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范文1
国际资本流动特别是在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载体就是跨国企业。跨国企业具备丰富的资本、较大的生产规模、较强的研发水平等优势,它能够促使“无国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全球自由投资体系的形成。由UNCTAD统计资料可见,在1993年,全球仅有跨国企业3.7万家和分支机构17万家。而到2005年,跨国企业增为7.7万家,并且有77万家的分支机构。很多的FDI都是依赖跨国企业完成,跨国企业在2005年的资本输出额高达10.8万亿美元,并掌握了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比例的89%,获得产值在世界总产值中占有25%。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跨国企业面临全球经济高速发展以及投资自由化的趋势,必须进行相应的战略调整,并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从而实现企业的转型。由于出现了全球性跨国企业,导致了许多比较大型的并购活动的出现。
2投资自由化在国际上的影响
2.1投资自由化的国际调节形成规范化
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很早就出现了双边投资条约,由“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发展到“投资保证协定”以及“促进与保护投资协定”,由此可见,双边投资调节的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向自由化方向发展。依据UNCTAD所发表的数据可知,在2003~2010年,国际间的双边投资协定从1000多件发展到2500多件,并且双边投资协定的内容越来越细,几乎将投资中的各项问题都包含了,比如:投资过程中的争议问题的仲裁、投资者的公民待遇以及税收和国有化补偿等。这些协定具有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特点。此外,国家对一些公共政策性的问题也很重视,例如自然环境、国家安全等。
2.2投资自由化和投资保护主义并驾齐驱
截至2010年,在世界范围内的全球FDI竞争越来越激烈,大部分的国家都在不断地进行开拓与发展,并对自身的投资政策进行完善与改进,这种形式从某种角度上对全球的投资自由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2011年,UNCTAD对200多项和投资相连的政策所产生的变化进行了调查并发现,其中有160多项的政策变化对投资自由化的发展情况实现的优化升级,但是这些政策对投资自由化的发展所占的百分比在不断上涨,例如在2010年其所占的比例为2%,到2011年时其所占的比例就已经达到了5%。全球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投资保护主义,其中具体表现是:部分国家加强了对资源以及其他特殊领域的控制,并且对进入本国的外资企业设置了市场准入机制,尤其是一些拉美国家。许多发达国家为了达到对本国资本的回流或是转移,采取了相应的有效措施,尤其是在服务行业以及高科技技术行业。纵观全球,投资保护主义只在小部分的国家中实行,且主要是和能源相关。在比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投资自由化在全球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3国际投资自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由于国际投资自由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同样投入到世界自由投资体系当中。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已经累积了国外资本高达7000多亿美元,这反映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投资自由化已经达到最高速时期。我们应该将中国的实际情况与全球的投资自由化有机结合,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3.1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正面影响
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跨国企业已经将资本发展到全球的各个角落,目前在中国进行生产活动以及资本投资的企业有上千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中就有400多家在中国进行投资。
3.1.1促使资本的引入,加强经济快速发展
以前,我国在资金等生产要素都比较短缺,但是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需求比较大。因此,引进外资成为一种解决措施。可是中国的投资自由化水平比较低,例如在1979~1989年,国外资本的投资只有150亿美元。在1991年,外资进行直接投资的比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只有4.15%左右;到1992年,就已经上涨到7.52%;在1993~2002年,则已经达到10%左右;在2002~2012年,投资比重则在10%以下,外资投资的数量都保持在500亿美元以上,其中,2012年其投资数量已经到达了725亿美元。外资的直接投资的大量引入,对我国的财政收入上涨起到了推动作用。通过数据发现,2008年,国外企业的税收在我国涉外税收中所占的比重为98%,占我国总的税收中占到了20.72%。
3.1.2对我国贸易结构进行优化升级
国外资本的投入对我国的外贸易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从统计的数据中发现,在2010年,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量只有29.84亿美元,占我国外贸总量的4.03%;在2011年则已经达到了8318亿美元,所占比重为58.47%。因此,国外资本的直接投入对我国的外贸易以及和贸易结构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2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3.2.1对我国民族行业的冲击
国际投资自由化的不断深入同我国的资本发展之间存在矛盾。跨国资本具有技术强、管理合理等优点,其对我国企业的大量收购或是新建,使得本国的企业发展空间缩小,甚至对我国的民族行业造成了较大的打击。
3.2.2造成无形资产流失
跨国企业在进行并购工程中,对双方的资本投入没有进行正确的合算,对企业本身的技术以及设备的投入资本估计过高,但是对我国的企业所投入的资本存在的实际价值估计过低。此外,大多数的国内企业为了实现与国外企业的合作、并购,会将企业长年累积起来的产品、品牌、名誉以及生产原料的购买渠道等无形资产以比较低的价格出售给国外企业,有的企业甚至是将无形资产无偿出让,这使得我国比较老的民族品牌的未来发展空间不断地减小,最终导致民族企业的消亡。
4结语
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范文2
1.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滞后于县域经济发展县域金融服务体系远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农村唯一的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其业务主要限定在政策性收购资金的支持上,而其应有的支持农业开发功能根本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三农”信贷支持与“三农”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极不匹配长期以来,金融机构信贷投向主要集中于大企业和大项目,“三农”领域的信贷投放占比较小,远远不能满足“三农”发展对资金的需求。1999年以来,大型商业银行对农村中小客户的服务越来越弱,信贷投放权纷纷上收,从而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严重不足。农村信贷结构调整滞后于农业经济转型发展,大量农村资金“农转非”,使本来不足的农村信贷资金越发捉襟见肘,从而制约了农村经济转型发展。
3.乡(镇)级农村信用社的撤消严重影响农村金融市场稳定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金融机构,与农村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始终高比例地保持着向农户放贷的领先地位。然而,小微借贷市场的乡(镇)级法人社的全部撤消,所导致的后果是,被保留的县级统一法人社其力量在不断发展壮大,地(市)级、省会城市级和省(区)级为单位统一法人社的数量在逐步增多,但是,其支持“三农”小微贷款的意愿却在逐步减弱。按照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以及资本的逐利性特征,其发展重点将超越农村市场,这必将给农村金融市场带来不稳定因素,影响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
4.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作用不强目前,为农村提供信贷服务的金融机构有农村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以及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正规金融,以及还包括大量的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然而,正规的农村金融的支农作用不强。农村发展银行,只是将业务重点放在了粮棉油收购方面,真正供给“三农”的信贷资金数量很少,并且,在县域以下并没有网点。农业银行,贷款门槛高,并且撤销合并了县以及县以下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将信贷业务转向了城市。部分农村信用社采用的商业化经营模式也将从农村市场吸收的资金,部分流向收益较高的非农部门,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和农村微型企业则难以得到金融支持。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对“三农”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
二、加快农村金融市场建设的对策建议
1.深化农村金融市场改革注重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功能,培育重点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和债券融资,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发展,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办涉农保险业务,并从税收、保费补贴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和鼓励。鼓励民间借贷进入金融市场。投资能力不断提高的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仍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只能以非正规金融的形式游离于广大的农村金融市场,既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因素,同时也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随着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应该将经批准从事专业放贷业务的机构或组织从一般意义的民间借贷主体中分离出来,作为专业放贷人对待,引导民间资本规范从事资金借贷活动,鼓励民间借贷规范化、阳光化运作。
2.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最重要的体现之一就是机构多样化,也就是既要有大型商业银行,又要有区域中型银行,还要有小型金融机构。而多层次的金融需求需要一个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予以支持。应鼓励和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到农村建立分支机构,或发起组建村镇银行,通过创新金融担保方式等政策,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通过改革建立与农村多种融资需求相匹配的政策性、商业性和民间金融等多种性质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竞争性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满足多元化的农村金融需求。应加快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确立以农村信用社为支农主体的地位,利用信用社网点多和覆盖广的优势,推行其向村镇银行的试点转变。因地制宜地推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试点的建立,构建以传统农村金融机构为主体,多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新型农村金融市场。
3.加快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担保公司的作用,建立起完善的农村担保体系,为农村信贷提供风险化解服务。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设立即可以采取政府组建,政策性运作模式,也可以采取政府组建,市场化运作模式。无论采取哪一种运作模式,都是通过政府的力量组建担保。实践中,应努力构建由县、镇或村政府按照一定比例出资的地方信用担保体系,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担保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征信体系,通过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和信用数据库,为金融机构提供有贷款需要的农户和担保人的资信状况。积极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镇和信用企业等的评选,鼓励农户和小微企业等参与信用评比,对信用高的农户、村、镇和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在对其发放信用贷款时适当增加额度,并给予优惠贷款利率等奖励,鼓励并提倡这种信用行为,扩大其在民众中的影响,把信用的形成和维护打造成一种民众共识,一种可以测量的道德标准。
4.加快农村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创新金融机构应不断加强自身服务意识,加大创新力度,深入了解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着力开发适合农村地域特色的、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的、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金融产品,切实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和金融服务水平,根据客户需要,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信贷产品多样化可以满足不同农户的信贷需求,满足多元化的农村金融需求。要积极探索推广“农户贷款互助担保合作社”、“农户联保贷款”、“行业协会+联保基金+银行信贷”、“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社员联保+银行信贷”等贷款模式,支持农村合作组织、农村小企业及农户扩大再生产。不断完善“信贷+保险”的合作模式,把林权、土地、水域、宅基地、农机具订单等经济资源的抵押功能发挥出来,大大增加市场的有效信贷供给。
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三大需求 经济发展 社会保障 消费环境
一、三大需求助推我国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
GDP通常被认为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最好指标,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常常被喻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表1显示了我国在2001年到2011年中,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中处于绝对优势的是投资,净出口拉动率较小且起伏不定,而作为促进经济增长最长足动力的消费拉动则处于相对劣势。
近几年,在世界经济形势普遍下行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仍能保持8%左右的增长速度,备受世界瞩目,这与我国长期以来依靠投资——出口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然而,长远看来我国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而消费需求相对乏力的增长态势不利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一)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存在的弊端
表1显示我国投资拉动率持续上升,特别是在2008年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启动了四万亿的投资计划之后,2009年投资拉动率高达8.1%,成为一枝独秀。然而,过分依赖投资拉动经济经济增长存在很多弊病。投资需求只是由居民消费需求而引发的引致需求,投资的目的是为了产出,而产出的产品最终是为了消费,投资需求本身不能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长久动力,并且投资增长过快还可能引起产能过剩、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通货膨胀等严重的社会问题,长期来看会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二)外需拉动经济增长存在的弊端
净出口拉动率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的积极影响,表1显示从2001年开始,我国受入世影响净出口拉动率稳步上升到2.6%。然而,在2008年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出口大幅锐减,外需拉动率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负推动力,说明过分依赖外需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加之人民币升值压力和我国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逐步动摇的现状,迫使我国必须转变高度依赖外需的经济增长方式,来减少外部冲击和成本因素对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负面影响
(三)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优势
消费需求是人类生产和投资的最终需求,也是最重要的需求。在全球经济形势下行和投资饱和的状态下,扩大消费需求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必然的选择。首先,扩大消费需求不仅可以提高国民的消费力,更可以提高我国的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其次,扩大消费需求有助于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例如:我国当前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日益壮大的老年队伍具有消费的能力和意愿,但是市场上针对老年人的消费品却相对匮乏,因此我们可以以扩大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为导向,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最后,消费需求可以引导投资需求的方向,从而减少投资的盲目性,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优化产业结构,逐渐淘汰一些消费需求下降的夕阳产业,大力发展市场需求旺盛的朝阳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我国经济良性循环发展。
二、当前制约我国消费增长的因素
曾任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副院长刘福垣认为,一个大国的经济发展,消费应该占主导地位,达到70%左右。①表1显示我国消费贡献率自2010年之前都不足50%,在2011年才首度超过了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最大动力,很显然,我国消费需求严重不足。早在1997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就已经注意到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性,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更是将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然而,事与愿违,消费贡献率却逐年下降,造成我国消费乏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居高不下的储蓄率制约消费需求的扩大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2000年的64332.4亿元增加到2011年得343635.9亿元,年均增长36%。储蓄率从2000年的45%上升到2011年54%,然而,同期的最终消费率水平却从2000年的62.3%下降到2011年得48.2%。②我国城乡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中低收入人群基于疾病、养老、教育、购房等谨慎性动机而持有货币,不能形成即期有效需求。
(1)高房价导致我国居民消费低迷。近年来,我国房价过快上涨,增加了居民的生活成本,削弱了居民消费能力,挤占了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使巨大的消费潜力不能得到有效释放。首先,未来打算购房的居民面对高房价,节衣缩食,紧缩开支,增加储蓄,积攒未来的购房资金,难以顾及其他消费。其次,已经采用贷款方式购房的居民,面临沉重的还款压力,不仅使这一群体的日常消费减少,而且将削弱这部分家庭的消费能力。最后,高房价直接催生的高房租使得买不起房而租房的居民生活成本大幅提升,这部分群体的消费能力也受到高房价的抑制。
(2)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导致我国居民不敢消费。启动于上世纪90年代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市场化改革加重了人们的负担,财政用于教育,医疗方面的支出又相对不足,加之我国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了居民的后顾之忧使得他们不敢放心消费。
近年来,我国推出了农村医保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来不断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然而,这些碎片化缺乏体系的制度难以弥补我国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窄,保障力度小,国家企业个人三方负担比重不合理的等制度缺陷。加之我国的住房、教育、医药等价格快速上涨的不利影响,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消费意愿,降低了最终消费率。
(二)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制约消费需求的扩大
当前,我国的低收入人群消费严重不足,特别是一些农民和城镇低收入人群的消费仅限于食品和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学费的支出,他们消费能力有限,消费信心不足。相反,我国的高收入群体中却出现了一些对高级奢侈品过度消费和依赖海外消费的现象,更有甚者购买几套甚至几十套房产哄抬房价,这种非理性的消费加具了贫富差距和社会矛盾,不利于我国扩大消费需求战略的实施。
(三)消费环境的不安全制约消费需求的扩大
我国存在着诸多消费不安全、不诚信、不健康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张。一是消费品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现象屡见不鲜,垄断现象和地方保护主义频现。二是消费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规、标准和政策不健全,消费者投诉困难较多。三是针对一些重要的消费品,例如婴幼儿奶粉、食品、药品的生产经营,尚未建立起社会责任保险制度。
(四)勤俭节约的传统文化制约消费需求的扩大
我国的传统文化将勤俭节约奉为持家法宝,老一辈人以此为美德并教导和影响着下一代,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国的高储蓄低消费。
总之,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是体制性和结构性的问题,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作出多方面、长期的努力。
三、改善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几点建议
当前,改善我国消费贡献不足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有效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是扩大消费战略得以实现的保障,一是千方百计的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多管齐下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深入贯彻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确保在外务工农民工工资的及时足额发放,另外还要落实扶贫标准和城镇居民最低工资标准,稳步提高各类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支付标准。二是对高收入群体的财产分配、生活消费两大行为涉及行为调节税,适时开征遗产税、赠与税、财产交易税、房地产超面积使用税等抑制高收入人群的不合理消费行为。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解决居民后顾之忧
一是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提高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口和灵活就业人口的参保比率,在制度上为他们增加参保的机会,统筹水平较高的个人账户制度,可以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消除企业、部门和地区之间的障碍;二是加强社会保险资金的筹集与管理,用法律形式规范社会保障资金中政府、企业、个人三方面的来源及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三是提高社会保障费用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支持力度,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来补充社会保障基金;四是建全基本养老保险、失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着力提高居民的大病医疗保险水平,使广大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增加企业和财政的教育支出,解决居民高教育费压力
要减轻居民高教育费的压力,一是加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比重,特别是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减轻居民子女教育经费的负担。二是要规范高等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收费,特别是要多设立公立幼儿园,解决大中城市学前教育费用畸高的不合理现象。三是通过财税政策鼓励企业增加职工子女教育经费的补贴,例如企业所得税对企业发放费职工子女教育经费加计扣除。同时鼓励企业增加职工教育培训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
(四)合理引导各阶层的住房消费,减轻居民高房价压力
在我国房价居高不下的现状下,要实现居者有其屋,保障基本人权,重点是要合理引导不同阶层的住房消费需求。一是要增加保障性住房,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的建设力度,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体系,解决困难家庭、新上班族、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难问题。二是要建立科学的住房价格体系,运用经济手段调控价格波动,适时开征房产税,规范房地产交易行为,打击投机性炒房行为。三是加强对城市住房租赁市场价格的管理和调控,切实保障租赁双方的合法权益。
(五)大力改善消费环境,正确认知扩大消费与勤俭节约文化
加强消费品市场秩序治理整顿,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打击地方保护主义;规范垄断行业的行为,加大垄断行为的法律惩戒;增强消费者维权意识,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消费者维权渠道;建立重点行业(食品和医药)的社会责任保险制度,治理和完善重点领域(汽车和住房)的消费环境。
正确认知和处理扩大消费和勤俭节约的关系,一是勤俭节约是指不浪费、挥霍家庭可支配收入。但家庭对文化、教育、社会保险和居住条件等方面的投入,是发展性的文明消费,不但不应减少,还应逐步加大。二是扩大消费是政府保证全社会再生产良性循环、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的重要调控手段,是我国政府目前采取的重大经济政策之一。三是从家庭看,应该加大文明消费支出,减少奢侈性消费支出;从社会看,应该增加文明消费品的生产,扩大就业,增加家庭收入。
参考文献:
[1]尹世杰.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N].人民日报,2009.
[2]马洪范.实现消费主导战略转型与宏观消费政策选择[J].税务研究,2012,(11).
[3]王华.促进消费需求扩大的财税政策取向[J].税务研究,2012,(11).
[4]李建军,王雯.构建可持续消费驱动型经济的财税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12,(11).
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环境保护;措施;经济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4-0051-02
1 引 言
目前仁怀市正在进行大规模、高速的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如何更好地处理好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对于树立中国酒都良好形象,加强国酒基地环境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酒类企业是仁怀市的经济支柱,优质酱香型白酒的生产离不开仁怀的空气、微生物、土壤、水质、含湿量、气温等构成的特殊自然环境,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环境的好坏对白酒的质量产生很大影响,应给予高度重视。
2 仁怀市的环境态势
目前仁怀市有煤炭企业42家,红砖厂43家,水泥厂3家,造纸企业2家,46家砂石厂,注册白酒企业142家,未注册从事白酒生产的小白酒企业210家。2006~2008年,全市工业废气排放总量未939941万标m3,二氧化硫为15430吨,烟尘为24865吨,生活废水排放量为888万吨,工业废水排放量为445万吨,区域环境噪声为75.8dB(A)~44.0dB(A)之间,平均等效连续声级为54.3dB(A)。评价空气质量的三个污染指标中,除二氧化氮外,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物都存在超标现象,地表水的超标因子主要是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
3 环境被污染的原因分析
造成仁怀市的环境污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具有先天不足的地理自然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系统。由于仁怀地处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度的斜坡地带,地势起伏大,陡坡耕地多,土层薄,植被系统差异显著,水土涵养能力弱,流失现象严重。
(2)资源开发过度,生产方式落后。无节制地毁林开荒,乱砍滥伐,挖煤采矿,致使森林锐减;五马、茅坝、长岗等采煤聚集地,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治技术与措施,治理资金短缺,被破坏的生态功能没有得到及时修复,使当地地质灾害频发,有的地方老百姓的饮用水和灌溉用水都被挖断。
(3)企业的排污行为造成的环境污染。很多企业布局分散,设备简陋,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发利用,缺乏应有的资金完善环保设施。加之制度不健全,违法排污成本低,使有的企业即使上了污染设施也会无故闲置或停运。
(4)来自农村的面源污染。农民不讲科学使用化肥,造成了土壤的酸化和次生盐渍化,进一步导致受纳水体的富营养化。为了降低成本而使用高毒、高残留有机磷杀虫剂。畜禽养殖的快速发展产生的大量固体、液体废弃物不经处理就排放到水体中。生活污水的排放和焚烧秸秆现象屡禁不止等。
(5)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产生的“三废”得不到有效处理和医疗废弃物、机动车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6)退耕还林过程中存在重“植”轻“护”现象,乱捕滥杀野生动物时有发生。
(7)宣传力度不够,投入机制不健全,投资渠道单一,协调性差,合力不足。
4 环境保护的对策
环境污染会对仁怀市的支柱产业――优质白酒业产生很大影响,治理好了环境污染,也就是保证了经济发展。抓好环保工作,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统筹规划等原则,首先抓好“一条河流”(赤水河),“两个城区”(中枢和茅台),“三级联创”(市、镇(乡)、村(居))的环境保护工作;其次再合理安排,点面结合,充分发挥生态功能保护区作用;第三要逐步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社会多元参与投入的机制,出台资源与环境有偿使用政策,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加大环境整治力度。
(2)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在新建、扩建、改建项目时,要以茅台酒厂发展规划为核心,科学制定上游城镇的发展规划,严格控制工业发展的规模和数量,提高对环保要求的准入标准。重点发展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产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日常监管,坚决履行环境保护“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
(3)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工作。对高耗能、高污染、限期未完成治理的企业,依法关闭。对已上的污染治理设施,要定期和不定期监督其运行情况。争取在重点企业和茅台酒厂取水处全面开展水质在线监测工作。坚持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有奖举报制度,加大司法介入,实现所有污染源稳定达标和全面达标。
(4)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实施清洁能源战略,促进仁怀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①建立完善的清洁生产政策和制度,优先发展清洁生产项目。开展工业污染防治政策的调研和回顾分析,使清洁生产制度化、规范化;②在技改中落实控制污染目标;③引进工艺先进、资源浪费少、环境污染小又能促进仁怀市经济发展的项目,严格控制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企业的投资项目引进。
(5)在中茅城区实行雨污分流,对雨水进行回收利用,扩大中枢镇的污水处理量,加快茅台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同时要把五马、坛厂、鲁班等茅台酒厂上游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纳入议事日程,以减小对茅台酒厂和其他民营企业用水的污染。
(6)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功能,用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的方式使农村垃圾、畜禽养殖场粪便无害化、资源化。加快城市燃气工程建设步伐,扩大“一池三改”的实施范围,改善城乡能源结构。
(7)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型农业。推行安全、无公害生产技术,控制高毒性、高残留农药、化肥的使用,在市内发展有机红粮和小麦,为茅台酒厂生产高质量的原料,打造国酒第一生产车间;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可降解地膜,消除农业白色污染,使农业增长方式向低耗、少污、高效转变。
5 结 语
只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通过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国酒茅台及其他名优白酒的酿造环境才能得到有效保护和持续利用。促进仁怀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标准出版社第二编辑室.中国环境保护标准年度汇编2003[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35~37.
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引进人才; 挖掘潜力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2. 039
[中图分类号] F27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2- 0069- 02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才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有人说,现代企业的管理主要比拼的就是人才的管理,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一个企业如果想要发展下去,就必须要牢牢抓住他的命脉――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保障着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本文将就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与在这个管理体系下人的培养使用与创新提出自己的见解。
1 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对企业的人力进行优化和重组,积极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出企业人力资源的潜能,为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创造出更高的价值,确保企业之前所制订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针对自身人力资源的配置所制定一系列政策或者实行相应的管理机制的措施或者活动。这些活动一般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制定目标战略;人员选募;绩效以及薪酬管理;人员流动以及关系整理;以及员工的健康安全管理等。
一个企业如果想要长久地发展下去,就需要一个稳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配合。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才是能够决定一个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点。虽然一个企业的所有管理目标都是由这个企业的管理层所讨论制订的,但是,在日常工作中,这些管理目标的实行以及完成程度,都是由下属员工的努力程度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如果下属员工的基本素质不高,不能很好理解以及贯彻管理者指定的目标,那些被制订出来的计划都将属于镜中花、水中月,那么所谓的“企业管理战略措施”也将变为一纸空谈。所以,当企业的人力管理系统得到充分的完善时,这个合格成熟的体系将会给企业带来各种灵活的企业组织观念,给企业的员工提供相应宽裕的条件以确保员工的潜力得到充分开发,让员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尽心尽力地为企业服务,从而使企业在这个新的时代中保有自己的灵敏性和适应性,帮助企业在这个市场经济纷繁竞争的大环境下实现自己的构想和目标。
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认为,“人”是一种技术要素,其地位和机械设备、土地等要素一样,是并列平行的。这种观念极大地束缚了人的思想,对于发展生产力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现在关于人力资源的观念打破了这种桎梏,不再把人放在和其他要素一样的地位,而是把他看作是一个具有成长性以及建设性的因素,这个因素同时还有着很大的潜力进行发展,充满了勃勃生机,企业因为了这个因素而活力四射,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现在的人事管理改变了过去的陈旧陋习,不再认为员工只有在受到“监视”“控制”时才能努力工作;相反,企业会不断为员工创造各种有助于提升其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使其自身的劳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同时,现代的人事管理理论一改过去老旧理论“竭泽而渔”“跑了再招”这些既浪费了人才,又使得滥用的职权破坏了士气这样的情况,而开始像爱护水资源、石油资源一样爱护起了人力资源。在现在的人力资源理念中,企业更加注重对资源的开发和投入,使资源的利用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对企业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双重提高。
2 在经济发展中人才培养使用和创新的思路
那么,怎样在当今崭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下开展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创新,应做到以下几点。
2.1 对内部员工人性化管理,促进竞争意识
如上文所述,人力资源管理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去粗取精,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使企业在这个新的时代众多竞争对手之中脱颖而出,在竞争中求发展。所以,在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思路。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只有倾听员工的呼声,才能真正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使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要完善企业的激励措施,使员工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企业的人事机构应该首先调查那些可以促进员工产生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的内容和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措施,用来激励员工的斗志和竞争意识;对于那些消极怠工、不肯付出的员工,则要出台惩罚措施,使竞争意识深入人心,使企业得到飞速发展。
2.2 在外部招聘中针对人才做出吸引机制
要对企业的岗位采取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选拔,能者上,弱者下,不暗箱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员工都心服口服,不会对企业产生怨念,使企业环境成为适合人才发展的土壤,使人才愿意留下来,为公司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2.3 建立培训机制
要对公司的人才进行培养。现在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知识的更新十分频繁,如果企业不对员工进行培训,那么员工的知识能力可能就会迅速过时。所以,只有对员工进行培训,才能使企业不会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中落伍。同时,培训机制也属于一种激励措施,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3 结 语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也直接影响了企业人才培养使用与创新。只有完善了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使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提高,才能在当今的复杂竞争中取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主要参考文献
[1] 卢晓中. 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煤炭企业;义马煤业
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70%左右,是主要消费能源。但煤炭资源浪费严重,人类生存环境受到极大破坏,面临着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严峻威胁。这严重制约着煤炭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直接影响我国能源安全。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协调环境和经济发展的新形态的经济,成为煤炭企业未来发展新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煤炭循环经济存在诸多问题即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不足;缺乏发展资金,制约煤炭企业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所需的技术支撑体系完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煤炭产业链短,资源综合利用程度较低;中小煤炭企业所占比重较大,市场集中度低,产业间协同度低;安全状况亟待改善。义煤集团公司作为全国特大型企业,如何顺应时代潮流,认真贯彻落实政府部门上级政策精神,促进煤化基础结构升级转变发展思路,运转高效现代制度,调整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成为接下来的工作重点。
一、义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
义煤集团公司是全国特大型企业,注册资本24.7亿元,与河南煤化集团合并成立河南能源化工集团后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序列。矿井主要分布在义马、陕渑、新安、宜洛、巩义、青海和山西,共7个煤田。近年来,“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中国要走节约能源,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促进社会发展与人口、能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并要求推进循环型生产方式,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和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公司在有关部委和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义煤集团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政策精神,按照“和谐友好科学发展,两大跨越又好又快;大型集团公司行业聚集,外向拓展相关多元;煤化基础结构升级,运转高效现代制度;企业增效职工富裕,本质安全平安“义煤”的总体思路,调整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初步实现了企业、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义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整体思路
义煤集团自成立以来,从矿区发展规划的确定到项目的开发建设,着眼企业可持续发展,围绕高起点、高标准,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相协调的原则,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和产业链条延伸的发展思路,把发展循环经济、实施节能减排与矿井设计、施工同时考虑,实现了矿区科学合理布局,使矿区开发建设沿着科学健康的发展规定有序、有力、有效推进。义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以煤炭开采为基础,形成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回馈式流程,将煤炭的开发到产业的延伸构成一个循环链,并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利用科技手段构建矿区新的生态经济体系,实现矿区经济、生态、社会三种效益的统一。
三、义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措施
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据,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矿区的主要矿井规划为高产高效矿井,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适当提高矿井的生产能力。义煤集团从矿区发展规划的确立到项目的开发建设,始终坚持发展与环境相协调,按照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统筹兼顾,规划先行,科学布局,避免了“盲目建设、无序开发”和“先污染再治理”的做法,使矿区的开发建设沿着循环经济的轨道有序、有力、有效推进。
(一)瓦斯开发利用
针对义煤矿区瓦斯储量丰富、涌出量大、严重威胁矿井安全生产的实际,按照以利用促抽采、以抽采保安全、以安全增效益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瓦斯综合开发利用。根据矿区开发建设情况,义煤集团已在耿村矿、千秋矿、新安矿建成三座瓦斯发电站,总装机容量5000KW。2015年,共发电2000万度,利用余热供暖面积约3万m2,实现产值800万元、利润100万元,利用瓦斯600万m3。同时耿村矿还利用瓦斯发电余热在夏季供冷,实现了电、热、冷三联供,为提高瓦斯利用率探索了新途径。
(二)煤矸石开发利用
一是以煤矸石、煤泥、洗中煤利用为起点,发展电力产业,形成“煤―矸石(煤泥)―电”产业链。义煤集团现有矸石山15座,煤矸石累计积存量已达1860多万吨,占地面积600余亩而且每年新排放煤矸石约160万吨、煤泥30万吨、煤灰10万吨,既占用大量土地,又严重污染环境。针对这一难题,义煤集团先后规划建设了3座煤矸石(煤泥)电厂,总装机容量148MW,年利用煤矸石、煤泥、洗中煤和劣质煤170万吨,实现了煤矿固体废弃物的就地转化,变废为宝。二是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发展新型建材,形成“煤—矸石(粉煤灰)—建材”产业链。近几年,义煤集团先后建成了4条年产6000万标块矸石砖生产线和1条年产8000万块免烧高压蒸养砖生产线,初步形成了年产3亿块新型建材砖的生产能力。另外,还有3条矸石砖生产线拟建。届时,义煤集团将达到年产5亿标砖的规模,年可利用煤矸石、粉煤灰100多万吨;真正可实现制砖不用土、烧砖不用煤,与生产同样数量粘土砖比可节约土地500亩、节约标煤5万吨以上。同时,利用煤矸石和粉煤灰作为水泥添加料生产普通硅酸盐水泥,现已形成年产新型干法水泥180万吨的生产规模,年消耗煤矸石、粉煤灰50万吨以上。三是对矸石山进行绿化、复垦。对于已自燃的矸石山,如北露天矸石山,进行绿化、复垦。近几年,选择对土壤适应性强的刺槐树在矸石山栽种,先后绿化矸石山2000多亩;在风化程度高、有机质较厚的矸石山上进行复垦造田,计1600多亩。通过对矸石山的绿化、复垦,改善了矿区环境,增加了农业用地,促进了一产发展。
(三)矿井水的综合利用
目前,义煤集团现有矿井年均涌水量2800m3/h。义煤相继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了10座矿井水处理站,加强对矿井水的综合开发利用。经过处理后的矿井水主要用作:1、工业用水。把跃进矿井水处理后用作跃进综合利用电厂和跃进2×5万KW煤泥电厂辅机的冷却用水,引曹窑矿井水经多级沉淀净化后作为氧化铝、钡盐厂的工业用水。2、引水上山发展一产。千秋矿把经过处理后的矿井水输送到山上发展一产,灌溉农田面积2000亩以上。3、生产、生活用水。处理后50%的矿井水回流井下复用。另外还有一部分经生物、化学处理净化后作为生活用水。对矿井水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减少了对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客观上起到了保护地下水资源的作用。据估算,义煤集团对矿井水的利用率在65%以上,每年利用矿井水1300万m3,和打水源井相比较,每年可减少支出约2000万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四、义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效果
义煤集团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不断优化产业发展模式。目前,煤矸石利用率达到90%,瓦斯利用达到70%,沉陷复垦率达到70%,矿井水利用率达到90%;与2014年相比,SO2和COD分别减排50%和21%。
五、结论
尽管义煤集团在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兄弟单位和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坚信在国家有关部委和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义煤集团将会以更开放的思想、更有效的举措,全面推进特色矿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和节能减排水平的提升,实现义煤的战略转型,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蒋楠 单位:义马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元.浅谈循环经济对煤炭企业的重要性[J].能源环境保护,2005,04:57-59.
[2]张自敏.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及发展模式探讨[J].河南科技,2013,02:234.
[3]汪希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山西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J].经济师,2013,07: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