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措施范文1
一、内蒙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利及制约因素
(一)有利因素
总结内蒙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国家和自治区领导重视,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氛围。近几年,国家多次下发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像被称为国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旧36条”等,为各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政策指导作用。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同时,成立了自治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项推进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全区非公有制经济情况调研,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符合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2013年,自治区党委更是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区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国家和自治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必将进一步加快我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二是受整体宏观经济形势利好的影响。近几年,自治区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经济发展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十一五”时期,我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17.6%。其中,农畜产品加工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都得到了较快发展。同时,围绕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及2013年党委提出的五大基地建设步伐的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稳步推进,为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难得的机遇。
三是各项社会事业改革步伐加快。为了深化改革、破除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制度束缚,近几年,国家和自治区加快了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步伐。在打破垄断、医疗卫生、教育公平、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改革,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加强内部竞争机制的引进,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改革之中。随着社会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部分行业的垄断局面将逐步被打破,为非公有制经济拓宽了发展领域。
(二)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我区非公有制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起步较晚,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需要引起重视。
一是非公有制经济内部结构不合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内部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传统行业比重偏高,新兴服务业涉足不多,金融保险业、垄断行业比重低,流通服务型企业多而生产型企业少,多数非公有制企业仍处在以资源开发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链下端。分区域看,呼包鄂地区集中了全区45%以上的个体私营企业。鄂尔多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程度最高,其次是包头和呼和浩特。发展程度最低的是兴安盟,与鄂尔多斯相比总量相差十几倍。
二是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偏小,市场化程度不高。我区非公有制经济起步较晚、起点较低,与全国一些省市相比规模偏小,市场化程度不高。从规模上看,广东个体私营企业户数已达460万户,重庆为131.5万户,而我区刚刚突破110万户。以建筑业为例,2011年,我区建筑业非公经济单位数为882个,从业人员为39.7万人,建筑业总产值为1343.83亿元,利润总额为104.62亿元,分别在全国各省市排名第24、20、24和15位。从市场化程度看,我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模式和不平等竞争等因素依然存在,造成我区市场化程度不高,制约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2010年全国各省市区市场化相对进程年度报告数据来看,内蒙古市场化综合指数为6.5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4,在全国排名第18位,与我区自身发展实力与潜力不相适应。
三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层次较低。我区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集中在技术水平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中,而在对技术要求较高、创新能力较强、垄断性较强的行业中分布相对较少。像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业、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中,非公有制经济涉足很少。非公有制经济中的龙头企业较小,中小企业数量较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在我区上市公司中,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很少。我区的非公有制经济总体还处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层次。
四是县域经济发展滞后,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关系。县域经济的充分发展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现阶段,我区县域经济发展滞后,还不能完全满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土地、信贷、资源、技术等方面的需求。
五是非公有制企业素质不高。集中表现为“两低一少”:1.整体发展水平低。非公有制企业结构单一、规模偏小、产业层次较低,以初级加工和服务业为主,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工艺落后,利润空间小,竞争力不强。2.科技创新能力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非公有制企业非常少,大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企业技术研发资金投入普遍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较弱,非公有制企业及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3.专业人才少。多数企业实行的是粗放型和封闭的家族式管理模式,现代经营意识不强,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对技术人才的争夺尤为激烈。
六是政策体制、市场准入方面的制约依然存在。近几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但这些政策在落实和运行过程中面临一些现实困难,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体制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同时,由于市场准入门槛的限制,非公有制经济投资进入的领域仍有许多,尤其在基础设施、金融保险、科教文卫等领域的投资进入很少,导致严重的投资结构不均衡。
二、加快内蒙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建议
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们要正视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扶持,大力引导,促进我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规范设置投资准入门槛,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扶持政策要公开透明,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不得单对民间资本设置附加条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领域、垄断行业和领域等。
(二)各党政部门对非公有制经济工作要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一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的“新旧非公有制经济36条”的规定,并制定出台我区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发展规划,围绕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鼓励创业等方面,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同时把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纳入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框架下,制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划,用目标引领发展,以硬的举措保障发展。二要尽快指导制定我区非公有制经济统计办法,建立和完善概念清楚、科学规范、指标统一的非公有制经济统计体系,合理界定统计范围,全面科学统计有关数据,为党政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三要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媒体深入宣传国家和自治区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有计划地对我区非公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报道,宣传和表彰非公有制经济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形成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
(三)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拓宽融资渠道
建立适合非公有制经济特点的信用征集体系、信用评价体系及失信惩戒机制、企业信用档案和信用数据库,实现非公有制企业信用信息查询、交流和共享的社会化。非公有制企业要强化信用意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赢得市场和社会的认同和尊重。积极探索多种渠道的融资办法。一要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诚实守信企业的贷款支持,积极创新适应和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信贷服务品种;二要积极争取政府专项扶持资金支持,从今年起,自治区及各盟市、旗县将逐年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专项扶持资金,非公有制企业要向政府进行积极申请,争取获得专项资金的支持;三要充分发挥投资公司的作用,积极引导非金融机构、企业集团、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资本组建风险投资机构,培育和壮大非公有制科技企业;四要通过股份制改造、上市、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支持非公有制企业直接融资。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非公有制企业整体实力
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的整体实力,最根本的是要增强创新能力。要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和高校、科研机构相结合的开放型的创新体系,采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的技术层次和科技创新能力,引导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开发具有自主技术产权的核心技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和组织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非公有制企业培训班,让非公有制企业业主学习和了解最新经济、技术知识,以便更好的促进企业进行创新活动。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措施范文2
一是解放思想难。一些权力和决策部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有差距,仍存在着“喜公厌私”的思想,没有把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十七大”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要求来认识,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和制约现象仍然存在。如。扶持力度不够、服务跟不上。对于非公有制经济治理多于引导,重视税费征收而缺少提供服务,相关职能部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渠道不畅。手段单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三难”现象依然存在,审批手续过于繁杂,办事效率较低,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三乱”现象依然存在。
二是政策落实难。近年来,我区虽然相继出台了鼓励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优惠政策,但受部门利益驱动。优惠政策扭曲变形。个别地方在落实中还没有完全到位。一些政策措施在落实过程中,部门之间缺乏有机的衔接机制,互相推诿,导致政策悬空,无法落实,没有积极地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创造条件、解决问题。
三是贷款融资难。目前全市部分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机制依然不够健全。私营企业缺少获得银行贷款的正规渠道,民营企业融资依然面临困难,企业的大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而这些资金一部分需要企业主的自筹,而另一部分需要银行贷款,来进行生产和扩大规模,特别是市场经济瞬息万变之时。企业针对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对策,使产品更新换代,如果此时得不到金融部门的支持,那就只能半途而废,自生自灭。
四是企业自身问题解决难。管理体制较落后,家族式非公有制企业依然存在,整体规模分散、产权结构不合理、产权不明晰、经营水平低,缺乏科学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整体竞争力不强:经营机制缺乏创新。在经营决策方面,不少企业重产品经营,轻品牌经营;重实物经营,轻资本经营;经营约束机制老套,激励措施随意性较大,同时由于对产品研发投入不足导致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差。企业管理与技术人才缺乏。全市非公有制企业业主文化素质偏低,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不足。没有长远的企业发展规划和思路,缺乏高科技知识和现代管理能力,企业难以迅速做强、做大。
加快我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我局非公有制经济在巩固原有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开发名优产品,打通销售渠道,加强内部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开创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努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倡导企业自行研发或与研究机构合作开发技术创新项目,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帮助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开拓国际市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继续关注私营企业家的成长,对优秀企业家要做到“经济上有实惠、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加大宣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宣传典型企业典型人物的力度。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是加大扶持,突出重点,发挥产业集群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积聚效应。加大扶持力度,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改善条件。同时,实施品牌战略。各级地方政府要将培植本地工业企业和商品名牌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公共资源展示名牌产品奖励和宣传力度。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措施范文3
早上给孩子喝的“好一多牛奶”,中午请外地朋友品尝本土小吃“花溪牛肉粉”,下班后到“星力百货”采购,随手买几瓶“老干妈辣椒”,回到家――你所住的商品房也许就来自“贵州龙”旗下的房地产公司……引号之处,皆是贵阳人耳熟能详的几家非公有制企业。
富民兴黔的重要增长极
贵州的非公有制经济虽说总体上落后于全国,但也是发展喜人,成就辉煌。据统计,1979年至2007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左右上升到31.4%,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总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不足4%上升到44%,非公有制商业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7%左右上升到57.2%。
非公有制经济为贵州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2007年底,国有中小工业企业改制面达到82.4%,促进了对外招商引资。一批省外、境外非公有制优强企业落户贵州,不仅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产业化发展,有力地推进了贵州省产业结构调整。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贵州做大做强地方经济的重要力量。贵阳市2007年非公经济对全市GDP年增长贡献率达到44.15%。遵义市非公有制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9年的不到0.5%上升到2007年的38.1%。2007年黔东南自治州非公有制经济工业实现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4.09%。2007年的23个经济建设强县(市、区)毫无例外地都是非公有制经济活跃的地区。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支撑贵州财政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2008年我省非公有制经济纳税约占全省税收的半壁江山。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贵州促就业、保民生的主渠道。2007年,全省工业单位中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提供的就业岗位71.89万个,占全部工业行业的63.7%: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单位中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提供的就业岗位74.14万个,占全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行业的81.8%。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贵州新技术、新产业发展的重要源头。据统计,1985年至2005年,我省非公有制企业申请职务发明占全省的43.02%,授权职务发明占全省的40%。贵州省高新技术企业中的95%以上为非公有制企业。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贵州经济社会扩大开放的生力军。如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的产品已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贵州味美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成为新加坡、德国一些国外“大牌”食品企业的主要供货商。
非公经济人士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到2007年底,非公经济人士在我省实施光彩事业项目累计达812个,投资总额227亿多元,到位资金141亿元。
作为全国非公有制经济的一股支流,贵州非公有制经济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已成为创造社会财富、增加就业岗位、实现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推动创新、催生产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2004年,我省在省经贸委中小企业处和六个工业行业管理办公室的基础上,成立了全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改革的职能管理部门――贵州省中小企业局(贵州省非公有制经济办公室)。这就理顺了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管理体制。
省中小企业局(省非公有制经济办公室)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赋予的职责,制定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在全省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通过政策、资金扶持,重点支持了一批优强的“小巨人”非公有制企业,同时积极建立针对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协调企业融资难问题,开通中国中小企业贵州信息网,实施“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和“贵州省中小企业星光培训工程”等免费培训,加强对信用担保、典当的行业管理和指导,构建由各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小企业创业基地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等中介机构组成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中小企业、非公经济统计监测体系,开展经济理论研究等,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提速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全省上下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形成合力。2007年,省政府在2001年成立“全省推动中小企业发展联席会议”的基础上,成立了“全省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发展联席会议”,成员单位35个,办公室设在省中小企业局(省非公有制经济办公室)。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对全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实行积极扶持、加强引导、完善服务、依法规范、保障权益。除此之外,省委组织部、统战部、省人大财经委、省政协经济委、银监局、证监局及各金融机构等在私营企业人才需求、非公经济人士培养、政策法规支持、社会舆论宣传、上市融资服务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
全省9个市(州、地)和部分县(区、市)已建立了以监察部门、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牵头的非公有制经济投诉机构,非公有制经济投诉网络和机制不断完善,初步形成全省上下维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联动机制和良好氛围。
公共政策的重要着力点
2009年5月8日,毕节市嘉信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开业,这是毕节地区正式挂牌营运的第二家小额贷款公司,也是全省首批17家小额贷款公司之一。目的在于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规范和引导民间融资。
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是中央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贵州加大政策落地力度、为非公经济解决急难问题的一项具体举措。近年来,贵州对非公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市场准入方面。贵州放宽了非公有制经济在高新技术、成品油、国防科技工业、外贸、公用事业、医疗机构、林业、金融业等行业和领域的市场准入。截至2007年底,全省加油站中非公有制经济数量为653户,比重为38%。
税收减免方面。贵州省先后出台了《贵州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再次提高增值税起征点有关问题的通知》等落实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的文件。对非公有制经济在创业、提供就业与再就业岗位、技术创新、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等方面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非公有制经济在上述方面的税收政策优于公有制企业。
财政扶持方面。国家、省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政扶持力度加大。各项财政专项资金基本能对各种所有制一视同仁。
技术创新方面。2007年,我省出台《贵州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进一步放宽了非公有制企业进入高新技术行业的准入条件。省国防工办出台了《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放宽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军工产品生产的
准入条件。省科技厅和省经贸委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技术创新优惠政策的意见》,对可申请减税的技术开发项目内容进行了规定。
劳动就业方面。2006年,提出对下岗职工、复员转业退伍军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给予税费减免,对吸纳再就业人员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和贷款支持。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技术人员培训制定了具体措施。从2003以来,国家实施“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从2005年起贵州省实施“中小企业星光培训工程”,这两大培训工程由财政资金进行补助,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免费培训。仅2008年两大免费培训工程共举办各类免费培训班41期,培训人员6837人次。
通过对非公经济的各种积极有效的政策扶持,我省正努力一步步向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迈进。
改革开放的重要试验场
在近期省有关部门组织的两次非公经济座谈会上,针对贵州非公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搜集到大量的问题。归纳起来有:思想保守、融资困难、管理混乱、负担较重、用地困难、环境不好、实力不足等等。
最根本的一点,结合我省非公经济在全国靠后的座次来思考,这表现了贵州非公经济对制度性公共产品的深切渴求。现在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许多还停留在宏观层面。在具体的制度安排、法律制度和运行细则方面,同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原则有很大差距。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改革缓慢,对制度性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需求不相适应。
具体反映为投融资环境、人力资源环境、市场环境、内部管理等方面的不足。
投融资环境。与国有企业相比,私营企业由于规模大多比较小,抵押担保难、内部管理不规范和经营信息披露不够等原因,与银行之间存在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银行为规避信贷资金风险,银行业金融机构对非公有制企业发放贷款时更加谨慎,对企业的审核更为严格,银行反映对私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多有碍难,显现支持力度不够,也反映在非公有制经济一直存在的“贷款难、担保难”困难。
人力资源环境。非公有制经济整体上由于自身经济条件、职工保障等方面劣于国有企业,再加上许多非公有制企业建在县城,远离大城市和教育、科研中心,因此人力资源环境要劣于国有企业。因此非公有制经济相对于国有单位而言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
市场环境。由于非公有制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技术水平普遍落后,对产品质量不够重视,中低档产品较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少,名牌产品少,因此很难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措施范文4
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再创新高
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继2012年突破1.4万亿元大关之后,2013年再创新高,达15689.88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615.1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359.07亿元,增加38.79亿元;第二产业达到9706.59亿元,增加984.93亿元;第三产业达到4624.22亿元,增加591.39亿元。
非公有制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2013年,各地经济开发区新型产业项目陆续投产,各类建设项目成批集中开工,对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作用。2013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1%,比GDP增速快2.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6%,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增长13.4%和11.8%。
非公有制经济占比稳步提高
四川非公有制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使得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步提高。2013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9.8%,比2012年提高0.8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7%,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71.5%,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0%,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贡献突出
全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贡献。2013年,非公有制经济对四川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8%,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7.1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非公有制经济贡献率达1.3%,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非公有制经济贡献率达49.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贡献率达到19.9%,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2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工业支撑作用明显
近年来,四川大力发展高端现代产业,深入实施七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方案,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四川造”产品和本土品牌的知名度。实施重点园区培育计划,促进产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民营工业已经成为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
2013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工业增加值达8690.79亿元,比上年增长13%,占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5.4%,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4%,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
各地非公有制经济竞相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较快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13年,全省21个市(州)中成都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5393.64亿元,总量继续保持领先优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总量超过600~900亿元之间地区达到10个,分别是绵阳市、德阳市、南充市、宜宾市、达州市、凉山州、泸州市、内江市、乐山市和资阳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总量在300~600亿元之间的地区达到5个,分别是自贡市、眉山市、广安市、遂宁市和攀枝花市。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持续攀升。21个市(州)中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有18个地区。其中,居全省前8位的地区分别是眉山市(63.5%)、南充市(60.2%)、内江市(60.1%)、遂宁市(59.7%)、成都市(59.2%)、泸州市(59.2%)、达州市(59.1%)、雅安市(58.6%)。
各地非公有制经济较快增长,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突出。21个市(州)中,有19个地区增速超过12%;非公有制经济对当地GDP的贡献率超过50%的达到20个地区,其中贡献率超过70%的有11个地区,分别是雅安市、泸州市、眉山市、遂宁市、内江市、宜宾市、广安市、绵阳市、南充市、达州市和德阳市;芦山地震灾区雅安市非公有制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良好势头,增速持续回升达到7.3%。
大企业数量持续增加,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由于四川投资和创业环境不断得到改善,成都财富全球论坛、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第十四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等全球具有影响力的盛会相继在四川成功举办。2013年,四川新增世界500强企业22家,目前在川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达到269家。四川工商登记非公有制企业达到325.65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5.6%,总户数比上年增长9.4%。其中,个体经营户达到274.87万户,比上年增加22.24万户,增长8.8%;私营企业50.42万户,增加5.61万户,增长12.5%。
全省非公有制企业注册资金大幅增长。2013年,全省非公有制企业注册资金规模首次突破1.5万亿元,达到15844.83亿元,比上年增长38.1%,提高16.6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经营户户均注册资本4万元,增长12.4%;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达242.52万元, 增长32.3%。
经济社会效益不断改善
非公有制经济是具有活力的经济主体,在增加税收、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非常重要作用。2013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税收收入(含国税和地税)达1752.41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受“营改增”等因素的影响,非公有制经济税收收入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为46.8%,比上年回落1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经济实现税收292.38亿元,增长22.0%;私营经济实现税收1116.71亿元,增长7.7%。全省工商登记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955.02万人,增长8.0%,新增就业人数70.92万人。
把脉问诊:加快改革和转型
四川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新形势下,非公有制经济既有机遇,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既有体制、政策等因素造成的困境,也有自身客观原因而导致的不足。下一步,四川非公有制经济需要加快改革和转型。
问诊一:市场
竞争更加激烈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既有国际知名资历雄厚的世界500强大企业,又有国内外技术先进发展强劲的后起之秀,四川地处西部内陆,在信息、资本、技术等一些方面不及沿海开放地区,许多民营企业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参与市场竞争,在这些竞争强敌面前,则显得力不从心。
药方: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促进产业技术进步
四川非公有制经济要依据本地优势,发挥企业主导产业,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突破本地发展限制,更多地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发展高科技产业、出口创汇产业、环保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结构层次。同时,引导民营企业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鼓励科技创新,加快技术改造,合理开发资源,发展循环经济。
问诊二:资金
融资难、融资贵
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本市场利用水平较低,与工业化阶段高投入的要求不适应。只有少数发展上规模的企业能够达到金融证券融资的条件,而绝大多数难以进入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和债券,民营企业通过国有银行融资的比例较低,企业发展资金缺口多数通过民间拆借,融资成本高还款风险大。
药方:改善投资环境,提供融资支持
落实给予非公有制经济的优惠政策,制定和完善鼓励、引导民营投资的政策措施。设立权威性的为民营企业投资服务的信息中心机构,为民营投资项目提供可行性研究、开发新产品以及社会公共协调等配套服务。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推进非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标准、风险管理制度、竞争规则以及监管办法,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更好地满足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
问诊三:观念
民营企业经营思想和发展观念落后
民营企业缺乏开拓精神,“小富即满”现象比较普遍。民营企业无论是平均资产规模,还是平均销售收入总额,都是比较小的。民营企业管理者经营思想和发展观念相对落后,企业家过分担心承担经营风险,不肯放开手脚拼搏市场,宁愿维持企业平稳状态。
药方:强化创新观念,提高发展意识
民营企业家要强化创新观念,提高发展意识,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民营企业家要克服“小富即满”的落后思想,树立“富而思进”的新观念,增强干大事、创大业、做大贡献的胆识和气魄。民营企业要建立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敢于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在竞争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在竞争中努力发展自己。
问诊四:管理
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较差
缺乏科学的组织和管理体制。多数民营企业是由个体经营发展起家的,是以亲情为纽带的家庭型企业组织,有的民营企业是国有企业改制组成,因而企业产权不明,缺乏制度约束,决策管理不够科学。
民营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模糊。一些民营企业经受不住利益诱惑,在扑朔迷离的市场面前,脱离核心业务盲目扩张,最终把企业拖入困境。
民营企业缺少优秀的人力资源。由于多数民营企业还不能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因而阻碍了专业经营管理人才进入民营企业。
药方: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体制
企业的发展要遵循科学的管理体制,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就是要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民营企业要有科学的组织和管理体制。要逐步摆脱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实施科学化管理,做到产权明晰,制度健全,决策科学,管理严谨,构筑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
民营企业要有明确的战略发展规划。整合资源,发挥核心竞争力,经营生产活动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参与市场竞争。
民营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民营经济组织务必克服“任人唯亲”的陈旧用人观念,建立规范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行科学绩效管理。同时,健全的员工培训机制,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技术能力,不断夯实企业的人力支撑。民营企业也要为企业各类技术、营销和管理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以优厚的待遇留住人才。
(作者单位:四川省统计局)
相关链接: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措施范文5
同志们、朋友们:
正当我省中小企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和《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之际,省档案局联合召开的这次全省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座谈会议十分必要,也非常及时。听了有关地市局和企业介绍了各自档案管理中的好经验好作法启发很大。一会儿,建明局长还将在他的工作报告中,对我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档案管理工作的情况做全面总结,并将就今后的工作作具体的部署和安排。我们相信,随着这些工作思路与措施的逐步落实,对于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保证企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将促进我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档案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下面,我想就目前我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向与会同志作一简要介绍,并就今后如何进一步做好我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档案管理工作谈一点看法,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我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去年12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意见》。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把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全省的一项重要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在全省业已形成了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重视、支持和保护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中小企业系统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西部强省为目标,在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促进社会就业与增收、发展县域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提升经济总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户数持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明显提高。2007年,全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总户数达107.6万个,其中法人单位11.6万个,个体经营户96万个;实现增加值2050亿元,占全省GDP的38.5%,其中工业增加值755.6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40.6%。规模以上企业增幅高于全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平均增幅7个百分点。
二、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企业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全省国有中小企业已改制5122户,乡村集体企业改制20722户,分别占应改制企业总数的90.8%、96%。企业从业人员中,大中专以上学历和专业技术人员比重明显上升,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企业家;企业管理能力显著提高,8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监督约束机制;企业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95%以上工业企业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生产,全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共创立了100多项国家标准, 2个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6个国家名牌、205个省名牌产品,43户企业被确定为全国“创名牌重点企业”。
三、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解决社会就业,带动群众增收方面成效显著。到2007年,全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已累计安置城乡劳动力600万人,占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60%以上;其中县域中小企业从业人员44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0%。全年支付劳动者报酬445亿元,其中县域中小企业为全省农民人均提供工资性收入980元,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
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产业领域广阔,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大多集中在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服务业等领域,其中科技型企业1.2万家。粮油、果业、畜牧业、蔬菜和生物医药、软件开发、电子元器件、能源化工等行业已形成100多家营业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其中一些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企业的技术水平跃居全国前列。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陕南绿色产业、关中高新科技,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全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五、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成为县区税收的重要来源,在发展县域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7年,全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上交税金205亿元,占全省税收总额的36%。有68个县(区)的中小企业实交税金占县级财政收入超过30%以上。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力地推进了县域工业化,增加了县域的财税来源,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实力和后劲。同时,随着中小企业向城镇和园区集中,促进了小城镇的建设和繁荣,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全省各地建成各类工业园区138个,聚集中小企业12万个,从业人员100万人。
今年1-6月,我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继续保持加快发展的好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明显超过全省GDP增速,其中,榆林、咸阳、安康和宝鸡4市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47.2%、28.3%、29%和22.2%。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推动全省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城乡就业的重要载体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二、做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要切实重视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档案管理工作。这几年来,我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档案管理工作,近年来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们认为,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较多,甚至相当一些部门和企业在档案管理上还存在“六无”现象(即无意识、无制度、无人员、无库房、无设备、无经费)。与蓬勃发展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不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有关法规的要求不相适应。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固然有许多原因,但与少数中小企业部门的领导和干部没有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认识有直接的关系。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和改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档案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积极意义。一是做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档案管理工作,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档案管理工作也必然是国家档案中的重要部分,否则,国家的档案管理是不全面、不完整的,也无法准确、完整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内容和成效。二是做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档案管理工作,是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档案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各项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它是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真实记录,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和信息资源。伴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企业档案工作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企业对档案工作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档案的凭证和法律作用是其它不可取代的。三是做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档案管理工作,是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没有企业档案,企业的基础就不牢靠,企业经营、管理和持续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建立档案工作,对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维护自身利益、规避市场风险、保持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尤其是领导同志要高度重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更新观念,理清思路,明确重点,努力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档案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突出重点,科学建档。档案管理是一门学问,是一门科学。要严格按照《国家档案法》和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际,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科学建档。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发展水平、不同贡献率的中小企业,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把工作重点放在帮助和扶持重点企业上。用他们的典型经验引导广大中小企业,提高档案意识,重视档案工作。做到遵法建档,依法管档。
(三)总结经验,有效发挥档案在企业生产和经营中的作用。要采用座谈会、编制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宣传管好、用好档案产生经济效益的事例。使更多的企业经营者感受到了档案的重要,理解运用档案可以在谋划企业发展战略,构建营销网络,提高研发档次,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解决经济纠纷,应诉反倾销案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最后希望与会的各市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要认真抓好这次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工作。首先要提高认识,明确当前形势下做好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其次做好汇报,争取党政与有关方面的支持;再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认真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贯彻措施。要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转变观念,增强信心,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措施范文6
关键词:拐点;非公有制经济;转型经济;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04-0013-02
一、拐点的基本含义
拐点本来是数学用语,其基本含义如下:
如上图,平面曲线在上升阶段其一阶导数为正,可以取两种不同的上升形态。上凸(b)时二阶导数为负,下凹(a)时二阶导数为正。平面曲线在下降阶段其一阶导数为负,可以取两种不同的下降形态,上凸(c)时二阶导数为负,下凹(d)时二阶导数为正。
当平面曲线经历从上凸至下凹或从下凹至上凸的分界点,此点便称为“拐点”,如上图。
也就是说,“拐点”是二阶导数从正到负或从负到正的转折点,“拐点”的二阶导数为零。因此,“拐点”一词并不意味着上升或下降过程的结束,或者由上升转为下降、由下降转为上升,而仅仅标志着上升或下降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拐点”是一个点,从几何上说既无长度又无面积更无体积,从时间上说它刻画的是“时刻”而不是“时间”,更不能引申为“时期”。因此,用“拐点”一词着重的应该是它关于“转折”的标志性含义。
二、非公有制经济拐点的临近
(一)关于转型经济
著名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科尔奈认为,就纯粹的形态而言,转型有两种基本战略:战略A,即将最重要的任务确定为创造有利条件,使私有部门得以从下而上生长起来;战略B,则把最重要的任务确定为尽可能快地通过国有企业私有化消灭国有制。
这种颇具特色的帕累托改进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其意义: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从1979年的不足1%提高到目前的1/3左右。
其次,二十多年中国经济改革历史,国有企业改革始终作为主线贯穿其间,尽管从现在来看,这一任务的完成还需要很长的过程,但不管怎样,诚如吴敬琏所言,“为了奠定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不能仅仅着眼于对原有国有企业进行改造,而应当着重于发展新的民营企业。
再次,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最终取决于效率的提升而非投入的持续追加。近乎于定论,民营企业的效率高于国有企业不仅为经验所证实,更有着合理的理论解释。
(二)非公有制经济突破式发展的拐点已经临近
2005年2月19日,国家正式下发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这是一部全面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文件,对于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跨入发展新阶段,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截至到2006年12月份,各省市累计出台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法规政策性文件200多件,国务院有关部门也相继出台了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具体措施和配套办法17件,这些都说明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环境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
第一,政策环境日趋改善。《若干意见》颁布后,国务院对贯彻落实工作高度重视,将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列入了政府的工作要点。在《关于200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一文中就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做出进一步部署。去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了各部门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工作座谈会。5月,经国务院原则同意,《贯彻落实重要举措分工方案》已印发56个相关部门和单位。从目前看,各项贯彻落实工作进展基本顺利。
(1)在市场准入方面。2005年8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决定》明确了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具体领域。文化部、财政部、人事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在市场准入、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简化审批等方面提出了政策意见。
(2)在金融支持方面。银监会了《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从政策、机制、程序和方法等方面对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提出了具体措施,为增加对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创造了必要条件。证监会在逐步完善中小企业板块,积极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鼓励到境外资本市场融资等方面出台了具体措施。
(3)在改进政府监督和管理方面。国家工商总局针对非公有制经济在简化注册和年检手续、改进监管等方面出台了新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印发了《推广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生产监管试点经验实施方案》,积极探索适应非公有制企业特点的安全监管工作体制和机制。国务院减负办将非公有制企业治乱减负作为工作重点,到去年9月底取消涉及非公有制企业不合理收费2385项,查处“三乱”案件1885件。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进一步健全了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统计制度,开展了经济运行监测和生产经营分析工作。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的意见》,提出了7方面21条提高非公有制企业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水平的政策措施。
(4)在舆论宣传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务院研究室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对《若干意见》进行了政策解读;主办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网上座谈会,进一步宣传了党和国家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和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就做好《若干意见》的宣传报道进行了具体安排,努力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5)各地高度重视《若干意见》贯彻落实工作。截至去年12月份,全国31个省区市已累计出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规政策性文件200多件,其中地方性法规30多件,22个省市设立有“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或“部门联席会议”。
第二,非公有制经济运行态势平稳。去年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生产经营及经济效益实现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稳中有进,出口继续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1)生产快速增长,产销衔接良好。去年1-10月份,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2176.11亿元,同比增长22.13%,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74个百分点。
(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稳步回落。去年1-10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5792亿元,同比增长27.6%。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增幅明显高于其他经济,但增幅有所回落。其中:有限责任公司(不含国有独资公司)完成投资12716.00亿元,同比增长39.8%,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22.8%;私营企 业完成投资6718.82亿元,同比增长57.6%,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12%,比前年同期提高了2.2个百分点,但增幅较1-9月份回落了1.2个百分点。个体经营完成投资649.13亿元,同比增长14.4%,增幅比1-9月份回落5.8个百分点。
(3)出口继续高速增长。去年1-10月,非公有制企业(不含外资)出口总额达902.8亿美元,同比增长68.24%,较全国商品出口增幅高37.14个百分点;进口总额达441亿美元,增幅27.24%,比全国商品进口增幅高10.54个百分点;进出口顺差461.8亿美元。其中,10月份非公有制企业出口额达104.3亿美元,同比增长53.83%,比全国增幅高24.13个百分点;进口45.5亿美元,增幅33.82%,高于全国增幅的10.42个百分点;进出口顺差58.8亿美元。
(4)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去年1-10月份,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利润5413.12亿元,同比增长22.71%,较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3.3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中实现新增利润最多的行业为通信等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等,这五大行业实现利润占全部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的38.3%。与此同时,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加。非公有制企业亏损766.83亿元,同比增加32.65%。
(5)注册个体、私营企业继续快速发展。2006年9月底,注册私营企业已达419.04万户,较前年底增长14.79%;从业人员为5738.92万人,较前年底增长14.38%;注册资金达到58157.11亿元,较前年底增长21.32%。2006年9月底,注册个体工商户2466.16万户,较前年底增长4.92%,并实现了1999年来的第一次增长;从业人员为4800.42万人,较前年底增长4.65%;资金总额为5743.51亿元,较前年底增长13.56%。
一系列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文件的颁布使“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将渐次落实为具体的制度安排、法律制度和运行细则。
作为极具观感的标志性事件,《若干意见》颁布后,非公有资本不断深入的金融体制改革亦使长期遭受信贷歧视之苦的民营经济看到了转机的出现。如前所述,目前中国经济所处的重要关口更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拐点已经临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