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

中小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孩子们缺乏生活经验,对生活没有正确的认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模糊,缺乏处理问题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极容易走心理“弯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意味着,老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还应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作为一名小学一线教师,我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与大家一起交流。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简要归纳以下几点:

1.乐于学习

2.情绪乐观稳定

3.人际关系和谐融洽

4.能面对现实,适应环境

5.能自我认识,悦纳自我

6.智力正常

7.人格完整

8.心理和行为符合年龄

学生有发展性心理问题,作为中小学教师应谅解宽容还要提供相应的指导,帮助支持:

1.理解,教师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和体验,即使学生的行为时明显不当的,也要看到其不合理行为后面的合理原因。

2.接纳,无论学生做错什么事,作为教师都应使他们感受到没有受到排斥,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与权力,并愿意带他们。

3.分享,教师应尽可能进入学生复杂多变的心理世界的体验,了解知道他们的孤独、失望,理解他们的气愤。

心理学家指出 “人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受社会、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是可变的、可逆的和发展的。”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五分之一的儿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

现在中小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有以下9个方面:

1.学习压力感:这个问题相当普遍。学生生怕考试成绩不好,无颜见江东父老,心理压力过大。

2.适应性差:由于生活自理能力差,如同温室的花朵,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不适应学校生活和老师的指导方法及团队活动。

3.情绪不稳定;随着考试的成绩好坏,情绪忽高忽低、心理十分脆弱。

4.人际关系敏感:与别人不合群,同学之间、邻里之间、亲戚之间情感不能沟通,性格内向、孤僻。

5.焦虑现象:遇到困难时或考试前,显得精神恍惚,紧张不安。

6.抑郁、自卑现象:受到挫折后,表现出情绪低落,孤独感、自卑感严重。没有一点上进心。

7.心理不平衡性:常常忌妒别人学习成绩比自己的好,别人各方面比自己强。忌妒是一种可怕的心理;是一种痛苦又十分有害的心理。

8.敌对现象:在受到批评时,容易产生抬杠,产生敌对现象。

9.偏执现象:以自我为中心,在家庭中及班级里,处处都以我为中心。

有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不要紧张、不要惊慌。早期发现,及时诊断治疗,学会心理调适,把轻度的心理问题调适成正常人的心态。

人的正常心理健康应当是和谐的,有序的,平衡的。以下谈谈心理调适的八种方法。

1.学会微笑。微笑是一种无形资产,对于身心健康均有裨益。人的面部表情与人的内心体验是一致的、没有信心的人,经常愁眉苦脸、无精打采、眼神呆板。一个有自信心的人,眼睛炯炯有神,满面春风,充满朝气。微笑是人快乐的表现,能使人心情舒畅,振奋精神,能使人忘却忧愁、摆脱烦恼,学会微笑,体验微笑这种美好的心理感受。这个办法既简便又十分有效,当你长年累月逐渐养成微笑的好习惯,你就会觉得内心充满力量、充满信心。

2.多想自己开心的事。每个人都有成功或失败的一面,都有开心或不开心的事,多想开心的事,就是你做得最成功的事,那是你信心的保证,坚定自己的信心,就是力量的源泉。心理上美好的回忆能抹去心灵上的创伤。

3.语言调节法。语言是人类思想沟通的工具,也是人的情绪与表现的强有力的影响工具。通过语言既可引起人的愉快情绪。也可以引起人的消极情绪,既可以引起也可以抑制,即使内部不出声的内部语言同样也能使人调节自己的情绪。当你遇到紧急情况下,心里反复默念“镇静”二字,当你遇到大喜的事情、心里应默念“不要激动”,当你遇到愤怒或刺激时,应默念“息怒”二字,当你要发脾气时,心里应默念着“忍!忍!”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总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为尽快消除消极情绪,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语言来调节自己情绪。

4.深呼吸身心放松法。古代有一高僧卧云曾说过:“静神养气”,静神养气对人的身心十分有益,学会身心放松对紧张、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有相当好的调适作用,当你静下心来,站或坐着,闭上眼睛,心里默念静神养气四个字,然后做深呼吸,吸气要缓慢,节奏感顺畅,然后慢慢呼气,呼气要细、长,速度比吸气还要慢,反复几十个深呼吸,会使人感到身心放松,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5.想象放松法。有自卑感的人评价自己,总认为自己在学习生活中,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越来越没信心,越来越无劲。克服这种心理,应树立信心、牢记李白的诗句“天生我才必有用”。用默记的积极暗示心理。逐渐有了信心的力量,别人做的到的我同样也能做得好。用想象的方法,做到人与大自然的融洽和谐。既然天生我才必有用,就来个天人合一,纯朴归真,想象你这时正在深山密林中,听那潺潺的流水声,幽谷的鸟声,在蓝天、白云下的沙滩上,赤足享受海水的冲泡。也可以品味着天下着毛毛细雨,淋湿了你的头发及全身,充分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在整个想象过程中,心里伴随着“松、松”的意念,烦闷之气,自卑之感,紧张等随之消失。

6.欣赏音乐法。一首健康的音乐的乐曲能调节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意志。当人受到挫折或遇到困难时,情绪低沉,缺乏信心的时候,选择适当的音乐欣赏,能帮助人振奋精神。如《田园交响曲》、《蓝色的多淄河》、《欢乐颂》、《义勇军进行曲》等交响乐、能使人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深情,从心理上战胜自我,走出低潮。

7.团队精神生活。团队的精神是积极向上的,是一种凝聚力,经常参加集体团队活动。可以消除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敏感和心理不平衡性以及敌对现象。可以形成一个团队成员互相友爱、关系融洽、密切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学之间彼此亲近,让同学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能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受到同学的安慰与鼓励,增强团队精神高于一切的思想,增强集体荣誉感。

8.将心理健康寓于体育教学之中。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在体育教学中更为突出,应试教育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过程中,体育、美育显得更加重要。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简要归纳以下几点:

1.乐于学习

2.情绪乐观稳定

3.人际关系和谐融洽

4.能面对现实,适应环境

5.能自我认识,悦纳自我

6.智力正常

7.人格完整

8.心理和行为符合年龄

学生有发展性心理问题,作为中小学教师应谅解宽容还要提供相应的指导,帮助支持:

1.理解,教师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和体验,即使学生的行为时明显不当的,也要看到其不合理行为后面的合理原因。

2.接纳,无论学生做错什么事,作为教师都应使他们感受到没有受到排斥,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与权力,并愿意带他们。

3.分享,教师应尽可能进入学生复杂多变的心理世界的体验,了解知道他们的孤独、失望,理解他们的气愤。

心理学家指出 “人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受社会、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是可变的、可逆的和发展的。”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五分之一的儿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

现在中小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有以下9个方面:

1.学习压力感:这个问题相当普遍。学生生怕考试成绩不好,无颜见江东父老,心理压力过大。

2.适应性差:由于生活自理能力差,如同温室的花朵,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不适应学校生活和老师的指导方法及团队活动。

3.情绪不稳定;随着考试的成绩好坏,情绪忽高忽低、心理十分脆弱。

4.人际关系敏感:与别人不合群,同学之间、邻里之间、亲戚之间情感不能沟通,性格内向、孤僻。

5.焦虑现象:遇到困难时或考试前,显得精神恍惚,紧张不安。

6.抑郁、自卑现象:受到挫折后,表现出情绪低落,孤独感、自卑感严重。没有一点上进心。

7.心理不平衡性:常常忌妒别人学习成绩比自己的好,别人各方面比自己强。忌妒是一种可怕的心理;是一种痛苦又十分有害的心理。

8.敌对现象:在受到批评时,容易产生抬杠,产生敌对现象。

9.偏执现象:以自我为中心,在家庭中及班级里,处处都以我为中心。

有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不要紧张、不要惊慌。早期发现,及时诊断治疗,学会心理调适,把轻度的心理问题调适成正常人的心态。

人的正常心理健康应当是和谐的,有序的,平衡的。以下谈谈心理调适的八种方法。

1.学会微笑。微笑是一种无形资产,对于身心健康均有裨益。人的面部表情与人的内心体验是一致的、没有信心的人,经常愁眉苦脸、无精打采、眼神呆板。一个有自信心的人,眼睛炯炯有神,满面春风,充满朝气。微笑是人快乐的表现,能使人心情舒畅,振奋精神,能使人忘却忧愁、摆脱烦恼,学会微笑,体验微笑这种美好的心理感受。这个办法既简便又十分有效,当你长年累月逐渐养成微笑的好习惯,你就会觉得内心充满力量、充满信心。

2.多想自己开心的事。每个人都有成功或失败的一面,都有开心或不开心的事,多想开心的事,就是你做得最成功的事,那是你信心的保证,坚定自己的信心,就是力量的源泉。心理上美好的回忆能抹去心灵上的创伤。

3.语言调节法。语言是人类思想沟通的工具,也是人的情绪与表现的强有力的影响工具。通过语言既可引起人的愉快情绪。也可以引起人的消极情绪,既可以引起也可以抑制,即使内部不出声的内部语言同样也能使人调节自己的情绪。当你遇到紧急情况下,心里反复默念“镇静”二字,当你遇到大喜的事情、心里应默念“不要激动”,当你遇到愤怒或刺激时,应默念“息怒”二字,当你要发脾气时,心里应默念着“忍!忍!”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总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为尽快消除消极情绪,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语言来调节自己情绪。

4.深呼吸身心放松法。古代有一高僧卧云曾说过:“静神养气”,静神养气对人的身心十分有益,学会身心放松对紧张、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有相当好的调适作用,当你静下心来,站或坐着,闭上眼睛,心里默念静神养气四个字,然后做深呼吸,吸气要缓慢,节奏感顺畅,然后慢慢呼气,呼气要细、长,速度比吸气还要慢,反复几十个深呼吸,会使人感到身心放松,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5.想象放松法。有自卑感的人评价自己,总认为自己在学习生活中,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越来越没信心,越来越无劲。克服这种心理,应树立信心、牢记李白的诗句“天生我才必有用”。用默记的积极暗示心理。逐渐有了信心的力量,别人做的到的我同样也能做得好。用想象的方法,做到人与大自然的融洽和谐。既然天生我才必有用,就来个天人合一,纯朴归真,想象你这时正在深山密林中,听那潺潺的流水声,幽谷的鸟声,在蓝天、白云下的沙滩上,赤足享受海水的冲泡。也可以品味着天下着毛毛细雨,淋湿了你的头发及全身,充分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在整个想象过程中,心里伴随着“松、松”的意念,烦闷之气,自卑之感,紧张等随之消失。

6.欣赏音乐法。一首健康的音乐的乐曲能调节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意志。当人受到挫折或遇到困难时,情绪低沉,缺乏信心的时候,选择适当的音乐欣赏,能帮助人振奋精神。如《田园交响曲》、《蓝色的多淄河》、《欢乐颂》、《义勇军进行曲》等交响乐、能使人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深情,从心理上战胜自我,走出低潮。

7.团队精神生活。团队的精神是积极向上的,是一种凝聚力,经常参加集体团队活动。可以消除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敏感和心理不平衡性以及敌对现象。可以形成一个团队成员互相友爱、 关系融洽、密切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学之间彼此亲近,让同学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能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受到同学的安慰与鼓励,增强团队精神高于一切的思想,增强集体荣誉感。

8.将心理健康寓于体育教学之中。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在体育教学中更为突出,应试教育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过程中,体育、美育显得更加重要。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3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内容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一、课型

新授课,以陈述型知识为主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二、教育目的

1.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体会心理健康的重要,并且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兴趣

2.通过讲述使学生知道心理健康的标准

3.通过写名片的形式达到教师对学生初步了解的目的,且让他们提出建议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三、重点

让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的重要,知道心理健康的标准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四、难点

能够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心理健康的重要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五、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心理活动课及自我介绍

首先说明本课无教材,指出无教材的好处??这是一节心理活动课,本来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关于心理方面的问题,不必按照教材按部就班。但同时,这要求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想要学习什么,由此安排好适合这个班级的课程。随后,自我介绍及留下联系方式。

师:简单介绍心理健康课的特点??互动,体验与参与

本课不同于其它课,更注重学生自己的体验,帮助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条路。在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中,很注重当事人自己的想法,通过谈话等手段可以获得比心理测验多无数倍的资料。许多心理学家想了很多方法让当事人表达自己的想法,举例:如箱庭疗法??在一个盒子里,由当事人自己放玩具进去,看他们放的玩具和放的方式来了解他们的内心。所以,在这堂课中也需要学生更主动积极的表现自己。

心理活动课是一节相对轻松的课,但是为什么要上这节课呢,引入心理健康的重要。

(二)心理健康的重要

1.讲述心理健康对生活态度及身体的影响

(1)以张国荣为例说明对生活态度的影响

师:同学们知道几年前的愚人节那天,发生了张国荣跳楼自杀事情吗?

师:因为他承受了太大的心理压力,心理素质没有强到可以抵抗这些压力。有一个世界性的研究,发现城市里的自杀率高于农村的,男性的高于女性的。这说明随着压力的增大,心理素质差的人更有可能选择极端。

(2)说明心理对生理的影响

举例:有一个死刑犯人,听说自己会被割腕而死,行刑那天,他被带到了一个小房间,眼睛蒙上了黑布。他感觉到手被划开,随后听到了“滴答,滴答”的声音,感觉到自己的血慢慢的流尽。死亡。但实际上,他的手只是被轻轻的划开,而他所听到的只是滴自来水的声音,但他认为自己在滴血,最终心力衰竭而亡。这就说明,心理对客观的生理也有着影响。

2. 指出良好的心理,会帮助人们做出准确的应对

师:天堂和地狱的例子

地狱中,人人拿着长勺企图喂饱自己,因为其不可能而使生活十分痛苦。在天堂中,人人拿着长勺互相喂食,所以这是天堂。

这个小故事中包含着许多哲理,我想说的是:

生活中,人们往往面对一样的困境,重要的是你的选择,怎样的心态想法,决定了你的生活道路。

3.总结心理健康的重要

师:由此可见人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现代。

有位教授曾经指出??心理健康在贫困时代是奢侈品,在发展中国家是点缀品,在发达国家是必需品。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学生:物质是精神的基础

在贫穷的时候,人和人之间都差不多,到富裕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拉大,竞争更激烈,压力大,所以心理健康显得重要。

师:有一个参考的理论,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

师:介绍马斯洛的背景。马斯洛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提倡人文主义。同学们对他可能不太熟悉,在他之前,盛行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注重本能,认为人只是动物的简单进化,人所做的一切事都是出于本能的驱使。而马斯洛反对这个观点,认为人不同于动物,本能的需要只是较为低级的需要,人还受其它需要的驱使。需要是有不同的层次的,于是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师:介绍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提出人有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及尊重的需要。请大家思考一下,哪一个是是最基本的,需要首先被满足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基本需要,在能保证生命延续的前提下,才可以去满足其他的需要,那些都属于心理需要。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心理健康也日益重要。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师: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心理健康。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有许多标准,比如前面提到的马斯洛,他就提出了十条标准:

1、充分的适应力;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度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当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作有限度的个人发挥;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对个人基本需求作恰当的满足。

认识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短处与缺点,就会丧失信心、缺乏朝气;如果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又会自以为是,自我欣赏。这种自卑与自负皆不利于自我成长,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算是心理健康。

悦纳自己

自己对自己是喜欢还是讨厌,是衡量心理健康的又一条标准。心理健康不仅要求自己能如实了解自己,而且要对自己愉快地接纳。悦纳自己不是说要宽容或欣赏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而是说自己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我仍然喜欢我自己、不憎恨自己、不欺骗自己,并设法使自己发展得更好。每个人要懂得正确的扬长避短。尤其在青春期的时候,生理上的发育和心理上的发展不协调,会产生很多的矛盾。

调适自己:

个人的行为总是受社会的规范和环境的约束,两个人的需求又往往与规范和环境不符,并发生冲突。因此,个人必须经常调适自己,以使个人和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不能或不会调适自己的人,就会经常产生心理问题,只有经常很好地调适自己的人,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最后,还有一个小内容,希望大家做一张名片。

(四)小活动??做名片

1.讲述名片的目标??为了彼此交流

2.告知名片的要求:姓名,最喜欢的一件事,最不喜欢的一件事,最能代表你的特征,你的偶像。另外也可以附上你对课的提议。

3.收齐名片

听课教师反馈::

1.同学们在听到例子的时候,都显得很有兴趣。应该注意例子的安排。

2. 马斯洛关于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尽管很有用,但是相对比较枯燥,只捡几条相关的讲一下,效果比较好。

对这堂课,应该加入一个关于心理健康的小测试,能引起学生更多的兴趣。但是,缺少这方面的资料。可以就心理健康的一方面,来给他们做一下测试。

看过“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的人还看了:

1.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2.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教案

3.高中生心理健康教案

4.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4

【关键词】生态学 中小学心理健康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53-01

引言

就现在而言,越来越多的国际上心理学研究表明从生态学视角看待人的发展和教育问题备受人们的关注。这种研究方法认为仅仅靠医学上的心理治疗方法来对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保护是不够的,还应该立足于生态学的视角去分析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这样可以避免脱离实际的不足和机械化的教育的缺点,更加适应当今的发展模式。

1.生态学的概念

生态学(Ecology),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1]。

不管中小学生处于何种阶段,其所在的环境的变化对于中小学生都是一种新的挑战。如果我国的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这对我国展开多样化的心理教育模式以及学生的健康积极成长至关重要。

2.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教育模式主要是以“四结合”心理教育模式为主,教育辅导式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辅。所谓的“四结合”是学校结合学生现有的状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学校结合对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咨询来描述学生的心理发展;结合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矫正来开展教育训练内容;班主任将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到日常工作中。然而,教育辅导式的学校心理教育模式是以学生本身为原则,为学生提供发挥潜能创造才能的环境,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生存环境,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渗透,在灌输相关知识时本能的教育学生心理建设,使得学生不仅仅实在知识方面得到充实,还为学生的心理建设提供了很好的便利。

可是,我国的中小学普遍都存在着这些问题:一是学校只注重形式,上级提供一个大纲,学校为了响应上级的要求,模式化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对学生的需求并不关心;二是将“四结合”抛在脑后,直接以教育辅导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主,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让学生对其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使得学生根本没有得到完善的心理健康建设;三是城乡差异显著,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发展极度不平衡,表现为在一线、二线城市发展较好,而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对心理建设重视不够。

3.构建以生态模式为基础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以我国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生态学视野下进行分析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结合中小学所在的环境即“家庭、学校和社会”,将中小学的心理健康建设有序的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生态化”是指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入一个大的环境中,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通过环境内部的作用以及外部环境即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内部环境的冲击和改变来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优良思想品质,并且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制定一个适合中小学生的方案[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型”的教育模式,即家庭、学校、社会同心圆平衡稳定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展开是指不仅仅限于学校的教育,需要将教育扩展到家庭和社会,这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首先,学校不能仅仅只注重心理健康的形式发展,还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发展,关注学生的需求,毕竟学生才是主体,学生才是心理健康建设最关键的人物;其次,不能将心理健康局限到书本上,心理健康建设是一种实践性的学科,单纯的靠书本上的教育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该开展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咨询,让学生积极的关注自身的心理,使得学生清楚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最后,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地域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国家应该高度重视,推广在贫困地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对贫困地区给予相应的补助[3]。

综上所述,从生态学的视角来展开对中小学心理教育是一条漫长而坎坷的道路,学校、家庭、社会都不能有任何懈怠。

4.结语

由于人类的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多样化,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矛盾日益突出。通过PPCT模型我们可以知道个体的存在周围包括着微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以及宏系统。对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应当以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基准,通过对生态学的理解制定一份适合中小学生心理教育的方案。

参考文献:

[1]申继亮.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12(4):88-89.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5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8-0015-03

在逐步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毫无疑问,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专业心理学工作者、心理教师、心理咨询与辅导者的义务,也应是每一位科任教师的责任,尤其是在广大中小学中,科任教师由于其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更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为此,教师教育必须注重加强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培养。

一、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缺失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只是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方法,更重要的是人格、品行、情绪情感等的熏陶和感染。因此,要使学生心理健康,教师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其次要对心理健康教育有足够的重视。然而,目前我国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并且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普遍较低,这些已成为制约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瓶颈”。

(一)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心理学课题的研究成果。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教师进行检测,检测表明:69%的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另外,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也较为突出。广州市天河区在最近举行的一次心理保健讲座上,用心理健康测试量表对在场教师进行测试,结果显示: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2.3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感到压力很大,嫉妒心理、焦虑情绪的出现率也比较高。众多调查发现,教师的心理问题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焦虑、过分担心、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因此,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中小学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

我国中小学学科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首先,根据各级教育部门的要求,许多学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室,每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这就导致科任教师的一个误区,即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抛给心理老师来管。殊不知这种认识导致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了只是个别教师的事,而未能与班主任、科任教师、学校领导等形成教育合力,这大大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其次,科任教师仅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状况。教育教学工作本来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但在许多教师那里,却变成了简单刻板的行为。这不但压抑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也制约和妨碍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能力发挥。最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比较匮乏。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忽视教师心理教育素养的培训。实际上许多教师不懂得什么是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什么是自学能力、创造力、个性等,更谈不上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普遍比较低

教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关注往往只是躯体的、生理的健康与卫生上的,而很少关注精神的、心理的健康,不了解焦虑、自卑、情绪紧张等不良因素对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不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胜任感、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应对挫折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等。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有的教师不认为是问题,有的教师则简单地把它一概归为思想品德问题或心理疾病,更少想到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也会像传染病一样影响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普遍较低,这严重影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缺失的原因

鉴于目前全国范围内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普遍缺失的问题,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

(一)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身负担过重,引起适应不良。面对新课改背景下激烈的升学竞争,繁忙的教学任务,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少教师感到身心疲惫,甚至对工作产生厌烦感。

2.人际关系紧张产生孤独心理。由于工作竞争和沉重的心理压力,使教师之间缺乏充分的情感交流。加之个人性格上的原因,使一些教师过于敏感、猜疑心较重,与人相处时总保持一定距离,内心深处常隐隐产生难以消除的孤寂、忧郁感。

3.亲情离散和疏远引起心理失衡。许多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他们往往很少顾及家庭、亲人,甚至付出婚姻、家庭破裂的代价,使得一些人陷于亲情疏离的困扰之中,导致心理失衡。

(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缺失的原因

1.思想认识不足

思想认识上的不足是我国教师教育在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培养上存在的根本性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受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人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是教师教育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

2.教育培训不足

在师范教育阶段,主要注重的是对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虽然普遍设置了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但其目的侧重的是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知识以及为相关学科奠定基础,而对师范生内在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和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培养不足。在职后教育阶段,没有把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培养纳入我国中小学师资培训的目标之中,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培训课程体系。

3.理论与实践脱离

目前,虽然我国师范教育强调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但在操作上还是偏重理论部分,在实践方面又偏重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的实践,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因此,许多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师范生对所学的心理学、教育学内容,也只会死记硬背,缺乏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应有了解,得不到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锻炼。因而,许多中小学学科教师在教学岗位上基本功还比较扎实,但面对中小学生层出不穷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三、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提升

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中小学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培养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以适应迅速发展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教师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有助于协调师生关系,而且给学生提供了直接学习的榜样。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1.保持悦纳态度

教师工作,本质上讲是一种奉献,尤其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则付出得更多。一旦具有这种境界,就会对自己付出的劳动,保持一种悦纳的态度,从学生的点滴成绩、逐步成长中体验快乐。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看到自己的心血变成学生进步的阶梯,会感到教师工作是有价值的。

2.用理智驾驭情绪

中小学生自理能力相对较差,衣食住行纷繁琐碎,学生的思想工作千头万绪,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作为中小学教师必须保持冷静,不能烦躁,更不能因为不顺心而迁怒学生、厌弃学生。教师们应该学会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方法,随时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用理智驾驭情绪,充分发挥自己的自控潜能。当情绪处于消极状态时,适当用心境迁移的办法,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例如,散步、运动、旅游、听音乐等,使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去,以此把情绪调整到平稳积极的状态。

3.学校以及有关部门及时关注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全面改善教师的经济与物质条件,包括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学校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个性,尽可能地发挥和放大教师个性之所长,同时应积极引导教师个性的改善与进化,使教师能与外界的人和环境和睦相处,从而营造一种适合教师生存、发展和创造的人际关系氛围,最终使教师的精神和心理都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增强中小学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教师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转变观念,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心理,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要能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认识到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以考试为出发点的做法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另外,教师要有自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一旦成为教师个性倾向性的有机组成部分,就会成为心理教育素养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提升中小学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必须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申继亮认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是以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为出发点,以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基础,采取恰当的问题解决策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

1.了解学生特点的方式

首先,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观察了解学生的情况,还必须课下与学生多接触,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问卷、查阅资料)、测量以及分析学生的周记等来获得对学生心理特征的了解。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知识外,还应加入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小事中感悟、从参与中体会、在感悟和体会中成长,教师可运用角色扮演、辩论、表演等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全面展示自己。

再次,通过心理学的视角审视学生的内在特点。教师要用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注意掌握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2.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措施

首先,师范院校应把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作为当代中小学教师必备的一种专业素质来对待,增设有关的专门课程,或在心理学、教育学等公共必修课程中增加相关教学内容,使他们在上岗前就具备基本的素养。

其次,在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进修培训及其他形式的继续教育中,师范院校和培训机构应增加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和内容,以满足他们在这方面的需求。最好开展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专题培训。

最后,中小学校的领导也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主动聘请有关专家开展有针对性的校本教师培训。

3.发挥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在中小学,学校的一切教学和教育工作几乎都要在班级中进行,目前,国内中小学都设立有班主任,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核心,是学生成长最重要的领路人,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最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班主任主持班级工作,与学生有着广泛和直接的接触,对他们的兴趣、个性、优点、缺点都了如指掌,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己成为班主任的新职责和新要求。为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工作,班主任应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把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作为自己的职责,注意将教师角色、班级管理者角色和心理保健医角色融为一体。

“心理育人,人人有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全体教职工的行为,只有全体中小学教职工特别是学科教师以及班主任都能担负起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责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中小学长期以来所出现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独撑门户的局面,才能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学科教学主阵地中。(稿件编号:090921003)

参考文献:

[1] 朱武卫.浅析对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第22卷 第1期.

[2]冯江平.中小学教师的问题行为及其改进[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6) .

[3]林依定,洪俊.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素养[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01).

[4]刘本剑.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01).

[5]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构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1).

[6]王战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7]刘恩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教育探索,2001(7).

[8]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9]郑和钧.论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8(11).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6

一、学生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1.思想品德教育受到挑战

在市场经济与多元价值观念、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下,学生人生价值观出现“迷茫”现象,价值定位不清晰,对社会主义制度尚存在模糊认识,亟待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给予正确引导。这说明当今学生在基本政治观点与价值观上表现出不少困惑与矛盾,值得关注。

学生道德发展中出现了虚拟化、时尚化倾向。以英雄、模范为榜样主导学生道德发展的格局被打破,“偶像崇拜”“流行文化”“娱乐化倾向”等对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强。

网络在给学生成长带来许多益处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负面影响。“网络就像海洋,只要一打开网络,我马上就觉得自己像一个水手,就想到处冒险。”这是一位中学生上网的感受。部分学生中开始出现网络沉溺现象,危害性日益显现出来。

部分学生在道德行为养成方面,知行分离现象依然明显。虽然道德认知水平随着年级增长在不断提高,但这并不必然会带来道德行为规范水平的提高。

2.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面临成人社会不断施加给他们的高期望、高要求,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并且与其它方面问题交织在一起,对他们的成长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据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系一份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初中学生“强迫症状”、“焦虑”、“偏执”三项不良心理反应列于前三位,高中学生“强迫症状”“焦虑”“偏执”“敌对”和“人际关系敏感”五项不良心理反应人数最多,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高达24.9%;对自杀意念报告率进行统计,初中男、女生分别为22.6%和20.7%,高中男、女生分别为22.6%和39.0%。调查指出,中学生的人格特征易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这一阶段也是心理卫生问题容易出现的时期。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是伴随着成长过程而来的,同样,如果不加重视,又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近年来,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这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学校教育受到应试机制的严重干扰,常常无奈地做出违背教育规律的举措。家庭教育与社会文化也往往带给中小学生以无形的、巨大的压力。

有一学生其父无家庭观念长期滞留福州,不养家。其母一人辛苦抚养,并因此脾气暴躁,常把其当出气筒。其幼年物资条件极其缺乏且无家庭温暖。7岁时其母负气出走从此再未归,父也再未归至今。其后寄居伯父家,自诉:常有寄人篱下之感。吃饭时其伯母常斜眼瞧他,倍感不自在。伯母在日常对其颇有微词,责备他是累赘。小学5年级开始出现逆反迹象,偶尔不归家,但教育后能及时改正。初中后,更加叛逆。具体表现为:常偷家里的钱,连伯母放在桌上的手机也偷去卖掉,与他感情甚笃的堂弟放在枕头下的私房钱也被其拿走,并常到其年近八旬的祖父母处骗钱,甚至将同学放在抽屉里的课本当垃圾卖……问其原因,或沉默或说不想回家吃饭。渐渐的开始与一帮同党混在一块。打群架、敲诈勒索、调戏女孩、聚众抽烟赌博、夜不归宿、泡网吧、上课睡觉要么旷课……骗来的钱很快挥霍一空,继而再骗。伯父无法,将其锁在家中但其很快逃脱,后数天不归又混迹天涯,变本加厉,家人寻找,故意躲避。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学生缺乏家庭监督、家庭温暖、情感交流,以致于产生厌学、逃学、弃学等现象,导致学生偷盗、勒索、抽烟、泡吧、打架等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有的学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努力增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主动性与实效性。建立健全学校学生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学生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对策

1.发挥家长学校的教育功能,转变家教观念

(1)学校可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教育功能,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科学讲座、座谈等活动,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讲座内容可涉及:“如何引导孩子学习”、“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尊重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孩子不应该被溺爱”等。

(2)教会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的结构、气氛、文化、经济背景等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例如,父母离异,学生的情绪与人格上受到的伤害,都会使学生变得孤僻、自卑,甚至产生反抗、敌对的情绪。因此,家长应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社会活动、心理活动等情况,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多观察、多交流、多沟通、创造出良好的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氛围。

(3)帮助家长改变重智轻德,子女私有的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更好地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增强科学教育孩子的能力,妥善处理孩子某一阶段发展所面临的某些特定问题。尤其让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他们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应尊重他们,理解他们,教育方式方法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心理规律。

2.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精心创设心理情境,发挥心育活动课教育功能

学校应创造条件安排心育活动课,由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授课。心育活动课教学不同于学科教学,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精心设计好每一堂心理活动课,在教学方式上强调“活动”,重视“体验”这两个最核心要素。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富有启发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以达到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的目的。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相互合作,相互沟通,增进彼此间的人际信任和合作观念,使课堂环境更加融洽,教育效果更加明显。

(2)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注重学科教学渗透

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靠一个心理老师,需要每个教师的共同参与,教师可以针对自己任教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制定相应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进行渗透,使之达到互相促进的一个良性循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3)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开展丰富多彩活动

学校可通过广播站、宣传窗、手抄报、学生刊物等宣传媒体平台,宣传报道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可举办主题班会、让学生写心情日记、心灵感言等形式,让学生传递白己的心声,倾听同伴的声音。让学生学习传授心理小常识,学会训练调节自己心态的小技能,学会化解同学间心中的小疙瘩。

(4)加强留守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体系,为学生排忧解愁。学校应建立心理辅导站,对一些心理偏常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诊断和鉴别。疏导、调整和矫正他们的认识、情绪、意志行为等心理障碍。对学生常见的心理疾患进行必要的治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条件好的学校,可建立心理热线和“心语”信箱,心理教师以“知心姐姐”的身份认真回复学生的信件,通过咨询形式,实施心理辅导,为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惑,架起了通往心灵深处的桥梁。学校应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针对学生心理的特点和实际遇到的问题,定期为学生举办相应的心理专题讲座,如:“怎样戒除网瘾”、“青春期性保健知识”、“考前心理辅导”、“人际交往的技巧”等,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成长中所面临的心理困惑,使学生能以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