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的核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行政管理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行政管理的核心

行政管理的核心范文1

一、理论创新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机制的经济体制。政府作为参与市场活动的主体之一,管理和服务是其基本功能。我国政府对市场经济的管理部门目前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侧重资源分配性质的部门,其手中掌握了大量市场资源、要素的直接配置权力。如发改委、财政、金融等部门。二是侧重依法规范性质的部门,其拥有法律赋予的对企业违法市场行为进行监管、规范和惩处的权力,包括工商、质监、物价等行政执法部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和企业对政府在经济发展领域的职能履行又衍生出新的需求,这就是资源整合职能,其主要职能内涵就是政府在履行资源配置和行政监管职能的同时。通过信息、规划调控、政策引导、行政指导、政府采购、项目发包、特许经营、环境营造、基础建设,以及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培育等柔性政府行政举措,促进存在于市场内的各种资源,包括各种行政资源,改变其一维、单向、分散的存在状态,向世界经济调整趋势、国家产业发展导向、区域经济规划方向、地方市场紧缺项目的三维流动、多向集聚和无障碍整合,从而有效刺激新经济增长点的产生和区域内商务成本的降低、企业获取资源能力、效率的上升,通过实现经济的不完全依赖于新增投入的内涵式增长。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急迫要求工商部门从更高更广的角度审时度势,既从国际间产业分工、投资分布,又从国内区域梯度发展的需求出发,调整工作思路,从资源整合的新高度,创新对产业、行业、企业服务机制。

工商部门因市场经济发展而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就是工商部门改革的指向标。近年来,随着市场发育程度的提高和政府治理模式的改进,工商部门的职能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并克服广为诟病的“重监管、轻服务”甚至是“重收费、轻监管”问题,高举服务旗帜,在坚持“四个统一”,推进“四化建设”,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以降低企业准入门槛和成本、构建企业诚信体系以实现企业分类监管、推动新农村建设以贯彻城乡统筹战略、实施品牌战略以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开展食品安全工程以维护消费者权益,规范自身行政行为以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以适应和满足市场的需求和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需要和冲动,以期在履行监管与服务两项基本职能中寻找统一和平衡点。这些职能的调整都应视为工商部门在继续依法履行行政监管的同时,创造性构建资源整合职能体系的探索性举措。这些举措也在实践中得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市场的一致欢迎。因此,主动树立资源整合理念、履行资源整合职能,将是工商部门未来在政府机构改革和部门排序中,获得有利位置的极其重要的举措。

二、决策基础

在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指导下,影响各级工商部门未来发展的环境变量、资源变量,或者说全局工作决策的基础,主要有六个方面。对这六个方面变量进行战略思维,使部门加快完成适应过程,谋划职能调整方案,创造新的工作领域、工作体制机制,进而不断开拓新局面,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在全国的统一停止征收。这不仅表明了政府要在商业运营活动的便利性、市场准入和税费制度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更加良好的服务的决心,更直接带来了工商部门收费职能的灭失,公共财政对工商经费供给体系的调整,以及工商部门职能体系重构、行政力量重新分配的迫切需求。

(二)国家工商总局新“三定”方案的出台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压力。新“三定”方案中并没有明显反映出“大部制”改革的走向,但已经开始比较明确地反映资源整合的职能导向。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也即将启动,各级工商部门如果不能在巩固法律法规赋予的执法地位的同时,有效获得政府在促进资源整合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则部门仍有被“边缘化”的危机。

(三)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的决议。以城带乡、以工补农、三化联动、城乡统筹,这个我国未来发展的大局也就是各级工商部门今后履行服务职能、促进资源整合的主战场之一。全国工商系统过去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做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工作,算是先行了一步,耳前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深化和继续落实的问题。

(四)应对金融危机和国际经济势力的重新组合。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恶化,石油危机、粮食危机、美元贬值等因素导致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这种压力如果在工商的职能履行上得不到充分响应和体现,那就直接意味着我们的服务方向和能力出问题了。

(五)各级政府分管领导的工作理念、工作方式。政府分管领导即代表政府直接抓工商工作的最高领导,其思路就是工商部门在履行基本职能的同时如何更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其对部门的看法就是政府对部门的看法,另外,分管领导又是部门履行职能和发挥作用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适应其要求并主动工作,是部门的份内之事。

(六)目前全国各级工商队伍的现状。人员年龄结构老化、人才储备不足,工作能力尤其是工作视野、创新能力、组织策划能力、行政效能、吃苦耐劳精神等有待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一个部门必须要培养一批既能认认真真埋头拉车,又能与时俱进抬头看路,及时根据国内外政治经济格局变化进行战略思维的领导干部。开展各类领导干部培训,将是建设一批战略思维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领导干部队伍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三、改革路径

工商部门在履行好传统的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的同时,应该按照构建资源整合职能体系的思路,推进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指导体系建设。解决好在监管过程中和行政行为相对人之间的矛盾。

行政管理的核心范文2

时代背景: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管理的主要特征

一是管理主旨多元化。上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体制改革使得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有效的社会管理协调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成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因此,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社会管理”这一概念。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把社会管理列为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并把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各级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位一体”的建设框架,这标志着社会管理不再单一地以服务经济发展为主旨,而是以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为主要价值取向,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领域。

二是管理主体多元化。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的关键在于构建科学的管理模式,形成有效推动和谐发展的良好管理格局。根据政府和社会力量在社会管理中地位与作用的不同,社会管理大致可划分为三种模式,一是政府主导、社会协助;二是国家和社会、政府和公民分工协作;三是社会主导、政府协助。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社会的多元化使得全能政府模式随之改变。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高度指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这意味着新时期我国社会管理开始向以党的领导为核心、政府为主导、社会协助的多主体管理模式、即第一种模式转变。

三是管理手段多元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管理以行政手段为主,管理方式是自上而下的“指挥式”和“控制式”。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单一的行政手段已无法适应社会管理需要。当前,政府管理手段多元化特征明显:如进一步做到政务公开,打造透明政府;加快推进民主进程,在保留适度强制干预的同时,加强沟通协调;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等。

以上的发展趋势也表明,经济增长本身并不能完全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经济越发展,社会管理越重要。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社会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公民社会远未形成,社会管理中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又使得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凸显;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值也随之提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可以说,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规律。

内在联系:司法行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及其特点

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然要求提升社会管理的法治化水平,走法治模式。司法行政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其权属的特殊性为其参与社会管理奠定了根本基础,提供了广阔空间。

从渊源上讲,司法行政的产生是司法与行政相分立、司法行政与司法业务相分离的产物。司法行政最基本的涵义,是指与司法有关的行政或行政管理。因而具有两大功能:一是司法保障功能,主要是从事司法裁决的执行;一是法治服务功能,主要包括法律服务、法制宣传教育等。这两大功能使司法行政具有准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双重属性,被赋予了客观公正执法者和管理服务社会行政者的双重身份。前者主要通过刑罚执行实现法律对社会越轨行为的纠正,后者则使司法行政机关承担着大量直接面向社会的公共法律事务。这使得司法行政工作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社会管理法治化和法治建设社会化有机融合的重要领域,是沟通法治与广大群众的重要桥梁,是社会管理实现法治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司法行政权的特殊性使司法行政参与社会管理成为可能,并具有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及特点:

从功能性质上看,司法行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具有基础性和实战性。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最核心的价值就在于社会秩序的维系。正如亨廷顿所说,“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首要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建立合法的公共秩序”。当前,我国“三期”特征仍然明显,发挥司法保障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司法行政能否做好罪犯劳教人员、社区服刑人员以及刑释解教人员等特殊人群的教育转化、帮困扶助等工作,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是维系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同时,社会稳定的关键还在于社会基层的安定。司法行政通过遍及全国城乡的人民调解以及法律服务工作,及时发现、疏导、化解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纠纷,减少社会矛盾积累,在动态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社会基层的稳定。司法保障功能和法治服务功能使司法行政直接进入社会管理,并呈现出基础性、实战性特色。

从工作对象上看,司法行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司法行政工作可以说是直接面向社会、直接面向最广大群众。只要社会各阶层需要法律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就有可能成为司法行政的工作对象。从实践层面来看,司法行政通过开展民主法治村(社区)的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进程,提高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依法协调社会关系、依法自我管理的能力,为公民社会的成熟提供有效的基层组织载体;通过实施法律援助,社会弱势群体平等进入司法范畴,完成了公民权力从形式平等到实质平等的质的飞跃;通过不断完善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大调解”机制,形成依靠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多方参与的调解方式,这既化解了社会矛盾纠纷,其内在、本质意义则在于推进社会管理新格局的形成,等等。司法行政工作的社会性使得司法行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具有明显的普遍性和广泛性特征。

从实际效果上看,司法行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具有长效性和治本性。法治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形成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法治化,这除了立法层面法律体系架构外,还需要通过法治实践形成人人知法守法、各方面严格依法办事的良好局面。特别是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更加需要加快法治实践步伐,在加强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等“软件”建设上下功夫。司法行政机关作为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主导部门,通过开展全民普法,促进全社会法律素质的提高和法制观念的养成,这对于安定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和谐、推动经济发展有着根本性作用,这充分体现了司法行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的长效性和治本性特征。

具体路径:以创新的思路推动司法

行政参与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

路径一:以主动服务的思路降低转型风险。坚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才能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根本保障。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仍是刻不容缓战略任务,仍需司法行政提供优质高效法律服务,以降低转型风险。一是降低企业转型风险。二是降低政府决策风险。三是推动法律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路径二:以一体化的思路做好特殊人群的教育改造、帮困扶助工作。要以“首要标准”统揽特殊人群管理的各项工作。一方面,及时转变工作理念。强化“人本型”、“和谐型”理念,在做好管控的同时,加强心理矫治和引导,加大技能培训和帮扶力度,特别是对刑释解教人员的管理,坚持“给出路”的原则,最大限度理顺不满情绪,最大限度减少社会反抗,实现管理效果最大化。另一方面,着力形成“一体化”治理模式。针对特殊人群管理工作涉及面广的特点,在系统内部,做到监狱劳教、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的紧密衔接、不留空挡;在系统外部,加强与公、检、法、工商、税务、民政、银行间的协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强化社会协同,运用社会力量提升教育改造和服务管理水平。要及时转变工作方法。建立与开放、动态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工作方式,以做好特殊人群的衔接管理为重点,加快推进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异地委托管理试点工作,加强社区矫正教育管理中心、安置帮教基地等工作载体建设,不断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

路径三:以精细化的思路大力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一方面,推进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化。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纠纷涉及多样化矛盾主体、多层次社会关系、多领域利益冲突,这就需要不断优化调解组织网络,形成更为协调有序的工作体系。另一方面,推进网格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新模式。网格化管理是精细化管理的一种方式,也是目前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方向。调解工作要“嵌入”当地网格化管理模式中,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对社区进行细化,每个网格责任区配备相应调解员,确保全面有效地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路径四:以集约化的思路提升为民服务的效能。把满足群众利益诉求,维护好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司法行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追求,努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司法行政服务为民体系。一是要善于促进法律服务资源集聚,构筑“大服务”格局。如将法律援助中心、专业性调委会、法律服务工作室等部门加以整合,为群众搭建“一站式、窗口化、综合性”的司法行政服务平台,形成司法行政提供法律服务的整体优势,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满足群众多元利益诉求。二是要不断扩大覆盖面,构筑群众权益救助网络。如完善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探索在村(居)建立司法行政工作站,让基层工作站逐步成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同时,加大对困难群体的保护力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降低法律援助门槛,不断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最大限度地保障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强协作配合,构筑满足诉求的多元机制。如与公、检、法建立刑、民事诉讼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配合机制,与劳动、、工青妇、残联等部门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切实提升为困难群众依法提供救助的能力。

路径五:以系统化的思路推进法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法治文化是法治社会的内在动力、精神支柱、思想保证和文化支撑。当前,要充分发挥法治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凝聚和引领作用,就要以系统化的思路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工程。要在“普”字上下功夫,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奠定法治文化传承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加强重点对象的普法工作,加大流动人口、外来务工人员等难点群体、盲点区域的法制宣传教育,广泛传授法律知识,传播法律思想,促进领导干部依法办事、广大群众学法守法。要在“新”字上下功夫,在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中强化法治文化传承发展的物质基础。善于运用现代大众传媒,不断拓展宣传教育阵地,拓宽法制文化传播渠道,丰富法治文化产品。如整合现有资源,以规模化谋求社会影响的最大化;以政府立项、市场运营、公司运作的服务外包方式,创作具有较高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法治文化精品,增强法治文化传播的有效性。要在“实”字上下功夫,在普治并举中形成法治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积淀。不搞空洞的宣讲,通过调查研究深入把握各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积极介入党委政府难点问题,变事后被动宣传为事前主动预防,根据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及时把法律送到基层,真正做到“普法宣传到一线、普法成效在一线”,切实解决现实问题,从而使普法工作得到各级领导重视与支持,受到广大群众欢迎与参与,使法治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内在、长久的生命力。

履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职责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于加强司法行政工作社会化的问题。司法行政工作的社会性决定了司法行政工作必须走社会化道路。从实践层面来看,社会对司法行政工作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司法行政工作的支持配合还不够。当前,要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司法行政工作的社会化。如依托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切实增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社会参与度。以江苏为例,可结合全省推广的“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党委、居委会、管理服务站、综治办)社区管理架构,加强基层司法行政组织、专业社工队伍建设,增加司法行政基层一线的工作力量。又如,探索建立社区矫正工作协会,构建畅通社会各界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平台和渠道,从而共同维护好社会公共安全。

――关于提升司法行政工作信息化水平的问题。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新形势下提升社会管理效能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司法行政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手段新方法,着力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实践证明,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有力“推进器”。

行政管理的核心范文3

关键词:无形资产;核心竞争力;价值

企业的发展依靠其核心竞争力,而无形资产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与来源,其经营管理优劣作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小的依据,又时刻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一、无形资产的内涵

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按照其存在形态,可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大类。有形资产是指企业内部具有实物形态的设备、设施、货币、材料等;无形资产从会计学的角度讲,则是指企业长期使用且能以货币计量的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等,从企业资源的广义上讲,还包括人力资本、企业文化、营销网络、消费者忠诚度、长期建立起来的与客户之间的良好关系,与客户数据库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益国际化和高度激烈化。传统的国内局部市场内竞争和主要建立在规模经济上的初级竞争已逐步演变为全球市场范围内的竞争和建立在知识、专有技术和经营诀窍之上的高级复杂竞争,由此企业内部拥有的无形资源及无形资产在赢得市场占有率、取得长期竞争优势地位、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最早是Prahalad和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的,是指企业所具有的开发独特产品、独特技术以及独特营销的能力,同时还包括企业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及经营理念。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内的集体学习能力,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并且把多种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同时它还意味着对工作进行组织和提供价值。核心竞争力是沟通,是参与,是对跨越组织界限协同工作的深度承诺[2]。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能够长期产生独特竞争优势的能力,它是使一个企业能够长期为顾客提供最大价值的根本所在。但并非所有的能力都具有战略价值和潜力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竞争优势或是不能在关键领域发挥作用的能力不能称为核心竞争力。对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是识别属于企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对企业的价值贡献

虽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看法不尽一致,但一般而言,核心技术与技术创新、资源优势,环境条件与营销网络、管理协调能力、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等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一)核心技术与技术创新

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是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与此同时,企业还必须拥有持续保持核心技术的能力,即技术创新能力。包括研发能力、技术改造能力、技术转化能力、技术保护能力和技术应变能力等。

(二)资源优势

资源包括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尤其是在知识资本愈来愈重要的新时代,人力资源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造至关重要。可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的优劣,拥有核心技能而又忠诚于企业的核心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

(三)环境条件与营销网络

环境条件包括市场竞争条件、宏观经济与政治条件、社会自然条件等。在当今消费者时代,先进的营销技术甚至比制造技术更为重要。

(四)管理协调

它反映企业的资源组织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一个企业不论它拥有多少核心资源,如不能运用管理能力将它们有效地整合成一个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将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五)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特有的经营化了的知识体系,它包括企业的核心理念、观念、道德、团队精神和员工的默契度等。在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中,经营理念及由此形成的企业文化是最具生命力、最为持久、也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战胜的要素。

在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中,各个因素既可以单独为企业的价值创造进行贡献,又可以通过整合形成合力对企业的价值进行贡献,尤其是后者。前已述及,企业实质上一个资源和能力的组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企业拥有的任何一种资源或能力都可以被利用来实现一定的目的或功能,因此,企业所拥有的每一种资源都能够形成一种或几种企业能力。从而为企业进入某种现实或潜在市场提供某种机会,被企业用于参与市场的竞争,成为企业的竞争能力,形成持续竞争优势,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持续发挥功能。也就是说,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那些最基本的、企业自身所拥有的在所从事的行业中占优势地位的资源和能力所形成的、保持企业长期稳定利润来源的竞争力。

四、无形资产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企业无形资产与核心竞争力两者之间有着很多相似的属性。首先,企业无形资产的形成,是企业长期投入的结果,如品牌,商标宣传等,对于树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独特形象,营造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价值;其次,由于企业无形资产的开发主要依托于企业内部独特的经营周期、产品特性、学习曲线和员工构成和素质等,因此,它对于企业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再次,由于企业开发无形资产如技术创新投入,品牌的广告宣传投入,营销渠道的建立等具有较大的产出风险,因此,它决定了企业无形资产的稀缺性,并且在转让中由于供给的这种稀缺性又会带来巨大的回报;总之,由于无形资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诸多特征。因此,企业开发和管理运作无形资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培养核心竞争力、发挥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过程。加强无形资产管理,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有效途径。其关系程度表现主要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小的依据是无形资产的质与量

一个企业无形资产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已成为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的标志。先进企业占领市场的手段主要不是靠增加资金投入,而是靠无形资产经营取胜、在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时,无论是采用价值链分析法、技能分析法、资产分析法、知识分析法、顾客分析法、竞争差异分析法、还是采用层次分析法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衡量方法、都必须关注企业的竞争环境、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网络等无形资产或无形资产的构成要素。因此,无形资产的质与量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小的基本依据。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体现为创造和提升无形资产能力的大小

作为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的智力、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等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的一组技能和知识的集合,这种能力使企业能长期保持其竞争优势,因而是一种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而且,就其实质而言,这些能力都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小的关键是企业所拥有和创造无形资产能力的强弱,企业为了保持其竞争优势和盈利能力,就必须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和形成无形资产,以形成企业盈利的独特优势。

(三)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资产是无形资产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盈利能力的扩大和价值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拥有的无形资产本身的价值。有资料表明,20世纪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有5%依靠科技的进步,而现在这一比例在发达国家已达70%-80%。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谁掌握的专利,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越多,谁就越会走在世界经济的前列。当前,企业间的技术贸易,特许经营等无形产品的生产与交易正日益成为企业日常经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盈利能力远远高于有形产品的生产活动,对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某些知识型企业的产品直接体现为不具有实物形态的知识产品,如设计方案,咨询方案等;二是高科技企业生产的产品其价值体现在产品所包含中的知识,技术等无形因素上,如软件业、网站等高科技企业;三是即使是传统产业,在新经济条件下其产品也呈现无形趋势,如通过生物技术改造生产的转基因食品,其价值也明显地体现在食品所包含的转基因技术之上,而这类企业的价值远远高于传统产业。正是由于拥有了独特的无形资产,才导致这些企业形成了特有的核心竞争力。

行政管理的核心范文4

关键词:图书馆 中小型 核心竞争力

一、北京市图书馆发展现状

(一)北京市的图书馆总体状况

2011年北京地区共有图书馆7309个(包括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其中公共图书馆(室)340个,科学研究机构图书馆454个,学校图书馆1087个,其他机关企事业单位图书馆5428个。北京图书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在北京市庞大数量的图书馆中,像中国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这样的大型图书馆还是占少数,绝大多数是中小型图书馆。这些中小型图书馆的藏书数量一般在几万册到几十万册。在数字化与信息化时代,中小型图书馆面临资金、市场、人才等多种挑战,发展前景并不乐观。因此,非常有必要探讨北京这些数量众多的中小型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构建问题。

(二)北京市图书馆的数字化状况

进入21世纪,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发展日新月异。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市政府提出了一系列信息化方面的政策。于此同时,北京市也不断加大对信息基础建设方面的投入,来提高北京的信息化水平。数字图书馆作为北京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发展速度非常快。

目前,北京市已经建成并运行的数字图书馆主要包括:国家级的数字图书馆,如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科院国家数字图书馆。此外,各行业性质的数字图书馆系统、高校图书馆系统与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系统。另外,还有企业所建立的商业性质的数字图书馆。北京市目前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数字图书馆数量与质量皆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在数字化水平方面。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科院国家数字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数字化服务手段、服务内容等方面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这些不同种类的数字图书馆可以为各类读者提供更为专业、快捷、方便的文献信息服务。

二、中小型数字图书馆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中小型图书馆所面临的数字化方面的挑战

数字图书馆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产物。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北京市涌现了像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科院国家数字图书馆等这样一类大型数字图书馆。由于数字图书馆指的是将图书馆的现有资源以数字化的方式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因而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为迅捷、广泛的信息服务。随着信息化程度提高,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将会转向数字图书馆。这就给中小型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挑战。可以说,中小型图书馆在知识经济与信息化时代最大的挑战就是图书信息资源数字化方面的挑战。

(二)中小型图书馆遇到的资金方面的挑战

在知识化与信息化时代,各类出版物种类与数量大幅增加。无论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还是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在种类与数量方面每年都在大幅增长。此外,期刊、报纸等数量与种类也在每年增加。另外,图书、杂志等印刷品的价格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增长,而且年均增长的幅度较大。以图书价格为例,上世纪90年代图书价格比上世纪80年代的图书价格增幅超过10倍。进入21世纪,最近10年图书价格比上世纪末又增加了6倍以上。而多数中小型图书馆的购买图书经费增加幅度非常有限,有些小型图书馆图书购买经费甚至没有增加。导致图书的采购的种类和数量一直都在下降。

(三)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图书馆所面临的技术方面的挑战

第一,传统图书馆所面临的数字化挑战。数字图书馆使传统图书馆从单一的藏书馆扩展为信息服务的场所,即集交流、贮备和传递为一体的新型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对知识的储藏与使用模式,符合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要求,被视为21世纪信息产业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因此,中小型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型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第二,图书馆所面临的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挑战。在网络化时代,图书馆要走向网络化发展,需要硬件与软件方面的建设,这既包括计算机、服务器、工作站等数字图书馆硬件方面的建设,还包括图书馆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方面的软件建设。由此来看,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图书馆比过去的传统图书馆面临着许多技术方面的挑战。

(四)中小型图书馆所面临的市场化方面的挑战

北京市的图书馆一些属于公共图书馆性质,其它多数属于事业单位性质图书馆,如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图书馆。图书馆的建设费用与运营费用主要依赖政府财政的拨款。由于近年来,市场化改革一直在进行,社会上已经涌现出了一批商业性质的图书馆,目前运营状况也比较良好。在北京地区,一些企业建设的数字图书馆在商业化运作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在市场占有率、市场影响度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如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书生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时代超星有限责任公司等。

北京市目前一批商业性质图书馆的成功运营给目前北京数量众多的中小型图书馆未来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发展方向。但也使得大多数中小型图书馆在财政拨款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只能从市场中来获得生存与发展机会。

三、北京中小型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构建

北京市中小型图书馆数量庞大、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要在当前信息化、数字化环境中要获得生存与发展,这就需要构建核心竞争力。在信息化时代,北京市中小型图书馆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环境所带来的有利条件,及时调整发展策略,以适应新的信息环境的需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目前,中小型图书馆主要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来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一)做好中小型图书馆的特色信息资源建设

北京市中小型图书馆与大型公共图书馆相比,在资金、技术、人才等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要明确自身定位,把主要力量放在特色资源的建设方面。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只有拥有专业化、特色鲜明的别的图书馆所没有的信息资源,才能在数量庞大的图书馆中,保持竞争优势。目前,北京市多数中小型图书馆分别属于特定行业、专业,用户群体也为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读者,因此具有专业属性强、本领域文献丰富等优势,如果能够做好用户目标定位及适度的资金投入,还是比较容易形成自身的特色文献信息资源的。由此来看,中小型图书馆要做好特色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难度也不是特别大。做好特色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就可以让有限的馆藏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为用户提供更有效、更专业、更快捷的文献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中小型图书馆的市场竞争力。

(二)通过联合提升中小型图书馆的生存能力

中小型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规模、每年的资金投入、用户群体的数量等方面,与大型图书馆都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肯定不能再走那种“小而全”的发展模式,必须走联合发展的模式。

在数字图书馆时代,只充足的信息资源量才能为用户提供高水平的图书情报服务,如果信息资源量不足,难以留住以往的客户群,开拓新的用户也会变得困难。因此,中小型图书馆之间的联合就显得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可以通过行业图书馆之间的联合,也可以通过区域图书馆之间的联合等多种方式。通过与其它图书馆进行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来摆脱中小型图书馆在信息资源方面的瓶颈。目前,图书馆之间的联合与合作,除了图书馆之间的自愿合作之外,还需要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协调与推动。

(三)中小型图书馆要积极开拓用户市场

北京作为首都,拥有丰富的科技、人才、金融及市场资源。北京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此外,北京还有数字图书馆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庞大的市场资源。北京有数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环渤海地区的高科技企业数量超过100万家。

首都有数量庞大的企业群,对企业情况需要有详细掌握,是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基础。企业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行业、主要产品、企业性质、规模、经营情况、企业文化等。只有掌握了这些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此外,还要了解企业的需求,主要包括:企业文化需求、企业产业研发需求、企业开拓市场需求等。有目的性地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通过对企业服务,不但可以得到企业经费方面的支持,还可以提高自身提供行业地位。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好北京中小型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

硬件与软件方面建设是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的前提与基础。计算机服务终端、服务器、工作站等图书馆硬件的选择,要达到经济实用,更要质量可靠。在网络建设方面,需要兼顾可靠性、经济性等原则。与此同时,要选择那些可以为图书馆的后期运营提供较好的维护服务的厂商,好的后期软硬件方面的维护服务对技术力量相对比较薄弱的中小图书馆很重要。

中小型图书馆的系统软件,应当依据本图书馆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合适的系统软件。图书馆的软件选择,应当满足图书馆的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等方面的要求。软件同时要兼顾标准化方面的要求,如要符合国际图书情报CNMARC格式及中国机读格式的标准;图书馆网络化方面的要求,如软件要支持TCP/IP协议,支持网络传输服务等;此外,所选择的软件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够满足未来一段时期的技术要求。

(五)提高中小型图书馆员的信息化服务能力与水平

行政管理的核心范文5

关键词:隐性知识;知识创新;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围内外学者对知识创新及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些学者指出:公司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公司特有的、能够给顾客带来价值的、难以被模仿的隐性知识,如微软公司的系统软件开发技术、施乐公司的复印机制造的核心技术、沃尔玛公司强大的售货及配货系统等,既然核心竞争力是一种隐性知识,那么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否有正向的影响作用?隐性知识创新的过程又是怎样?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该如何测度?对于这些问题,本文拟通过问卷调查,从实证角度展开研究,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并对我国企业实践提供指导。

1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推演

1.1隐性知识创新

正如A1vin Toffler所言,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知识型社会,知识成为拥有超常能力的源泉,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显性知识可以用正式和系统的语言表达出来,以数据、科学公式、规格、操作说明等等形式实现共享;可以比较容易地被加工、传播以及储存,隐性知识深植于行动、过程、惯例、责任、愿景、价值和情感中,隐性知识包括部分技术能力——一种非正式的、无法明确表达的技术诀窍,有多年经验的手艺师傅积累了独特的手艺,但是他无法明确表达其中隐含的科学或技术原理,与此同时,隐性知识有一种重要的认知度,它包括心智模式、信仰和一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视角,因此,它们难以明晰化,这些隐性的模式彻底塑造了我们怎样认知周围的世界,根据Lubit的分类,组织中有四种类型的隐性知识:难以表达的技术诀窍(know-how);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解决问题的方式(ways of approaching problems);组织惯例(organizational routines)。

Nonaka指出,在市场不断变化、技术不断更新、竞争者层出不穷及产品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成功将属于那些能够持续不断地创造新知识、在公司内部广泛传播新知识并迅速将之应用到新技术和产品当中去的公司,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都是知识创新中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学者对知识创新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模型。

1)SECI过程,知识创新是一个持续、自我超越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组织超越其旧边界,通过获取新场境、新的世界观、新知识而形成了新边界,Nonaka提出SECI过程即知识的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和内部化过程,经过这一过程,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成就了知识创新,社会化是通过经验共享把隐性知识转换为隐性知识的过程;外部化是将隐性知识清晰地表述为显性知识的过程;组合化是将显性知识转换成更复杂、更系统化的新的显性知识的过程;内部化是显性知识内隐为隐性知识的过程,

2)高技术企业知识创新模型,芮明杰在评价Nonaka知识创新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技术企业的知识创新模型,将知识创新的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选取、知识融合、知识创造、知识扩散和知识共享。

3)隐性知识创新过程,国内外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组织学习模型基本上都强调了组织获取知识、共享知识、融合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的获取和共享能提高组织绩效及组织创新,本文认为,隐性知识创新的过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知识吸收、知识选取、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

1.2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1.2.1 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及培育Barton从知识的角度分析公司核心竞争力,并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能给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Barton认为,核心竞争力作为知识体系,包括四个维度:①公司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公司的专有技术和科学理解力;②公司的技术系统,它引导知识创造和控制进程,技术系统中的知识,是员工头脑中隐性知识的多年积累、编码和结构化产物,这些信息系统代表累积的知识,来源于许多员工个人,因此,整个技术系统比部分总和要强大得多,这类知识包括信息(如多年来开展的产品测试数据库)和程序(如专利设计规则);③管理系统,包括正式及非正式的知识创造方式(如通过公休假,师带徒或与同伴的网络互动等活动)以及知识控制程序(如激励系统及报告结构);④与各类知识及知识创造、控制相关的公司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因此,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知识系统,

核心竞争力是公司独具的,使公司能在一系列产品和服务中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赖的关键性学识,这种学识是一组技术与技能融合的学识,而并非是拥有的一项技术或技能,摩托罗拉公司快速生产作业的能力是建立在许多基础技能、技术的综合之上的,如同一产品使得零件规格尽量雷同的设计原则、弹性原则、简明的订单系统、存货管理及供应商管理技能的综合,核心竞争力通常是公司在一个领域中从事管理或工作多年形成的、代表整个组织长期积累的学识,反映了这个组织的特点,核心竞争力使公司和他人能够显著区分开来,为顾客提供某种特殊利益,支撑企业开启未来之商机大门。

因此,公司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公司特有、能够给顾客带来价值、难以模仿的隐性知识,研究者普遍都认同这样的观点: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对知识的获取、创新和应用是发展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参见文献[14~16]等),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存在着多种办法,在培育的不同阶段,方法也各不相同,没有哪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公司,因此,公司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外部环境等加以综合考虑,芮明杰认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途径有两条:内部培育;外部交易,内部培育主要通过创新、积累整合、管理经验和知识管理来实现;外部交易主要通过兼并收购、战略联盟与合作等方式,史东明从制定好战略规则、组建专业人才团队、建立战略联盟、兼并关键技术企业、模仿创新与同场竞技五方面提出培育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2.2 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测度核心竞争力的外化体现在品牌、技术诀窍、服务专长、创新管理专长、市场网络等方面,随着公司核心能力不断巩固和发展,其经营业绩不断上升,规模不断壮大,销售额急剧增加,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有市场控制能力、赢利能力等,市场控制能力指标表示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上已经取得、与本行业第一竞争对手相比较的竞争优势,用本企业产品的中场占有和市场开拓能力两项加权综合表示;同样的市场占有率,赢利高的企业反映的竞争力就强。顾客满意度在欧美等同已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以至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将用公司的市场份额、资产回报率、平均产品价格、总体产品质量、总体顾客服务水平、利润和顾客满意度这七方面要素来测度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1.3命题的提出

核心竞争力培育中要素能力的获取、扩散实质上就是知识的获取、扩散,能力学习和知识创新是公司构建、维持和转换核心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本文提出如下命题拟加以验证。

H1 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的影响,

H1a 知识吸收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的影响;

H1b 知识选取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的影响;

H1c 知识传播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的影响;

H1d 知识共享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的影响,

2研究设计

2.1研究框架

基于文献分析、专家访谈以及小组讨论,本文构建了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模型,如图1所示。

2.2变量的测量

2.2.1 隐性知识创新的测量借鉴文献[6,7,22,23]等的实证研究结果,自编问卷,共由11道题组成,分别从知识吸收、知识选取、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四个方面来反映隐性知识创新过程。

知识吸收有4道题,分别从信息收集、敞开心扉的交谈、获取商业数据、外部知识联盟的建立四个方面反映,知识选取有2道题,依次从学习最佳方法和采取措施选取重要知识两个方面反映,知识传播有2道题,分别从通过相应的程序和渠道传播知识、鼓励员工发展自己的工作能力以不断传播新知识两个方面反映,知识共享有3道题,分别从共享创新的知识、共享信息、共享知识以形成技术诀窍三个方面反映,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自动生成变量的得分,2.2.2公司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测量 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测量借鉴史东明、黄继刚、许召元等的相关研究,自编问卷,共由7道题组成,分别从市场份额、资产回报率、平均产品价格、总体产品质量、总体顾客服务水平、利润和顾客满意率等方面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进行测量。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自动生成变量的得分。

2.3研究样本

本研究的样本主要面向企业高级管理人士(总裁、董事长、总经理),调研主要在上海、北京、江西和浙江四地分批进行,持续时间为8周左右,共发放问卷570份,回收问卷389份,对不符合要求的样本以及重复的企业进行剔除,共获得有效样本307个,同收率为68,25%,有效率为78.92%,均处于较理想的水平。

从调研样本分布特征的结果看,在公司的产权结构样本分布中,同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占比较大,达到73%,在公司规模的样本分布中,年营销额在500万~3千万和3千万~2亿的公司所占比例为56.7%,说明中等规模的公司占大多数,在公司成长性的样本分布中,近三年平均发展速度为6%~20%,即中等成长性的公司占大多数,在公司组织结构的样本分布中,70%以上的公司采取了直线职能制和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被调查公司在成立年限上分布较均匀,总体上看,所调查样本在公司性质、规模、成长性、组织结构类型和成立年限方面都有一定代表性。

2.4样本的信度与效度

2.4.1 隐性知识创新问卷指标的信度检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隐性知识创新的所有11个问题项的α系数和分半信度值分别为0,908 0和0.8563,按隐性知识创新的6个分项来看,知识吸收4个子指标之问的内在一致性检验系数是0.7913,同时相关性和“系数没有较大的变动,因此知识吸收的4个子指标能够很一致地反心知识吸收的特征;知识共享的3个子指标之间的内在一致性检验系数是0.801 9,同时相关性和α系数没有较大的变动,因此知识共享的3个子指标能够很一致地反应知识共享的特征;知识选取和知识传播的两个子指标的内在一致性检验系数在0.7上下,相对小于知识吸收和知识共享的内在一致性检验系数,但考虑到隐性知识创新的总体内部一致性检验系数较理想,认为隐性知识创新各分量表的信度分析是可以接受的,各分项的Guttman分半信度值与Cronbach的α系数无显著差异。

2.4.2核心竞争力形成问卷指标的信度检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核心竞争力形成的7个问题项的α系数和分半信度值分别为0.840 0和0.7910,同时相关性和α系数没有较大的变动,因此核心竞争力形成的7个子指标能够很一致地反应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特征。

2.4.3效度分析建构效度检验的对象是各分量表,包括隐性知识创新的四个分量表:知识吸收、知识选取、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以及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分量表,建构效度检验结果表明,除了核心竞争力形成这个分量表所对应的相关矩阵有两个特征值大于1之外,其余各分量表对应的相关矩阵都只有一个特征值大于1,表明核心竞争力的建构效度还欠理想,而其余分量表都有良好的建构效度,对核心竞争力的因素载荷进行斜交转轴变换后,发现H5即总体顾客服务水平这个题项在第二个的载荷有0.914,在去除H5这个题项后,核心竞争力分量表对应相关矩阵的前两个特征值分别为3.231和0.845,表明修正后的量表已有良好的建构效度。

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分量表尽管在建构效度上存在不足,但信度分析部分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0 0,具有相当理想的信度,敏感性分析表明,修正前后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分量表对总体结果并没有造成显著的差别,故为了方便起见,以下的分析还是采用原来的量表。

3研究结果

本研究样本中各变量的信度、建构效度均达到可接受的水平,运用因素分析分别对隐性知识创新各分项与隐性知识创新之间的相关关系、核心竞争力各分项和核心竞争力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再运用回归分析分析隐性知识创新对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的影响关系。

3.1 因素分析

本部分因素分析主要利用SPSSl1,5因素分析方法,3.1.1 隐性知识创新因素 KMO系数0.816,BTS显著性系数0,000,因此适合隐性知识创新总因素,以隐性知识创新四个分项(知识吸收、知识选取、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因素)为基础,求隐性知识创新总因素,从表1可以看出,隐性知识创新各分项与隐性知识创新的相关系数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隐性知识创新总因素解释了总方差的52.34%。

3.1.2 核心竞争力形成因素KMO系数0.838,BTS显著性系数0.000,因此适合提取核心竞争力形成因素,从表2可以看出,核心竞争力形成各分项H1市场份额、H2资产回报率、H3平均产品价格、H4总体产品质量、H5顾客服务水平、H6利润和H7顾客满意率与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相关关系系数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核心竞争力形成总因素解释了总方差的51,63%。

3.2 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3.2.1 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相关关系分析表3显示,知识吸收、知识选取、知识传播及知识共享与核心竞争力形成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隐性知识创新的四个分项都与核心竞争力有显著正向关系,在只考虑两两关系而忽略其他变量影响的情况下,隐性知识创新各分项与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相关关系由大到小分别为知识共享、知识吸收、知识传播和知识选取。

图2描述了知识吸收、知识选取、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两两的关系图以及总体隐性知识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的相关关系。

3.2.2假设的验证通过对各变量的两两关系的相关分析,本文提出的假设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分析结果如下。

1)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本文假设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影响(H1),由总体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回归,标准化的卢值为0.408,t统计量为7.813,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有着显著的正向关系,故假设1获得支持,

2)知识吸收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本文假设知识吸收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影响(H1a),知识吸收与核心竞争力形成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74,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知识吸收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显著的正向关系,故假设1a获得支持,

3)知识选取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本文假设知识选取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影响(Hlb),知识选取与核心竞争力形成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04,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知识选取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显著的正向关系,故假设1b获得支持。

4)知识传播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本文假设知识传播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影响(Hlc),知识传播与核心竞争力形成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17,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知识传播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显著的正向关系,故假设1c获得支持。

5)知识共享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本文假设知识共享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影响(H1d),知识共享与核心竞争力形成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90,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知识共享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显著正向关系,故假设1d获得支持,3.2.3 变量问的影响效果分析从总的影响效果看,在我们的模型中,知识共享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知识吸收和知识传播,最小的变量是知识选取。

4结论与讨论

研究隐性知识创新对公司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目的在于为我国的公司在实践中如何促进隐性知识创新,从而形成公司核心竞争力,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提供一些思路,研究表明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因此,为了形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在日常实践中应加强四个方面的工作。

(1)知识吸收,隐性知识吸收在培育公司竞争优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公司的知识吸收阶段,既要注意从实践中得来的一手知识的收集,也要重视资料等二手知识的收集;不仅要注意企业的主动吸收知识,也要注意建立稳定、牢固、多渠道的知识库,知识的吸收可通过搜寻、购置、招募、学习等方式进行。

(2)知识选取,对公司来说,对知识进行选取分析是非常必要的:①搜集到的知识,往往是数量上的积累,对知识的正确性、条理性和系统性并无一定的要求;②对于不同的获取主体来讲,吸收的知识对企业而言有很多是没有用处的,必须对这部分信息进行有效地剔除,以减少和降低知识管理的成本,同时还可以提高内部知识应用的效率,知识选取的方式包括人工分析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知识自动分类鉴别系统。因此,公司应采取措施选取重要知识。

(3)知识传播,为了使公司的隐性知识成为核心竞争力,公司应不遗余力地传播隐性知识,编写及研究公司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传播隐性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并传播公司惯例是另一有效途径,知识传播有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之分,正式渠道多依赖于企业或组织拥有的设备、技术基础和规则制度进行,非正式渠道则多依赖于私人关系的建立和个人间良好的沟通能力,从根本上讲,知识传播是知识共享的前提,解决了知识在企业中的循环问题,为企业知识创新奠定了基础,许多最新、超前性的隐性知识或介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知识,不易从正式渠道获得,但个人间通过直接交流,借助于语言、体态、情感、示范等隐性表达方式的综合作用,容易使对方领悟出隐性知识的本质,从而达到共享这些隐性知识,除了正式的组织结构,非正式的个人网络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作用对隐性知识的传播尤其重要,要构建人际网络,公司必须建立使人保持联系的机制,例如,频繁地将人员从一个子公司调换到另一个公司,给员工的职业生涯提供了机会,使他们获得了在许多国家工作的经历,除了调换,培训周(或月)、知识集市、研究会、顾问班子等这些形式给不同的下属提供了机会:碰面、交流观点、成为熟人、以后共同工作或者即使不在一起工作也能交换看法,这些活动支持的个人网络对培养知识共享,特别是隐性知识的共享非常关键,因此,为了获取有利于提高公司竞争优势的隐性知识,公司应不断发掘、培养或引进掌握一定技能和隐性知识的员工,通过这些员工的非正式网络(如与生产商、客户、竞争对手、公共研究部门及个人等的交往)来加速隐性知识的传播。

行政管理的核心范文6

公立医院作为卫生服务事业的主体,其职责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在公立医院的改革中,政府的主导思想是要让公立医院将原有的体制改变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在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医院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其社会责任的现象。例如,医疗服务资源配置不均等,医院出现“富人俱乐部”,医生频开“大处方”诱导需求,医院因病人付不起医疗费而拒绝收治等,这类情况已发展到了屡见不鲜的程度。许多人认为公立医院的这些趋利行为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人们开始对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和价值取向进行重新审视。

从表面上看,公立医院要想获得经济效益就必须以牺牲其社会效益为代价,但笔者认为,公立医院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其培养和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这将是新时期的医院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源源不断获得收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法宝。

1 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将核心竞争力这一理论应用于医院管理中,可以这样理解:它是医院特有的、占据领先地位的,经过长期积淀融入医院内质的,并通过管理整合,能为医院创造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医院核心竞争力有其各种特点。

1.1 价值性

医生是以保障人民健康并提高其生命质量为神圣职责的特殊群体,医院核心竞争力所实现的价值具有二重性:就服务对象而言,要以病人为中心,以满足病人需求为核心;就医院而言,其战略价值,能为医院创造长期性竞争主动权,在实现价值创新过程中为医院带来价值增值。

1.2 独特性

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往往是独一无二的,它是医院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深深蕴藏于医院文化中。

1.3 延展性

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基础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可使医院在相关领域衍生出更多医疗技术和服务项目,拓展新的医疗服务领域,保证医院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成功。

1.4 整合性

医院在自身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人力、资金、设施、知识等资源进行优化和有机整合,即核心竞争力不仅强调技术和技能,更强调整合优化能力。

1.5 公益性

创办公立医院作为政府间接调控医疗服务市场的手段,要贯彻政府实现改进和提高社会福利的目标,使政府为全体社会成员公平享受医疗服务的职能通过这一平台得以实现,这是公立医院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公立医院必须体现公益性特征,履行社会责任,否则其获得的竞争优势就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核心竞争力。

2 公立医院社会责任的内涵

社会责任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谢尔顿在1924年提出,并随着雷蒙德・鲍思的《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一书的出版而广为人知,即组织在营利以外最大限度地增进和维持社会利益的责任。就医院而言,其社会责任是指在追逐自身利益的同时,对社会所承担的相应义务。

医疗卫生服务尤其是基本医疗服务的准公共品的性质,决定了占卫生资源绝对主导地位的公立医院必须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公益性宗旨,保证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等各项社会任务的完成,这是营利性市场主体干不了,也干不好或不愿意干的。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具体而言,要求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关注弱势群体,建立和完善社会医疗服务体系,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体现社会医疗的可及性和社会保障公共、公平性。

笔者认为,公立医院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构建医院社会责任文化。虽然它是无形的方面,但却起到核心的统率作用。医院文化是指医院全体员工遵循的共同意识的价值观、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只有全院员工对医院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发展战略等形成共识,才能在医院的发展目标上达成一致,进而产生统一协调的行为,实现医院高效运行。医院以履行社会责任作为全体职工的一种精神追求,潜移默化地号召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行缔造体现社会责任的服务,以实际行动诠释医院对社会群体和服务环境的责任。对内是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全院职工的一种精神追求,对外则体现了对公众负责的精神面貌。

第二,将这种社会责任文化融入医院内部经营管理中,在医院内部建立起一种公平竞争、规范服务、标准操作的诚信服务氛围,提供适宜技术和优质透明的服务,这是医院履行社会责任的有形体现。

3 公立医院履行社会责任对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和作用

3.1 医院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

“麦肯锡7s模型”由Peter、Waterman两位学者于1980年提出。7s模型总结了最佳企业成功的7个要素,即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风格(style)、人员(staff)、技能(skill)和共同价值观(shared values),只有当这7个要素都齐备且彼此和谐时,企业才会获得核心竞争力。何军等将7s模型引用到医院管理并赋予新的理念,构建了医院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见图1),从图上看,文化要素处于核心地位,其它6个要素都深受文化要素的影响,医院文化是全体员工内在追求的核心理念,是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有其不可复制性和难以模仿性,医院文化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和源动力。

3.2 履行社会责任对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医院社会责任文化是医院核心价值观,通过分析医院校心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可以看出,战略、制度、质量、技术、员工和形象6个因素都是其有效载体,医院只有在社会责任文化的统率下,才能实现这6个要素的和谐,从而获得其核心竞争力。

3.2.1 医院战略

医院社会责任文化所蕴含的精神成果和价值观念形成医院目标、科室目标和个人目标。医院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病人,其首要任务是救死扶伤,这是最直接的社会责任。医院的利益相关者还包括政府、供应商、投资者等,医院战略目标要以真诚合作、平等互利为基本原则,在考虑医院利益的同时,要兼顾公众利益,要以公众健康和社会利益为使命与宗旨。医院的使命明确了医院存在的目标和理由,是医院一切活动的出发点,构成医院战略目标的前提。

3.2.2 医院制度

医院制度是指医院为维护工作和生活秩序而制定的规章、制度、条例等,是一种约束性的管理形式。医院制度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是完成各项医疗任务,实现医院工作目标的重要保证,对塑造医院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将医院的社会责任文化融入医院内部的经营管理中,与医院运营制度相结合,在“以人为本,一切从公众利益出发,坚持公益性”理念下制定医院制度,并落实相应的监督机制。譬如,在医疗活动中坚持合法经营,坚持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尽力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加强成本核算,提高医院运营效率,避免将落后的管理造成的浪费

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使医院制度不仅对员工起到约束作用,更应发挥其激励作用。坚持社会责任文化为核心价值观的医院制度有利于医院的稳定和发展,对于提升核心竞争力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3.2.3 医疗质量

传统的医疗服务质量大多偏重于从服务的基础设施、服务过程、服务效果等专业角度定义,而现在人们普遍认为质量的内涵还在于客户的认同和满意,更多地以病人的体验来对质量进行定义。医疗质量不再仅强调诊疗疾病的技术水平,其概念外延不断扩大,还包括服务效率、医疗费用,以及社会对医院整体服务功能评价的满意程度,也包括整个诊疗过程紧密相关的服务规章制度、服务措施、服务态度、服务环境等。公立医院履行社会责任在医疗质量方面的体现就是要全面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改进医疗服务流程,以如何为病人提供全程优质服务为首要目标,从病人的需求出发,换位思考,使病人既得到优质、高效的诊疗又得到温馨舒适的人性化服务,使病人满意,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没有质量就没有竞争力,就没有市场,质量是组成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社会责任对质量赋予更清晰的目标和更丰富的内涵,因此也更有利于培育和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3.2.4 医疗技术

医疗技术在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占有市场份额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形成核心医疗技术,才能真正形成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医院核心技术是指导和带动医院发展的关键技术,给医院在医疗市场竞争中保持持久发展能力的技术创造条件。医院强调其社会责任,在核心技术的选择上要注重其价值认同性,即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给病人带来价值的增值。只有这样的核心竞争技术才能得到病人和社会的认可,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否则,即使实现了技术创新,若不被社会广泛认可,仍不能提升医院核心竞争优势。

3.2.5 医院员工

人力资源是医院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精神和文化的承载者,综合体现了医院知识、技能、品牌和价值观,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或者说医院人力资源所体现出来的气质、风格、技术和服务等代表了医院的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应在医院全体员工中树立以履行社会责任为使命的信念和信仰,获得其认同感,进而产生统一协调的行为,使满足群众和社会需求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较难以被人模仿,因此通过这一手段获得竞争优势更为持久。

3.2.6 医院形象

医院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就容易在公众中获得更高的信任度,为其塑造诚信服务的形象,使它的技术和服务在公众中获得更大的吸引力,这是医院无形资产的提升和再造。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信誉的缺失会给医院带来负面的继发效应,尽管人与人存在文化和认识差异,但无论何时何处,社会和病人都是向往和尊重对社会负责的医院,医院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对于建立医院品牌具有重要意义。品牌带给医院的是就医病人的高认同率和市场占有率,拥有品牌的医院将拥有长期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