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范文1

基于上述分析,对我国今后10年至15年的战略重点产业群,有以下设想。

第一,首要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含新兴产业)。这是领军产业,它决定国家的未来。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我们在产业发展方面,必须占领制高点。应当像搞“两弹一星”那样,去占领国际市场。外国有的,我们要有;外国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如果我们有能力占领两个制高点,就不应只占领一个制高点。当然,高新技术产业众多,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搞全,只能逐步扩大。现阶段可以列入的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物联网、软件和海洋产业等。

第二,我们必须把制造生产工具的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列入战略重点产业。机床产业是制造生产工具的产业,应优先列入。我们所实施的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计划是正确的有效的,但不应全部列入战略重点产业。因为重点过多,就等于没有重点了。

第三,2009年11月26日,我国政府向世界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受到国际舆论的广泛好评。我们必须如期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这种承诺。为此新能源和再生能源产业、新材料和环保产业也必须列入。

第四,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是发展经济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鉴于我国已经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人民生活水平已从温饱型转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在此,我们完全有必要有条件把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列入战略重点产业行列之中。

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创意产业是在世界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推崇创新和人的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力的一种新型产业。不仅如此,创意经济将挑战传统的工商业模式,过去处于霸权地位的工商业将一步一步被创意经济所取代,创意经济时代正在到来。创意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具体表现在:有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有助于扩大内需;有助于扩大就业;是经济增长的新杠杆;是城市建设的新动力。

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范文2

州第九次党代会明确坚持走黔东南特色发展之路,提出建设富裕、秀美、魅力、和谐的美好黔东南的宏伟目标。

努力“增比进位”加快经济发展

近两年来,黔东南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落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到贵州工作后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突出实施“工业强州、城镇带州、旅游活州”三个战略重点,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并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经济发展实现增比进位,通过建园区、促招商、抓项目、扩投资,全力推动经济提速进位,2011年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税收收入、工业增加值、招商引资签约资金和到位资金增速等指标均排在全省第一位,经济发展增比进位综合测评排位从2010年的第4位上升到第2位。坚持以民生为最大公务,2011年用于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分别增长31%、35%和35%,新增城镇就业3.5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6.4万人,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7万套,投入17亿元改造农村危房11万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5%和19.1%。

2012年以来,黔东南州立足抓“早”快部署,抓“紧”重落实,各项工作开局良好。1至2月全州财政总收入10.58亿元,同比增长52.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7.86亿元,同比增长 78.8%;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6.2亿元,同比增长103%;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9亿元,同比增长37%;招商引资签约项目228个,到位资金88.94亿元,同比增长7.1倍,为实现首季“开门红”奠定了较好基础。

立足“抓早抓实”落实国发2号文件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为贵州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州委、州政府把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精神作为全州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规划、试点和示范进行项目化落实,努力使国发2号文件尽快转化成为支撑全州加快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州委组织4个宣讲团赴16个县(市)、州直各系统开展专题宣讲和政策解读,全州各级各部门通过中心组学习、专题辅导、研讨等方式迅速掀起学习、研究、贯彻国发2号文件精神的热潮。紧密结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对黔东南发展提出的“五个引领”新要求,州委、州政府及时制定了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全州的战略定位,明确了项目、规划“两手抓”的工作思路,并确立了相应的发展目标和空间布局、投资重点、重大项目建设以及专题规划等任务。

目前全州谋划了涉及农业、扶贫、交通、水利、能源、装备制造、文化旅游产业等领域的重大项目1000多个,正在抓紧编制《黔东南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规划》、《黔东南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等19个专项规划。

弘扬“三敢”精神在探索中创新发展

近两年来,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实践证明,在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大力弘扬“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三敢”精神,开拓创新、奋勇拼搏,完全能够实现加速发展和增比进位。归结起来,我们有五个方面的深切体会:

一是全省各地加速发展、增比进位的态势营造了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了发展思路、明确了发展举措;进一步加强了舆论宣传、树立了先进典型;进一步振奋了精神、凝聚了力量,开创了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二是全州上下自加压力、奋力赶超的精神形成了强大动力。我们坚持以赶超的目标引领发展、以跨越的思路谋划发展、以超常规的举措推进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三是州委、州政府结合实际、扬长补短的举措提升了发展成效。针对全州工业、城镇发展相对滞后,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变成发展优势的实际,坚定不移突出实施三个战略重点,以扩张经济总量为主要目标,以扩大投资规模为主攻方向,以产业园区、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为主要抓手,全力以赴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四是各级各部门改革创新、大胆突破的勇气增强了发展活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五是广大干部善于学习、勇于借鉴的作风提高了发展能力。通过省、州项目建设年现场观摩会及外出考察学习等方式,提高了干部队伍领导发展、推动发展的能力,提高了广大干部的执行力、创造力和公信力。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黔东南州将长期坚持,并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发展。

坚持“五个引领”加快建设黔东南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州上下将按照书记对黔东南发展提出的“坚持生态引领,发展特色工业;坚持特色引领,加快城镇建设;坚持国际引领,推动旅游发展;坚持民生引领,搞好社会建设;坚持开放引领,抓好改革开放”的“五个引领”新要求,抢抓机遇,苦干实干,加快推进美好黔东南建设。

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国发2号文件精神和“五个引领”要求,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科学谋划各项工作,出台了州委、州政府《关于坚持“五个引领”加快建设美好黔东南的意见》。在城镇建设方面,突出黔东南多民族文化元素和“原生态”特点,积极抢抓省委启动建设黔中经济区的机遇,加快推动凯麻一体化建设,带动凯里城市经济圈加快发展。在旅游发展方面,紧紧围绕打造原生态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目标,着力构建“一核三圈多园”的特色文化产业格局,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互动发展,重点把州内的三个旅游经济圈建设成为每年可容纳千万人次旅游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着力建园区、促招商、抓项目、扩投资,保持高速发展态势,扩大经济总量。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园区(开发区)上档升位,筑巢引凤。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按照“敢于策划项目,善于研究政策,舍得前期投入”的要求加大项目特别是大项目的编制和策划工作力度,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创新招商引资队伍建设模式和招商引资方式,精心组织招商引资重大活动。抓好项目建设,着力破解项目建设用地难、融资难等关键问题,加快推进项目落地和投产达产。扩大投资规模,在努力加快交通水利设施等项目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引进工业项目,努力争取投资速度大幅提升、总量迅速扩张。按照省委、省政府开展“改革开放年”的安排,深入开展发展环境创优工程,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黔东南充满潜力、充满希望,各族人民满怀信心、激情迸发。围绕发展主基调,突出实施三个战略重点,实现跨越发展,正当其时。

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范文3

关键词:区域金融;区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175-02

一、理论研究综述

(一)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1.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认为,在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条件下,通过资源合理调配,各区域经济体的发展程度将会趋向统一,这种统一还包括区域经济体内部各产业和各部门的平衡发展。新古典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源于以Solow(1956)和Swan(1973)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他们认为,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拥有比经济发达地区更快的增长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程度将趋于一致,最终达到均衡发展的状态。但这一理论也存在一个前提假设,就是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而且资本、劳动、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流动是无成本的,不受限制的。

2.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主张部分地区或者部门先发展起来,再来带动其他地区和部门的联动发展,强调重点地区的重点产业和部门。Williamson(1965)提出伴随着一国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区域间的人均收入不平等性也出现倒“U”型。就是说,一国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区域间的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但从长远来看,区域间发展水平始终呈现一种收敛的状态,即发展均衡。

(二)金融发展理论

1.国外研究历程。金融发展理论形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专门研究金融发展以及从金融角度探讨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的理论。但20世纪90年代,经济学家运用内生增长模型,在此基础上加入了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来研究两者的关系。这其中要以King和Levine(1993)为代表,他们构造了新的金融中介指标,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金融中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2.国内研究现状。中国的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问题已开始被学界广泛关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从实证的角度来看,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否存在关系这一问题,大都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谈儒勇(1999)通过研究发现,中国金融中介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韩廷春(2001)在总结了国内外有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成果以后,建立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联机制的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金融深化和金融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史永东(2003)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技术就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出结论:中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在格兰杰意义上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同时通过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加入测量金融中介发展程度的指标,得出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具体数值。王景武(2005)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存在密切的关系。

二、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虽然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很大争议,还远未达成一致。然而,大量的文献研究已经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支持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确实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一般性结论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促进和影响作用,经济增长中的金融因素不容忽视;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有推动和制约作用。

(一)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性

大量国内关于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的研究证实,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在中国东、中部地区虽然金融资源对于区域经济的贡献率在降低,但是他们的正相关关系仍然成立。这里存在一个是金融资源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起作用还是金融组织结构亟待调整的问题。因此从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区域金融资源同区域人力资源、区域技术资源一样都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尤其在经济起飞阶段,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金融甚至是第一推动力。

(二)区域金融发展的区域适度性

虽然东部地区存在区域金融资源贡献率降低的现象,但这是否说明东部地区金融发展超越了经济发展的步伐,导致金融资源的浪费,还有待证实。东部地区凭着其良好的经济环境,充用调动金融资源而得以迅速发展,而欠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都很低,潜在的经济发展要素无法启动,使其始终难以找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但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那就是只有区域金融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步了、匹配了、协调了、达到地区“金融”与“经济”双赢的状态,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区域金融资源的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三)区域金融发展的非独立性

区域金融资源虽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但不能一味地强调或是孤立地看待这个要素。在协同理论的支撑下,区域经济、区域金融,可以构成一套完整的自组织系统,使其整体目标与其内部构件以及相应的演化规律紧密地联系起来。区域经济是一个大的系统,应该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区域金融、区域人力和区域技术都是这个大系统的要素,它们之间是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的。因此,认识到它们的非独立性,更好地把它们结合到一起,才能给区域经济带来跨跃式增长。

三、区域金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方向

(一)实施差别化的区域金融政策

从国家层面上来看,应制定规范的区域金融发展战略,逐步将金融支持重心向经济不发达区域进行转移,给予各地区平等的金融发展条件,避免区域金融差距的继续拉大。具体来讲,东、中、西部各地区的区域金融结构空间差异仍然存在,因此应采取不同的区域金融发展思路。首先应优化东部地区金融结构的战略重点,进行自发调节,形成具有市场竞争性的金融结构。其次要优化中部地区金融结构的战略重点,在增加金融资源总量的基础上进行调节,形成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最后要优化西部地区金融结构的战略重点,目标是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形成政府推动型的金融结构。实施差别化的区域金融政策,加快西部金融发展、必须对西部地区实施与东部、总部不同的金融政策。建立区域经济发展基金,实行区域化的金融政策,赋予中央银行在各地区的分支机构一定的地方金融政策制定权和调控权,包括建立中西部地区的开发银行和开发基金,通过国家优惠政策激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到中西部发展,优化中西部的金融机构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保障。同时也要给予各地区平等的金融发展条件,构建公平合理的金融发展环境,努力实施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缩小区域金融差异。

(二)调整金融体系结构以实现金融机构多元化

自中国金融业改革以来,竞争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在某些地区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国有金融机构仍然具有明显的垄断特征,他们提供的金融服务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导致部分借贷者转而寻求非正规渠道的金融支持。因此,相关部门应当根据需要调整金融结构,不断引入各种金融机构,打破国有金融机构的垄断状态,使整个信贷市场更加活跃,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在金融市场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民间金融是对正规金融的有效补充,尤其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甚至能成为金融主力,因此民间金融对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一定时期内在总量上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三)培育发展与区域经济水平及区域分工相适应的金融体制

培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区域分工相适应的金融体制,对资本稀缺要素的生成和区域优势产业的确立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推动并提高区域的经济水平,加强不同层次及规模的区域经济中心的扩散。随着中国金融经济的转轨,金融规模以及金融结构包括金融机构、融资方式和金融交易等会逐步按市场经济规律和区域经济发展结构进行区域间层次性和差异性的配置,并逐步形成多种不同金融结构特点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当区域经济中心与区域金融中心配置在一起时,区域经济金融中心的经济金融辐射和扩散作用会极大地促进区域金融、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金融、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区域金融机构要积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创新开发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区域金融协作,加快区域金融生态建设,努力提升金融支持和服务水平。

同时要树立金融生态观。金融生态和谐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两者是统一的。金融生态和谐发展可以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使之走上科学发展轨道。因而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金融生态和谐发展内涵,努力用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四、结论

中国区域金融、经济协作在改革开放以来起到了巨大作用。目前中国新的经济形势、新的竞争环境,为区域金融、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要求在区域金融政策上要有所创新,并且在区域金融的整合中寻找新的突破口。区域金融、经济协作是中国各地区搞好金融、经济生态环境建设、实现金融经济稳定的重要环节。由此可见,加强金融稳定,齐心合力促进区域金融、经济通力协作,对于构建更加和谐的金融结构,促进中国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小黄.强化金融服务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中国金融业网,2006,(12).

[2] 欧向军.基于区域分离系数的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定量分析[J].地理研究,2007,(4).

[3] 周立,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0[J].金融研究,2002,(10).

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范文4

这次劳动竞赛现场经验交流会,是在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总结“”、谋划“十二五”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会议总结交流近年来开展劳动竞赛的经验做法,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非常及时和必要,对于动员广大职工群众深入开展劳动竞赛,推进科学发展和富民强省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省工会系统和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广泛深入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取得了显著成效。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劳动竞赛活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省、市劳动竞赛委员会精心组织、大力推动,劳动竞赛活动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各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组织职工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全省上下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支持、工会运作、各方配合、职工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探索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有效载体。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及时组织开展了重点项目建设、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双三十”单位节能减排、做大做强百强民营企业四大劳动竞赛,今年又开展了“六比六提”对标竞赛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各项重点工作,为全省保发展、调结构、促转变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通过劳动竞赛,在项目建设、节能减排、对标行动、三年大变样等方面,涌现出钢等一批标杆企业、精品工程和先进经验,涌现出张雪松等一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在全社会营造出“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良好氛围。四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年以来,全省共有6万多家企业、653万名职工开展了劳动竞赛,产生创新成果2.56万项,创新示范岗200个、创新能手295名,晋升技能等级2575人,征集合理化建议41.4万余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刚才,我们为19个省职工创新工作室颁发了牌匾,钢等5家单位做了典型发言,希望大家相互学习、深入交流;全国总工会王新卫副部长做了重要讲话,大家要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开展劳动竞赛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广大职工是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是推动我省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目标的根本力量。当前,我省正处于加快发展、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既面临产业转移、环渤海地区和环京津都市圈崛起等难得机遇,也面临结构调整任务繁重、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等严峻挑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是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这对于来讲更为现实、更为紧迫、更为重要。省委七届六次全会在全面分析当前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战略重点。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推动全省经济发展方式大转变、快转变、先转变,加快科学发展、富民强省进程,应当也必须发挥好广大职工的主力军作用。深入广泛地开展劳动竞赛活动,是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激发职工工作热情和创造活力的有效载体;是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为实现富民强省凝聚强大合力的必然要求。各级工会和各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全会精神上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开展劳动竞赛活动,把广大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科学发展和富民强省上来,并切实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效果。

二、围绕落实“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把劳动竞赛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新形势下组织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必须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要求,明确目标、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求实创新,扎实推进劳动竞赛活动深入开展,使之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

一要围绕“四个一”战略重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活动。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哪里,劳动竞赛就要跟进到哪里。省委七届六次全会在深刻分析我省面临形势和任务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实施“四个一”战略重点(一圈,即加快建设环首都经济圈;一带,即加快建设沿海经济隆起带;一区,即加快发展冀中南经济区;一批,即加快培育一批千亿元级开发区、工业聚集区和大型企业集团)。这“四个一”是牵动我省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也是“十二五”期间我省劳动竞赛的主战场。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这一战略重点,广泛组织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切实增强劳动竞赛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进一步拓展竞赛覆盖面,推动劳动竞赛向非公有制企业、新兴产业及事业单位延伸,把更多的职工群众吸引到竞赛活动中来。要进一步深化竞赛内涵,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全力破解企业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要进一步创新竞赛方式,坚持从企业实际出发,组织开展灵活多样、各具特色的竞赛活动,努力使劳动竞赛活动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从“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从“运动型”向“岗位型”转变。

二要围绕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省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产业实力不断增强,但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依然非常突出,特别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行业技术水平低,资源环境不堪重负等,越来越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坚持以“对标行动”为载体,广泛组织和动员广大职工群众,瞄准国内外行业发展先进水平,通过劳动竞赛加快技术追赶和超越步伐。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广泛开展发明创造、技术革新、技术攻关等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大力推广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增强企业持续发展能力。要充分发挥职工创新工作室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广大职工争做“创新能手”、争创“创新示范岗”,努力使职工群众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加快推进创新型班组、创新型企业建设。

三要围绕提升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大军。随着我省产业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我省高技能人才仅为技术工人总数的28.7%,其中技师、高级技师仅占4.8%,远远不能满足全省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实现“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加快发展和加速转型双重任务,必须把提高职工素质作为长期战略任务来抓,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职工队伍。要把开展劳动竞赛作为提高职工素质的重要课堂,大力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深化“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不断提升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要以评选表彰全省“十大金牌工人”、“百名能工巧匠”为载体,引导广大职工踊跃参加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合理化建议活动,努力掌握新知识、锻造新技能、增长新本领。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激励广大职工进一步增强爱岗敬业和岗位成才意识,努力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劳动竞赛活动取得扎实成效

开展劳动竞赛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各单位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务求实效。

一要强化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劳动竞赛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劳动竞赛委员会,逐级落实目标任务,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各级工会要切实承担起劳动竞赛的组织职责,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加强检查指导和协调服务,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各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形成各方面共抓、共促、共创、共赢的新局面。

二要健全长效机制。劳动竞赛是一项常抓常新的活动,必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要坚持因地制宜、因企制宜,探索建立适应企业实际和职工需要的有效载体,强化监督检查,切实做到务实、管用。要完善激励考核机制,把竞赛结果与效益工资、技能评定、岗位晋升和学习深造、疗养奖励、培训奖励等结合起来,对竞赛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优先评选“五一奖状”和“五一奖章”,使他们在经济上得实惠、政治上得荣誉,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职工投身竞赛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范文5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引领着新的科技革命,对推动全球经济走向新的繁荣、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明确提出把生物作为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各部门和地方在投入、政策、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初步形成了有利于生物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研发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生物安全保障体系,生物科技取得长足发展,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生物技术及其蕴含的巨大产业发展前景,不仅能够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新的动力,也将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开辟新的空间。中国政府将坚持把生物科技作为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统筹规划,系统布局,大力提升生物领域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引导技术、人才、资金等向生物科技领域集聚,形成完善的生物产业创新体系,努力把生物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坚持面向大众、服务民生,加强生物技术在医学、农业、生命健康、防灾减灾、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应用,推动生物科技成果转化和普及。坚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有利于生物科技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加强生物科技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享新知识、新技术,提高生物技术的研发水平。

当今时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快速发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全球生物经济发展的速度已经大大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成为最活跃的技术创新领域。在生物技术、生物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生物产业基地。“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努力构建生物经济发展新优势。我们愿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生物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国际生物经济大会已经成为促进国内外生物技术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平台、沟通国内外企业投资生物产业的重要渠道、展示中国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科技部将重点围绕生物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应用和生物技术国际合作等,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我国生物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发展。

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范文6

此次会议的举行是为更好贯彻和落实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关于“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生产业和生活业,积极发展旅游业……”的要求,加快中西部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推动洛阳市现代服务业整体的快速发展,为洛阳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策略献计献策。

与会的专家、学者、企业人士共同研讨了中国中西部城市(洛阳)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探索洛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策略及试点,特别是探讨洛阳的历史文化遗产、遗迹保护如何与集聚区的建设相协调等。力求用先进的城市建设理念、综合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的市场资源,协助政府完成城市各项发展规划、推进城市核心区域建设、作为相关市场要素对接以及各项后续服务。同时,会议各方人士以“和谐共赢”为宗旨,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思想,全面调动、集聚“智库、技术、营运商、资本”等社会资源,共同探索洛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策略。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服务中心顾问周道炯致开幕词。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第一副会长、中国生产力学会会长、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名誉主任王茂林在会议上讲话。洛阳市市委常委、统战部长胡广坤出席了会议并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