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语文教学探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探究范文1
[关健词]语文教学 新课程 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教学,改善课堂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渠道。笔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引的方向,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进行了三方面尝试、总结。
一、情境导入
《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要求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体现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去积极响应,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学习者身上培养发现的快乐,创设符合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且又能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导入部分。当然,这种导入不再是以往那种单独地由教师表白的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情境”,这种“情境”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教师在此环节一定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力求贴近学生实际,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通过巧妙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积极学习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
1.揭示课题,引入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如至亲。”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时空跨度大,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很多内容不是中学生阅历中的。教学新课时,如何把学生带进教材特定的情境中,从而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时空距离,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的钻研教材,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亲身感受作品的情境,找准作品情感的闪光点,导读时或简介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或摄取作品最感人的情境加以描述,从而把学生引入情境。
2.绘声绘色,优化情境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境教学就是要以“情”为纽带,以教师之“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佳品,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无论写人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但是,教材不是影视文学,无论作者描述如何精彩,感情如何丰富,如果教师不去点拨、渲染,学生不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也只是一些语言符号的整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联想,并运用讲述的方法,把教材的语言化为教师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精彩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在涓涓的情感细流的沐浴中受到艺术感染,成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从而达到精神的恬淡与从容,思维的明晰与开阔。
3.设计角色,置身情境
教材中的小说、戏剧,有很多对话描写。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情境教学常常利用角色效应,设计角色让学生充分活动,或分角色朗读,或分角色表演。这样可以从教材语言出发,落实教材语言。即“语言情境语言”不断沟通结合,以切实训练学生语言丈字的基本功。同时,学生加深了情感体验,加深了对情境本质的认识。
4.设疑想象,感受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文艺作品的鉴赏时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情感教学常常要指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二、交流探讨
具体到语文课堂中,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这也体现了本次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环节,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倡导课标中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问题设置既要扣住教材的重点又要有探究性,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尝试到学习的乐趣。这种交流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正反方之间的交流,要不拘形式,只要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即可。但必须诚心诚意。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必须要“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这样不仅符合学生心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三、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其目的就是为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态,要强调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沟通,与生活的沟通,在语文课程中学习到其它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陈旧的课堂结构,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堂。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他们的思维,将他们的学习引向更为深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语文学科在追求人文精神上应谊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找准人文教育的着眼点。着眼于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那么就违背了人文教育的宗旨。语文人文教育要追求对学生的人生关怀、人性关怀。人文教育的实质是精神性的、智慧性的,达不到精神层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要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宽容的师生关系,倡导民主、合作、教学相长的教风。语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在顾及自己具体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和感受。语文课堂应成为“快乐之家”,学习语文过程应成为“快乐之旅”。
2.人文精神的养育具有诸多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有助于教师进行人文教育时采取适宜的对策。人文教育充满想象和创造;人文意义具有抽象性、模糊性,人文语言具有混沌性、隐喻性。人文教育不能用概念解释,而要给出一个特定的“场”,通过展开联想或想象,悟出意蕴和道理。在教学中,要重在激发想象和体悟力,让学生去感受,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
初中语文教学探究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鄂教版
初中课程中,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涉及到语音、文字、语句、修辞、文章等内容,可以说是发展学生审美、想象能力的重要媒介,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语文教学脱离了它的人文教学特点,片面追求分数和成绩,很多教学方式缺乏合理性,没有使语文真正发挥其效能。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缺乏交流互动
课程改革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要使用启发诱导式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的语文授课方式,但是很多教师依然使用单一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课堂交流与互动,整个课堂教师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甚至有的语文课整堂课都是老师在滔滔不绝,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课者,缺乏课程参与度,没有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这种课堂过于呆板,死气沉沉,缺乏民主、活跃的学习和教学气氛,学生有想法也没有表达的机会,学生又个性也没有展现的可能,师生之间的交流极度缺乏,也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和听课情况,不同时也不利于教师发挥自身的教学问题。
2.实践课缺乏科学设计,影响教学效果
鄂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每个单元之后都设计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这一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实践课程的教学也是要理性把握的,很多教师只是给学生布置实践任务,但是却缺少对实践活动课的科学设计,甚至有的老师认为语文的实践课就是游戏,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在这上面,因此干脆就跳过这一步,很多实践课都流于形式或没有得到利用,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3.教师对课程标准缺乏研究
我市新课改实行之后,很多学校以及各级教育部门为了让中学语文教师能够尽快了解课改课程,及时调节讲课方法和讲课内容,通过听讲座、听报告、听示范课等集中培训的方式对教师进行新课标、新课程培训,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让教师了解教育部的政策,及时适应新课改要求,更快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但是,这种集训的方式也使得教师无法对新课程标准进行全面的分析、把握和领悟,没有时间和精力对新课程进行细化把捉,很多教师甚至连七年级到九年级语文教学中各个领域的教学要求都不知道,甚至由老师认为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更加容易了,教师更加轻松了。而且,新课标实行之后,很多教师认为新的就是最好的,旧的就要完全抛弃,其实,这是一种极端的想法,只有在传统教学的优势基础上进行有效方式方法的引入才是科学的方式。
二、以上教学问题的改进措施
1.坚强师生交流与互动
老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做到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与教师平等的主体,学生可以就问题与教师进行探讨和交流。这种和谐民主的师生互动氛围可以让每个学生感觉到自身在语文课堂上的价值,让他们体会到自己受到了尊重,他们便会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思考和课堂活动。初中语文教学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充分的重视,除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要尊重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性格心理特点等,在互动交流中,对于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提出一些拔高性的问题,而对于认知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则可以问一些简单的问题,或者在交流过程中给与其适当的引导和提示;对于性格较外向的学生,教师可以多与之进行课堂交流,而对于那些较内向的学生,教师也要多鼓励,给其适当的发言机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意愿,不宜强求,以免因此伤到学生的自尊心。
2.改进语文实践教学方法
语文实践教学体现了“大语文”教学的理念,教师要敢于让学生去实践,多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例如,在“走进戏剧”这一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笔者就给学生播放了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茶馆》中幽默的情节安排和让人哭笑不得的人物行为让学生有所思考,话剧的沉重主题也让学生有所领悟。读者还让学生自己根据《茶馆》进行模拟表演,同学们的兴趣都非常高涨。在科学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笔者安排了一次“科学的利弊”的辩论会,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来支撑自己的论点,正反方在辩论时旁征博引,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学习活动安排要关注学生的个性,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来设计活动。例如“走近鲁迅”这一主题的活动就适合高年级的学生,因为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文本阅读理解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所以笔者就首先给学生推荐了《朝花夕拾》、《呐喊》来阅读,这两本书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算是比较好把握的,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的难度也较小,在写读后感的过程中不会无话可说。
3.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和课程
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改后的教材,深入把握课本的教学重点和新特点,把握新课标语文的教学理念,明确授课的阶段性目标和语文教学的具体要求,同时要细致了解新课标对考试和评价的指导性意见。例如,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单元划分是按照文本内容来分类的,基本上每一章都有一个明确的内容主题,如果教师把握了这一点,就可以在讲解不同章目的时候安排不同的写作训练,在讲童年趣事这一主题章过程中,学生自然对自己的童年趣事有所回忆,同时各篇课文的辞藻、语句、文体表达方式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所以讲完这一章之后便可以给学生布置童年趣事方面的作文,教师要在写法、结构方面给与指导,同时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文体写作。
教师不要为了求新而求新,求新的主要目的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果忽视这一点,则“求新”就会适得其反。新课改要求学生参与、课堂活跃,课程设计也要根据课文的需要适时安排,例如《七根火柴》,其重点在于人物语言、环境、人物心理的描写,所以在讲解的过程中需要学生静下心来却阅读和体会,所以笔者在课堂上给了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进行文本阅读,阅读完之后,由学生回答问题:请你描述一下无名战士,他是一个怎样的战士呢?文章中那些地方有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学生在细心的阅读中比较准确地把捉了我提出的问题。
三、结语
新课改后的初中语文教学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原因,广大一线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改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新教材、寻找新方法,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春成.语文课堂问题教学策略[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初中语文教学探究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实践
提高初中生语文学科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态度,教师就必须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发挥空间,在教学中让学生多思考、提前思考、积极思考。摒弃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导讲解,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策略。
“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首先预先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的若干对应的方案,并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制定出新的方案,或者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选择相应的方案,最终实现目标。
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以学生发展需要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为前提,以现行语文教材为基本研究内容,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通过学生发现问题、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实验与调查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和学习过程。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鲜明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新理念,既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但是因为它“新”,就呈现出两种态势:既给语文教师带来新的挑战,也给语文教师带来新的困惑。
一、教师更新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教师是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动力和实践者,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就必须与时俱进,积极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把握课改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这种理念的发展变化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提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其二是注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尤其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多注重学生的“学”,其次才是教师的教,只有通过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毋庸讳言,以往的语文教学许多教师总认为,学生的提前学习和教师的课堂讲解差别并不,其实学生在教师讲解前学习不但可以提前了解书本教材,进入学习预热阶段,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获得一定的知识积累,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可以有一个比较与补充,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就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和提前预习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艺术手法,包括穿插艺术,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往往形不成一个整体氛围。学校应鼓励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并把它制度化,适时地进行教学效果评估,以整体推进语文教学水平。
教师、学生、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因素,三者应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目前而言,我国的初中语文教材仍旧偏重“言”的功能,既重视理论性的语言知识、记忆性内容较多。所以,教师应在课程进行之前,以教学大纲为指导,根据现实环境来科学规划课程设计,由表及里地阐发语文知识。具体来说,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首先带领学生们掌握其中的基础知识,继而再将之上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这种“文本解读――精神引导”的教学模式将有利于开掘教材的深度,使语文课程成为学生积累知识、提升人文素养的契机。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平衡形式与思想性的比重,既关注学生的语文操作能力,也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精神素养。比如说在学习古代文学时,教师可以首先带领学生们了解其中的词义、修辞手法、文章概要等浮于“表面”的知识,之后再探析其中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让学生们从中领悟到古代文学的主要理念和光辉传统,并树立起深深的民族自豪感。
如何正确理解课标理念,科学有效地实施综合性学习,是我们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坚持姓“语”
语文综合性学习,顾名思义,它是从属于语文学科的,至于它和哪一学科综合或延伸拓展到哪个领域,最终还应是“语文”一线在手,无论采用哪些方式,利用哪些手段,其落脚点都在“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由此可见,“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各门学科简单的整合,而是带有综合性质的语文学习,一切均以从语文学科目标、特点性质为出发点,虽百转千回,但凝结不变的仍是语言的魅力和文学的魅力。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注重提升文化内涵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注重语文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语文文化内涵的挖掘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
比如“优美的汉字”专设“汉字文化”一节,探究汉字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汉字与汉民族文学、书法的关系等。
(三)树立“学生”意识,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内心的需求
“学生意识”就是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并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好奇心强、肯动脑、爱表现、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渴望成功是他们的天性。教师应理解和鼓励学生的表现意识、期望意识、成功意识,要经常让学生担当角色,参与表演,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在实践中思考,这样学生有所动、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敢于发掘自我、发展自我,促进了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自主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的策略和内容的取舍应着眼于“活” 这里的“活”是指我们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应依据学生的实际灵活设计。同时,整个学习流程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参与实践的能力。基于此,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尊重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某一事物发生了兴趣,才会产生乐此不疲的情感,从而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要考虑的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力求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相贴近,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
(2) 贴近生活
生活即教育,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教育注入了深邃的内涵。以实实在在的生活为内容的学习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很乐意全身心的投入。生活的外延又相当广泛,它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生活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所有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都可以纳入语文教师的视野之内。
(四)辨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相长的伙伴关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既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又有承担实施活动的义务,学生在整个活动中都处在一种紧张、积极、亢奋的状态,从选题到制订计划,到收集资料,最终到成果的呈现,无不渗透着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积极思考,是真正的知识建构的主体、探究的活动者、积极的认知者,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虽然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是,活动不是自发的漫无目的、毫无规则的行为,更不是随心所欲,所以仍要重视发挥教师适时、必要、谨慎、有效的指导作用,以追求真正从自主的学习活动中有所收获,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教师初为组织者、促进者、平等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共同探究,从原来的传递知识向激励思考、提供帮助转移,鼓励学生寻找多种信息源,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指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让学生通过参与真实世界相关的学习任务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也促进教师在活动中自我发展;后为退居一旁的积极的旁观者,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合作探究。所以,教师的角色主要体现在:( 1 )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做学生自主活动的“领路人”;( 2 )有效的推动活动的进展,做学生实践活动的“指路人”;( 3 )善于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做学生集体活动的“带路人”。学生既要尊重指导老师,虚心听取他们的指导意见,又要树立自主立题、自主实施、自主结题的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转化为现实,逐步发展为完整意义上的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人。这样,师生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互动,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的创造才能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确保综合性学习顺利开展
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导向和监控作用。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的发展,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发展与提高的过程,积极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所以,要改变过去那种以分数排座次的终结性、甄别性、选拔式的评价,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立足于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发展自我的机会,确保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语文综合素养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初中语文教学探究范文4
在实施初中语文课改以后,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老师在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上还存在不同情况的问题。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探究式的交流方式还是存在仅仅只限于师生的一问一答的单向交流模式,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像小组合作探究以及全班集体深入探究,课堂上的气氛比较沉闷没有学生愿意去表达去交流。
(2)在学生们探究的时候教师所占用的时间太多,讲授的内容也太多,从而导致学生之间沟通的机会少,发挥自由思考的时间不充裕;个人特长没有得以充分使用;没有鼓励创新,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导致思维固化。这样的学习结构方式是单向化的,纯粹只是以“接收式学习方式”为中心,这样没有多变的学习方法是难以让学生有发挥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的。
(3)在学生写作的方面,题目的拟定和指导性的构思没有给学生的拥有自由写作、自由表达、自由探究提供条件和空间,写作题目拟定单一化,构思想法及内容没有创新性;教师也没有做到鼓励学生去创新自我,写出自己所认为的所理解的独到的见解,并且不重视学生在写作修改上面的创造力和探究力。
(4)学生不善于对所学知识进行提问,老师则完全取代了这一个角色,所有问题的提出都在老师身上,学生没有“十万个为什么”的精神去质疑老师的对与错,大多数学生都是一味的接收知识,不能运用知识,发现不了问题,学生的学习处于非常被动的阶段,缺乏主动探究思考的能力,思维毫无创新。
(5)同样的,在阅读方面也是如此,学生空口读书,对文章的见解和感悟被参考书的定式思维所影响,回答问题时都是参考书或者是教师所分析过的见解,学生的笔记也是老师归纳好的,没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几乎是为零,这样便失去了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所需要学到的自我感受的意义。
(6)在探究式学习的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教师不能够花费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的读书,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吧课文理解得通透,而且小组交流之间的时间也不够充分自由,所以学生难以在课堂上充分的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使得探究式学习没有达到最终的目的,反而有一些浪费时间的现象产生。当然有的学生能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探究,但如果课堂时间拿捏得不好也不能给学生的拥有探究思考的成果和应有情感体验。
2解决探究式学习中问题的对应策略
经过对探究式学习的问题的研究和归纳,我们可以有效的提出一些相应的策略,策略可以分为两大方面,一是从教师入手,二是从学生入手,毕竟在课堂研究上,教师和学生为主要的两大主体。以下几点便是本文所归纳的对策:首先,教师要:
(1)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老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因为只有学生的个性能够被老师所尊重,师生之间才能拥有一种民主的和谐的气氛,才能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敢于探索。所谓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不仅仅是在人格和自尊心方面,还需要尊重学生的“十万个为什么”的精神,同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好学生们的个性,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拥有与以往不一样的新鲜感、尊重感、安全感、自信心。
(2)深入提倡“十万个为什么”的精神,培养学生爱动脑的能力,普列汉诺夫说过:“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在汉朝的《论衡·实知篇》中王充提出了“不学不成,不问不知”这样的一句话,也就是说咩有问题提的学生是不善于学习不善于探索思考的。有问题的人不一定有创新,但是没有问题的人一定没有别人的创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敢于质疑和提问是最基本的一个技能,能够找到问题的存在,人才会有所思考,才会努力去找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找到问题,才能够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思维,才能让思维有所全面性。所以,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必须要给学生树立“十万个为什么”的问题意识,从而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创新创造力。其次,学生自己要敢于质疑,不管是书本还是教师总会有出错的时候,自己把问题提出才会对文章进行剖析,不是每个人都会和自己有同样的想法,更重要的是不要依赖于参考资料,要做到自己的问题自己想,互相讨论,相互探究。
3语文探究式教学的最终意义
初中语文教学探究范文5
关键词:探究;学习方式;策略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那种纯粹以应试为目的学习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和新的教育对象的发展需要,因而尽快建立起新型课堂学习方式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新课标强调,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十分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初中语文教学采用何种方式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
一、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保证探究式学习方式中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传统初中语文课堂上,常常是老师的“专场演讲式”的“满堂灌”、“一言堂”;学生只有正襟危坐的“聆听”,课堂上积极主动地举手发问的学生凤毛麟角。学生们早以习惯了“起立――作答――坐下”的形式,希望接受训导,不想自己探究;喜欢听讲,不喜欢思考;爱照着练习,不爱用心去创造。而探究式学习的应运而生为我们医治教学上的“满堂灌”、“一言堂”这一痼疾提供了良药。
初中语文课堂的探究式学习着眼于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制定方案、解决问题。探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学会必要的探究方法,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养成平等态度,具备独立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以往“授――受”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同时也使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这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中要着力组织激励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刺激学生的发现欲,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无论会不会答,都应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表扬他们勤于思考的可贵精神,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的勇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真正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二、以课堂提问为突破口,营造探究式学习的氛围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对课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评判。
三、以课堂讨论、辩论为形式,促进探究式学习的深入
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促进探究式学习向纵深发展,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教师真正作到“精讲”。学生已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不能面面俱到、全面开花,也不能不动脑筋地把教参上的东西和盘端给学生。而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探索,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帮助学生摆脱尽信书,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枯。引导学生不仅从常规常式上去生疑,也从特殊变式上去生疑,教会学生思考。并通过与人交流激活思维,迸发创造的火花,发展创新能力。其次,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教学目标改成“学习目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详尽写出每课所需达到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从授课上,应留给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时间。如果可能的话,每篇课文都要提供给学生讨论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索,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话题可以是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可以是课文中有争议的问题,也可以是对课文的评述性问题等等。这时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讨论、辩论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把探究式学习引向深入。
四、以小论文、小作文为依托,形成探究式学习的结果
初中语文探究式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或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等,以练为主,成文即可,不作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写作能力。在小论文的写作中,我要求他们做到行文规范,所引用材料都必须标明出处,在文后注释;另外要符合逻辑,观点鲜明,论据充分不空发议论。以此养成探究的习惯,培养探究的能力。
五、以读写为依据,形成探究式学习的内化结果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功训练,也是培养语感,深入探究,强化体验的重要手段。而朗读是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活动,学生在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的同时,通过朗读训练不仅能体验到课文中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生动,标点符号的丰富内涵,而且会通过琢磨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地体验、意会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完成外化―内化―外化的完整的心理变化过程。“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阅读中教师应善于抓住教学的契机,在学生探究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也能将学生在探究中的体验实现心理内化。
教育家赞可夫说“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实践证明,学生对语文探究式学习这种不仅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而且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是有极大兴趣的,在活动中同学们焕发了极大的学习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挖掘教材质疑解疑,尝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主体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初中语文教学探究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106-02
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指初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探究性的方式去研读课文中的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应用有关的知识去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1.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1.1探索学习突出了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求知,而传统的学习方式,多半是学生被动地学习和接受,被动地训练和作业,其主动精神受到压抑和限制,创造精神受到禁固和扼杀。探究性学习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1.2探究性学习是突出学生语文实践的学习。语文学习,归根结底是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好语言、语文的人文精神,既能体现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又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上,语言学习,重要的是贴近学生生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在实践中提高语言素质,培养能力。
1.3探究性学习是连结课内外阅读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家教育部规定中学生要一年要有80万字的阅读量,这对一天有8小时左右在校的学习而言,难度非常大。目前,中学生的阅读量普遍不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课内延伸至课外,拓宽学生的视野,可以动用探究性学习方式。
2.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
2.1探究的内容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点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如:"字、词、句"方面,可以开展"容易误读的字"、"错别字的成因与防范"、"容易用混的词"、"常用词的区别"、"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辨析"、"病句例改"等基础知识的探究活动。又如:试用修订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教学重点是"局部把握,整体领悟",学习本单元中《最后一课》时,可引导学生探究《小弗郎士的转变》、《论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使学生领悟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及艺术特色。第二册第四单元教学重点是"整体感悟,发表见解",学习本单元五篇课文,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以《生活的启示》为主题,从生活的各个角度开展探究,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见解。再如修辞方面,学习《安塞腰鼓》时,引导学生探索《排比的形式和作用》。学习《郭沫若诗两首》时,同学们为诗人的奇妙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所折服,可引导学生开展《诗词中的想象与联想》的专题研究。学习第三册第一单元《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为使学生懂得记叙文要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精神品质这一难点,引导学生抓住战士蹲防空洞吃雪一段三问三答中的"三次笑",探究"三笑"所蕴含的高尚情操及伟大情感。总之,探究性学习的重点,是要结合语文教材的学习和学生生活实际,不仅仅让学生掌握"是什么"和"有什么"等凝固了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寻求"为什么"和"怎么样"的过程中,获得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的创造能力。
2.2探究内容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特点和水平。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所拥有的时间、资料数量等基础上,帮助学生安排探究性学习合适的数量,确定学生所选择探究对象的难度。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段,应该是有层次的,各有侧重的。我们的中小学生对世界的认识还刚刚开始,他们的探索和研究还处于人生的初级阶段。选题要尽量小一些、具体一些,尽量结合中小学生学习实际,可以小到只研究一首诗、一句话、一个字。这样,既熟悉情况,又容易收集材料。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易写出小论文,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小的题目也可以产生较大的学术影响,如郭沫若对甲骨文、金文"臣"的考释,阐明了"臣""象一竖目之行,人首俯则目竖",揭示了"臣"的本义是"奴仆"的缘由,在学界传为佳话。当然中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不必急功近利,以写出多少论文来终极目标。重要的是实践和体验,通过探索过程,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重要的是培养合作精神,养成科学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3.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3.1教师要做探究性学习的推进者。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文化业务素质,适应探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权威,塑造以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为核心的内在的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教师要有扎实而开放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理念,掌握丰富的前瞻性知识,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去指导学生学习。探究性学习活动决非信马由缰、放任不管,教师必须立足于基本问题的牢牢把握,以开放的意识和开阔的视野,把基本理论与创新相结合,放得开,收得拢,游刃有余地驾驭学习过程。现代社会需要造就一大批研究型教师,要求教师承担起双重角色,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教师的研究态度、方法、思路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起到示范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