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语文教学小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小结范文1
根据系统论理论,如何研究“衔接”, 如何做到“最优化”,下面我就谈谈对“衔接”在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研究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低年级应着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级再侧重人文性也不迟,那问题就是要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如初一年在小学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字,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书写,并引导学生去认识书法家练字的经过;还有背诵默写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开。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他在起始年段也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某一方面给予大胆的出其不意的肯定,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从小学到中学“衔接”的典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坛一个佳话。发现两个大纲之异同,我们就能了解新大纲的意图所在了。
二、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现在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种种迹象表明了,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于高中还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因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往往也造成一种怪异现象的出现:大学厌高中,高中厌初中,初中厌小学;小学厌初中,初中厌高中,高中厌大学的恶性循环现象。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就难以设想了。这次新大纲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简而谈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教学生画知识树又何尝不是如此的想法呢?在画知识树的同时,实际理清了各知识之间联系。这正如新大纲所说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新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早在某市语文教改课题“课内外衔接”的实验中,将此概括为“内引,外联,对比”,充分肯定了课内外衔接的好处和作用,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双冀”。究其实质,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联系。新大纲特别注重这点“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班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同时,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为此,我大胆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三、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初中语文教学小结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读写;有效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目前,读写的有效结合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初中阶段,语文的学习过程即为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文化的过程,将读写有效结合能够使学生更深层次的对我国文化底蕴进行把握,从而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为此,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的有效结合情况、价值与途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对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情况介绍
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是指有机整合阅读和写作,旨在对初中生的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进行提升。目前,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仍无法完全突破传统教学理念与模式,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学校只重视对升学率的追求。这就体现在在语文课堂中,阅读时间相对较少,学生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做语文习题或听课上。虽然一部分初中学校已经增设了语文阅读课,但任课教师却未能将阅读与写作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得阅读课的教育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出来。
另一方面,传统的初中阅读课堂教学,任课教师教学目标较为单一,即将写作当做唯一的教学目标,并给学生的写作方向、内容等进行了诸多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带着一定的压力去进行阅读,直接削弱了其阅读的兴趣,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与此同时,任课教师在阅读课上为学生提供的阅读素材均是围绕着考试来选择的,包括作文和课本等。而对于一些意蕴深厚、较为经典的文学名著却从不在选择的范围,即使有部分教师抽出单堂课进行这些文学典范的阅读,也是少之又少的。长期以往,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成效降低,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于提升均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的有效结合价值
语文主要由文学和语言两方面内容构成,写作和阅读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文学,而说的过程即是对语言的应用过程。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听说读写是作为根基存在的。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任课教师要在全面实施现代化语文教育理念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进行不断的强化,从而使初中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均得到高效的培养于发展。
针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运用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能够调动学生的阅读学习主动性,并使学生理解阅读与写作的必要性以及意义,继而激发其阅读与写作的热情。通过有效的阅读,学生能够在其中找寻的写作灵感,由于阅读与写作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关联,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不仅顺应了新课改教学思想,还能够对语文育人的功能进行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使初中生对语言运用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最终实现全面培养初中生的语文素养目的。
三、优化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主要途径
1.在阅读过程中写作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的有效结合是指将阅读与写作整合为一个整体,在读写结合的阅读教学中,既能够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培养,能够使其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得到深化。与此同时,针对于学生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其所阅读文本可以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只有从中不断的学习到文本的写作技巧,并对这些写作技巧进行灵活的运用,继而激发其写作灵感,使初中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初中语文任课教师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科学化,应兼顾实现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提升的教学目标。在阅读课的教学的过程中,任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梳理文本的内容,继而掌握课文的主题思想,使学生能够对文章的具体结构以及情感走向进行科学的把握,再通过一系列可行的方法,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课文写作的方法与目的,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日后的写作。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我的母亲》一文中,文章主要人物情感进行了刻画,对作者与母亲之间情节进行了描述,颇为典型。目前,初中生在描写人物情感时,普遍存在着缺乏感彩,文章乏味的现象。通过对该文章的进行细致的阅读后,使学生对文章的思路走向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以该文章作为切入点,在文章的阅读过程中寻找写作技巧,继而使初中生的语文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2.在写作过程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写作是指通过对语言文字符号的灵活运用,实现对客观事物的反应、思想感情的表达以及知识信息的传递等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写作源于读,而阅读能力的强弱均能够在写作中体现出来。在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中,通过对文章的阅读,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产生一种新的创作思维,这彰显了学生在阅读文章内容时对知识消化能力,继而使学生自身的写作技巧得到有效培养,同时,也反馈了学生在写作中的阅读能力,使其对阅读的理解得到深化。例如,同样在的《我的母亲》一文,待阅读结束后,任课教师就可以与之相关的题目,安排学生进行写作,从而使学生对该篇文章进行更深入的理解,而这种方式,也客观的反应出了学生的阅读情况。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将读写进行结合势在必行。它能够使学生更快的掌握阅读知识,使学生的阅读学习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此外,读写结合法的应用也能够使初中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教学特色,符合新课改教学思想,从而实现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而通过读写结合法可以使初中语文的课堂容量增加,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将得到培养,在写作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将培养,以此来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任巧稚.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
初中语文教学小结范文3
关键词: 小升初 语文衔接教育 学习习惯
每当七年级上学期开学没多久,总有学生会问我:“老师,初中语文怎么学?怎样提高我的语文成绩?”“老师请你帮帮我。”面对这些迷茫又充满期望的眼神,我们要思考并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做好小升初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一、为什么要进行衔接教学?
据调查,我市很多家长曾经让自己的孩子上过衔接班,目的就是接近小学和初中之间的跨度差距,让孩子对新的学习生活有一个适当的了解和心理适应过程。“小升初”是学生学习生涯中很重要的转折阶段,也是孩子从儿童开始跨入青少年的阶段,无论是从心理还是生理上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而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也会有很大的改变。小学教育主要以兴趣为主,孩子会有许多的时间进行娱乐活动;而初中教育则更注重孩子的理性思维和系统知识的培养,教学内容也更专业和系统。许多孩子进入初中后,一时无法适应新课程学习,导致学习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现象。因此,衔接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二、如何有效地进行衔接教学?
如何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做好衔接工作呢?我就下面几个方面的尝试,在此与大家交流,请给予斧正。
(一)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新课程标准在初中三个阶段作了如下安排:第一阶段,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分解为三种表达方法,使对实用文体的学习更深入;第三阶段,从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这样,三个阶段的过渡衔接很显然地突出来了。因此,教师了解了教材的意图,教学时就有了准绳,有了依据,教学时才会注意每个环节的衔接,每个阶段的教学都有所侧重,而有所侧重才能有所收获。
同时我们也要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小学课文贴近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在此情况下,七年级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及对该课程的特点、知识要点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上,为顺利进入新的阶段学习打下基础。学生从七年级获益的,除了知识以外,更多的是一种学习上的启发和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这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阶段更快地适应,学得更轻松。
(二)注意习惯的衔接,养成良好的习惯。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初中阶段必须让学生“坚守”住小学养成的良好习惯。如果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好了,就能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终身受益。
1.非智力因素习惯的培养。
进入初中,学习难度加大,学习任务加重,竞争也比小学更激烈,学生遇到屡次的失败和挫折是难免的。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修养性情,磨炼出坚强、乐观的性格,在磨炼中不断成长。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性格的同时也要不断改变自己不良的性格。老师不能将情绪带到教室,而应该心胸开阔,为人师表,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影响,与学生一起形成坚强、开朗、乐观的健全性格,从而勇敢地面对今后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2.智力因素习惯的培养,也就是学习习惯的培养。
(1)要求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减少学习的随意性,使学生的学习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我们还要求学生在学期各阶段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确立学习竞争对手,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获得进步。
(2)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鼓励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养成上课主动做笔记的习惯。记笔记要求学生记重点、记难点,而不是照搬板书。
(3)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教会学生怎样做好知识整理与归纳;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学习文言文,我们会在假期里就提前布置学生试背下册语文书上的文言文,并且把文章抄誊在笔记本上,有能力的可以先解释字词义,或试着翻译,这样不仅能减轻学生在新学期的负担,还能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效果更好。
(4)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给学生的阅读提出了较为清晰的阅读要求。七八年级每班每周都安排阅读课,老师带着学生到阅览室,事先挑选好书,让学生尽情地阅读。也会安排学生阅读语文书上推荐的名著,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予指导和检查,如做相关的读书笔记,使之养成习惯。有时进行大话名著的讲故事比赛,优胜者有奖励,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注意研究学生,做好衔接、提高质量。
1.《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人格形成主要受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2.语文教师要了解学生各个阶段的语文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中下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方面考虑。
3.无论在哪个阶段,教师都应及时计划,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多与学生探讨,找出衔接的问题所在并给予解决。
综上所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训练学生须考虑层次性和连贯性,促使各个环节的衔接联系,是学生整体优化、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总之,无论是怎样的教学方法,都应“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经过积累、感悟、熏陶,从而从根本上实现中学语文人文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0.
初中语文教学小结范文4
【关键词】 英语教学 面临的问题 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b)-0129-01
随着人类在21世纪大踏步走了十二个春秋,教育行业也正以全新的面貌走向新的征程。今天的社会飞速发展。社会的多样性、发展快速性对教育正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中学英语教学,它正面临新的冲击与挑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改革。
1 面临的问题
要讨论改革的必要性,我们先要清楚当今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据调查,英语是学生普遍吃力的问题。学生在英语方面灰心失望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学科。究其原因,我们发现:
1.1 英语学科的特殊性
首先英语是以国外文字为内容的学科,其他科目都是中文阐述,学生或多或少都能看懂,只不过深与浅的问题而以;而英语一旦遇到不认识单词,就会看不懂,不能理解。这样以来下一步的学习就无法进行。也就是说对这种语言,语言学习材料和学习环境起着重要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容易放弃英语的重要原因。
1.2 英语的单词积累、语法掌握以及运用是一个问题
学好英语,特别是高中阶段单词的积累以及语法的掌握起着基础性作用。因为我们的课本设计,试题设计,各种参考书设计等等都围绕这两项基础知识展开。这意味着词汇量不足,学生就会看不下去;语法不过关,就会影响理解。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学习兴趣便逐渐下降。
1.3 时代性的问题
这是一个新的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们无法阻止社会的发展,也无法阻止社会发展对语言的影响。那么我们就需要随着社会发展去改革语言教学。当今的社会、家庭、教学已经发生变化。今天的学生不会那么“温顺”,他们对社会充满好奇,充满激情,充满参与的渴望。但我们的教学方法依然有意无意地受着老一辈教育家和教师的影响: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堂课随心所欲讲个不亦乐乎。这样学生不断增长的心理需要和陈旧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将日益扩大。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信心和兴趣。社会发展了,教学方法却得不到及时更新,这种时代性的问题,驱使教学需要改革。
2 解决的办法
英语,作为一门社会性学科,产生于社会中,并在社会中得到发展,社会是语言的温床。这意味着英语语言教学也必须放在社会中去进行。虽然学校是一个相对简单的场所,但是我们需要把教学内容情境化,语境社会化,设计教学环境也要贴近生活。下面针对英语学习的不同阶段简单论述。
学习的入门阶段(幼儿,小学)在这段期间,孩子开始了解英语。我认为,此时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产生兴趣。所以我们应当设计欢快的环境,好玩有趣。当孩子们把英语学习当作玩乐或有趣事情时,孩子是很容易入门的。此时,可以借助英语语言设计一些游戏,采集一些童谣,准备一些英语漫画来进行。日常生活中试着让孩子用英语简单交流,养成习惯。这个阶段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对英语产生兴趣。
正式接触、学习阶段(初中,高中)这一阶段英语作为主要科目提上日程,同时,应试教育弊端在此时也得到滋长。很多时候,老师开始忽视语言的本质,而单纯追求应试能力。遏止了学生的兴趣以及语言的多样性。因此我们应改革。在初中阶段,靠一支粉笔,一本书是行不通的。这个阶段由于是让学生正式接触英语,课堂模式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失败了,学生会失去兴趣,打不好基础,进而影响高中甚至以后的学习。所以教师应把语言放在一个大的环境下去实施。可以结合一些故事,童话,卡通片,游戏,漫画进行立体教学,选择内容需要浅显易懂。这样学生会抱着兴趣学。当学生通过动画片的形式去听,通过漫画的形式去说,通过童话故事的形式去读,那么他们是会很感兴趣的。当然并非每节课如此,根据教学需要而定。这需要我们在浅显趣味方面多下工夫,渐渐地就能客观展示了语言的丰富性,多样性,趣味性,参与性。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我想着重谈一下高中英语教法改革。高中比初中节奏更快,因为大多数学生要面对对高考,从而致使应试教育程度进一步增强;趣味性,灵活性,多样性更容易忽视。但只要我们按照语言规律性和本质去把握就可以做到兼顾英语教学的趣味性和知识性。语言是需要放在环境中去学的。环境的多样性就会促使语言的丰富性,随意性,趣味性呈现出来。而这种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正是学生的好奇心、参与性、积极性所需要的。我们都可能见过这样情形。学生迈入初中或高中时,往往兴趣高昂,他们充满好奇,充满激情,参与性很高。但是经过一学期左右,发现一大部分学生失去信心了。这可能与学生有一定关系,但我们的教学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教师是一堂课的组织者,当课堂对学生没有了吸引力,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时,就会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当教师无法用巧妙的方法让他们掌握语法时;当无法令他们主动积极去扩充词汇时;当不能帮助他们了解各种精彩文章,形形的故事,以及外部世界时如此等等,都会让他们会失去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小结范文5
一、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知识量上看,初中仅在初三开设化学课程,按学习知识的渐进性要求,已决定了其知识量不可能很多;而技工学校阶段要求掌握的知识量则出现急剧膨胀。
(1)、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部分,初三侧重于从得失氧的角度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初步掌握原子结构中的电子排布规律。技工学校则上升到从电子转移这一实质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以化合价升降法来配平;从原子结构引导至掌握周期表的结构、应用,而且这两方面均可综合到元素及化合物性质中去。
(2)、元素化合物知识部分,初三要求掌握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几种气体的性质,仅在酸、碱、盐、单质、氧化物的通性上有一定的联系和综合。技工学校则要求掌握卤素、氧族、氮族、碱金属等所有主族及其代表物的性质,以及族内物质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既要求点上的重点突破,也要求面上的综合归纳,往往给学生应付不下的感觉。
(3)、计算技能上,初三主要是传授了围绕反应式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列比例求解的方法,并联系浓度、含量等计算。技工学校则是以物质的量为中心,联系气体体积、微粒数目、溶液浓度等多方面的计算,计算方法上除了列比例外,更有过量计算、多步计算、差量计算等多种类型和方法,要求灵活性更高,理解判断能力更强。
(4)、实验技能上,初三侧重于重要性质的实验现象,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而技工学校则在此基础上,更要求全面系统地掌握重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一些重要的分离提纯方法,一系列阴、阳离子的鉴别、检验,真正使实验成为认知和学习的重要手段。
从心理发展规律上看,初中学生属少年期,心理表现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初三又面临升学压力,无论学生、教师均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求掌握好知识的同时,能考取理想的学校,加上要求掌握的知识较少、较为基础,教师进行多次辅导、复习的机会较大,也就较容易误导学生:死记硬背是获取高分的方法。而技工学校学校学生则属于青年期心理,具有相当的抽象概括能力,接近于成熟,开始喜欢独立思考,树立自我。因此,客观上要求教学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要有深度和广度。他们既想要得到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优良的学习方法,又希望凭自己的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处于矛盾的心境中的他们,往往选择已有的片面经验去解决技工学校中遇到的学习困难。偏偏技工学校的学习正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移,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建立,是走向成功的至关重要的途径。
二、解决的措施
因此我认为,技工学校化学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我认为应做好下列几方面:
第一、要正视存在的问题。教师要把可能面临的困难对学生说明,使学生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并防止松懈情绪的发生或延续,使他们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到如何解决困难这一要点上来。为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及其兴奋性,我觉得不需要在职业学校开学初上复习课,而应将旧知识的复习渗透到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去。例如,学习氯气的物理性质时,可回顾初三学过的氢气、氧气等气体的物理性质,更好地突出了氯气的黄绿色、可溶于水、有毒等重要性质。
第二、努力将教学七环节——引、读、做、议、讲、练、总有机地结合到课堂教学中去,并相应地有所侧重,达到培养各方面能力的目的。例如,“读”侧重于需一步步循循善诱,让学生得出结论,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要求学生找出关键性的词句进行推敲、对比,求得全面的记忆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发掘教材或资料的合理的内涵和外延,培养阅读、判断能力,提高学生新旧知识的类比能力。“讲”侧重于把教材由多变少,侧重于以启发式、引导式讲清基本概念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例如,讲气体摩尔体积时归纳出四要素:前提——标准状况、范围——任何气体、数据——22.4升、物质的量——1摩尔。
第三、继续加强实验在课堂中的作用。实验性强是化学课最显著的特点,不仅仅是教师演示,将尽可能多的实验改由学生亲手实验效果更佳。让他们自己动手、设计、发问、判断、解决,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及实验设计的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学校可举办类似“家庭实验100秒”这类实验技能竞赛,这将有助于实验的推广,设计亦有助于全体学生的实验及思维能力的提高。
初中语文教学小结范文6
1. 家长有疑惑。部分家长感觉孩子到初中以后成绩直线下降和小学时清一色的“优良”形成了明显反差,形成对孩子的潜力或初中的教学质量以及小学段的教育疑惑。
2. 初中有意见。小学毕业就近入学后。初中对学生的水平测试结果往往不能让教师满意,同时,小学对初中的评价方式也有异议。
3. 学生很茫然。进入初中后,学生感觉课程增多、学习任务增大、教师不熟悉、大多数学生不认识,沟通困难等诸多问题突如其来。
二、成因分析
1. 从学生方面看。
(1)环境上:小学生进入初中,对新学校一下子难以适应,使大部分学生在心理、学习、交往各方面往往处于被动状态。(2)学习上:进入初中后,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学生心理、知识储备等方面缺乏准备,未能及时进行自我调整。(3)生理上:从初一开始,大多数学生进人身体迅速发育期,情绪稳定性较差,进入典型的“叛逆期”、“不服管理期”,管理难度增加。(4)心理上:进入“心理断乳期”,开始出现成人化的倾向,自主意识、批判意识明显,但个性思维体系尚未形成,交流、沟通难度增大。(5)人际关系上:新的老师、同学问的认知和关系需要重新建立;小学老师“保姆式”的管理方式被淡化;思想和行为上显得盲从。
2. 从教师方面看。
(1)初中教师:目前大多数学校在教学及班级管理上采用初一到初三循环体系。多数担任初一教学的老师从毕业班循环下来,往往出现对初一新生的能力估计过高,造成教师的教学要求、方法与学生实际脱节。(2)小学教师:绝大多数由于长期工作习惯,缺乏对中学阶段学生生理、心理变化以及教育教学特点的了解,对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生活缺少必要的铺垫。
3. 从管理方面看。
(1)教育工作侧重点不同:初中还面临着很大的升学压力,而小学由于免试入学,造成了教育工作的侧重点和目标要求不一致。(2)管理相对封闭:目前的中小学管理体系上基本属于闭门造车。教师、学生缺乏交流和沟通,对彼此的需求和各项工作及活动的开展缺乏了解。
4. 从学习方面看。
(1)课程增加:课目增多,分科更细。(2)难度增大:较小学课程相比,初中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加大。
三、对策
1. 管理方面。
(1)加强对“九年一贯制”办学及管理格局的研究和实验。实行“九年一贯制”,一方面使小学阶段开展的素质教育成果得到延续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做好中小学衔接工作。(2)要加强教学质量评价改革的研究。小学要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制度,将综合素质测定和质量考核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确保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质量得到有效提升。(3)要加强中小学教育衔接工作的研究。小学、初中要将中小学教育衔接纳入教育教研范畴,通过课题研究探讨衔接中的措施和办法,逐步将衔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切实作好中小学的平稳过渡和顺利衔接。
2. 教师方面。
(1)在教学内容上要相互渗透,作好有序衔接。各科教师要熟悉对应学段的教材内容,把握教材体系的内在联系,并在自己的教学中注意比较性联系和有机渗透,为学生的学习作好铺垫与衔接。(2)在教学方法上要相互沟通,做到科学衔接。通过双向听课及研讨,把握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适当渗透运用到各自的教学中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3)在评价方法上要依据年龄特性,做到自然衔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乐意地参与学习,把握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正面引导,多找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4)在师生交往中要通过活动及交流,逐步过渡到情感的沟通和衔接。小学段,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交往,初中教师更应注重师生情感的沟通与交流,实施平稳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