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教育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教育理念范文1
一、挖掘教材中民族语文文化的魅力
1.诗歌是我国语文文化中光彩夺目的一个篇章
新教材中每册均有诗歌单元,饱含着各种近于完美的诗歌范式:《诗经》中的《静女》以其质朴的风格成为我国古代四言诗的典范;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古代五言诗的典范;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甫的《登高》是古代律诗的典范。而现当代的诗歌作品则代表着我国诗歌发展的新的成就。
2.古词代表我们民族传统语文文化样式的一种载体,是我国特有的形式
苏轼的“大江东去”和辛弃疾的“气吞万里如虎”是气势磅礴的豪放制作;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和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妩媚的婉约之作。这些都是语文文化中的瑰宝。
3.散文的创作在我国语文文化的百花园中是内容最丰富,形式也是最多样的
新教材选编了各种类型的散文典范。先秦散文为我国古代语文文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从初始的语录体散文到后来成熟的议论文体,无论是写作手法的运用,还是文章体例的创制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语文文化财富。先秦以后,光彩夺目的《史记》,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韩愈的《师说》是提倡朴质文峰的“古文运动”的代表作。宋代散文则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并有所发展,对后世散文产生深远影响,如教材中选编的《六国论》、苏轼的《赤壁赋》等,从标题看,体例各异,写法多样,进一步丰富了古代语文文化的创作领域。
4.新版的语文教材还选编了不少文质兼美的时文,让语文的样式更加丰富多样
这些时文从内容到形式都拉近了学生同时代之间的距离,着眼于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位,这也是大语文理念的体现,如朱光潜的《咬文嚼字》,还有《工商文明的基因》《麦当劳的中国文化表达》等。
二、感受教材中民族文化的要素
1.语文教材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如今的职校学生未曾经历过战争,生活安逸,在他们的心中,对于民族大义、民族气节的等民族文化的价值观缺少直观的理解和深入的感受。这就需要我们的语文教育要努力强化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新教材中体现民族精神的文化元素主要凭借以下几种方式体现:
(1)作家笔下记载的爱国事迹,文章中反映了不少爱国志士表现出的铮铮气节和对于国家前途命运的责任意识。(2)借助作家的生花妙笔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在内心升腾起爱国热情。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一文时,学生就在心中产生一种对壮美河山的热爱与豪情。同时新教材的许多课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文明史,让学生直接或者间接感受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辉煌文化,这些都能对学生起到极大的教育和激励作用。
2.语文教材是民族性格和传统美德的载体
语文教材是民主自由精神的载体。其实,追求自由、民主的赞歌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从未停歇。新教材中表现这一主题的诗文不在少数。如李白的《将进酒》是浪漫主义的杰作,也是民主自由精神的咏唱。诗的后一段突出反映了诗人追求向往自由的思想,追求自由的人格精神。又如,《祝福》对封建节烈思想的批判十分深刻,在祥林嫂的身上鲜明地呈现出对平等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雷雨》中的蘩漪等都体现了民族文化中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
3.语文教材是多种文化要素载体
新教材所选的篇目中还包含着多种文化要素。概括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教材中的民俗文化。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民在长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形成的,印证着民族的文化特征。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沉淀了不少颇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在我们的新教材中有不少体现。其中既有专门介绍传统民俗的篇章如《景泰蓝的制作》,又有不少涉及民族习俗的课文,如《鸿门宴》中项羽、刘邦、范增等人排列座次就反映了古人在文化礼仪方面的知识,而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古代的民俗文化时时可见,林黛玉进贾府的沿路中所见的院落、牌匾、摆设反映了当时的民俗。而《故都的秋》中对老北京各种独具韵味的风俗描写,亦是让人回味无穷。
(2)教材中的政治文化。职校学生较之普高学生更早进入社会,因此,了解古今的政治文化,接受进步积极思想的熏陶,是十分必要的。新教材中的《六国论》等篇目,反映了以史为鉴,明乎得失的重要传统。再如《祝福》《药》中对封建制度和观念的批判无疑是对腐朽的封建政治文化的彻底否定。
深入了解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元素,才能解读教材中的文化内涵,才能丰盈学生的文化底蕴,我们在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去探索,让语文学习的视角变得更大,让大语文教学落在实处。
语文教育理念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理念 实践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172-01
情感教育就是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质,发展自我调控的能力,来促进他们对学习、生活以及周围的一切产生情感的体验,逐渐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的教育,将情感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同时也可以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弊病,可以说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入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就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思想认可的一种共鸣,就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强调和不断的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充分地发挥出语文教学所具有的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从语文教育的语法分析和逻辑肢解中解放出来,用情感的本性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完善教育的目标,实现教育的效果。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都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在教育的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播,却轻视了情感经验的累积,重视提高语言、概念、逻辑以及推理能力的训练,却轻视了情绪感染的能力和情绪表达能力的发展和培养,这种教育倾向在语文教育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在对文章的讲解中,往往会化整为零,从应试的需要出发,把原来的文章按照教学中的惯有模式,比如: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以及写作特点来进行公式化的肢解,将本来充满着人性美的,最有趣味的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
随着教育改革的开展,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实施素质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素质,让学生能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注重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提高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素质教育应该要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明确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探索出情感教育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的素质教育,运用科学的情感教育,多角度、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逐渐的构建语文情感教育的立体化格局。
二、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理念的实践
因为受到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的限制,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根本体会不到作者的感情,或者说只能体会到很小的一部分,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用真情实感,来诱发和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重要的催化和导向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情感的感染力。首先,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认真研究课文所要表现的感彩以及表达的方式,调动自己的情绪,随着课文的情感路线去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酝酿良好的心境;其次,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应该要饱含情感,语言应该要具有亲和力,让学生的情感随着教师的情感不知不觉地移动。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抓住关键的词语和句子进行反复的推敲和品味,让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文章要传递的感情,准确地把握情感,获得真切的体验。比如,在《草地夜行》里就有这样的一句话:“小鬼,快离开我!”他急忙说,“我掉进泥潭里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语序进行变换,“我掉进泥潭里了,”他急忙说,“小鬼,快离开我!”学生通过比较,就会认为变换之前的语序,更加能够表现出老在危机的时刻,首先想到别人的高尚品质。同时还可以在教学中采用配乐朗诵、即兴表演或者复述等形式,来再现当时的情景,增加学生对于情感的深刻体验,提高情感教学的质量。
教师应该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习之余,给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知识,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想要真正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只是教给他们知识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应该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让他们自主地去学习和探索。同时还应该有计划地去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书籍,通过书籍的阅读,不但可以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感和气质,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真理、热爱学习。
【参考文献】
[1]隋玉双.语文阅读教学之情感教育[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4期.
[2]李金原.如何进行语文学科的愉快教学[J].考试周刊,2011年52期.
[3]姚雪勤.让语文教育回归人文关怀[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4]罗林秋.语文学科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塑造[N].黔西南日报,2009年.
语文教育理念范文3
关键词:汉语文课程;知识重构;教育理念
汉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和国语,汉语文教育却面临边缘化的危险,要想重塑汉语言文化,就得重塑汉语文课程。要对汉语文课程的知识进行重构,首先要有对汉语文学科的一个明确的学科界定和价值取向作为根本。教育活动有复杂性,所面对的对象是一个个具有生命个体和自主意识的人,所以在制定和实施语文课程的前提和过程中,都该有对这门课程具体是要指向怎样的教育目标和培养怎样的人的价值理念。本文将从当代汉语文课程面临的尴尬和边缘化的现状,从教育理念和价值尺度的方面讨论汉语文课程的知识构建和课程重塑。
一、当代汉语文课程面临的尴尬
当今语文学科建设自身的许多理论建设没有建立,对于许多学科内的问题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描述和解释,这样的理论混乱和新的教学课程改革让语文教师不知该从何下手,教学内容模糊化,一些语文基础知识被淡漠化。教学评价体系和社会的实用追求使得语文学科出现了被人忽视的现状,教育领域与政治相连,权利过分集中,教育管理出现呆滞,缺乏教育本该有的活力和创造力。“片面地追求教育与社会实用意向的结合,从而忽视了潜能开发教育、想象力丰满教育、心灵激发与梦想引导教育,导致了整个教育缺乏创造性,从而造成人缺乏创生力,国民从整体上缺乏创造力量。”①
(一)、当代汉语文教育面临的迷茫与矛盾
就汉语文学科来说,在理论建设上出现了许多迷茫:对象的模糊,学科教授的内容不确定,学科建设研究内容不清楚,这些理论问题的不确定性导致在汉语文教学的实施层面上因为对汉语文课程的不同理解和定位,出现了许多的偏差。汉语文课程的教师在教学时一度感到自卑,让步于其他学科,这是一个不正常和尴尬的局面。
(二)、作为中国文化与根基的国语与国家、政治的关系
国力强弱总是其民族语言分不开,汉语文的特殊学科性质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中显得尤为重要,对外的孔子学院增设,更多的人学习我们的母语,而我们自己的母语教学却处于越来越被淡化和异化的局面,这与中国的文化强国、强调民族根基都是不符合的。教育与政治总是有联系,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形成了长久以来的教育领域被管得过死,缺乏活力的场面。
(三)、汉语文课程自身的价值体系
汉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价值体系,但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对其的评价总是处在功利主义的模式上,不能发挥汉语文课程的光和热。课程评价的“功利至上”主义使教育过分的强调实用,在中小学的课堂当中表现为自然科学的科目得到的重视远比人文学科要多。学校和家庭过分强调教育和社会实用意象的结合,语文教学就越来越流于形式。“语文课程价值体系由目标价值、结构价值和本体价值构成,表明了语文课程的一般价值;语文课程本体价值是由言语生成、母语思维、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四个要素构成,表明了语文课程的特殊价值。”②课程是一个发展概念,但是语文客场的性质却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因素。
二、当代汉语文课程的知识建构
这么多年的语文课程改革,出现了多种版本教材,教材频繁的更替使老师们更加迷茫,知识从其来源和分类有多种,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和定位呢?
(一)、汉语文课程知识的定位
“汉语文教育是基础学科。汉语文教育在国民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这种定位结构,使它获得了不同于其他任何学科的教育功能,此一教育功能定位形成了它必然具有标志其获得自身独立存在的知识依托,这个标识汉语文课程独立存在的知识依托即是汉语知识。”③我们把语文定义为基础学科这一点不难理解,它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既然我们说汉语文课程的知识依托是其自身的知识体系,我们就应该根据对汉语文课程知识的定位决定其知识体系。知识代表着“获得、知道、能够”,然而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对知识的理解还会与经验分不开,任何知识总是在一定的经验总结上形成的,从最初的经历到有所感受形成感性知识再到理论的填充与思考,这样的过程最终形成了我们所说的知识。在语文学科中,有许多重要的感悟和理解是需要我们结合自身或者达到与文想通的灵犀才能有的知识。
(二)、汉语文知识的建构
“知识的对象是通过经验而构成,因而,经验的对象也即知识的来源性对象。”④知识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多种分类:波普尔知识分类,学科分类,知识的功能分类。我们都知道语文在古代虽有文法修辞和规范,但最重要的部分还是文意,古人对于用词用字以及格调的强调,则又是属于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从语文独立设科以来,针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确定知识体系一直都有不同意见。根据波兰尼的分类,我们知道在语文中我们要重构的知识体系不仅仅包含基础的称述性知识,还应该增加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语文的知识建构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总体来说就是要遵循浪漫主义人文主义和审美主义以及理想主义。注重双基,使学生最终走向敬畏生命,学会学习,学会感受和感悟生活,具有审美理想的人。
三、汉语文课程应体现的教育理念
汉语文课程首先应该具有的就是人文人本观念,我们所要传授的知识是人文人本的,所要培养的一代人也是人文人本的。“我觉得当下人们最明显的一个精神特征就是对自己没有要求,没有一个东西可以作为依恃,没有依赖也就是无赖,一个无赖在精神上是无所畏惧的,在操行上是没有规范也没有边际。无论要做出怎样恶劣的事情,都不觉得有什么心理障碍。”⑤在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其基本的教育思想由六部分内容构成,这六部分关注的内容正是语文教育的内在思想中心,即是个体人本中心论:语文课程就是要通过全面培养学生“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教育过程要求重视人的存在,面向全体学生,重视每一个生命个体,平等的价值观。平等思想是初中语文课程教育思想的基石,爱国思想是初中语文课程教育思想的灵魂,生活修养是初中语文课程教育思想的价值取向,语文能力培养是初中语文课程教育思想的展开方式。从语文学科的具体出发,我们要培养从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和特质,从熏陶和感悟入手,培养学生整体的、动态的价值体系,学会成为一个人所需的基本条件和信仰追求,使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发展,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做一个有自己,对社会都有用的人。(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牛利华.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学省察[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
[2] 唐代兴.汉语文课程的当代建设[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7.
[3] 王云峰,汪海龙.语文知识观的反思与重建.新理念[J].2002.8.
注解:
① 唐代兴.汉语文课程的当代建设[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7.p49.
② 冉正宝.语文课程本体价值的考量.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J]:2008,6,21,6.
③ 唐代兴.汉语文课程的当代建设[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7.p198
语文教育理念范文4
关键词:生本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必要性;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实践活动
生本教育是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全力倡导和推广的一种教育模式。它区别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更加强调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这就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下面,我就先对生本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以应用的必要性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生本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以应用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师的角色问题等进行转变。而且,如今新课改更加强调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表明新课程开始由原来的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转变,而且基于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一观点,它与生本教学“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的理念完全吻合,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生本教育势在必行。
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所以,学生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重要。创新,既是学习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初中语文课堂较为显著的特点之一。而生本教育,恰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平台,给学生的思维创造了驰骋的空间,使学生由原来被动性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这种创造性的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创新习惯的养成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所以,学生的终身发展呼唤着我们的语文教育要走向生本。
新课程教育改革对教师本身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新思想、新观念,因此,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以“开放”为主的创新教学理念就应运而生。“开放性”教学理念具体表现在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以及教学课堂的开放,它对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和教学水平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自身的发展也需要我们进行生本教育。
以上仅是我个人对生本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应用必要性的简单的陈述,当然还有更多其他的原因促使我们树立生本教育理念,在这里由于时间和篇幅的关系我不能一一详细地列举出来,这需要广大教师去进行亲身实践和探索,以对生本教育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二、生本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以贯彻和实施的具体策略
我们究竟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措施来保证生本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以真正贯彻和实施呢,下面,我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1.更新教学理念,促使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进行转变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教师总是强行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点的灌输,把学生当做储存知识的容器,自己一人在讲台上兴致勃勃地讲,学生则在讲台下稀里糊涂地听,这种传统守旧的授课方式往往导致我们的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沉闷,虽然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激情澎湃,绘声绘色,但是学生在下面则表现得若无其事,课堂效果也可想而知。导致这种教学局面发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因此无论教师自己一人在讲台上唱的独角戏有多精彩,学生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一节课下来,既浪费了宝贵的上课时间,又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要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把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由“主体者”变为“指导者”,视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课堂上所涉及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来进行,让学生有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促使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进行转变,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比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时,因为这篇文章主要以作者回忆自己当年一件往事为主线,来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无限怀念以及父子之间那种感人至深、相爱相怜的感情。于是,我一改过去由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课堂模式,在讲课之前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经常会为我们做一些我们不经意的细节,而且从来不要求回报。下面,就请你们回忆一下父母为你做过让你们感动不已而且至今不能忘怀的事情,一会儿请大家轮流说一下。”学生明显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开始低头沉思,发言时也显得异常踊跃,他们的学习热情仿佛在这种强烈的情境中爆发了,在经过一番激情热烈的讨论之后,我们开始了这篇课文的学习,这节课学生明显比以前更加投入了,在正式讲解这篇课文时,学生也能做到入情入境了。这种教学方式,既做到了让学生参与课堂,使生本教育理念得以真正体现,同时也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课堂,视学生自身的活动为课堂的主要形式。而且,新一轮教学改革要求我们在教学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共同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合作竞争式的教学方式,这是生本教育课堂主要教学形式之一,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语文课堂上适时开展合作竞争式教学。在此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设置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先生的《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时,我就采用了合作竞争的教学方式,以使生本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得到有效运用。在给学生讲解完这篇课文后,我把全班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并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具体表现出了母亲身上的哪些优秀品质;课文是如何将这么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成一个整体的;课文用了什么样的叙事方法?这种叙事方法起了什么作用?然后,给学生十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完毕后每组派出一位代表进行总结陈述,看看哪一组回答得好。一听到要比赛,学生马上进入了竞争的状态,和自己所在组的组员开始了热烈的讨论,课堂顿时也变得沸腾起来。学生在进行总结陈述时,也明显对自己的答案进行了大胆尝试和创新,这样,学生在竞争中既深化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这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课堂,才是能使学生获得充分发展的生本教育课堂。
3.借助教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从而使他们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得到提高。”因此,在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意识之后,我们就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对具体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比如,在阅读教学中,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朗读和默读的方式,使学生了解文章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作文教学中,则注重学生思考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最终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总之,我们可以借助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语文知识获得发展,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学生在这种生本教学理念下,会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综上所述,生本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和方式,要想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得到成功应用并取得一定成效,并不是仅靠我们一朝一夕之功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为此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探索,以制订出适合学生、并能为学生所接受的体现生本教育理念的教学策略,从而使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变得精彩纷呈,活力四射。以上仅是我个人对生本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在此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沈小玲.生本语文:教学主流价值的确认和追求.作家出版社,2012.
[2]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语文教育理念范文5
【关键词】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理念
就小学语文教育来说,传统理念的弊端尤其明显地表现在:教学目标过分追求知识性,教学手段过分讲求灌输性,检测手段过分偏重记忆性。它的后果是:教师教学手段的僵化和学生学习热情的丧失,并最终导致这种模式孕育的人才缺乏工作急需的实际运用母语的能力和生活中享受与欣赏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能力。这一后果的严重性导致上个世纪90年代教育界人士对现行教育的全面反思,并开始了新的尝试。本文就这一尝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的反思与探索。
先谈教学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设计了“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体系:一是情感态度和价值,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知识与能力。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也即人文教育是语文教育的极其重要的目标之一。笔者认为它应分为四个层面:个人、家庭、国家和人类,而且彼此相互依存。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对此认识不够清晰,选文多集中于家庭与国家(即亲情与爱国主义)的主题,而关于个体和人类为主题的选文则几近付厥。湖南教师“挣大钱娶美女”的论调。虽过分偏激,但它引人思索之处恰恰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看待个体幸福,而这一问题正是现行语文教育缺少的部分。“五四”强调的民主、科学等现代观念就是以个体为基础的,而近百年后的现代人文教育却无视这一方面,又怎能使当代学生面对现实冲击而不迷惘呢?何况亲情与爱国主义并非水火不容。关于知识和能力,新的标准认为语文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这一思路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但对语文实践能力的规定还不够明确。一般来说它应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而这几个方面则与理解力、表达力密切相关。但对听、说能力的培养在现行教材中没有明确体现出来。其实母语的听说能力仍然需要培养,因为任何听说都是在特定语境下进行的,它对个人理解力、反应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没有完整的训练体系很难达到现代工作的要求。
再说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目标与对象就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听力、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与阅读能力虽侧重点不同,但其关键在于选材与方法都要符合儿童特定的接受心理。以古诗教学为例,小学语文第十册志南的《绝句》都相当适合儿童的接受心理。其诗句平易自然,可以先让学生自读增强其理解力,再让学生口述锻炼其表达力,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体味“杖藜扶我过桥东”之“扶”的语言表达力和想像“杏花雨”与“杨柳风”的景象,从而拓展其想像力。总之方法是多样的,但必须考虑到特定的教育对象。
语文教育理念范文6
一、建设绿色、自然、愉悦的友善学习环境
生活到处是语文。“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好坏可以影响人的成长,一个美丽校园,能够启迪学生对美和良好修养的一生追求;一个友善的环境,能够成为学生向往和回忆的地方,成为珍藏在学生心里永远的美。因此,学校应根据“友善用脑”的教育理论,建设绿色、自然、愉悦的友善学习环境,去感染熏陶学生。
试想宽畅的道路,错落有致的花坛,繁花似锦、绿树成荫的校园;宏伟壮观、各具特色的教学楼;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假山、奇石、喷水池、晨读长廊;点缀其间的荷塘、草坪、雕塑,生活期间,自然愉悦。和谐统一的校园布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步步景观,处处文化,历史与现实交融,人文与自然合一,莘莘学子生活其中,时时感受着美的启迪与激励,这是一种无声的文化,它构筑的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样的氛围中自然得以提升。
当同学们走进教室,清新、洁净、幽雅的班级环境,知识性、教育性、审美性、人文性结合在一起的班徽、班训、班歌、图书角、亲情励志标语,到处富有文化韵味;每一面墙壁,每一间教室都说话,浓厚的文化氛围,温馨惬意,使学生的心灵自然得以净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快速成长。
二、建立互相理解、相互交流、和谐友善的师生、生生关系
语文教学有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这三个维度中,人们往往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要实现这一维度,语文教育必须建立互相理解、相互交流、和谐友善的师生、生生关系,让学生带着真、善、美的思想情感走进生活,走进语文。可以说,人们每做一件事,就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语文教学更是如此,他要求学生以友好善良的态度处理各种关系,包括师生、生生,甚至作者和文本中的人物,只有如此,才能把握教材,领悟情感,走进作者和文本中的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教育学生学会善待父母、善待家人、尊老爱幼;教育学生学会理解他人、同情弱者、帮助他人,懂得凡事都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以己量人,换位思考;教育学生学会宽容,善于抛弃积怨;教育学生懂得“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道理。
这种友善教育不是说教,不是强求,而是潜移默化的,是自觉的自我教育。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多些理解,多些交流,多些春风化雨似的循循善诱,多些朋友式的批评。有道是“良言一句三冬暖”,一句关切之辞,体谅之语,都会令学生倍感快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友善,就能在友善中寻求到心灵的对话,得到情感的慰藉,找到文本理解的结合点,就能弥合因理解不同而产生的矛盾的裂隙,升华精神的境界;从一定意义上说,友善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爱”的教育,它要求教师能从关心、爱护学生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以表扬、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帮助学生克服缺点,促使学生不断进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准确的理解文本。
三、构建开放、平等、对话式的友善教学模式
友善的课堂教学,其核心为运用友善的理念追求高效课堂,友善教学提出“所有的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的理念;友善的课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友善用脑为根本,努力打造有益于大脑健康的学习环境;友善教学要求教育者尊重学生的人格,根据学生的特征,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语文教学是开放的,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情感蕴寓其中,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构建开放、平等、对话似的友善教学模式。
1.友善教学的核心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友善教学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和独特的学习风格,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理解。开放的语文必须有开放的方式。教育者要用一种信任的方式,开放的态度,去唤醒学生内在的认知;教师运用恰当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就能有所创新,思维就能开阔拓展。如果教学方法得当,那么所有的学生都能轻轻松松地学习。友善教学真正将这种教学理念付诸实践。
“友善教育”从关注学生的心理、生理、思维的角度探讨学生的学习,注重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提出每个学生都不一样,因此其建立知识体系和记忆的方式也不一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由主导变为指导、引导,将教师的教,通过探究、合作等途径变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由被动变为主体、主动;教材由封闭、抽象转变为开放、生动。教师教给学生怎样思考和学习,他们就能获得一生的成功。
2.友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轻松而自然地学习
根据语文的特点,教师可根据“友善用脑”的教育理论,确立“创设场景、诱发思考、引导成功”的教学原则,选用小组交流、课堂教学三段式、动感教学、音乐释放、思维导图、健脑操等为手段的一系列适应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流程。从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教会学生轻松而自然的学习;让学生生成超强的记忆力、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