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航空航天行业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航空航天行业特点范文1
关键词:航空航天材料;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092-02
航空航天材料是指飞行器及其动力装置、附件、仪表所用的各类材料,是航空航天工程技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也是材料科学中富有开拓性的一个分支。飞行器及其装置的设计,不断地向材料工程提出新的课题,推动了航空航天材料科学的进步。各种先进材料的出现也为飞行器及其装置的设计提供更多的可设计性,极大地促进了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因此,先进航空航天材料的开发、研究与应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与航空航天技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与国际影响力。因此,各国都把先进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放在重要地位。尽管我国近年来在航空航天材料的研发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不断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而国外相关资料都是英文出版,这就需要航空航天材料方向的学生具有较高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完成获取专业所需信息等任务。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是一门语言应用与材料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它不但涉及英语科技文体的语法特征和材料专业技术文献的语言特点,而且涉及一定的专业技术内容及科技信息交流。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文献的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写、译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应用英语交流、获取知识。同时促进学生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航空航天技术进步的需要。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一定量的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有关的常用单词和常用词组,并掌握一定的构词法知识,具有识别生词的能力,能顺利阅读专业相关的英文原版教科书、参考书及专业论文。但现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管理与培养方式中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目前也没有针对航空航天方向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因此,迫切需要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改编教材,以全面提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
一、改编现有专业教材,扩展学生专业视野
浏览现有大部分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可发现,内容基本是《材料科学概论》或《材料科学基础》的英文版本的改编,实际是英文版的专业教材,不具专业英语教材特点。而且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慢,与国际上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学生阅读起来单调、枯燥。因此,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急需编写新版实用性教材。新版教材需兼顾英语的语法特点和材料专业技术知识,既强调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涵盖国际研究前沿趋势。
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及翻译的综合能力着手,按照从难到易的教材内容顺序,突出航空航天行业背景及新技术特点,完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外语》教材的设计与撰写。从教材章节编排上,按照先介绍语言知识后介绍材料专业的顺序布局。可以在开始的章节介绍科技英语的构词、语法的特点以及专业学术文章的撰写规则。随后的几个章节,简单介绍材料的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可以结合以前学习的材料专业知识进行这部分的学习。目的是给学生介绍英文专业词汇,让学生逐渐熟悉专业英语的阅读。随后,在材料学的专业知识内容上,结合专业基础课程,着重介绍和航空航天技术紧密相关的材料研究内容,例如飞机结构复合材料、高温材料、隐身材料、非晶材料、太阳能材料等。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专业文献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从专业文献中获取重要信息和跟踪学术研究前沿的能力,教材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利用互联网站和相关的学术期刊网站获取最新专业文献的方法。并且,从材料专业高质量的国际期刊上精心选取一些难度适中的综述性和研究型的论文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由于这些论文内容新颖且紧密跟踪本领域的研究前沿,学生也易于接受。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果,也使学生对专业英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地认识和理解。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夯实学生基本功
调研各高校材料专业的本科生教学计划,发现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在第七至第八学期,大四学生对英语学习逐渐变得陌生,如果直接面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因此,教师除了教授教材的内容外,可以适当拓展相关内容的英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知识结构设置上,可以根据学生毕业后学习、就业及工作的实际需要,突出对学生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了突出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及常用交流,可按照先读后写,先听后说的思路,来对学生进行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通过由学习模仿到实际应用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撰写英文摘要、写推荐信、求职信、会议常用发言以及模拟求职对话等能力。除此而外,还可以就学生即将面临的毕业设计论文撰写,展开介绍和讲评。“学以致用”,而实际应用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一旦体会到能从专业外语的学习中获益,便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专业英语的教学。
为了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最新外文视频。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大专业,其中又有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及陶瓷材料等二级专业,因此除了完成教材的教学内容外,还应针对不同专业分门别类地介绍材料的最新的实际应用。介绍时,可以从互联网上搜索最新的文字资料,也可以搜索最新的视频资料,其中视频资料更生动,因此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比如在讲解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时,可以给学生播放波音、空客等制造飞机发动机及机身结构的最新技术视频。还可以通过播放如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技术及3D打印技术等视频,加深学生对陶瓷材料、功能材料及复合材料在新能源及新技术领域的应用认识。因此,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视频资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扩充学生的词汇量,还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了解相关技术的应用前沿,深化在学生对航空航天材料科学与工程的认识。
三、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材料专业英语是一种正规的书面体,专业词汇多词形复杂、句子长,且与专业知识结合紧密,相对于基础英语来说,缺少文学作品中的韵律、节奏感,读起来抽象、枯燥,造成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如果采用传统的专业课程的讲课为主的教学方法,势必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该结合英语课堂教学和专业课的教学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
可以采取英语课堂的教学,让学生随堂朗读教材内容,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既熟悉了教材内容,又对英语的“说”有提高。随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教材内容,或者也可以提出一个小话题,学生可进行问题的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口语技能,也加强了学生分析专业问题的能力。课后布置适量的课后翻译作业,可以是对教材内容的翻译也可以是对课堂增补内容的翻译,通过英汉互译的环节,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在课程结束前,还可以穿插学生就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向,做一个简短的英文讲座,既可以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测试,也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加同学们英语交流的信心。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如前所述,可以围绕课堂教学时的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补充国际上航空航天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先进的应用实例,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视频文件的学习。进行文字资料的学习时,可以采用先朗读后分析、翻译的方法,逐步分解。进行视频资料的学习时,教师应提前将语音资料转换成文本资料,课堂上可以进行边视听边进行讲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进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四、结语
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对航空航天材料的研究提出更高要求。航空航天材料的研究人员必须及时关注国际发展,密切和国外学术交流,才能保障材料领域的不断进步,这就对科技人员的专业英语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通过对航空航天材料专业英语教材、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优化,来全面培养学生的读、听、说、写、译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为航空航天材料技术领域输送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成功.航空航天材料[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
[2]鲁红典,邵国泉,谢劲松.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思考[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04).
[3]马彦青,魏忠,陈凯.《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探索――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5(21).
[4]陆江银,王春晓.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5]孙丽丽,毕凤琴,张旭昀.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的认识与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5).
[6]徐征,陈利生,余宇楠.关于高职院校冶金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
[7]董世艳.石油相关专业研究生专业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D].长江大学,2013.
航空航天行业特点范文2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破坏等使得传统的依靠要素投入的发展模式受到挑战。特别是中国居民收入大大的提高,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制约。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其核心依赖于技术创新,另外中国要想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国外很多国家的实践证明了技术创新的提升是必然路径。对于如何实现技术创新,很多研究认为中短期需要不断增加科研投入,增加科研人员投入当量,长期需要提高教育水平,实现劳动者素质的整体提升。上述技术创新的提升路径为中国实现新常态下的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了可能。除此以外,还有其他路径。技术创新理论认为,技术创新来源于自主创新和外源技术,实现科研投入的人力资源和资金规模的增长目的是为了自主创新,而外部技术的吸收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实现的技术创新大部分是外源的技术创新,通过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提高了技术水平,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高科技产品出口国。吸引外资可以提升技术水平,对外直接投资能不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呢?Coe和Helpman(1995)、[1]Lichten-berg和Potterie(2001)、[2]Chang等(2012)[3]都对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创新效应进行了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国内近年也开始对此进行研究,分别从整体、地区和分行业等方面展开。吴建军和仇怡(2013)[4]认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的技术创新活动带来了正的影响,且大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研发投入与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影响程度。从区位方面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创新效应的也比较多,陈菲琼等(2013)[5]选取2003~2010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在L-P模型中加入技术吸收能力与对外直接投资获取的国外研发资本存量溢出的交叉项,通过实证检验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有提升作用。苏文喆和李平(2014)[6]运用门槛检验方法,认为吸收能力跨过一定门槛后,OFDI对中国部分地区技术创新的作用效果会显著提高。能够有效吸收OFDI母国技术创新效应的主要是部分东部沿海地区,而绝大部分中西部地区的省份仍未跨过吸收能力的高门槛。余官胜(2013)[7]从地区吸收能力的视角研究了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阚大学(2014)[8]基于2003~2009年中国省级大中型工业企业面板数据,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发现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制度改进有效地促进了OFDI对内资企业的技术创新外溢,市场化程度越高,技术创新外溢效应越强,而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反而存在负向效应。部分研究也从行业视角进行验证,吴晓波和曾瑞设(2013)[9]在系统梳理当前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技术创新、母国自主研发及母国技术引进影响的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中国部分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自主研发有显著正向作用。与以往文献不同,尽管本文也研究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创新效应,但是笔者主要针对高科技产业,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对于目前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有重要作用,而且2009年以后中国高科技产业加快了跨国并购的步伐,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技术;其二,笔者的研究针对高科技产业的细分行业,而且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细分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效应具有显著的差异;其三,笔者利用负二项分布回归模型,这个模型可以有效的解决一个事件发生的次数或事件计数来估计(Maddala1983;CameronandTrivedi,1998)。本研究中的事件次数是专利申请数量。事件次数被定义为一个非负整值随机变量。笔者假设专利数(patentsi)服从负二项分布,即专利数量被建模为一个引入异质性的未观测误差参数的方差以及解释变量的向量(x)强度参数的泊松过程。
二、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技术创新的机制
Grossman和Helpman(1991)[10]认为,技术创新与从国外获得的知识正相关,新增长理论模型也强调技术创新的“干中学”过程。假设1: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行业技术创新绩效有正相关关系。传统跨国公司理论认为,发达国家拥有技术优势,发展中国家只能被动的接受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达到技术升级的目的,即使是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理论也认为发展中国家只能在自身产业升级的基础上实现向比其落后的国家进行投资。但是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发展中国家企业可以通过对发达国家的绿地投资或者并购,实现产业创业技术升级,特别是跨国并购,通过并购成熟的发达国家企业,从而拥有了其申请的专利和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比较新的产品和技术,最终实现技术创新。联想电脑对IBM的并购实现了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获得了较多的世界市场。假设2: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促进母国行业的自主创新由于既定资源的限制,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相对就会减少母国的资金支出规模,这个支出包含了大量的科研人员支出和研发支出,相对就会减少母国的自主创新程度。这是从一般意义上的理解,但是大部分研究认为,跨国对外投资的增加会增加企业自主创新的程度,这主要是由于技术的规模经济效应。中国的很多高科技产业缺乏在关键技术的创新,陷入了技术创新的瓶颈,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或者招聘别国的优秀科研人员进行研发,或者直接并购拥有关键技术的国外企业,母国企业在拥有关键技术的情况下通过对技术的整合,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创新,也同样达到自主创新的目的,这就是和购买国外技术同样的原理,购买—吸收—创新的路径也同样适用于对外直接投资。
三、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创新效应的实证检验
1.模型和数据来源按照本文的基本理论框架,在实证研究中可以将影响国内技术创新的变量分为国内因素和国外因素两类构建本文的计量回归模型:lnNPV=β0+β1lnLit+β2lnODIit+β3lnRDit+β4lnRDit×lnODIit+β5lnRDit×MG+μt+εit其中,NPV代表新产品产值,新产品产值越高,表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强,同时笔者用行业在国内外申请的专利数量来代表技术创新;L代表行业劳动力人数,笔者用企业用于研发的劳动工时当量代替,表明企业投入研发的人力资本越多;RD代表企业用于研发的投入越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越强;ODI代表对外直接投资数量。在研究中,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显著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但是由于对外直接投资会减少母国的技术研发投入,还需要考查RD变量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同时对RD和ODI进行交叉分析,MG是跨国并购占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笔者还对RD与MG进行交叉分析,以确定直接投资的哪种模式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较大。下标i和t分别代表行业和时间,μ和ε分别为时间变量和回归残差。由于统计范围的限制,各国对高科技产业包含哪些产业存在差异。美国国家统计局于1989年7月确定了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光电子、信息通讯、电子、柔性制造、先进材料、航空航天、武器、核技术等10个为高科技产品,美国官方又以10位海关编码(HS-10)为基础、对“高科技产品”(AdvanceTechnologyProducts———简称ATP)做了详细的界定。根据科技部对高科技产业的定义,我国高科技产业主要包含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这五大行业,又细分为22个小行业,本文以五大细分行业为研究对象。高科技产业的新产品产值、科研投入的人力和资本状况等来源于《中国高科技产业统计年鉴》,由于数据来源的限制,我们的研究期间为2002~2013年。高科技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历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报告》。技术专利申请数量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国际知识产权组织。2.实证研究结果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中,由于资源禀赋的限制,我国主要投资于资源开采行业,包括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自然资源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投资的主要地域也主要集中于中东、非洲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但是,我们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特别是2009年以来中国对美国和欧洲的制造业投资增速非常迅速,所占比例也非常高,在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中,制造业的投资所占比例超过40%,其中又以高科技产业为主。与之相应的是,中国的技术创新水平近年也快速发展,根据孟祺(2014)[12]的研究,中国制造业出口附加值所占比例从2009年开始,一改以前下降的局面,出现了缓慢的上升,这说明中国的技术创新水平在不断提升。笔者主要研究高科技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根据前面的逻辑框架,主要集中于两个因变量,一个是高科技产品新产品价值,一个是专利申请数量。模型1和模型2主要针对这两个变量进行一般回归分析,对于RD和ODI的交叉变量和RD与MG(并购所占比例)的交叉变量,这两个变量都是衡量对外直接投资能否直接促进技术创新的条件。在模型3和模型4中进行了断点分析,研究2009~2013年的数据。研究发现,劳动投入当量、研发资金和对外直接投资这些变量都对技术创新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是其影响有显著差异。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研发投入,其次分别是研发人员当量,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程度较小,在模型1和模型2中,即使添加了两个交叉变量,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仅仅在10%的水平下显著,模型2的系数稍微高于模型1,这两个模型对应的是2002~2013年的数据。在模型3和模型4中进行了断点分析,以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发现对外直接投资的显著性水平为5%。究其原因,一方面专利申请数量是一个即时的直接变量,而高科技产品新产品价值是一个较长的变量,根据一般推论,短期对外直接投资并不直接增加新产品价值;另一方面,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相对较小,还难以对技术创新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本文又对高科技产业的细分行业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电子通讯行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的各项因素都比较显著,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也查过平均水平,而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以及医疗仪器设备行业在研发人员当量、研发资金的影响上比较显著,对外直接的影响并不显著,从交叉变量来看,RD×ODI以及RD×MG的影响在各个细分行业上都显著,但只是在电子通讯行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行业以及医疗仪器设备行业上影响比较大,而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在医药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制造业这两个行业的显著性水平为10%。
四、结论和政策含义
航空航天行业特点范文3
关键词:铝合金铸件;低压铸造;铸造工艺CAE;电机壳体;数值模拟
随着当前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矛盾的日益加剧,作为制造业支柱之一的汽车行业也必须跟随时代的发展,对高污染、高能耗发动机的改进变得越来越迫切。新能源发动机也呼之欲出,新能源发动机动力主要以电能为主,优点在于低排放、低噪音。大力发展新能源发动机,对解决我国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能源和环保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轻量化、低排放的新能源发动机自然成为了各汽车企业追逐的方向,汽车铸件可铸造的合金有铝合金、锌合金、镁合金、铜合金,还有铸钢,其中铝合金具有密度低,比强度、比刚度高等一系列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行业,同时也是作为汽车轻量化最理想的材料[1 ,2]。本文采用模拟软件对一款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铝合金电机壳的低压铸造工艺进行CAE分析,并结合工艺技术人员经验,对工艺方案作出调整,最大限度地降低缩孔、缩松倾向,重要部位杜绝缩孔、缩松的产生。
1 定子壳体总成开发过程中难题
某型电机定子壳体总成内腔为封闭式水道,为某公司生产的新型汽车电驱动电机定子壳体,目前正处于开发验证阶段。内腔为封闭式水道,上下水道壁厚最薄处仅为2mm,铸造工艺方案的策划(瓶颈过程)确定存在不可预知的缩松缺陷产生的结构,这个难题需要借助工艺开发人员和CAE模拟软件进行优化分析,对低压铸造成形过程进行了模拟,最终确定可行的工艺方案。
2CAE分析
2.1CAE分析的模型建立
本文将使用CAE软件对设计出来的工艺方案进行充型、凝固模拟分析,依据模拟分析结果确定应用于实际生产的最优工艺方案。
2.2 设定铸造工艺参数
材料选用的是美标牌号对应中国标准牌号ZL101A,其热物性参数如表1 所示。
2.3 凝固模拟结果分析
凝固缺陷预测结果及分析用Anycasting概率缺陷参数模块中的残余熔体模数来预测缺陷的产生,为减小初始条件设置误差对模拟准确性的影响,分析是在6 次循环之后得到的结果。采用概率缺陷参数之残余熔体体积分析其缩松情况,凝固过程数值模拟结果如图1 所示,对凝固模拟结果分析后得出,铸件凝固过程中存在以下特点:整体上看,铸件达到完全凝固所需要的时间为105.8551s。随着铸件的凝固,在水道与螺孔相交处、水道内侧厚大部位,由于壁厚变化较大,补缩通道断开了(见图1c),这导致了孤立液体收缩得不到补缩而产生了缩松、缩孔。
3 缺陷分析与工艺整改措施
3.1 分析产生缩松原因,完善工艺方案
由铸件的凝固结果可知,浇注系统的设计和工艺参数的选择使得凝固过程中产生较多的缩孔、缩松。由图1c可知,补缩通道断开了,补缩不充分,所以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补缩能力,在缩松部位增加4 个暗冒口再次进行数值模拟。
3.2 优化工艺方案模拟结果
金属液在型腔中的凝固时间设定为184.0438s(如图2 ),由优化后的凝固模拟结果(图2b、c)可知,没有发现缩松部位,相比于图1d铸造缺陷,铸件的缩孔、缩松基本消除,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如图2d所示)。
4 结语
基于流体力学传热学基本方程和有限差分方法,利用铸造模拟软件,采用残余熔体模数预测缩孔、缩松缺陷,用确定性模拟方法模拟微观组织,将铸造的充型凝固宏观模拟与微观组织模拟相结合,实现了铸造成型过程从宏观缺陷到微观组织进行完整的模拟。以某型铝合金电机壳体的模具设计为例,证明了该模拟方法能够指导模具工艺结构优化,减少反复修模、试模所造成的资源和能源浪费[3],提高工艺成品率,从而为实际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产品开发成本。
参考文献
[1]邱庆荣,孙宝德,周尧和.铝合金铸件在汽车上的应用[J].铸造,1998,1(6):46-49.
航空航天行业特点范文4
高新技术标准化贯穿于新产品的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产业化全过程。通过开展高新技术标准化,可以大幅度缩短新产品的研制周期和节省大量研制经费,同时还可以改进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安全性、通用性和可靠性,并提高生产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省资源,从而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推广和普及高新技术科研成果。把高新技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比如在信息技术领域,为了确保网络的互连和互操作,就必须制定接口和技术条件标准,离开这些标准,就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系统高效运转。总之,高新技术标准化搞好了。就会加速高新技术的发展和成果的快速转化。否则,就会阻碍高新技术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特点及高新技术标准的作用
目前,以电子信息、通信设备和生物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渗透性、扩张性、竞争性最强,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主流产业。经济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主导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并期望在全球特别是中国这个巨大市场的开放过程中占领市场,获取超额利润。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其产业形成和发展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内在和互动的关系,标准作为要素之一,其作用是通过与其他要素的综合作用发挥出来的。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
信息技术产业是增长最快、潜力最大、融合度最高、竞争最激烈的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一方面表现出高新技术产业所固有的特点,如:以坚实的科学理论和综合技术为基础;需要一个在资金、管理、政策、法规等方面的良好运行环境;高投入、高附加值回报、高技术含量;在技术持续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大量的技术创新,技术和产品的变化非常快,同时具有跨越式发展的趋向;引导消费、培育市场的全新理念及与之相应区域的新的市场运作和技术开发方式以及明显的市场全球化趋势。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以下的特殊性:
由于国情不同、产业基础和技术基础的差距以及历史原因使得我国的信息产业在技术基础、技术创新、资金、管理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均处于劣势;
――虽然发达国家政府通过法规、政策、标准等一系列手段进行调控,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主要还是来源于占有市场和技术优势的大企业集团,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与国外的大企业集团相比,在规模、管理、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尚不能脱离政府的强力引导、调控和扶持;
――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和巨大的市场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和空间。
产业发展各要素与高新技术标准内在互动的关系
在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标准等诸要素的作用对其进行综合运用的通常做法是:
由于世贸组织成员国之间必须要遵守WTO/TBT协议,并最大可能采用国际标准,所以国际跨国公司在瞄准、引导市场的同时往往采取以下步骤――
第一步制定标准。凭借其雄厚的资金、技术、人才的优势,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使用了大量新技术,并以专利和KnowHow(技术诀窍)的方式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将含有具有专利的技术纳入其企业或联盟标准中。
第二步推荐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在承担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同时,努力把自己的标准推荐为国际标准。或者直接推荐给发展中国家,为其打开市场铺平道路。
第三步享用标准带来的超额利益。发展中国家一旦接受了这些含有专利技术的标准,其企业在生产制造含有这些专利技术的产品时,必须向专利权持有者交付专利授权使用费,这将意味着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大大降低和产业发展的阻滞,迫使发展中国家总是处在对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依赖的状态下,低水平发展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
第四步及时修订标准保持优势。跨国公司借助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变化快的特点,凭借其技术领先优势,根据技术水平的变化及贸易和市场的需求不断地对标准进行修订,达到保护其技术优势和本国市场的目的。
高新技术标准在产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控制标准的制定。赢得市场
中国入世后,以往通过关税和政府行政干预保护市场和国内企业的手段明显削弱。而WTO/TBT协议的签订使标准和技术法规成为能否合理利用其保护本国的市场、企业和消除他国壁垒走入国际市场的一柄双刃剑。
发达国家已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和WTO公平的原则下,标准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巨大作用。标准已成为进入市场的通行证,但符合标准并不意味着就能赢得市场。在全球的高新技术市场中,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才是市场的主宰。而造就这些规则的原因之一就是国际标准、事实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与之相关的技术法规,就是市场游戏中以先进技术为依托的、代表国家意志的、隐含着国家和企业巨大利益的标准。日本和欧洲国家一向重视标准工作,他们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并承担了大量的国际标准化工作。美国也在大力加强国际标准化工作。
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并制定标准
谁掌握了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核心技术,谁就掌握了标准制定的主动权。标准的制定权及其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巨大作用是以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应专利保护为依托发挥出来的。基础、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握及相应的经费投入和高素质的人才,能为产业形成和发展创造条件。否则,制定标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标准的制定就会陷入照搬照抄国外标准的歧途,标准这柄双刃剑就会伤及自身,并严重影响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在以核心技术为依托自主制定标准时应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自主研制并不意味着不参考、不学习、不借鉴先进标准和技术,对先进标准的合理利用是一种有效的技术途径,可以大大地促进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加速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问题的关键是在研究、掌握、采用国外先进标准的同时要有变通、有突破。
用技术创新支撑标准,才能掌握主动
由于我国起步相对较晚。技术积累和基础相对薄弱,企业在资金、技术、规模等方面与国外大企业相比处于劣势,但我国拥有潜力巨大的市场等特点决定不能贪多求全,要科学合理地选择产业发展中技术突破的重点,集中投入,树立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决心;重视对国外先进标准的跟踪、研究,因为包含在标准中具有基本专利的技术往往是核心技术,通过标准研究找到国外关键技术的保护特点,组织有针对性的技
术攻关,并以技术突破为支撑点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或行业标准,适时、及时修订并作为国际提案积极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推荐,使之成为国际标准或在双边贸易中凭借市场优势,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或行业标准作为标准合作交换和专利交易授权、技术引进与合作等活动中的有效砝码。保证国家利益最大化。产业发展诸要素作用的综合发挥将使我国在制定标准的主动权争夺中处于有利地位,真正发挥标准的作用。
我国高新技术标准体系现状
高新技术最显著的特点是发展快、变化快、更新快、技术含量高。当前,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的标准化问题已十分突出地摆到我们面前。近几年来。在高新技术相关领域,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对所涉及的高新技术标准化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以及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辛勤工作,我国高新技术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已取得了较为喜人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技术标准化
在信息技术标准化方面,我国目前已形成了与信息技术国际标准化组织相互配套的技术机构,它们是: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口ISO/lEC/JTCO)
―全国电子业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口ISO/_rCl54)
――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口ISO/TC46)
――全国工业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口ISO/TCl84)
―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口ISO/TC211)
――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口ISO/1-C68)
标准化工作与信息化工程建设和应用系统开发紧密配合,大大加快了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诸如“金关工程”、“金卡工程”、“金桥工程”、“金税工程”等等。为配合这些工程建设,在有关部门的组织下,由中国标准研究中心和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等标准化研究机构共同组织,适时编制了《金融电子化系统标准化总体规范》、《EDI系统标准化总体规范》、《CAD系统标准化总体规范》、《三金工程标准化指南》等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这些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在相关的信息化工程建设和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适应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相关的标准化机构均以十分积极的态度紧密跟踪和研究。如针对多媒体技术的MPEG4标准的跟踪和研究,对电子商务安全技术标准的跟踪研究,对Internet域名体系标准的研究,对电子商务标识体系的研究等等。通过这些跟踪研究,将以最快的速度尽快制定适合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相关标准。
通信标准化
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的通信技术在传送网、业务网、接入网、支撑网、电信新业务与远程信息处理、多媒体通信等方面的标准化工作得到大幅度发展和完善,基本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完整的电信标准体系。截至2004年,已经制定的电信标准包括:国家标准342项,行业标准627项,内部标准140项。这些标准化工作对我国电信事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并为我国逐渐成为电信大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能源标准化
高新技术在能源领域主要体现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能效提高新技术。主要负责能源领域标准化工作的有中国标准研究中心、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口于ISO/TCl 80)、风力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口于lEC/TC88)、核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口于ISO/TC85)、太阳能光伏能源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口于IEC/TC82)。截至2004年已制定出2项有关太阳能热利用方面的标准、6项沼气能标准、18项光伏方面的标准、2项地热标准、6项风能方面的标准以及53项核能标准。
我国能效标准制定和研究工作刚刚起步,只有3N4年时间,但是与其他类型标准相比,我国能效标准的研究工作起点较高,标准的制定速度也较快。《家用冰箱能效限额与节能评价值》和《管形荧光灯镇流器能效限额与节能评价值》两项能效标准已实施,中小型电动机、空调、风机、水泵、自镇流荧光灯、管形荧光灯等能效标准的制定工作均已展开。
航空航天标准化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航空工业部门就组织制定了《航空工业标准体系表》,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形成了最新版本,并成为国防科技工业标准体系的一部分。航天标准化,伴随着我国航天工业的发展,也正在发展。目前航天行业标准(QJ)有4000项左右,同时还有国军标(GJB)级和国标(GB)级与航天有关的标准几百项。产品质量和可靠性问题,是航空产品和航天工程的核心问题,因此,标准化作为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基础,有其特殊的重要性。
生物医学标准化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是一种新生事物。随着生物技术医药的发展,为了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起到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各国都要在原制定的指南或质控要点的基础上,对已经批准使用的药品,针对每个具体药品的特点,制定出对每一种药品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在药品的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应该是强制执行的,在我国其具体标准有《中国药典》和《中国生物制品规程》前者主要是化学药品和中药的国家标准,后者则是对生物制品包括生物技术产品的国家标准。此两项强制性的国家标准,将药品这种特殊商品的生产、应用过程纳入法制化管理,从而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使之发挥防病治病的作用。以上是我国高新技术的几个主要方面标准化工作的概况,其他如新材料等方面工作在此不再赘述。
加大高新技术标准在产业化的作用大力加强政府调控力度
政府主管部门合理规划,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局部优势,并使优势通过标准的作用发挥出来,营造产业发展的优良环境。在高新技术标准体系形成的各要素中,市场对企业的吸引是产业发展的力量源泉。人才、技术突破与创新是关键。投入是必要保证,标准是联结市场、企业、技术、专利的纽带,是发挥各要素作用的催化剂。
健全适应产业发展节奏的标准化工作运行机制
以往的标准化工作比较注重标准体系的建立、国外先进标准的转化,标准的主要作用是控制生产、控制质量、提高技术水平并规范市场。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高新产业的特点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及入世的背景赋予标准化工作更多更新的内涵、更高的要求和更为复杂的操作方式。标准化工作必须重新审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和自主制定的关系标准制定和技术创新及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标准的研发和技术攻关、产业化的关系;标准快速制定、适时、及时修订和高新技术产业快节奏的关系;政府、专业标准化机构、标准化组织和企业的关系;标准中包含了技术因素、市场因素、国际关系因素和各方利益因素等多种具有复杂关系的因素。
为企业提供满意的标准化技术服务
在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标准化工作面临的任务艰巨而又复杂,政府要通过标准这条主线对产业加强调控,需要依托一个强有力的专业标准化机构对作为纽带的、与产业发展各要素密切相关的标准化工作进行及时的控制,通过标准体现国家的与意志。这就对专业标准化机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标准化机构除了像以前那样通过协助政府做好项目计划管理、技术审查、标准归档、承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等行政赋予的权力与手段开展标准化管理工作外,还要站在国家和政府的高度,代表国家和政府的利益深入了解高新技术产业各要素、各工作环节运行方式和特点,跟踪国内外相关技术、标准、法规、市场准入规定、WTO相关协议和协定、技术组织和标准化组织发展变化的情况,并及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在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向政府主管部门及时提供综合技术信息、报告及产业发展改革及标准工作建议。
为此,标准化机构要加速改革、调整和建设,为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进行组织机构、专业、人员的调整和设置,为政府培养、提供、保留一批合格的专业标准化技术管理、研究人才。
建立标准统一的协调机制
高新技术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跨学科、跨领域,如生物工程中的一些技术与农业、卫生、轻工、环保等部门都有关。这种跨学科的技术研究,体现在标准的制定上。也出现了与某一标准相关的研究部门都在分别制定相同类型的标准的情况。因此,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应对高新技术标准的制定明确分工,统一步调,合理调整资源配置。保证标准制定的同步和协调。
加大对标准化工作的专项投入
必要的经费投入和经费的有效使用是发展高新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必要保证。发达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十分重视高新技术标准化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断地加强标准化工作,以保持其在标准上的优势。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标准化工作与专项产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另外由于对各项具体标准化工作的认识问题、“大锅饭”的分配机制等原因造成经费使用不尽合理,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另外,标准经费的不足对参加国际标准活动、深入开展标准研究、稳定高素质人才队伍都产生了一定影啊。为了适应产业发展需要,把对标准化工作的重视落到实处,一方面需要加大标准化工作的专项投入,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使国家有限的经费充分发挥作用。经费投入应主要用于:新运行机制和工作方法的建立;人才的培养和保留;信息系统和标准技术平台及相应硬件手段建设;国外先进标准和相关技术信息的获取和研究;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国际标准化活动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