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范文1

关键词 公路运输 经济发展

一,公路运输刺激了经济增长三大需求的提升

1,投资环境的改善。所谓投资环境指影响国际资本有效运行、决定资本基本职能的发挥以及实现资本增值的一切外部条件和因素,在某一国家或地区以某种有机的结合方式而形成的特有的综合条件体系。一般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基础设施、资源保障、地理位置等,软环境包括政治条件、文化背景、行政管理等。交通基础设施是衡量投资环境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运输条件的改善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路运输作为快速、便捷、安全的运输方式,对区域投资环境的改善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公路的建设,特别是高等级公路的建设,为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运输条件,便利了这些地区的人员、货物、信息交流,提升了沿线地区的区位优势,扩大了城市的辐射与吸引能力,为外商投资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丰富的资源支持下的运输环境,为经济区域的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平台,加快了沿线地区改革开发步伐,带动了招商引资和经济建设,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合作与协同发展,使沿线地区在各项经济投入加大的条件下,达到增加产值和收入的发展目标,获得了超常的经济增长效益。

2,拉动消费的增加。公路运输通过“波及”效应促进消费的增长。所谓波及,即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当公路运输业产值发生变化,这一变化会沿着不同的产业关联方式,引起与其直接相关产业部门产值的变化,并且这些相关产业部门产值的变化又会导致与其直接相关的其它产业部门产值的变化,依次传递,影响力逐渐减弱。这种波及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就是公路运输业的波及效果,它包括后向波及效果和前向波及效果。

公路运输的前向波及效果和后向波及效果使有关部门扩大生产,提高效益,从而使这些部门工作人员的收入增加。收入的增加会引起消费的相应增加,从而引起社会最终需求增加。社会最终需求的增加必然刺激各部门进一步扩大生产,从而导致收入的进一步增加。在以上的每一个循环中,均会给有关部门带来效益。这种由于消费作用而产生的各部门效益之和称为公路运输的消费波及效果,即公路运输业的直接效果、前向联系效果和后向联系效果等三项效果形成的国民收入,通过分配与使用而再次引起的国民收入增量,从而刺激消费支出的增加,由此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值)称为“消费波及效果”。

3,发展了外向型经济。发展外向型经济,以解决投资不足的矛盾,使经济在低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实现持续增长,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良性轨道的重要保证。对外经济贸易是外向型经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和成熟是以商品生产为基础,以交通运输为条件的。良好的公路运输条件,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运输质量,增强了空间的可达性,将国内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国际市场供需联结起来,带动了生产水平与产品结构的升级,以出口规模扩张和档次提升来带动产业高度化,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扩大了区域对外开放程度,加快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浪潮中,能够更好地把握发展机遇,增强了经济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和国家的综合国力。

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表现为区域内各种类型的产业部门之间及产业内部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是国家和区域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公路的建设,显著改善了沿线地区的运输条件,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加速流通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对沿线区域三次产业结构及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具有明显的导向性作用,能够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带动区域建立与高速运输和产业密集分布所适应的产业结构体系,带动了区际贸易的发展,使区域经济在更大的范围内融入到市场竞争中去,在区域经济发展内部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产业经济竞争力,对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公路运输对社会的发展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范文2

摘 要 体育运动发展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反作用。体育可以提高劳动力质量,提高生产率,降低社会医疗费用,体育还可以带动社会相关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体育 社会经济 作用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体育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经济是体育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体育事业迎来了大发展。在最近3届奥运会上,我国代表团取得了历史性重大突破,反映出运动员高超的训练水平,提振了国人精神。可以说,体育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而且对物质文明建设具有促进作用。体育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出来。同志曾指出,体育既是一种精神力量,又是一种物质力量,本文就体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体育锻炼是提高劳动力质量的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过程自动化、科学化程度不断提高,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体力劳动的比重不断下降,对劳动者身体强健程度的要求的下降是不争的事实。随着体育锻炼的减少,人们的健康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有关调查显示,在德国,患心肌梗死的人在近20年增加20倍,死亡人数从五、六千人增加到十一、二万,有25%到30%的青年由于缺少体力活动,引起肌肉力量不足,使劳动能力有限,更无法谈到保证劳动质量。而体育锻炼正是改造人、发展人的有力手段,对劳动者来说体育锻炼是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发展智力、振奋精神、完善人的品格的有力手段。

二、体育锻炼是提高出勤率的客观条件

中外体育界在体育运动能减少伤病,提高出勤率这个问题上,认识是一致的。前苏联研究表明,1966年到1969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劳动者,比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多创造劳动价值2%到5%。1979年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得比较好,病假和工伤事故减少,出勤率提高,一年大约增加国民收入97亿卢布,占当年国民收入总数的2.2%。

四川省体育局对约溪乡护国区进行调查,发现开展体育运动后,劳动出勤率由85.3%提高到97.2%;打古乡农工联合公司的289名体育活动积极参加者,有231人被评为生产能手。由此可见,通过体育锻炼,改善了劳动者的健康状况,降低了患病率,就可以有效提高劳动者的出勤率。

体育运动是一种非生产性领域,但是,体育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体育锻炼可降低医疗卫生费用

体育锻炼对于人们有着祛病强身的作用,开展体育运动可以降低患病率,因而可以节省医疗卫生费用。患病率是当前工时损失的主要因素,国家因此蒙受巨大经济损失,考虑到体育是对人体的健康状况作用,我们把体育对降低患病率的影响,作为其效益的主要指标,这方面有不少专门试验。在不同的企业,体育锻炼降低患病率的效益有的是1倍、2倍,以至于数倍增长。前苏联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运动经济问题研究部在1984年到1986年通过对800多名工人的征询研究,得出每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同全年患病时间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7,即全部征询者平均每人全年患病时间为9.42工作日,与全国不参加体育锻炼者平均患病10个工作日多一点的情况相符;每周增加体育锻炼时间1小时,全年患病率降低0.44天,因而每周有7-8小时,体育锻炼者的最低患病率降到0.02天。美国梅石油公司对该公司职工进行调查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职工每年平均病假27小时,保健费用173美元,不参加体育运动的职工每年平均病假44小时,保健费用434美元。有捷克学者计算,由于开展体育活动降低患病率而节约的医药费,相当于开展体育运动所用经费的10倍。

四、体育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体育运动的发展,必然扩大对有关部门产品或劳动的需求,为其提供市场,推动其产业的发展。首先,可以推动运动器材,运动服装,运动训练和科研仪器设备,运动员饮料、药物等生产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运动蓬勃发展,运动服装、户外运动装备等市场逐渐扩大。其次,体育运动的发展,尤其是各种运动竞赛的需要,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带动交通、邮电、旅馆、商业、饮食业服务行业的发展。由于高水平体育竞赛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竞赛场所广告和运动竞赛电视传播可以成为体育部门收入的一个来源,又可以起到传播商品信息,扩大商品需求,推动生产发展的作用。1984年,彼得·尤伯罗斯任组委会主席,使得洛杉矶奥运会首次与商业接轨,除去一切开销,组委会结余2.36亿美元,成就了奥运会吸金的成功范例。

总之,千百年来,体育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体育,具有满足人类需要的多方面社会功能,被誉为“黄金手段”。随着生产过程的日益社会化,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和发展体育运动的经济条件都日益扩大,体育事业的规模也日益扩大,体育的结构和功能都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体育日益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投入体育事业的人力、财力、物力不断增加,体育机构日趋健全,体育事业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独立部门,今后,我们应加大体育经济功能的研究,使其能更好地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冉.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7.

[2] 韦林香.浅谈体育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关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4.6.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范文3

一、金融机构引进情况

(一)数量不断增加

自2008年以来,淳安县相继引进设立了杭州银行、民生银行、泰隆银行、稠州银行、交通银行等5家商业银行业分支机构,设立营业网点7个,从业人员 140余人。新成立小额贷款公司1家,注册资本7000万元。至去年末,淳安已拥有14家金融机构。

(二)贡献不断加大

引进的商业银行机制灵活,支持地方发展意识强,贡献不断加大。至2013年末,引进的五家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余额28.85亿元,占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的12.25%;人民币贷款余额26.92亿元,占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15.27%。其中,政府项目融资贷款余额4.7亿元,占全县政府项目融资贷款余额的21.7%。交通银行是去年三月刚成立的,即与政府签订了五年融资30亿元的合作协议。

(三)市场活力不断激发

随着金融机构数量增加,行业间竞争加剧,激发了银行业的生机与活力,提高了商业银行的服务意识。各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领域不断拓宽,发放贷款呈逐年增长趋势,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及政府基础设施、民生等项目得到了有力的支持。邮政储蓄银行也改变了只存不贷的历史,现已发放贷款3.4亿元, 存贷比为31.8%。

二、存在问题

(一)辐射作用有待加强

各银行主要集中在县城千岛湖镇,网点少,辐射作用不强。仅邮政储蓄银行分别在汾口镇、青溪新城设有2家营业网点。原有金融机构除农村信用联社在乡镇所在地设有分社,农行在汾口、威坪镇各设有一个网点外,工、中、建及农发行在县城以外均无营业网点。

(二)服务力度不够平衡

从存贷比看,杭州银行达93.7%,邮政储蓄银行仅为31.8%。从创新金融产品方面看,杭州银行创新仓储货押、安置房、农用地担保等贷款,较好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其它银行则相对欠缺。而以信用为主的贷款,由于受担保人、经济环境等影响较大,规模有限。

(三)互动融合偏少

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中金融支持不可或缺。在当前消费疲软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投资仍是推动发展的最现实选择,也是弥补历史欠账,积蓄后劲,支撑淳安发展的最重要支撑。目前虽已建立了金融例会制度,但银行间融资互动不够,经济金融联系路径单一,信息交流内容欠丰富。

(四)金融产品供给单一

一方面,随着经济加快发展,银行贷款需求在用途、期限等方面已呈多样化趋势,而金融机构在产品创新和模式上未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提供的贷款服务品种较少。另一方面,金融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淳安商业银行数量较多,优质大中型企业较少,商业银行出于安全性、赢利性考虑,竞相把大量信贷资金投向相同的大企业,造成低水平重复投入,从而降低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三、对策与建议

(一)适度引进银行

首先,鉴于全县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低,金融总量小的实际,为确保银行生存和防止无序竞争,应坚持适度引进银行为好。其次,鉴于目前居民储蓄存款、金融理财业务增长较快,而信托、期货、创投等非银行机构还系空白的实际,应考虑引进发展基金、证、信托等公司,促进民间资金向产业资本、民间资本转化。同时,支持发展旅游、农业保险业务,鼓励保险机构(含营销机构)向乡镇延伸,提高赔付率,发挥保险对经济社会的“稳定器”作用。第三,积极争取各商业银行总行的倾斜政策,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淳安经济社会发展力度。

(二)整合财政金融资源

一是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发挥人行、银监的指导作用,引导各金融机构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加强信贷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确保重点项目资金需求。二是确定银行存款资金用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最低比率。争取管辖行的支持,将上存资金调减到最低水平。支持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建设,量化月调度指标,有效提高存贷比。完善金融机构扩大有效信贷投入专项奖励考核办法,将各类贷款增量纳入考核范围。三是加强投融资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政府融资平台,大力整合存量资产,增加现金流,提高项目收入覆盖率与金融配合度。充分利用财政性存款资源,调整财政资金在银行间的存款额度。

(三)加强银政沟通合作

一是强化经济金融联席会议精神落实。在加强磋商和协调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狠抓责任落实。二是加强经济金融信息双向交流。经济部门要及时向金融部门提业导向、发展项目、资金需求、生产经营等经济信息,金融部门则及时向经济部门传导货币信贷政策、金融产品等金融信息。三是加强银政沟通合作的牵头机构建设,促进央行、银监、商行、保险、证券、担保等机构与政府的深入合作。四是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政府资金担保运营机制,加强担保机构扶持奖励政策落实,不断创新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方式。整合信用资源,建立统一的适合中小微企业信用评级和授信制度,强化信贷征信管理。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范文4

(一)站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高度,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再认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近年来极端气象灾害频发,更应引起全社会对气象工作的重视。建议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气象“一法一例”的学习宣传、贯彻实施力度,使整个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理解、重视和支持气象工作,把认真研究探索我省气候变化规律,积极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纳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的全局,提上重要日程,切实推进我省气象事业的发展。

(二)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制止和查处破坏气象探测环境的违法行为。省政府应认真贯彻落实气象“一法一例”中有关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规定,继续做好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对破坏气象探测环境等违法行为,坚决制止和查处。积极协调气象、城建、规划、国土等相关部门建立日常的协作机制和相应的工作程序,统筹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建设规划与城乡规划,组织制定探测环境保护专业规划,完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备案制度,妥善解决加快城市建设与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矛盾,实现城市建设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三)尽快把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政府重要决策体系。气象法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城市规划、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但是我省在贯彻落实这一规定方面做得很不够,对这一规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这一规定在各级政府决策中缺位。建议省政府依据气象“一法一例”的规定,尽快把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政府重要决策系统,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此项工作尽快纳入地方性法规予以明确。

(四)以提高装备和队伍建设水平为重点,积极推进人工影响天气的现代化建设。今后,我省应进一步加大对人工影响天气装备和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所需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坚持以气象业务技术体系为依托,加快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系统建设,全面提升人工影响天气探测技术、预警能力和作业水平。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科研成果,努力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科技含量和作业效果。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和中心工作,因地制宜建设人工防雹或增雨基地,以此带动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快速发展。坚持精干、高效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人员培训,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攻关能力、管理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和作业人员的规范操作能力,努力造就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湛、反应迅速的队伍。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范文5

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它要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社会的同步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互作用的,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又制约着经济发展。只有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才能使国家不断迈向文明和进步,

各国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社会保障是政府通过法律和制度手段,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对社会成员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给予必要的救助和服务,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其对社会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保障有利于实现公民的生存权。生存权是人权的基本内容,它是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权利,是基于人类生存本能而自然产生的。由于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各种风险,基于人的生存权保障,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制度对这些陷入生存困难的人们给予救助,而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为遭受风险的社会成员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因此,社会保障是实现公民生存权的重要方式。

第二,通过社会保障实现社会稳定。社会稳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社会稳定,就没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稳定的基础主要取决于人们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保障能够为人们提供安全感。社会保障通过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解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最终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从社会保障制度获得利益,并安居乐业,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第三、促进经济发展。首先,社会保障可以调节社会总需求,平抑经济波动。当经济衰退而失业率上升、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时,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有助于提高社会购买力,拉动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复苏;当经济高涨而失业率下降时,社会保障支出相应缩减,从而使即期的社会总需求不致过度膨胀。而且,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社会保障费(税)率和待遇支付标准,主动调节社会总需求,减少经济波动。其次,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积累和投资运营有助于完善资本市场。

第四、保持社会公平。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国家保持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会发展过程中因意外灾害、失业、疾病等因素导致的机会不均等,使社会成员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参与市场的公平竞争;二是通过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风险共担,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分配结果的不公平。

第五、协调各方关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保障为社会成员提供多方面的物质生活保障和精神生活保障,彻底解除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必然会促使劳动者自觉地参与竞争,并更有效地为社会工作。同时,社会保障制度是以互助共济为主要行为方式的制度,其实质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社会保障在横向上是各种社会成员间的彼此互助、互济;在纵向上则是不同年龄劳动者之间的代际赡养、抚育,是代际互助、互济,这有利于社会成员间的团结,有利于代际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社会公德、道德观念的维护和延续,可以促进社会成员、社会各阶层为共同的利益而努力工作。这是先进道德观的体现,有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形成团结互助、同舟共济的良好社会风气。

二、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勿庸置疑

只有实行全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受益,才能真正发挥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目标,符合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需要。在社会保险方面,应逐步将范围扩及到所有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并最终包括一些自我雇佣者和自我服务者,从而使社会保障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更加凸显。也解决了在经济发展过程出现的阻碍这一社会问题。社会保障是社会良性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在快速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加快社会保障立法,确保公民社会保障权的实现

社会保障权是公民的基本人权,它要求国家保证每个公民都有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也是实现公民生存权基本内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强制实施的,强制性就意味着它离不开法律的支持,从各国社会保障实践看,主要是通过立法将社会保障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法制化,使它在全国范围自上而下地实施,法制化是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保障。只有通过国家立法,赋予公民社会保障权,才能使社会保障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职责明晰化,确保公民社会保障权利的实现;只有通过立法将社会保障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才能使其获得连续实施的生命力。而透过这些稳定的法律制度,社会保障主体对于自己的权利义务有一明确的预期,减少制度实施中的摩擦,使社会保障制度的运作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只有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才能使社会保障制度有效地运行。社会保障制度的运作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工程,包括缴费体系的运作、支付体系的运作和基金管理的运作,这些涉及缴费和经费支出的问题必须由国家法律作为明确规定。因此,只有在法制的环境下,社会保障制度才能有效地实施。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统计工作 经济 发展 促进作用

列宁同志曾经指出:“社会经济统计是社会认识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有力指出了统计工作的重要作用,2010年颁布实施了新《统计法》,以法律形式对统计工作进行了规范,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统计工作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统计工作渗透到政府各项工作之中,无论是GDP还是CPI,无论是生产、消费、科技、投资还是人民生活、社情民意等,都涉及到统计部门和统计信息。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今天,人们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各级党委、政府需要依据统计信息对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对未来经济走势进行科学预测;人民群众更多地需要通过统计信息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加美好。新统计法明确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指明了统计工作的功能作用,也明确了统计工作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发挥统计的信息功能,提高辅助决策能力

统计工作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是经济决策的智囊团,是各级领导须臾不可或缺的工具。统计的基本工作之一就是通过各种手段、途径采集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当然这种工作是由专门的统计机构和人员,按照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规范的统计调查方法,而进行的系统的搜集、整理、传递、存储统计信息的,统计工作的信息功能,有利于提高领导者辅助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一是统计信息是领导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统计信息是由专门的统计机构按照国家统计法规进行采集的,具有数据统计权威、统计范围广、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对各级领导正确分析形势,科学进行决策与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进而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我国政府充分利用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准确分析判断国内外经济形势,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科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了经济的企稳向好,并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二是开展需求式服务,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后危机时代,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满足不同群体对统计信息多元化的需求,积极开展需求式服务,以满足决策机构及人民公众对统计信息的需求。三是创新统计指标,更加关注民生改善。新统计法进一步拓展了统计的范围,创新了统计指标体系,统计的范围覆盖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也涵盖了宏观和微观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可以使领导者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衣、食、住、行、教、医、保等各方面的水平和质量。

二、发挥统计的咨询功能,当好经济发展的“哨兵”

各级统计部门既是统计数据的采集者,同时,也拥有较为完备的技术及资源,可以通过对信息资源的综合分析研究,为相关机构提供咨询服务和决策建议,提高对经济运行情况的预警能力。一是强化经济运行监测。注重发挥统计工作的时效性,及时将各类统计监测情况形成报告,并及时开展分析研究工作,力求第一时间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通过结合经济运行特点规律,综合开展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前景预测,提高各级应对突发问题的能力。二是搞好预警服务。积极拓展统计服务的功能,变单纯的统计信息服务为产品服务,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走向,开展预警服务,做到防患于未然。充分利用所掌握统计调查数据资料,及时分析查找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矛盾和问题,进行科学的统计预警分析,为各级科学制定应对措施赢得时间、赢得主动。三是开展专题监测。经常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性经济运行监测工作,针对经济社会中出现和存在的有关问题,提供专题分析研究报告,同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进行重点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报告,进一步发挥统计工作在经济发展中的“桥头堡”作用。

三、发挥统计的监督功能,确保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统计的监督功能主要是指统计部门根据相关统计调查与分析,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客观地分析与反映,特别是对一些重点企业的生产经济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提出相关监测与预警报告,有利于相关领导及时采取措施纠正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偏离“航向”的问题,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保持健康的发展方向。加强统计行政执法,突出抓好统计法的宣传工作,增强全民统计法制意识;进一步完善统计各项检查制度,加大统计违法查处力度。新的形势下,各级统计部门要紧紧围绕各地关注的重点和社会公众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等为目标,实行监督式服务。关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等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重视并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发展计划的统计评价,重视并加强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节能降耗等的统计监督,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卢海.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增强政府统计公信力[N].青海日报,2011;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