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范文1

现在再说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准确地说,“如何在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这个说法是不科学的,本文之所以用了这样一个题目,是因为这是被大家规定了的校本教研课题,所以不得不用。为什么说这个说法不科学呢?这就又得谈谈“语文”是什么东西了。

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说的“语文”,是用语文课本体现的,它的最本质特征是“语言文学”。如果说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课本还主要是“语言文字”的话,那么,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学生手中的语文课本就越来越成为一本“语言文学”了,它所展现给学生的课文,文学作品的比例越来越大。我们所谓要“渗透德育教育”的课文,正是针对这部分文学作品而言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说“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说法是不科学的了。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为文传统是“文以载道”,这个原则一直是被我们的祖先所推崇和维护的,正是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当初写文章的人的目的就是明确地用它来“载道”的,这个“道”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德”。而我们今天虽然已经习惯了消遣文学、搞笑文学、泡沫文学充斥媒体的景况,但我们的中小学生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课文,还没有这些东西。所以我们所说的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不是我们今天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才要往进去“渗”的,是当初的文章的作者已经把它“渗”进去了,我们今天要做的工作,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说法的话,只能说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把课文中的‘德’提炼出来”,而不是“渗透”。或者说,“渗透”的说法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把课文之外的“德”的东西渗进课文中去,那么,这种说法就更错误了,因为它从根本上取消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那么,把上面的说法表述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把课文中的‘德’的内容提炼出来进行德育教育”行不行呢?不行。先不说这个表述好不好的问题,就它所表达的内容来说,也仍然不科学。因为它不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

“语文”的灵魂虽然是“德”,但它的肉体却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灵魂与肉体是不能分开的。我们要被一个人的灵魂所感化,无论如何都只能是通过接触他的肉体才能实现,从现象上看,我们始终都是在和他的肉体的存在打交道,只是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受到了他的灵魂的感染;而且,只要我们不断地和他的肉体的存在打交道,我们就无论如何都会受到他的灵魂的感染,这是避免不了的。这里说的“始终和他肉体的存在打交道”,其最佳方式就是和“他”长期“生活”在一起,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生活”二字,只有在这种方式中,我们所得到的感染才是“德育”,如果不是“生活”的方式,而是由某人介绍说“他”的灵魂如何如何,我们也许可能会感动,但得不到“感染”,我们也许知道了什么是“德”,但我们并没有得到“育”,因为这里没有“育”的过程。语文学习、语文教学的道理也正就是这样,只要我们让学生长时间地“生活”在语言文字里,学生的接受德育教育是必然的,我们再用不着“渗透”或者“提炼”,如果我们特别地把“语文”里的“德”的东西挖出来交给学生,其结果是语文死了,我们给学生的是一些政治的、道德的说教,这种情况只能叫“教”,不能叫“育”。

“生活”在语文里,就是在语言文字、语言文学的原作品中长时间地沉浸、优游、感悟、品味,是《学记》中说的“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比如,学习一首古诗,在反反复复的诵读、默读、沉思之中,那语言越来越熟悉,那形象、意境越来越明晰,接着,那情味、理趣、美感就不断地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这时候,我们就说学习者得到了德育教育,而且是真正的语文的德育教育。它就是前文说的“善良、敦厚、真诚、守信、正直、温和、谦恭、勤俭、朴实、高尚、纯粹”等字眼所体现的更基本、更普世、更有价值,因而是更能够体现一个人作为“人”的“质”的东西的“德”,而不仅仅是单调的政治说教。说这是语文的德育教育,是说这里进行着“教”的行为的是语文,进行着“育”的行为的也是语文,而不是语文之外的“人”。

那么,我们要不要语文之外的“人”――老师的“教”呢?当然要。我上文的说法,是针对提出本文题目者的心理前提说的,并不是一点都不要老师的“教”。我们在提出本文的题目时是有一个心理前提的,那就是基于我们在平时写教案的时候,不论那门课程,都一定要写明白“三维目标”,把德育教育要明明白白地写出来,在教学中要把它作为一个特别需要强调的教学环节落实下去,这样做的结果,其实质是把“德”的东西从教材中分离出来交给学生。就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我们才提出了如同本文题目这样的论点。我上文的论述就是针对这种心理期待说的,与其在语文教学中搞这样的德育教育,我的观点是宁可不要。课堂上有多余的时间了,我们还是把它交给学生去读书吧。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道德教育;意义;对策

小学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但也不能忽视人文性。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正确思想品德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道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1.可以有效地解决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不足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德育具有重要作用,一些小学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就整体状况来说,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发挥仍然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小学不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不注重发挥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二是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对教材的德育内涵挖掘不深、不透、不够,不能有效发挥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三是有的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功底不够扎实,在思想认识上不注重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这些都影响到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的发挥。面对这些问题,只有不断地使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注重发挥其德育功能,才能切实加以解决。

2.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部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是: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从小学阶段德育的目标来看,无论是对“五爱”情感、“三种”意识、“五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还是对良好的意志品格以及乐观向上的性格的塑造,有许多方面与语文教学的要求和目标相一致、相符合,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体现。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德育的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对语文教学的一些内容进行强化,将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小学德育目标,促进小学德育工作开展。

二、道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对策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所以,应该把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

2.讲析理解法。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相统一的教学方法,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且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以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学习课文时,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以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

3.情感熏陶法。教师讲授课文应该以与课文语境相适应的情感介绍资料,模拟真实情境以制造氛围,使学生似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利用一些艺术手段再现课文所描写的情境,把它直观再现在学生的眼前,能有效地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情感效果。讲授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创设的情景,就收到了良好效果―――课前,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的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更显示了它的高尚与肃穆;录音机里播放着震动人们心扉的贝多芬交响乐《葬礼进行曲》,如泣如诉、低沉悲壮。教师身着灰色西装,神情悲哀而庄重。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

4.榜样学习法。品德基础的建立不是靠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用榜样的砖块一天一天铺砌起来的。语文教师一定要用好教材,借助教材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向文章中的人物学习,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例如,可以通过《我不能失信》等课文进行诚信的教育。通过《赵州桥》等课文进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5.语文课外活动。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重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针对小学生处于幼稚、不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相交织且其行为富于模仿性的特点;课外活动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其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可以通过举办革命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等形式开展语文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6.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并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例如针对某些学生阅读时只注意故事情节,就要教育他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7.教师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品德教育,在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会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成为学生的镜子。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道德教育是格外关键的,是教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标志。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道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全面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范文3

1 巧设作文题目,赋予德育内涵

每一个作文题目都影射了出题者的训练意图,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有意识地抛出一些让学生能受到德育教育的作文题目,通过这些作文的写作收到了极好的德育教育效果,可谓是一石二鸟。为了让学生“尊重教师、感悟爱心”在教师节来临之际,给学生布置像“烛光里的爱”、“老师,我要对你说”、“谁为我的成长伸出他的双肩”这样的一些作文题目;为了让学生学会感恩、孝敬父母,在感恩节到来之际让学生写写“母(父)爱下的我”、“爸爸(妈妈)我应为你做些什么”、“孝敬父母是不是也是一种时尚”这样的文章;为了让学生学习见义勇为的精神,让学生们练练“面对歹徒,我能做些什么”、“在邪恶中,谁能挥起正义之剑”这样的一些作文;面对校园里到处乱扔的大块面包、残存很多饮料的塑料瓶等现象,引导学生写写“如此浪费,对吗”、“小康社会呼唤节约”、“如何构建节约型社会”这样的作文;为了让学生树立“尊重劳动、劳动最光荣”的理念,在“五・一”劳动节期间让学生写一些关于“《锄禾》,让我读懂了什么”、“我劳动,我光荣”、“我在汗水中收获快乐”一类的作文题目;在暴雨肆虐的时候让学生写写“在洪流中,是谁筑起人墙”,这样的文章让学生受到献身精神教育;为了在学生中渗透环保意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的主题,就让学生写写“我为世界增一片绿色”、“是谁污染了这片土地”、“还我一个碧水蓝天”这样一些文章。这样的一些训练极能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激起他们的写作欲望,这样即能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让学生在创作中受到德育教育。

2 提供德育素材,熏陶学生心灵

没有素材就无法写出质量上乘的文章,也无法更深刻的表现文章的德育主题,这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在训练中要想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写作中得到德育教育就得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有关德育的素材。多数学生由于受阅读面及时间限制所掌握的素材不够丰富,应付写作可能有些吃力,笔者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收集或直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德育方面的素材。一是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在现实生活中搜集典型的德育素材,用真人真事直接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二是让学生直接在语文教材中获得素材。现行语文教材有很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美文,让学生直接予以借鉴;三是提供书目让学生在图书室去借阅,获得一手资料;四是引导学生在特定的影视节目中获得这方面的素材;五是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印刷资料等直接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德育素材。学生通过搜集、整理、阅读、观看、利用这些大量的可歌可泣的德育素材,使他们的视听得到震撼,心灵得到熏陶,这样他们在资料的收集使用中得到德育的熏陶,这也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点,使学生在喜闻乐见中受到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3 凸现德育主题,体现三维目标,提高语文素养,深化德育教育

所谓主题,就是贯穿串文章内容、题材的基本问题、基本观点,也就是作者经过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并通过对材料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范文4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

1.培养学生热爱汉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汉语具有明白、精确、富有灵性的特点,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汉字的字形不仅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想像力,它的创造能力也非常强,数量有限的汉字却组成了无穷的词汇,而以汉语言为载体的中华文化更是魅力无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汉字的美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汉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科学思想教育。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所精选的篇目,不少都蕴含着浓郁的爱国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一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懂得将自己的未来和祖国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形成时代所需要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思想教育也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科学思想,让学生信仰并追求科学真理,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

3.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初中语文课本中描写亲情的文章也不在少数,教师可借此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比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里面记叙了他与父亲之间的真挚感情。在教学中,可让学生默默地去理解和感受作者对父亲的那份深深的爱。继尔,让学生感受自己父母对自己的爱,学生的思想情感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对父母产生感恩之情。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在课堂教学应注意德育与智育的统一,把德育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例如,讲课文时,可使学生在学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深入领会课文的内容,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还可以配上与课文相适应的资料,用朗读制造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这样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十分有效的。

2.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教育。课外阅读也是语文德育实施重要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可给学生推荐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课外读物,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激发学生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进而使他们在阅读中受到各方面的思想教育。

3.在写作中渗透德育教育。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课中的德育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作文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能力,训练学生运用书面语言及一定的章法技巧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学生在整个作文的过程中,通过认真观察、感悟,必然会触发各种情感,对所写事物表达出一定的见解或评价,因此能收到很好的德育效果。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潜移默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不应像政治教育那样明确和直接,而应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出现,这样也较能为学生们接受。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首先应当在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要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讨论问题,用自己真挚的感情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观念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其次,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正确思想感情的熏陶;再次,语文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实际,对文字蕴涵较深的细微之处作适当的点化,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唤起学生自身潜在的情感,使之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2.德育教育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遵循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规律。初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相比小学时期都有很大的变化,因此语文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了解每个学生的特殊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这一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导向性、益智性、实践性、趣味性,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使德育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范文5

【摘 要】完整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课堂教学不能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技能的培训,教师应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潜移默化地思想品德的教育,为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打好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渗透;新课程;提升思品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掌握文字、语言等教学目标,还应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针对这一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提高德育的渗透强度,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务求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

一、制定教学目标,实施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在听说读写训练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完整,体现在德育的渗透教学上。在传统教育工作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将德育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只是象征性地点到为止,仍以知识达标为教学的最终目标,忽略德育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应将德育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地融合,并制定好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思品教育,促进教学成效的升华。

二、创设情境教学,推动德育渗透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小学阶段的教育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一生的,创设情境教学可以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还能让学生的情感受到震动和感染,在掌握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规范了自己的思想和道德行为。如在进行《孔繁森》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在音乐《奉献之歌》的背景下朗诵文章,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了解了孔繁森的生平和事迹,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情感受到巨大的震动,自然而然地对孔繁森产生了无比敬佩的感情,并立志长大后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针对四类教学,开展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包含了拼音教学、识字教学、作文教学、诗歌教学和阅读教学。而德育的渗透教育可以在这几方面得到充分发挥。

1.将德育渗透在识字教学中

小学是人生受教育的启蒙阶段,更是学生良好品德行为形成的基础。比如在教学生“打”字时,笔者先教会学生怎么拼读,再从这个字的字形结构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并尝试让学生组词,学生们积极发言,“打人”、“打骂”、“打架”,甚至还有学生回答:“打赌”、“打麻将”。笔者不动声色,先肯定了学生的答案,接着问学生:“同学们,我们可不可以随便‘打人’、‘打骂’、‘打架’吗?”学生一起摇头:“不能。”,我接着又问:“‘打赌’、‘打麻将’是不是很好的行为?”学生笑着回答:“不是。”笔者接着引导学生:“除了这些组词之外,同学们能不能用‘打’组一些有意义的词语呢?比如,擦玻璃之前,我们要先做什么?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喜爱的体育活动?……”同学们很快组成了“打水”、“打球”、“打伞”……,学生的思路开阔了,不仅形成了良好的道德思维,小学语文和思品教学成效也得到提升。

2.将德育渗透在作文教学中

“在作文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是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之一,所以作文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修改学生作文时,教师不但要找出学生的错字错句,更要观察作文是否表现出错误思想或不良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增强写作能力的同时,也能及时地受到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

3.将德育渗透在诗歌教学中

诗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在诗歌教学中,如果只是让学生明白字、词、句的意思,而忽略思想品德教育,诗歌教学就是不完整的。将德育渗透在诗歌教学中,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学习了《锄禾》,让学生知道粮食是农民的劳动成果,应该爱之惜之;学习了《望庐山瀑布》让学生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自豪、骄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而学习了孟郊的《游子吟》后,学生感受到深挚的母爱,明白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和良苦用心。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不仅更好地领悟诗歌的表现手法,更受到了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达到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将德育渗透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需要教师不断地加强巩固才能逐步见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之一,好的书籍就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读物,并加强阅读指导,不能让学生只在意书中的情节,要懂得欣赏和评价,读懂中心思想,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也提高了思想觉悟。如在阅读课外书《鲁滨逊飘流记》中,鲁滨逊的吃苦耐劳和聪明机智让学生们佩服不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就一定能有收获。

四、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德育渗透

仅仅让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还不能算是成功的品德教育,除了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学生还应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所以,教师应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开展德育工作。小学生的思维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相对较差,教师应在生活习惯,文明用语等方面进行引导和督促。通过家长和学生提供的相关信息和对学生课间活动表现的留意,收集相关的反馈信息,利用语文教学内容,巧妙地进行提示,并善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将德育渗透在各个环节,让学生在完成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道德行为和思想品德得到培养和提升,圆满达成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师传道授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程根夫.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新课程(中)》,2011年02期

[2]潘玉琴.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范文6

关键词:高中语文 德育渗透 教学对策

随着学校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德育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是高中生素质教育体现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说明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承担着德育教育的重任。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合理有效的利用好课程教学,以教书育人为基本出发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德智全面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不单单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意义

当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更有其不可估量的深远性意义。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一块璞玉,这时是可雕塑的。而作为高中生,虽然已经告别了单纯懵懂的年龄,但是其心志还没有成熟,还是处于孩童时代,这也是他们人生中世界观及人生观形成期,这时候他们心里的判定是非曲直的能力还是薄弱的。而我们要抓住学生的这个时间,抓住教育的机会,对其进行适时的引导,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桩基。与此同时,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也对语文学科结构的完善、语文学科地位的重塑、大语文观的形成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学校教育肩负着青少年德育教育的使命,而语文教师则是这一使命的直接实行者,因此,我们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还需要广泛的阅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做好学生的榜样,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德育工作的稳步发展。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存在问题

1.对学生要求不够严格

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缺点及错误不能有丝毫的放松,我们不能因其事情小,或者在心里认知上认为他们还是孩子,就懈怠姑息。因此,我们教学过程中,要高度意识到这一点,不但教学质量没有达到要求,还会因此影响到学生的品读修养。

2.教师不能做到自身要求严格

教师就是学生的榜样,而榜样的效应是不能预估的,我们在授课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直接传达给学生,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发展。如果做为一名师长我们不爱岗、不敬业,上课迟到或者是缺课;不重视学生的内心发展趋向,上课接听电话,语言粗俗;没有过硬的基本功,没有得当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等等,那新课改要求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又体现在何处呢,我们也就不难看出我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了。

3.教学组织方法不当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育教学法。不但是我们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佳途径。如果一旦出现所用的教学方法不符合实际情况,就很难将学生的内心活动与教学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所以我们应利用课堂组织的各个环节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方法与艺术性探索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然而,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在教学中要主次分明,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因此德育教育在渗透中要讲究艺术性和操作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进行德育渗透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征。现在的学生在正确对待人生和刻苦自律、热爱劳动、服务集体、勇于奉献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他们看问题往往偏重于表面而忽略了本质。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例如,讲读课文,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从而深入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在领会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受到思想教育,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在讲解《师说》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反复理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让学生理解教师的含义,体会到自己作为一名中师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思想基础。这就是语文德育与智育统一在教学过程中,说明语文学科的德育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进行,要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培养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远远超出了课文语言文字本身。

2.用课外阅读教学实施德育教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意志、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3.名言警句的积累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