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教学反思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一语文教学反思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总结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总结范文1

关键词: 朗读 “预热” “加温” “沸腾”

一、师者困惑

很多初中语文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在小学原本还能大声诵读、大胆表演的孩子上了初中,竟然越来越不愿开口读书,朗读水平每况愈下。早读更是声若蚊蝇,课堂上齐读尚能有声,但全体表情木然,字字停顿,拖腔唱读,个别朗读时不是结结巴巴就是索然无味。无奈之下,老师只好下达早读任务,提出具体要求强迫学生读书,但效果甚微。后来索性改为自由朗读,给学生自主安排,这时又会发现大部分学生不在状态,发呆、讲话,效果更加糟糕。朗读为何在初中生中遭此冷遇呢?

二、课堂观察

带着这样的困惑,我观摩了初一老师的语文课,并注意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表现,确实是表情呆滞,情感缺失,个别学生还结结巴巴,顿句都成问题,正如鲁迅笔下九斤老太常说的那句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一语道出了学生的现状,着实令人担忧。初一孩子才刚刚跨入中学大门,朗读的热情就没有了,这到底是谁之过呢?学生对朗读没了热情,就如“鱼儿没有水”一般,如何在文学海洋里畅游呢?

病因解剖:针对上述问题,我请教了很多有经验的老师,也访问了很多学生,在反复思考后,总结出自己不成熟的看法:表面上是学生不愿意读,其实是学生已经适应了哑巴语文的学习状态,这一问题的根源,可追溯到小学五六年级,面临升学的压力,语文课堂过多地以题目训练为主,以求达到提分的目的,而淡化了朗读、诵读这一环节,学生适应了这种教学模式,朗读水平每况愈下,朗读兴趣也被扼杀。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思想日趋成熟,认为自己朗读不好,担心同学嘲笑,便羞于开口,以至于课堂沉闷、没有一丝活气。其实,正是这种朗读教学的断层现象,让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在我们的眼中日渐消失。加之学生青春期特有的叛逆情绪,老师越是强调朗读,学生越是反感,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的局面。

带着这个困惑与难题,我深入大师的课堂学习,我发现大师的课堂书生朗朗、学生兴趣盎然,朗读教学占据主导,只是少了教师过多讲解与分析,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课后,我又作了全面的分析,在众多课堂模式的对比中,我总结出这一现象:很多教师的课堂讲解分析和肢解式琐碎提问占据了过多时间,教师因为担心课时不够、“讲不完”或“讲不透”,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读和朗读时间,急于让学生“掌握”课文分析的若干结论,忽略了通过朗读体味文章情感、形象和语言的重要性,学生不能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次对话,很难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环节安排上更是缺少老师朗读指导与示范,哑巴式的语文教学就是这样长期训练出来的。

三、拯救措施

朗读亦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综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呢?针对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问题,我以《羚羊木雕》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想法。

例文训练点呈现:分角色朗读第1—15节,要求:读出人物性格特点,读出人物复杂内心,读出情感波澜。

当看到这一问题时,我感到疑惑重重,这一朗读训练,远远高出学生现有的朗读水平,课堂上教师该如何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呢?带着这个谜团,我仔细倾听,认真记录,课后反思归纳出三步朗读指导法,即“预热”、“加温”、“沸腾”。

步骤一:“预热”前奏曲

在我的研究阶段,“预热”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原点,以方法指导为手段,有序地展开朗读教学的过程。活动开始,教师花了不少时间在朗读技法上作精细化指导,如“重音、停连、语气、节奏、情感”等问题,都一一剖析,并结合例句加以分析,作朗读示范,最后让学生试读。在反复训练中,学生提高了朗读水平,自信心也被唤醒。

如:师问:“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这句话怎么读?

一生读后,教师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读?”

生答:“内心的胆怯、紧张。”

师微笑着表扬:“你真了不起,可以洞察人物的内心!”

教师的鼓励激发了更多学生的朗读热情,学生纷纷举手,在书声琅琅中我感受到了课堂的活力与灵动。

步骤二:“加温”进行时

“预热”主要是以“散读”训练为主,而“加温”训练的高效实施基于“散读”训练之上。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教师才能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进行“整合”训练,学生积极参与,动情的朗读真实地再现了这场家庭矛盾,语气、语态、情感把握都很到位。

表演结束后,教师追问:“他们的表演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该如何纠正?”学生点评后,教师肯定了他们的优点,同时指出他们在朗读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如:“您已经给我了”这处该用委屈的口吻读,应区别于“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这句胆怯、紧张的语气,并告诉学生要联系上下文语境体悟人物的内心,以此辨别正确的语气语调与情感。学生在老师的耐心引导下,有所顿悟,在巩固操练中,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了提升,朗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由此可见,“加温”即是一个内化提升的过程,在朗读教学中必不可少。

步骤三:“沸腾”效应中

“沸腾”效应是一个催化过程,催化学生和文本的理解反应,催化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共鸣,是朗读教学的至高境界。

在“加温”中,学生对文本理解更深一层,在此基础上,老师又提出更高要求,不加旁白表演,可以加入适当的想象,补白人物内心,配以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这一要求刚出口,学生如炸锅的蚂蚁般喧闹不已,整个课堂“沸腾”了,你争我抢,都想来表演,一个个可爱极了。教师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同学们之间认真演练,互相提醒,最后推荐一组展示,学生精彩的演技,合理的台词,丰富的联想,折服了台下的师生,令人拍案叫绝。这一环节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融学生感情和作者感情为一炉,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而且把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引向纵深,助推课堂的气氛与精彩生成。

在“预热”、“加温”、“沸腾”三步朗读教学指导下,教师完美地演绎了一节动态而鲜活的生命课堂,真正让朗读教学扎根于初中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