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教育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教育技术

小学语文教育技术范文1

小学语文现代教学技术教学效果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关注人才的培养,而小学则是人才培养的第一个阶段,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则是小学课程中一门最基础的工具性学科,它对于学生的文化水平的培养以及高尚情操的培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内容涵盖量大、涉及的范围广,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综合性学科。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填鸭式”教育占着主导的位置,教师以“讲课”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就现在而言已经并不能够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将现代的新媒体技术运用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势在必行,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及应用的必要性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项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学技术,拥有着先进的现代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技术。主要是通过对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学生接受知识后对于知识的运用理解和消化来体现的。

它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从教学的规律来看,它可以将教学信息呈多样化和立体化的形式展现出来,能够将感知、理解、深化、巩固融合为一体,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得到记忆的强化,促进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吸收和理解,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从教学的模式上看,使用网络技术可以使学生与老师之间跨越时空进行互动,也可以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异空间的宽阔交流平台,吸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教学内容上看,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集声音、文字、图像于一体,丰富知识的形式和来源,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消化;最后,从教学手段上来看,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里在课堂中老师、学生、书本的三点格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听觉、视觉等功能,开发智力,提高学习效率。以上所述是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的优势,然而这些都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所不具备的,因此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是适合时宜的,而且是刻不容缓的。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中运用的效果

1.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课堂意境

“传递式”的教学方法是传统教育的核心,即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传授、学生接受,也有“填鸭式”教育一说,是老师将知识完全告知学生,剩下的就由学生自己消化理解。这种教学方式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它能使学生接受知识、巩固知识,却不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因为这种教育模式太过于刻板,将儿童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完全扼杀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儿童,更是以激发其兴趣为原动力的学习阶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传递式”教育转变为“引导式”教育,即老师能做的只是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一步一步的牵引学生自主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而不是传统教育仅凭书本上的课文来带领学生进入环境。这是因为现代教育技术有很多手段,可以运用声音、影像、文字和图画等各种方式将课本知识直观立体的展示给学生,充分的调动学生们的各个感官,完全的激发出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想象能力。例如,学习一首李白的古诗,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可以在网上下载一段配乐的朗诵,在正式上课之前播放,用优美的声音将同学们带入诗境,接下来再来进行对于诗的学习,在教学中也可以播放一段关于李白生平的视频,让学生对于李白有更多的了解,从而更好的来领会诗意,也会给以后对于李白诗词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个性

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说将学生转变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从服从课堂转变为主导课堂,从而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将应试教育转变为个性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将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开发出来。

然而小学生的主动学习性往往很弱,孩子的天性是爱玩的,怎样将课堂变成吸引孩子的“游乐场”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小学生之所以对于课堂没有主动学习的欲望,原因在于课本知识以及老师的教学方法,有的课本知识很枯燥乏味,没有新鲜性和趣味性,不能够吸引孩子的兴趣和注意力,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完成这一任务。例如,《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课文,主要的内容是作者通过描写家乡杨梅的可爱来抒发其对于家乡的思念与热爱,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篇文章来发现家乡的美并热爱自己的家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应该做课件来教学,课件的内容应该涵盖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应该有音频来配乐朗读课文,和关于杨梅以及作者故乡的视频介绍。这样现代教育技术就充分的参与到了这节课中来,整个教学过程就显得生动活跃起来了,学生的求知欲会被充分的调动出来,从而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这种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3.突破重点难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可以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可以把重点难点简化,使学生更好更快掌握知识点。小学生对于重点知识的把握不准,教师也很难向其强调重点和难点。现代教育技术有强大的模拟演示的功能,它可以把知识内容由静态转变为动态,由抽象转变为具体,给学生直观和形象的感觉,也给学生构架了一座由抽象思维到具体感知的桥梁,从而使学生掌握重点难点。例如,白居易的《钱塘江春行》这首诗,知识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偏于深奥,单纯的通过老师逐字逐句的讲解并不能使学生理解,这就需要现代教育技术来发挥作用。用Flash等方法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声音和图像,让学生在欣赏中就掌握要点、难点。

三、总结

经过以上的研究分析,笔者发现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教学方式,尤其是在小学语文中它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也给小学的语文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它不仅可以像传统教学方式一样强调重点难点,应对考试,也可以激发学生潜能,如自主学习能力、想象力及创造力等,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宜山.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情感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04).

小学语文教育技术范文2

[关键词] 多媒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66-1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多媒体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积极情绪。如:在小学语文二年级的《回声》一课的教学中,上课伊始我先播放《山谷静悄悄》,歌中唱到:“……山谷里静悄悄,谁在把鼓敲?地质队叔叔的小铁锤,敲得山谷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在歌声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后设疑:“同学们知道山谷为什么会产生叮咚--叮咚,叮咚--叮咚的现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回声方面的知识。” 这样,教师巧妙的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奏好了这堂课的“序曲”。这对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敲响了动人心弦的第一锤。利用多媒体网络的丰富资源和综合效应,创设集声像、音效于一体的适宜情境易如反掌,学生如身临其境,探究的兴趣很快被激起,激活。例如,我在教《月光曲》这一课时,采用了音乐引入,激发兴趣的方法。先用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屏幕上出现了茫茫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放完音乐,我赶紧问学生:“这首曲子好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听!”“是谁创作的呢?”“贝多芬。”曲子的旋律与刚才画面上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呢?作者贝多芬先生又是怎样把它创作出来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这样的情景和设问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并且学生掌握了课文的重难点,对理解课文有不小的帮助。 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活动的直观性都是很突出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是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形象性强,感染力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勤奋学习,进而发展其智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景,可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能促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认知活动.主动探索知识,大大激发其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主体积极性。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形、声、色、光,声画并茂,能有效地渲染气氛、制造气氛、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中所描写的形象。教学中,让学生在视、听、思中丰富感性知识,产生再造想象,入境动情,形象地感知,理智地思索,动情地描绘,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升华。如在儿童诗《春姑娘》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童真的心,让他们领悟春姑娘美丽.勤劳的品格以及劳动创造美这一深刻内涵,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导语”设计中,选用生机盎然的画面为背景,配以卡通形象的春姑娘。并以《春天在哪里》这首儿童歌曲为主旋律,从而将学生迅速带入一个富有动感的童话世界中,为进一步了解这首儿童诗的意蕴美打下基础。所以借助于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形象化,直观化的感性材料,这是传统语文教学不能比拟的,这里既有和谐的图案美,又有高雅的音乐美,动静结合,加强了语文教学对学生美感的熏陶。

三、利用多媒体课外延伸,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课堂中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为使课堂教学受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的认识得到延伸,升华,课外延伸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让学生发挥创新思维,把语文课堂上没有尽兴的“节目”延伸到课外完成。一些来不及实施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放到课外,实施综合性学习。

总之,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既不能盲目地为追求潮流而过多使用,也不能因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而拒之门外,我们应对语文多媒体教学有理性的认识,本着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规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扬长避短,合理运用,才能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语文教育,从而开创语文教育崭新的局面。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景,从而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唯.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行动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0,(01).

小学语文教育技术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融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7-0052-0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这一论述指明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即“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融合”,它虽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但又有相对独立的特点。它的研究与实施可以改变目前语文教学现状。运用信息技术扩大语文学习领域,有益于构建有效教学体系,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良好的基础,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语文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与课程整合的联系与区别

“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目前已为广大语文教师所接受,大家也在积极探究实现有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从有效教学理念内涵来讲,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教学内容呈现的有效性;教学策略运用的有效性;学生学习状态的有效性。如果真正在教学中使这四个方面的有效性得到很好的落实,那“有效教学”就能得以实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就能达到。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提升教学的有效工具,也成为目前大家共同关注并积极探究的话题。

随着教学理念的提升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整合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自觉应用于教学实践。课程整合由最初的课堂多媒体演示到借助网络让学生自主学习,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创新了学习的形式,从不同程度辅助了课堂教学,这符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从整合的空间看,主要是课堂教学,不管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还是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无论是知识的拓展,还是和其他学科的整合,都离不开课堂这一特定环境。因此,教师的主要着眼点在课堂这一特定的空间里,虽说有效果,但其单一性的弊端显而易见。

从系统论的视角看,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教材、教师、学生等诸多因素,也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等不同时段,还包括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实践活动等不同内容。在目前班级授课制的体制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是一条基本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也体现在课前的教学设计和课后的交流指导。教师是先于学生的学习者,不仅要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实质和要求,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特点,而且要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有效地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目标的确定、方法的选择,都是由教师事先进行预设,学生只是在教师实施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和掌握,即教师是教学活动设计的主导者。学生自主建构适合自己愿望的学习内容和过程,只是在具体的学习环节中才能得以体现。因此,只有当教师的教学预设与学生的学习愿望和需求相一致时,课堂教学才能产生共鸣和合力,教师的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不仅要关注课中,也要关注课前和课后,这是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应着重研究的问题。比起课堂教学的课程整合,其范围更广,内涵更丰富,提升教学效果的空间也更大。因此,课程整合只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它的全部,不能用课程整合来替代。

二、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有效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让现代信息技术真正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载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另一方面,扩大知识视野、丰富文化素养、培养审美观念等。提高学生学习绩效,取决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同时发挥两个“主体”的作用。但从教学的过程看,教师的着力点在课前,主要借助信息技术有效进行教学预设,勾画完美的教学愿景。课中是教师和学生以和谐、互动的对话方式,借助信息技术完成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课后主要是学生努力,借助信息技术完成实践性作业,体验生活和知识的应用过程,从而形成技能。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选用适合、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学科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从这一意义上讲,要实施教学活动,首先必须进行计划和安排,而计划和安排的主体应该是教师。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就必须在课前进行精心的研究和预设,信息技术为其提供了便捷的条件。教学的效果如何,教师的教学预设就显得十分重要,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要学会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形成怎样的价值取向;教学中采取怎样的形式,设计哪些环节,重点、难点怎样突破等,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有一个较为详尽的预设。一个完美的教学设计形成,要经过教师对教材的挖掘,对个人经验的拓展,更要借助信息技术,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1.开发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依据教科书,合理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信息量,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单凭教参和图书馆,是不能完成这一任务的。网络为教师提供了海量的资源,而与小学语文教学同步的资源不在少数,加上一些历史、地理、自然、人物以及文学常识的专题网站,更是便捷的资源库。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利用信息技术的这一特点,大量浏览相关网站,发现和寻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开发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课程资源,并和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使课堂教学内容厚重、完美,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一个教师的成长,是在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中积累起来的。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是迅速走向成熟的便捷通道。课前的教学设计,可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教学过程,更要大量学习别人的方法,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环节合理、方法得当。网络上有大量的教学设计,输入相关的课题,许多好的教学设计就会呈现。教师可以学习别人的设计思路,选取其中的环节或方法,参考作业设计,甚至一些导语、过渡语都可以拿来用。这样,不断学习和强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会大大增强,教学流程日趋完善,使有效教学成为一种可能。

3.选用现成的教学工具

网上和教学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和公开的课件,都可以直接下载作为教学工具,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小学语文教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把《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学生的不同年龄和认知规律具体化、序列化,把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完美地统一在每篇课文中,构成序列知识建构与能力发展体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在备课时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有目的地借助网络,查找大量和课文相关的资料,并进行分类筛选,加以记载,根据每课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做成一个和教学设计配套的资源信息,一是自己备查和积累,二是日后和其他教师分享。主要形式如下(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6课《西湖》为例):

(1)课内准备资料

①在百度中查找关于杭州西湖的资料介绍,了解杭州以及西湖,体会西湖的自然美。

②在百度图片中找西湖的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感知。

③在词典中查找“素有、镶嵌、放眼远眺、连绵起伏、硕大、心旷神怡、夜幕初垂”等词,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④从网上下载白堤和苏堤的由来。

⑤在百度中了解“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由来。

⑥在词典中了解“融化、熔化、溶化”的区别。以便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使用的“溶化”的含义。

⑦在百度中搜索白居易的诗《忆江南》,供学生诵读。

(2)拓展延伸

①在百度中搜索关于描写西湖的诗句,让学生体会并积累。

②在字典中查阅“绵”与“棉”的区别。

③完成课后练习题。

(二)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解决课堂教学中疑难问题,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主阵地在课堂。从宏观上讲,要做到课堂教学“有效”,就是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尽可能多的获取语文的信息,掌握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的规律。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上讲,“有效教学”就是教学的目标有效,从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体现学生的具体学习需求;教学设计有效,每个环节、实施的方式,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组织的有效,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学调控得当,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开启智慧的钥匙,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针对小学生好奇、好动的性格特点,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形、声、色的刺激,以及直观生动的演示,创设了愉快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了极强的求知欲,此时学生的学习是自觉的、积极的,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多媒体技术对课文进行字体、颜色、动画、视频和音频的处理,不断调动学生情绪、兴趣,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兴趣盎然。如教授《鸟的天堂》这课时,把鸟的天堂整体图、百鸟出巢图、百鸟归巢图制作成课件,呈现于课堂之上,让学生如临其境,仿佛跟着作者游览了一番,使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充分理解“树与鸟”的和谐,由衷地感叹鸟的天堂真是鸟的天堂啊!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中体验语言文字的优美,让学生学得轻松而印象深刻。

2.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的难点

语文学习要为学习者精神的丰富和愉悦提供条件,关注学生的学习实践。写日记、写作文常常会让学生感到头痛甚至厌烦,本应是真情实感流淌的作文课,也变成了八股模式的模仿课。让多媒体技术进入作文课堂,让学生在视听、图文融为一体的情景中,产生写作欲望。教师可用镜头捕捉生活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山头喷涌而出的太阳;阳光下绚丽开放的花朵;夜间瑰丽的江河大桥;熟悉的校园一角;运动场上学生奋力冲刺的霎那;辩论会时孩子们激动跃跃欲试的神情。然后把这些镜头组合在电脑中,配上音乐和解说词,在作文课上放映,启迪学生,作文难的问题便迎刃而解。这样,学生不仅轻松地完成了作文,还被多彩的生活感染着,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发生深刻的变化。

3.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良好积极情感发展的诱发因素是多方面的,语文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的演示,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课前引导学生利用资料型课件,收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由于学生亲历了这一过程,印象十分深刻。课上利用演示型课件展示的相关资料的补充更使学生加深理解。圆明园昔日辉煌的相关文字与图片资料让学生理解“小巧玲珑”、“金碧辉煌”、“众星拱月”、“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变得轻松而深刻。圆明园的毁灭部分,选取《圆明园的毁灭》的影像资料,配以文字介绍,让学生对英法列强产生憎恨与愤慨,激发学生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从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情感与理解升华的双丰收,一堂远离生活实际的课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辅助之下就轻松而又圆满地完成了。

(三)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和学生、家长课后交流的平台,增强教学的监管和反馈,提升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需要在校外大量的应用和实践体验。而目前的现状是,由于家庭环境、家长的教育能力和责任心、学生自觉性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校外的活动处于自由状态,教师对校外的监管有心无力,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和能力的分化。实际上,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和教师的视角是可以触及学生校外生活的。从我校实际的研究看,目前教师完全可以搭建一个家校、师生、教师和家长相互交流的平台:一是教师通过网络和家长交流信息;二是老师学生通过网络交流和批改作业;三是学生在家里可通过网络完成实践性的作业,弥补在课堂由于设备限制的不足;四是教师建立自己的反思平台,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和见闻,及时记录并与学生分享,形成很好的经验。

小学语文教育技术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4-0128-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也已经不断地渗入到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中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下的教学新要求,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出现,适时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特别是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手段的适当引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恰当地解决疑点、难点,还能更加全面地提升小学语文的综合素养。

一 充分利用多媒体创造真实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如今的教学形式来看,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环境,特别是小学语文的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经普遍地受到了学生们的抵触,无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了。所以,只有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足够的兴趣,才能真正地使学生融入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世界中去。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出现,不仅可以创造出真实的情景模式,让学生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还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实现了由传统教学中的“不得不学”向自主学习的模式转变,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保证语文教学的高效率。

二 充分利用多媒体解析重点、难点,实现简单化教学

一般情况下,在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缺少真正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对很多事物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问题,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关注教学进度,没有顾及学生的实际感受,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厌恶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引用,通过生动的画面、语言、色彩等手段不仅可以将生活中比较抽象的事物逐渐简单化,还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此外,再加上教师积极的引导和点拨,那些语文课本中的重难点问题很容易地迎刃而解了。如学习《詹天佑》这篇课文时,文章介绍了詹天佑建设京张铁路的时候采用了一种“开凿隧道”和“人”字形的铁路修建方法。这篇课文,无论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还是以往的传统教学中,都是一个无法攻克的难点,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两种建设方法的重要性和关键所在。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两张有关于“人”和“隧道开凿”的图片,在课堂中予以展示,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看到铁路建设的模样,还能够很快速地掌握采用这两种建设方法的原因和目的。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的设计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的手段,不仅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直观具体,还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对那些一直以来都只能做模棱两可解释的重点、难点就可以很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三 综合利用多媒体参与课堂教学,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近年来,普遍反映出这样一种现象,绝大多数的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时,都会感到语言的匮乏,甚至遇见很多抽象的问题都不知道该如何做出正确又简单的解释,让学生明白这个问题的实质意义。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不仅可以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语言世界,还能很大程度上地实现传统教学中无法实现的情景感悟。另外一方面,多媒体教学技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美好的事物也能做出真实的评价,可以说,学生的语文素质取得了跨越性地进步。例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多媒体教学模式配置了优美的古筝旋律,学生们可以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想象着自己就站在庐山之巅遥望着“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仿佛走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山中青烟薄纱,眼前瀑布奔腾不息,甚至还可以感受到瀑布的清凉,通过学生们的真实想象,不难看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功能,不仅能够弥补语文教师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美好场景的缺失,还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此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多媒体教学中通过图画、声音以及情景的感悟等方式,使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和各项生活构思以及动手创造的能力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四 结束语

总之,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已将全新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引入到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在看到这种教学新形式优点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为了使多媒体教学能够和小学语文之间形成默契的教学方式,我们要做出积极的探讨和钻研,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焕伟.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初中语文教学[J].学周刊:C,2011(2)

小学语文教育技术范文5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炼其中的语文因素,发掘出可资利用的教学方法和技能,可以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教师转变。如在教授“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准确掌握周长的含义,我设计了一个侧重学生口语表达的课堂环节。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外在体现,从中可以看出学生是否具有严谨的思维能力。而反过来,通过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也可以促使学生形成严谨有序的逻辑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语言就不会有人的理性思维。让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对数学概念和法规的理解,用准确的数学语言与同学进行交流,有助于加深他们对数学概念的深层次认识。教师在让学生描述数学概念的时候,一定要规范学生的用语,引导他们用准确、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在教授“0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先创设情境,向学生出示了五幅图。第一幅图,在河里面有4只鸭子;第二幅图有3只鸭子;第三幅图有2只鸭子;第四幅图有1只鸭子;而第五幅图里面,河里并没有鸭子。我让学生看图说话,由于“画面”为学生的口头表达提供了依据,学生依次描述4只鸭子、3只鸭子……最后学生也都能认识到里面没有鸭子。因为在前面学生对数字概念已有了基本的认识,所以,这时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没有就要用“0”来表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让学生领悟到了“0”所表示的含义。在教授周长的概念时,我对学生提出了下列问题:“先思考一下,什么是周长?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还有学习周长有什么用?”我提醒大家要知道周长的含义,就要先弄懂什么是“周”,我鼓励学生通过查字典来研究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查字典,发现“周”共有7个意思:(1)周围,圈子。如四周。(2)环绕,绕圈。如周而复始。(3)普遍,全。如众所周知。此外还有“周到”之义。我让学生辨析出“周长”之“周”是什么意思,说出各自所认为的含义,并举出几个例子。学生经过表述,对“周长”这个概念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图形轮廓。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阅读指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识图能力。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于数学题意的理解,对于他们能否正确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学学习中的阅读能力培养虽然与语文学习中的阅读能力培养有着一定的区别,但二者之间是非常相近的,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往往侧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识图能力,而对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阅读能力培养却很少有人关注。不能很好地阅读,就不能准确理解题意,相应地,学生的识图效果也会受到影响。事实上,学生只有在理解了题意的基础上才会识图。那么,怎样准确理解题意呢?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反过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的叙述,对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升,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我们熟知的乌鸦喝水的故事,乌鸦开始是喝不到瓶子里的水的,然后乌鸦把石子投入到瓶子中,瓶子里的水位开始上升,随着石子的逐渐增多,瓶子里的水位也不断上升,到最后,瓶子里的水满溢了出来,乌鸦也就喝到水了。这样一个传统的经典故事就涉及到了一个数学概念:为什么乌鸦能喝到水,是因为瓶中的水位不断上升,那么为什么水位会上升,是因为石头占据了瓶子里的一部分空间。这个故事可以被引入到体积的教学中,教师借用乌鸦喝水的故事来进行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对体积的含义有更为形象的认识和充分的理解,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写成短文,让学生通过阅读短文深入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书写

小学语文教育技术范文6

关键词 电教媒体 情景 想象 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说过:课堂教学应该注意学生的情绪生活,想方设法创设一个让学生愉悦身心的学习氛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成为广大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本文分析通过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和联想,寓教于乐,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以情促讲

小学生知识掌握少,语言表达能力差,认知能力低,更谈不上生活经验了,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是这样。而电教媒体丰富多彩的动画、生动形象的环境,绘声绘色的语言表达,使学生思维开阔,犹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小学生也会变得爱思考、爱讨论、争发言,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也随之形成。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识字3》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热闹非凡、环境优美,有许多小朋友在不停的玩耍的公园,孩子们议论着、微笑着,好像自己也到了公园里,在玩碰碰车、坐滑道车、荡秋千。看到孩子们喜形于色的样子,不失时机地问孩子们:“你们到过公园吗?”“到过,我还玩过碰碰车呢?”“除了课本上说的景色、游乐设施,你还玩过或看到过别的游乐设施了吗?”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有的说:“那池塘里还有红红的、美丽的荷花,还有人在划船,我也在公园里的湖里和爸爸一起划过船呢!”还有的说:“我还坐过空中飞车呢,是和妈妈一块的,我紧紧地抱着妈妈的脖子,啊呀,吓死了!”看到同学们都跃跃欲试的样子,就势引导:“你们能不能用课本中写的词语,自己写出一些来串联起来呢?”孩子们经过几分钟的思考,慢慢举起来他们的小手,许多孩子编得都非常精彩,真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但能够给孩子以直观的感受,还能够提高教学效率,锻炼了孩子语言表达能力。

2创设情境,以景激情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画面,栩栩如生的形象,还能够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图画之中,有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从而使学生兴味盎然,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创设出一个积极思索、踊跃发言的浓厚的课堂氛围。

如在讲授《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文章语言精美,景物描写细腻诱人。通过描写小兴安岭四季变化的景物特点,把小兴安岭优美的景色和富饶的物产自然的展示出来,并融于作者浓浓的感情。可是,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见过大型的树林,更不要说是小兴安岭了,所以,根本不可能对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有所感受,无论教师怎样对学生启发引导,学生也是默然无声。但通过多媒体教学,却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讲授这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把眼睛闭上,然后以导游者的身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介绍:“同学们,我们现在正坐着飞机降落在小兴安岭附近的旅游区”,接着我打开多媒体,顿时传来“轰隆隆”的飞机的轰鸣声,好像孩子们真的乘着飞机,到了小兴安岭一样。“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小兴安岭成片的森林,有各种各样的珍贵树种,请同学们睁开眼睛看一看吧。”学生们睁开眼睛,屏幕上已经出现了小兴安岭成片的树林。“啊,真美!”“小兴安岭的树真多啊!”孩子们挣着的大大的眼睛,不住地赞叹着,仿佛真的在俯瞰小兴安岭的美景一样,那种置身于其中的感受,产生了浓浓的感情。不必多讲,让学生再细细品读,就会收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心理效应。

3激感,以情促思

“感人心者,莫发乎情”。而人的感情的激发必须要有一定的环境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如何让学生融于美丽的景色之中,真心地感受到优美景色带来的共鸣,还必须借助多媒体的优美图像、音乐烘托,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情感教学之中,触景生情,也会能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感受。在学习《翠鸟》一文时,因为许多同学根本没有见过真正的翠鸟,教师首先让学生看录像中翠鸟吃食、鸣叫、飞翔的动作,给学生一个美丽如画、光彩照人、轻快敏捷、声声婉转的翠鸟形象,又讲了小时候养了两只翠鸟,最后长大了自己飞走了的故事。让学生通过耳听眼见,多方面感知,很快,一只栩栩如生的翠鸟形象就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了。然后,就问学生们:“你看了翠鸟以后,有什么感受?”有的学生说:“翠鸟很美,我非常喜欢它。”“你能具体说说它哪些地方美吗?”“尤其是那五颜六色的羽毛,非常好看;叫声也非常好听。”学生们畅所欲言,很快,学生的思维被得到激发,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变得非常容易了。通过优美景色的感受,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也使学生“乐在其中”,很好地起到以情促思的目的。

4启发想象,静中思动

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插上腾飞的翅膀,去思考,去探索。如在讲授《惊弓之鸟》一文时,首先让学生观看“更赢‘射’鸟”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深入思考,看图上的更赢是否拉过弦,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并展开合理的想象,并让学生亲自表演更赢拉弦的动作以及谦虚的表情,使学生更深切的体会到:更赢本领很大,但从不骄傲自满的性格特点。这样通过多媒体课件更赢的表演,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学生架起思维的桥梁,使学生静中思动,层层感悟,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李晓芹.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的运用时机问题[J].教书育人,2011(08).

[2] 吴淑珍.运用电教媒体辅助小学语文教学的探讨[J].教育评论,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