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育叙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语文教育叙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范文1

一、题眼:恰当解读

写作构思的第一步便是审题。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命题人给出的记叙文的题目进行深入探索,仔细的推敲题目中的每一个字,这样才能领会题意,对题目进行恰当的解读,从而抓住写作的中心和重点,掌握题目的限定信息和要求,从而选取符合题意的新鲜材料,更好的完成写作任务。审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其步骤一般包括:审文体形式、审写作内容、审写作重点、审文题限制。把握题目的题眼是第一位的。例如“记我最熟悉的一个人”,虽然作文题目有点长,但应抓住题目中最重要的一个词“最熟悉”,找准文题所要求写的重点,选材也就有了范围。“记一件难忘的事”、“一件有意义的事”、“令我敬佩的一个人”、“记一件拨动我心弦的往事”等这些命题作文,也都能用此方法找到它们的题眼,即“难忘”、“有意义”、“敬佩”、“拨动心弦”,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再例如“春天”、“清晨”、“路”等题目,在写作时就应该在理解题目上多下功夫,因为记叙文的题目就一个词,这个词既是题目,也是文章的题眼。同时还应分析题目的内涵,深层意义。象“春天”,它可以代表季节,可以写这个季节里的雨、风、花草等,也可以把人的心情比喻成象春天一样美好。

二、行文: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是谋篇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文章严谨连贯,浑然一体,又能突出内容和结构上的内在联系。在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在写作过程中做到前后照应,其形式主要有如下四种:(1)文题照应。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巴金的《繁星》一文,文章开头一段:“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这一段既是破题,又是统领全篇的关键段。(2)前后照应。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第一段中有三组对比,即济南和北京的对比、济南和伦敦的对比、济南和热带的对比,其中第三组是用热带的毒日跟济南的温情作对比,从而得出“济南真的算个宝地”的结论。在这一组中“宝地”对应了前文第一组对比的“奇迹”,在后文中交代和阐明前面所写事物的结果与发展脉络,使全文环环相扣,结构紧密和逻辑清晰。(3)首尾照应。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开头交待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为有机的整体。例如《济南的冬天》一文,文章以对比开篇,突出济南冬天的特点,结尾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收笔,和标题“济南的冬天”相呼应,抒发了作者的怀念之情。

三、观察:注重方法

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要学习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包括全面细致观察法、重点观察法、比较观察法等,在观察之后师生交流,归纳和总结。只要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即使是很平凡的事情也可以成为很好的题材,都能写出形象生动、语言流畅、景色优美的好文章来。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这个在生活中太容易让人疏忽的“背影”却成了朱自清文中描写的焦点,从小小的背影中却映衬了大大的父爱。

四、仿写:熟能生巧

仿写作为一种作文的训练手法,能带着学生慢慢的走进“爱上写作”的文学殿堂,不管是作为范例的课文,还是其他优秀的文学作品,内容、写法、技巧都值得研究和效仿,正如王维模仿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成了《桃源诗》,的“我欲因之梦廖廓,芙蓉国里尽朝辉”模仿借鉴了李白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从仿写句子到仿写片断,再到仿写范文,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写作过程,把握写作思路,只要勤练笔,定能熟能生巧。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 教师 学习效果

高效课堂要求改变教育观念,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那么,教师在高效课堂背景下究竟应该做什么?教师是导师、是服务者,那么如何做导师,如何做好服务呢?下面就以初中语文学科为例具体谈谈高效课堂需要教师如何做。

一、高效课堂需要教师充分备课,把握课标与教材内容

(一)准确解读新课标。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理念要求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实现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新课程理念下,语文的学习注重落实“三维目标”,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课堂教学要重听说读写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在备课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深入钻研新课程标准,以此为指引进行教材分析、制定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二)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打造语文高效课堂,教师要对教材的体系结构、地位作用、目标定位等方面进行整体熟悉和把握。教师熟悉并准确把握了教材,教学设计时,就可以前后照应、整合内容、反复渗透,很容易抓住关键问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高效课堂需要教师钻研教法,科学设计导学案

导学案要求教师要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的设计。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学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做到“以学定教”。

(一)导学案设计原则。课时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导学性原则、问题性原则、层次性原则。

(二)导学案基本要素。学习目标:制定的依据是学科《课程标准》、《课程纲要》、学材和学情,所以要明确、具体、能达成,可检测,科学合理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内容:是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载体,要依据课时学习目标安排学习内容。

学法指导:要具体、实用,要贯穿于整个学习的过程之中。既要有学习方法的指导,也要有本学科研究方法的指导。

总结和反思:要指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构建知识体系,掌握学习方法。还要反思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矫正和弥补。

作业与练习:要与学习目标相一致,要有针对性,要分出层次。对完成作业与练习的数量、质量、时间,要有明确具体的要求。

三、高效课堂要求教师抓住重点,围绕文本展开教学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初中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依靠文本,不论是最初的导入,还是渐进的教学环节的展开,都须紧密联系课文的特点,尽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文本的内容与情感,做到富有针对性、灵活和机动的引导,以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受到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并以此有效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可以按照新课改理念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为参考。首先,注重对文本基础知识的积累。其次,注重对文本学习能力的培养。最后,注重对文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

四、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减负提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是改善传统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现状、实现课堂效益最优化的有效途径。

(一)优化教学目标: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设计,并非面面俱到才好,而是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学情,抓住重点,有所侧重,突出主题,合理优化,以期发挥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上的引领作用。

(二)优化教学环节:完整的语文课堂教学主线,一般都是由“情景导入――朗读感知――问题探究――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几个环节构成,在语文课堂教学主线清晰分明的情况下,如何使各个环节张弛有序、环环紧扣、步步落实则体现高效课堂的教学艺术,也是教师的智慧,因人而异。

(三)优化问题设置:问题设置是把双刃剑。智慧提问五原则:1.问题要紧扣教学内容;2.问题要难易适当;3.提问的时机要得当;4.提问要面向全体;5.提问频数要妥当。总之,问题设置带给学生的思维含量和思维质量,是检验问题是否高效的主要标准。

(四)优化教学用语:优化教学用语,需要教师课前充分备课,钻研教材,对文本感悟理解深刻透彻,对课堂提问的方式、启发的技巧、讲课的层次过渡都作精心酝酿,只有教学内容烂熟于心,教学策略运筹帷幄,课上才能达到精炼美妙的境界。

(五)优化课堂练习:语文随堂练习应以加强记忆为主,难度不易过大;应以考察刚学过知识为主,范围不易过广;应以及时反馈为主,题量不易过多。

(六)优化板书设计:六个原则:“书写规范,有示范性;形象美观,有趣味性;言简意赅,有准确性;重点突出,有鲜明性;思路明晰,有条理性;不拘一格,有多样性。”

五、教师要规范管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据本校相关调查,超过90%的学生最乐意接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语文高效课堂中的自主学习策略。“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常用的教学策略有“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和“随机进入教学策略”。

(二)语文高效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策略。“师生、师师、生生合作”互动方式,合作成员间要明确学习目标,团结协作,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难点、重点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高是低。

(三)语文高效课堂中的探究学习策略。探究学习策略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取新的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探究式学习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六、教师要科学评价,检测课堂学习效果

科学有效的课堂评价对于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有着重要意义,这也是评判教学目标与教学结果是否偏离,教学是高效还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标准。目前较为流行的课堂评价分类方法是美国布卢姆划分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通常所说的评价,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业、演示、表现所做出的评价性语言,即口头即时评价,具有目的性、即时性、随机性、简约性、生成性的特点。

在课堂评价过程中,要坚持以生为本,从赏识激励、过程评价、明确提高、多元化智力等方面进行及时、准确、有效的评价。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活化视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连续性文本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是与连续性文本相对的,或者可以说,非连续性文本是对传统文本概念的一个补充。谈到文本,我们头脑中立刻浮现以文句、段落组成的,提供一个完整信息的篇章。例如,古诗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都是常见的文体,它们都应被归为连续性文本。顾名思义,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的主要区别在于“非”字,非连续性的,不能提供一个完整的信息的片段式的文本。如以文字说明、符号、图画、单、表等信息为单位的,直观呈现信息内容的文本形式。在阅读这些文本时,要将多重信息组合,然后进行整体的理解分析,综合做出评价。常见的非连续性文本类型有:文字说明类(说明书、广告词等)、图类(地图、导游图、统计图等)、表类(统计表、时刻表)、单类(车票、购物小票、报价单)等。这些非连续性文本实质是连续性文本的一个“附件”,一个片段信息的直观说明,它能够辅助学生更有效地阅读连续性文本,当然发挥这种辅助作用的基础是有效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如何有效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这需要教师将非连续性文本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利用真实的场景,将非连续性文本真实化。

一、学校生活视域下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

在学校生活中有不少非连续性文本,比如,条幅、广告词、地图、时刻表等等,而这些并不是只浮在学校生活的表面,有时也与语文教材内容相交织,但学生有时意识不到,这就需要教师予以启发、引导,使学生看到教材非连续性文本与学校生活非连续性文本的联系之处以及共通之处,从而让学生在见到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之后立刻想到学校生活中存在的非连续性文本。换句话说,在进行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兼顾学校生活这一大背景。将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置于学校生活的大背景之中,恢复其直观性、可触性,让学生看到初中语文教材知识的生活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来体验文本的生活,根据文本的生活来观照自己的生活。

以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为例,每个人的心中都永久保存一位教师的形象,或因为严厉,或因为慈爱,或因为外貌的某个特征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能仅仅只记得教师的模糊形象,这形象是静止的,类似一幅图画,需要和多个事件进行结合才能表达出完整信息的非连续性文本。魏巍印象中的老师就是这样,他通过对脑海中浮现的非连续性文本进行语句连接,遂形成这篇文章。所以,我们要解构作者这篇文章,将非连续性文本整理出来。“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温柔而美丽”“教我们跳舞”“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根据这些只言片语,可让人想到温文尔雅、善良美好的女子。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位老师画出来,表现在学生笔端的图画会带给学生触动,这时候,教师可以以学校生活为背景,鼓励学生根据文本的生活来观照自己的生活。将对自己老师的感情倾注在图画上――为教师画一幅肖像,用肖像表现老师的性格。

二、家庭生活视域下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

有些非连续性文本本身就已经具备生活化的概念,即使不与生活进行联系,其本身也散发着生活的光芒。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家庭生活是最放松、最亲密的,其所囊括的非连续性文本也最复杂多样的,甚至每天都要去接触、解读、分析。但初中学生并不过多的在意,甚至不予理会,不能形成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这种富有家庭生活概念的非连续性文本对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的有效性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开展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极为重要。那么怎样实现非连续性文本的有效阅读,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富有家庭生活概念的非连续性文本置于家庭生活的背景下阅读。以课堂作为圆心,营造家庭生活场景,将语文教材涉及的非连续性文本置于其中进行阅读。

以韩非子的《郑人买履》为例,“宁信度,无自信也”,这是郑人说的话,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这里的尺码便是一个非连续性文本。为了解析尺码与脚的关系,提炼有关寓意,教师可借用“尺码”营造一个家庭生活场景,让学生从中解读这种非连续性文本所要指明的意义。于是,有学生稍稍变动情节,将郑人买履设置为自己买履。在进入商场买鞋之前,先用尺子量过自己的脚,却想不到在买鞋的过程中,可以试鞋。@就涉及长度、尺码等非连续性文本,而学生以家庭生活为背景,从一件买鞋的小事出发,解读出尺码与脚的关系,提炼出寓言的现实意义:不能盲目的照抄照搬现成的东西,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社会生活视域下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

虽然初中学生还未迈出校园成为社会中的一员,但却早已接触社会生活。这种接触有两个层面,一是从书本中得来的,一是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的时候亲历的或听说的。可以说,有社会生活存在的地方便有非连续性文本存在。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表现社会生活的文章,这些文章中也不乏非连续性文本。为了有效阅读这种文本,学生要解读语文教材之中的社会生活,而解读教材中的社会生活的切入点正是对自己社会生活的解读。因此,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也需放在社会生活的视域下进行。

以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为例,如果仅仅观照“敬业”“乐业”这四个字,像某个企业或单位的大楼上挂起的标语,它便是一种非连续性的文本。在没解读连续性文本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社会生活的背景下围绕非连续文本进行引申解读。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举例说出社会生活中的敬业乐业的人和事。在举例说明的过程中,学生对敬业与乐业有了更深刻的感触。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有效解读连续性文本。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 有效整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注意到对学生的基本特点的总结,利用合理的教学辅助手段,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使学生能够通过接受语文教育,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达到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需要解决的问题

1.信息技术教学的两面性问题

相比较于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方式,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可以充分的利用好信息技术表现力强、内容丰富的特点,活跃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率。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信息技术的发展很有可能导致网上出现大量雷同的PPT,初中语文教师备课不认真,或者产生过度依赖于互联网的实际情况,导致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产生和初中语文知识的脱节,造成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恶劣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要想实现初中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的两面性问题。

2.传统语文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兴趣的考察,这就导致语文教学方法往往容易出现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要结合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的桎梏,通过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方式,打造多样化的语文课堂,满足素质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帮助学生在快乐中完成语文的学习。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方式

1.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插入时机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正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参考指标,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提升离不开合适的语文教学方式。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合理的插入信息技术手段,促进语文课程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在进行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意识到学生的语文学习特点,合理选择信息技术的插入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进行语文课文的学习,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对语文课程的厌烦感觉。这就需要在进行《济南的冬天》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使用多媒体幻灯片,让学生欣赏《济南的冬天》中所涉及到的济南的冬天景象,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迅速提升。

2.优化初中语文课程结构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语文教师可以在充分调查学生的实际特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方式,优化现有的初中语文教学结构,有效提升语文课的教学效率。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对于语文教学内容中情感精神的传递,合理的利用好多媒体技术手段的表达方式,进而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放松身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结合信息技术的实际特点,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结构,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羚羊木雕》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木雕的美,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情意重,还是你自己的享受更加重要?”让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于课文背后蕴含的人生道理的思考。学生沉浸在语文的魅力中,能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的语文水平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3.实现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的深度契合

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下,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加深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程度,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快速进步。

例如,在《皇帝的新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问题讨论,让学生在多媒体短片的叙事背景下,通过互相探索,顺利完成课文的研究分析工作。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对于语文课程运用的初步认知,有效提升语文的教学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赵财经. 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庞光辉、秦锡纯. 识读结合 识写一体――新编小学语文第一册《影子》教学述评[J]. 黑龙江教育,2000年09期.

[3] 杜洁琼. 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基础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4] 陈妙兴、林月娥. 小学语文目标教学浅探[J]. 教育导刊,2000年Z2期.

[5] 张凤鸣. 浅谈小学语文插图的作用[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年03期.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范文5

那么,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哪些制约新诗教育的问题呢?

一、教材问题。现在的中、小语文教材普遍是按照主题单位来编排课文的。这种编排重视的是课文里的思想和知识的主题内容,却忽视了课文文体形式的差异,没有导向学生对文体之美的感受,很难建立起文体感,形成文体意识。此外,教材里,新诗的选编也有大问题。一是大部分入选教材的新诗不是按照审美标准来选的,而是根据单元主题的需用来选的。如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中,把牛汉的《华南虎》与郑振铎的《猫》、沈石溪的《斑羚飞渡》、布封的《马》和蒲松龄的《狼》列在一起,形成一个“动物文学”单元,但选编者可能没有想到,牛汉的《华南虎》这首诗既不是“动物诗”,也不是“生态文学”。这首诗中的“华南虎”只是生命的隐喻,是诗人对知识分子和诗人处境的时代描述与思考。二是对入选新诗进行改编,使原作之美丧失。这是中、小学语文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只是入选的新诗经过了改编,其他名家名篇也都经过了改编或缩写。三是选入或编写了一些劣质新诗。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里的《延安,我把你追寻》,就是一首缺乏美感的朗诵诗,它过分强调主题思想,缺乏语言之美,几乎没有诗意。四是新诗选编缺乏连贯性与审美逻辑。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四年级上、下两册里的比例就失衡,上册里只有一首新诗,下册里有三首,而且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审美关联。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新诗更是编排很乱,初二课本里没有新诗,而初三课本里儿童诗的比例比初一课本里的大。按照审美逻辑,初一课本里可以多选儿童诗、少年诗,初二、初三课本里可以多选青春诗、抒情诗,可是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里的新诗就毫无审美逻辑和难度层次。

二、教法问题。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很多语文老师不会讲新诗。教学参考书也没有给语文老师很恰当的指导。很多小学语文老师一遇到新诗课文,就跳过去,干脆回避。还有的语文老师只是简单地带学生朗读几遍,或者把新诗分成一段一节,分析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有的语文老师压根儿就不懂什么是诗,不知道什么是意象,不知道什么是意境,也不会带领学生感受意象,进入意境;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里,新诗也只有思想品德教育价值。笔者曾去一所中学听语文老师讲新诗,这位老师给学生们讲郑愁予的《错误》,竟然让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这首诗是男追女,还是女追男?”问的很可笑,完全把一首很轻灵的抒情诗的美感粗浅化了。古诗词的讲授,他们也不过是按照传统的方法去教,先是讲解里面的生字生词,然后带着学生把古诗词翻译成现代文,然后归纳思想主题。

三、教师素养问题。很多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和新诗素养是非常欠缺的。这与大学的中文教育和教师教育有关。现代很多小学语文老师是教师教育学院毕业的,学的是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或者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这两个专业毕业的学生普遍存在一个文学修养不够,文学基本知识掌握不系统的问题。另外,现在各师范大学中文系重视“文学史”系列课程,也很重视“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却缺乏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文本的解读能力的培养。很多大学教授从来没在课堂上教学生解读、分析与欣赏过一首新诗,他们自己也只能模模糊糊地给学生讲些空洞的所谓“知识”与“理论”。因此,这些大学生在中文系学了四年,甚至有的还读了中文研究生,可他们不会细读文本,细品小诗。当他们走到语文教学岗位上,面对一首新诗的时候,他们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解读,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四、考试问题。多年来,中小学语文考试基本上回避新诗。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目,大部分都是“心灵鸡汤”类的短文,因为这些短文很容易归纳主题思想,很容易找到标准答案。小升初、初升高到高考的语文试卷中的作文,绝大部分都是写材料作文。之所以考试都以写材料作文为主,主要是因为材料作文很适合学生表达老师们想要的观点。应该说,材料作文是作文的一部分,作文不可回避这种写法。但材料作文不能成为各种语文考试的最主要的作文题目。最令人费解的是,语文高考极少鼓励学生写新诗,甚至还明确表达“诗歌除外”,这其实是语文教育自相矛盾,画地为牢的表现,也是语文考试片面性的证明。

以上几个问题,都制约着新诗教育,当然也导致了语文教育不可能真正全面培育学生语言能力,并感受母语魅力,体验创造母语的快乐。那么,新诗教育要提高,要改进,需要如何推进呢?

第一,语文教材要修订,让真正的优秀新诗进小学、中学语文教材。而且教材编写要显示诗歌教育的逻辑。需要体现新诗学习的规律,把现代新诗的文化脉络和审美追求融进教材里。比如说,小学语文教材,低年级的课本里可以选些精美的儿歌、幼儿诗和童话诗,中高年级的课本里可以多选些有趣的儿童诗,可以是优美的抒情诗,也可以是生动的童话诗,还可以是幽默的叙事诗。而初中语文教材,初一里可以适当选一些儿童诗,到了初二、初三,则尽量多选些少年诗、青春气息浓郁的抒情诗。高中语文,则可以多选五四现代新诗、“朦胧诗”和“后现代诗歌”等比较有深度的新诗。

第二,诗歌教学要提高,就要改进新诗的教法。新诗教法,不能简单地分段落讲述,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新诗教学要从新诗的语言技巧入手,让学生理解语言之美,才能达到让学生领会诗歌的思想和情感。没有进入新诗语言的门槛,就难以体验新诗之美。新诗之美,美在语言,美在意象,美在思想,也美在新诗有它独特的艺术气质与现代追求。

第三,提高教师的诗歌素养。语文教师要教好新诗,要把新诗之美展现给学生,真正能够引领学生进入诗意的空间,体验新诗之美,自己就得会读诗,善于解读新诗,能够把新诗里常用的修辞、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新诗内在的节奏与情感转达给学生。当然,语文教师要提高诗歌素养,得多读新诗,要学习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语文教师最好要会写新诗。

第四,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让新诗进入考试试卷,让新诗阅读成为检验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好的方式,让新诗写作成为检验学生写作能力的一部分。尤其是高考,再也不能武断地“诗歌除外”了。平常的作文和语文测试,也要尽可能让学生练习新诗欣赏与写作,让学生从新诗里找到语文之美之趣。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范文6

对于初中语文文中散文的教学,主要思考点在于怎样让初中学生养成散文阅读正确方法的阅读习惯和对散文鉴赏的审美习惯;因而本文着眼于初中语文教育过程中,散文作品阅读与鉴赏的实际教学情况,通过对初中散文特点的分析,针对初中学生目前对于散文问题的阅读、鉴赏习惯,总结出提高初中生现代散文作品阅读与鉴赏的教育方法。

1.初中散文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分析

对于散文的研究,在我国已经有着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根据史料记载,"散文"这个词语最早要追溯到我国的北宋年间,《辞海》对与散文的概括,主要指的是泛指除去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艺术体裁;只是在后来的社会发展中,中国文学逐步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学界对于散文的归纳也逐渐的细化明确了起来。现代对于散文的理解,是将其归纳到"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主要是呈现出来三个方面的特点,其一在作品的篇幅上比较精简短小;其二在意境上独具美感,艺术形式浓烈;其三这是作品的语言文字的表达与运用上形象生动。

初中学生所学习的现代散文中,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总计散文文章达到47篇之多,主要以我国现代文学作家为主,其中也不乏一些外国散文作品,如居里夫人所创作的《我的信念》以及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如此之多的散文,为初中学生提供了基础的阅读鉴赏素材,为学生打牢散文阅读和鉴赏学习的基础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这些散文的内容上来说,以叙事、抒情散文为主,在情感方面的表达尤为出众,如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社戏》等文章都寓情于事,通过叙事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因而初中学生在理解课文本身大意上,比较轻松,但也因为文章情感表达的深刻性与含蓄性,就需要学生对于意境的理解有着更深的领悟才行。从这些散文的写作技巧上来看,都遵循着散文"形散神不散"的重要特征,语言优美而凝练,如高尔基《海燕》中的那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语句简短,情感却表达得直接凝练。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对于语言的运用就成为了需要学习的重点。总的来说,基于散文的基本特点,初中学生对于散文的学习中,文字的表达易于理解,但是对于散文总体含义的归纳总结、意境的理解与鉴赏和对于精美语言的运用上成为我们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点。

2.目前初中散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

首先,需要提出的问题是,由于教学方式的不对,局限了学生阅读能力与鉴赏能力的提升在以前的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特别是在教育改革提出之前,对于学生的应试能力培养大于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往往在散文教学的课堂上,老师都是通过介绍性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散文的内容,而并非讲解;尤其是为了一味的应付考试,甚至直接偏向与考试的重点进行授课,而忽略了对于学生语法、结构、意境等方面的理解;这样也就促使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散文的阅读缺乏了艺术美感的思考,丧失了对于散文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散文的阅读与鉴赏上没有过多的进步。

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忽略学生理解的重要性,将教师对于散文作品的理解强加在了学生之上,通过照本宣科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讲读;对于一些比较优秀的散文作品,就强行要求学生背诵记忆;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鉴赏能力的提升有着极大的阻碍;很多学生往往知道典型的优秀散文有哪些,却没有办法从结构、语法以及所表达的主要思想上面进行文章的鉴赏,更没有进行学生自我分析的认知。在做相关的散文鉴赏答题的过程中,反而依照一贯的鉴赏写法形成了通用式的表达,可谓是形成新的"八股"特色。

再者,缺乏对于学生散文创造方面的引导。往往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往往提到某篇散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对于语言的运用如何如何的优秀,当学生明白了具体的写作技巧与手法的时候,却也无法得到有效的运用。尽管在常态的测试之中,很多会以作文的形式进行展现,但是作文的评比也都是以单调的评分的方式给予学生反馈,甚至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学生作文的运用得到并不理想的分数时候,却并不知道为什么得低分了呢?在散文的阅读与鉴赏上面,如果学生不明白如何进行散文的相关写作,又如何对其他散文进行鉴赏呢?所以初中语文散文作品的阅读与鉴赏的教学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3.提升学生现代散文阅读与鉴赏的方法分析

首先,读更多的散文,利于学生对现代散文更全面的认知。杜甫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写作层面来说,读更多的书利于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而在学生散文阅读与鉴赏上面来看,读更多的散文,就利于学生对于散文特点的总结,便于学生自主的通过阅读的过程中形成对于散文的分析与鉴赏。我们不可否认,尽管在初中的语文教材中,散文多达40多篇,但这相对于杜甫口中的"万卷"而言,由有不及。

其次,融入意境的领悟,引导学生对于散文表达思想的认知。现在看来,散文生动形象的语句上,由于其文体的自由性,很多学生对于至于明面的含义理解不成问题,但是对于文章所表述的意境之美难以感悟,很难与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形成共鸣;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学生的生活阅历造成,一方面是缺乏对于文章意境融合的引导。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的就是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及情感经历,与文章中表达的情感进行碰撞,产生意境的领悟。具体到我们的教学中来说,就是需要我们通过现代化教育的技术,加强对于学生在散文鉴赏方面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