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范文1

关键词:新课标;文言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初中阶段,学生要学习多篇文质兼美的古文。传统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强调“字字落实”,采用逐句讲解的方法,讲清每一个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确切意义,以及各种文言特殊句式的用法。这种方法从文言文阅读的特点出发,把造成阅读主要障碍的字义、词汇、语法知识作为教学重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缺点也很明显,由于教师的讲解占去了大量的时间,学生在课堂上以被动接受为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缺乏兴趣,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教育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国家的建设人才”。所以,结合新课标理念和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我总结所教班级的教学实践,认为新课标背景下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实效性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诵读涵泳,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提醒我们在文言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经典名篇和课文的诵读,让学生在一定方法的指导下,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从而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培养独立阅读和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诵读是感知课文的必要手段,是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有经验的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思索 、读中联想,从而获得体验,悟明道理,受到熏陶。如果忽略了读这个环节,再高明的讲解分析也难见成效,因为它违背了认知的规律。因此,中学生要想学好文言文,首先要掌握怎样进行正确的诵读。注意语言文字的音乐美,不但可以让读者阅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还可以增强作品艺术感染的力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限时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限时达标训练是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训练内容,并要求收到一定的效果,达到目标。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叶老说得很清楚:“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 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717页)每一个班级都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后进生,这些后进生是让教师头痛的,课堂上他们无心听课,做练习的速度极慢,拖拖拉拉,优生用5分钟能完成的练习,他们往往会拖上20分钟甚至还没完成。自从我实施“限时达标训练”后,这种现象慢慢减少甚至后来完全消灭了。原因是我在“限时达标训练”中,采取了竞赛的形式,由于有了竞争意识,学生们的好胜心驱使中下生也提起劲来学习,拖拉现象很快就杜绝了,每一节课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都很浓,学习效果就更明显了。

三、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文言文课堂教学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教学的立足点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讨论质疑中换位。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促进学生的“学”上,以实现“不教”为目的。每个教学环节都是先鼓励学生自主的学,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

课堂学习中,借助课文情景,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我们应在文言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大胆探究,要联系生活实际富于创造性地解读文本,提出新观点、新看法,体现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课标要求,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交流,不仅理解邹忌的讽谏艺术有怎样的特点,更归纳出他的这种说话的艺术特点在今天我们的人际交往中的现实意义。学生通过探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印象更为深刻。

四、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越发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极其重要的手段。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增强了语文课堂的生动性、实效性。将信息技术和文言文课堂教学相整合,可以有效地突破桎梏,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使古老的文言焕发生机与魅力。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以其广阔的材料来源渠道,为生动的课堂教学气氛提供了保证。通过信息技术平台,文言文课堂教学可以将丰富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素材引入语文课堂,使枯燥的文言文描述变得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从而创设出色的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习的兴趣。

如在学习《醉翁亭记》时,教师可以播放配乐朗诵,再通过多媒体展示醉翁亭的秀美景色,在迁移拓展练习中,通过视频展示当今领导者与民同乐的画面与文本链接,这些信息技术的运用从视觉、听觉上引起学生的审美兴奋,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并对文本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比教师单纯的说教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要做到以阅读为主,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线。教师应充分整合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不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争初步实现文言文课堂教学与计算机网络结合,通过多媒体让文言文课堂教学形象化、生动化,培养和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解题能力,从而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52-02

初中语文在中学教学体系占据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广义上来说,它对于传播中华文化、掌握祖国的语言和文字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从狭义上来说,初中语文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生活。这对初中语文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对于初中语文教师的要求就要相应的有所提高,本文将具体探索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的运用特点。

初中阶段的学生还属于发展中的过渡阶段,并且存在着巨大的潜力,教师良好的教学语言能够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科学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完成接受语言的熏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有效的教学语言的特质。

1.科学性

语文本身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从字词句到文章结构都有着严密的语言逻辑,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能够在语文的学习中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并且形成听说读写的专业技能。语文的教学目的就要求教师必须科学地使用教学语言,让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语文的本质,而不是用模棱两可的心态去教学,具体来说,教师应该对于字词有着精准的掌握,能够把握住每个字词的意思、语言色彩等,能够正确运用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之中,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做好表率和示范,让学生从开始就养成这种严谨的学风,这对于学生将来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是大有裨益的。

2.可接受性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还处在发展的时期,语言、心理等各方面还没有发育的很成熟,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有根据、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具体来说,教学语言应该贴近生活和实际,让学生能够更容易地去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教师应该使用多种表达手法,比如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方式,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另外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的阶段,因此教师应该经常使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表达、去传递知识,这样学生在通俗易懂和接受性比较强的语言教学中,就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教师在这个阶段,还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更好的发展语言能力,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这样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就能够更好的完成以后的语文学习,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语文的学习不会产生厌烦的心理。

3.形象生动性

所谓生动性,简单地说就是初中语文教学的语言要生动活泼、充满生机,这是初中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活泼生动的作品,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对于这些作品做到很好的解读,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因此教师必须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去设计课堂教学,通过挖掘语文深层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生动语言的带领下进入学习情境,从而更好的走进作品之中,理解作品的文字和语言魅力,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对于作品的理解就会增强,通过感知让学生发展形象思维,更好的完成语文学习。

另外生动形象的语言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要有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最大的作用就是调节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完成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就遇到了这样一位幽默的语文老师,面对七年级的学生,她在教授元曲的时候,教师问道"同学们喜欢听流行歌曲吗?"同学异口同声的说到"喜欢",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了幽默的课堂导入:"今天我们就让大家来感受一下流行歌曲的魅力,不过我们学习的是元代的流行歌曲――元曲。"教师通过幽默的语言,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促使形成有效的课堂效果。

4.感情性

初中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能够感悟其内在的思想情感,并且形成自己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满怀情感的去完成语文教学,对于教学语言必须根据不同的文本,进行不同的感彩设置,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比如教师在讲到比较豪迈的诗句时,教师应该充满激情地让学生感受到内心的沸腾;教师在讲到欢快的文本时,应该用轻松的语调去完成语文教学,这样学生才能够有一种欢愉的心境去体味文本的内涵。总之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教学语言,把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用语言特色直观地表现给学生,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从而触动学生的情愫,感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学会审美,学会品味不同思想感情的文章。

5.艺术性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范文3

一、新课程改革对师生关系构建提出了新要求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较为淡漠,师道尊严成为了许多教师的潜意识。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并没有注重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初中生进入了青春期,对于师生关系更为敏感,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更要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促进教学活动深入开展和教学成效提升的重要抓手。一方面,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无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遇到困难,都要积极地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可以对学生进行学习技巧方法的辅导,也可以动员优秀生与学困生之间结成帮扶对子,实现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和鼓励每一位学生,不以成绩论英雄,平等地看待不同成绩的学生,对于学生取得的进步要给予鼓励,让他们增加成功的情感体验,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满足、快乐,通过这样的方式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情感基础。

二、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手段升级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新型教学手段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立足教学工作实际,将先进的教学手段与语文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首先,教师要熟练掌握信息化手段的使用技巧,通过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信息化教学媒体使用能力;其次,教师要注重创新,自主设计教学课件,将各种与教学内容相关、接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课程资源整合起来,以图片、文字、图表、视频相组合的形式,设计制作针对性较强的教学课件,为语文教学成效提升发挥促进作用。第三,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还要科学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既要保证多媒体手段在最为需要的时候使用,不能铺天盖地、过多过滥,又要对使用的时机进行科学掌握,可以在教学导入环节激发兴趣,在互动过程中补充信息,以及在思想渗透中深化情感等。

三、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差异兼顾提出了新要求

初中生因为自身学习基础、学习态度以及能力等方面各不相同,导致在语文学习中的能力水平出现明显差异。新课程改革要求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这就需要最大限度地兼顾学生整体发展水平。传统的“一刀切”模式通常会顾此失彼,无法得到这一要求,因此,对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以分层模式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是兼顾学生差异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让学生认识到分层教学的科学意义,结合自身学习能力基础,选准层级;另一方面,教师要针对学生分层的实际状况,差异性制定教学目标,开展师生互动,布置课后练习,以及开展考试考核,让学生的差异性兼顾融入到教学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依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力基础,制定与他们最近发展区域相吻合的教学目标要求,同时在教学互动中还专门为不同层次学生设计相应的探究和提问内容,在作业布置中科学区分难度、容量,并且在考核中运用AB卷形式,保护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

四、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模式优化提出了新要求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单向的模式制约了学生自主性和参与性,影响了教学成效提升。新课程改革对于改变这一现状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应当对教学模式进行充分地改进,从单向模式转变为师生互动双向模式,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学生为主,教师发挥启发点拨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法等一批先进的教改经验,能够较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等方面发挥明显作用。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能够精心设计逐层深入的研究提纲,将其作为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线索,引领学生的整个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了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难点,区分是属于个性问题还是共性问题,凡是属于共性问题的方面,还应当针对教学对象群体进行思维方式的点拨,以此促进语文教学活动深入开展。

五、新课程改革对课外活动拓展提出了新要求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应当构建立体化体系,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还要课内外相结合,尤其是要发挥课外活动的延伸、补充和拓展作用。教师一方面要结合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延伸,满足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实现的探究欲望,在更为广阔的时间与空间范畴内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另外,教师还应当搭建丰富的课外活动载体,如各类兴趣小组、研究小组、文学社团等,通过这样的活动载体,组织引导和指点学生自主开展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之中巩固语文学习成效,培养语文综合素养。实践证明,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能够拓展语文教学空间,摆脱空间与时间方面的限制,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得到满足,在课外活动之中也增强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范文4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语文教学经验,从实际出发,结合文言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效果,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思路进行探讨。

【关键词】

以虚衬实 虚实相生 初中文言文 教学思路 探讨

初中文言文教学经过几次修改,并未取得较大的改观,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目标是正确的,但教学内容却偏重于“字、词、句、段落、篇章”,偏离了文言文的教学目标,直接影响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教师系统的、清晰的讲述了文言文范例,这就需要教师改变原来单纯的文白对译教学方法,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强调文言文教学的思想性和人文性,促进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改革。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文言文具有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具有较多的生僻字,加上白话文的不断推广和应用,致使现代的学生对文言文非常陌生,文言文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大障碍。通过调查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没有兴趣,甚至产生排斥心理,主要原因归结于难懂难记。除了文言文本身的语言特点外,文言文教学的严重弊端也成为影响文言文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

1.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目前,教师采用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模式,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式单调乏味,一味灌输知识,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依照教学参考书死板的教学,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主要强调字、词、句、段落的翻译、朗读、背诵,使得文言文教学空洞乏味,枯燥无味,增加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反感度。

2.偏离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师的教学目的偏离了文言文教学的本来意义,一味的强调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接受,过分强调了文言文知识的重要性,只注重文言文语法、文法的讲解,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单纯的让学生死记硬背,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排斥心理。通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总结,可以得出“理解句意、梳理文章、题型练习”成为文言文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基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注重词句、文章翻译自然就成为文言文教学的核心。使得教师在进行文言文讲解时,过分注重一字一句、一词一句的讲解清楚。

3.文言文教学以背诵为中心,具有较强的功利性,要求学生的记忆力。由于文言文范例比较典型,因此成为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而教师对于主要内容的掌握要求就是准确的背诵和记忆,缺少学生对文言文独特的理解和体验,致使文言文最终成为诵记的重点。

二、探析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新思路

对于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应当立即采取解决方法和措施,重新确定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树立新课程的教学观念,引进现代化教学方法和内容。改变传统教学思想,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加深其对文言文内涵的理解和体验,思考和感悟文言文的精华所在,享受文言文的审美乐趣。课堂教学是一个比较具体而细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如何来实践呢?

1.采用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教学思路

我国古代文言文主要以朗诵、背诵为主,需要口、耳、脑并用,是一项需要情感、操作的语言活动,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在于对文章的理解,语气、停顿及语速等都是虚化的重要因子,包含着不同的情感和意蕴。比如《桃花源记》中的“后遂无问津者”,重音为“遂”字上,表现出作者对后人不再追寻桃花源的淡淡忧伤和遗憾。如果重音为“无”上,所表现的感情为后人对桃花源不再追寻,让读者感到无尽的悲伤。又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愤怒后怒言“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强烈表现出秦王的盛气凌人,然而最后却是“色挠,长跪而谢”,“怒”到“谢”的巨大变化,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从中可以强烈感受到秦王的外强中、色厉内荏。因此,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中意蕴,体验文中人物的感彩,通过不同的语气、语速、语调等方式进行朗读后,感受文中人物的不同情感。

2.替换比较的教学思路

一般来说,作者采用独具匠心的用词用句方法进行写作,无论是从意义方面,还是言语形式方面都要选择最生动、表达效果好的字、词、句,通过创造独特的氛围意境,可以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需要引领学生抓关键词、关键句,采用增、删、换的方式方法对原文进行更改,对比分析不同方式的感彩,从而体验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和掌握手法运用的好处。

总之,文言文教学需要站在新视角、新课程的角度进行改革,注重学生的言语形式,不仅可以学习文言文的实质内容,还要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妙处,培养学生学习语言形式的能力和运用言语的能力,从而掌握阅读文言文的要领和方法。通过对文言文的理解和体会,学生可以深入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真正感受文言文的文化魅力。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强调文言文教学的思想性和人文性,促进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范文5

【关键词】课程标准 文言文 阅读教学 能力培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怎样把初中文言文教学工作搞好,又能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三个步骤进行探索:1.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要把握初中文言文的目标方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阅读浅显易懂的文言文,能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的规定,制定适合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三维目标,切实做到有的放矢;2.在目标方向明确的前提下,初中语文教师还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以达到教与学双赢的良好效果;3.初中语文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背诵古诗文的方法,并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诵背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在识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活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文言文阅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

怎样具体落实初中文言文教学呢?

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教会学生朗读文言文。在朗读文言文之前,要引导学生对不认识的字、词学会利用古汉语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以及课文注释进行读音判断,教师要适时地进行读音指导,特别是通假字的读音,教师应向学生明确通假字的读音规则。在读准课文每个字、词的读音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断句。文言文断句是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重点,因为没有正确的断句,就不能正确地朗读文言文,更不能正确地理解文言文所表达的意思。例如陈寿的《隆中对》中的“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一句,不能读成“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正确地读法应是“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这里的“可以”不能连读,因为这句话中的“可”是“可以”的意思,“以为援”是“以之为援”的省略句,“以”的意思是“把”,所以朗读这里时要断句。又例如,在《墨子》的《公输》一文中的“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一句的正确读法应该是“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这里的“地方”不能连读,因为“地”的意思是“地方”,而“方”的意思是“方圆”。再例如,蒲松龄《狼》中“其一犬坐于前”一句,朗读时断句正确的是“其一/犬坐于前/”,因为文句所要刻画的是狼的行为举止,根本就没有出现“犬”的形像,而是说狼像狗一样坐的姿势,所以,不应是“其一犬/坐于前/”。其他情况,一般是主谓之间应有停顿,句首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停顿,如“夫大国,难测也”句应读成“夫/大国/难测也/”。“夫”是发语词,用在句子开头,引起说明或议论,所以在朗读时要读断。

在学生能正确地断句后,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诵文言文,这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语句的基础上进行。要理解文言文语句的意思,必须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通假字的意思、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以及常用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地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可见,文言实词在语句中的意思、通假字的具体使用情况、一词多义的具体环境、古今异义的一般情况、词类活用的语言环境、常用虚词的不同用法等文言知识点,学生必须结合课文学习掌握学法。也就是首先把握文言语句的重点实词的意思,力求字字落实;常见虚词的用法和含义则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理解、掌握;特殊句式、省略句等文句的理解,教师要及时、正确地引导,教给学生认识、判断这些文句的方法,做到准确、到位。在学生掌握了上面的知识方法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初步翻译文言语句,强调学生必须从字词入手,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但以忠实原句原义为标准。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学生分别对一个句子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加以解释,然后把各个意思连缀成句,补足缺少成分,调整与现代汉语不符的顺序。有些难以连缀的地方才用意译的方式解决。只有在大体掌握文言文的课文大意,学生才能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情感,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解决学生疑难问题。在朗读文言文时,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交叉朗读等多种朗读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找到文感,体会语感、情感和文言文特色,直至熟读课文、背诵课文,全面理解课文、掌握课文内容。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效率 提高

当前,在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勤快、学生懒惰的现象。教师通常认为只要将文言文中的所有字词与句子翻译完就算完成教学目标了,但实际上学生没有获得知识,同时还阻碍了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如何提升文言文的实际教学效率,是当前初中语文继续解决的一大教学课题。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弄明白每个字词的实际含义,以及每个句子的大意,从而应付必要的考试。但是,这种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化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要求,大大影响了语文的教学效果,也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背离了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与目的。

出现这种教学现象主要是由于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过于注重对文言文的字词解释,忽略了语感的培养。文言文教学不具有计划性,尤其是在课堂教学的流程方面,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教学模式也不够丰富,这就导致学生在文言文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缺乏深入研究与探索,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在教学中也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单调、沉闷,即使文言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也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利于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措施

1.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对初中生而言,文言文学习还处于初始学习的阶段,所以需要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激情。首先,教师要通过大量阅读培养初中生对文言文的语感,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这样就不会显得过于生疏。其次,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汉语,主要是学生对语句停顿没有丰富经验,因此就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文言文阅读,可以采用诵读、吟诵与默诵等方式,也可以是全体阅读或个人阅读。要想进一步突出教师对文言文的规范化阅读,可以让学生进行齐读、朗读与默读。

2.教师进行正确的规范化朗读。文言文阅读不同于现代语文,特别注重字的读音。但是在实际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有先入为主的特点,所以就要求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正确的规范化朗读,这样一来就可以强调读音,加深学生的记忆。例如,初中语文《童趣》一文,“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在现代汉语中句中“强”字读作“qiáng,但是在本文中却读作“jiāng”,由此可见很多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字在读音上是不同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异音字。

在学生具有文言文语感的基础上,教师要对他们进行深入引导,让学生自发性地阅读,真正读懂文言文,然后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取指明朗读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在熟读之后再进行整体阅读,保证阅读的质量。这种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方式能够有效验收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给出合理化的评价,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3.坚持从学生的角度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自身以及学生的整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实现语文课堂的“授之以渔”,这样学生就可以掌握有效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冲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改变逐字逐句翻译的习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意境设计,让学生在既定氛围中进行文言文学习,加强学生的语感学习,实现译文与原文结合的教学模式,再通过实践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文言文翻译环节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删减与保留、增加与替换,从而对语句进行适当调整。也就是说,要求学生依照课文中的注释,结合参考工具、文章的背景环境,在掌握文章大意的前提下,进一步规范文言文的语言。另外,出现难以理解的内容,需要教师进行点拨与引导,可以利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让学生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进行调整,利用增加或补充的方式对文言文进行语句疏通。

总而言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薄弱环节,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了解并掌握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结合语文具体的教学要求,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坚持从学生的角度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实现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永继.更新教学理念 优化教学过程――谈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实效的措施[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6).

[2]刘桂清.文言文教学应在读“上”下功夫――评一节高效的识字课[J].陕西教育(教学).2010(11).

[3]方好平,余青云.新课标下的文言文课堂教学[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