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语文线上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线上教学范文1
1.人文性的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首要
在以往的语文课教学中,人们过于强调了语文课的工具性,政治性,忽视了语文课的“人文性”,语文课给人们一种只能讲工具感觉,使初中语文教学缺少了人情味,没了情感,知识就没有了生命,学生就没了对语文艺术魅力的认知,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初中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强调初中语文新课程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用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鲜活人文生活中感受、体验、理解国家和社会对中学生的要求,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和习惯,使初中语文课更贴近中学生的生活。
2.语文课堂要走向情感生活中去
著名的教育家贝克曾指出,尽管各国,各民族乃至个人具有多种价值内容,但是人类“学会过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共同的。初中语文课教学的真正任务应该是使学生获得幸福的生活。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切入中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学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丢在校门之外,学生的可接受性,是初中语文课教学取得效果的一条“红线”。只有从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出发,以课堂为起点实现语文的生活化(例如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景、联系生活进行思想感悟、模拟生活进行语文实践)。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获得了思想启迪,享受了审美乐趣。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而中断和错误时,要多引导启发,尽量让其完成,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从而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同时,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引到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责任感、同情感等情感生活中去。我们在教诗歌《我爱这土地》时就可以这样摄入情感生活。在诗中,诗人呼喊道:“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这里诗人所表达出来的就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然后,作者笔锋一转,“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一种悲愤痛苦的情感久久的萦绕在“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此时,其情之切怎能不引起我们中学生的强烈共鸣呢?
在以往的初中语文课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满堂灌”的模式,在一些有关初中语文课的调查中,学生反映不喜欢语文课,认为语文没有给他们自由的空间,注重强调了知识接受的范围。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使初中语文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新课程标准将初中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定位到该课程建构的基础上。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强调”本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强调主体意识,主人意识等内容。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新课标也强调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形式的诞生。在教学中,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现结果和规律,教师不再做现成饭喂学生,这样的话,学生的手指灵活了,思维的闸门打开了,迸发出智慧的浪花,激荡出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
3.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情感上的整合作用
初中生语文形成的过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这个过程遵循着由外化到内化再外化为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几个心理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每个过程都充满着矛盾。一个人的思想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他才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初中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试图通过整合心理健康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学习、事业的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养成沉着、冷静、务实、高效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的心理情绪去影响和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反映,如果教师的情感投入太少,不能打动学生的心,就很难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所以新课程标准在旧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在心理健康方面新增加和突出了以下教学内容:一是选用了有关心理反映的文章,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二是增加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文章;三是选用了学会与父母沟通,正确认识与父母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的文章;四是加大了对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的消极作用,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的文章;五是选用了对中学生发展有益的兴趣爱好,提高生活适应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文章;六是选用了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养成谦让、合作和共享等有益于别人和社会的亲社会行为文章;七是有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能够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文章。
初中语文线上教学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 创新技能 素养
在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本应充满生气灵性的学生成了教育流水线上出品的统一型号、统一规格的产品,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主体的激活,这就难怪孩子满脑子的问题都不翼而飞,语文课堂成了毫无生气的一潭死水。要切实扭转这种现象,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把“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落到实处,唯一的途径就是放开手脚,把课改的步子迈得更大些,而不仅仅是形式上在搞所谓的课改,“骨子”里仍不放心学生,而应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领悟知识、激活思维,积极开创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的新格局。
一、语文创新教学的理念
新课标中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这是一项课堂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教学过程中的新举措。在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能自由、积极、灵活、多渠道地锻炼能力,从而掌握知识。传统的“串讲加解释”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对教学方法不作过多的科学选择,认为只要自己讲得多,知识就自然会被学生接受和掌握。长期如此,老师的“一言堂”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努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亲近自然、触入社会、认识自我的意识,以及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关注自己周围社会的态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换言之,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能力,而不是一味地传授知识,也就是授之以“渔”,而不是给予“鱼”。
因此,必须把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探究式的互动合作的学习模式。
二、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的策略
1.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
语文教学观念应:由内容分析本位转为重视语感积累。语文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落实语言素养训练方面的目标,这是保证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关键。在教学中要摆正篇章分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还是要讲精彩、讲到位的,不是完全排斥分析,而是要把分析当成帮助学生领悟的手段,而非目的。但坚决反对对课文作琐碎的、微言大义的分析。整体感悟绝不等于主题先行,主题先行的方式存在一定问题,因为我们在课堂教学的逻辑关系中应处理好演绎和归纳的关系。根据思维发展的规律来看,归纳教学优于演绎式教学,我们可以试想:中心意图都明确了,再分析不是浪费时间嘛。
2.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
学生的自主探究需要教师的导航,否则很容易偏离学习重点和难点的航线。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导航:(1)意见分歧处点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难免对有些问题产生分歧,我们不要简单地充当裁判的角色直接判定谁是谁非,而要从课文的内容、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巧妙的点拨,使学生自己悟出结论。(2)我们提倡阅读过程中的多元化理解,但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而置教学内容本身的价值取向于不顾,这样不利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必然会削弱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学生多元化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正确的价值取向上进行理解。(3)朗读课文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主要活动之一,在学生的朗读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时,教师可进行适时的范读以帮助学生正确体会把握文章的情感,以推进学生的自主探究。
3.重视人文特点,增强创新内力
初中语文线上教学范文3
关键词:创新 课堂 创新意识 创造能力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的人文科学,作为基础中的基础学科,初中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同时语文学习也应是学生的心灵活动,应是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求知求真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急需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自觉摒弃以分数、应试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积极开创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的新格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世界经济形势竞争的激烈,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越来越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而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就是要从我国的教育入手,只有教育教学的创新,才能有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然而语文教育教学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和提高其他综合能力的基础的基础,所以重视语文创新教学就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迫在眉睫的任务。作为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如何进行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教学呢?
一、创新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人很形象地形容优秀的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应该是“凤头”、“猪肚”、“豹尾”,言下之意,是说开头应该短小精悍,神秘动人。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
别具魅力的导语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乃至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开始,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在这个时候得到调动、感染和熏陶,也就会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课文进行阅读、探讨和推究,大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情与决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角色转换,重心下移,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的引导者,在具体分析问题时,教师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分析、交流,为培养学生合作、社交等各种技能打下良好基础。
所以导语是引入新课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的关键。如果老师能设计出一个好的导入点先声夺人,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为整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学习前提。如上《斑羚飞渡》可以采用美国大片《垂直大限》:讲述一家三口人在攀登悬崖时突然发生意外,绳索的钉子从崖缝里崩落,随时都有可能脱落,三口人危在旦夕,为了减轻绳索上的重量,保住一对儿女的性命,父亲毅然命令儿子割断自己的绳索,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也可以用一段有感情的话语来感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上《气候的威力》时这样导入:“天有不测风去,人有旦夕福祸”。说明变幻莫测的气候有时给人带来福音,有时给人类带来灾难。自古以来,人类就是在认识、适应和利用气候中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那么,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南极的气候怎样恶劣?南极的哪些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气候的威力》。因此,导语的设计忽视不得,只有激发兴趣,才能使他们活跃思维,愉快地学习新知识。
二、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语文教学要在课堂上发挥优势,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使他们有创造的动机和热情,应该采取多种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教师,能独立钻研,富于创新精神,勇于探新求异,提出创造性见解。如:由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没有给学生留下积极思维的空间和余地,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因此根据语文教材是按单元编排的特点,学习一个单元,教师可以只讲重点课文,授之以学法,其它的内容较为简单的自读课文,可由学生自讲自学。由于这是自己的事自己做,所以讲的同学全力以赴,听的同学饶有兴趣,一堂课下来,不但知识点掌握了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同时使他们获得了成功的愉悦。再如:在学习《爱莲说》时,有的学生对“淤泥”却大加赞赏,认为“如果不是淤泥提供养料,哪里会有美丽的荷花?更值得称道的是,淤泥总是一声不响,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就是千百年来背了个肮脏的恶名,也无意争辨,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还有的同学以作者对世人追求富贵的风气有不同意见,认为“富贵有什么不好,难道还要追求贫穷不成?”这些理解虽难免有些以今律古,但是对学生看出的这些新的见解是求异思维,是创新意识,实在是难能可贵,应该加以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创造意识,消除创新的心理障碍,有效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创新提问技巧,拓宽学生的思维
语文课上,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高质量地完成预习任务,老师的提问谁能给以准确的回答,谁能对文章的内容记忆得快,较长的小说、故事等谁能在快速阅读后准确地复述出来等,做到有的放矢,老师对表现好的同学加课堂分给以鼓励。总之,老师不失时机地让每一个学生在感受成功。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与提出目的在于给学生一个范例,是学生明确“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进一步分析、讨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组织、激励学生成立学习讨论小组,由学生独立的、自由地、大胆地进行思考和讨论,以拓宽学生的思维。
四、创新教学内容,开阔学生更辽远的视野
初中语文线上教学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字词教学;字词应用
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的中华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展示了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魅力。这也引来了众人对语文教学、对汉字教学的重视与热议。笔者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对这一问题也有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目前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初中语文字词教学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大家都在强调字词教学应当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这也体现在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识字与写字”方面对七至九年级的学生提出的明确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要求会写;而另一方面,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又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忽略字词教学。就笔者平时的观察来看,绝大多数教师在涉及到字词的地方的处理方法仅限于蜻蜓点水式的读一读字音、说一说词义,也不管学生是否真的会读了、会写了、会应用了。学生也便如小和尚念经般地读了、说了,至于是否真的能够应用于日常交际,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种只在识字和解词上兜圈子的做法是落后的、低效的和不可取的。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与教师对现今字词考查方式的认识有偏差不无关系:对于字词的考查,目前多以单选题为主,分值也仅为2~3分,如此低的分值使得字词教学如鸡肋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同时也就造成课堂教学的蜻蜓点水式。其实,这样的认知太片面了,难道阅读文段就不是对字词的考查吗?难道回答问题就不是对字词的考查吗?难道写作文就不是对字词的考查吗?殊不知,语言的应用处处都是字词呀!对字词的考查哪里就只有那2~3分啊?
由此可见,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确应当重视字词教学了。这无关应试与素质之争,无论是应试也好,素质也罢,字词的掌握都是应有之意。
二、字词教学的方法
如何进行有效的字词教学?字词教学要教什么,怎样去教?对于这个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得出结论:字词教学的重点应该回归到应用上。会读、会写、明白含义这都是对的,而我们的最终归宿应当是会用。因此,字词教学也要以会用为最终目标。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可采用的具体做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做连词成句练习
在新课学习过程中涉及到新的字词时,在会读、会写的基础上,可让学生练习用这些字词编写一则小故事,在编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就巩固了这些字词的含义,并能应用了。这样的形式生动活泼,学生很喜欢,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一举两得。
2.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字词的含义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进行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巩固识记成果。这样的字词识记教学不仅不需要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而且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对于多音字和重点词语的理解,应结合文本阅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通过玩味、推敲、辨析等方式来完成,而不是单纯地死记读音和字典意思。如以萧乾的《吆喝》为例:“特别出色的是那种合辙押韵的吆喝。”这里的“合辙押韵”就是押韵的意思。有的词的意义不只一个,在运用时可能会用到它们的比喻义和引申义,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可得到对其恰如其分的解释。
3.将字词积累与写作结合在一起
教师要加强作文评改中对学生错误字词的纠正。习作是学生对字词的具体运用,忽视习作中的字词纠正,等于放弃了对字词应用的检验。重视学生对字词的“认”“辨”,而忽视“用”,这是本末倒置。
4.将字词积累与课外阅读结合在一起
在名著阅读中,要求学生摘抄文中的优美语句。如此长期积累不仅对字词的学习有好处,对学生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5.将字词教学与古文教学结合起来
在古文中,很多汉字都保留了它的本意,将这些本义告诉学生,有利于他们理解文义,也利于学生对这个字的掌握。如在教《岳阳楼记》时,“沙鸥翔集”的“集”字,意思是“鸟停息在树上”。其实从这个字的偏旁就可以看出,上面就是一个“鸟”字,比如雕、鹰、雏等,下面是“木”字,合起来就是“鸟停在树上”。这样学生便可举一反三,积累一批字词的用法。再比如:学生在接触到“通宵达旦”时,对于“旦”字不理解,教师便可适当渗透会意字的教学,“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也就是早晨,学生就特别容易理解。
在实际教学中,字词的教学还有很多策略,这需要一线教师不断地去探索、积累。
字词教学作为语文教学大厦的基石,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字词的教学不单单是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字,使他们成为一个个的“书呆子”,而是要培养能够熟练、灵活运用汉字的人才。初中语文教学一定要抓好并抓牢学生对字词的积累这一教学环节,作为初中语文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做好这一工作。
初中语文线上教学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课堂氛围
初中教学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时期,在这―时期,学生们承上启下,是连接小学教育与高中教育的一座桥梁。众所周知,小学教育是一种启蒙式教育,其教学内容多是一些基础知识与贴近生活的现象观察等,而高中教学则是学生们进行职业化专业选择前的最后一个基础学习阶段,其关键性与内容深度都不言而喻。因此,作为两个学习阶段之间的部分,初中阶段的教学工作意义重大。责任亦重大。而语文课是一门语言类课程,语言类课程本身就具有长期积累、厚积而薄发的特征,对其学习是一种逐步积累、日渐领悟的过程。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对于一名学生而言,这一阶段语文课程掌握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日后对文字工具的运用技巧和文字表达能力的高低。在此,笔者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教育战线上的初中语文教师,略谈一谈自己在工作期间产生的几点思考:
一、教师未能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期间未能成功的将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了学习成绩,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做到换位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许多的教学内容,如语法教学、古文教学和诗歌教学,这些都是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较少接触到的。因此。学生对于这些学习和理解,总是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丽一些语文教师在这时,往往没有很好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仅仅是进行了简单的讲述后就把教学进度向前推进。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原因就在于教师对于教学内容已非常理解,由此一来,学生如果没有养成积极提问的习惯,或是教学没有形成有效的互动氛围,就很容易被教师忽略这一学习困难,造成学习短板。
二、作文也是语言教学中的一项重点工作
学生的作文水平是语文教学成果的综合反映。作文,是表现出―个人对于文字的组合运用能力的综合测试,更是体现一个人对于所见所思的内容用文字刻画把握的功力所在,可以这么说,作文就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笔者曾与多位同行就此问题进行交流,在得出的结论中,固然有着:文字功底是一项重在积累的事情;学生们对于种种修辞手法掌握得不够灵活准确;文章的整体结构把握不到位,形成厚此薄彼的偏重局面等,但笔者对于这个问题却有着自己的看法,诚然,上述问题在学生中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但笔者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是没能成功地激发学生对于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描述热情,须知,人一旦内心深处有了热情与动力,做起事情来往往就能事半功倍,作文写作亦然,当一个人内心处有着将所见所思用文字记述出来的冲动时,文字的排列方法往往就成为一种技巧问题、一种次要的问题、一种不成问题的问题了。
三、课堂教学氛围不深厚
这里笔者所说的课堂氛围包含甚广,其中既包含着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含有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意愿,可以这么说,课堂教学的成效好坏,关键在于氛围,因为在热烈的氛围中,最消极的人也会被感染,被激发学习的热情。反之,如果氛围冷淡,那么连最积极的学生也将受到影响,慢慢退缩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当中去。可见,课堂的氛围成功与否,对于―个班集体的学习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然而,有些语文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缺乏教学经验,面对学生不知道如何才能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保证正常的课堂教学进度,试着活跃课堂氛围却使得课堂变成了市场,最后不得不一味地赶进度按自己的速度讲解。氛围调动工作归于失败。笔者认为,其关键点在于:互动!教师通过互动提问的方式,一方面将学生的思维引导活跃起来;另一方面,又将学生的思维活跃范围通过提问的方式加以限定,从而使得课堂氛围活跃,话题不跑题。教学进度得到保证,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从而使得学习效率大为提高。
初中语文线上教学范文6
关键词:中学语文;生活德育理论;实践研究
语文教学是将汉语言文化发扬光大的重要教学过程性载体,是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知识理解体验能力以及渗透性本领的重要阶段。尽管应试教育模式给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带来了部分压制,但是生活作为情感、语言的依托,应当被教师充分融合到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语文课本中的内涵情感与思想,并在思想、品德上获得逐步完善。
一、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体系融合德育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发现,语文教学是一项源于生活内容的教学,它是帮助孩子提升感性认识,以及深化语言情感的重要过程。语文教学工作者倘若始终贯彻知识点的死板教学套路,将会导致学生对语文学科失去学习探究兴趣,在语言与情感素养的积淀上都无法达到较高的水准。语文教学切不可掉入死板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积极运用生活化的德育教学理念,让语文课堂不仅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点,还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具体案例为载体,让学生在情感素养上获得锻炼与提升。因此,教师要从生活本质出发,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逐渐推向生活化,结合生活来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同时推动学生由生活融入语文课堂,从语文课堂中品味生活。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文《贝壳》的教学过程中,该课文主要讲解了作者席慕蓉在海边捡到一颗贝壳继而引发思考的故事,教师倘若只针对课文中的一些固定知识点进行传授性教学必然会导致课堂氛围的枯燥,教学效率仍然无法提高,因此我采取了生活化的教学思路,带领学生分享自己在海边捡贝壳的经历,例如,我就给学生讲解了在海边捡贝壳,并进行分类区分的故事,让学生能够从生活经历中得到一些感悟与体验。在课文中,作者席慕蓉讲到“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呢”,针对这句我就“时间、空间、珍惜”的角度来带领学生进行德育的培养,让他们懂得时间的宝贵以及空间的有限性,使其能够在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保持执着与认真。
二、贯彻组合性课堂实践策略,融合生活德育理念
正如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所说,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与生活过程密切相关、不可分离的,因此教师要想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德育理论充分运用到中学语文课堂中,就一定要积极践行语文课堂组合性实践思路,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领悟生活的细节,同时在情感、思想和道德上获得部分体验。语文课堂的教学时间是固定的,学生在既定课堂教学时间内无法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和道德情感知识,因此,教师必须要将课本中所包含的内涵型知识有效延伸到课外环节中,通过组合性实践模式来让学生进一步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空间,将课堂与生活这两大主题充分揉和到一起,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文《土地的誓言》的教学过程中,我就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与学生进行了充分的生活化讨论。这篇课文是作者在后的十年漂流生活中所积淀情感的流露,为了让学生从课文的只言片语中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厚的情感,我组织学生进行抗日历史的研究实践活动,实践内容主题以为主,研究当时关内东北人民的生活状况,了解作者这一群体在当时所受到的压迫,由此来逐渐深化学生内心当中的爱国情感,并让他们能够在新型生活化的研究思路中学习语文,领悟作者情感,并做到情感内化与道德修养的提升。
三、思维渗透与生活德育之双重教学
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需要不断地锻炼自身语文思维,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在面对各种题材与各种内容的课文时保持较好的积极性与变通性,尤其在运用生活德育理论时,让学生能够在德育思维的逐步渗透下理解课文中所包含的德育成果与情感内涵,实现思维渗透与生活德育之双重教学的价值并发挥其教学作用。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文《真正的英雄》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从美国总统里根的讲话中理解故事背景人物在理想烘托下的光辉荣耀,推动其理解德育中理想的含义,让他们始终保持在德育发展的基准线上。
中学语文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截然相反,针对中学生这一年龄阶段与性格发展特点,教师应该注重生活德育理论的研究和运用,让学生在新时期课堂中不仅学会更多的语文知识,还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