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管理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景区管理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景区管理模式

景区管理模式范文1

关键词:“四统一”管理;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管理模式

旅游景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旅游吸引力的根本来源,也是旅游创汇创收的重要方面,必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积极探索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新模式。2010年国务院确定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漓江风景名胜区作为桂林旅游的核心品牌,国家AAAAA级景区,研究如何对其进行科学管理,是进一步提升漓江旅游的档次,进而推进桂林世界旅游城建设,推动全国旅游风景区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 目前漓江风景名胜区“四统一”管理模式的形成背景

漓江风景名胜区于1982年荣获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称号,自1984年交通运输开放后,桂林市漓江旅游客运出现了大发展,1984年至1988年7月漓江游船由53艘发展到83艘。但漓江旅游管理处于无序状态,众多船舶单位、业户隶属不一,各自为政。为抢客源,水运企业之间竞相压价揽客,降价幅度达20%-60%。恶性压价竞争导致服务质量差,大量的票款和国家税费流失,国家利益、经营者利益和旅游消费者的利益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从1984年到1988年,游船利用率由61%左右下降为38%左右,水运企业几乎全都连年亏损,发展艰难。桂林市人民政府针对漓江水运市场出现的混乱局面,结合漓江水运市场特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于1988年成立桂林市水路客运管理中心和漓江涉外游览管理处,对漓江旅游客运实行“统一票证、统一售票、统一调度、统一结算”的四统一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结束了原来无序竞争的状况,行业管理得到加强,运输市场秩序走向正常, 服务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000年9月,为了进一步完善漓江游览管理体制,市委、市政府下发[2000]47号文,成立桂林市漓江游览管理办公室和漓江游览调度结算中心,实行统一管理。漓江游览的管理和经营实行政企分开,这种管理模式更适应桂林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漓江景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7年,漓江风景区荣获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在全国的景区中始终保持先进行列。2008年7月24日, 桂林市成立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办公室、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代表政府对漓江风景名胜区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其下设漓江风景区公安分局、漓江风景名胜区城管大队,全面负责漓江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的安全保卫、管理等工作。[1]

二、 漓江风景名胜区“四统一”管理模式存在的几个矛盾

漓江风景名胜区对漓江游览实施“四统一”管理以来,强化了漓江旅游客运行业管理,整顿了漓江旅游市场秩序,使航区旅游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接待能力逐年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十分显著,但依旧存在一些突出矛盾,不容忽视。

(一)游览经营模式单一化与市场需求多元化的矛盾

多年来漓江的游览方式比较单一,政府规定了磨盘山(竹江)至阳朔航线、桂林市区水上游和阳朔刘三姐水上公园游三条航线,但仅仅这样的形式很难满足各种层次游客的需求,无法发挥出漓江的品牌效益,漓江管理的问题和矛盾就越来越凸现出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漓江沿岸逐步出现竹筏旅游、摩托艇旅游、漓江徒步游、漓江夜游等游览形式,为旅行社低价竞争提供了便利,对漓江游览管理的冲击非常大(见表1)。

这些违规航线因为没有上交政府资源费的任务,设施简陋,服务简单,以极大的价格优势参与竞争,用高报价、高回扣、低结算的方式运营,明显的价格差异再加上部分旅行社和导游以赢利为目的,采用种种手段误导游客,分流了大量客源,严重扰乱了漓江正规旅游航线的经营秩序,尤其以2009年、2010年和2011年最为突出。政府的财政收入受到损害、游客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更重要的是损害了桂林的旅游形象。但是这些航线的存在意味着存在市场的需求,如何满足这部分市场需求,又不能以牺牲漓江旅游资源为代价,这就需要在管理模式上进一步完善。

(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和不协调造成的矛盾

旅游开发中的利益相关者是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影响开发和受开发影响的群体或个人。目前漓江没有一个代表其主体法人资格、负责其经营管理的业主单位。漓江流域线长面广,其中桂林市至阳朔游览河段长86公里,流经的行政区域多,游览线段涉及五个行政区域和六个乡镇,即叠彩、象山、七星、雁山、阳朔等县区和穿山、草坪、扬堤、兴坪、福利、普益等乡镇;牵涉的行政管理部门涉及市(县)交通、海事、渔政、旅游、城管等17个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市、县、乡(镇)职责和权限不清造成各自为政,未形成合力,执法成本高,执法效果差。历史遗留下来的区域或者部门因为利益分割问题,加上漓江流域的居民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使得风景区管理机构在履行其管理职责时将无法避免如何妥善协调部门利益和区域利益及个人利益问题。

2012年桂林成立了漓江5A级旅游景区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漓江5A级景区进行整改,成立阳朔漓江景区公司将漓江杨堤段至兴坪段载客排筏统一经营,在短期内对扭转漓江排筏无序营运状态有较大作用,但是要想最终解决价格差异导致客源分流问题、缓和利益多元化的矛盾和协调漓江游览管理和经营难的问题,还需加强管理模式的高度统一。

景区管理模式范文2

关键词:

公司治理;西湖旅游景区;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7-0035-03

1 公司治理相关理论概述

1.1 公司治理的基本概念

对于公司治理的基本概念我国国内众多学者认为所谓的公司治理就是为了协调公司内部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在各个方面关系的一种制度,公司治理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来说公司治理是指为了明确公司内部不同的参与者之间权利和义务分配而设立的一种指导和控制公司健康运行的体系,公司治理体系对公司内部的关键事务的决策和处理有着明确的规则和相应的程序,同时也提出了公司运行的目标以及实现公司目标的具体手段和操作流程等。

广义的公司治理在包含了狭义公司治理的概念范畴之外,还包括了对公司的人力资源进行管理、薪酬制度的分配、财务管理以及公司的战略决策、企业文化的建构等相关重要制度,公司为了实现企业的股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相关利益人员的共同利益而对企业的服务对象、功能、风险控制以及利益分配等有着一套完备的治理体系。

1.2 公司治理的基本模式

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模式对公司的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司治理的基本模式可以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来实现。

(1)按照公司治理所涉及的范围来划分可以将公司治理机制划分为内部治理模式和外部治理模式两种。公司内部治理模式是在以公司内部人为基础的前提下通过公司内部机构的设置和权力分配等途径来解决公司内部利益关系为主要责任的模式。而公司外部治理模式则是在外部市场为基础的前提下通过竞争、并购等相关外部手段来解决公司的治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司内部治理模式和外部治理模式二者在公司的治理过程中是齐头并进的,公司在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对二者进行不同程度的利用和取舍,以实现公司的最佳运营。

(2)根据不同的国家所流行的公司治理模式可以将公司治理的基本模式划分为以下几种:在英美推行市场导向型的遵循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公司治理模式,日德则根据其公司股权的集中性和股东集中于银行的特征推行银行导向型的公司治理模式,东亚则推行协调大股东、经理层和中小股东之间利益家族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等。

2 西湖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现状及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2.1 西湖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当前西湖旅游景区的管理是集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于一身,在“国家所有,分级管理”的原则之下实现西湖旅游景区的综合治理。当前西湖景区在管理模式方面还存在着如下问题:

(1)西湖旅游景区在所有权主体地位的缺失。西湖旅游景区在名义上是所有权归属于国家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国家的不同的下属部门具有一定的管理权力,因此难免造成了西湖旅游景区管理权的多极分化,西湖旅游景区所有权主体的长期缺失导致了管理多元化和收益分配混乱化,西湖旅游景区的治理在多个管理主体的施压下无法发挥自身的最佳优势,这不利于西湖旅游景区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集约化景区管理模式的顺利推行。

(2)西湖旅游景区受到高负债下的债权治理的软性约束限制。西湖旅游景区的开发资金主要是来自于国家政府的财务支持、社会赞助以及国际上的相关援助等,而近年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西湖旅游景区的开发中去,对于国家性的财政支持西湖旅游景区不需担负任何的经济责任,西湖旅游景区的治理缺乏促使其追求经济利益的内在动力,因此这种只具有形式而不具有内在约束力的高负债形式对西湖旅游景区的管理而言不具有任何的压力,因此这就使得西湖旅游景区的管理依旧停留在比较传统的模式,不利于景区治理的现代化模式的转变。 (3)西湖旅游景区治理的行政性治理色彩过于鲜明。西湖旅游景区在景区经营、官方腐败的消费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西湖旅游景区的管理中除了一些行政方面的压力外,没有其他的类似于企业绩效管理方面的利益压力,这种现状导致西湖旅游景区的治理缺乏一个革新的内在动力。因此改变西湖旅游景区的这种治理现状迫在眉睫,且对西湖旅游景区治理现状的改变和其长期可持续发展有着关键性的意义。

2.2 西湖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1)西湖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落后现状迫需革新。

西湖旅游景区的管理模式的落后是当前西湖旅游景区发展的薄弱环节,西湖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发展水平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入,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对西湖旅游景区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西湖旅游景区由于其所有权主体地位的缺失、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面临着革新的挑战,因此西湖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创新的关键问题之一是理顺西湖旅游景区的治理体制、创造出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景区治理模式。

(2)西湖旅游景区的发展质量迫需提升。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旅游的质量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消费群体的质量意识和旅游品味与日俱增,作为国内外旅游消费群体向往的西湖旅游景区应该根据消费市场的具体需求对自身的旅游质量进行更新提升,西湖旅游景区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应该突破其传统的解决方法如规模发展和大兴投资建设等,而应该通过西湖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创新来提升其旅游服务品质,通过西湖旅游景区旅游服务质量水平的提升来推进西湖旅游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 基于公司治理理论的西湖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创新

3.1 创新原则

(1)保护西湖旅游景区所有者利益原则。

西湖旅游景区在本质上其所有权是国家所有,中国全体人民是西湖旅游景区的所有者,而国家则通过对下级相关部门进行授权对西湖旅游景区进行管理,为了保护西湖旅游景区所有者国家的利益,西湖旅游景区不能采取过于追求经济利益的治理模式,而应该在保障景区所有者国家利益的前提下革新景区治理模式。

(2)保护西湖旅游景区相关利益主体原则。

一个有效的旅游景区内部治理模式不仅仅可以维护好景区所有者的利益,还可以使得相关利益主体的权益得到可靠的保障。因此西湖旅游景区可以在市场化模式运行的同时在维护好相关利益主体权益的前提下,再来考虑企业的资本收益最大化,将西湖旅游景区治理的社会责任执行到位,实现社会绩效的最优化和社会责任的落实到位。

(3)信息公开化原则。

一个科学可靠的信息披露制度对西湖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创新有着极大的辅作用,因此西湖旅游景区在治理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信息公开化的原则,给相关利益主体以及投资群体一个有效的信息获取路径,准确分析好西湖旅游景区运行的财务状况、业绩等,为西湖旅游景区相关管理者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

(4)可持续发展原则。

西湖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创新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在当前许多旅游景区的治理为了短期的目标而不惜浪费资源,不利于景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西湖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创新要在保护西湖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的生态循环运营。

3.2 基于公司治理理论的西湖旅游景区经济型治理模式

(1)西湖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分析。

任何旅游景区的建立需要国家政府在旅游资源、财务政策等方面的支持,除此之外,旅游景区的建立还需要诸多资金的支持,而这些资金的来源主要有股东以及外借资金的支持,资金问题解决后,就需要解决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等。如此综合分析,可以知道西湖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如下:政府赋予西湖旅游景区管理机构的经营权,并依靠其旅游资源入股西湖旅游景区的治理,政府还可以派遣代表进入西湖旅游景区的治理结构中对其进行相应的监督管理,西湖旅游景区的员工、消费者、债权人等军事西湖旅游景区的利益相关主体,并通过不同的形式从西湖旅游景区的经营过程中获得不同形式的报酬,而不同的利益主体的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就在彼此之间形成了相互制衡的关系。

(2)基于公司治理的西湖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经济型治理模式。

为了实现西湖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制衡,西湖旅游景区需要对其以往的行政型的治理模式,选择基于公司治理的西湖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经济型治理模式来对其进行管理,经济型的治理模式可以在“公司化”的前提之下,实现以市场为导向、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为目标等方面的科学决策。基于公司治理的西湖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经济型治理模式所强调的是:景区的治理不仅仅要关注景区所有者的权益,同时需要关注并平衡利益相关者如管理者、生产者、消费者以及社区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因此可以构建起基于公司治理的西湖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经济型治理模式结构如图1所示:

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经济型治理模式结构图

由图1可以看出,基于公司治理的西湖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经济型治理模式结构包括了西湖景区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个部分。首先在西湖旅游景区内部治理方面,西湖旅游景区管理的公司董事会是公司内部决策的关键所在,而对旅游决策整个执行过程的监督和评价则是由公司的外部董事来完成,而监事会则是对公司的整体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的跟踪监督和评价等。其次对于西湖旅游景区的外部治理方面,由于西湖旅游景区的一部分股权是由一些银行掌控着,因此这些银行可以对西湖旅游景区的治理进行有效的监控评价,而政府对西湖旅游景区治理的参与持股,则可以为西湖旅游景区的治理运行打上一针强心剂,对公司的持续安全经营提供充分的政策支持。

综上所述,基于公司治理的西湖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经济型治理模式可以在公司内部形成一种监督制衡的机制,有利于公司内部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平衡和激励,从而保障西湖旅游景区治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4 西湖旅游景区经济型治理模式实现路径

(1)强化西湖景区治理中董事会的监督职能。

建立独立的董事会制度是西湖景区实施经济型治理模式最佳的成本最低的治理手段,同时也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最佳的效果,强化西湖景区治理中董事会的监督职能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对西湖旅游景区治理董事会在责任方面的强化,董事会应该对西湖旅游景区所进行的各类投资方案等进行比较严格科学的审核评议,然后再进行科学的决策以实现责任的落实到位。二是完善西湖旅游景区经济型治理模式中董事会的构成体系,以保障各个利益相关主体利益的相互制衡和信息的沟通共享等。

(2)建立公司内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在当前经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之下,西湖旅游景区经济型的治理模式需要在公司内部有一个科学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来,从而实现公司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一个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通过采取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等方式来解决当前所存在的冲突问题等,同时辅之以动态的监控评价系统,以实现西湖旅游景 区经济型治理模式的顺利运行。

(3)构建景区治理模式咨询委员会。

在构建基于公司治理的西湖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经济型治理模式的同时可以考虑引入一个科学合理的景区治理模式咨询委员会,该景区治理模式咨询委员会可以综合组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形成一个综合性、多功能性的研究分析咨询团体,利用科学眼光对西湖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经济型治理模式进行实时的跟踪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预防性地处理西湖旅游景区将面临的一系列经营问题,从而推进西湖旅游景区经济型治理模式的更新完善。

(4)加强市场对西湖景区的外部治理。

加强市场对西湖旅游景区的外部治理主要可以从金融市场和需求市场两个方面的分析控制来着手。首先在金融市场方面可以引导作为债权人的银行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之下借助金融支持的优势条件为西湖旅游景区的重大决策提供相关的信息支持和对策建议,与此同时,银行还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参与到西湖旅游景区的治理过程当中去实现其内部监督的作用,在内部监督的前提下,西湖旅游景区可以受到相关投资者的监督和实时分析评价,从而对西湖旅游景区的治理形成一定的约束力。其次在需求市场方面可以从景区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中得到相关的革新建议。西湖旅游景区治理可以从需求市场对西湖旅游景区服务和产品的反馈中来对其治理模式进行分析反思,并逐步根据需求市场的情况逐步完善西湖旅游景区的治理模式。

(5)将竞争机制引入到西湖景区的治理中。

在市场化经济日益深入到社会各个角度的背景之下,我国旅游景区也面临着市场化改革的巨大挑战。在信息资源高度流通和共享的社会中西湖旅游景区无法在国家所提供的温室环境中取得更好的发展。由于旅游产品的公共性特征和技术方面的弱势使得旅游景区的治理面临着改革的必要性。因此,西湖旅游景区的治理需要接受市场化经济所带来的挑战,将竞争机制同时适当的途径逐步引入到西湖旅游景区的经济型治理模式当中去,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之下不断更新自身的治理模式和旅游产品服务质量,用创新的思维为西湖旅游景区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促进西湖旅游景区的经济型治理模式的现代化和市场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杨春丽,朱姝姗,张同健.旅游上市企业公司治理绩效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1,(21):88-89.

[2]王晨光,孔丽花.关于旅游企业公司治理与绩效的实证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报,2009,(9):73-75.

景区管理模式范文3

作者:吴 绘 韩晨光 王佐妤 作者单位:300162天津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外科 300000天津武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关键词】神经内外科 病区管理 模式

【摘要】 目的 探讨神经内外科病区管理模式。 方法 调整优化病房布局科主任、护士长,狠抓医疗服务质量。 结果 通过研究神经内外科病区管理模式转变前后工作成效的变化,分析病区管理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性。 结论 各临床科室应根据专业特点并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病区管理模式,以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其医疗质量管理水平。

exploratory studying of ward management pattern on department of neurologic internal medicine and neurosurgery wu hui,han chenguang,wang zuoyu

department of neurologic medicine and neurosurgerry,affiliated hospital of

armed police medical collgeg,tianjin300162.

【abstract】 by studying the change about effect on transforming the ward management pattern about department of neurologic internal medicine and neurosurgery,the importance of ward management for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is analyzed and pointed deeply and thoroughly.in order to raise the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level in clinical prac-tice,the clinical department should probe into a rational ward management pattern according to its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actual conditions.

【key words】 department of neurologic internal medicine and neurosurgery ward management pattern

临床科室的质量管理是医院质量管理系统工程中最重要环节之一,而临床科室的病区管理是质量管理的核心。神经内外科不同于一般临床科室,其危重症患者所占比例相对较大,护理要求专业性强是其特点 [1~3] 。我院神经内外科在病区管理方面敢于创新、勇于开拓,迅速由过去的传统管理模式向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管理模式转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病区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调整、优化病房布局

神经内外科病房在1年前曾是医院的一个普通病区,床位设置40张,主要包括普通病房(含急救室)和特需病房。收治患者主要是病情相对稳定的脑血管疾病(以脑梗塞、脑出血为主)及少数颅脑创伤患者,病种相对单一,科室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在天津地区的影响力不大。为扭转当时的不利局面,从2004年4月开始,科主任对神经内外科病房布局进行调整,建立了用于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专业化重症监护病房(即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使危重症患者的住院数量和抢救质量有了显著性提高,形成了重症监护病房、特需病房、普通病房三位一体的初期病区布局新模式。针对住院患者特别是颅脑创伤患者日益增多的现状,结合神经病学科的专业特点,从2004年8月开始,科主任对神经内外科病房布局进行了优化,在原病房布局的基础上增设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亚低温治疗中心(mhtc)以及康复病房,从而形成了亚低温治疗中心、重症监护病房、特需病房、普通病房和康复病房五位一体的病区布局新模式,床位扩展至80张。

2 科主任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放在科室管理的首位

努力达到“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技术建设目标,完成医院赋予科室的各项任务,为医院“两个效益”的提高尽最大可能贡献力量是科室管理的制高点。基于此,神经内外科主任针对临床科室工作具有科学性、实践性、规范性、协作性、个体性和服务性的特点,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科室管理方案,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放在科室管理的首位。

2.1 不断强化质量意识 质量是临床科室建设永恒的主题。神经内外科主任始终将医疗质量作为衡量科室水平的首要标准,把医疗质量管理作为科室的中心任务常抓不懈。科室制定了各项工作的质量标准与诊疗常规,作为做好临床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医疗服务的准则,从而保证了各项工作的质量。每月上旬召开科室质量分析会时,科主任将医疗质量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分析、讲评,不断强化全科人员医疗工作的“中心意识”和“质量意识”。同时,针对颅脑创伤患者相对较多、病情相对较重的专业特点,科主任进行经常性的质量教育,教育全体科室人员以质量为本,视质量为科室的生命。

2.2 明确学科建设方向,尽快形成技术特色 特色是学科的立足之本。一个学科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取决于是否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一个学科若要在本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必须拥有自己的杀手锏。这既代表科室的学术地位与学术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医疗质量。没有优势特色技术,医疗质量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鉴于此,神经内外科根据学科带头人的业务专长形成三大技术特色,一是亚低温治疗重症颅脑创伤,二是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血管疾病后遗症,三是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性检查与治疗。实践证明,三个亚专业的划分与发展,在明确科室学科建设方向的同时,使医疗服务质量产生了质的飞跃,三大技术特色树立了科室的社会地位。

2.3 狠抓规章制度建设 科主任根据医院的总体要求,在全面落实共同制度的前提下,对有关规章制度进行了分解、细化。同时,针对神经内外科的工作特点、人员情况和薄弱环节,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规定和要求,形成了一整套目标明确、要求明确、责任明确、奖罚明确、操作性强的科室规章制度体系。运行两个月后,各项常规工作步入程序化,日常管理走向制度化,技术操作趋于规范化,建立其对本科室的全部工作、全部环节、全体人员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定量为主的综合考核和控制之管理模式。

2.4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科主任将衡量科室工作的标尺定位在患者满意不满意、方便不方便、就医环境好不好、医疗质量高不高四个方面。为满足病人合理的要求和利益,神经内外科把“以病人为中心”的口号真正落实到每个医务人员的具体工作中,以保护患者的利益,相应地科室服务质量和社会信誉得以提高,从而吸引了大批患者就诊。

2.5 “医疗”为中心,医教研协调发展 科室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依赖于医疗、教学、科研三方面整体推进与协调发展。神经内外科一方面重点抓好基础医疗质量和特色技术,一方面妥善处理基础与临床、医疗与科研的关系。科研和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临床、依靠临床,充分发挥神经内外科临床工作的优势,以临床一线为基地,围绕临床搞科研。同时,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培养不同层次医师的科研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科室的学术水平。

3 护士长狠抓护理质量管理

病房管理体现了医院质量管理水平,体现了护理质量管理水平。病房管理是医院管理水平的浓缩,是护士长管理能力高低的表现。神经内外科护士长用现代护理质量标准要求科室护理队伍,重点加强全过程护理质量控制、技术操作质量控制、病情观察质量控制、经济效益质量控制等四个方面。同时,护士长做好日常病房秩序和病房卫生的管理,从而为患者营造了一个整洁、温馨、安全、有序的病房环境,并为医务人员工作效率的提高提供了重要条件。针对神经内外科危重症患者较多的专业特点,护士长重点抓好nicu和mhtc的护理质量管理,采取多项有效措施提高护理水平,杜绝了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4 病区管理工作成效评价 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新的病区管理模式下,神经内外科 的住院患者数量持续攀升,病种范围逐渐扩大,科室人才梯队建设步入正轨,医疗状况明显改观。由于2004年9~12月神经内外科的危重症患者例数平均每日维持在15~20人左右,人均费用和日均费用相应上升。受危重症患者增多因素影响,床位周转次数较先前有所降低,但随着科室管理水平的不断改善以及科室医疗服务质量的稳步提高,科室的住院收容与医疗收入大幅度增加。

表1 不同时期医疗状况对比(略)

5 分析

神经内外科病区管理模式转变后的工作成效充分说明,科主任和护士长的科室管理(特别是病区管理)模式选择是科室质量管理的基石与后盾。各临床科室应根据专业特点并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室管理思路并付诸实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其质量管理水平,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良好的科室人才梯队,其医疗、护理质量方可在良性循环中呈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negri m,martignoni a,baccheschi j,et al.management of stroke in a ward of internal medicine.limits and prospects.recenti prog med,2004,95(3):137-143.

2 ziai wc,varelas pn,zeger sl,et al.neurologic intensive care re-source use after brain tumor surgery:an analysis of indications and al-ternative strategies.crit care med,2003,31(12):2782-2787.

景区管理模式范文4

1 试验区概况

试验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总土地面积7700hm2,耕地面积3973.4hm2,人口3.8万人。种植作物:冬小麦、玉米、高梁、蔬菜、林果及豆类作物,其中冬小麦、春玉米种植面积较大,作物以两年三熟居多。试验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447mm,多年平均蒸发量2068.5mm,由于冬春缺雪雨,加之蒸发量大,春旱十分严重。农业用水以开采地下水为主,洪水灌溉为辅,潇河为主要的引洪渠道,由于不能对潇河实施有效调节,潇河来水与作物需水不同步,农业用水十分紧缺。试验区地下水年超采169万m3,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严重地破坏了地下水环境,制约着该区工农业的发展。

2 引洪水和地下水优化调度技术

2.1 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模型

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大系统由水资源系统和用水系统二部分组成。水资源系统根据水文地质及行政区划等因素划分为3个计算分区,每个分区又有地表水(潇河水)和地下水两种水源;用水系统则在划分3个分区的基础上,根据试验区作物组成情况分为冬小麦、玉米、高粱、蔬菜、其它作物,这样就将试验区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系统分解成3个层次、3个子系统的多层递阶结构,见图1。

2.1.1 决策变量

.......

景区管理模式范文5

内容摘要:经济管理是经济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必然手段和保障。新经济时代,世界各国经济竞争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下廓清经济管理的内涵,掌握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聚焦新型的组织经济管理模式,对于提高组织经济管理效率,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至关重要。

关键词:经济管理 组织经济管理 经济效益 市场经济

经济管理的内涵

所谓经济管理,就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拥有主动权的人为实现一定的目标,对生产经营活动或经济活动进行必要的计划、组织、决策、指挥、协调和监督的活动总称。经济管理活动不同于其他管理活动,它既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又要遵循社会价值准则,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认识经济管理的内涵,掌握经济管理的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拓展经济活动的范围,获取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经济管理是动态管理

社会是持续发展和变化的,经济管理活动也必将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和不可逆转性要求,在动态的适应和自适应过程中保持平衡。在一定的管理范围内,各种要素互相影响,时刻发生变化,经济管理活动也必须紧随其上,及时解决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使经济管理活动发挥积极作用。

(二)经济管理是系统工程管理

经济管理活动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个体,它依托于管理的客体内各组织要素的存在而存在。在纵横交织的组织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互相影响,相互渗透,或者相互抵消甚至对抗,或者相互叠加,正负效应都有显现。这就要求经济管理活动在系统的框架内,统筹安排,协调有度,保持系统的平衡。

组织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一)经济管理实现了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的转变

在某种程度上,传统管理是一种经验式的、粗狂的管理,缺少科学的理论支撑和数据积累,现代经济管理中借鉴了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思想,使经济管理活动更科学、更高效,为社会创造了巨大价值。但是,人是经济管理活动的主体,经济管理活动依托人的实践来完成,经济管理活动的最广泛的受益者也将是人,而单纯的科学管理的工具性抹杀了人的主体价值,使管理活动缺少人文关怀。人本管理思想的提出,弥补了科学管理的缺陷,挖掘出人的内在潜能和价值,使管理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经济管理实现了从人事管理、技术管理到顾客管理的转变

在传统的经济管理过程中,关注的对象往往是经济产品的生产者和生产技术,例如生产者的人事安排、组织调配,生产安全管理,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管理。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对整个经济管理链条终端顾客的关注微乎其微,而在未来的经济管理活动中将更加注重对顾客的管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现了产品同质化竞争的现象,为了更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经济管理活动必须不断创新形式,实现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形成以消费者为主导的买方市场氛围和环境,要能准确地预测市场的发展变化,同时,要细化分化市场,找到适合的客户群,从而针对特定群体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三)经济管理实现了从单一管理到经济管理和信息管理有效融合的转变

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经济管理活动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有效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使经济管理活动更加便捷高效,而且使经济管理活动的可视度、可预测性更加明显。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找到更多的数据和资料,为经济管理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还可以进行数据横向和纵向的对比。电子商务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方式,在个性化和批量化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以销定产的管理方式更显示出优越性,这不但节约了库存成本,还提高了交易效率,使经济管理活动更灵活、更有弹性。电子政务的出现,如网上申报、审批、网上信息、咨询答疑等项目,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政府办事的透明度,增进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四)经济管理促进组织变革并增强管理效率

经济管理活动是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遵循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通常,组织结构的两个重要方面是职能结构、层次结构。职能结构突出了组织目标下各项工作以及比例和关系,包括职能冗余、职能缺失、职能交叉、职能断裂、职能分散、职能错位、职能弱化等方面。层次结构突出了管理层次的构成及管理权限下人群的数量,包括管理人员的职能、管理幅度、权限范围、分工的相似性等。金字塔形的组织结构作为传统的组织结构代表,其作用方式是自上而下的,被管理者必须服从来自上级的命令,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这种结构不利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弥补了金字塔形组织结构的不足,各职能部门都能参与组织管理、分享知识和信息,最大程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更多的价值和财富。经济管理活动的不断深入促进了组织变革的加速,只有不断调整组织结构,使组织的权力结构、组织规模、角色设定、组织关系、组织文化等适应经济管理活动的需要,才能提高组织存在的价值,提高经济管理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组织经济管理模式选择

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竞争格局不断推演,竞争风暴愈演愈烈,竞争形态不断翻新,传统的经济管理面临挑战,亟需新的经济管理模式助推新经济增长。纵观经济管理的发展历程,不断融合了各个理论流派的合理内核,形成了独特的经济管理模式。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理论由美国管理学家杜拉克于1954年提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组织内部建立起统一的目标体系,为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依托激励手段而进行的管理。目标管理的关键环节在于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总体而言,制定的目标必须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目标必须体系完整,无断裂、无分割,确保每一个目标链条上的个体都能各司其责;目标必须能量化,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的空间;目标应该具有挑战性,更大程度地唤起人的欲望和潜能。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将目标不断量化和分解,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将长期目标分解成短期目标,在不同时期、不断阶段予以突破。同时,还应该建立目标的评估、协调和反馈体系,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保证目标的顺利实施。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目标管理尤为重要,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企业的异地扩张、兼并收购等都是目标管理的具体应用。

(二)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指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各级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绩效制定、实施、考评、应用、反馈等过程,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管理效率,获取丰厚价值。绩效考核就是收集、分析、传递、判断有关个体在其工作岗位上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工作表现和工作结果的过程。

1.绩效考核模式。第一,“德能勤绩”方式考核。在这种考核方式中,相对“德”“能”“勤”方面“绩”的比重所占不大,没有达到考核的目的。第二,“检查评比”式考核。评比过程中按照一定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对各个指标不断细化,确定权重和评分标准,通过定性和定量考核,掌握被考核对象的内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第三,“共同参与”式考核。共同参与是指全体管理者和员工共同参与到考核当中,这对提高管理效率和培养团队精神、促进团队交流合作具有积极意义。第四,“自我管理”式考核。自我管理是世界上一流企业普遍采用的管理方式。基于人性化“Y”理论假设,认为员工有自我约束、自我指导的能力,他们一旦对工作做出承诺,便会主动承担工作责任,尽最大努力完成工作任务。

2.绩效管理的工具。在绩效管理活动中,360打分法、六西格玛管理、关键业绩指标、EVA价值管理、目标管理法、平衡计分卡等方法被广泛应用,这为提高经济管理效率提供了必要保证。

3.绩效考核的分类。按照时间分类,绩效考核可分为日常考评与定期考评;按考评主体分类,绩效考评可分为主管考评、自我考评、同事考评和下属考评、顾客考评;按考评结果的表现形式分类,可分为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

(三)知识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是当今世界竞争的高级阶段。传统的经济管理重在对有形资产的管理,例如产品土地、资产、设施等,却忽视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不能开发出人力资本的价值,特别是对产品的专利、品牌等方面的管理更显滞后。甚至在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中,也需要建立起宏观的知识管理体系,对市场经济管理进行必要补充和调控。在未来的经济管理活动中,知识驱动的价值管理将占有明显优势。知识管理是指在组织管理中建立起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此系统中的知识通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环节,形成不间断的知识汇聚于价值判断,这些最终成为组织的智慧资本,是经济管理中战略规划和组织决策的前提和保障。学习型组织的提出和建立,为经济管理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新的路径。

(四)能本管理

进入21世纪以来,能本管理渐入人们的视野。能本管理是一种基于人的能力出发而进行的管理。这里的能力包括知识结构和水平、智力因素、基本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知识是人的认识能力的体现;智力是知识转化为智力的能力;技能是智慧在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表现为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是知识、智力、技能的复合,是一种改造和生成能力。在新经济时代,知识是组织发展的智力资本,能力作用于知识,才能培养出新经济机制,激发市场经济的潜在能量,使经济管理活动焕发出勃勃生机。能本管理是对人本管理的超越,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本管理。能本管理机制可分为能力发现机制、能力使用机制、能力开发机制三个方面:

1.能力发现机制。能力开发是指根据组织发展需求和个人能力现状,确定组织认可的能力范围,例如组织在招聘选拔人才时,要根据组织岗位要求选择合适的人才;通过能力测评等方式发现人才的特长,做到人岗匹配。

2.能力使用机制。人才重在使用,否则人才的价值难以实现。在经济管理活动中要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特点,做好人才激励工作,对人才委以重任,使其能力与岗位相匹配,能力与责任相匹配。

3.能力开发机制。很多组织普遍存在对人才重使用、轻培养和开发的现象,最终造成人才流失。能力开发是指按照组织发展的需求,对人才进行培训和开发,最大程度地开发人才的潜能,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竞争成为国家竞争的重要手段。与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相比,现代的经济管理日益呈现出复杂性,这就要充分认识经济管理的内涵和发展趋势,借鉴其他领域的管理方法,构建新型的经济管理模式,使其为社会经济繁荣和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谢水明,宋颜蓉.新经济下对泰罗“经济人”假设的再认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2.程淑荣.评析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景区管理模式范文6

关键词: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电子商务管理 政府引导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现有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所谓的地区性区域经济就是在生产的过程中形成以特定城市为主体,周边农村为腹地,具有地方性特征的区域经济综合体。区域性经济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于区域经济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是区域内的历史基础、人口数量、科技与资金、区域内的自然资源,以及国家对于该区域实行的政治以及经济体制等。因此,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怎样处理好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关系是至观重要的,是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国民建设总体布局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性问题。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我国实行的是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经济发展重点是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但是由于没有很好地发挥出老工业基地经济效益比较高、工业基础好的特性,使我国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沿海经济带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平衡的目标不仅仅没有实现,而且还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效益。本文对我国一直以来的区域经济布局的教训进行总结,详细研究了我国地区性经济发展所要面对的世界性的经济环境。我国区域性经济发展制定的新战略——我国所属的地区性经济相互协调发展的战略,将我国东部地区沿海经济带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充分利用起来,支持整个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使国内各个经济区域在发展的基础上彼此之间能够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系统化电子商务平台管理模式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出发,我国的城乡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性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进程,地区收入的层次性是很显著的。应该说,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中国还会有很多困难,但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广阔。区域性经济发展中的电子商务管理是一个系统化过程,可以把这个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引导

这也是这一系统化过程的开端,在这部分中,政府要根据区域经济的自身特点及国家经济发展要求,针对特定的区域提供与电子商务发展有关的各类优惠政策,并从政府执行这方面保证政策的贯彻与执行。政府除了引导以外,还要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监督及惩治职能,政府作为人民的政府,要建立公平的经济竞争秩序,要保护企业、消费者等群体或者个人的合法的人身权利及财产权利,因此在加强政府引导的同时,不能忽视政府的其它职能在电子商务管理模式中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政府引导在电子商务管理模式确定中的地位是首要的。

(二)基础设施建设

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条件,电子商务在应用过程中要保证对的所有用户的可用性,必须有合格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作为基础,通过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来保证电子商务运作的安全性和连续性。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必须保证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电子商务的客户需求量和用户操作电子商务量增加的情况下电子商务的良好运转。简单的说,在电子商务的应用中,企业或者相关的团体或个人一旦与电子商务相关的网络连接上,便有可能面临大量的数据,同时这些数据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加,但是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必须保证电子商务的正常运作。

(三)电子商务人才队伍建设

电子商务人才虽然也同属IT人才,但是电子商务人才是综合性的人才,仅有技术是远远达不到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的。我国的电信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造成了我国的网民人数较少,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群众的意识还比较落后,经济体制还没有健全,从事电子商务的人才奇缺,不论是企业在网上展开电子商务业务,还是日常的生产、销售,都离不开电子商务人才。解决电子商务人才奇缺的主要办法有:要积极探索相关人才深层次教育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模式,发挥出商务人才在职接受教育的优势,完善管理以及教育体制,保证复合型的电子商务人才能够持续培养,保证电子商务平台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完善电子商务人才的市场管理体制,建立相关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的网络数据库,促进电子商务人才的合理流动;加大对于具有特殊贡献的电子商务人才的奖励力度,从电子商务人才的薪金、奖金等方面入手,完善电子商务人才的奖励制度。

(四)物流体系的支持

在电子商务时代,由于Internet不断延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从而可以使企业的经营扩大到世界范围。电子商务的存在和使用,可以使交易双方远在千里之外进行交易,并且网上各种交易可以以电子票据支付、结算,为企业迅速开拓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快速、优质的物流运输是保证电子商务成功的关键所在。物流包括商品的发送、运输、储存、包装等,物流的基本意义是:完全按照客户的要求,将商品从发货地向用户需求地进行移动的物理过程。物流是将多个相关经济领域的活动集合成一体的现念,相当于将我国传统的交通、运输、通讯、商业等行业整合起来。区域电子商务管理作为一种服务,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一直要遵循的就是以事实为基础,不断进行论证,不断完善这一过程,将这个过程置于一种动态的管理系统中,才能真正发挥这一系统的作用,为我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电子商务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我国首个区域经济电子商务发展平台案例分析

(一)案例简介

2007年的年底,福建省外经贸厅同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进行联合,开始建设“福建省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到2008年的4月底,这个电子商务平台已经运行接近5个月的时间,已经成功组织了108期的企业电子商务培训班,距离注册10000家企业的目标已经完成了接近一半。“在线广交会”的福建省注册会员数量已经超过了上海和江苏,处于全国第一的位置。

该电子商务平台定位为一个具有综合的平台,商务交易仅仅是平台的一个基本功能,按照该电子商务平台的规划,在不久的将来会引进一些不同模式的电子商务业务形式,包括“中国商品在线交易市场”、“在线零售平台”、“在线广交会”等电子商务活动;增加相关的电子商务经济支付平台、贸易金融平台等功能;增加相关产品的供应链监管平台和国际金融贸易平台的功能,满足企业内部的各种需求,促进企业的电子信息发展。福建省建立的电子商务平台创造了政府出资、企业受益、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外包的模式,充分发挥出了政府在推动电子商务信息化建设中的带头作用。福建省电子商务平台是由福建省外经贸厅出资,并由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承建的,福建省外经贸厅还组织省内的一些从事贸易以及生产的企业加入该平台,同时进行相关的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保证企业能够真正利用好电子商务平台;同时,政府还对加入平台的相关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以及政策上的扶持,解决一些企业资金以及资源方面的限制问题,提高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的水平。这次建成的福建省电子商务平台,打造了一个权威、安全的第三方商务平台。此项措施不仅充分发挥了电子商务平台的优势,还避免了广大企业的重复性投入;不仅仅能够为省内的各个企业提供网上商务交易、电子支付、供应链管理等电子商务服务,同时还是一个覆盖了全省的企业综合信息平台,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利用现代化手段拓展国际市场,将省内的各种企业资源进行共享。同时利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的技术优势,先进的硬件措施,以及成熟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与管理经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所建设平台的数据运行的安全性。

(二)经验及不足

加快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是保证区域性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必然性选择,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能够提高区域内的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区域竞争力,加快区域性经济的发展,推动我国全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区域内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有助于消除不公平竞争的各种因素,同时能够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推动全国市场的形成与完善,实现市场对于基础资源的更合理分配。福建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解决了商务平台重复建设的问题,将资源有效利用了起来。利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平台的先进管理经验以及技术,保证了平台的正常运行以及数据的安全性。福建省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各种电子商务活动,采取统一的标准将数据信息共享到省内各个企业,避免了孤岛信息的问题。这个电子商务平台充分发挥出了政府的带头作用,促进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截止到2008年4月底,福建省电子商务平台累积的访问量超过了一千万次,国外企业以及个人的访问量突破了五百万次,共有四千六百多家企业进行了网络注册,成为福建省电子商务平台的会员企业,为当地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商业机会。

但是在协调区域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电子商务平台的管理模式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重复建设电子商务平台的资源浪费,安全标准不统一等都严重制约了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现如今电子商务平台已经进入了应用阶段,可是单独凭借企业的自身力量还很难建立起电子商业平台。即使建设成了,电子商务平台的规模也偏小,服务项目单一,对于公众的信服力也不够。建设一个电子商务平台,前期的资金投入是很大的,同时还要消耗大量时间,日常维护也需要大量资金。一个合格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需要安全认证,能够进行网上电子贸易等众多的专业。而电子商务平台所具有的这些专业性很强的公共服务不能够依靠单独一个企业建设完成。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中需要这类电子平台对企业及消费者提供的服务。除此以外,如何建立以及完善电子商务平台的安全制度,确保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的安全运营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结论

电子商务是利用因特网进行以商品贸易为中心的一种经济活动的总称,是因特网未来发展最重要以及最有前途的一个应用领域。电子商务活动能够提高商品交换的效率,降低企业的运营销售成本,同时能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的巨大资源进行市场开拓,所以电子商务活动同传统贸易方式相比较具有很大的优越性,电子商务将会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建设进程。电子商务在现今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如何才能够更好地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突破电子商务运营的各种制约因素,在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是电子商务业内人士所密切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区域电子商务管理模式的改进,为我国各个区域内的企业提供了更加专业化、科学化的贸易流程服务,不仅仅降低了企业的贸易成本,同时也拓宽了企业的贸易通道,避免了电子商务平台的重复建设;利用第三方平台的先进技术支持以及成熟的平台运营经验,将各地的基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为企业提供了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贸易服务,是帮助各个区域内的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额,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根据各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内部需要,合理运用电子商务的管理模式,建立各个区域内的电子商务平台,为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曹旭东,曹宁元.电子商务 区域经济增长的“助推器”[J].工作研究,2004,6

2.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商务印书馆,2004

3.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冯之浚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