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发展的质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发展的质量范文1
关键词:空气质量;空气污染物排放量;经济增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4)05-0026-06
一、引言
2014年2月,中国大部分城市(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因高浓度PM2.5引发人群急性死亡率、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大大升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研究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其中有人提出,环境恶化是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只一味追求GDP增长造成的。那么经济发展真的会影响空气质量吗?Grossman和Krueger(1991)[1]在对贸易、经济与环境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时针对二氧化硫的排放基于库兹涅茨曲线首次提出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简称EKC)假说。EKC假说认为,经济增长与一些环境质量指标之间的关系不是单纯的负相关和正相关,而是呈倒“U”形曲线的关系,即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增长先恶化后改善。
对EKC曲线的探讨,20世纪90年代国外主要是利用面板数据进行国别研究,对某种污染物排放浓度或人均排放量与人均收入(人均GDP)数据来做统计分析,其中以二氧化硫研究最多。Grossman和Krueger(1995)[2]运用模型y=a+bx+cx2对42个国家1977―1988年的历史和截面数据进行研究,Panayotou(1997)[3]采用30个发达国1982―1994的历史数据分析空气中的二氧化硫。这两个研究表明,主要的大污染物指标与收入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Dinda(2004)[4]将环境指标扩展为空气中污染物、水中污染物、重金属含量,采用模型y=a+bx+cx2+zit(zit为外部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质量和环境的关系符合倒U形曲线关系。
对此进行实证研究的外国学者还有List和Gallet(1999)[5]等。但是他们的结论大多相似,都得出倒U形曲线关系确实存在的结论。但是仍有部分学者的实证分析并不支持EKC假说。Shafik和Bandyopadhyay(1992)[6]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10个指标与人均GDP关系进行研究却发现污染物指标和人均GDP并不全都呈现倒U形曲线关系。Martinez-Zarzoso和Bengochea-Morancho(2004)[7]根据22个OECD国家1975―1998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发现lny=a+blnx+c(lnx)2+d(lnx)3,对数三次方程模型的拟合度更好,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N形曲线关系。Galeotti和Lanza(2005)[8]在对100个国家仅25年二氧化硫浓度和人均GDP关系进行研究时,采用了y=a+bx+cx2+dx3和对数三次lny=a+blnx+c(lnx)2+d(lnx)3,虽然结论也并不均为倒U形关系,但是模型却做了一定的改进。
通过分析上述学者的研究,发现大部分符合倒U型曲线关系实证研究的数据来源往往是发达国家或地区,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并不符合,它们大多呈递增型或者N型。
因此,目前国内学者研究方向主要是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根据研究对象不同,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以国内单个省或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质量为研究对象。
吴玉萍等(2002)[9]以北京市1985―1999年经济与环境为研究对象建立计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各环境指标与人均GDP演替轨迹呈现显著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但比发达国家较早实现了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转折点,且到达转折点的时间跨度小于发达国家。这表明,北京市已经进入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后期阶段。陈华文和刘康兵(2004)[10]以上海市1990―2001年的经济与环境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多数指标而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成立,并且不同的环境质量指标对应于不同的转折点。因此他们认为,从总体上讲,经济增长最终将会改善环境质量,但是需要政府通过政策来协助实现。张军(2013)[11]以河南省2000―2010年各种时间序列的环境质量、经济数据进行试算,实证结果表明:河南省的经济与环境质量的关系不符合库茨涅兹曲线,曲线呈现N型。
第二类是以多个省份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质量为研究对象。
张成等(2011)[12]对中国31个省份1991―2008年的SO2排放量和人均GDP进行整体和分组检验,结果表明:全国人均SO2排放量和人均GDP之间符合倒“U”型关系,拐点为6 639元。当时北京、上海和天津的人均GDP超过了拐点,实现了“双赢”,而剩余的28个省份的人均GDP则尚未达到这一理论拐点。高静和黄繁华(2011)[13]利用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1995―2009年的人均CO2排放量和人均实际GDP的面板数据检验EKC曲线,研究表明:东部地区存在倒U型的EKC,西部地区存在正U的EKC,中部地区不存在EKC。王西琴等(2013)[14]在东中西部分别选择两个典型城市共6个城市,用这些城市1994―2009年的三种污染物(工业COD排放量、工业SO2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标准化均值表征综合环境污染水平,人均GDP标准化值表征经济发展水平,对各城市的EKC曲线验证并且分析当前所处的阶段。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两个城市已进入倒“U”型EKC曲线下降阶段;中部地区两个城市处于倒“U”型EKC曲线上升阶段的后期;西部地区两个城市处于倒“U”型EKC曲线的上升阶段。
目前,评价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方法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和系统动力学模型等。由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能够更好地反映经济是否对环境造成影响以及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本文将基于EKC曲线分析法,采用我国31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2003―2012年的面板数据,对经济发展是否对环境质量(主要是空气质量)产生影响进行验证。
本文贡献在于:第一,试图通过建立基于面板数据分析的EKC模型来量化经济增长与空气质量的关系,研究对象是全国31个省会城市、直辖市2003―2012年的空气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研究对象涉及我国各个省,地域面积广,克服了研究单一城市的局限性。第二,采用最近十年的数据,可以为读者提供最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空气质量信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且十年的数据可以克服单一年限的偶然性。第三,本文在建立EKC模型量化经济增长与空气质量关系时,并非只是单纯的做空气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计量模型,而是首先研究空气质量与工业排放物等直接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入了个体固定效应,排除了不随时间变动的一些不可观测的因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在直接因素和不随时间变化的不可测因素都确定的情况下,做空气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计量模型能更好地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理论模型
(一)基本模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是由Grossman和Krueger[1]在1991年参照经济学中的库兹涅茨曲线研究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环境影响时首次提出的。List和Gallet[5]于1999年在其研究中提出理论模型,通过数学公式,将经济发展等因素与环境质量联系起来,以期发现经济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力。
其理论公式如式(1)所示:
Pjit=■xi=?茁jkiXjkit+?兹jiT+?着jit
其中,Pjit代表国家i在时间t内污染物j(j=SO2,NO2)的人均排放量;Xjkit代表国家i在时间t内外生参数K的矢量,当K=3时,方程为二次方,当K=4时,方程为三次方(Xjkit=1代表常数项);T代表时间;?着是误差项。
本文试图通过建立基于面板数据分析的EKC模型来量化经济增长与空气质量的关系。建立引入经济发展变量后的EKC模型为:
dayit=Xit?茁+?酌ln(gdp)it+?着it(2)
式(2)中,表示对数形式;day表示一年中达到二级质量天数;向量X是影响空气质量的直接因素,包含3个变量,即二氧化氮(NO2)排放量、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以及可吸入颗粒物(PM10)含量;GDP是各城市人均实际GDP;?着为随机扰动项,下标i和t表示第i个城市第t年的数据。
(二)变量选择
本文选择1999―2012年每年“空气质量级别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反映各城市每年的空气质量状况。二氧化氮(NO2)排放量、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可吸入颗粒物(PM10)以及人均实际GDP作为解释变量。由于北京市城区的统计数据不全,严重残缺,因此普遍采用整个北京市的统计数据(包括郊区)。基于上述模型,本文设定因变量为一年中达到二级质量天数(day),自变量的选取与设定如下:
1. 人均实际GDP。人均GDP较地区生产总值更能体现该地区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往往体现着不同的能源消费强度和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程度。空气质量可能会因为人类的经济活动而恶化,也可能会因生产技术的提高、环保投入的加大而改善。另外,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发展主要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增长,因此人均GDP也可以反映各城市第二产业的比重,从而反映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而人均实际GDP是在人均GDP的基础上剔除了通货膨胀的因素,使不同年份下的人均GDP具有可比性。本文选择的是以2003年的物价水平作为基期。
2. 空气污染指标。在研究影响空气质量因素时,李玉敏等(2011)[15]认为主要的因素可能包括经济整体增长、机动车保有量、第二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绿色植被覆盖率、能源结构和人口总量。本文认为,二氧化氮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以及可吸入颗粒物均是机动车保有量、第二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绿色植被覆盖率和能源结构的直接结果,因此直接由二氧化氮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以及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作为影响空气质量的自变量更加直接和便利。虽然我国目前采取的是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简称AQI)AQI来描述空气质量,然而由于PM2.5指标是近两年才开始统计,因此缺乏相关数据。我们采取计入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简称API)API的三项指标来反映空气的质量。这三项指标分别是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和粒径小于10微米的悬浮颗粒物含量。
三、计量模型和分析
(一)模型
根据上面的理论模型,我们把计量模型设定如下:
dayit=Xit?茁+?酌ln(gdp)it+?着it(3)
其中,day为一年中达到二级质量天数,它是反映空气质量的变量。向量X包含3个变量,即二氧化氮(NO2)排放量、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以及可吸入颗粒物含量(PM10)。向量X的各变量反映了影响空气质量的工业排污因素,这些因素是影响空气质量的直接原因。除了这些因素外,肯定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空气质量。我们重点考察影响空气质量的经济因素,这个因素我们用ln(gdp)来反映,它是各城市人均实际GDP的自然对数。人均实际GDP反映了城市的人民生活水平,同时也反映了该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我们把X所含变量作为控制变量。我们要重点考察的是,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用ln(gdp)表示)会导致较低的还是较高的空气质量(用day表示)。
(二)数据
本文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包括中国31个省会城市、直辖市,研究区间选取2003―2012年。以人均实际GDP(单位:元)表示经济发展水平,采用2003年不变价格,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单位:天)表示空气质量,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空气中二氧化氮的含量(单位:ug/m3)、二氧化硫的含量(单位:ug/m3)、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单位:ug/m3)为三个控制变量,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网站。
另外,关于缺值数据处理的特别说明。本文涉及的数据个别年份数值是缺失的,因此采用了以下两种方式对其进行填补。一是采用插值法对缺失值处于前后年份数值已知中间的情况进行了填补。二是采用平均速率法对缺失值处于已经年份数值前后的情况进行了填补。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已知中间几年的数值计算出该地区的平均增长率,然后预测出后几年数值和推出前几年的数值。我们在表1和表2中分别列出各变量的描述统计量和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矩阵。从表2可以看出,ln(gdp)和day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三)计量分析
我们在表3列出计量模型的回归和检验结果。
在表3的第(1)列和第(2)列中,我们对影响二级天数的控制变量进行回归,考察各种工业排放物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列(1)使用OLS方法,而在列(2)中,我们加入了反映各个城市个体固定效应的30个虚拟变量。可以看出,在列(1)和列(2)中,二样化氮、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个变量的系数均在1%的水平统计显著,且符号为负。这两列的结果没有实质差别,但列(2)调整后的R2比列(1)高0.13,说明固定效应模型比OLS模型的解释力高大约13%。这说明各种工业排放物对城市的空气质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并且,我们注意到列(1)调整后的R2达到了0.768,说明各种工业排放物的变动对各城市二级良天数的变动有很强的解释力,这个解释力达到了76.8%,而不随时间变动的一些不可观测的因素则可以解释各城市环境质量变动的13%。当然,这并不是我们主要关心的问题,我们关心的是除了这些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包括经济发展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误差项中。
在考察主要控制变量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后,我们重点考察经济发展水平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我们在列(3)和列(4)中加入变量人均GDP的对数(ln(gdp)),列(3)为普通OLS,列(4)考虑了个体固定效应。结果显示,无论是OLS模型,还是个体固定效应模型,ln(gdp)的系数均在1%的水平统计显著,并且符号均为正。这说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对环境质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较高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意味着较好的空气质量。另外,注意到列(3)和列(4)调整的R2分别为0.775和0.904。列(3)调整的R2只比列(1)高0.007,而列(4)调整的R2只比列(2)高0.009。这种提高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空气质量变动的主要原因,它对空气质量变动的解释力还不到1%。
鉴于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轨迹可以用倒U型的EKC曲线表示,初期的经济增长会带来环境质量的恶化,到达一定程度后经济增长将带来环境质量的改善,即EKC曲线上存在一个拐点,拐点之前人均实际GDP上升导致环境质量恶化,到达拐点时,环境质量最差,之后随着人均实际GDP的上升而有所改善,其实质是经济增长短期内能带来环境的恶化,长期带来的是环境的改善。
我们在列(5)和列(6)中引入人均GDP对数的平方([ln(gdp)]2)。同样,列(5)使用OLS模型,而列(6)使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ln(gdp)]2的系数同样在1%的水平显著为正。另外,与列(3)和列(4)相比,列(5)和列(6)调整的R2没有任何变动。这表明,要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使用人均实际GDP对数的线性形式和平方形式没有本质差别。
考虑到ln(gdp)有可能存在的内生性,我们在列(7)和列(8)中分别使用OLS和固定效应模型的工具变量法进行估计,作为列(3)到列(6)估计结果的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ln(gdp)仍然显著为正,调整的R2也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这说明我们上面的分析是稳健的。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上面分析中ln(gdp)对day的影响,我们用散点图进行说明。我们首先对以下模型进行估计:
dayit=Xit?茁+?着it(4)
我们可以得到上述模型day的拟合值,我们把它定义为“正常二级质量天数”,它反映了受各种工业排放物的影响应该达到的二级质量天数,记为norm_day。那么,实际的二级质量天数(day)与正常二级质量天数(norm_day)的偏离,反映了工业排放物以外的其他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我们把这种偏离定义为异常的二级质量天数,用extra_day来表示,显然它可以用上述模型的残差来表示:
Extra_dayit=dayit-normdayit(5)
显然,extra_day反映了二级质量天数不能由工业排放物解释的部分。在图1中,我们画出了各城市人均实际GDP的对数与异常的二级质量天数(extra_day)之间的散点图,并用二次曲线进行拟合。可以看出,31个省会城市、直辖市中,大多数城市的异常二级质量天数为正,这说明以我国各城市排放的工业污染来看,大多数城市的环境水平并不算差。而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往往意味着二级质量天数越多。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其空气质量水平的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这从较为平缓的拟合线可以看出。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以中国31个省会城市、直辖市2003―2012年的空气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为例,研究了经济发展水平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空气中二氧化氮的含量、二氧化硫的含量以及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对空气质量变动的解释力超过了75%,不随时间变动的一些不可观测的因素可以解释各城市空气质量变动的13%,而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空气质量变动的主要原因,它对空气质量变动的解释力还不到1%。虽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空气质量变动的主要原因,但它们依旧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往往意味着二级质量天数的增多,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其空气质量水平的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
由人均实际GDP对数和异常二级质量天数的拟合曲线可以看出:我国省会城市、直辖市的空气质量与经济发展的拟合曲线是正U型曲线最低点的右边,但是斜率较小,即2003―2012年,我国省会城市、直辖市随着经济的发展,空气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改善程度有限。根据前人经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一条倒U形的曲线,即初期的经济增长会带来环境质量的恶化,到达一定程度后经济增长将带来环境质量的改善。我国省会城市、直辖市的曲线拟合只存在拐点后面的部分,即经济增长带来环境质量的改善,并没有经济增长带来环境的恶化部分。分析其原因:(1)本文的样本点取自2003―2012年,与前人研究相比,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此时间段内,政府和群众都已经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2)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31个省会城市、直辖市,而不是整个经济体,空间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些城市是我国较发达的城市,政府比较重视环境保护,并采取了相关的措施保护环境。然而在我国很多中小城市,政府和居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并不强。在相对独立的空间里,各个省会城市相互的影响程度并不明显。(3)居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在实际行为上的反应仍然较弱,各个地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作用不明显。
空气质量恶化是全民性问题,关乎全国人民的身体健康。从上面的结论可以看出,在我国注意环境保护后,环境污染程度有一定的改善,但是改善程度仍然不明显,所以,我们若想彻底解决空气污染问题,还需要做得更多。
参考文献:
[1]Grossman G M and Alan B. Krueger,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A].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Working Paper,1991.
[2]Grossman G M and Alan B. Krueger,Environmental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 353-377.
[3]Panayotou T. Demystify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Turning a black box into a policy tool[J].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7,(2):465-484.
[4]Dinda S.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Hypothesis: A survey[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4,(49):431-455.
[5]List J A and Craig A 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dose one size fit all?[J]. Ecological Economics,1999,(31):409-423.
[6]Shafik N and Bandyopadhya S.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Time Series and Cross country Evidence[M]. World Bank Publications,1992.
[7]Martínez-Zarzoso I and Bengochea-Morancho A. Pooled mean group estimation of an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for CO2[J]. Economics Letters,2004,(82):121-126.
[8]Galeotti M and Alessandro L. Desperatly seeking Environmental Kuznets[J].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2005,(20):1379-1388.
[9]吴玉萍,董锁成,宋键峰.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2002,21(2):239-246.
[10]陈华文,刘康兵.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经验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87-94.
[11]张军.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模型的经济与环境关系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13,29(2):91-94.
[12]张成,朱乾龙,于同申.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J].统计研究,2011,28(1):59-67.
[13]高静,黄繁华.贸易视角下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的内在机理研究――基于中国30个省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面板数据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13(5):66-74.
[14]王西琴,杜倩倩,张远.我国东中西部典型城市EKC曲线的阶段判断[J].生态经济,2013,(5):56-60.
[15]李玉敏,李明丽,焦智康.北京市空气质量影响因素计量经济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5):260-261.
Does the Cities' Economic Growth Affect Air Quality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31Cities in China
Chi Jianyu1, Zhang Yang2, Yan Siyu1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China;
2.School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China)
经济发展的质量范文2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经济;发展影响
1引言
由于农产品的质量跟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我国在农业农产品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下面就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对于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2.1农产品信誉降低,农产品价格下降,影响农民增收
我国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销售农产品,而当前农产品又存在着各种质量安全隐患,市场对于农产品需求量也在不断降低,导致农产品出现滞销的情况,农产品市场一度萎靡,相关的销售服务体系也是名存实亡,价格也在不断下降,因而要想依靠上调农产品的价格而实现农业增收有着一定的困难。
2.2国际竞争力降低,农产品出口受阻
现如今,国际市场上农产品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价格竞争转为质量和安全竞争,而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产品质量更是竞争取胜的关键。我国大米的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因而不能出口,而纺织品则有15%的难以通过生态监测,再如花卉、茶叶等也由于农药残留状况严重,导致市场竞争力低下。并且,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农产品一直面临着欧美以及东南亚等各国高质量产品的极大挑战,被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所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连续3年(2012~2014)个位数增长之后,2015年首次出现负增长。据海关统计,2015年我国农产品出口701.8亿美元,同比下降1.6%,低于全国出口降幅1.2个百分点;四个季度出口同比分别增长1.8%、-5.6%、-3.2%和0.9%。总体看,2015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呈“高开低走”的格局,出口形势比较严峻。目前,发达国家市场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比重仍高达60%左右。近三年,受日本经济低迷、日元贬值等因素影响,我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连续三年出现负增长。2013年、2014年我国对日农产品出口增速为-6.2%和-1.1%;2015年对日农产品出口降幅进一步扩大,出口额为102亿美元,同比下降8.3%;对欧盟农产品出口81.5亿美元,同比下降3.7%;对美国农产品出口73.5亿美元,同比下降1%;对澳大利亚出口9.7亿美元,同比下降4.9%;对东盟农产品出口147.5亿美元,同比增长9%;对“一带一路”国家农产品出口218.1亿美元,同比增长3.7%;对中东农产品出口28.3亿美元,同比增长5.6%;对非洲、南美、俄罗斯、印度出口同比分别下降2.9%、0.9%、21.8%和12.3%。
2.3损失严重,降低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由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存在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例如曾经轰动一时的三鹿出现三聚氰胺问题,导致只能够将牛奶倒掉,再如,我国的水果无论是质量还是外观上跟进口水果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价格比较低廉,因而有的水果只能在果园里烂掉,不但对农民的收入带来影响,还会影响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4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困难加大
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证,导致深加工的产品出现滞销的问题,相应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也变得越来越困难,货物积压以及资金出现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效益下滑,严重的可能面临着倒闭破产的危机,尤其是那些外向型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受其影响则更大。
3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措施
3.1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素质较低,容易导致农产品的质量低下,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形成制约,因而实现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就在于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其也是促进农业经济长远发展的一项战略性的措施。要进一步转变农民的生产观念,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义有进一步的认知,从而树立起以质量求效益、求发展的生产观念,使其能够自觉的参与到安全生产中去。积极向农民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知识,并定期对其进行安全知识的培训,使得农民的整体素质以及文化素质教育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
3.2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
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的安全,要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宣传力度,不断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进行规范。尽管我国对于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标准以及门类层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依旧需进一步完善,并且要与国际标准接轨。推广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分析、GMP良好生产规范和GHP良好卫生规范、TQM全面质量管理、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等管理标准。要多方面进行考虑,从生产环境、生产的投入以及运输贮存农产品各过程出发,实行全过程的标准化生产。农业标准化是指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标准化原则,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促进先进的农业成果和经验迅速推广,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农产品流通,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指导生产,引导消费,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以达到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目的。农业标准化能有效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延长农村经济链,促进集约型农业发展,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3.3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
建立并完善中央到地方的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检测,监督体系,将责任落实到个人,积极的履行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监督责任制,在生产前对农产品产地的环境进行检测,在实际生产中对生产技术进行监控,生产后还需要做好市场极端工作,由专门的管理机构派遣检查员严格按照生产的标准,检查企业生产的资质,以及生产资料的购买使用情况,以便确保生产行为对于产品质量以及产地环境的质量有着有益的影响。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包装标准,包装好那些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产品流通时也要严格执行相关的产品贮藏运输的标准。
3.4培育农业协会,推广农产地标签制度,建立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我国农村现阶段实行的大多数还是,且土地相对比较分散,土地的规模较小,为相应的产地认定工作的开展带来较多的不便,且不利于追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因而要积极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地标签的地质进行推广,对农产品的生产、运输以及销售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建立相应的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使得消费者能够对农产品质量的安全信息有充分的了解,建立相关的农业协会,在农民、市场以及政府之间建立起桥梁关系,充分发挥其作用。而农业协会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建设过程中具有的作用如下所述:①有效实行规模化的经营方式,以及标准化的生产形式,批量的进行化肥、农药以及农用生产资料的采购,能够有效的对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进行控制。②制定更为统一的生产标准以及产品质量标准,有助于退出自主的品牌,使用统一的品牌对农产品进行统一的包装和标识,不但能够使得农产品的档次和效益得到提高,还能够有效追溯产品的质量安全。③定期举办一些病虫害防治以及卫生防疫工作,对相关生产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使其生产效率以及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5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在农业生产中,各要素的过量投入,不但会对土壤、水体以及大气的环境质量造成影响,还会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为了进一步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充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而农业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投入低、循环效率高,技术含量高的一种新型农业。它的核心问题就在于利用生态经济学、生态学原理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使得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自然资源投入量以及排放废弃物的量控制在最少,最终能够有效实现“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综合利用。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以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推广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提高农产品的品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3.6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就地深加工
由于许多农产品的质保时间较短,且容易变质,因而为了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务必要缩短农产品的贮存时间,及时的对其进行加工,避免其营养的流失。但我国对于水果、蔬菜这些农产品的实际处理能力还不足总产量的5%,对农产品的加工程度仅有45%,而发达国家高达80%;我国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0.6:1,而发达国家高达3:1。因而,对农业龙头企业进行培育有助于带动农产品的就地深加工,使得农产品的贮存期有所缩短,农产品的质量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农产品进行加工,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的增值,而利用深加工的形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还能够有效结合农业和其他的产业,使得农业的产业链得到进一步的延长,在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的同时,还能够使得农民直接参与农产品在生产、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增值过程,农民除获得种植业、养殖业的收入外,还可分享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的部分利润。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转化的各个环节统一起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只有分析各方面原因,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各项措施建设,才能保障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慧芳,卢朝东,王娟.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J].乡镇经济,2009,25(6):49~52.
[2]哈媛媛.试析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福建农业,2015(5):89.
经济发展的质量范文3
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创新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实践是由发展理念引领的。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不能单纯重视经济增长,必须转变自身观念。
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要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推动产业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要制定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考核体系,细化目标举措,考严考实,考出实绩实效、考出发展热度。继续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经济发展中的主线作用,完成“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做强龙头企业,壮大主导产业
经济的发达程度,往往取决于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的高度与实力。必须培育龙头型企业,提升整体竞争力;发挥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培育未来主导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培育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强化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升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高质量发展中抢抓机遇,要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形成区域性创新高地。
构筑高水平创新载体,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效能。着力打造一批以高新园区、科技综合体和智能工厂为代表的汇聚创新元素、凸显创新实效的高水平创新载体,重视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及服务业内部深度融合,加大科技产业综合体和众创空间建设,构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形成助推经济转型的强大引擎。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围绕激活创新“因子”,推动更多企业掌握决胜市场的“杀手锏”。注重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积极培育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思维的优秀企业家,充分调动企业发展的创造性。
设立重大成果转化专项,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创新科技资源共享与成果转化机制,以创新为动力,在前沿科技领域设立重大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推进更具引领性的原始创新和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化。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更大力度地推进市场化的创新,培育更加强劲的“新动能”。
探索外向经济新模式,加快培育外贸新业态。积极探索跨境电商、跨国供应链整合等新业态,带动企业嵌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使对外贸易成为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空间、新渠道。
注重人才集聚,形成人才方阵
无论是发展实体经济,还是加大科技创新和发展现代金融,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在高质量发展中抢抓机遇,要以“招才引智”为抓手,筑牢人力资源对实体经济的支撑。
围绕各类创新载体,有针对性地招才引智。主动出击做好人才引进,重点招引培养顶尖人才、双创团队、领军人才以及产业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重点引进培育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前景广阔的创新创业团队。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高品质建设高校园区。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发展,鼓励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项目落地,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汇聚融合,把科技资源、人才资源等诸多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
坚持项目为王,招才引智。牢牢把握招商引资的集聚效应,对产业链长、带动性强、成长性好的高质量项目,要坚持项目、人才、创业团队一起引进,形成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项目与招才引智并举,以优质增量的加速扩张带动培育更多的经济增长点。
经济发展的质量范文4
关键词:电能计量;智能电网;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TM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0-0019-03
1 智能电网下电能计量变革趋势
电能计量是国家电力能源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和基础管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电能计量工作在我国电力管理及电网完善过程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它不仅是电力行业正式运行的先行官,而且是电力行业及与电力相关的民生建设项目正式运转的技术基础。
然而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电力行业的工作方式以及人民的生活方式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与发展对电能计量提出了新的要求。需量电价和分时电价的实施,电能质量监控和无功计量的应用,预付费、网上处理电费、接电和断电等电子商务模式在电力生活中的发展,使得传统感应式电能表和管理模式难以满足要求,一个高度智能化、信息化的智能电网的构建已成为电力改革的当务之急。而智能电能计量系统作为智能电网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成为电能计量未来发展和改革的趋势。
在智能电网建设的大背景下,电能计量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的步伐也将会大大加快,一批采用智能技术的电能计量产品将会产生,旧有的电能计量装置和检定设备将逐渐被淘汰。长期以来存在的技术问题和产品缺陷会因此得到解决,电能计量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检定技术水平将会大幅提高。此外,电能计量室内检定、现场检验、量值传递、实验室管理、资产物流及计量器具管理的全过程也将实现电子化、智能化,形成智能检定系统和智能管理系统,从而从根本上杜绝了由于人工管理和手工操作可能产生的偏
差和漏洞,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2 智能电能计量系统的特点及带来的影响
2.1 智能电网下电能计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电能计量智能化的核心思想,就是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现代管理思想,构建起一套以数字信号传输、高度信息化、操控智能化为特点的智能化系统,实现从数据采集到数据分析存储,再到信息反馈的全过程数字化和自动化。该系统将主要由智能电能表、智能互感器、高速通信网络、信息分析处理中心以及相应的智能检定、管理系统组成。智能电能表、互感器用以采集数字化计量信息,并将这些信息通过高速通信网络上传至信息分析处理中心,信息分析中心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再将之传送给供电公司相关管理部门和用电客户,并自动生成电量电费清单、故障处理指令以及各种统计分析报告。
智能电能计量系统实现了从数据采集到数据分析存储,再到信息反馈的全过程的数字化和自动化,也就为实现智能电网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和智能支撑。它通过安全智能的信息采集和测量技术,为智能电网提供准确实时、翔实可靠的数字化测量数据信息,同时可通过高度信息化的智能电能计量系统,搭建起一个连接用电客户与供电公司交流的平台,并从遍布整个电网系统的各个计量节点处获取计量信息,有助于管理电网中数量众多的发电厂、变电站、输电线路和配变台区,并及时有效地发现和解决电力使用过程中的问题,提升供电公司的服务质量,实现电网安全、高质量地运行。
2.2 智能电网下电能计量系统带来的影响
智能电能计量系统实现了全封闭自动化的室内检定,将电能表的现场检验实现远程化、自动化控制实验室环境,并且使得资产管理、物资配送和标准设备的管理更加规范和精细。这些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工管理和操作存在的弊病,将可能出现的质量漏洞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智能电网的不断升级及新技术的诞生,加快了电能计量系统的技术改进和装备更新。电能计量系统的不断发展变革,使一批新颖的计量产品应运而生,老旧的电能计量设备不断被淘汰,一些长期存在的技术问题和缺陷在升级过程中得到完善解决,最终会使计量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检定技术水平得到提高。电能计量的智能化实现远程自动抄表和设备实时监测,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人工抄表模式的问题,使电能计量设备得到全方位改善。
3 智能电能计量发展变革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3.1 智能电能计量系统变革存在的问题
(1)电能计量智能化技术不成熟,缺少使用和维护的经验。由于操作人员对于电能计量的使用缺少必要的培训,对于技术的生疏经常会导致电能计量的失准,这其中测量准确度的温度漂移和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可靠性比较差的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计量人员的技能素养和管理能力必须得到相应的提高,及时进行操作人员培训不可或缺,计量人员要能够轻松胜任智能电能计量系统的操作和维护。
(2)新型智能计量设备使用全新的检定技术方法和新的改进标准,相应的全套改进案也要同步进行,智能化电能计量设备的制造标准和功能等都力求设备的完善和统一。此外,如何处理由于智能电网的建设大批更换下来的老旧计量设备,避免资源浪费,也是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3.2 智能电能计量系统变革的改进
(1)关口计量的改进。关口计量要实现设备的生命周期全管理,并及时传递和反馈监督信息。这一改进有利于实现动态监督管理,从而促进关口计量监督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子系统实现关口计量设备的流程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其主要有流程管理、运行监督、库存处理、查询统计等功能。
(2)不断完善标准装备器。电能计量装备器是指包括电能表、TA、TV及计量箱等在内的电能计量设备。其审批和考核都要一定的流程,要实现电能计量装备资产的动态管理,也就是对各种计量器具装备进行专业的台账管理,装备的编写、修改、查询、删除都要有具体功能体现。
(3)质量监管。首先,现场检校。现场检校包括电能表和互感器的现场检校。在实际工作中,对于高中电能计量设备的检校相当重要,这样有利于提高电能计量的质量。其次,将信息管理实现标准化。标准设备资产管理用于登记所属设备的资产,包括各种参数和技术数据及标准化设备的历史记录等。最后,监管统计报表。这项监管工作主要是针对电能计量装备的统计数据、标准清单、流转登记表、分类账目等进行的全局管理。当然,这其中还包括很多年度、季度清单,工作流程计划表等,从而进一步实现信息管理。
(4)注重计量人员培养。培养计量人员是不可或缺的,这就要求对计量人员的培训、考试以及成绩等进行统计和比对,将计量人员的考核结果与年终评比结合起来,以对计量人员做出综合评估。利用电能计量系统,可以轻松地实现对计量人员的统计,计量人员的各类信息都可以在信息管理中体现出来,这在监督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对人员的培养。
4 结语
电能计量技术的变革不断深入,进一步奠定了电能计量在计量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不断深化的电能计量技术将推动电能计量手段和管理模式更新换代,进一步对计量统计工作作出贡献,提高经济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智能电能计量系统的改进建设,有利于提升操作和管理水平,提高计量统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项变革是电能计量领域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才能以全新姿态迎接电能计量智能化时代的来临。
参考文献
[1] 陆祖良.电能表计量现状和问题讨论[J].中国计量,2009,(1).
[2] 刘冀春,陈伯朗,刘敏.浅谈电能质量与节能[J].四川电力技术,2008,(6).
经济发展的质量范文5
关键词: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区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服务区域发展是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是高职教育质量的标志所在。[1]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坚持贴近市场办教育,聚焦产业育人才,针对产业办专业的宗旨。近年来逐渐在“一镇一品一专业”的专业建设模式基础上,结合中山社会经济需求和产业特色,通过“政校企”高度合作,共建起了四所产业学院。产业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生力量,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学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方面存在许多个性化的要求,需要通过服务资源条件、服务绩效两方面建立院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评价体系。[2]
产业学院是依托“一镇一品一专业”的专业建设模式,依托重点专业群和特色专业群与相关专业镇政府在其产业园区合作举办的,集学历教育、社会培训、技术研发与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教育实体机构。[3]产业学院的产生的前提就是因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那么产业学院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产业学院如何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下面,具体分析一下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目标
中山的个别专业镇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名气。如古镇的灯饰、沙溪的服装。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成立的四个产业学院都与当地区域经济相关。如古镇灯饰学院、沙溪服装学院、南区电梯学院和小榄经济学院。为保证就业,产业学院培养的学生必须超过或者最起码要达到能为当地产业服务的水平。中山市地处珠三角经济带,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中山各专业镇的收入水平虽然不见得比周边的城市高,但中山市作为联合国“人居奖”获得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等,对毕业生的吸引力相当之大。据麦可思公司近几年的跟踪报告,本地生源一般超过9成留在本地工作,外地毕业也有超过4成留在本市工作。[4]想留下来的毕业必须要达到当地企业的用人标准所以产业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因此,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区域经济的发展助力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本身就是当地“一镇一品”的区域经济特色的产物。因此,产业学院抓住专业镇“一镇一品”的产业聚集特色,通过在企业门口办教育,有效解决了专业与课程建设、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兼职老师聘任与管理等实际问题。[5]这些问题的解决,实际上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非常好的现实环境。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在真实的最新技术中学习,毕业生的技能水平跟着提高非常快。同时,由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可以结合生产实践,在学习理论中激起的创新火花很快可以在实践中得以尝试,也最容易产生创新成果。古镇灯饰学院很多师生的专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区域经济发展对提升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起到超过预期的效果,随着日后的不断发展和探索,应该还有提升发展的空间。
三、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前文提到,产业学院的毕业生很大一部分都留在了当地工作。这股有知识有文化有持技能的劳动生力军对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所提供的人才支持是非常有力度的。
首先,产业学院的毕业生掌握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技能。他们本身就是为了服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培养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老师很多就是当地企业的技术能手。
其次,产业学院毕业生在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都融身其中,对当地工作生活的认同使得离职率比较低,很多学生毕业前已经在所在企业工作或实习过,这样的经历使他们与企业减少了磨合,增强了企业用工效率,对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非常有利。
四、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科研、技术支持
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势必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高校的科研能力相对对企业而言是有优势,与区域经济发展实践结合之后产生的科研动力和对先进技术的改良与追求都能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五、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品牌效应
产业学院有师资,有科研氛围,教师有科研能力。真正与区域经济融合后产生品牌效应是自然而然的事。如沙溪服装学院“第十六届广东十佳服装设计师”王荣老师的“敦荣DUNWIN”品牌,荣获“2016年度品牌大奖年度最佳女装设计奖”。王荣老师2014年成立了敦荣工作室,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品牌设计,熟悉企业的整个生产流程。[6]
其他学院如灯饰学院等也不断有新品牌出现。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品牌效应必然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近年来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视,如何将发展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联系起来,切实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共同提高的实事或许给出了一个答案。
参考文献:
[1][2]吴建新,易雪玲.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探究――基于服务区域发展能力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2,31
[3][5]林仕彬.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学院专业镇产业学院的实践为例[J].职业教育,2015,7.
经济发展的质量范文6
关键词:会理县;经济;旅游资源
引言
会理县处于四川省西南山区,凉山彝族自治州南部(26。N,102。E),东邻会东县,难接云南省元谋县、永仁县,西靠攀枝花市、米易县,北与德昌县,宁南县相接壤。会理县海拔较高,会理县城海拔达到1800米,县城四方被山脉环绕。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性气候,气候适宜,冬暖夏凉,适宜人类居。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会理县全县总人口43万,全县包括50个乡镇,2012年全县人均农民纯收入达到8836元,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内县域经济前列。境内108国道经过,靠近京昆高速攀西路段,成昆铁路,有通往相邻县域的省级公路,交通便利。
1.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分析
县域发展是由一个县域范围内的自然、经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数量、政府的政策,产业结构的构成、经济水平基础、人口的数量与结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因素。
2、会理县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2.1会理县的自然条件分析
会理县位于四川省的西南部,海波较高,境内拥有4357平方公里土地面积,矿产资源丰富,有铜矿,铁矿等。林业资源丰富,有2570000亩森林,覆盖率为37.4%。年降水量丰富,在1212毫米左右,境内地势落差较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2.2会理县的经济状况分析
会理县依靠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良好的工业基础,吸引外资企业,经济水平发展较快。
2012年,会理县生产总值达到190.5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48亿元比上年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116.53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工业化率达到54.4%;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65.3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4.83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到14.81亿元,比上年增加28.6%,税收收入7.5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3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5元。
2.3会理县的社会状况分析
会理县人口有43万,作为一个典型的民族县,有22个少数民族,包括占全县人口16%比例的彝族、羌族、苗族等。这样有利于造就多样的民族风情,为发展旅游业打下了基础。受历史原因的影响,县内有基督教、佛教等活动场所。县城内有会理古镇古城,目前,已经被国务院批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由于本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县内盛产石榴,形成了以石榴为特色的石榴文化地域,被封为中国石榴之乡。
3.会理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阻碍因素
会理县位于大西南地区,凉山彝族自治州腹地,横断山区南部。县域交通条件与东部地区差距较大,县内有108国道,S11省道,距离四川省省会600公里,市场距离与省内其他县域比较处于劣势。以会理县城为中心,县城四面环山,老城区的功能区分不明显,新城区的发展得到限制,当地农民小产权房的新建不利于县城的合理规划,境内的交通条件改造的成本较高,投资较大,不利于县城的长期发展。
县城经济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以及第三产业有待发展,第一产业的发展不足造成县内物价偏高。此外,工业化水平虽然达到了54.4%,但是城镇化率只有34%,低于全国的平均率以及四川省平均率,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需要得到改善,农民的住宿、医疗条件需要得到改善。
县域境内的民族众多,民族文化存在差异,少数民族之间由于交流不畅容易引起冲突,人口的结构、教育水平较低,社会保障等水平不高。
在旅游资源方面,虽然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及中国石榴之乡的头衔,但是由于交通因素、自然资源、宣传程度不够、历史文化资源的组合不佳,其与凉山州其他县域比较存在劣势,因为市场距离较远,交通不便、旅游资源的组合不佳,在旅游的旺季与相邻的西昌、攀枝花、泸沽湖等地相比,人气不旺,旅游的相关产业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4.改善会理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建议
首先,改善交通条件,让境外的人财物容易进出。成昆铁路、京昆高速攀西路段永郎站距离会理县城有70公里的距离,由于地区山区,国道108盘山而走,客车行驶需要2个小时,货车行驶需要更多的时间。从会理县城到攀枝花市区公路有100公里,对于高速客运发展的今天,这大大增加了人们的心里距离,高速客运的发展势在必行。
其次,提高旅游资源的质量与数量,加大市场宣传。把红色文化与龙肘山为首的自然风光、古城小吃、文物建筑相结合。在自然保护区设立一定数量的旅游度假区,充分利用自然风光以及人文风光的本体特色;加强对会理古城的修复,加大对古城的宣传,加大中国石榴之乡的宣传,树立品牌效应,建立品牌文化。
再次,政府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投资,提高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水平,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改善农村地区的农民住宿条件,农民土坯房的改造,提高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提高医护工作人员的素质。坚持以科学发展的理念,以人为本,加强少数名族与汉族、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共同发展。
最后,调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引导第三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服务行业,合理发展住宿业,商业等第三产业。合理发展第二产业,以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带动经济的发展。
总结
通过对会理县自然、社会以及经济的分析,得出会理县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条件高于周边其他县域,如宁南县、会东县。但是由于受自然条件、交通条件以及市场距离的限制,会理县的旅游产业等相关产业受到了阻碍、企业化运输成本偏高,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协调经济社会的发展。(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车冰清,朱传耿,孟召宜等.江苏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格局及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10,07:1074-1079.
[2] 谭云进.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的意义和指导思想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05:85-86
[3] 王强,穆久顺.县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04: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