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新形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发展新形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发展新形态

经济发展新形态范文1

关键词:新媒体;发展形态;新闻编辑

现在,我们正处于大众传播时代的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在这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保持广播电视的地位,是每一位新闻编辑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进入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开始在功能、理念上寻求拓展,正如微传播的出现促使新闻编辑的职能向“搜集”和“整合”转化一样,媒介技术的发展为新闻编辑的功能和理念变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进入大众传播时代,“把关”职能已然上升到了新闻编辑的一个重要层次。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的功能在新闻信息系统的组织内部,出现了新的变迁和位移。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也要求新闻编辑在保持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做好新闻信息的服务功能和新闻信息的解析功能。

(一)新闻信息的服务功能

新闻信息的服务功能是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被赋予的一项新功能,包括全能型的信息服务、受众型的信息服务。 其中,全能型的信息服务指新闻编辑应在精通一种或多种形态编辑技能的基础上,熟悉或了解其他多种媒介形态的编辑技能,以求能够在不同的媒介之间实现新闻的整合。受众型的信息服务指新闻编辑应将受众需求放在第一位,不再强调自身的主观意图,而是将信息和新闻制作成最适合受众需求的有着最优媒介形态的新闻产品,让受众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

(二)新闻信息的解析功能

这是新媒体时代赋予新闻编辑的又一项新功能,是对“新闻把关人”角色的颠覆,也是对新闻编辑功能变革的一大补充。在传统单一的媒介环境中,编辑充当新闻的“把关人”的角色,但在多媒体时代的环境下,编辑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充当新闻的“解析者”角色,编辑开始参与新闻信息的再制作与再补充,并为受众提供满足不同需求层次的专业化新闻解析。

新媒体环境产生的网络用语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语言库。虽然不能整个地颠覆我们的通用语言,但新媒体语言正不无积极地参与到了我们通用的语言活动和发展中。但另一方面,新媒体语言有着显而易见的既比较青涩和稚嫩、不够成熟,又新词层出不穷、变化多端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变得更加困难,甚至多少会妨碍语言表达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全民造词”必定会冲击通用语言,扰乱现实语言生活。在这种环境下,新闻编辑的多样化发展应关注以下举措:

(一)丰富消息类新闻的编辑形式

消息类新闻在新闻节目中占据绝对比重,肩负着为受众提供最新信息的使命,因而突出新闻的严肃性和时效性。这也是消息类新闻编辑形式相对模式化的原因,其严肃的新闻内容主要依靠主持人的解说配合现场画面传递给观众。模式化的新闻编辑容易使观众感到枯燥,所以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电视新闻首先应促进消息类新闻编辑形式的发展,用不同的编辑形式给予新闻内容更生动的诠释。例如,对重大国际国内新闻,栏目组应深入实地采访报道,尽可能争取独家报道资料,把握采访机会,向观众传递新闻现场;对经济要闻,特别是当前国内经济形势报道,编辑应注重对新闻来龙去脉的关联性阐述,运用图表对比、历史追溯及专家解读等方式全方位展现新闻图景,同时也能为观众提供相应的指导。因此,通过多样化的编辑,消息类新闻的活力将得到提升,更拉近了媒体和观众的距离。

(二)依据不同时段、不同类型的新闻内容,开展编辑

不同时段的新闻节目其风格亦有所差别,有的新闻强调时事政治,有的新闻偏重经济信息,有的新闻贴近社会生活,电视新闻编辑应针对不同特色的新闻节目,创新编辑形式。例如央视《第一时间》播报的新闻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区,而且与《新闻联播》不同,节目更侧重搜集国际国内民生题材,配合新闻评论体现出特有的风格。节目中很多新闻内容借助漫画的形式加以诠释,不仅风格幽默,吸引观众,也恰如其分地揭示出新闻实质。不少观众将《第一时间》作为清晨必看的新闻节目,认为节目亲民,不仅能及时获得新闻信息,更能感受漫画诠释新闻的乐趣。再如新闻热线及其他互动类新闻节目,采用观众拍摄的真实视频作为评论资料,或是根据观众提出的现实问题给予追踪报道,都有助于聚焦观众目光,增强新闻节目的美学效果。

在积极提升新闻编辑的美学价值实施编辑的同时,编辑思路也应同步发展。例如,新闻标题是节目带给观众的第一印象,标题的吸引力直接影响到观众的观看热情。编辑人员可吸取新媒体中的经典词语加工电视新闻标题,赋予电视新闻艺术活力。再如,对于同一类新闻事件,编辑应另辟蹊径,突破传统思维,带给观众新的视角。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应注意不同编辑形式之间的有机关联和自然转换。电视新闻在与新媒体竞争中,寻求创新发展是必然的选择,但并不仅仅是形式上突破常规,更重要的是发展创新的编辑形式能够有机融合,自然过渡和转换,避免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发展而造成与新闻内容不符,影响美学效果及对受众品位需求的满足。

三、结论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是一项充满艺术性的工作,新闻编辑需要带给观众艺术美感,同时又要兼具严肃的新闻传播及舆论引导功能。所以新闻编辑的创新发展有助于融合不同的新闻形式,丰富节目内涵,带给观众深刻的启迪。

经济发展新形态范文2

【关键词】新常态 商业银行 发展

引言:经济下行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作为经济活动的核心实体如何面临新常态下暴漏出来的诸多问题,实现农村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是当前农商业银行值得认真关注的问题。随着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状况得到良好的改善,但是由于其受“官办”思想及国有商业银行管理模式的影响,其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基于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农村商业银行必须要通过不断地改革促进其健康发展。

1.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商业银行受到的挑战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我国农业产业进入了调整阶段,农村金融需求、形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村金融市场正经历着全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

1.1传统盈利模式面临挑战。农村商业银行获利的主要途径就是利率差异化,通过信贷实现银行的利润,而经济新常态下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这就标准着依靠利率获取利润的时代过去了。在加上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主要是支持农业经济发展,而农业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受自然条件影响比较大,容易出现信贷风险。例如农村商业银行将资金贷款给养殖户,而养殖产业的利润回报周期相对较长,因此当借贷者一旦出现收入与预期不符的时候,就容易出现逾期的风险。

1.2银行的信贷风险不断增加。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国内外企业的盈利空间不断下降,甚至部分企业出现了亏损现象。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主要是面向“三农”产业,经济下行期,农业的盈利能力也在不断下降,一旦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就会增加企业的违约风险,而商业银行为了降低风险必然会采取压缩信贷的模式,这样就会给企业造成资金链紧张的局面,继而形成恶性循环的状态,最终导致不良贷款率提升。另外由于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客户主要是农户,他们信贷的资金相对比较下,所以商业银行投资获利的能力就相对比较小,同时在加上经济新常态下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增加了银行信用风险。

1.3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在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向农村地区发展,这样必然会造成部分良好客户的流失。例如国有商业银行利用成熟的管理经验以及丰厚的利率将部分优质客户吸引过去,降低了农村商业银行的资金规模;

2.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路径分析

针对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挑战,为适应新形势下“三农”发展,农村商业银行应该立足于自身发展,积极寻求提升发展的对策:

2.1将“服务三农”融入到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全过程。农村商业银行存在的目的就是服务三农,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商业银行必须要清晰的认识到存在的价值,将服务三农作为经营管理的核心理念:首先农村商业银行要将总理在湖北十堰农商银行考察时的讲话精神作为经营管理的核心理念,坚持信贷资金不外流、支农力度不减弱,不能因为向非农业企业开展信贷而获得较大利润而不向农业产业开展信贷业务;其次创新金融产品。基于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尤其是城镇化发展,农业和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式,因此需要农村商业银行及时根据农村金融发展的需求创新产品,满足农业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例如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农户选择金融机构的途径越来越多,因此需要农村商业银行来自于服务客户的原则,为农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2.2构建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目前我国债务危机比较严重,再加上国外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坚持审慎经营,做好风险防控体系:一是优化信贷结构,保证新增贷款的质量。农村商业银行要发挥资金的导向作用,服务供给侧结构改革,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支持新型农业产业,为农业龙头企业开展特色化的信贷支持业务。例如农村商业银行要结合当地的主导产业制定特色的金融产品,满足当地企业融资的需要;二是树立风险意识,在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树立风险防范氛围,让全体成员树立关注风险的理念,并且落实安全责任制度,强化合规风险问责制度。为切实提升员工的风险意识,农村商业银行要定期组织员工学习,并且可以通过参加反面教材的方式提高法律意识;三是完善管控体系。针对商业银行所存在的信贷风险,商业银行要实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实现信贷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以及制度化。

2.3创新金融服务方式。进一步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本着资金取之于地方用之于地方的原则, 建立县域银行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机制;要紧紧围绕客户需要,加快“适销对路”的信贷产品创新,深入企业调查摸底、评级授信,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发挥金融优势,着力为企业搞好综合化服务。例如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农村商业银行要拼弃过去“赢在大堂”的思维定势,积极倡导“赢在线上”的思维模式。要树立不论客户身处何处都是我们农商行的客户,打破城乡、地域的限制,把农村变为地球树。

2.4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提高队伍素质。采取多种激励措施。提高等级待遇,对业绩差的通过薪酬手段迫使其主动转岗。通过对全员各流程岗位梳理,尽量精简后台人员,充实客户经理队伍,同时强化客户经理培训,提升学习效果。二要提高薪酬机制激励作用。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促使客户经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在积极营销、扩大贷款总量和覆盖面的基础上,注重控制风险,不断提高资产质量。进一步提高绩效薪酬的比重,按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拉开薪酬梯队差距,有效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3、结束语

总之基于经济新常态,农村商业银行需要不断适应经济转型要求,完善和提升风险管理手段,提高差异化风险经营能力,在推进转型,谋划创新的同时,始终遵循商业银行经营规律,坚持稳健风险偏好,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陈军,朱飞燕,在新常态下探寻农商银行发展新引

擎――农商银行发展联盟深圳、福建、厦门三地考察报告

中华合作时报 2016―06-17

经济发展新形态范文3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民营企业;转型发展

一、当前民营经济存在的不足之处

对于我国经济而言,民营经济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民营企业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经济地位显著提升。尤其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国家先后出台了不少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民营企业加入到国家的建设之中。不过,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数量众多,但是主要集中于传统行业,工业企业占比较少,主要为从事服务行业的企业。除此以外,尽管有部分民营企业从事工业制造行业,但是科技含量并不高,对于资源的利用率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大部分是粗加工企业。

(二)民营经济的发展要素有待提升

具体表现为:1、融资难度大。大多数民营企业的规模并不大,企业的固定资产较少,申请银行信贷的难度较大。除此以外,民营企业大多数从事传统行业,位于产业链的中下游,附加值不高,因此银行评估时认为企业发展潜力不高,借贷给民营企业的意愿较低。2、高素质的人才匮乏。民营企业大多数为家族氏企业,管理方式不太正规,加上企业规模较小,所以难以招纳到高素质的人才。

(三)民营企业的品牌意识较弱

大部分的民营企业缺乏长远的眼光,尚未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所以在日常的管理中并未过多的去打造企业的品牌,现如今真正有固定品牌的少之又少。民营企业通常是以低价来抢占市场,长期下去对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阻碍。

二、经济新常态下民营企业的转型策略

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新常态是在发展中进行适当的减速,淘汰一些不符合市场要求的企业。许多民营企业如果不尽快转型升级,则很快会退出历史的舞台。如何在经济新常态背景实现民营企业的顺利转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策略:

(一)创新企业的管理观念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进步,市场也在永恒的变化,保持以往的管理观念必定会被市场所淘汰。以往的民营企业大多数为家族企业,要想适应经济常态下的新特点以及新趋势,企业管理必须要时刻更新管理观念,打破家族管理的制约,建立全新的企业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新形势下要对市场有新的认知,抛弃以往以低价抢占市场的方式。结构调整必定会使许多企业被淘汰,面对现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让企业结构能够符合市场的要求。

(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民营企业迫切需要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企业必须尽快引入高素质的人才。这些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工作能力,以及对资本的运作能力。不过,民营企业很难招聘到这类人才,招聘到的人才流动率较大。这类情况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才认为民营企业的前途不乐观。因此,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民营企业需要提供吸引人才的工资待遇,并给予这类人才分红、期权等激励。除此以外,对于企业内部的员工,要给予他们足够的人文关怀,关注员工的心理变化,当员工对企业有不满时,要及时化解他们的不良情绪,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怀,从而增加对企业的认同感。

(三)大力发扬创新精神

民营企业需要大力的发扬创新精神,对技术、风险、制度等进行创新。技术创新需要加大研发的力度来实现,对现有的技术不断的创新,增加生产的智能化程度,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优化现有的产业链。风险创新是指,现如今企业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张,企业的所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加大,因此企业必须具备足够的风险意识,成立专门的风控部门,严格抓好企业的信誉,保证产品的质量,对风险做好预测和预防工作,避免企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制度创新是在以往的管理制度上进行优化和调整,结合企业的发展策略以及市场的趋势,来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现代化管理制度。

(四)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

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并非闭门造车,而是需充分的考虑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动向,增加投入到一些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产品与行业当中,以便维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制定企业的战略时,要深刻的去研究市场,了解清楚自己的优劣势。战略并非有企业老板一人决定,而是让有老板带头的管理层集思广益,理性化的制定出来。就现在情况而言,经济的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是结构调整的脚步在不断加快,在调整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加大对于管理结构的优化力度,加快战略升级的步伐。

(五)加大品牌建设的实施力度

打造一个企业品牌,需要企业的管理层与员工都具备相应的品牌意识。要让企业的全体员工都明白,开创品牌是民营企业占领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的生产中,要重视产品的质量,把以质取胜的战略贯彻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除此以外,需要专注于打造企业自身的品牌,加大对于企业品牌的宣传力度,突出品牌的重点,避免品牌资源被分散,主打一个主商标以及一类名牌产品,从而提升商标的知名度。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民营企业对我国的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之下,民营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那必须尽快进行转型升级。民营企业应该向何种方向转型,如何实现转型升级,是现在所有企业家以及学者所面临的难题。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必须要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优化企业的内部结构以及经营方式,实现企业的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1] 张春华.《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09》 欧盟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充满信心[J].WTO经济导刊.2009(08).

[2] 何勤,孟泉,李倩.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劳动关系风险预测研究――基于245家企业调查数据[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11).

经济发展新形态范文4

张利珍(1989-),女,四川内江人,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风险管理与保险。

摘 要:在当今的经济形势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时科技与金融是社会发展的两大引擎,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我国也在科技金融发展方面做了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对科技发展各阶段的资金投入进行分析,同时与发达国家比较得出我国对基础阶段研究投入不足以及融资难问题,通过分析原因,得出要增强基础研究能力就要改变政府单一投入的现状,同时优化资金来源以及资金资源配置结构。

关键词:经济形势;科技金融;发展动态;融合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发展在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世界范围来看,进入新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的融合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技术层出不穷,新的金融产品也是日新月异。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发展动态以及发展的方向趋势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如何使科技与金融更好的融合并促进经济的良好发展是我们亟需探索的课题。本文通过与发达国家研究经费来源及使用情况的比较,发现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R&D经费,不仅在量上有决定的优势,而且在质上更有良好的优化配置。大量而且优化的资金投入不仅为美国的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的地位奠定了基础,而且成为近些年美国经济的增长点。

从目前情况看,虽然我国的R&D经费总量在世界上处于中上等水平,但是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非常低,并且经费的优化配置非常不合理,中国的R&D经费投入大多集中在“试验发展研究支出”,投入在产品的末端,中国的基础研究支出最为薄弱,因此造成了中国制造转为中国创造的难度非常大,中国产品附加值低,只能通过较低的人力成本取得收益。因此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并且优化资金来源及资金的投入方式。

二、我国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动态

科技金融是金融资本促进科技创新以及帮助研究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简单说来,就是金融促进科技的发展,科技成果的产生离不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所以我们从高技术产业出发,探究科技金融发展的动态,通过总结我们得出:在当今形势下科技金融具有以下特征:

(一)我国科技与金融发展稳步增长,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升高,从1995年的0.065增加到2011年的0.187,比重增长了将近二倍,由此可见我国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同时优化了产业结构,促进了企业的转型。

(二)我国R&D经费投入以政府为主,企业投入严重不足,但这一现状在逐渐改变,企业投入所占的比例逐渐提高但仍然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并且R&D经费投入的分配不合理。比如2011年我国R&D经费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研究经费的分布结构为4.7%、11.8%、83.4%,由此可见我国经费的投入大多集中在“试验发展研究支出”上,照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我国企业主要侧重于试验发展活动,因为试验发展的投入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基础投入的高风险相比,能获得不错的收益,但也照成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及有效专利水平不高,基础研究非常薄弱,产品的附加值较低。

(三)高科技企业中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例高,无形资产往往高于有型资产。传统型企业在创办时大多以设备、机器等有型资产为主,而在高技术企业则不同,在中国的科技型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有形资产规模小,通常拥有的是专利权、知识产权、非专利技术等,由于无形资产占比高,也就造成了高风险性。

三、我国科技金融发展问题及分析

(一)R&D经费总量与分配不合理

我国的R&D经费从1995年的384.67亿元到2011年的8687.01亿元,扣除CPI的增长也是有了不错的提高,从另一个角度分析,R&D经费占GDP的比重来看,从1995年的0.0085到2011年0.0185,也有了不小的提高,所以我国高新技术研发投入量是在稳步增加,从市场上来看,我国的高技术企业的发展良好,并且其主营业务收入也在稳步提高。

但与发达国家比较来看,还是有很大差距,并且相关投入的分配也不合理,资金的来源也没有优化,政府负担绝大多数的研发资金。在资金分配方面,以2011年为例,美国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研究的百分比分别为16%、23%、61%。然而在我国以上三种研究支出比例为:4.8%、11.8%、83.4%。由此可见我国的R&D经费投入大多集中在研发的末端——试验发展研究,这就决定了我国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现状,这也是我国产品低附加值的根本原因。

(二)高技术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经历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当今无论世界上还是我国,银行业都高度重视风险控制,普遍以安全性为经营第一原则,严格实施贷款责任人追究制度,减少银行的坏账率。由于科技金融存在高风险,使得高科技中小企业要获得贷款,尤其是研发贷款非常困难,这就制约了我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从另一方面讲,目前政策鼓励银行向高科技中小企业贷款,有相应的扶持,通过贷款支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为新的生产力以及高科技产业得到发展时,虽然银行承担了高风险,但是因为我国贷款利率的管制,也无法实现与风险对应的收益,这就势必降低银行实施贷款的积极性。

四、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增大基础研究投入量,提高企业投入积极性

我国应该完善产学研相结合体系,从世界发达国家来看,企业是研发的主体,我国也应该通过鼓励企业自身进行基础、应用、试验发展全链条研究,再通过完善的专利保护体制,合理的技术转让条例保护企业的研发利益,增加企业研发的积极性。

(二)完善科技型企业贷款机制,建立市场化融资模式

由于我国金融没有完全市场化,银行贷款利率受到管制,银行的信贷收益是相对固定的。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贷款,虽然承受了高风险,但是没有得到相应的收益,违背高风险高收益的原则。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两点出发,第一,建立专门性的科技银行,专门针对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这肯定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第二,从根本上讲,建立良好的贷款担保机制,将高科技企业贷款进行市场化融资,成立对科技企业专门的审批机制,适当增加银行的自,此外还可以让民间资本参与其中,让政府和民间共同促进科技金融的发展,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

基金项目: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低碳经济浪潮下科技金融的发展动态及融合趋势,CX2014SP124)资助。

参考文献

[1] 赵昌文.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6

[2] 房汉廷,关于科技金融理论、实践与政策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10)

[3] 约瑟夫·熊彼特.何畏,易家详译.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40-60

[4] 索洛.对增长理论的贡献[J].北京:经济学季刊,1956,(2)

[5] 王新红.影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能力的因素分析[J].经济特区,2007,(10):270-271

经济发展新形态范文5

一、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必要性

发展供应链金融是促进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推进,将实现客户的批量拓展,增加新客户、新账户,进一步夯实客户基础;通过量身定制服务方案,制定差别化信贷政策,提升客户粘性,增强客户忠诚度;通过交叉销售,提高客户产品覆盖率,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通过建立链式营销服务平台,实现资金体内循环,带动对公存款、中小企业贷款投放、中间业务及个人业务等的协同发展,满足客户多元化融资需求,提高商业银行综合收益。

二、供应链金融发展思路和目标

商业银行通过为链条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来满足核心企业优化产业链条的需求,围绕产业-金融-链条,建立覆盖境内外、大中小微全量客户、线上线下的统一服务平台,实现一体化、自动化、专业化、差别化的“四化”目标,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的水平。

(一)服务平台一体化

建设客户界面友好、操作便捷、客户体验统一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实现“境内外、本外币、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提供“投资-融资-结算-管理”的一揽子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实现供应链业务一点接入、条线联动机制。

(二)业务操作自动化

对外,商业银行与核心企业(平台)合作,整合双方资源,通过系统对接共建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供应链管理平台,为核心企业上下游客户或平台上的交易客户,提供全流程网上操作的金融服务。对内,商业银行业务受理电子化,银行子系统交互友好,实现贷款受理、尽职调查报告、业务申报,合同签约,贷款投放还款等各环节全流程电子化,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三)服务模式专业化

制定供应链业务专项政策和产品管理办法。组建供应链金融专营团队,整体解决客户供应链金融服务需求,选择供应链链条成熟、完整且链条企业较多的核心企业(平台)进行营销拓展。

(四)风险控制差别化

设计单独的供应链企业评级评价体系,创新整个链条进行整体授信机制,建立供应链融资预警平台,给予专项的信贷政策。深入研究核心企业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流”特点,实现经济资本占用精细化参数设置,探索建立相应风险预警机制,建立个性化、灵活的风险补偿和风险缓释方案。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

(一)供应链融资线上化趋势

供应链金融线上化顺应了互联网+的社会发展,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思维和技术与银行核心业务进行深度整合,通过银行系统与核心企业、核心平台系统对接,实时交互数据和信息,为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提供全流程在线操作的网络融资服务。

网络供应链融资在银行服务日趋同质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开启了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在服务模式方面,银行与核心企业双方平台融合为一个新平台,“三流”数据全面共享,流程齿接、信息实时交互,银行深入了解每个平台的经营情况、业务流程、发展阶段和金融需求,为核心企业提供有针对性地量身定制的综合金融服务。在业务模式方面,整合银行与核心平台资源,在贷前客户准入、贷中交易信息确认、贷后风险预警、逾期处置等各环节合作发挥双方优势,链条企业借助核心企业信用和交易数据增信,以较低的融资成本解决资金问题。在业务操作方面,银行与合作企业(平台)、物流、保险、借款人等互联互通,信息数据自动驱动业务,全流程在线方便快捷,提升银行集约化经营能力。在风险控制方面,运用交易、物流、保险等相关数据信息,自动预警、远程视频监控、共同控制风险。

(二)链式营销趋势

从营销单一企业向营销整个链条转变,“一链一策”地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定制产品,开展链式营销;转变服务理念,由简单的银企关系向协作发展转变,改变传统的企业提出需求、银行提品的合作模式,转为核心企业向银行提供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业务信息及数据,银行与核心企业共建供应链管理平台,在有效控制“三流”的基础上,为整个链条提供全方位的综合化金融服务,实现银企共融、协同发展。

(三)专业团队服务趋势

组建总分支各层级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专业团队,打破传统条线管理,由专业团队负责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营销和管理,负责辖内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营销、方案制定、产业链分析研究、线下产品线上迁移推广等工作,提升供应链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实现专业专注管理与服务。

经济发展新形态范文6

关键词:产学研;产学模式;校企合作

一、新时代产学研的内涵

产学研即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等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随着技术发展和创新形态演变,政府在创新平台搭建中的作用,用户在创新进程中的特殊地位进一步凸显,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形态正推动科技创新从“产学研”向“政产学研用”,再向“政用产学研”协同发展的转变。

二、产学模式

1、创新战略联盟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一种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开展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是提升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有效形式。例如“推进产学研合作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建立的4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集中了26家龙头企业、18所一流大学和9家骨干科研机构,构建了科研、设计、工程、生产和市场紧密衔接的完整技术创新链条,有效解决我国产业集中度分散、技术领域原始创新匮乏、共性技术供给不足、核心竞争力受制于人的突出问题。

2、1+1+1平台

1+1+1联合创新平台是一种政府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是由政府、高校或科研院所、当地企业三者共同建立的研究院、研发基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技术创新机构,现已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

3、与地方对接合作

这是高校科研院所利用自身科研创新优势全方位服务于社会的一种较高模式,是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整体对接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不同于与企业单一合作的简单模式。

4、校地共建、一园多校的大学科技园

立足本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以名校为依托,整合高校与地方资源,采用校地共建、一园多校的大学科技园模式,促进研发和成果转化的研发平台、孵化平台和产业化基地的建立。

5、政用产学研协同,推动创新时代的创新

信息通讯技术的融合和发展消融了信息和知识分享的壁垒,消融了创新的边界,推动了创新形态的形成,并进一步推动各类社会组织及活动边界的“消融”。如果说创新是工业时代沿袭的面向生产、以生产者为中心、以技术为出发点的相对封闭的创新形态,创新则是与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相适应的面向服务、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开放的创新形态。知识社会环境下的科学、技术、管理共同塑造了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重新定义了创新中用户的角色、应用的价值、协同的内涵和大众的力量。政府在创新平台搭建,用户在创新进程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信息时代知识社会下创新形态的转变也推动了科技创新动力从”产学研“向”政产学研用“,再向”政用产学研“协同发展的转变。

6、政产学研金五位一体,推动区域经济提升

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采用集官产学研金五位一体,经常性地开展产业技术培训讲座、专题知识讲座、实际操作培训、行业科技咨询,帮助区域内成员企业解决各种实际应用中碰到的技术难题;推介联盟成员的科技成果,促进官产学研各方沟通,推动区域块状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

三、产学合作

产学研合作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这从根本上为了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产学研结合,是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途径。企业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具有独特的、学校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种结合倘若停留在企业提供实训场所,参与指导实训等内容的层面,不能深化内涵,在经济高速发展、市场逐步成熟的今天,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将很难实现办出特色的目标。

搞好校企联合、产学结合,重要的是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让企业自觉地、主动地为人才培养作贡献;而其中的关键是互利互惠。

这种合作教育模式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教务长赫尔曼・施奈德开创,他于1906年在辛辛那提大学推行了第一个合作教育计划。1983年成立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标志着合作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潮流。麻省理工学院实施本科生科学研究计划,明确规定大学生的学习内容除了课程学习之外,还有科学研究方面的学习和任务;德国所谓的大学教育的第,就是指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过程;英国大学则实行工读交替制,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要到与本专业有关的企业部门工作一年或两年,这已经成了制度。实践证明,它是国际公认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最佳途径。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引进合作教育。1991年4月在上海成立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1997年10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九・五”期间在全国28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试点工作。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长期以来产学研合作教育一直被作为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模式加以推广,而在本科教学实践特别是重点院校的教学改革中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应用,这是一个误区。

校果网的线上智能匹配、高校及时了解市场需求、线下牵线搭桥的产学研服务模式得到了领导和高校老师的一致好评。高校着重于实验室研究,和企业的市场导向性技术相脱节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参考资料:

[1]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视角下的科技创新体系.移动政务研究.2009-11-06[引用日期2013-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