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层次性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78-02

近十年来,校园恶性事件频频发生,国内几起比较著名的校园杀人案的杀人动机都是“琐事”。“琐事引杀机”看似难以理解,其实这样的动机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于这起案件的。1997年北大投毒案是因为王某与朋友关系趋冷,便起杀心;2007年中国矿大的投毒则是因为常某对三名同学心生不满;2012年年底的安徽医科大学图书馆砍杀案也是如此;2013年3月复旦大学医学研究生因生活琐事向室友投毒并致其死亡;刚刚发生在南航的案件起因则是被害人蒋某敲门打扰了袁某玩游戏……一系列校园恶性事件,使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和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研究中心在2002年一次大规模调查中发现:有16.51%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十年后,据《2010—2011年度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分别有27%、6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或偶尔有心理方面的困扰,近九成学生心理出现困扰。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校一类学生即有一定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的学生比率在12%左右。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凸显,国家也明确规定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各高校也都成立了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部门,建立了心理咨询室,部分高校还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但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体系,不少学校存在用活动代替教育,用单一讲座代替课堂的现象,对心理健康教育搞“一刀切”,忽视年级间的心理差异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变化,教学内容单一,无系统,不规范,没有系统的教学计划,没有全面的教育规划,无主次,无重点,无层次,缺乏针对性,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适应、成长成才、择业交友等热点问题联系不紧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过于单薄。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层次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全方位、多格局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根据大学生活不同阶段以及各层次、各学科门类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着眼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各年级学生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以及心理的动态变化,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大学一年级是人生的转折期,也是人生的一道新的起跑线。调查资料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表现和暴露在大学,根子却在中学,甚至小学。应试教育使学生被学习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中小学生青春发育期的诸多心理矛盾和冲突被应考这个“中心”任务所掩盖。由于缺乏全面的教育引导和培养锻炼,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相应解决,到了大学,问题就暴露出来了,这给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先天不足后天难补”的挑战,因而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对大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还是对中学和高等学校的两个不同教育层次,都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上来,帮助他们尽快转变学习方式、适应新的环境,学会独立安排学习和生活,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个层次。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二至四年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往往与一年级的适应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否有效地处理和控制一年级出现的各种心理适应问题,不仅有利于一年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会降低高年级心理问题的发生几率。第二层次为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学生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他们基本适应了大学生活,建立了新的心理平衡,但也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要求不断地做出抉择,这一时期充分展示了大学生极强的可塑性,是每个人按自身独特方式塑造自我的时期。这一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帮助他们掌握心理调适技能,处理好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人格发展等方面的困惑为重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引导和培训,帮助大学生做好学业规划;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提高学生意志力,挖掘潜能,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自立性,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开展专题讲座,围绕学生关注的学业问题、恋爱交友问题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要着力构建教室、宿舍、校园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进教室,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日常的学科教学紧密联结起来,不断化解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压力和各种心理问题,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这不单有助于改变各科教学的现状,也将是实现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与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进宿舍,建立起一支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共同参加的专职咨询队伍,以宿舍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单位,充分发挥朋辈咨询的优势,宿舍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安慰,降低心理压力,缓解情绪紧张等,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功效,有效地化解大学生生活当中各种难以应对的压力;心理健康教育进校园,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的文化活动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生活充实。要充分发挥各种大学生社团、群众组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积极向上、乐观、和睦、轻松的氛围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广泛交友与合作中,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促进优良心理品质的形成,培养健全的人格。第三层次为毕业生。对于毕业生,要配合就业指导工作,对他们进行求职心理训练,帮助他们客观分析自我职业倾向,正确认识职业特点,树立自信心,做好就业心理准备。以开设就业心理活动课或专题知识讲座的形式广泛开展心理潜能训练,挖掘职业潜能,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专业实习中,同时进行适应性教育以利于毕业生能较好地适应工作环境,个别辅导与团体训练相结合。一方面针对个别大学生,如资质优异学生、情绪困扰学生、行为偏差学生、家庭处境不利等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实现专业化的指导;一方面加强学校和学生家长的联系、沟通,发挥合力,共同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度过求职择业期。

三、加强层次性教育要关注的几点

1.处理好普遍性教育和特殊性教育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遍性教育不能因为层次性、特殊性教育而削弱,层次性教育也不能替代普遍性教育。普遍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常态,通过普遍性的教育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掌握简单的心理调适技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塑造健全的人格特征,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而针对某一阶段、某一层次的教育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帮助学生处理好特殊时期的心理困惑。普遍性教育与特殊性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普遍性教育为特殊性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殊性教育能更好地巩固普遍性教育的成果。

2.层次性的划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立足学生的现实心理特点,不能绝对化。心理健康教育要树立全程化、全方位的教育理念,要看到层次的划分是相对的,各层次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是相对其他层次而言的,不是固化的、绝对的,各层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相互渗透的,相互促进的。第一层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其后两个层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进行,第二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到整个大学生涯的质量,而第三层次的就业心理辅导是前两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体现和升华。此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层次性内容立足于学生现实的心理特点,并随现实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当面临重大的生活事件时,如近期出现的系列校园室友投毒、刺杀等恶性事件,各层次的重点都应是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和谐人际关系的教育,因而层次性的教育应是具有强大灵活性和广泛适应性的教育。

3.在每一层次的教育内容上,还要注重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教育的普遍原则,因材施教。教育内容的确定要依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在每层次内要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侧重不同的教育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山东科技大学2012级学生为例,scl-90症状自评量表显示,男、女生在抑郁、焦虑、恐怖、其他和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抑郁、焦虑、恐怖情绪体验高于男生,总分也明显高于男生,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面可能与女生的思维特点、应对方式有关系,女性的思维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情绪、情感波动比较大,容易思维狭窄,而男生的思维相对理性一些、豁达一些,更注重事物的大方向、善于变通不固执,这决定了女生的心理负荷要大于男生。另一方面,我校以理工科为主,对学生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及动手实际操做能力要求更高,这使得女生在转变学习方式、适应大学生活上面临更大的挑战,造成了她们对未来的焦虑、不安。这就决定了在开展新生大学适应教育时,要根据学生性别特点,分别开展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还要针对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开展专题教育,关注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边远地区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只有心理健康,大学生才能全面发展,只有心理健康,也才能够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有效地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避免心理问题的积聚和爆发,必须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时制宜、因事制宜。既要立足全局又要抓重点、抓关键、分层次、有系统地解决学生普遍关注的心理问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邹广万.试论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2010,(01).

[2]宋敏.教室、宿舍、校园──构建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高等教育.

[3]付玉华.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与辅导[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07).

[4]屈正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06.

[5]严由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2006-10.

[6]黄粦,李刚.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考察──由马加爵杀人案想到的[J].财经科学,2004,(增刊):217.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

一、大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基本内容

主体性意识“是个体对自我本身的认识,即是我对我的意识。在这里,前一个‘我’是意识的主体,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后一个‘我’是意识的客体或对象”[1]。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按照活动内容可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几个方面。

生理自我是指大学生对自己身体和生理特征的认识、评价、体验。在大学阶段,面对日益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内容,大学生对自己的生理特征十分关注,尽管对自己的生理特征有了基本清晰的认识,但是对于身体的评价和对应阶段的生理体验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在这方面有效引导,不使大学生过分沉溺于此。心理自我是大学生对于自身情感和个性等精神内容的认识、评价和体验。在大学阶段,大学生人格的独立性不断增强,他们自主地处理学习、人际交往等各个生活方面的关系,日益重视由此带来的对于自己内心的影响,自发或者自觉地突破原有的局限,试图更全面地展示自己,在与他人交往中重新评价自己。社会自我是指大学生在参与社会的进程中对自我表现和发展前途的认识、评价和体验。大学阶段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规划人生的实践阶段,大学生不断关注社会,思考自我在社会的阶层位置,并且尝试在大学阶段模拟进入未来的社会角色,并由此初步确定走向社会的方式。精神自我是指“一个人内心或主观的存在、他的心理职能或倾向,是自我最持久、最密切的部分,比如一个人的意志力、鉴别力、道德良知等”[2]。精神自我体现着大学生自我意识可能突破的重点和超越性的基本取向,它具有很大的遗传性特点。

大学生主体性意识按照活动顺序可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几个方面。自我认识是指大学生主观的“我”对于客观的“我”的评价和感知,它包括大学生对自我的感觉、观察、分析,是自我界定,对于自我的总的评价。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是一个不断变化、更新的过程,它推动着大学生不断对社会深化认识,深化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推动超越自我的现实可能性。自我体验是大学生自我认识之后,一种情绪、情感、心态的总和。自我认识是自我体验产生的基础,自我体验又会强化自我认识。自我体验既可能是一种正面情绪、情感、心态的总和,又可能是一种负面情绪、情感、心态的总和,关键则是大学生采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包容感受的存在。自我调控是大学生在确定基本人生目标以后,在规划自己人生的过程中,确定实践方向后,对于思想、语言表达,对于行为的体现,确保人生目标实现。它不仅涉及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还包含着大学生的自我调控,对于伦理道德、法律制度的基本遵守。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学生主体性意识的主要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学生主体性意识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对自我认识的客观性不全面,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往往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和片面性。突出表现为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的矛盾、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

主观自我是指大学生对自我人生的基本规划,它体现着大学生在实现自我、实践人生过程中,表现出对自我应该体现出一种人生积极进取的期许和目标。客观自我则是指大学生在实现自我、实践人生过程中,社会对其基本评价。从理论上说,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应该达到一种基本协调统一的状态,这种基本协调统一是指大学生自我实现目标与社会发展要求协调一致。从现实发展角度来看,大学生自我实现目标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并且体现出阶段性和变化性的特点。同时,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大学生相应的人生发展目标也要做出调整,这样,大学生的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并不总是协调统一的状态。这种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的矛盾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处理主体性意识问题的基本矛盾。

理想自我体现着大学生对于自我完美形象的基本设计,体现着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基本方向,具有大学生人生规划的理想主义色彩。现实自我则是大学生依据社会对其基本评价,对于自我的基本认识。一般说来,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中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正确引导大学生认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中间存在的差距,使理想自我不断引领现实自我向着既定目标前进,这样就能有效发挥理想自我的积极作用。但是,必须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差距,理想自我设计与规划必须以现实自我为基础,使其既来源于现实自我又要高于现实自我;否则,如果二者之间差距过大,理想自我不能对现实自我给予正确的引领和示范,理想自我将终究流于理想,进一步发展下去还会导致大学生在自我实现过程中,存在着彼此对立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严重的会导致其人格分裂。

上述两个方面矛盾的负面影响会导致大学生在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往往从主观愿望出发,思考问题时很少把握事物的整体。这样导致自我评价缺乏稳定性,不能随着环境、心态的变化而变化,不利于健康稳定人格的形成。“人格是伴随着人的一生不断成长的心理品质,人格的成熟意味着个体心理的成熟,人格的魅力展示着个体心灵的完善。”[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角度出发,防止大学生自我评价随着情绪波动而波动,必须做到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评价的提高有机统一。

在社会化强制外力的作用下,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提高。如果单凭社会化强制外力,很多大学生没有自觉地自我控制、自我认知。面对理性和情感的冲突、社会与个人冲突的时候,很多大学生被社会强制外力压制的情绪会突然爆发,很容易出现过激行为。大学生一方面渴望自由和独立,另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性不是很强,一旦遭遇挫折或突发性事件,很快又表现出过分的依赖心理,他们认为独立就是独来独往,自由就是无拘无束。

大学生普遍自尊心很强,大多数大学生把自尊和“面子”混为一谈,认为“面子”的大小即是自尊的高低,为了争取“面子”而哗众取宠,没有认识到靠“面子”获得的自尊是一种低级的自尊,没有认识到自尊是来自于自我与社会的有机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自负也是大学生主体性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误区,自负的大学生往往不切实际估计自己,造成与周围的人际关系紧张。有的大学生对于自信的认识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是把自信建立在个体对自我客观全面认识与评价之上,从主观好恶出发,逃避不该逃避的责任,承担不该承担的义务。

很多大学生认为主体性意识就是过度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容貌、身高、仪表举止,认为这些意味着自己外在的全部。在与他人相处的时候,缺乏适度表达,片面关注他人,猜疑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总是把自己的容貌、身高、举止与他人对比,容易想入非非。这样,一方面思考、做事的时候以自我为中心,从自我的立场出发,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的时候经常自以为是,一意孤行,为了自己的需要往往不择手段。遇到挫折的时候,却又表现出怨天尤人,不能从自身找原因,在人际关系中显得孤立。

恋爱和性的困惑是大学生主体性意识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普遍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大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化程度是不一样的,面对恋爱和性的问题时,会出现多种复杂的情况,特别是理智和情感的冲突十分强烈,往往会导致情绪冲动并且伴有过激行为的出现,面对这些问题,对大学生主体性意识关于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既是挑战,又是丰富和完善的契机。

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表达自我、自由交往的空间,大学生在网络世界里往往会表现出与现实世界不同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网络世界是一个与现实迥然不同的世界,在这里能够寻求安慰,逃避现实中种种不如意的重压。在虚拟的环境里,大学生以完全自我的方式寻求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实现自我调控,在网络中得到的这些经验,却与现实世界无法沟通。

三、主体性意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现途径及基本目标

面对上述问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指引大学生从正确认识自我出发,实现健康的自我,构建健康的人生。比姆提出,人们在内部线索微弱或模糊的情况下,通常依据外在行为来推断自己的特征如性格、能力、态度、品质、爱好等。[4]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一个简捷的途径就是通过行为判断认识自我,当他为社会公益活动做出有益行为的时候,他会产生相应的高尚感;当他为社会公德活动做出有益行为的时候,他会产生相应的公德意识;等等。这种自我认识的线索或者心理反馈有时是不够全面、不够客观的,丰富大学生的自我认识,他人对自己的反馈也是一条途径。这条途径有两个方面十分有效:一方面是对大学生有重要影响力人物的反馈,一方面是反馈内容对大学生十分重要。二者都会对大学生自我认识产生重要影响。

费斯廷格提出,人们非常想准确地认识自我、评估自我,为此,在缺乏明确标准时,人们常常和自己相似的人作比较。[5]大学生在规划他们人生目标和未来理想的时候,周围的人物、事例和社会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比较,为他们提供了从另一个角度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参照。要指引大学生通过这些参照和比较,不断推进自我的社会化和成熟程度。要指引大学生通过周围的人物、事例和社会的环境对比,发现自己人格的完善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指导,积极应对社会的要求、人生的压力,做到不退缩、不逃避。

要指引大学生勇于深入内心,深刻发掘自我。人的心理和感官所产生的直觉有时会十分真实、有效,指引大学生在不自卑、不自负的情况下,尊重自己的内心,尊重自己的直觉,通过尊重它们、关注它们,大学生会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需要。面对社会的要求,应该如何结合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规划人生?通过上述途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个体可以达到这样的目标:有全面的自知之明,对于自身的优点、缺点有客观清醒的认识。从充分认识自我出发,结合自身条件和社会条件,对自己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以此作为自己人生定位的基本参照。他能够察觉内心的真实反映,把握真实的感受,面对人际交往的时候,既不压抑自我,又不放纵自我,适度地表达自我情感。善于对自我进行控制,能够依据变化的外部环境及时调整自我,肯定自我的时候,主观的我乐于接纳客观的我。保持自我独立的同时,能够与外部环境有机统一。实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相统一,能够确立积极的人生目标。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有充分的内省意识。面对人生目标,在积极进取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体会到自我实现的连续感和完整感。在实现人生目标过程中,不将现实功利作为唯一的人生选项,恪守自身的信仰和精神追求,始终关注人生精神意义的成长,注重心性修养和道德实践。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可以使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达到较高的社会化水平并且趋于逐步健全,大学生对自身基本素质有了全面了解和认识,能够在实现自身发展过程中处理好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的矛盾,掌控好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使理想自我对现实自我保持适当的张力。认识到自身现实和可能的全部潜力,不断面向变化的社会现实修正主观自我、理想自我,不断向着更高的人生发展方向激发自己、提升自己。这样的大学生个体既遵从了社会基本要求,又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明确自身的拥有,掌控人生未来发展方向。实现全面发展自己的人生目标,依据自身基本素质,确定基本社会角色,参与对应角色的社会分工,实现未来自我发展的社会化。以个人全面发展推进整体社会全面发展,以个人的健康、全面发展带动个人生活环境、群体生活环境健康全面发展。面对多样、复杂的群体生活环境,积极推进社会文化健康构建。

参考文献

[1] 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367.

[2] 詹姆斯.心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297.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坚持以心理素质教育为第一课堂,运用先进的心理学教育理论和方法,从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差异出发,针对大学生学业、人际交往、恋爱和性问题、情绪调节、人格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分年级进行阶段性的课程学习,使大学生获得系统的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做到自我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由心理问题干预转变为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在我们的心理学公共课程中,应当多从正面做出积极解读,帮助学生使用积极观点对待消极事件,加强学生积极心理理念的培养,增强其自我心理治愈能力。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补充,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辟一个新途径。

2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教育形式的新颖性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上要力求新颖性,理论与实践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体验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要使学生在教学中通过体验来确立自身的世界观和生命价值观。课程的形式可以情境体验教学为主,除了传统的课堂教授,结合学生实际心理工作案例,寻求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如课堂讲授、讨论、辩论、情境模拟、团队心理辅导等。要以学生为本,体现其主体性,提高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以提高教学实效。同时,应定期举办一定的心理专题讲座、教育培训和报告,充分利用广播、网络媒体、校刊等宣传手段,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加强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根据学生需要,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的指导和支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通过社团等校园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我学习热情,并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为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提供有利条件。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持“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原则,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并加强研究,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各大高校已普遍形成由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学生辅导员和大学生组成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最大限度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形成积极有效的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还要走在时代前沿,了解并科学地分析网络等现代技术对大学生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等所带来的影响,并将网络技术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开创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4结语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4

关键词:高职 大学生 心理 教育 研究

现代社会是现代人的竞争,人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也就是人的素质的竞争,人的素质是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心理素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目前大学生在适应、行为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和精神病的发生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教育部对12.6万大学生调查表明,有20.3%存在心理问题;天津市对5万名大学生调查发现,有26%的存在心理问题;云南师范大学调查发现有26.7%的存在心理问题;北京16所大学统计因心理疾病休学的逐年上升;山东医科大学统计:14年的休学者中精神病患者占首位;同济大学对15年学生死亡原因分析自杀占首位。从以上事实看出,心理疾病已经成为困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严重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依据

“任何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都必须以一定的课程资源为支撑。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全部条件的总和,是课程得以呈现的基石,是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的基本组成部分”。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环境,包括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活动即学生开展的各种活动;学校的条件即学生、教师以及国际互联网络等。还有“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典型的如教材、教科书、资料等”。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课程理论课程资源的概念的理解要更上一个层次,树立广义的课程资源概念。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1.1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增加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能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同时,课程资源的开发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实际情况而进行的,使课程的内容更能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情况,从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

1.2促进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涵。课程资源的开发将突破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观,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不只是停留在课本或者教材的层次,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向学生宣读心理健康的知识,而是向更深层次的活动课程和体验课程方向发展,能够极大地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

1.3促进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促进人的心身健康和发展,提高人的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必定以人的心理作为研究对象。

2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特征

由于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程度的提高,高职院校重视与加强了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水平。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出发,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其自身的特征。

2.1利用已有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注重在学校中开设选修课,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这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普遍的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课程资源的利用存在明显的缺陷。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过分注重教科书这一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的物体。而这些客观物体本身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就难以确定。开发一定的活动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通过邮箱、信件、电话、讲座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或活动周等活动。这些资源的开发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2注重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资源,其素质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许多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从多种途径培养和建设教师队伍,如心理讲座、学校研讨会、参加各种机构的培训等。客观地讲,心理健康教育“普通学校好于职业学校”,之所以如此,教师队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3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研究

3.1对大学生的研究

现代课程关注学生自身身心状况、学生生活和兴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而要使学生具备一个健康的心理,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了解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特别是高职院校。从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有所不同的,而现有的资料都笼统地讲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和了解是十分必要的。研究普通高校学生的心理一般特点和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的特定特点,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更加明确自身的心理特点。

3.2资料的搜集与整合

随着国家、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研究成果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成果越来越丰富。这些研究成果为职业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课程资源。但是,由于职业学院学生的特殊性,并非任何研究成果都是可以直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在对待众多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的时候,我们应该对材料有一个选择、取舍和整合的过程,从而使经过加工的材料更加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心理健康教育有更强的针对性。

3.3教育活动的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利用主要指两个方面。其一,开发专门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即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其二,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职业学院在开展活动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在社会实践和实习方面。在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学生学会人际关系处理的技巧,调节好自己的意志品质。

3.4发挥教师自身的教育积极因素

“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课程的实施者,其自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确定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地位。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教师”不仅仅是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而是指学校全部教师、教育工作者。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不仅要着重研究学生、开发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和整合材料,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资源。这种资源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使教师有更大的感召力和感染力,从而使大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同样也体现在教师的为人处事。从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角度出发,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对学生的态度、自身的形象等问题。

4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策略

在学院范围内举行心理卫生知识专题讲座,讲座可以解决一些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的问题。开设心理卫生教育课程,系统讲授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定期开展心理卫生方面的咨询活动,以利于促进存在问题的学生的求助动机。正确地对待心理咨询工作,咨询就其本身来说就是商量、建议、帮助、指导,而不是包办、代替。咨询的目的就是咨询工作者帮助求访者认清他们的问题实质,分析问题的成因,最后由他们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

参考文献:

[1]崔景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前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

[2]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卫生.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版.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5

(一)在体育锻炼中能够形成一定的社会交往面,从而有利人们改善其人际关系。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相应地,人们的社会联系面也越来越窄,必要的人际交往也日益淡漠,然而在社会化进程日益加剧的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必须具有与人协作的能力。早在十几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说明现代人的综合素质中就提出了与人沟通与协作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和发展了人们与他人协作与配合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和发展人们的心理素质,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通过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疗治学生的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在现代心理学界已被公认为是一种较好的心理治疗手段,特别是对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等病症具有很好的疗效。尽管在目前来看,心理上疾病的产生原因以及为什么体育锻炼有利于治疗心理疾病还没有十分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在大量治疗实践中已证明体育锻炼是一种疗效很好的治疗手段,并在国内外开始流行。但是,笔者必须指出只有科学的体育锻炼才可能有利于心理疾病的治疗。

(三)通过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在人格方面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通过体育锻炼,除了培养和发展其上述能力外,还能使其性格得到磨练,使其变得更加乐观、开朗、刚毅和坚强。在体育锻炼中,促进大学生学会对自身动机以及需要进行合理地控制,从而促进其个性倾向性向着成熟方向发展,使其克服孤僻,在运动中学会淡忘痛苦与烦恼,学会人际关系的有效协调,扩大自己的社会交往面,从而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世界著名学者麦亦尼在其著作中提出:游戏和运动对人们具有巨大的乐观、保持友谊、消除紧张、启发独创等心理保健价值。

(四)通过体育锻炼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人们在所有的行为活动中,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行为结果的好坏,所以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大学生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而笔者认为,大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可以通过大量的体育锻炼而形成。体育锻炼的基本特点就是要求人们在锻炼过程中需要克服大量的来自主客观的障碍与困难,所以体育锻炼是培养和发展大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手段。

二、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一)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强化学生的自我认识。

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有的特点,所以要有针对性地对待每个学生,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自身的特长与优势,以及自身的不足之处,能够客观恰当地评价自己的性格与能力,还能使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从而使运动成绩得到有效提高,也使体育锻炼效果得到明显提升,同时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自身价值所在,从而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

(二)老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学生间互相了解和互相协作的机会。

在当前高校的体育课教学内容中涉及到大量的需要多人协同合作才能顺利完成的体育项目,如跆拳道、舞蹈、球类等等。在体育教学中,师生间、学生间往往都是利用身体动作、表情、手势等等方式进行交流,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进行着间接的或直接的交流与接触,不经意间产生亲近感,以及安全感与自信心。老师在活动开始前,要合理分析学生的技术水平,尽可能让技术水平相差不多的学生进行搭配,或者女生由男生带,或者技术水平低的学生由技术水平高的学生带。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间交换搭当,使其交往面得到一定的扩大,从而认识和交往到更多朋友。

(三)努力使学生通过体育学习而获得对自身情绪进行调节的方法与手段。

在体育锻炼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既深刻又强烈,在忧伤与憧憬、欢乐与痛苦、挫折与时取、失败与成功的情感交织中,可以促进学生在调节自我情感方面的能力发展,从而促进学生情感更加成熟。鼓励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去渲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释放生活学习中的压力。

(四)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优良品质。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6

【中图分类号】 R 161.5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11-1022-02

【关键词】 精神卫生;健康教育;方法;学生保健服务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是促进学生心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存在动力心理、学习心理、创造心理、交际心理、情绪心理、挫折心理、恋爱心理和择业心理等方面的问题。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和心理特点,以及在我国市场经济背景下,探索适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心身健康和全面发展,培养21世纪合格的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1 明确心理健康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国际上有许多心理学家提出了众多的观点。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应该是: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社会适应、人生态度和良好的应付方式。

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首先为有自知之明,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已,既不自高自大,也不自卑自弃。每个人都有自已的特色,都有自身的长处和不足,确定“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因此在任何情形之下要珍视自已;其次在自尊、自爱、自知的前提下把握自已、激励自已、监督和控制自已,永远支持自己,充分展示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已,争取较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再次是在人生的不断追求、选择中,难免要承受焦虑、痛苦,主动或被动地采取一定的方式来应付这些影响,心理健康的人会选择合理有效的应付方法,缓解或消除痛苦,保持开朗向上的生活态度;最后是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人生的目的和方向,将自已的需要、理想、目标和行动联系起来,并形成坚强的意志、独立自主精神和良好的合作意识。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社会文化背景,心理健康的含义是:身体健康,智力正常,人格健全,关系和谐,情绪健康,意志坚定,适应性强,适当效能,良好品德。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2.1 确定心理发展的正确方向 心理素质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并由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指导。要使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心理发展始终保持正确方向,并为之不断提供动力。当代大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主流是好的,他们的绝大多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向上,讲究实效,注重质量,有风险意识,追求平等竞争等。但市场经济的负效应也使他们产生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如极少数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甚至见利忘义,互相利用,追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应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牢固树立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彻底抛弃人性自私论,树立努力进取的理想和信念,正确处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激发他们心理发展的动力,培养良好的兴趣,合理调节个人需要,激励健康的动机。

2.2 树立自信 自信是个体对自我的肯定,并相信凭借自已的能力,充分利用自身和外部条件来克服各种困难,通过自已的各种努力作为,必定会取得成功的信念。自信是自知和自尊的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提高自信和自知水平,学会客观准确地了解自已;通过社会实践、社会比较、自我实现和自我反醒来充分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主观条件,能够对自己以往和当前的观念和行为给予合理解释,培养自我发展信念的可控性;激励大学生丰富自信的客观条件,不断培养自已的各种能力,取得同学、教师和社会的更多支持,强化把理想、信念付诸行动,赢得更大更多的成果,从而建立更真实的自信。

2.3 健全个体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为宗旨。弗洛姆认为: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使个人在社会中可以发生功能,即使个人的人格变得更接近社会人格,使个人的欲望符合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需要。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社会交流不断扩大,各种竞争不断加剧,我国的社会人格由以往的含蓄内向、拘谨克制、喜静厌动向张扬外向、自我表现、动静结合的方向转变,这是社会的进步。个体人格只有适合或顺应社会人格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要教会学生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注意个体人格的发展与社会人格的和谐,避免脱离现实的人格修养。在复杂的社会中学会选择优良的人格,总体上形成内部心理和谐发展,使需要和动机、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想和信念、性格和气质、兴趣与爱好、智慧和才能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增进与他人的合作与友谊,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完善理解和信任、同情和人道的品质,减轻或消除可能存在的偏执型、分裂型、自恋型、依赖型、型等人格倾向或障碍。

2.4 从学习知识向学会学习转变 大学学习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探索性、职业定向性、创造性和社会服务性,学习的信息量及难度比中学都大大增加,要求有更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能只是埋头学习,而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更多、更快和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要教会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培养广泛而稳定的兴趣,克服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干扰,集中精力学习,养成专心做事的习惯,了解自己的记忆特点,摸索适合自已的学习方法,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思维想象能力,会运用科学的辨证思维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渐养成深入思考的个性,发展全面思维的习惯,从学习知识到学会学习。

2.5 培养创新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培养兴趣广泛、目标专一的品格;丰富想象能力,能够洞察深刻;勇于探索,敢于独创和标新立异,善于变通,坚持独立自主的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对于既定目标,有着百折不挠的气概,完善各种创造能力的基本素质。不断培养和提高创造性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来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2.6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宿感,有利于心身健康,带给人们精神愉快和满足;相反就会损害心身健康,使人压抑、紧张和焦虑。当代大学生为了健康和事业成功,为了自己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要学会与他人相处,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把握人际交往的准则。在人际交往中做到平等相待,一视同仁,不因家庭、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另眼相看;为人真诚,讲求信用,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不轻许诺言,但一定努力兑现诺言;保持自已的人格尊严,同样也尊重别人的人格;适度而真诚地赞美他人,把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表达出来,彼此鼓励,互相提高;学会有耐心和宽容心,适度地容纳他人的缺点和个性,发生矛盾,要,才能长期正常交往;广泛交友,特别是交异性朋友,掌握分寸和保持适当距离;尊师爱友,孝敬父母;削弱自我中心观念,开放自我,不要把自已的思想强加于人,更不要想控制他人;不应一味地讨好他人,消除偏见,客观公正地看待他人;不刚愎自用,也不自卑,杜绝欺骗行为。

2.7 培养良好的情绪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已需要的一种主观体验以及所产生的心身激动状态,即人们对外界刺激所引起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的一种主观体验,是衡量一个人积极性的特征性指标,能反映人的胸怀和度量。要培养良好的情绪,就必须控制情绪制约因素。当代大学生的情绪与其整个心理过程一样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逐渐走上成熟阶段,且情绪的成熟比认知的成熟要晚一些,具有情绪体验丰富多样、情绪容易波动、情绪体验强烈并易冲动、情绪的不稳定性和可控性并存的特点。应教会学生树立真实的自信,确定适当的抱负,采用适当补偿来增强自信心;养成豁达大度的心态,坚持有规律的学习习惯,有适度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培养良好的情绪;帮助他们掌握放松训练、音乐疗法、合理情绪疗法和宣泄法等情绪调控方法,以调整和维护良好的情绪。

2.8 增强抗挫折能力 挫折是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当遭受挫折时,常伴随产生强烈的紧张、愤怒、焦虑、攻击、冷漠、退化、幻想、固执和自杀等情绪反应,会产生多方面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它也有磨炼意志、增强情绪反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正确认识自我,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应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首先要意识到人生挫折是不可避免的,生活的挫折和磨难并不都是坏事,它给人以打击和痛苦,也激发人努力奋起、坚强和成熟,并走向成功;其次,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成功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情绪波动,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沉着坚定,保持清醒理智、客观地分析和判断,充满勇气和力量;再次是正视失败,不懈追求或及时调整目标;最后是坚定的自信和坚强的意志是完成挫折转化的根本保证,学会有效运用心理防卫机制,预防心理抑郁和自杀。

2.9 学会相爱的艺术 调查显示,恋爱学生已占在校学生的35%~50%。在恋爱以前,必须做好相爱的心理准备,了解爱情心理,认识恋爱对心理的双重影响,学会恋爱心理调适,并具有接受失恋的能力。要使学生明白,青年的性冲动必须得到合理的控制和宣泄,才有利于身心健康;恋爱双方在加深交往中,必然会遇到人际交往的问题,必须学会处理感情纠葛;注意处理好恋爱与学业、交友的关系;在恋爱前根据自已的心理发展和心理素质特点权衡利弊,慎重地进行取舍;学会恋爱心理的调适,克服猜疑和试图控制对方的心理;确立正确的失恋心态;学会环境迁移和正视恋爱挫折,学习爱的选择、表达和升华。

2.10 客观理性地认识自已 能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已、接纳自己是现代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大学生要使自己成才,就应客观理性地认识自己,并掌握一些心理保健知识;了解心理评估、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运用一些心理量表对自我进行初步的心理测量和评估,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心理调适,或求助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消除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做好心理保健,保障心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