源各休闲度假景区学习研究国内外旅游市场的特点和趋势,研究旅游管理和经济部门的决策和资讯,积极组建休闲度假景区联盟的,找准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对接点,整合营销并试行一票制
河源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急切需要改变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并从根本上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转变旅游发展观念。重点要加强区域间旅游合作、实现产业资源共享与互补、培养专业人才等,并在降低开发成本和提高效益的同时,实现多方共赢。因此,进一步促进休闲旅游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意义重大,必将丰富河源市休闲旅游品牌塑造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谢春山,孟文,李琳琳,朱易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休闲与旅游管理概论范文6
一、江苏发展农村文化旅游的优势
一是经济实力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和全国一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到2004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2451.8亿元,占全国的10.7%,个人生产总值突破人均2000美元,人均储蓄存款突破10000元,成为继广东之后第二个超千亿美元的省份。
二是文化资源的优势。我省素以文化昌盛而闻名,历代名人辈出,文化资源丰富。昆曲和苏州园林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里、周庄、甪直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约占全国1/3;有30多个乡镇被命名为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居全国首位。
三是政策的优势。自2000年以来,我省为全面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步伐,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实施了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文化工程;目前正着手制订鼓励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关规定。所有这些,都为农村文化旅游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是自然资源的优势。我省的南京、苏州、镇江等9个地级市和昆山、江阴、句容等6个县级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40多个景区是全国aaaa级旅游景区,各具特色,各有优势。苏州有园林、古镇、古城和太湖等天人合一的旅游资源;镇江有滨临长江、山城相融、江河交汇的“城市山林,大江风貌”;连云港有海滨、花果山、温泉;盐城有被誉为“东方湿地之最——丹顶鹤的家园、麋鹿的故乡”的滩涂湿地资源等。
二、江苏农村文化旅游的定位
根据我省农村的现实情况以及农村文化发展特点,结合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要求,笔者认为,江苏农村文化旅游可定位于:
一是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集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种产业于一体,顺应了21世纪人们向往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地面种植类观光旅游。可以结合农村高科技园区的开发,组织青少年开展“农村科技夏令营”活动,普及农村科技文化知识;可以结合果园种植,开展春季赏美景、秋季摘硕果活动;可以结合林业种植,开展种植“希望树”、“爱情树”、“同心树”等活动。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句容市推出的“瓜果基地采摘游”项目获得巨大成功,超过10万的游客到农村大棚采摘草莓,到果园采摘鲜果,推动了农村旅游经济,带动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2、水面养殖类观光旅游。可以在养殖水面周围,添置遮阳伞、休闲座椅、钓具等必要的设施设备,构建会员制的“垂钓俱乐部”;可以修建水面餐厅,让游客自己品尝垂钓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可亦修建水面旅馆,让游客仿佛栖身水中,回归自然。
3、特色农业类休闲旅游。要结合当地特产和特色农业项目,挖掘旅游资源。扬中市因地处江中而盛产竹,当地农民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利用长期劳动实践中总结出的竹编技艺开发出了一系列的竹编旅游工艺品,创立了省内第一家由农民自己开办的“竹编艺术研究所”,开辟了专门场所向游客展示竹编制作的工艺流程,引起了中外游客的广泛兴趣,一年实现销售300多万元。经过长期的开发和研究,他们的作品还获得了北京中国首届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被称为“江南竹编一绝”。
二是农村风情体验旅游。我省农村的人文历史悠久,风情特色多样,非常迎合当今城市居民的乡村体验需求。
1、民俗民风旅游。民间风俗素以“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为特色,传承相习而时相变,南北有别又东西各殊。每逢镇江丹徒上党的庙会,四乡八镇的农民都会自发的聚集起来荡湖船、唱麒麟、对田歌、跳采茶舞等,相互祝福、庆贺丰收、自娱自乐。这些民俗民风带有明显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对游客特别是外国友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农村节庆旅游。要进一步挖掘、整合本地农村节庆和民俗,不断丰富群众文艺形式,体现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特色,打造本地文化品牌。苏州每年一度的虎丘庙会就是根据历史上“三市三节”的传统,开发出来的集民间文艺表演、手工艺表演、风味小吃和展销为一体的大型民俗活动。开封盘鼓、兰州太平鼓、海城高跷、吴桥杂技、苏州评弹等独具魅力的民间艺术每年都要吸引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
3、农村食文化旅游。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农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农村之“食”关键在于“野”和“鲜”,山区的野菜、野果、野鸡、野鸭以及农村的蔬菜采种等对想亲近自然的游客具有强烈的诱惑力。游客在大饱口福的同时,更可以细细体会吴越风情和楚汉民风。
三是农村原生态旅游。我省跨海滨江,幅员辽阔,山、林、江、河、湖、溪等自然风光美不胜收,其中有很多没有受到现代工业影响的“世外桃源”,具有非常独特的魅力。比如,我市丹徒石桥镇的华山村就是一个至今仍保持着原生状态的自然村落。那里自然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更流传着众多民间传说。最知名的就是被收入《乐府诗集》的《古今乐录》中的千古绝唱《华山畿》,他讲述的爱情故事经国内专家考证被认定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雏形。当地的古银杏、龙脊街、奈何桥等“华山八宝”、“分家”“上梁”等民风民俗和造型古拙、色彩明快的泥塑玩具“华山泥叫叫”,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三、发展农村文化旅游的具体措施
1、要在政策上给与积极扶持。发展农村文化旅游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互协调、全力投入。首先,要在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省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鼓励农村文化旅游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土地利用、道路通讯、扶贫信贷等方面向农村文化旅游项目倾斜。同时,要组织专门人员对农村原生态物质的和非物质资源进行普查,并进行可行性论证,挖掘有较深文化内涵、能原汁原味反映自然人文风貌的农村旅游文化资源,会同当地旅游部门一道制定整体规划。
2、加大对农村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一方面要用足、用好、用活文化经济政策,把农村文化旅游设施的建设纳入小城镇建设项目,纳入农村文化发展规划之中,一招不让的抓实、抓好。另一方面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实施道路、通讯、食宿等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强化江苏农村文化的旅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