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环境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活中环境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活中环境问题

生活中环境问题范文1

关键词:环境问题;初中地理;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146

一、引言

我国目前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诸如:雾霾、重金属污染、沙尘暴等,这些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环境问题无小事,环保思想要从小开始培养。初中时期是学生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培养环保思想至关重要,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针对环保思想教育欠缺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改革。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保护思想的重要性

1.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在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上,环境保护正式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确立了环境保护在我国的法律地位。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保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对环境进行保护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初中地理中的环保教学,是践行基本国策的重要表现。

2. 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地理课程标准》认为地理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对于地理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可以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形成增强防范自然灾害、保护环境与资源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三、当前环保教育出现的问题

1. 地理教学中环保思想的缺失

我国目前所定的环保教育目标中只抽象地要求提高环境意识,而对各级学校环保教育的教学目标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这给环境教育的评估工作带来了困难。而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一直困扰着我国初中教育,升学率高低成了评价学校质量的唯一手段,各校为争取较高的升学率,不惜违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将大部分力量投入到考试课程,并且随意增加规定课程和超越大纲要求的内容,导致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环保思想的缺失。

2. 学生缺乏兴趣

一方面,虽然国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考试制度没有彻底地改变,导致学生仍在走应试教育的老路,而对于与应试教育无关的科目持排斥态度。另一方面,由于课本上的环保知识太过于抽象,学生对于环保的认识也只是建立在教师中的“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宣传上,所以会对环保缺乏足够的兴趣。

四、加强环境保护思想的方法

1. 增强地理教学的多样性

为了提高学生对于地理教学中环保思想的兴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创造性、实践性、教育性的教学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案例教学法,以当前生活中比较热门的环境问题为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和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通过这种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分析,提高教学效率。第二,角色扮演法,学生扮演在环境问题中出现的涉及各个方面利益的人物,使学生了解在环境问题中各个人物、机构的作用。第三,辩论教学法,辩论教学可使学生的环境知识、环境技能、环境道德得到深化或发展,具有较全面的素质教育功能。

2. 结合实际,深化认识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思想,教师就要在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把学生带到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让他们在开放的社会系统中认识环境问题,亲身感受环境污染对他们造成的危害,这样会加深学生对环保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深化。同时,教师结合地理教材,在地理课外活动中,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这对于检查学生的环保知识和增强环保意识,作用很大。

3. 将环保教育的考查进行量化

在初中开展环境教育是贯彻环境保护的战略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各级学校环保教育的教学目标没有具体明确规定的问题,为了方便环保教育的量化考查,可以在考试中,加大关于环保知识的考查,通过考试来考查学校环保教育的落实。另外,教师可以将环保教育的考查放到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查上,从而培养学生环保的实践能力。

生活中环境问题范文2

地理学研究是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因此,自然环境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客体。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应以课本为主要依据。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地理教材中环境问题涉及面广,既包括陆地环境问题、水环境问题,还有大气环境问题等等。比如:在《我们需要洁净空气》这一节中,介绍了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空气质量的高低对人类的影响,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加强大气环境保护等。对于水环境问题,在《水资源》的学习中,有关于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农业污水的治理问题。对于陆地环境问题就更多了,森林的破坏、水土流失、白色污染、生活垃圾处理等等。有些问题涉及多种环境,彼此互相影响,比如酸雨问题,首先是大气污染,进而引发水的污染,最终还会影响陆地环境,危害影响面广,持续时间长。这也体现了地理学的整体性这一特征。因此,环境问题涉及面广,影响大,必须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

在教材中,环境问题出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教材正文中,有的以补充资料中。也有的以图片形式出现,如素描、漫画、景观图片等,还有的以讨论话题呈现。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联系。

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最基本的就是阅读教材直接获取。也可以通过出黑板报、进行知识竞赛、排演环保小品、观看录像、举办辩论会等形式加强教育。一方面,通过学习和参加这些活动,可以增长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这类活动有很强的趣味性,学生有兴趣,乐于参与,自然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比如,每当重要的地理节日,如世界环境日(6.5)、地球日(4.22)、世界水日(3.22),可以要求学生相互协作出一期相关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在丰富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对此内容的理解,培养了相互协作的能力。又如对于水土流失问题的学习,可以通过播放黄土高原的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再如,在学习《巴西》时,对于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加强对此的理解。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节约利用学习时,可以组织学生以倡议书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这些形式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开阔学生的眼界,加深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的理解,从而树立环保意识。

总之,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

2.走进生活,联系生活实践,践行环境保护

理论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关键是要对所学知识付诸于实践,在生活中和生产中真正落实下来。为此,我们可以在课本涉及的环境问题学习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作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怎样做?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对于废旧电池的危害,我们通过学习可以知道:我们日常所用的普通干电池,主要有酸性锌锰电池和碱性锌锰电池两类,它们都含有汞、锰、镉、铅、锌等各种金属物质,废旧电池被遗弃后,电池的外壳会慢慢腐蚀,其中的重金属物质会逐渐渗入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重金属污染的最大特点是它在自然界是不能降解,只能通过净化作用,将污染消除。一粒纽扣电池可污染60万升水,等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一节电池烂在地里,能够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所以把一节节的废旧电池说成是“污染小炸弹”一点也不过分。那么,如何处理这些废旧电池呢?一般人会和生活垃圾一起扔了了事。为此,我们建议垃圾要分类存放回收。可以发动学生举办这样的回收活动,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回收箱,把平时学生家庭用过的或学生的亲戚、邻居等用过的废旧电池收集起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通过一个个学生来影响家庭及周边生活圈,这种影响不可小视。通过活动,学生也接受了教育,同时也起到了环境保护的效果。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我国的有些管理比较规范的大城市已经做到了垃圾的分类回收。我国也要加快建立健全回收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跟上目前我国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的需要。

生活中环境问题范文3

关键词:建筑施工;环境问题;处理方案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建筑施工,而建筑施工必然会带来一定的环境问题,特别是近几年建筑施工中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要对采取一定的处理方案来解决这些环境问题,最大程度上减少建筑施工中环境污染,给人们创造一个健康、整洁的生活、工作环境。我们要对环境污染进行分类,并采取相对应的处理方案,才能有效地处理建筑施工中环境问题。

1、建筑施工中的环境污染

1.1扬尘

通过对重点环境城市的空气质量进行的监测预报,国家环保部发现近几年大多数重点环境城市的空气质量逐渐变差,其中最明显的是可吸入颗粒物超标,就是扬尘超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到扬尘超标,这一切既影响了环境美观,又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城市扬尘主要产生于道路与管道施工作业、房屋拆迁作业以及建筑施工作业等,产生扬尘的主要原因是施工单位没有遵守建筑施工环境保护的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施工,表现如下:1)施工工地没有用围墙进行封闭或封闭不完全;2)没有对挖去的土方进行及时回填,致使地面长期,而且沙石、石灰、水泥等施工材料随意堆放在工地内的交通道路和制作场地上。3)没有实行洗车制度,致使运输施工材料的车辆带有大量泥土就开出工地,在行驶过程中就产生了一定扬尘。4)进行高层建筑施工时,抛洒施工材料也会加剧扬尘污染。5)施工后期,工程进入验收阶段,从而没有及时将废弃的建筑余料运走,建筑余料堆积时间过长,而且没有进行彻底清理,导致产生扬尘。

1.2 建筑废水

1)建筑单位没有及时将建筑泥浆运送出去或在运输过程中出现了跑冒滴漏。这些主要来自于三方面:(1)地下施工挖掘土方时产生的泥浆;(2)打桩时产生的泥浆;(3)道路和管道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泥浆。

2)工地内管理不到位,施工材料(石灰、砂石、水泥)露天堆放,遇下雨天气而被雨水冲刷产生建筑废水。有的建筑泥水进入城市下水道,造成居民生活的下水道堵塞。有的甚至污染城市的河道,也造成次生水环境污染问题,影响整个城市生态环境。

2 建筑施工中污染的处理方案

2. 1 建筑施工环境管理处理方案

施工单位要建立与工程项目相配套的环境管理体系,工程项目按照环境管理要求进行施工。1)施工项目部应成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环境管理小组,同时要把责任分解落实到一线的各施工项目组,建立考核制度,将工地环境管理状况与施工绩效挂钩。2)施工单位要增强员工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要抓好监督巡查工作,大的项目要不定期组织对现场进行环境管理监督巡查,通过目击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反馈给工地施工管理人员,提出改进建议和要求。3)施工单位要科学、合理、有序安排工程施工。在施工前对挖土方的顺序、阶段、数量进行科学的分析,精心安排,充分利用开挖的土方进行回填,减少土方的外运和回运的次数和数量,对施工企业的现场施工环境管理带来一定好处,也降低运输成本。4)通过施工区作业面布置,尽量做出科学、合理少取、弃土方量及安排运输线路,以减少土方量及在施工现场车辆的运输距离,从而减少大气及废水等环境污染。

2.2 扬尘污染的处理方案

1)建筑施工要在用围墙围起来的封闭环境里,围墙的高度根据城市规定设置,一般情况,靠近大路一侧的围墙较高,高度在2.5m以上,而背接小巷一侧的围墙相对较低,高度在1.8m以上。围墙的具体高度要按各地的实际情况而确定。2)为了避免汽车将污泥带上公路,污染城市路面,工地要实行洗车制度,要求门卫只对清洗干净的汽车放行。3)要用混凝土对工地的交通道路和施工制作场所的地面进行硬化。4)禁止在施工现场进行混凝土搅拌,尽量要采用商品混凝土、预拌好的混凝土到工地使用。但市郊小道路、小建筑施工除外。5)高层建筑物的,要有防止带粉状建筑材料被楼层外的风刮走的措施。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建筑遗弃物要及时包装好,用电梯往地面运送。以防止高空粉状建筑材料撒落,在空中形成扬尘。

2.3 废水污染的处理方案

1)建筑废水严禁直接排入城市下水道和河流。在建筑工地一定设有收集池,经收集池沉淀后,上层清水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或者用交通工具(船只,专有汽车)运至城市管理部门设定废水收集地。2)南方城市用船只运送泥浆,特别注意船只不要满载, 并且有管理部门(如城市行政管理局,河道管理处等部门)监督下运输,以到达废水收集地进行计算运输费用。如有发现污染城市河道违法行为,要依法做出处罚并要求整改到位,方可运输。3)在工地内,对于易产生油脂类废水的各类车辆、各种建筑设备使用的燃油、机油和油也应加强管理,所产生废弃油脂类要集中处理,不要用水直接冲洗各类设备、车辆,以免产生油脂类废水,流入城市下水道和河流。4)对工地内产生的建筑垃圾应及时清扫,集中到规定垃圾堆,由清洁工负责定时清运。对木工和电工、焊工、钢筋工、油漆工产生的废料,不能乱扔乱放。石灰、砂石、水泥遇下雨天气,要用帆布等挡水材料遮盖,以避免雨水冲洗形成废水,流入城市下水道和河流。

2.4 其他处理方案

为了提高城市的空气环境质量,各地人民政府有效地针对性开展扬尘等污染综合整治,各部门(如城建委、城市管理执法局、环保局等)要进行联动执法,视在建施工项目大小,是否易产生扬尘污染场所,进行一定频次检查施工单位的工地。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大的施工项目,要根据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认证,建立环境保护管理体系,按体系标准的要求组织施工。其他施工单位也要坚持环境保护和工程质量并重,文明施工。

3 结语

一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好与差,直接表明这个地区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的质量。全国环境模范城市评比,首先一项标准是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优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有:1)机动车的尾气排放颗粒物;2)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工程扬尘和道路扬尘;3) 餐饮油烟;4) 工业废气。但机动车尾气治理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特别是日益增加机动车的城市。目前,影响城市空气质量最大的还是扬尘。减少扬尘迫在眉睫,也是通过管理手段力所能及能达到的事,在城市治理扬尘中,各城市通过管理各部门联动有效的机制,加上建筑施工企业严格按治理扬尘的要求,一个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一定会有所好转。建筑施工企业作为产生污染源主体,在施工中一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环境保护工作为重,最大限度减少扬尘污染,让老百姓有一个健康、清新的工作生活环境,使城市的天空变得更蓝,空气变得更新鲜。

参考文献: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督管理司.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培训教材[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245- 246.

齐伟军, 赵艳秋. 建筑施工综合环境保护技术[J]. 环境科学动态, 2005, 2(2):63-65.

郭正兴, 李金根. 建筑施工[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6: 73.

钱昆润, 葛筠圃, 张星. 建筑施工组织设计[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 157-158.

关朋利. 城市建筑施工场地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J]. 河南科技, 2008(17):31-32.

吕昌祝. 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保护与控制[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27):15-17.

生活中环境问题范文4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环境教育;关联性;渗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物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高中生物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的生物教育课程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学生缺少创新思想,欠缺综合能力和动手方面的能力,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全日制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高中生物课标》)中前言部分明确指出:“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1]纵观全球教育发展,综合化的课程形式是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而环境教育就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课程主题。本文以《高中生物课标》和《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以下简称为《指南》)为蓝本,寻求两者相结合的切入点。同时,举例说明在生物课应采用的一些教学方式,使环境教育更好地渗透进去,为高中生物教育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新方法。

一、高中生物课程与环境教育的相关联性

《高中生物课标》中从课程目标到内容标准,或是彰显环境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或是蕴涵环境教育元素和信息,为高中生物课程具体而有效地渗透环境教育搭建了平台。

《高中生物课标》的课程总目标提到:“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指南》的第一部分前言中关于我国面临的环境形势中指出了我国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并且列出了十大主要表现形式。这就对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环境保护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物科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环境科学及环境保护技术的基础,在高中生物讲授中应该突出讲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让学生从情感上了解其所带来的危害。将课标中关于环保的理念植根于学生的头脑当中,在学习生物技术、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知识时重点讲解,启发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发明研制出新的节能环保型产品。

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内容标准是《高中生物课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10个一级的主题:1.科学探究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3.生物与环境4.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5.生物圈中的人6.动物的运动和行为7.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8.生物的多样性9.生物技术10.健康地生活。环境教育要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是普遍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引导学生珍视生物多样性,关注不同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解决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我们可以从上述《高中生物课标》的10个主题看出,这些内容没有一个不符合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的、没有一个不可以作为环境教育基础的。尤其第3、4、8主题明确了环境的字眼,让其与环境教育的关联性更加紧密,使高中生物作为实施环境教育的载体显得无可厚非而又环环相扣。

二、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多种方式

(一)课堂讲授法

课堂讲授是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是向学生传达概念、原理、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阵地。在课堂上可以适当地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对环境教育的理论部分有一个总体上的概念。

(二)综合实践活动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一类生物,它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讲授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主题时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各种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的同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更好地渗透环境教育。

例如,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说明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循环中的作用,参加绿化校园,打造绿色学校的活动。

活动安排:(1)勘察整个校园的绿化情况,找出绿化欠缺和不合理的地方;(2)设计绿化方案,可以参考其他学校或是公园的情况;(3)选定绿化方案,组织学生植树、植草;(4)由学生担负小树茁壮成长的责任,使学生增强责任感;(5)就绿化校园活动开展讨论会,谈谈植树给校园环境所带来的好处,分享一下植树的心得,更进一步设计可以让校园更美丽、更经济、更环保的方案。

(三)探究学习法

课堂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违背,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的形式已不能成为主流。互动学习,启发学习都是当今老师所必须采用的。老师可以根据课堂上所要讲的主题,抛出一个话题让大家自由发言、随意思考,老师再慢慢指引着学生朝所要达到的目标靠近,最后得出所要的结论。老师可以提出一个环境方面的问题,从而引出讨论的话题。比如:

首先,出示一个世界人口发展历程的图表:其次,叙述从1830年(10亿人口)开始人类每增加10亿人口的时间,分别用去100年、30年、15年、12年、12年,速度极大地加快了。根据联合国人口部门最新的预测,世界人口最早将在2011年或者最晚在2015年达到70亿。

然后,讨论一下最近几十年人口增加过快的原因,人口增长的优缺点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的作用,老师应从生物圈的高度引导学生开展人和生物圈关系的探究。

三、总结

我们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环境教育的方法远不止上述这些。我们只要在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充分挖掘出高中生物教材中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做到有的放矢,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环境教育就一定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在高中生物课中渗透环境教育在提高环保意识的同时又为学生开展动手能力的活动提供了实践的内容与主题,符合素质教育的方针与理念。所以,对高中学生加强环境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经常性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在生物教学中切实渗透环境教育,那么就能够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心,从而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动手与创新能力,使素质教育朝着更广阔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生活中环境问题范文5

1.1提升环境科学行为能力

社区居民环境科学素质提升主要表现为居民在个人生活与社会公共生活中是否能够身体力行,在具备基本环境科学知识与环境科学方法的基础上,“从我做起”完成环保实践。对于社区居民环境科学行为能力的提升,需要围绕环境科学知识,针对不同人群的智力水平和认知差异进行设计,既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的实际效果,也需要照顾到居民日常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便利性,重点在于基于知识和方法,映射环境科学意识。社区居民需要具备的环境科学行为能力主要有:研究身边的环境现象与环境问题,利用已有的环境科学知识与方法,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追求环保事业,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参加环保活动,并带动家人、同事完成环保实践;做到节约资源、绿色消费、农业清洁生产、物品回用与合理处理生活垃圾;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参观所在地区环境保护单位、环境质量监测单位;科学认知、理性应对环境污染事件;主动关注并积极参与环境问题的公共议题与社会决策。

1.2培养环境科学意识

社区居民环境科学意识的培养应在了解和掌握一定环境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在初步具备一定环境科学行为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促进其环境科学意识的形成,使居民在日常生活和生产经验的积累中,摸清事物的本质规律,进而形成理性的认识,能动地指导其学习、工作、生活与实践。

1.2.1“从我做起”意识促进社区居民关心环境,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能够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完成个人生活与社会公共生活中环保实践。这是热爱生命与尊重生态环境的内心映射,是最为朴素的环境保护责任观,同时也是指导社区居民环保行为最为直接的意识导向。

1.2.2“节约资源、绿色消费、循环使用、清洁生产与分类处理”意识促进居民以节约的方式利用资源、以环境友好的方式进行消费,能够为保护生态环境付出时间、空间和经济的代价。通过购买、使用再生产品和可重复利用产品、循环使用生活物品、一物多用、绿色出行的个人行为,以求形成合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共建环保事业、共享美好环境。

1.2.3“科学认知,理性应对”意识这是对社区居民环境科学意识提出的较高要求。强调居民掌握相应的环境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能够正确避险。在遇到公共环境事件或问题时,保持头脑冷静,不盲目跟从、不信谣、不传谣,采取具有科学依据的防护手段和措施。

1.2.4“共建共享”意识这是对社区居民环境科学意识的最高要求和引导方向,是对“从我做起”意识的升华,更强调培养重点人群在处理环境方面的社会公共事务时应该具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公众正确认识自己环境权利的具体内容,并积极主动的争取权益、维护权益。促进居民参与环境公共事务的决策;促进居民参与环境公共事务的监督管理;促进居民参与环保宣传、环保公益事业等公共服务。

2提高居民环境科学素质的主要方法

根据地域、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的不同,社区居民对环保知识的认识和兴趣点也存在较大差异,在环境科学知识普及方面可以结合与居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环境内容,在国家环境科普主题宣传日期间,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科普活动,吸引居民广泛参与,逐步提高居民解决日常生活与实际生产中有关环境问题的能力。

2.1社区居民环保科普活动的开展条件

2.1.1确定活动特色结合社区地理环境、资源环境和人员环境的特点,在充分调研公众需求的基础上,确定活动主题特色。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特别重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传播,加强反对伪科学、反科学、迷信的普及宣传。

2.1.2创建环保社区活动站应根据实际需要,充分利用社区图书阅览室、科普大学教室等居民公共活动场所,开展环保科普活动,配置专用活动器材或设施(不包括办公设备及影视播出设备),配备固定的科普活动辅导人员。应免费向社区公众开放,并辐射周边。

2.1.3开发活动资源围绕特色环保主题,设计并实施有创意、有特色、有示范意义、可操作性强的科学探究实践项目。编写形式灵活的活动方案和多媒体视频资料。定期组织相关的环保科普活动。

2.1.4聘请科学顾问聘请环境科学、科普、科学教育等各领域的专家,为环保科普活动的开展提供咨询,对社区环保科普活动进行指导。协助社区科普工作者,设计策划活动内容和形式,注重活动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富有实效地组织实施。

2.2社区居民环保科普活动的形式

2.2.1环境科学知识传播活动知识传播活动模式是以普及环境与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为主,面向广大社区居民,传播环境科学知识、展示环保科技成果等的一种模式,主要通过环保科普活动主题纪念日、科普讲座、报告、展览、科普宣传栏、网络等特定时段或方式进行知识和方法宣传普及的活动。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应当重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传播。反之,不重视科学的精神层面,很可能造成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待业人员等相信伪科学、反科学甚至迷信,对此缺乏起码的怀疑和批判的后果。因此,在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指导下进行的科学知识传播尤为必要。

2.2.2科学游艺活动科学游艺活动模式是从社区居民的兴趣出发,在社区设立固定环保科普活动室,添置互动游艺展品、设施,再现知识的形成或深化过程。科学游艺活动一般是在特定的设计规则下进行的,它以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为前提,它的特点在于居民们乐于接受,容易置身于设计规定的情境氛围之中,能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在参与实践中体验情理感受。科学游艺活动模式一般可分为智力游戏、角色游戏、体验游戏等,如通过简单的实验可以验证一个环境现象或环境科学原理。

2.2.3生活小窍门推广实践活动小窍门推广实践活动是面向广大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家庭主妇。鉴于老年人、家庭主妇等人群能够掌握家庭日常生活的主要开支,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家庭成员的行为习惯,围绕他们对“开源”和“节约”的重视程度,普及既能够省钱、省力、省物又对保护环境产生积极意义的生活小窍门的模式。主要通过定期举办讲座、互动实验、家庭“妙招”大比拼等活动,在“趋利”动因推动下,使社区居民在具备保护和改善环境所必需的知识、价值观、态度和义务的基础上,形成在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保护的自觉行为实践。

生活中环境问题范文6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环保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84-02

传播文化的最好场所是学校,而学校也是塑造青少年知识的地方,因此,我国未来的环保主力军是学生,要让我们的环保事业更长久的发展,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每一个学生头脑里都有一个环保意识的存在。因此,在进行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环保理念的传播,这个不但是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自我意识到的。本文把环保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在实验中的环保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探讨。

1环保理念的重要性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进入飞速发展时代,环境问题也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开始对环境质量越来越重视,不少人把环境质量作为生活质量的指标,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人们内心中。因此,在目前的社会中环保已经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业,而在生活中环保理念也越来越突出,在我国环保事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中让中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类环保事业中是非常重要的。化学领域上,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产出了大量的废弃物,对这些废弃物如果没有进行很好的处理,随意的排放、乱扔、乱倒,长期没有治理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还会让学生的环保意识逐渐淡化,还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如果把化学实验中产生的废物进行合理的处理,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一些新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由此可见,环保理念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必须行动起来,把环保理念传递下去,把我们的环境创造得更加美好,也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延续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我们一起为了能拥有美好的环境努力吧。

2环保理念渗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2.1适当引入多媒体工具进行模拟实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许多化学实验有着污染严重、实验的危险性高、实验过程不容易掌握等因素,导致不适合在课堂上开展,而这时,就需要借助多媒体的运用,有效的解决这一列问题。我们可以将实验过程通过多媒体模拟出来,产生出逼真的效果给学生观看。但是虚拟的实验不能完全代替原有真实的实验,因此这也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

2.2对实验废弃物进行恰当的处理

在进行化学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废弃物,这个废弃物的含有的成分比较复杂,不少成分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因此,在完成化学试验后,不能随意的将产生的废弃物直接的导入垃圾桶或是下水道,而是要进行恰当的处理。老师在在准备化学实验前期的时候应该多准备几个废料桶,让学生在完成化学实验后,把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类丢弃到废料桶内,然后由老师进行统一处理,把污染降低到最小。例如,一些酸性废弃物,我们就可以利用碱性的废弃物和它进行中和作用,把它们变成中性物质再排放出去,这种就可以大大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除了进行无害中和作用外,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实验废料是可以回收利用的。例如高锰酸钾与氧气反应后,可以把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作为催化剂使用,氯酸钾与氧气反应后产生的废弃物可以经过一些特殊处理后,做成花草树木的养料。

2.3对实验进行适当改进

在进行化学实验中,若实验方案、实验装置、实验材料不同,产生的化学污染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在环保理念的引导下,我们可以对实验方案、实验装置、实验材料进行改装。以便达到把化学实验产生的有害污染物污染环境的可能降低到最小。例如,在"探究燃烧的条件"的化学实验中,我们就可以对实验进行有效的改良,首先减少白磷的比重,然后把烧杯换成250ml的,然后再把烧杯放到装有少量水的水槽中,最后在烧杯的外部放上一个玻璃钟罩。这样,就算是少量的白磷也可以让学生在看到白磷在实验过程中燃烧产生的白烟,但是这个白烟不会散发到空气中,它们会被水槽中的水吸收,最后我们在完成这个实验的同时还把污染降低到了最低,而这也是给学生传达了环保的理念。

2.4对实验药品的取用进行规范

我们都是知道化学实验中最重要的就是实验药品了。而化学实验中产生的大量的污染物都是和实验药品密不可分的,特别是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的,由于许多学生对实验药品的属性并不是非常了解,而且使用也不谨慎,这不仅会影响实验效果,还会造成实验药品浪费。因此,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制定拿取药品的规范,让学生知道取用药品的分量,不能太多也不能随意。在进行化学实验过程中,如果对实验效果不会产生影响,我们就要降低药品的使用量。

总之,在进行化学实验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教育,不仅是当前环保事业的重要策略,同时还是化学学科研究发展的一大趋势。因此,在平常的化学实验课程中,老师要以身作则,把保护环境的环保理念传导给学生,让学生逐渐形成保护环境的习惯,为我们的未来构建更加美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赵霞.中学化学实验中环保理念的渗透[J].数理化学习,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