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语文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语文教育范文1
关键字:梁启超 语文教育 现代化 思想
语文学科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学校教育和发展有了新的契机。语文课程丰富的教学内容,是教育资源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教学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梁启超的语文教育现代化思想理论强调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中,语文教学以气氛烘托,使师生间获得灵魂的共鸣,在潜移默化的形成和发展中,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提升。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互动协调中,师生心灵的精华和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就在这一形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语文学科包含的博大精深的内涵及魅力也才能进一步发挥,进而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更加重大、深远的影响。
一、梁启超强调将德育教育、心理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中的必要性
语文学科自身就是一门包含着感情的学科,以文字为基础,在语文学科中,更有利于对学生的身心和道德进行熏陶及培养,这也是语文学科的魅力所在。在语文学科中,融入德育教育,才能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语文教育思想内涵。
梁启超主张在语文课堂活化教育策略方针,改进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潜力的主要方式。课堂管理模式的改革,是教学模式改革中永恒的话题。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语文教育,必须确立初中生的主体地位,在实施实践教学时,只有将心理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中,才能实现对学生心理和需求的关注,才能对他们的成长真正起到帮助作用。
二、梁启超先生主张的现代语文教学思想及教学手段
(一)融入德育教育,领悟语文教育思想内涵
1.以尊重学生为基础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要体现出德育教育,梁启超先生认为教师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基础。对于学生会经常出现的叛逆、或是“扮熟”等现象,不要过分严厉地去指责他们的这些行为,要理解这是孩子的正常行为,不能用讽刺、挖苦的方式去教训学生,这样会更加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和伤害。结合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点和心理,因材施教,对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德育教导方式。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不能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或是性格特点来评判,要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尊重和理解都是相互的,对塑造学生的人格与性格特点具有很大的积极影响,为学生树立榜样,使他们也能学会如何去尊重、理解他人。
2.严格要求,“爱”与“严”并施
从学生的心理活动出发,在民主的基础上对他们实行一些强制措施会更加有利于德育管理。作为学生来讲,他们自己也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和自我调控能力,他们也是认识的主体,因此在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前提下,对他们施加一些强化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制能力。要做到严格管理,首先要求学生必须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行动的准则,加强对学生思想德育意识的培养,这对学生的成长甚至以后的人生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结合心理教育,实现语文教育本质目的。梁启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带来很大的积极影响。只有教材的恒定不变方略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贯彻实施作为其中颇具自身特色的平台利用开始,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1.建立适度的惩戒与奖赏机制
教师一个肯定的眼神和适度的赞扬,会使初中生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和归属感。而适度地将负面影响以合理的方式传递给学生,适度地刺激和留有余地的批评指责措施,更能达到批评的反效果。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一些学生积极讨论提问,而另一些学生则莫不作声,教师应该做到适度表扬和及时的批评指正,并让他们写学后感。让他们从心理接受课堂。作文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传达初中生情感的粮仓。树立团队意识,积极发言,组织教学环节,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效果。
2.构建语文课堂的心理环境
教师营造的课堂范围,不应是剑拔弩张的火药味课堂,也不是沉闷枯燥的情绪化教学环境,而是富有情趣、创作性和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语文教学在截然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就会酝酿出一批颇有见地的科学,单纯以“填鸭式应试教育”为蓝本的课堂氛围,不但会摧毁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意识,也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单纯的,毫无能力和进步意义的课程奖惩机制。在以心理情感教育展开的系列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心理的疏导作用,是搭建师生关系前进的平台。实施语文课堂学习情况问卷调查统计,了解学生心理。
3.个体化心理辅导方略
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以信息秘传之法,实现沟通会桥梁。语文老师和学生之间,可互相交换日记,以人格魅力和信箱渠道,实施心理咨询,疏导他们将负面情绪和消极影响摒弃。单独的心理辅导,要视学生具体情形做出符合学生需求和发展的方针策略。关注青春期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充分认识学生,在心理辅导方略中,尽可能把握事情重点,解决学生难点,在心理交谈中,鼓励学生自信,倾听他们心声,提供和创造条件,及时解决们的困惑。教师自身情绪的稳定,才是个体化心理辅导方略实施的必要前提。
4.心理教育模拟训练课
近年来,在新课改的尝试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联互动,受到一些环境条件的制约,改革结果都与原先的心理教育相背离。语文课朗朗的读书声和轻快活跃的氛围中,仍然会有那么几个学生将注意力投向了别处。学生个体受自身方面的困扰,其能动作用下降,学习的心境和能力大幅度下降。心理教育模拟训练课是在语文课原有教育计划和目标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创新性课程改革方略。以实际性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趣味性。
心理教育模拟训练课,以活动、教材资源、竞争方略、合作竞争、抗压能力、绩效评估几方面为流程展开。以语文项目教材为基准,让学生自发地授课。在授课途中,以创新方略,综合提升教育经管资源,直面剖析健康教育中充斥的内涵。
5.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
教师在语文课程进行中将自身经历讲述给学生,并及时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式处理问题。语文教师要深入初中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心灵深处的渴求,将“为人师表”的光辉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可以以自身童年印记和上学时代的心理事件为例,和学生交流经验,交换人生感悟,谈谈人生,谈谈各自的理想,谈谈语文学习的意义和人生规划,最终实现和学生精神领域的共鸣,倡导和谐学习理念。
三、梁启超的语文现代教育思想带来的启示
在现代语文教学工作中,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中的“一锅端”和“严师出高徒”的语文教育方针,要以趣味性、和谐性、创新性方式为语文教育注入新的内容。将德育教育植入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出综合素质较强,有着较高道德修养的人才,实现国家的人才战略目标,同时,也能够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语文教育之中,以互动式教学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除了在教学中加强心理疏导和教育活动方针外,在富有活力和灵性的学习方略之中,保持班级课程教学最佳状态。语文教育同整体教育教学目的一样,是以全局观念为准的人文教育。启发学生向老师说真话,说心里话,通过学生把班级的现实状况反馈给教师,教师再做出实质性的努力和改进措施。
作为语文老师,以爱心疏导和科学化解决方针,制定出适合学校、社会发展要求,加强与其他学科老师关系,全面指定教学计划,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思维能力,减轻学生压力,完善学生对抗压力,加强对学生心理辅导。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始终,以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将良性教育因素的净化作用,深入落实到具体的语文教学之中。
四、 结语
梁启超先生认为,在语文学科中,融入德育教育,才能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语文教育的思想内涵,在实施实践教学时,将心理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中,才能实现对学生心理和需求的关注。梁启超的语文教学现代思想对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教师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价值观的培养,使语文教育的真正意义得到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李华.梁启超语文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学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刘畅.矢志移山亦艰苦,大才如海更纵横――论梁启超与语文教育[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2(6):67-68.
[3]申晓辉.梁启超语文教育思想探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24-25.
现代语文教育范文2
王筠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文字学家、教育家,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他的《教童子法》是我国“最早的小学语文教学法专著”,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当时的小学教育。
王筠的主要观点包括:学生是人,不是猪狗;教者要尊重学生,顺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摒弃“日以夏楚”的体罚教育;教者要因材施教、启发善诱。同时,王筠还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强调要遵循教育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时分段学习。他呼唤“良师”的出现,批判“无知之师”,“愿天下之为师者,各为其‘心丧三年’计”。此外,《教童子法》还提出诸多具体的教学方法,如采用直观法进行识字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则提倡愉快教学法,且讲究“圈抹批划”“讲解诘问”的教学方式;在作文教学中,他主张“以放为主”“以圈为主”,这些大都还为当今的语文教学实践所用。虽然,《教童子法》带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我们可以客观地评价其中的语文教育思想,并挖掘出现代价值,从而为当今的语文教育发展所用。
一、《教童子法》中蕴含的阅读教学
法思想及其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1.阅读教学法思想和方法
王筠提出的阅读教学的原则主要为循序渐进原则、读思结合原则、愉快阅读原则。他的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以乐趣教学的重要原则,是过去实际教学中所少有的,在今天也难能可贵。这些为我们寻找阅读教学的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筠总结的阅读教学方法包括札录法、循环记忆法、圈抹法、教学相长法等。其中很多都是契合人类“遗忘规律”的科学指导方法,能使师本文由收集整理生在教学过程中都得到提高和满足。
2.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加强语言积累,注意读思结合。王筠指导学生要加强语言材料的累积,这样用时就不怕心中没有东西。他还指出:在阅读的同时要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要能够阅读。因为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而学生的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根据内容提出问题,把矛盾摆在学生的面前。这样学生就会充分、积极地思考。教师不能把现成的思想注入学生的心灵,这是不当的。
书中得有乐趣。王筠的“书中得有乐趣,学生才乐以相从”的观点,告诉教学界要重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制约当今语文教育界发展的一大痼疾,即为语文学习兴趣匮乏、课堂讲授枯燥无聊。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广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迅速的反应能力。这样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之时,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验和收获的快乐中去,好像“游泳在趣味之海里”。如教学《鸿门宴》,若教师仅限于对文言字词和课文内容的疏通理解,则不能满足学生向深处挖掘的欲望。教师不妨让学生来做历史还原,再现鸿门宴时主要人物的座次方位,明白汉代的座位礼仪。学生就能由此体会到发现的快乐。总而言之,“趣味是活动的源泉,趣味干竭,活动便跟着停止”,梁启超在《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中如是说。
二、《教童子法》中蕴含的作文教学
法思想及其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1.作文教学法思想和方法
王筠的作文教学原则以自由为主、以表扬为主、以短篇为主,但也注意到规则约束的必要性。王筠鼓励儿童要大胆地写,不要太拘泥于写作规则、技法之类,因为“规矩者,巧之所以出也。得规矩而失其巧,于义何居焉”。他觉得写多了,自然可以进行剪裁和取舍,这大概是学做文章的自然历程。在批改作文时,王筠提倡不要从严要求学生,以免挫伤他们的信心。
王筠的作文教学方法大致包括提倡学生练习口头作文、背诵范文,并多用生活化的题目练习写文章等。王筠反对写作中只讲究形式,不求实用。“吾乡非无高才,然作诗必律,律又多七言,七言又多咏物,通人见之,一开卷便是春草秋花等题目,知其外道也,掩卷不观矣。”他提出了作文的“救急良方”,即积累素材。说有一个秀才,“家贫,须躬亲田事”,闲暇时喜好掷骰子,但作文时“似手不释卷”,挥洒自如。问其原因,曰“我有二十篇熟文,每日必从心里过一两遍”。熟文的好处在于,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王筠很重视“活典故”,他认为“活典故”在开发学生智力、使其心思长进的同时,也是学生日后写作文的好素材。
2.对于语文作文教学的启示
重视口头作文训练。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书面语言的发展必须以口语能力的发展为基础。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口头叙述自己的看法、观点,或者概括文章大意等,都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如讲解《故都的秋》时,对于文中出现的五幅秋景图,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分别描述,让学生学会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又如教学《我有一个梦想》之后,班里可以来一个“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学生不仅能锻炼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受到极大的精神感染。
作文命题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叶圣陶先生曾对作文命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文题取材应广博,不特学校中之所诵习所闻见可以命题,即家庭社会之事,苟学生能思议及之者,亦无不可命题。切莫让学生写那些无谓之翻案,空泛之论断,即学生有作,尚宜亟为矫正,若以之命题,自当切戒。若用事例说明叶圣陶先生的观点,即如小学三四年级作文命题应该以生活为主,像《我的老师》《我的妈妈》等;初二、初三则可以开始关注人的道德、思想,可命题《令人懊悔的事》《这就是幸福》等。
作文批改注重鼓励。《教童子法》一书中提出“少改易之,以圈为主”的观点。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评价正是促使其努力和渴望提
高成绩的动力和条件,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评语,多给予学生鼓励的语言。如批改学生的习作《后花园的四季》时,一教师给出这样评语:选取一个范围较小的地方来写,很省笔墨,且写景状物逼真生动,观察很仔细,若能给每个季节的后花园用一个统摄性的词概括一下会更好。这样就留给了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
三、《教童子法》中蕴含的教育思
想及其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1.教育思想
德智兼重。王筠在《教童子法》中提出了培养理想人才的标准──“功名、学问、德行”三者并重。他非常注重教师的善教和学生的善学,告诫学生“不可痴思功名”,要全面发展。
尊重学生。“学生是人,不是猪狗。”这是贯穿于整个《教童子法》中的教育思想。王筠从尊重学生和解放学生个性的角度出发,认为作为受教育对象的学生首先是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求知的欲望,有求乐的天性。在此基础上,王筠严厉地批判了那些贻误学生的“无知之师”,认为他们的做法使学生丧失了作为人的积极主动性,“奄奄如死人”;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如“嚼木札”;而且“曲木为几”,实行主观强迫,结果产生了大量的“弃才”和“废才”。因此,他强调教育要解放学生的个性,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关注学生生理、心理健康。王筠已经观察到了生理与心理的变化和联系。“小儿无长精神,必须使有空闲。”王筠认为学习如果超越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就会给学生的身心造成损害。为了更高的学习效率,需要给学生时间休息,以转换思维。“空闲,即告以典故”,让学生从典故中不仅能学到东西,而且还能放松心情。王筠认为,教师教育学生,就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得其机之所在”,使学生乐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
批评庸师,呼唤良师。王筠呼唤“良师”的出现。他认为“观其弟子欢欣鼓舞,侈谈学问者,即知是良师也”。他说教师的职责是“涵养诱掖,待其自化”,这大概是他为了引起教育者的自我反思而提出的殷切期望。
此外,王筠提出学以致用的思想。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王筠对当时的考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把当时刻板的“会考指南”比作浸灌人心的粪。他主张不要迂腐地读书,而应该以启发学生智慧、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为重。
2.对于语文教育的启示
教师是传道授业之人,对于学生的发展,无论知识方面还是做人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不仅要学识渊博,还要懂得各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并注意自己语言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思想,把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从而影响学生。教师的学识、阅历,尤其是道德修养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强烈的感染作用。
现代语文教育范文3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中学语文教学;作用;意义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深刻地认识到,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将会大大地促进教育的发展。是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关系到能否掌握21世纪教育的未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及其作用
现代化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教育现代化给教育者提出了高要求。未来的中学教师,不仅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现代化教育的理念和技术,还要有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教学的有关知识及掌握、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能力。
(一) 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于1994年对教育技术做出的定义是:为了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对上述教育技术进行改造、变革、派生。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新知识大量涌现,使人脑无法包含大量的知识,一个人即使拼命攻读也难以读完或记住他将从事的工作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因此,今天的中学教育已不能再把单纯传授知识作为教育的唯一职能了,而是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中学生的智能以及中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归根到底还是提高中学生的全面素质。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教育中主要运用了多媒体技术,使信息的载体发生了变化。
多媒体技术是继文字、黑板、音像等教学媒体之后出现的又一种新的教学媒体。它可以通过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媒体为学习者营造出形象、逼真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改善,使人的感官可以在同一时间内接受到同一信息源的信息。多媒体教材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知识、提供示范、提供练习。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学习者进行角色扮演和体会。多媒体教学所具有的信息媒体多维化、集成化和交互性特征,极大的丰富了其表现力,尤其对语文这样抽象性的科目。这些均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增大学习者视觉和听觉的传递信息比率,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缩短学习时间,增强学习效果,并有效地培养和促进学习者的思维创造力。特别是在中学阶段,中学生自身接受知识的特点来看,带来的效果会更好。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在教学中比传统教学手段有着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二、多媒体课件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速度,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可以用系统化的方法来协调教学中的矛盾,以媒体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和评价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去编制和选择各种电教媒体,在课前将众多能有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加以选择和组合,使之能最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为了让学生产生一种积极情绪,主动积极求知,可以在课文刚导入时利用课件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时,导入新课时,就可先播放一段小动画,让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动画中有哪几种动物?它们都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壁虎在捉蚊子,蛇咬住了壁虎尾巴。接着教师追问:“小壁虎尾巴断了,那它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说出借尾巴。随着有节奏的音乐声,渐显课题《小壁虎借尾巴》。这样揭题,很容易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急于想知道,小壁虎到底有没有借到尾巴呢?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雷雨》这一课时,运用课件将大自然的景象通过屏幕逼真地显示出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为学生创设一种电闪雷鸣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雷雨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做到生动形象
首先,以形激情。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为了把学生带到课文境界中去,使他们与文中的“我们”产生共鸣,可以展示形象、直观的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从而丰富表象,以形激情。还以《小壁虎借尾巴》为例,低年级的学生理解力还比较弱,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这一课的课文内容时,可以利用课件将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做成一个动画,一边演示动画,一边相应出示课文每小节的内容。其次,以声动情。作为多媒体课件重要组成部分的声音技术在激发学生感情时有着不可低估地作用。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审美能力
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例如在教学《可爱的草塘》这一课时,播放课件,让学生眼看北大荒辽阔、迷人的秀丽风光,耳听牧羊人悠扬清脆的歌唱。同学们全神贯注地置身此景,萌发了热爱伟大祖国之情。教学《我的战友》时,当讲到烈火烧身,纹丝不动,我适时播放一段录像――“熊熊烈火烧到身上,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上滚下来,他却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这一感人画面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甚至有人失声痛哭。这样,的人格美就完全展现在学生面前,极大鼓舞和鞭策同学们为了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学习。教学《美丽的公鸡》一课时,我将课文的插图制成动画。一开始,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只漂亮的大公鸡,得意洋洋站在水边,的确是一个很美的形象,学生们由此萌发了美的意识。随着故事发展,相继出现了公鸡与啄木鸟、蜜蜂、青蛙比美屡屡得到教育的画面,逐步把学生们美的意识升华到老马说的那句话的境界――“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还要看能不能为人们做事”。学生对图文的观察、学习思考,不仅知道了什么是美,而且也从连续画面中训练了自己分析美、鉴赏美的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了美的真正含义。
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来运用,可以充分发挥课件的作用,使之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所以每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不断发展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才能符合新世纪对中学教师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中国教育报,1998-5-18
[2]余武.教育技术―信息时代教与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3]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现代语文教育范文4
关键词:《论语》 文化经典 价值定位 人文精神教育
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各方面的问题,有异常敏锐深刻的洞察。他们或者教人以种种智慧的、积极的方式应对社会人生问题,或者启发人们对种种社会人生问题进行反思。这些睿智的思考现在看来仍然富有引导和启示意义。所以开设这门选修课程,有益于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使人格健全地发展。
语文教师在开设这门选修课程时,一定要给文化经典正确的价值定位。通过文化经典的阅读与学习,进一步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使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发挥得更好,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下面我结合自己在开设这门选修课程时的教学体验,谈谈对于《论语》这部经典文化的价值定位。
一、人文精神的教育性
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文化思想和情感沉淀于中华五千年的悠悠文明之中,领略它们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情感,完善我们的人格。“教育不是机械的布道和苍白的说教,教育是人格的影响和智慧的引导”。[1]由于当下一些学生的功利心较强,做任何事都要图利,价值观的形成有扭曲的趋势,因此我对文化经典首先给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性”的价值定位。
有研究总结了当前我国中学生价值观的基本特征:“价值主体的冲突;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矛盾;价值选择的困惑;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价值取向的转变;由人伦关系走向利益效率关系;个人人格价值的冲突:观念意识和行为脱节。”[2]我在教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一课时,就把“对社会转型期中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结合现在学生普遍存在的价值误区,作了正面健康的引导。我很明确地告诉学生:钱和势,只有合道义才肯接受,这体现了孔子“是非分明,有正义感”的精神品质。我们要如何辩证地看待“义与利”的关系?这是我为这堂课设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在“利益”面前的差别就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们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孔子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可以谋取利益,却不能只谋私利,很多人都能够理解和接受这个道理,可是为什么当面对利益诱惑的时候,还是有那么多的人会抛弃“义”而选择“利”呢?我列举了“三鹿奶粉”、“地沟油”事件,引起学生的共鸣,他们义愤填膺地指责这些发不义之财,甚至是谋财害命的商家违背了社会道德,没有人性。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有时候是因为经不起诱惑;有时候坚守正义会给人带来危险,甚至生命威胁,这也是一些人抛弃了“义”的一大原因。我进一步问学生:当你在路上被持刀的歹徒敲诈威逼时,你希望经过你身边的人做些什么呢?你又会产生什么感想呢?当你落水时,你希望路人怎么做呢?(学生:自己有危险时都希望别人伸出援助之手。)由此看来人是多么矛盾,一方面自己达不到君子的境界,另一方面又希望别人能够成为君子,这就是一切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形成的人类的劣根性。最后我总结:人在面对利益的时候,就要思考,得到这个东西是否符合道义,如果不符合,那我们就不要这个东西。
我在教授文化经典的过程中很注意联系实际,创设生动的情景。因为长时间的文言阅读会让学生产生视觉疲惫,如果再不联系实际,则无疑是建造空中楼阁,学生无法真正走进这些文化经典。在教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时,我结合了较多的实例,发现学生兴致很浓,听得津津有味,连平时爱打瞌睡的几个男生整节课头都抬得很高,精神专注。我想这堂课上完,不管他们能掌握多少文言知识,但至少有一点他们一定印象深刻,那就是我们在面对“义与利”时,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因此《论语》教学应注重贴近生活,让学生明白儒学讲的就是关系到自己的事情,关系到自己家庭的事。
学生学习《论语》可以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对于我而言也受益匪浅。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与思要结合起来,更强调学习中要善于反思。这一点给了我在教学上很大的启发: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反思的时间。有时我深刻感受到,教师与其整堂课喋喋不休、“满堂灌”,还不如给学生留出一些思考的空间。但是新课程改革后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增加,教师赶着教学进度,课堂45分钟内能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实在是太少了。教师如何处理好新形式的“教与学”关系,这一点也是我在课程改革实施中产生的困惑。
二、高考功利性
现代的教育功利性很强,学生学习的功利心很强,如果学习对他们没有实在的利益可言,他们就会觉得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高二下学期刚开始介绍先秦诸子思想时,有些学生就很不解:“为什么我们还要学这些东西?”“这对我们有用吗?”“太枯燥了,又是文言文。”诸如此类的抱怨一大堆,特别是理科班的男生,本身就惧怕文言文,现在又是“之乎者也”,他们就更不感兴趣了。为了能够吸引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我对《论语》又给出了“高考的功利性”的价值定位。在《考试大纲》中“文化经典论著”的考点主要考评学生对“论著内容的理解和观点的把握”。而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题也越来越注重学养、学识和综合素质及能力的考查,命题的思维更加宽广,题目也更加新颖。因此我认为在新课程选修模块的教学上,要有高考的功利因素,适当针对高考。我在上课时,一面注重训练学生文言文的断句、翻译、理解的能力,一面结合高考“文化经典阅读”试题的特点,设置一些思考题,这样学生上完课后感觉时间没有耽误,兴致就越来越高。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结合相关的高考试题,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化论著内容和思想的理解,同时也让他们熟悉高考的题型。
例题1:“为政以德”,通常我们把这个“德”字理解为“道德”,包括注解:“德者无为,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共之。”郭象认为:“万物皆得性谓之德。”还有人把“德”字理解为“有德的人”。古文中“德”字的意思和用法有不少,你能至少说出三种吗?
【评析】本题虽然也是考查字词,却符合文化论著的教学目标,因为对“德”的理解有助于研究孔子的《论语》“为政以德”的思想。
例题2:读了课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一句,请自选角度写出你的评点。
【评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的理解,可以提供一些名家的点评,引导学生挖掘其内涵。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举一反三是知识迁移的过程,是能力培养的过程。当下语文考试的试题早就超出了课本的范围,尤其是主观综合阅读题,都是从课外采样;学生只靠死记硬背绝对解决不了问题,因为考的是学生的“反三”能力,也就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因此我很重视对学生诱导式的启发教育,让他们学会触类旁通,即所谓的“告诸往而知来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更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
三、民族文化传承性
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先秦诸子创造了那时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并且深刻影响了身后两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可以说,先秦诸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3]因此我从“民族文化传承性”给《论语》作了价值定位。
中国几千年来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被很多西方学者认为是最终解决困扰人类全球性问题的理论源泉。首先,说说《论语》思想体系的核心:“仁”文化,仁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总原则。“仁”即“爱人”。孔子认为“仁人”应当具备五种品德:庄重、宽厚、诚实、勤勉、慈惠。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要克制个人欲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如果人人都能传承《论语》文化中以“仁”为核心的思想,领会其作为民族文化的真正内涵,那么和谐社会将指日可待。其次,从恢复和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的目的出发,孔子提出行“仁”以“孝悌”为先。“孝”即是爱自己的父母,“悌”即是爱自己的兄弟和家族的同辈。百善孝为先,现在部分学生自私自利,不懂得爱自己的父母,觉得父母为自己做的都是理所应当的,而从来不想自己能为父母做些什么。有的在家里对父母呼来喝去,能真正做到“孝”的没有几个。当今的“9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不懂得什么是分享,不懂得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我们作为语文的从教者,应该好好利用孔子《论语》中的“孝悌”文化向学生传授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让学生知道何谓“仁”,何为“孝”。语文教育应该承担这样的责任。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认为一个人即便没有读过书,但是他做人做事完全是对的,就可以说是有学问了。的确,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不仅需要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这种意义上说,孔子的思想更是值得我们好好借鉴。“仁、忠、孝、悌”是中国几千年民族文化的根基。因此不管是哪一个阶段的语文教育,都必须致力于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自主性,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强化民族文化的传承意识,培育出对各种文化的选择与鉴别能力。因为我们的语文教育不是让学生做一个文化遗产的看守者,而是做一个文化园地的拓荒者。
参考文献:
[1]周艳.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的能力[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5).
现代语文教育范文5
论文摘要:现代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来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由于形式单调,学生易生厌倦情绪,难免产生“少慢差费”的结果。不言而喻,这样的教学手段,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不利于培养开拓型人才,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如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利用录音、幻灯、投影、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能够形象表现许多教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内容,其收效之大是教师的许多口头表达所不能企及的。那么,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方面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谈些粗浅的看法。
第一,为教师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插上了翅膀。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启发、点拨、解决疑难问题以及听说读写训练上。
第二,可创设情境,增加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意会,并进而创造。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可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可丰富作文素材,培养观察、分析、联想、想像能力,拓展思维空间,优化作文教学。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觉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这样在作文教学时,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联想想像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
第五、可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综合运用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这是已被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了的规律。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披文入境,视听并举,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感觉得以引发、强化,对学生的思维的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特别是生动多变的画面,开心启智的音乐创设了教学的情境,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使学生耳、目、口、心各种感官得以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但是,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时,我们也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目的明确,讲究实效。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切忌形式主义和盲目使用。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各种媒体的不同功能,选择运用。训练朗读能力,可选用声学媒体。总之,使用任何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目的都要非常明确,要讲究实效,科学使用,否则就可能弄巧成拙,起不了应有的作用。
2、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如要播放录音或影视图像等,不能不加任何必要的指导和反馈,而只是单纯播放。播放前、播放中、播放后要进行哪些工作,或什么时候播放什么,放在哪个环节播放,以及要综合运用哪些媒体,使其有机结合,教师都要事先精心设计安排,全面考虑,恰当组合,以保证教学效果。特别是所采用的电教媒体,应是整体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的统一结合。
总而言之,恰当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能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生动形象,能够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充分发挥视觉和感知的作用,把学生领入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从而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参考资料:
1.郭琼《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语文教育范文6
将现代教育技术适当的应用到语文教学的活动中,为语文教师的授课带来了便利。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文中涉及到的画面或者视频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为学生创造一种相对愉悦的课堂情境,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一同参与学习的自己整个过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例如:在学习《雷雨》一文时,教师可以将《雷雨》的视频放给学生观看,然后通过学生对剧中人物角色的准确定位,朗读课文的内容,加深课文情节的渲染作用,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2.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逐渐成熟。语文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利用现有信息手段,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语文教师只需结合生活实际以及教材的相关内容,提出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同时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鼓励学生以学习合作小组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在搜集相关资料以及进行探究答案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这不仅会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无形中也会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为其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一定的基础。
3.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增加语文课堂的教学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