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教学得与失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教学得与失范文1
(一)有助于学生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打下基础。初中时期是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开始逐步形成的阶段,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的有效手段。通过历史教学,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让他们以史为鉴,形成完善的历史认知体系,丰满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二)有助于适应我国人才培养的趋势,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又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通过历史教学增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摆脱不良思想,引导学生远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价值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为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三)有助于与法制建设保持一致性,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共同发展。在我国高度提倡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时期,应该保持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的高度一致,二者构成互为推动的关系。通过历史教学开展德育教育,是有效提升学生道德水准的重要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和稳固学生的法制观念,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使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共同发展。
二、初中历史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利用具体生动的史实进行德育教育。在新课改标准下,初中历史课程遵循以唯物主义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翻开历史教材,处处展现着爱国主义素材,让学生从中充分吸收爱国主义思想。在初中历史教学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应用生动的史实材料向学生贯彻爱国主义的德育教育。例如,关于我国的近代史学习,可以感受到满目疮痍,甚至催人泪下。在这一历史时期,国家饱经风霜,既有外来帝国主义侵略,又夹杂着内部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的束缚和剥削,这也就是导致中国在那个时期沦落不堪的主要原因。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涌现出大批爱国主义英雄,是他们逐渐掀起反帝反封建的大潮,是他们在国家处于历史危难时期挺身而出。例如,驱逐倭寇的戚继光,的郑成功,的林则徐,他们都表现出了忠贞的民族气节;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他们都有豪壮的爱国义举。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历史情节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之情,让学生坚定爱国的信念。还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育学生继承历史英雄的遗志,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世界强国。(二)给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在探究型学习氛围中进行德育教育。对于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应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发表自己的看法,这能够大大促进学生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强化德育教育。例如,在讲到岳飞抗金的历史事件时,可以借助岳飞的名作《满江红》展开历史教学,让学生通过品读作品了解历史英雄岳飞的人物内涵,再通过讲述“岳母刺字”等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自然地激发学生对岳飞的尊崇。然后,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发表对岳飞抗金这段历史的个人看法。从中深深感悟民族主义情结和爱国主义思想。(三)利用多媒体强化德育教育。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能够以更加直观、现代的方式将知识与思想传递给学生。如,向学生放映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或是不断涌现的历史题材影视音像、文献纪录片,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历史教学资源。通过这些形式能够充分再现某段历史,将某些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以更加生动具体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加贴切的认知历史,容易达到情感共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有助于延伸历史课堂,通过更加多彩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语文教学得与失范文2
一、德育教育要体现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
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在教学中的满堂说和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空间说教,不但激起其兴趣,而且会使小学生厌倦,只有把知识与趣味结合起来,才能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达到较好的效果。
1、在朗读训练中渗透德育。朗读活动是小学儿童最初的阅读活动。人类语言学研究表明,朗读并非机械地把原文读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语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原文的句子或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思想变成读者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师可以在朗读中巧妙地渗透德育。近几年,我校进行了“以读为本,悟情明理”的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课题研究表明,在课堂上让学生细细地读,理解、入情地读,能帮助教师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
2、在作文实践中渗透德育。作文是思维创作的高级表现形式,它能综合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作文所涉及的面非常广,人、事、景、物,要求学生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在习作过程中,教师只要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起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便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3、在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学是课内外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语文的教学更加离不开课外实践。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的良好品德来源于实践,也反映在行动上。教师可以根据课内教学开展一系列课外活动,巩固、加深课堂教学的效果,把德育落到日常社会生活中。
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
语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技能技巧。基础知识的习得,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语文的实践活动,有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包括课内的朗读、写作、演课本剧;课外的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根据小学生善于具体思维的特点,在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能取得更显著的效果。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地控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地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必须加强字、词、名、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三、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把握好阶段性,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教学得与失范文3
一、文学史的发展历程
文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的内容、形式以及创作方法等,都要受到一定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在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呈现出纷纭复杂的现象。研究文学的发展,就是用历史的观点考察文学现象,探讨其发展的原因及规律,从而对文学的发展作出科学的说明。首先,是文学内容的演变。文学作品是作家对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每当社会生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就给文学提供了新的社会内容和新的表现对象,同时,作家的审美意识也是随时代而变化的。因此,文学的内容总是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演变的。
文学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革新,文学发展不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而且还有自身继承与革新的规律。同时,各民族的文学之间也会发生相互影响。各个时代的文学,都是在批判地继承本民族的文学遗产,并吸取其他民族文学的影响的基础上,根据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不断地进行革新与创造而向前发展的。这是文学发展的内在的基本规律。各民族文学之间的交流和影响各民族的文学之间相互交流和彼此影响,对文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每个民族的文学都有自己的独特性,都对丰富的世界文学宝库作出各自的贡献。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各民族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交往,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文学的发展,就曾不断地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同时中国文学对亚洲和世界各国文学也发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文学史、文学教育与文学读本的关系
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对文学史、文学教育和文学读物的探究。文学史是文学流传的溯源,文学传播使文学积淀在历史中,成为一个研究文学起源、文学传播、文学发展的历史性科学。研究文学史离不开对文学读物的研读,文学读本记录着文学发展的历程,呈现了文学的历史性、集中展示了文学的美学魅力,文学读本是社会发展下,人们对于世界观、历史观、人身观的现身解说,完整的记录了社会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发展。而在文学成为一门学科时,文学教育从中衍生出来,文学教育是传播了文学的实用和艺术,在以前,文学单纯的作为一门工具,作为一门基本技能,在传播与教育的世代背景下,逐渐发展成一种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教育,文学教育传承的不仅是文学本身,更是对整个文化精髓的传播,结合文学读本与文学史的发展,使文学教育在文化传播中凸出来。文学读本记录着文学史,很好的促进了文学教育的发展。
三、如何继承和发扬文学魅力,促进文学教育的发展
(一)文学的实用和艺术价值不言而喻,如何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回味文学的魅力,更好的传承文学教育成了一个重要课题。现代社会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已无法感受传统文化潜在的威胁,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文学的发展也受到影响。所以,不遗余力的发展和传承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二)广泛宣传传统文化没落的危机意识,让更多的人重视文学、重视文学教育,在此基础上,提倡全民阅读,让人们从阅读中找到乐趣。在阅读中感受文学艺术魅力,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学传统,讲好每一个文学故事,收藏经典文学读本。在这其中,不难发现,如今大火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就是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新拾起。
(三)在文学教育再次兴起的大背景下,更多的是让更多的文学读物得到保护,保护一段流传至今的文学史,文学读物没有太多的实用效应,它的价值体现在对故事、对历史的记载,保护这本书,就是对整个事件的再次还原,对历史的尊重。文学教育作为传统教育,应该从青少年抓起,培养一个孩子阅读文学的精神,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文学教育的再重视。
语文教学得与失范文4
一、注重阅读,将其融入到语文生本教育中
生本教育理念主张:“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小学语文生本教育教学中充分重视阅读的作用,其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情感领悟能力及自主思考能力。生本教育的启发性将为小学生的语文思维的良好发展提供重要方法。在语文教师讲授知识前提下,需培养学生运用发展与多元化角度看待问题的习惯,进而思考语文文化中的哲学。教师可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小学生边思考边阅读的习惯,并善于通过总结加以深刻理解,并敢于表达自身情感。教师应培养学生注重总结思考,也应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独立自主的阅读与思考,从而为其各方面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小学生语文结合阅读式感悟生本教育理念过程中,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兴趣,运用高效率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阅读习惯。也由此为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还需培养学生擅用情感的观念看待小学语文阅读学习的过程,不断反思、思考,探索出一个生本教育理念发展的方法与对策。注重对学生的语文知识、文学素养的培育,进而全面地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在生本教育过程中需懂得教会学生运用所阅读的体会及情感进行表达,组织学生进行体验、交流,以培养其活跃的思维方式。使学生通过与人交流学会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以提高语文阅读学习的效率。语文阅读学习对生本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教师需以以上方式保证教学的进行。
例如,在小学古诗词《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教学中,教师需培养学生感受其意境。根据意境,教师可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在此时,可用多媒体为其配上中华传统文化音乐风格的背景音乐和图片,再结合一些作者当时的背景资料阅读,使学生们更能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心境及情感,最终加深学生对诗词、课文的理解。
二、注重交流,使学生在自主思考中求知
在生本教育视角下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应始终是课堂及学习、思考的主体。教师应注重以学生为本,注重课堂交流,使学生在自主思考中不断求知,提升其学习及运用知识的思维能力。并在生本理念与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断融合中,实现最终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的要求。在运用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需善于在注重问题引导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小学生在语文自主学习中,将涉及大量的语文信息,而进一步通过教学讨论与交流的方式易于使学生获得较多丰富的知识,进而利于学生形成较高的语文学习与运用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讲授时,也可引导学生主动探寻知识。注重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提升其交流能力、严密的思维能力及思考解决问题的逻辑表达能力。由于小学生的学习经验有限,教学中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如注重设置问题的层次性,并结合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为学生进行教学的程序性规划,以保证小学语文生本教育理念指引下的教学质量与成效。学生也需在课堂中做好充分的准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运用一些讨论素材来提升学习成效。通过教学讨论与交流的方式易于学生获得较多丰富知识,进而利于学生形成较高的语文学习与知识运用技能。此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方式具有重要性,教师应善于使小学生在自主探讨与交流中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并扩展学生的思维体系,使其逐渐形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师还可运用深刻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由此使学生在自主思考中不断求知,并提升知识的吸收能力、表达及运用能力等。因此,进行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得与失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215-01
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积极的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口语交流信心,逐步引导学生练习和体验,全方位的去提高教学效率。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对小学语文口语教学的几点看法,在此和大家交流分享。
一、激发学生说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
孔老夫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之学者,兴趣为先。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心理动因,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潜在动力,学生只有感兴趣才能自觉、主动地去探索,也只有当学生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才会学得更好。小学语文口语教学同样如此,也需要培养学生说的兴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如实的根据小学生的爱好、性格等各方面特点,充分的结合教学内容,积极的挖掘教学中存在的趣味因素,激发学生的口语兴趣,引导学生变“苦说”为“乐说”,变“要我说”为“我要说”,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口语兴趣的方式方法有许多,教学中,教师善于利用周围的一切,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样的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使学生想说、能说、会说、善说。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插图,插图以简单的图画形式,教学中,我们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插图来提高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口语交际课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那些插图,使学生充分理解插图所要表达出的情境。然后,我们可从此情境入手,引导学生讨论图画中的人物、情境等内容,学生纷纷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口语兴趣得到激发,积极性得到调动,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
现如今的很多小学生,他们作文会写得很好,但是要他口头陈述,很多都无从下口。在这些学生中,多数是紧张不敢说,一部分则是“哑巴”式的语文,对口语表达没有信心。大胆地说话,这是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初要求,目的是培养学生大胆地、轻松地、无顾虑地说话,以逐渐养成说话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口语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练习口语,激发学生口语兴趣的同时,我们还有意识的去极的指导学生学习口语,引导学生会说、敢说,培养学生的口语信心,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为此,教学中,教师要多以鼓励为主,不应盲目的打击学生,逐步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随意地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事,即使学生说错了,也应该鼓励、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例如,学习了《诚实的孩子》一文后,为了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培养学生知错就改,诚实不说谎的品质,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入列宁不小心打碎了花瓶能主动向姑妈承认错误的故事,让学生大胆发言,参与故事的讲述过程,培养学生敢于开口的能力,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这样,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学生会积极的参与,信心得到增强,口语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三、引导学生积极互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学生的口语能力要想提高,光靠单方面的练习是不行的,需要多引导学生互动。口语交际要在双向互动上下工夫,运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群体互动等多种形式,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 其中,在动态的交际中反复训练、体会,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口语交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所以它决定了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但也不是说教师就可以放任自流, 让学生随便怎样说就怎样说,如不注意引导或者引导不当,有时不但达不到活动的目的,甚至还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练习口语的时,要注重从多方面的引导入手,采取多形式的交流方式,引导学生互动,强化学生的口语能力。例如,教学《伸出我们的双手》时,我让学生分组协作,充分讨论“如果我遇到需要帮助的人,该怎 么办呢”这个问题。学生将实际生活中各自遇到的情况展示出来,议一议,演一演,评一评,评议出最好的做法,然后再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样就能使学生从小就有一颗爱心,乐于助人。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有效的避免了传统机械式的枯燥训练,有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学效率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四、联系生活,强化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生活是知识的源头,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归宿,特别是语文口语,学生只有真正的运用于生活,形成最终的交际能力,我们的教学才是成功的。因此,在小学口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的同时,我们还应充分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的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其实践,去有意识的学习和提高。为此,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的视角从课本中延伸出去,利用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为学生营造更多的口语交际情景。或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生活,到生活中去练习,去捕捉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诱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和自己的认识能力参与交际,从而强化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总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语文口语教学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积极总结教学经验,积极的探究教学策略,不断的创新教学途径,让学生真正成为一名愿说、能说、会说、会听、敢说的“小口才家”。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得与失范文6
关键词:数强化;德育;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216-01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实质上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关键之处是落实德育教育工作。要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就必须从各方面人手。不能限于在班队工作抓德育教育,还要从各科教学中贯穿德育教育工作思想体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小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多次反复的训练和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与各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密切联系,努力挖掘各学科教育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学科的德育功能,从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使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先,小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一代,就要抓好德育教育工作。而语文教学是强化学生德育教育的关键,要抓住这个关键,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一、语文教学在德育工作中的向导作用
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在德育工作中的向导作用,特别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的思想品德朝着当今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强调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重视思想品德修养。学生德育培养的目标,是以一定的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来确定目标的,根据这些要求,对于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行为规范,要坚决地给予肯定,对不符合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就应该给予明确的否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这种坚定、鲜明的政治态度,就体现了对学生德育的要求,就具有向导作用。但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人们的观念不停地变换,各种思想影响无时不有,无处不存在,很可能出现一些消极的,甚至错误的思想影响。我们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识别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等,抵制非正确思想的影响,弘扬正确的思想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英雄人物为榜样,学习他们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学习班上优秀学生的那种助人为乐、刻苦学习的品质,使学生达到所规定的培养目标。
二、语文教学对德育工作的强化作用
我们所谈到的发挥语文教学在对德育工作的强化的作用,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道德品质、政治思想觉悟、语言表达、行为表现要以褒是贬非、扬善抑恶、爱美憎丑、讲真除假来激励学生,从而进一步强化道德行为,抑制不良道德行为,使学生从小就能正确区别褒与贬、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树立正确的道德人生观。不仅分得清,而且要表现在行动上,使学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要使这种思想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受到激励,起到强化的作用,有潜移默化的德育强化效果。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动机,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三、要发挥语文教学在德育方面的调节作用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发挥语文在德育教育中的调节作用,就是对德育教育管理工作和对学生德育表现方面的各种测试。语文教学对德育管理的调节,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为达到德育工作的预期目标,对学生德育工作的测试,这是以社会对学生的道德要求做得如何为标志的。调节的目的是让学生的表现基本符合社会要求,符合小学生行为道德规范,符合培养人才要面向未来、面向四个现代化的标准,能为党和人民培养出的“四有人才”,也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展好素质教育的保证。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训练,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道德意识,逐步调节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以达到规范化的目标要求。增强学生严格要求自己,正确对待人生,使学生养成讲文明、讲礼貌、有道德的好习惯。培养学生从小学法知法_、守法,并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这种调节,只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对德育工作的强化作用,就一定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语文教学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教师的工作是教育人的工作,不仅要教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教育学生从小有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文化知识,而且更主要的是对其进行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从小学语文课文而论,无论是写人、记事的文章,还是写景、状物的文章,都是通过叙述一件事来突出人物的思想品质,通过文章的中心思想来教育学生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即使是写景状物的文章,也仍然是通过描写事物,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从中悟出一个道理,怎样做一个有知识、有道德的学生。所以说,学好语文,不但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我们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传授知识时应重点抓住课文的中心思想及文章的内在含义来感染学生,以文中的主人公的崇高思想和品质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知识,从学知识中受到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