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污染的基本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污染的基本特征范文1
关键词:绿色建材;建筑材料;发展意义
一、绿色建材的概念
绿色材料又称生态建材,是在原料采取、产品制造、应用过程和使用以后的再生循环利用等环节中对地球环境负荷最小和对人类身体健康无害的材料。
90年代对绿色建材的发展、研究和应用更加重视,思路逐渐明确,制定出一些有机挥发物散发量的试验方法,并推行低散发量标志认证,同时积极鼓励开发生产绿色建材新产品和建造健康住宅。我国环境污染程度处在世界前列,首都北京的污染程度又处在世界十大严重污染城市之列。我国在1992年把保护环境、发展绿色产品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国家环保总局正在抓环境标志产品及认证工作。目前住宅室内装修,人们除了讲究装修格局、色调、材质、做工和价格外,更关注所用装修材料对人体健康有无危害。近一段时期一些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时有报导入住新装修的房主发生人身伤害事故。对某些装修材料的危害性也有说法,如花岗石衰变会产生氡气,人长期处在高浓度的氡气环境中会有致癌的危险;涂料所用成膜助剂主要是毒性较大的乙二醇单乙醚、乙二醇丁醚,二乙二醇和苯甲醇等对人体都有很大的危害性等等。这些说法一方面提高了人们选材的环保意识,提醒厂家生产中少用有害物质,另一方面也使百姓在选用装修材料时不知所措,因此,已经到了为绿色建材建立正确概念的时候了。
二、绿色建材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一)绿色建材的分类
传统天然材料及大多数人造新材料均属于“绿色建材”的范畴。“健康材料”的概念系指具有特定的环保功能和有益于健康功能的材料,可具有空气净化、抗菌、防霉功能或电化学效应、红外幅射效应、超声和电场效应等。“绿色建材”主要针对地球环境负荷,而“保健材料”是指直接与健康有关的居室内小环境,也有人把二者总称为“生态环境材料”。
“生态环境”是指气、水、地球环境及光和热等自然条件之外,微生物、动植物等与人类有关的一切环境。因此,把“生态环境材料”分为如下几种:
1.气环境材料-净化空气材料
2.水环境材料-净化水材料
3.地环境材料-改良土地、利用废渣
4.循环材料-零排放废气、废水和废渣
5.保健环境材料
(二)绿色建材的基本特征
绿色建材与传统建材相比可归纳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生产所用原料尽可能少用天然资源,大量使用尾矿、废渣、垃圾、废液等废弃物。
2.采用低能耗制造工艺和无污染环境的生产技术。
3.在产品配制或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甲醛、卤化物溶剂或芳香族碳氢化合物;产品中不得含有汞及其化合物;不得用铅、镉、铬等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颜料和添加剂。
4.产品的设计是以改善生产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即产品不仅不损害人体健康,而应有益于人体健康,产品具有多功能化,如抗菌、灭菌、防霉、除臭、隔热、阻燃、防火、调温、调湿、消磁、防射线、抗静电等。
5.产品可循环或回收再利用,无污染环境的废弃物。
绿色建材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发展与环境的统一,现代与长远的结合。既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安居乐业,健康长寿,又不损害后代人对环境、资源的更大需求。总之,建材工业的发展、绿色化进程,不但关系到建材工业目前的发展问题,还关系到能否和国际市场接轨的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能否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质量,是一件功在当代,造福千秋的大事。因此要以战略的眼光、时代的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努力促进各种绿色建材的发展,以绿色建材建造健康-安全-舒适-美观的建筑和室内环境,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
三、发展绿色建材的意义
人类不断开采地球上的资源后,地球上的资源必然越来越少,为了人类文明的延续,也为了地球生物的生存,人类必须改变观念,改变对待自然的态度,由一味向自然索取转变为珍惜资源,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在积极地寻找新资源的同时,目前最紧迫的应是考虑合理配置地球上的现有资源和再生循环利用问题,走既能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又不致危害未来社会的发展,做到发展与环境的统一,眼前与长远的结合。
作为建筑材料而言,在生产、使用过程中,一方面消耗大量的能源,产生大量的粉尘和有害气体,污染大气和环境;另一方面,使用中会挥发出有害气体,对长期居住的人来说,会对健康产生影响。鼓励和倡导生产、使用绿色建材,对保护环境,改善人民的居住质量,作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谈到空气污染,人们往往只意识到大环境中的大气污染,却对居室内空气污染认识不足,其实,居室内的污染对人体的侵害更为直接。这种小环境是大环境的组成部分,它与人们朝夕相伴,与健康息息相关。
环境污染的基本特征范文2
关键词:楠溪江领域;环境纠纷解决机制;法律规避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3-0098-02
楠溪江流域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北部的永嘉县境内,总面积为22420平方千米,以山地居多,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流域内遍布着各个城镇和村落,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和村落分布得较为密集,经济也较为发达。2000年以后,楠溪江流域经济开始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随之而来的是环境污染的增多,相关纠纷逐年增长,成为当地—个受人关注的社会问题。笔者对此进行了实地调研,以期对其环境纠纷解决的基本特征有所掌握。
一、楠溪江流域环境纠纷的基本类型
根据产生纠纷的当事人主体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类:居民之间的纠纷和居民与企业之间的纠纷。
(一)居民之间的纠纷
此处的居民根据其生活的行政区划和经济收入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城镇居民和农村村民。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目前楠溪江流域农村村民和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缩小,但他们之间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等原因使得纠纷类型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城镇居民之间的环境污染纠纷主要是生活垃圾的污染和噪音的污染。其中尤其以生活垃圾的污染最为严重。笔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很多小城镇的街道上垃圾被乱弃的现象还是很常见的。同时笔者也发现了一个现象,有些比较小的较为闭塞的小城镇街道上垃圾箱很少,一些社区里也仅仅只有几个而且已经被垃圾塞得满满的垃圾箱,走近了就会臭气熏天。笔者向当地居民了解这个问题时,很多居民反映垃圾箱太少,生活垃圾常常没有地方丢弃;有些居民还反映个别人素质太低,将垃圾直接从楼上扔下来,尤其一些在街道旁开店面的居民更是抱怨,每天门口都会堆满了垃圾。关于噪音的污染问题,笔者了解到的信息主要是交通噪音污染,而且当地大多数城镇道路狭窄,有时候一遇到堵车的情形噪音污染更是严重,在街道旁的居民对此意见较大。
2.农村村民之间的环境污染纠纷主要是水污染、家禽粪便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笔者走访的几个村落,当问到污染这一个问题的时候,他们大多数想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家禽粪便污染。笔者也亲眼所见,村子里的鸡鸭成群,牛羊也为数不少,地上家禽的排泄物随处可见,走路的时候都要小心低头看着地面走。笔者还发现楠溪江流域内的村落里家禽基本上是散养的,村民们除了饲养猪以外,很少有人专门圈地饲养自己家的鸡鸭之类的家禽。正是由于这样导致了农村里鸡鸭乱跑,排泄物不能集中处理的现状。楠溪江流域的村落大多数是依傍楠溪江而分布的,因此生活和农业生产离不开楠溪江。可是笔者同时也发现,村子里的妇人洗衣、物洗农具全是在江里,而且常常有人把猫狗的尸体也扔到了江里。从下游往上,笔者一路走来,最大的感觉就是江水的水质一路变好,中下游地区水质污染情况比较严重。农村里的生活垃圾污染现象还不算很严重,虽然当地的村子很少有环卫工人,但是村民们的生活垃圾都会采取焚烧的方式处理。
(二)居民与企业之间的纠纷
企业的赢利性是其对外活动的根本宗旨。缺乏有效的监督体制,必将导致企业与居民之间的环境污染纠纷。楠溪江流域企业与居民的纠纷主要有企业造成的水污染,还存在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永嘉经济主要以民营企业为主,当地有很多小企业、小作坊类型的加工厂,他们大多分布在小城镇,并未做到与居民的生活区相分离,所以噪音污染这一块很普遍。空气污染主要在楠溪江中下游地区,曾经盛极一时现今倒闭了的永嘉化工厂就是空气污染的一个代表。水污染也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笔者了解到的信息是下游地区的企业排污基本上都是直接进入江里,而企业污水处理的问题并没有做到对社会公开,民众对此也无从了解。
二、楠溪江流域环境纠纷解决的基本方式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多元化的环境污染纠纷解决机制,它是指“一个社会中,多种多样的纠纷解决方式以其特定的功能和特点,相互协调的共同存在,所结成的一种互补的、满足社会主体的多样需求的程序体系和动态的调整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诉讼、行政处理、调解、协商、仲裁等。通过实地调研与走访,可发现楠溪江流域居民解决环境纠纷存在较为明显的偏好与规避现象。
(一)居民所偏好的纠纷解决方式
1.协商。“协商是一种简便易行,及时而又经济,有利于团结和社会安定的纠纷解决方式”。协商这种方式在楠溪江流域的小城镇和农村比较封闭同时乡土气息浓郁的社会中是最为普遍的。在那里人们更加喜欢这种不伤和气、相互让步、及时快捷的解决纠纷的方式,而且居民之间或村民之间原本纠纷的事情危害及影响也并不大。同时,由于协商具有非公开性,在面对居民与企业之间的纠纷时,企业往往也会更加愿意接受以协商的方式解决纠纷,而不是以其他的公开方式来解决。
2.人民调解。人民调解是依法设立的群众性自治组织通过居民间调解解决民间纠纷的方式和程序的统称。生活中我们常见的有村委会、居委会、街道组织等。这些组织的组成人员来源于居民,因此大家对于他们的亲和力比较高。当出现环境纠纷的时候楠溪江流域当地居民去找他们解决问题的时候不会觉得伤了和气,同时又因为生活在一个共同的社区或农村中,他们往往也比较能够掌握纠纷的实际情况,从而可以使纠纷更加合理地得到解决。
环境污染的基本特征范文3
论文摘要:本文对师范院校非环境专业开设人与自然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考试方式的选择进行了探讨,并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初见成效。
目前我国师范类高等院校,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环境教育训练还不够,尤其是高校的环境伦理教育更加不到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不同专业方向的未来教师,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接受一种带有系统性、综合性的环境教育培训,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在总结提高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以生态科学知识为基础,以环境教育理念和方法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体验、领悟、渗透其中的环境教育思想和未来可以借鉴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同时帮助他们树立起新型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现,实现大学生环境意识由知到行的转化,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共和谐。
1 教学内容体系
按照教学计划,人与自然课程为36学时。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四章。第一章讲述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成分、基本特征和基本功能,熟悉生态系统平衡和失衡的基本特征,掌握生态平衡的定义;第二章讲述污染的概念,环境污染的主要类型以及环境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了解水污染与废水处理的生态对策,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固体废物的处理及其资源化;第三章主要介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作用,提高人们保护自然资源的环境意识,从而使我国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获得人类重视及完善发展;第四章通过前面知识的铺垫,使学生了解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根源就在于人们不正确的人与自然观,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所处环境的现状,只有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 讲授方法
人与自然课程尝试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进行讲授,以便在较少的课时中,有效地对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进行人与自然相关内容的介绍。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对某些环境问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达到提高其环境道德素质的目的。从各个特殊案例的了解分析中提炼出关于生态问题和人类行为的一般道理,使学生的眼界不至于被局限在具体的生态或环境问题中,这样既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也容易与学生产生互动,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积极的参与者。
例如在美国北部的五大湖区域,也发现了大量鲑鱼和鳟鱼死亡的事件,情况与鳄鱼僵尸十分类似,也是由于脑部的神经元坏死。经过反复的调查和试验,最终调查人员发现,死因是由于鳄鱼体内缺乏一种叫做“硫胺素”的物质,这种物质也叫做“维生素BI”。再次的实验结果表明,正常鳄鱼的内脏器官维生素Bl含量正常,而僵尸鳄鱼内脏器官的维生素Bl含量明显减少。调查终于有所进展。
最终,科学家得出了僵尸鳄鱼出现的原因:格里芬湖风光秀丽——人们移居到此——开垦肥沃的“腐质土农场”——大量化肥流人格里芬湖——格里芬湖水质富营养化——某种藻类大量繁殖——其他鱼类数量大量减少,除了一种叫做“窝斑”的鱼类——“窝斑(鱼祭)”体内有一种“硫胺素酯酶”,可以迅速分解生物体内的硫胺素——鳄鱼只能吃到“窝斑(鱼祭)”——鳄鱼体内缺乏硫胺素——鳄鱼大脑出现病理性损害——鳄鱼反应迟钝,僵尸化——溺水,饥饿等原因死亡。
最终结论:“窝斑(鱼祭)”是凶器,但不是凶手。真正的凶手正是我们——人类!
这样结合实际案例讲解相关概念和知识,就容易让学生理解掌握,从而使他们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并且层层深入,容易与学生产生互动,启发学生思维,利于学生记忆,最终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3 教学手段的选择
由于人与自然课程主要介绍动植物和自然知识,展现自然魅力、伟力和威力以及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探讨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而达到使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吸引更多的人学习自然,珍爱自然,感悟自然,享受自然。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特别需要采用一种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教学手段一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内容包容量大、效率高而且表现形式生动,许多用语言难以表达的东西用多媒体能够很容易地做到,所以多媒体教学特别适宜作为人与自然课程的教学手段。
4 教学方法以及考试方式
人与自然课程涉及内容广泛,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即通过介绍动植物和自然知识以及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学生了解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而培养学生爱护自然、尊重生命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懂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人类应与环境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要更好地完成该目标,在教学方法上必须突破习惯思维、转变观念。
人与自然作为一门全校性选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比较灵活,弹性大,我们力图改变传统考试方式,期末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查方式以尽量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方法为:70%的成绩由教师给定或学生自选相关感兴趣题目后自主查阅文献或参考书,按照科技论文的写作形式撰写小论文。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开拓学生视野,还能提高学生查阅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0%为随堂小测验,这样不仅可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助于学风建设。
5 教学实践效果及对今后课程建设的思考
据每学期期中检查和结课前的调查情况来看,自该课程改革以来学生满意度均在85%以上,这将激励我们进一步思考更多的办法来使这门课程适合学生的要求。
在今后教学中,我们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5.1 编写合适的讲义。目前,人与自然课程可选择的针对性教材很少,上课内容多从众多参考书中筛选出来的,这对学生更好地掌握该课程造成一定的难度。我们目前计划着手编写相应的辅助教材,当然这项工作的完成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
5.2 教学内容上要与时俱进,多联系当前时事来进行。随着科技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人与自然课程涉及的一些教学内容及社会热点问题每年都有变化,因此该课程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时进行更新,做到与时俱进。
5.3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教学。人与自然这门课程涉及内容广,教学内容可深可浅,而且学生基础也参差不齐,如果有必要,可据文理分科教学,教学效果可能将更好。
参考文献:
[1]陶文娣,北京市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分析[J]
[2]朱义年,李湘萍,大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与提高[J]
[3]周邦智,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环境与健康教学内容及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
环境污染的基本特征范文4
【关键词】 白血病 淋巴瘤 再生障碍性贫血 环境危险因素 病例-对照研究 儿童 宁夏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on leukemia, aplastic anemia(AA) and lymphoma of childhood. Methods Using 1∶2 matched casecontrol study design, 51 patients with leukemia, AA and lymphoma and 102 controls without above diseases selected from the Affiliated Hosptial of Ningxia Medical college were investigated. Information was obtained by questionnaires, which included the general social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disease history, the history of exposure to the harmful materials during the child's mother pregnancy, indoor and outdoor environmental situation and history of the families. Results The pets in family was more likely to cause the three diseases(P<0.10,OR=2.21).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the history on infection in case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s (P<0.10,OR=2.44).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itment materials emitting radioactivity compounds of the living room floor and the childhood disease of hemopathy and hemopoietic was found. Moving in the fitment house in less than 60 days after fitment was the risk factor of the three diseases(P<0.05,OR=16.2). Conclusion Th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the pets in family, the history on infection and the home house fitment might be the common risk factors of the three diseases.
Key words: leukemia; lymphoma; aplastic anemia;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casecontrol study; childhood;Ningxia
白血病、淋巴瘤(ML)、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现今威胁儿童较为严重的血液疾病,国内外先后对其危险因素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病毒感染、电离辐射的接触等,但目前病因尚不确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的环境污染也随之出现并威胁儿童的健康,特别是室内环境污染对儿童健康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此我们在宁夏地区采用1∶2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这三种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了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于2005年2月~2006年12月对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确诊的51例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对其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7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0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8例。年龄均<15岁。根据病例的一般情况,随机选择同一医院与病例同期住院经确诊的非血液疾病的患儿共99例为对照,按照与病例同性别、年龄(相差<2岁)、同一居住地进行1∶2匹配。
1.2 调查方法及内容
病例和对照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问卷调查表,由经过严格培训的调查员面对面地直接询问研究对象并填写问卷的调查方式(主要由儿童的家长回答),并由调查负责人审核调查质量。调查内容包括儿童的一般情况、既往病史、药物服用史、有害物质接触史、儿童母亲孕期及哺乳期有害物质接触史、父母亲职业暴露史及吸烟史、儿童住所室内外环境状况和家族史等。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赋值见表1。
1.3 统计学方法
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的双录入与数据管理,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SAS 6.2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共调查病例51例,对照99例;其中病例组男35例,女16例,平均年龄为(7.73±3.62)岁;对照组男67例,女32例,平均年龄为(7.62±3.50)岁,两组人口学基本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采用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环境危险因素与儿童三种疾病的关系,结果显示在α=0.10水平上有12个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3。
2.3 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混杂因素后有4个因素进入了Logistic回归模型(后退法backward,SLE=0.10,SLS=0.15)。见表4。表1 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赋值(略)注:患儿既往感染病史主要包括感冒、气管炎、肺炎等呼吸系统感染史。居室含有VOCS的装修材料包括地板革、壁纸、壁布、复合地板、地毯、地板漆等。放射性装修材料包括花岗岩、大理石、瓷砖等。家中养宠物是主要指养狗和猫。住房周围有放射源指住所周围500 m以内有电视发射塔或高压变电站。家族史指如果父亲、母亲、亲兄弟姐妹中任何一项有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中任何一种就为有家族史。
表2 病例组与对照组人口学基本特征(略)表3 各危险因素的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略)表4 各危险因素的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略)
3 讨论
白血病、淋巴瘤是儿童常见的恶性肿瘤,致死率高,治疗困难,再生障碍性贫血也是较为严重的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三者都严重威胁儿童健康,因此积极寻找其危险因素特别是环境危险因素,从而为相关部门对儿童三种疾病的防治进行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
有研究表明上呼吸道感染频繁、有慢性炎症病史是恶性淋巴瘤的危险因素,且程度越重危险性越大,OR值为1.79[1],儿童在确诊白血病前1年内有感冒史与白血病发生的危险性相关[2],本研究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都表明有既往感染病史的患儿患白血病、再障、淋巴瘤的危险性是对照组2.44倍,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也支持感染与白血病、淋巴瘤和再障的发生有关。
装修时室内各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浓度最高,装修后随着时间的延长,VOCS浓度随之下降,30 d后苯及其同系物的浓度降至装修前的水平[3]。室内装修以后,苯系物浓度变化特征是室内装修年限越短,苯系物浓度越高,其中苯的浓度在装修后1周内最高,均值为0.534 mg/m3,以后逐渐降低[4]。张娟等[5]研究显示,装修后入住间隔时间太短可能是白血病的危险因素,随着间隔时间的增加,白血病发生的可能性减少。本次研究发现,装修后立即入住的患儿比装修60 d以后入住的儿童患白血病的危险高 16.96倍(P<0.05),结果提示,由于室内装修后短时间内苯系物及其它VOCS浓度比装修60 d以后相比相对较高,儿童如果过多的暴露在这类污染空气中,则会增加患这三种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的危险性。
花岗岩、大理石、水墨石室内地面装修材料是放射性物质氡的主要来源。在本研究中,把居室地面装修材料按照其释放的有害物质的性质和种类归为释放VOCs的装修材料和放射性装修材料2类。结果显示,释放放射性装修材料在多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室内释放放射性的装修材料可增加患白血病、淋巴瘤、再障三种疾病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刘华,王蔚,郑垂志,等.海南省恶性淋巴瘤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肿瘤,2006,15(4):227-228.
[2]吴玉霞,董璐,高怡瑾,等.儿童急性白血病的环境危险因素[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4,30(1):18.
[3]陈宇炼,沙春霞,张静,等.室内空气中主要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状况调查[J].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2,9(2):85.
环境污染的基本特征范文5
关键词 相对比较优势;劳动力;环境要素;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5-0033-05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额的高速增长为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主要是因为我国出口商品的生产成本相对比较低。一般认为,我国出口商品的低价格竞争优势主要依赖于国内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事实上,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耗竭等危机的不断加剧,人们日益增强的环境意识使得环境要素已经开始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将环境作为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来重新考察我国的国际贸易特征,分析其原因和面临的挑战,不仅具有基本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我国国际贸易的未来走向具有参考价值。
1 环境要素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模型是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该模型是对李嘉图相对比较优势模型的修正与拓展,从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解释生产成本和价格的不同以及国际贸易的成因。模型的基本结论是:一国应该出口那些在生产中需密集使用该国相对丰裕而廉价生产要素的产品,应进口那些在生产中需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要素的产品。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基于新古典分析框架,只考虑了资本和劳动力两种生产要素,并没有包括环境这一生产要素。事实上,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人们的环境意识越来越高,环境已经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环境具有一般生产要素的基本特征:其一,环境资源是生产活动中所必需的一种投入。一切产品的物质构成都直接或间接的来自环境,如果没有环境直接或者间接投入,那么便不会有任何经济产出。值得注意的是,环境的生产投入具有两种形式。一方面,自然环境为生产活动提供原料等;另一方面,生产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排入环境,环境则以其消纳污染物的能力作为一种“投入”来支撑生产活动。其二,环境与资本、劳动力生产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性。为了减少环境污染物的排放,企业或社会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本和劳动力;如果企业减少资本与劳动力的投入到环境污染控制中,一般是以更多的污染物排放为代价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企业,势必根据环境资源的相对价格变动来进行投入组合选择,从而反映了环境投入与传统生产要素投入之间的相互替代。其三,环境与劳动力、资本一样,其价格受到政府的影响。政府的宏观调控影响着劳动力和资本的市场价格;而对环境的市场价格,政府的作用(比如管制)则更加明显,特别是在社会环境意识整体较低的情况下。
将环境投入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来重新构建国际贸易理论,将会对传统贸易理论中各国的相对比较优势产生影响[1]。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环境,其禀赋的丰裕程度将直接影响到该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如果某个国家具有相对丰富的环境资源,其环境成本相对比较低廉,那么它就具有环境相对比较优势。在国际分工中,它应该更多地生产“环境密集型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较多资源或排放较多污染物的产品)出口。但是把环境要素纳入贸易理论将使资本与劳动力的相对比较优势发生变化。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考虑环境要素,使环境成本作为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则相对于不考虑环境要素的生产成本C而言,产品的总的生产成本应为:
C′=(1+e)C
其中C为不考虑环境要素的生产成本,e为环境成本系数。那么如果一国在其优势产品上的环境成本系数相对低于他国(e较小),则考虑环境要素后带来的生产成本提高幅度也小于其他国家,会强化其在该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反之,则会削弱原有的比较优势,甚至会丧失其在该产品上的比较优势。
与传统的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相比,环境作为生产要素更多受到社会的环境意识和政府的环境政策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导致了国际贸易在环境上的不公平。假定现有A国和B国两个国家,二者在劳动力、资本与环境等生产要素上各有优势。如果两国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环境成本完全内在化,环境要素价格为真实价格而不是所谓的影子价格,那么两国将根据环境要素禀赋的不同,确定各国的比较优势,这一点与不考虑环境要素的国际贸易模型一致。但是实际上由于环境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物品,其成本内部化并不能完全实现。因此,环境价格一般由政府制定,而不是由环境要素的供求关系决定。这种价格的决定机制将导致一系列问题。假设A国在某产品生产上有更高的环境相对比较优势,那么本国会扩大该产品的生产,该国对环境的相对需求就上升,应该引起环境要素真实价格的上升,该产品比较优势缩小,B国则发生相反的趋势。但是由于A国的环境要素价格是由政府单方决定的外生变量,不反映供求变化情况,A国企业将继续扩大该产品的生产,致使环境要素的真实价格越来越偏离其现实定价。从表面上看,两国通过发挥“比较优势”,都能获得国民福利的提高。然而,A国通过人为压低环境价格获得了“比较优势”,B国则通过以较低价格进口环境密集型产品,维护了自身的生态环境。这样的贸易机制显然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总之,由于资本、劳动力和环境要素价格的差异,各国生产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要素成本,进一步确立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比较优势,这成为各国国际分工与产业选择的重要依据。但是,由于各国环境政策不同等导致环境价值体现方面存在着差异,通常而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成本并没有完全内部化,市场上所表现出来的相对比较优势并不是真实的相对比较优势,这正是将环境纳入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所在。
2 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劳动力比较优势
2.1 劳动力成本的国际比较
在分析我国工业竞争力的时候,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我国具有劳动力相对比较优势。这是我国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按现行汇率折算,我国国有制造业职工的周工资只有22.35美元,分别相当于同期泰国的38.3%,马来西亚的28.7%,韩国的9.2%,台湾省的6.8%,香港的5.1%,美、日、德的4%左右[2]。同时,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远大于需求,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最大竞争优势。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衡量国家要素丰裕度,两国的工资利率比分别为wA/rA和wB/rA,若有wA/rA<wB/rB,就可以认为相对A国而言,B国是资本丰裕型国家,相对于B国而言,A国为劳动丰裕型国家。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具有极大的劳动力比较优势。我国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对外贸易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在1980年所占比重为75.90%,即使到了2004年仍高达46.50%[3]。我国出口产品中,纺织品占很大比重,例如2003年为804.84亿元,占全国总出口额的18.36%(中国统计年鉴,2004),而机械和生产设备等资本密集型产品仍是净进口。
2.2 中国劳动力相对比较优势的基本特征
结合我国的生产要素的实际禀赋,劳动力比较优势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大部分劳动力价格低廉。以广东省为例,调查表明,广东省外来工月工资收入在800元以下占48.2%,月工资收入在1 200元以下的占78.7%,月工资收入在1 600元以下的高达89.4%,而广东省2003年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收入为1 675元,外来工中仅有1/10的人月工资收入达到全省职工的平均水平[5]。同时,劳动力工资增长速度缓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在珠三角地区,农民工的工资12年来只增长了68元。
第二,我国劳动力技术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低。2000年我国技术工人队伍中,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比例仅为155%,高级技工只占3%,中级技工占35%,初级技工占60%以上。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十分明显。据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在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占35%,中级技工占50%,初级技工只占15%[6]。中国只是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制造中心,而发达国家是高附加值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制造中心。
3 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环境相对比较“优势”
早期,我国对外贸易主要通过出口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制成品获得资本积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变革,劳动力、环境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我国转移,从而带来了大量环境问题。我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建立,不仅仅是以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为代价,也是以廉价的环境资源为代价的。环境与劳动力是支持我国对外贸易的两个主要要素。
由于环境成本更多地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一国实际表现出来的环境比较优势不仅取决于其环境要素禀赋,还取决于其环境管制的严格程度。环境要素禀赋主要指一国实际存在的环境要素的量,由自然状况、环境技术水平等因素决定。而环境管制的严格程度则取决于其环境政策、环境标准等。由于市场机制下所表现出来的比较优势是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实际的环境成本并不能完全反映环境要素自然禀赋的状况。
3.1 环境管制的国际比较
环境管制的严格程度可以用环境偏好(environmental preference)来表征。环境偏好表现为各国在不同的环境禀赋、技术水平、环境意识下形成的不同的环境标准以及相应的环境管理政策。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管理制度往往比较松懈,企业基本或较少承担生产的外部环境成本,由此在一些生态损害较严重以及重污染型的产业上赢得了比较优势。同时,发达国家环境标准较高,管理严格,其生产企业必须承担较高的环境成本。可见,各国不同的环境标准、环境政策与管制水平对环境比较优势产生了显著影响。
环境偏好作为一个综合指标很难量化,在相关的研究中,IESP(index of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performance)(World Bank, 1995)是目前普遍采用的衡量一个国家环境政策严格水平的指标,IESP是基于OECD压力-状态-响应框架而构建的指标,它主要反映各国的相对污染水平以及为治理环境所作的努力。依据环境破坏的种类不同,IESP包括了气候变化、酸雨、水污染、固体废物等四类指标,不同国家的IESP值见表2。
IESP值越高,表明越高的环境标准与环境管制水平,也意味着较高的环境成本,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IESP值相对较低,反映了发达国家环境要求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环境标准、环境管制水平等低于发达国家,因此生产的环境成本要低于发达国家,由此产生一定的相对比较“优势”。
3.2 中国在国际贸易中表现出来的环境比较“优势”
在现实的贸易过程中,可以从一国经济发展的环境资源消耗间接地反映出一国环境资源的相对比较“优势”,这里以SO2排放强度表示环境资源消耗强度(见表3)。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是美国的十二倍,是日本的五十五倍。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资源消耗不仅高于发达国家,甚至高于部分发展中国家。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是以环境资源的消耗为代价的,单位经济产出消耗了更多的环境资源。
为了分析环境与劳动力、资本之间的相对比较优势,现构建环境收益工资比(EL)和环境收益利率比(EK)两个指标。工资利率比的基本含义是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与资本的边际产出之比,环境收益工资比的基本含义是环境投入的边际产出与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之比,环境收益利率比亦然。由于数据可得性的限制,环境投入的边际产出难以得到,这里近似采用环境投入的平均产出来替代,即采用单位环境投入的经济产出来表征环境收益。环境收益工资比和环境收益利率比定义如下:
EL=环境收益/劳动力=(1/污染物排放强度)/工资
EL=环境收益/资本收益=(1/污染物排放强度)/利率
根据表1和表3数据中的已有数据计算可得环境收益工资比和环境收益利率比,见表4。环境收益工资比越低,表明与劳动力相比该国的环境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在所列的7个国家中,我国的环境收益工资比最低。同样,我国的环境收益利率比也最低,说明与资本相比,我国的环境也体现为相对比较优势。
因此,从生产要素的角度来看,与资本相比,我国的劳动力具有相对比较优势;而与劳动力相比,我国的环境要素更具有相对比较优势。这就是说,环境相对比较优势最强,而资本相对比较优势最弱。从我国国际贸易状况来看,我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力密集型和环境密集型(包括资源密集型和污染物密集型)产品,特别是高污染、高耗能产品的出口。我国以廉价的劳动力和廉价的环境成本为代价,换来了国际贸易中的相对比较优势。丰富的劳动力和“丰富”的环境资源是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两大比较优势。
特别地,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较小,我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容量资源相对来说比较丰富。在当时的国际贸易中,我国在环境方面具有较为真实的相对比较优势。但是,当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国内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十分剧烈,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危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素。也就是说,我国在环境要素上已经不再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可实际上,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仍然表现出较强的环境相对比较优势,具体表现为出口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高耗能和高污染等。由于发展的惯性和环境管理的薄弱而持续存在的环境相对比较“优势”正在加剧恶化我国的环境危机。例如,1993年我国的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1795万吨(199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5年增长到2549万吨,年均增幅为42%且将不断上升(200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而美国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则已经从1993年的1975万吨下降到2002年的1393万吨,并呈持续下降的趋势(epa.gov.)。长远来看,与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储备相比,我国的环境资源正受着日趋严格的制约,长期依赖环境的比较“优势”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4 中国两大相对比较优势资源面临的挑战
我国近年来的国际贸易是建立在低劳动力成本和低环境成本的基础上的。如果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国际贸易势必会导致国内环境安全危机、社会公平失衡等一系列问题。
4.1 劳动力相对比较优势面临的挑战
我国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一方面,由于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大量过剩,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竞争日益激烈,这些产业工人长期处在低工资水平下,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缓慢,与社会整体水平步调不一致,长期下去收入差距将越来越大,不利于社会稳定。
另一方面,我国的劳动力优势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出现低成本和低效率并存的现象。在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我国劳动力主要表现为劳动力的规模优势和价格优势,用以弥补劳动力素质优势的不足;但在国际产业分工的高端,劳动力相对比较优势明显表现为劳动生产率优势。但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加工生产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缺乏产品开发能力,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很难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难以形成我国自主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劳动力的低工资掩盖了低效率,从而削弱了劳动力成本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比较优势[9]。
同时随着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进一步转移,其他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将逐步提高,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正在受到威胁,提升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保持并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趋势。
4.2 环境比较“优势”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污染、高能耗、高资源消耗的环境资源密集型产业,同时大量接受国外同类产业向我国的转移,已给我国的经济、环境带来不可逆转的后果。这一点从我国近年来的进出口结构中可以看出:进口产品中初级产品的总量在波动中减少,而其中的矿物燃料、油等其它原料性产品还在增加。进口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能耗大,资源投入量大、污染严重的问题[10]。许多发达国家将生产基地设在我国,利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成本进行生产之后,再将制成品运回国内,这样导致的后果是我国的脆弱的环境资源不仅需要支撑本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压力,还需要支撑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这种专业化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环境密集型产业不断扩张,我国的资源环境将变得不断稀缺,面临更为严峻的压力,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因此,需要从宏观调控上控制环境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和环境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并辅以更加严格的环境管制政策,为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
5 结 语
过去20多年,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比较优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为劳动力相对比较优势,其二为环境相对比较优势;二者共同支撑我国国际贸易的持续增长。当前,我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正在面临劳动力价格提高、外部劳动力市场的挑战。而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所体现出来的环境相对比较“优势”,是以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和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为代价,这种“优势”已经严重影响到自然生态系统的持续性。因此,所谓的环境比较“优势”已经成为我国综合国际竞争力中的“劣势”,必须谨慎利用这种所谓的“优势”,合理调整与配置资源环境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实现我国资源环境的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李国平,张云.附加环境因素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扩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4):6~10.[Li Guoping, Zhang Yun.Extension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with the Environment Attached [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4,14 (4):6~10.]
[2] 刘建江,徐长生,袁冬梅.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5):10~15.[Liu Jianjiang, Xu Changsheng,Yuan Dongmei.The Problem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and its Development Strategy [J].World Economy and Polity Forum, 2004(5):10~15.]
[3] 逯宇铎,孟振,滕丽丽.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网刊, 2006(41).[Lu Yuduo,Meng Zhen, Teng Lili.Research on China Foreign Trade Structure's Evaluative rul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2006(41).]
[4] 陈俊.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劳动力价格水平的优势和趋势[J].中国经贸导刊,2006(8):25~26.[Chen Jun.Research on the Advantage and Trend of Chinese Labor Wages by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China Econanic and Trade Herald, 2006(8):25~26.]
[5] 广东省工会.广东省外来工基本状况调查报告.[Guangdong Labor Union. Inquiry Report on External Laborer in Guangdong Province.省略.cn/Articles/83/84/87 /200412211544627918.htm]
[6]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5.[Research Team of Chinese Edu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s Problems.Stride from a country of tremendous population to a country of profound human resources [M].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3.45.]
[7] Cagatay S., Hakan Mihci.Degree of environmental stringency and the impact on trade patterns [J].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 2006,1 (33):30~51.
[8] Dasgupta S., A.Mody, S.Roy.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development:A CrossCountry Empirical Analyze [A].In: Th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Department,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C].1995.
环境污染的基本特征范文6
关键词:城市规划 生态 设计
城市作为人口高度集中的区域,已然成为了人们的必要生存环境,而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规划、不断设计以及不断建设,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于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从根本上来看,城市的发展是一本具有历史的书,每一个设计、每一次规划,都会为城市的发展翻开新的一页。在社会不断进步、变化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态意识也逐渐成为了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说,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朝着生态城市这个发展方向前进,其目的既是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建设城市。
1、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原则
1.1多样性原则
城市作为一个人口高度密集的区域,其自身的发展必然会存在着多样性,而这些多样性又会反作用于城市的规划设计。简单的来分析,城市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城市人口。城市除了自身原居的人口之外,还存在着大部分非原居人口,而这些非原居人口的流动必然会造成城市的多样性发展。
2)城市资源。资源属于比较稳定的因素,但是也同样存在着变性,比如说资源的开采、资源的利用等等。
3)城市环境。一座城市要想获得发展,就必然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活动,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带动城市环境发生变化。总而言之,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多样性,而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也必须充分的考虑这个多样性,否则将难以适应生态城市的实际需求,甚至阻碍生态城市的发展。
1.2承载力的原则
承载力原则主要是按照生态学角度进行分析,是城市事业发展中人们长期生存的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活动极限度。城市变革规划里必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内容:
1)对于一些可以再处理利用的资源必须要慎重考虑使用,主要是针对系统中人文要素的科学规划,以满足资源循环运用的效果;对生态型建筑实施科学规划的同时,要不断改善人文要素与自然要素之间的协调性,以保证自己的承载能力得到加强。
2)理解承载力原则必须要维持良好的产业结构,对整体布局实施有效处理,从而保证生态环境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些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3)对本城市能够承载的生态能力实施规划预测,且结合技术、经济、社会、生活等不同的方式对生态进行保护。
1.3最优化原则
生态位主要是物种在群落中,其在空间和营养等因素中所占据的作用。城市生态位在现代化城市中能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和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维持良好的生活秩序。目前,城市生态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生产生态位,主要有城市的经济实力。
2)生活生态位,是环境质量、生活水平生态位,主要有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实现城市生态位的最优化原则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即“宏观、微观”。宏观上,城市生态位是表现了整个城市的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人们物质、精神等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主要集中表现在人们的生活活动,但必须保证和生活水平相互适应协调;微观上,城市生态位对每个地区创造的生态环境体系都是一致的,对于每个城市居民都是互相协调的。
1.4成长性原则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城市规划也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城市规划要为城市的未来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成长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一切自然群落和人工群落都遵循群落生长或演替的规律运行。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时,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否则就会导致“生态逆退”。将成长性(演替性)原则运用于城市规划,就是将一个城市的文脉、历史、文化、建筑、邻里和社区的物质形式当作一种生命形式、生命体系来对待,要根据它的“生命”历史和生存状态来维护它、保持它、发展它和更新它。
2、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基本要求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必须严格遵循、满足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1)积极推广并且应用先进的生态技术去处理生活排泄物以及生活垃圾等等。
2)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的要求。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要坚持环境保护的原则,从源头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的化学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
3)遵循大自然生态制衡、循环再生与自我调节规律,用生态观念去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
4)将自然融入城市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延续。
5)以环境为本,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生存与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
3、加强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措施
3.1加强对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城市的发展必然与资源的利用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过度的利用就会造成对资源的浪费现象,而这一点并不利于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正因为这样,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城市的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比如说城市的水资源、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大气资源、矿产资源等等,只有合理的利用,才能够真正的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也只有加强对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才能够促进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促使预期的生态城市目标得以实现。
3.2加强对城市环境污染防治
人口的密集势必会造成对城市环境的污染,比如说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造成的生产垃圾等等,而这些都会加剧城市环境污染现象,使城市难以获得真正的发展,并且直接的阻碍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工作。正因这样,相关部门必须及时加强对城市环境污染的防治,这样不仅仅能够美化城市的环境,还能够促进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并且逐步的达到生态规划目标的要求。
3.3加强对生态绿地的规划、设计
加强对生态绿色的规划、设计,是促进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的重要构成内容,也是促进生态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正是因为这样,必须结合自身城市的实际条件,比如说城市的地貌、城市的环境等等,大力发展城市绿地,使城市绿地能够满足基本要求,这样才能够美化城市,满足人们的生存要求,促进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工作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