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训诂学与语文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训诂学与语文教学范文1
论文摘要:训话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决定了训话学是一门全新的、现代的综合应用的学科。作为其研究成果之一的中学文言文教学体系也不能只停留在掌握字词、了解句式、背诵篇目等较低的教学层面上,而应以中学教材中文言单元篇目为基本素材,辅以一定量的课外古代文献资料,向学生展示研究古代文献的方法和思路,进而训练学生学习和研究古代文献的技能,为其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同时,通过比照训话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力求在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方面探索一条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新思路。三点启示:i.改进传统教学中接受学习的旧模式;2.引进体验学习的新模式;3.大胆采用体现个性和创新的发现学习模式。
训话,包括训话工作和训话材料。训话工作是“用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古代的经学家通过释经来传经。“以这种注释工作为基础,又发展出纂集与考证这两种更深人的训话工作”而训话学则是以前代的训沽材料和前人的训话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这门应用科学应当属于中国古代文献学的一个分部,但随着它所依赖的基础理论已改变面貌,其内容结构也相应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它即使不再更名,也已不再是旧训话学,而是一门全新的、现代的综合应用的学科”。吕叔湘先生认为,训话学至少可分为四个部分:
(1)一个字(词)的意义分析,包括平面的和历史的—这是词典学(lexigraphy );
(2)通贯性的词义研究—这是语义学(seman-tics );
(3)汉语中的同源词(字)、通假字、方言本字的研究,以及与汉藏语系中个别的语言的同源词的比较研究—这是语源学(etymology );
(4)虚字研究(如《经传释词》)、释语序研究(如《古书疑义修例》)—这是语法学(grammmar)。
由此可见,训话学以自己的成果充实了已有的现代科学和发展出新的现代科学之后,一门或数门新的学科将在它的基础上产生并日渐丰富。在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作为训话学成果之一的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并未减少,相反,新编教材(2000年以来各地高一、初一新编教材)较之旧教材而言,不仅增加了单元,扩大了文言文的阅读量,而且还要求学生积累较多的语言素材,并进一步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
既然训话学提供了一种学习和研究古代文献的方法和思路,作为其研究成果之一的中学文言文教学体系也就不能只停留在掌握字词、了解句式、背诵文言篇目等较低的教学层面上,而应以中学教材中的文言单元篇目为基本素材,辅以一定量的课外的古代文献资料,向学生展示研究古代文献的方法和思路,进而训练学生学习和研究古代文献的技能,为其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同时,通过比照训话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力求在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方面探索一条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新思路。
一、改进传统教学中接受学习的旧模式
训话学的产生得益于传统的接受学习。训话学的萌芽大约始于东周,至今已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最初的训话不过是古代文献中偶或出现的训释形式,到了汉代,便发展成为系统的、完整的注释书和训话专书。训话也正是从古代传统的接受教育模式中受到启迪,并为传统的接受教育服务,因为“不论就著述的目的还是编写的方式来看,它都是经学的附庸。作为汉代古文大师贾边的学生、被称作“五经无双”的许慎,他著《说文解字》的目的也是为了传播和解释古文经典。中国古代的教育主要采用了口头传播与书面传播两种方式。在口头传播中,古代典籍的艰涩费解,加上口头传播带来的遗漏和疏误,要经过传播者的口头解说才为受众(学生)所知晓。印刷术的发明带来了书籍传播模式,提高了传播的速度和效能,但仍不能改变受众被动接受的传统地位。直至今日,传统的接受学习仍不失为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在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创新意识的推动下,许多教师对学习方式做了完整的计划和精心的组织,努力改进讲授技巧并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加强直观教学与演示,运用现代声像技术与计算机强化讲述效果,力图借此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者听讲的积极性,激发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努力使学习者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配合”。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大量的基本字词(实词、虚词)、句式、语法,还是需要教师通过接受学习的模式传授给学生,学生也只有靠接受学习的模式,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记忆并掌握文言文基本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而且,初步的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掌握,也要通过教师的传授才能实现。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接受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在不同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根本上看,认为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把知识毫无遗漏地传授给学生,以灌输为主,教师的“教”成为对学生的“注人”,学生变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势必“致使学生很少有参与、思考、探索和钻研的余地”。接受学习使传播者(教师)与受众(学生)的地位高下与主动被动关系保持不变,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得到充分体现。一堂生动丰富的文言文接受学习教学课,尽管可以让学生印象非常深刻地记忆文章内容,尽管也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简单的辨析技巧,甚至可以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化理念,审美情趣和哲学意识,但是,如果受众(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发生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视野与思路的开阔,甚至扼杀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业潜能,也就无法实现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终极目标。这与训话学的研究目的和方法也背道而驰。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胆引进其它先进的学习模式便成为十分必要。
二、引进体验学习的新模式
体验学习是指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学习,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省体察,最终认识到某些可以言说的知识,掌握某些技能,养成某些行为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基础是在反复实践过程中的内省体察,是通过学习者不自觉或自觉的内省积累而把握自己的行为情感,认识外在的世界,所以它必然是种个别化的学习,它的学习效率更高,质量也更高。从某种意义而言,训话也是一种体验学习的结果,它是研究者(著作者)还处于学习者地位时通过反复的内省体察,运用形成的学习技能,达到认识外在世界的结果。例如,大量的、有系统的训话材料是因为研究者依照自身内省体察各自从某一角度而汇集聚成最早的纂集:《尔雅》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说文解字》依据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释名》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方言》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前人的这些成果,无一不是在大量的古代文献中检索出有价值的信息,或在不同的著作或篇章中选择相关的信息,进而发现信息之间的联系与矛盾,伴以大量的联想、提取、建构、解构的思维活动,不断修正、处理、确认,使信息符号与个体头脑中的信息符号以至记忆表象结合起来,从而接纳理解新的信息或修正固有认识,最后成为个人认识(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学文言文教学当中,体验学习主要体现在通过技能技巧的学习来深化其学习成果,并通过反复实践来强化内省体察,从而形成研究和学习古代文献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为将来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为指导学生学习推断文意,阅读篇章,可以引进和采用“以义求义”的判断词义的方式。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形成持久而固定的阅读古代文献的技能技巧。例如:
(1)利用语境的限定判断词义
“既驰,三辈毕,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根据语境,上文“三辈毕”说总共是“三次”,上文“一”作“一次”解,推断“再”为“两次”而非“第二次”。
(2)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判断词义
“不稼不墙,胡取禾三百亿兮?”(《诗经·伐檀》)
根据《诗经》创作和反映的时代是奴隶社会,奴隶尚未意识到其劳动成果被剥削,故“取”不译作“霸占”,而作“占有、取有”解。
(3)利用特殊的表达方式来推断词义
越者,或以舟,或以车,虽异路,所极一也。”(《淮南子》)
根据训话学中的“互文”(非修辞学的“互文”)为避免重复,在同一语境中,用同义词互训的原理,推断出“跳”与“极”同义,都作“到”解。
通过以上反复的实践和内省体察,可以初步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技能技巧,为继续学习古代文献提供持续不断的学习基础。
高考为了加强对学生体验学习能力的测试,在《考试说明》中对文言文的分析综合提出了三点要求:(1)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情等信息,并能提炼表达,或对选项的表达加以正确的判断。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指对文中的信息进行提炼与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判断和推理,要求学生答出某个论点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要求考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人某事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作者的观点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这些都要靠学习者通过反复实践,通过自身内省体察,通过体验学习,才能将其准确地揭示出来。 三、大胆采用体现个性和创新的发现学习
无论研究训话学还是进行中学文言文教学,采用传统的接受学习模式,辅以一定的体验学习模式,无疑是把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引人新的学习和研究之中。训话学为中学文言教学提供了一种学习性的参考,它不是类似工具性特征的字典辞书,而是一种学习方法体系。其核心内容是教会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古代文献的特点,并进而引导学习者培养自我学习的方法和思路,以利于将来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
人类即将进人以阅读能力为基础的信息网络时代,每个民族都要需要整体提升学习能力以缔造学习化社会。在这种条件下,我们更应该关注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由此,体现个性和创新的发现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发现学习,亦称探究学习,是指人通过对自然、社会现象或文字材料的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并对这种解释进行交流、检验与评价的过程。
发现学习也是人类基本的学习方式之一,是一切科学发明与新知识产生的基础。发现学习的关键是提出问题及解释,验证问题解释。只有当学习者在自己发现或接受他人的发现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提出假说,解释并进行验证评价之后,发现学习的任务才会最终完成。
训话中的考证与发现学习不谋而合,它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它要综合运用训话学形音义统一的方法,利用文献语言与已有的训释材料,利用已知词来求得未能肯定的词义,利用老结论来证新结论”。
考释与证明合称考证。考释指找出已经作出训释的原始依据,或对尚未作出明确训释的疑难词义进行探求,找出这个词在该文中的使用义,并用这个词义来疏通文意。证明则是提出有力的证据,证明考释结果的正确性。
考证材料的三个步骤与发现学习的过程十分相似。一般考证材料都由三部分组成:发疑、取证、释理。
发疑是产生词义考证的动因。考证的特点,即是因疑而发,是有针对性的。同样,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没有“疑”就难有理解,而没有理解,新信息就不能成为个人认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发疑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完全拜倒在书籍面前,缺乏批判思维能力,是主体性不强的表现,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
取证是将能够说明结论的证据搜集起来,加以编排,以证明结论的可靠。考证材料没有固定形式,唐代的疏所作的二度注释中有些内容已是考证,后代的考难,考疑材料或以专书形式出现,例如王念孙的《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义述闻》等;或以笔记的形式出现,如钱大听的《拾驾斋养心录》等;或夹杂在日记式的随笔中,如李慈铭的《越漫堂日记》等。但不管以何种形式出现,它都不能停止在文字文本的观看或个人思考的层面上,而一定要与学习者(或研究者)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学习者(或研究者)不但要学会搜集现成的数据、搜集文字材料或实际生活中的证据,而且要学会验证,学会证实或修正个人的认识,证实或修正书籍中的观点。验证也最终成为研究学习的目的或归宿。只有学会验证,学会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技巧去解决实际问题,改造实际情况,人们的认识才会产生新的飞跃。
释理是在使用证据证明结论时,必须讲述证据的可靠性和阐明证据与结论的关系。释理是考证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证据而无释理,是为堆砌,不可能有说服力,释理错误,则证据不能起证明结论的作用。
释理讲求层次和逻辑,它体出了发现学习中创造思维的特征。它要求能打破习惯性思维,克服思维“定式”;不固执己见,克服思维的僵硬性,做到新颖独特;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对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见解。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借鉴训话学原理,引进发现学习,引导学生不囿于一种方式,能随机应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多方面考虑问题,善于从多种可能的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来解决问题。
训诂学与语文教学范文2
瞿靖中心小学 雷志琴
2010年的11月10日带着一颗渴望而又真诚的心来学加国培小学语文培训。在这次培训的过程中我聆听的多位教育专家的生动、形象而有精彩的讲座,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知识。同时我也深深地干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我决定细品所学,总结所得,把此次培训的所学、所得用于现实教学中。下面我就如何设计好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谈几点自己的心得:
儿童步入小学就意味着阅读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实现这一跨越必将对它们日后的阅读,包括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等产生深刻的影响。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阶段目标,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着重落实以下几方面的目标: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注重落实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第一,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第二,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切实过好认读关,体会文中的感情和语气。第三,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了解课文中的意思,并达到乐于与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目的。第四,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要顺利达到以下目标,我觉得作为教师的我们一贯采取以下策略。
1、 加强认读,逐步提高
入学前学生的认识的字都很少,入学一段时间后,他们就逐渐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生字,从而为阅读奠定了一点基础。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缺乏注意分配能力,所以,即使课文中没有生字,好多学生也会一字一顿地读,或者回读,难形成连贯的语流。因此教师应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重点。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可以采用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对于较难读的句子,教师可示范甚至领读。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习的经验,切实过好认读关,从一字一字地读到以词或以词组为单位进行阅读。
2.感受乐趣,启发对话
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加工处理课文的符号信息,与课文和作者对话交流,受到课文丰富内涵的影响。于是学生体会到阅读可以跨越时空,将世界各地的风光尽收眼底,将古今中外的人物一一道来,其乐无穷。渐渐地,这种阅读的乐趣转化成需要,而需要又是人进行实践活动的原动力,是学生阅读积极性的源泉。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然而文字毕竟是抽象,对初学儿童来说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借助课文插图、实物、音响手段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向往进入阅读,启发学生与文本对话。
3.自主阅读,感受语言
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过程是在教育影响下与客体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的,而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又使体验、感悟这种心智活动成为可能。因为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学生是阅读主体,是阅读行为的发行者和操作者,而且自始至终决定着阅读的目的、任务、方式和效果,所以学生在兴趣的激发下理应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位置。
总之,这次培训我收获的不单单是专家们讲解的内容,更是一种理念,一股动力。我会抓住这次机遇,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努力实践,在教学岗位上积极进取,锐意创新,力争成为一名新时期的优秀教师。
通过这次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班的学习,犹如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走在回家的路上,那精辟的教材分析、可行的教学建议、激烈的教学讨论不时地在脑海里浮现,那精彩的教学案例令人久久不能忘怀。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参加本次活动的体会,那就是受益匪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一、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这次培训中听了许多专家的讲座,也听了许多课堂教学实例,我明白了课改的真正意义,从大处说是为了国家在21世纪的发展,而从小处说则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生活。所以,进行课改,落实课标,不是一句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更应该具体地体现在每一堂课中和教师的一言一行中。课堂中少一些做秀,多一些本真,也许才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潍坊市奎文区幸福街小学的王安存老师作了《经典诵读专题》的典型发言,在她的发言中我感受着新课程理念的和风,沐浴着新课程改革的阳光,懂得了要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就必须让孩子们多读书,多写作。让孩子们在“国学经典”,“诗歌经典”,“儿童文学经典”的引领下飞扬。我异常珍惜这样的机会。因为他们为我提供了让我从自身出发寻找差距,反复的琢磨和钻研,不断的反思和总结。对我来说,不论从理论还是教学上,这都是一个让我进步的有效良机。 二、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
我们学校的张秀红和郭美玲老师作了《合作学习与主题学习》的报告,她们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例,以详实的案例、真实的体验娓娓道来,让我们对合作学习与主题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由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进行学习而导致课堂教学进度放慢,但是,我认为表面上看上去进度慢了,教学任务似乎没有很好地按时完成,但从学生的学习的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慢”还是有效果的。除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之外,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很好的爱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在课上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对重点问题的梳理。很多时候都是我们的学生不会找问题,会的、不会的弄不清楚,这时候就需要老师来加以引导,把重点问题找到了,师生共同有目的的学习,这样就会简单多了。在讲课中,多注重学生的理解,少讲、多读,多读,学生能理解的、能自己学会不讲,对一些学生理解不好的或不透彻的,这时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理解。这样学生学得轻松了,老师也不觉得累了。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老师只有真正地“放手”了,课堂才会充满生机。
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改变,使语文课堂成为探究课堂,充满生机,充满生命活力。
训诂学与语文教学范文3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生活中必备的能力之一,更是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一项基本能力。因此,必须从小学打好基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注重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掌握与人交往的方法和策略,在社会生活中文明得体地表达和沟通,具备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口语交际能力。下面结合在实际教学中的心得,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保护学生口语交际的自尊心、自信心至关重要。一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给学生一种感觉:口语交际课是我们自己的,是轻松的、自主的、愉悦的。同时,教师还要认识到: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过程,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要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把相信人人能成功进行口语交际的期望传达给每个学生。二是要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轻松的、积极的班级口语交际环境。要鼓励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俗语说“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因此,我们必须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正确观念,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口语交际训练的主体,成为积极的参与者。既要学会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要学会倾听、补充和帮助,让融洽与合作的阳光普照每个学生的心灵。
2、指导精当,说得好。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少,口语能力较弱,经常会出现说话颠三倒四或漫无边际的情况。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能力的口语教学过程,做到层次清楚,要求明确。当学生能够确定说话主题后,就要让学生说话有条理、有重点,抓住事情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细节具体讲述,这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好谈话的内容。
训诂学与语文教学范文4
关键词训诂学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0-0067-01
训诂学是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门类,它是研究训诂实践的方法和条例,进而探讨语言发展演变的内部规律的科学。对于从事古籍整理和研究的人来说,训诂学的作用之直接和巨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了解并掌握训诂学知识,有很大的用处。学习训诂学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一、可以提高我们正确理解文言文作品内容的能力
例如:(引用)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捨船,从口入(《桃花源记》)。选文中的“落”字,一般的教材都没有作注解。如果按现代一般字典的义项,只能解释为“落下”或“凋败”。但如果是“凋落”的意思,则上文所述应该是桃花凋落满地的衰败景象。然而,既然满地落花,岂能有“芳草鲜美”的景色可见?又怎能使“渔人甚异之”而“欲穷其林”呢?况且花落地上,又怎能得之“缤纷”呢?上文的“捨”字,大多注解为“捨弃”,但是,如果渔人将船“捨弃”而入桃花源,为什么后文又说“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呢?
考察训诂专注《尔雅》,原来“落”字有“始”义,“落英”者,始放之鲜花。《离骚》“西餐秋菊之落英”,其“落英”意义同此。其证据有二:第一,虽然凋谢,但仍存留枝上不会掉落在地上;第二,屈原借花明志,绝不会言食掉落地上的污秽之物来表明自己志向高洁。桃花盛开,故言“落英缤纷”;“中无杂树”,不见一片枯叶,故可见“芳草鲜美”。试想:数百步中,桃花绯红绿草如茵,渔人怎能不感新奇而流连忘返?再查新版《辞源》“捨”字下注:“舍可止,引申之,为凡止之称。”即是说,“舍”与“捨”在古文中通用,“舍”的本义是客舍,其引申义为停止的意思。因此,“捨船”可训为“停船”。停船入山,出山后复“得其船”,岂不合情合理?
二、训诂学还可以增强我们辨别工具书正误的能力
不少《成语词典》都把“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中的“僵”字解释为“僵硬”。但是,只要认真思考一下,便会感到殊有不妥。姑且不论虫豸之死有无僵硬的可能,问题的关键在于:虫豸死后僵硬与否?跟“百足”有何必然联系?《说文》:“僵,僵也。”段注:“僵谓仰倒。”《广韵》:“僵,仆也。”“僵,死不朽也。”
不难看出,“僵”在古代汉语中是“仰倒”或“倒下”的意思,“僵硬”是它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如果“僵硬”是指“不朽”的话,那也只能用“殭”而不是“僵”。
这条成语出自曹魏时曹冏的《六代论》,原文是“故语曰:“百足之蟲,至死不僵,扶之者众也”。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曹魏时代,“僵”字肯定还没有“僵硬”的意思;第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原因在于“扶之者众”,正是指“百足”而言,足多使其虫死而不会倒下,这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上述例子说明使用字典辞书也需要具有训诂知识才不至于盲从而致误。
三、训诂学还可以帮助我们直接了解古代社会文化知识
古代文献记录着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等文化知识。前人的训诂对这些古代文化知识的解释,是我们直接了解古代社会文化知识的途径之一。训诂的作用当然不止这些。但从这几点作用来看,训诂学常识对于我们学习古代汉语其他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对于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来说,确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1999.
训诂学与语文教学范文5
针对这种教学现状,我们可以运用训诂学的知识,从文言字词入手,挖掘字词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使之与文章的解析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们爱上文言字词本身的美,进而爱上文言文的美,主动学习文言文。
一.形训——以形说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与字义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字形掌握字词的本义与引申义。结合字形进行分析教学,则我们可以采用形训的方式,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比如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荆轲刺杀秦王失败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得报太子也。’”讲到“箕踞”时,可以通过对会意字“坐”的小篆和楷书的字体进行分析,得出“坐”的本义为两个人面对面的相向而坐在土上。接着通过古人坐的姿势讲解“坐”“跪”“跽”三个字的意义,向学生们展现中国古人坐的各种姿势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明确“箕踞”的姿势是两脚张开像个箕一样坐在地上。这是一个随意而不雅的坐姿。荆轲此时已经身受重伤,只能“箕踞”而坐,但却“倚柱而笑”,大骂秦王,可见荆轲已经视死如归。由此,学生可以感受到荆轲刺秦的决心。
此外,文言文的写作年代久远,有些字词的本义到了今日已经不再普遍使用,与今义有较大的差别,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文言字词的字形结构,探求字词的本义及其引申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文言字词的源流变化。
比如《鸿门宴》一文,文中“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字,一般通用的意义是“军队”,但在此处的意义是“驻扎”,意即“刘邦驻扎在霸上”。“驻扎”与“军队”的意义差别较大,《说文解字》中对于“军”的解释是:“军,圜围也。四千人为军。从车,从包省。车,兵车也。”由此可知,“军”的本义为包围,是一个动词。而把兵车围成圈时,就是表示军队要驻扎下来的意思,所以“军”引申有驻军的意思,军队义又是从驻军的意思引申出来的。教师在讲“军”时就可以运用运用形训法,向学生分析“军”字的字形结构,使学生掌握其本义及引申义。
形训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汉字的学习兴趣,同时为枯燥乏味的课堂增添乐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不失为文言教学的好办法。
二.义训——字义分析
结合字义进行分析教学,则我们可以采用义训的方式。义训是汉语释词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训诂法。由于文言字词意义在字词的演变发展中有所变化,并且字词意义又有多种方式的联系,所以义训被分为多种方法,比如同义相训、互训、递训、反义相训等。其中最适合中学教学的是互训。互训就是使用意义相同的字词相互训释。
在文言文中,有大量的對比、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可以帮助作者铺陈叙述,反复描写强调同一件事。因此,文言文教学中遇到铺陈手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结构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的句子,用已经知道的文言字词去解释不懂的文言字词。
如《过秦论》中,“于是六国之士......之属为之谋,......之徒通其意,......之伦制其兵。”通过观察可以得知这是一个排比的句式,因此,“之属”、“之徒”、“之伦”是相互对应,意义相同的,通过“之属”可以推断出“之徒”、“之伦”也是“这一类人”的意思。
同样《过秦论》中的“追亡逐北”一句,词中的“追亡”与“逐北”的结构都是动宾结构,“追”和“逐”意义一致,因此我们可以推断“亡”和“北”的含义相同或者相近,可以利用“亡”来理解“北”的含义,两者都是逃兵的意思。
用义训的方式,学生可以在阅读新的文言文章时,自己根据句子判断词义,减少阅读障碍,克服文言文理解困难的问题。
三.巧用形训义训
在文言文教学中使用训诂学知识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文言字词的内涵,改善教学现状,但同时也应该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要有选择性的讲解。在一节文言文课中,文言字词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而运用形训法去解释字词的本义,特别是讲解字词的引申义需要的时间很长,所以字词教学要有把握好时间,课前计划好哪些字词需要运用形训法讲解。其次,要把简化字还原成繁体字。由于现行汉字都是简化之后的字形,所以在分析字形时,需要把简化字还原到繁体字形进行分析,否则容易望文生义。
我们只有考虑到这两个问题,才不会把文言文课上成训诂课,才不会在课上单纯地讲文言字词的发展历史,才能既让学生从字词的字形结构中理解字词的意义,又能丰富文言文课堂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张俊昭.从文字学的角度看高中文言文字词教学[J].文化论坛,2013.6
2.左林霞.训诂学与中学语文字词教学[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
训诂学与语文教学范文6
一
19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世纪早期和中期,也是中国传统语言学进一步发展完善的时期;第二阶段为19世纪晚期,在这一阶段中国语言学进入了现代语言学时期,以《马氏文通》的问世为开端。
(一)两个时期的语言理论成果
第一阶段,语言研究仍以汉字研究为主,这种“字本位”的观念,使古代语言学研究在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音韵学。清代后期的音韵学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古音学,为后世研究古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江有浩的《音学十书》是古音学的重要著作。在这部书里,他把先秦古音分为二十一部。这种分部近似王念孙,二十一部分别为之部、幽部、霄部、侯部、鱼部、歌部、支部、脂部、祭部、元部、女部、真部、耕部、阳部、东部、中部、蒸部、侵部、谈部、叶部、缉部。王国维是这样评论清古韵学的:“清古韵之学,作者不过七人,然古音二十二部分目遂另后世无可增损,古训诂名物文字之学有待于将来者甚多;至古韵之学,谓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也”。可见这一时期古音学的重大成就。
2.文字学。这一时期的文字学研究基本上仍以《说文解字》及其注释为研究对象,主要对前人的错误进行纠正,并阐发新的观点。
(1)认为文字起源于图画。许慎对于六书的排列是这样的: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书的名称和排列顺序关系到文字及其发展规律、历史的认识问题。清代语言学家王筠提出:“六书者也,象形为本,行不可象,则属诸事,事不可指,则属诸意,意不可会,则属诸声,声则无不谐矣。五不足而后假借生焉。”王筠关于象形为“造字之本”的观点是正确的。汉字如同世界其他文字一样,起源于图画。早期的汉字中,象形字的比例最大,是汉字的基础。
(2)从字的形体结构解释字的音形义之间的关系。在具体诠释字义时,清代语言学家朱骏声突破了许慎以来以字形求本义的窠臼,扩大到字的引申义和假借义方面。这反映了汉语由单音字日益向词的多义性方向的发展变化,也顺应了词由多容量的饱和向构成多音词发展的趋势。朱氏这一开创性的探索,使文字的研究变为词汇、语音的研究,即真正从语言科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特别是对一词多义现象的高度重视,把字词看成活的语言现象来认识,可以看作是词义学研究的开拓者。将字按古韵分类打破了《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之体例,把汉字从形体排列法改为按韵部排列法,可以说是汉字研究学术观念的一次飞跃,而且突出了“以声求义”的重要意义。
3.训诂学。清代的训诂学研究总体来说取得了显著成果。学者们努力贯通文字、音韵和训诂诸法,从校勘入手,在具体的语用环境中分析比较从而达到训诂的目的。对周秦两汉的要籍辛苦探索,疏通文句,使后世的学者免去了一些通晓文理的困难。特别是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从语言运用和总结校勘释义规则的角度出发,在论述上古汉语词法、句法现象及规则的同时,也论述了很多上古汉语的特殊修辞现象及表现手段,这是此书的首要贡献。
第二阶段,以马建忠的《马氏文通》问世为开端,对古汉语语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全书分四部分,分别为正名、实字、虚字、句读。此书体系完整,结构完备。在词法方面,汉语词不仅被分为九类,还根据汉语传统语法学的体系,将它们分别归属于实词虚词两大类。词的语法分类,采用的是意义标准,并非单一的词汇意义,同样包容了词的语法意义,即词在语法结构中的配置作用。此外,此书还注重汉语的传统及其实例分析,例如在区分汉语词类时,特设“助字”一类,因为“助字者,华文所独,所以济夫动字不变之穷”。对于静字(形容词),马氏认为汉语形容词不仅能作定语,而且也能作谓语。作为汉语特有的量词,虽未单独设类,但已注意到它的特殊语法功用。在句法研究方面,亦有独到的造诣。关于句子的定义,他把汉语中那些不具备主语(起词)和谓语(语词)的句子,也概括到句中来。句读更是着眼于汉语缺乏形态的特点所确立的一种句本位语法观的体现。分析句法时,将句子成分定义为起词、语词、止词、转词、表词、司词、加词等。关于句型,除了一般的单句,还列举了排句、叠句、两商之句、反正之句。古汉语宾语倒置的规律,也被首次明确揭示出来。
(二)两个时期的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研究方法
1.反切系联法。在研究《广韵》时,针对韵部中可能只含一个韵母也可能含二三四个韵母的困难,创制了这一方法。这种反切之学,其意义不仅在于探明《广韵》的声韵系统,更为重要的是,它启发了后人科学利用韵书以外的反切的方法,从而为汉语音韵学增加了大宗材料来源。
2.实物考据法。在探讨古文字形体演变时,以古器物文字实物材料为依据,纠正了《说文解字》的某些失误。
3.比较法。在《马氏文通》的纂写过程中,马氏自觉地运用了这一方法,对区别于西方语言的汉语的独特特点,提出了许多可贵的见解。
(三)两个时期的语言应用成就
1.文字学的普及工作。清代语言学家王筠的《文字蒙求》是为儿童初学文字而编。王力先生认为“不但对于儿童,就是对于一般学习文字的人来说,也是一部很好的入门书”(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王筠在说文四大家中,是唯一注意文字学普及工作的人。
2.语文改革的提倡。马建忠构想进行教育救国,因此致力于提高中国的教育水平,改变中国的语文教学状况,学习现代的先进科学知识。他认为“华文经籍亦有规矩隐寓其中,特无有为之比拟而揭示之”,而“西方有一定之规矩,学者可循序渐进而知所止境”。
二
19世纪的西方语言学,深深地受到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影响。西方语言学者对梵语的发现与重视,对欧洲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整个西方语言史,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占了统治地位,并得到了空前发展,最后成为一门名副其实的科学。而且,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研究方法,创立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理论,并积极应用于教学实践。
(一)语言理论
通过研究语言历史,人们发现了大量的现象,证明了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提出了许多语言是从同一始源语演变而来的观点,而且划出了语言谱系。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著名观点有语言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习得的论述。这一时期著名的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人脑天生有着创造语言的能力,能够运用有限的语言手段创造无限的语言行为。新语法学派强调人在语言发展中的创造性,以为语言发展中的主要动力是语音变化和类推变化。
1.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的论述。洪堡特认为语言的特性是其民族的特有财产,进而认为不同语言的人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具有不同的思维体系。而且区分了三种语言类型,即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
2.语言亲属关系的理论。建立了印欧语系的谱系树形图,把当时的语言按其共有特点分成语系、语族、语支。对原始“母语”的重建过程不仅是全面深入比较各种语言的历史状态的过程,而且也是解释各种不同观点的过程,对研究各种语言的变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转贴于
3.语音定律无例外。这是新语法学派极力维护的观点。认为语音当中的例外现象不是音变造成的,而是语言之外的因素造成的。
(二)语言方法方面主要采用历史比较法对各种语言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利用这种方法,建立了印欧语言谱系分类。同时重视考察当时的语言和方言,即考察活的语言,从当时的具有无限生命力的语言现象中来进行比较与分类,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三)语言应用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成果主要应用于语文教学领域。
三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中西方语言学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呈现了巨大的不同。中国基本上仍围绕传统的小学进行研究,虽然出现了《马氏文通》这一巨著,但那已属于20世纪的曙光了。而西方语言学随着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变革,出现了历史比较语言学这一学科,是令人瞩目与感叹的。这种不同,笔者认为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语言符号的特征不同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缺乏形态变化,因此中国的语言研究偏于词义,在训诂学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而西方语言属于表音体系,形态丰富、富于变化,特别是梵语引入到西方,开启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河,因此,成果颇丰。
(二)西方哲学的重要作用
西方的语言研究,哲学,尤其是康德哲学起到了重要作用(起到了方法论的作用)。而在中国,虽然语言研究也有哲学的影子,但并没有很有影响的哲学流派,许多哲学观点都是零散的,哲学大家也如昙花一现。
(三)社会大背景对语言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