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形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发展形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发展形式

经济发展形式范文1

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最显著的特征。当我们跨入21世纪时,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更是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将国际贸易带进了一个信息化时代。电子商务的兴起、网络贸易和运输方式和结算方式革命的诞生,导致国际贸易运作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也为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一、电子商务使得国际贸易形式创新

电子商务正在掀起国际贸易领域里的一场新的革命。电子商务冲破了国家和地区间设置的各种障碍,使国际贸易走向无国界贸易,引起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巨大变革。电子商务提供的交互式网络运行机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种信息较为完备的市场环境,通过国际贸易这一世界经济运行的纽带达到跨国界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使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这种经营方式通过信息网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式的商贸服务。生产者与用户及消费者通过网络,使及时供货制度和“零库存”生产得以实现,商品流动更加顺畅。不仅如此,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对外贸公司和生产企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只鼠标,买卖双方即可通过网络直接接触,参与交易的各方只需支付较低的网络通信和管理费用就可获得、存储、交换和处理信息;电子商务使用电子单证代替传统的纸面单证,减少了单证的重复录入,简化了业务流程,使贸易双方的交易更为便捷,提高了工作效率。使用电子商务进行国际贸易,这是为一外贸工作者的评聘中级职称的论文,发表在2007年9月号的《商场现代化》杂志上。

买卖双方足不出户就可在网上直接办理订购、谈判、签约、备货、领证、报关、报检、租船定舱、交税、保险、支付结算、退税等各项外贸业务手续,大量缩短了交易时间;同时带动金融、保险、商检、海关、税务、运输等有关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加速资金周转,节省利息开支。电子商务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条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种信息完备的市场环境。

二、网络贸易带来国际贸易形式的创新

网络贸易是在网络平台基础上直接进行的在线交易(tradeonline),它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企业、海关、运输、金融、商检和税务等有关部门有机连接起来,实现从浏览、洽谈、签约、交货到付款等全部或部分业务自动化处理。广义的网络贸易主要包括因特网贸易和edi无纸贸易两种贸易。同传统的贸易方式相比,网络贸易是在“虚拟市场”上进行的,具有直接、高效、低成本以及“全天候交易”等优点。不仅如此,跨国公司的母子公司之间还可以通过网络尽展所长,促进跨国公司内部国际分工的发展,加剧了产品和半成品在国家和地区迅速流动,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主导性的贸易方式。在传统的贸易方式下,营销链长,费用高。产品需经过国内商、国外商、批发商、零售商等诸多中间环节,才能实现从生产商到国外消费者的转移。而网络贸易只需借助一只鼠标,买卖双方即可通过网络直接接触,无需贸易中介的参与,参与交易的各方只需支付较低的网络通信和管理费用就可获得、存储、交换和处理信息。由于网络贸易的开展,中小企业不仅能获得自身以常规方式无力收集的市场信息,还可以像大企业一样上网拓销,与遍布全球的公司合作,使自己更具竞争力,为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机会。可以预见,在二十一世纪,网络贸易将会成为主导性的贸易方式。

三、运输工具和结算方式的创新

经济发展形式范文2

关键词:新型产业;转变;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1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速度备受世界各国关注。透析发展本质,可以看出我国经济长期以来依赖低成本、低技术水平、劳动力价格低廉、低利润的经济增长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时期内快速提升国民生产总值当量,却很难创造高利润;虽然能够大量生产商品,却很难制造高附加值产品,更甚于创造品牌产品;各产业组织尽管能够吸纳大量就业人口,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却很难大幅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技术能力。导致我国技术装备能力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使得中国赶超发达国家经济水平变得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加快新型产业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实到了刻不容缓的关键时刻。发展新型产业将有力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新型产业资源能耗低、发展潜力大、综合效益好、辐射能力强,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我国提高自主技术装备能力和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新型战略性产业规划和发展工作已经启动,各地发展新型战略性产业的热情很高,现就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探讨如下:

一、合理布局、避免盲目重复建设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各级地方政府都存在“抢先发展、先行先试”的思想,缺乏一定全局性统筹,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如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还没出台,就已经有18个省提出打造新能源基地,近百个城市把太阳能、风能作为支柱产业,有的市立即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实施1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等,从这些情况不难看出,各地区发展不均衡以及国家层面的全局布局统筹规划的重要性来,这就要求我们国家必须严格就各产业项目发展布局及定位、产能等具体问题进行统一规划安排,避免出现新的布局雷同、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隐患,需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框架。

二、积极培养市场、完善产业衔接

从经济发展的前景来看,新型战略性产业市场前景广阔,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是许多传统产业的替代产业,是朝阳产业。由于产业进入资金、技术门槛较高,民间资本进入存在极大的困难,且目前国内这方面市场需求还存在不明显、不确定、不主动的情况,市场发育程度较差,有效需求不足,不少新兴产业产品主要销往国外市场。比如光伏产业,90%以上的市场在国外,一半以上的原料需要进口,“两头在外”,生产中产生的污染却留在了国内,产业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很难保障。为此,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的外动力,造成很多民间资本停留在观望层面。国家应进一步完善行业激励政策、提升产业发展后劲,是其快速成长壮大。

三、完善科学技术支撑机制,提升技术装备实力

科技支撑体制机制不完善,是现阶段制约我国新型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现在我国科技资源归属不同,难以整合,综合利用效率低,科技成果产权、科技经纪人等科技市场体制不完善。如原本企业和产品技术起点不低,却由于技术资源产权归属问题,迟迟不能产业化,本来站在技术领跑线上,最终却丧失了领先优势。有的地方科技资源丰富,研发成果相当可观,却是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造成在当地转化成产品的却不多,科技、经济“两张皮”现象突出。造成新型产业发展良机丧失、失去了赶超的绝佳时机。

四、产业投资体制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

国家现在还没有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完整、具体的投融资政策。目前我国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不足1%,与发达国家平均2.2%的水平比相差很远,甚至达不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特别是对有技术、有活力、有创业激情的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小、渠道少等限制,资金问题是我国小微企业发展初期的最大瓶颈,创业创新投资环境亟需改善。

创业初期的小微技术型企业大多都缺乏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很多企业规模偏小,研发能力不足,资源分散。且企业多以单打独斗的形式进行市场拓展,恶性竞争的局面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们的发展。

五、要大力推动新型战略性产业发展,必须处理好政府、市场和企业三者的关系

1.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产能总体控制,科学合理的发展新型战略性产业。切实考虑东中西部各地区的产业基础、现有条件、市场前景等差异,引导地方在“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合理发展符合自身经济规律的行业。避免一哄而起、急于求成,重走部分制造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老路。避免造成产能过剩,资源的浪费。国家发改委已相继批复了多个区域规划,新型战略性产业发展要充分结合自身实际及国家区域建设,联动发展。

经济发展形式范文3

【关键词】资源型经济 经济转型 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

一、引言

关于经济产业结构的论述,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影响,在经济发展中应重视发挥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现代产业结构理论也认为,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具有内在联系,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变是有机统一的,结构演变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是进一步实现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的动力。只有产业结构更趋于合理,经济发展模式才能得到科学、有效的改变,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符合产业结构演变和调整优化理论的要求,能够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生态化以及高度化,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有效途径。相对于传统经济单向流动的线性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具有“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双向流动的特征,是一种资源的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高循环率的闭合发展模式,能有效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战略选择,已逐渐为现代国际社会广为推崇和实践。

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能逐渐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使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从而提高科技贡献率、产品科技含量以及产业效率,促进传统资源型主导产业提升改造,增强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和带动效应,培育形成技术资本主导型产业,增强产业竞争力。发展循环经济使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和耦合度增强,促进关联产业均衡发展,从而构建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的产业生态体系,实现资源充分循环利用,减少废物和污染产生,逐步将整个产业结构对环境的负外部效应降低到最低,实现产业间的“共生”,摆脱对资源、环境的依赖,完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循环经济也能使产业结构系统从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转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高的产业比重,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加快节能环保、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朔州以煤立市,依托资源优势实现了经济高增长,但经济发展模式的单一性、传统性、粗放性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型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近年来,朔州市提出实施了“坚持把循环经济作为推进工业新型化的基本路径,培育循环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进产业转型的主要载体。”的转型发展新战略,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质量提升“两大任务”,建设循环经济集聚区,转型发展试验区,开辟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创建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朔州模式。本文在分析朔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诊断循环经济发展实践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做大做强煤电经济,发展壮大循环经济,加速形成多元化支柱替代产业,促进经济结构提升、优化,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推动高碳资源城市低碳转型高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朔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一)政府加强引导,优化循环经济发展环境

朔州市是全国首批12个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为推动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朔州市先后制定了《朔州市资源综合利用规划(2011~2015)》、《朔州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和《关于建设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出台了30条地方性支持政策,初步形成了固废利用产业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财政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固废产业和循环园区内企业、项目累计获得4亿多元财政资金支持。2012年特批了8个工业园区管委会,增加全额事业编制96个。在循环园区内,所有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部由政府投资,并且政府从各大院校和科研机构聘请专家队伍免费为企业提供技术和服务。

(二)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循环经济立体发展

一是大力实施煤炭产业“升级改造工程”。通过两次煤矿兼并重组,全市地方煤矿数量由135座整合为67座,单井平均生产规模由45万吨提高到128万吨,产能由6156万吨提高到8580万吨。二是大力实施电力工业节能技术改造和“新能源”战略。全市燃煤机组耗煤量由每度380克下降到330克,每年可节约标煤120多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5万吨。矸石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已建成、在建和规划项目15个,总装机容量达842.4万千瓦。2013年上半年,全市煤矸石发电完成63.1亿千瓦时,增长15%,风力发电量4.3亿千瓦时,增长1.5倍,煤矸石、风电拉动电力产业实现增加值15.8亿元,同比增长9.9%。三是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新兴产业。目前,开工建设的低能耗、低排放、环保型非煤非电工业项目投资亿元以上的有70多个,共铺开现代服务业项目138个,发展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30个。四是提高科研水平,提高循环产业创新能力。与北大、清华、中国科学院等大学和科研院所开展广泛合作,建立“产学研”互动机制,已获发明专利49项,煤炭就地转化率、科技贡献率、资源循环率和节能减排率得到提高。五是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在科研投入上,朔州市先后建成4个粉煤灰综合利用研发中心,与国内16所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自主研发的6项专利已获国家专利。与美国世纪板公司签订了13项引进粉煤灰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的合作意向,在朔州建设一个服务整个亚洲地区的技术研发中心。

(三)园区带动辐射形成了循环经济新模式

在政策支持下,朔州全市以“煤炭生产—原煤和煤矸石发电—粉煤灰综合利用”为轴线的产业链破解了资源型经济发展过程中与生俱来的环境污染难题,逐步形成了四条循环产业链。种、养、加工—生物能发电产业链已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的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目前,已建成7座煤矸石电厂、12家粉煤灰制砖企业、5家百万吨以上的水泥厂等一批生产企业,形成了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综合利用三大产业集群,年消化能力分别达到1600万吨、330万吨和40万吨。“煤炭生产—煤炭洗选—燃煤和煤矸石发电—电厂工业固废物生产水泥和新型材料”循环经济产业链已经成为支撑全市经济新的增长极,其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80%左右,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达10.8%。

(四)依托循环经济园区,朔州市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11年末,朔州市循环产业园区产值达到202.88亿元,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23.7%,带动全市GDP完成855.2亿元,同比增长15.2%,增幅在山西全省居第3位,经济总量跃升到全省第8位。2012年末,贷款增量推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56.9亿元,贡献率约为7.8%,循环工业园区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0%,带动全市GDP完成1007.1亿元,同比增长11.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0.6亿元,比上年增长28.6%;全市财政收入累计完成210亿元,比上年增长20%,增幅均居全省前3位。

(五)绿色生态建设提高了循环经济碳汇能力

在“每年筹资10亿元,造林33万亩,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两个百分点”的建设规划,以及在矿区创造性地实施“以煤补林”、“以黑补绿”、“挖1吨煤种1棵树”工程,加大绿色生态建设,大大提高了循环经济碳汇能力,促进全市每年可多吸收二氧化碳1130万吨,多释放氧气820万吨。而且,全市节能减排指标逐年下降,特别是2008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7.92%,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9.61%,万元GDP电耗下降12.77%;2009年全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同比分别下降26.4%和20.7%,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全市区空气质量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12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由2006年的283天提高到345天。

(六)循环经济现实经济效益和预期社会效益良好

朔州市在循环工业园区内推动非煤产业、循环产业和生态共生产业集聚发展,为产业转型和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引擎,推动构筑起了朔州循环经济新模式。目前,八个工业园区建成投产项目152个,总资产606.39亿元;在建项目68个,总投资640.42亿元。2013年计划实施178项重点工程,当年计划完成投资784亿元。预计“十二五”期间,园区全部项目建成并投产达效后,可实现产值2687.3亿元,利税585.5亿元,初步形成集煤炭、电力、装备制造、陶瓷、新材料、化工、物流于一体的全省循环经济集聚区。特别是朔州市固废综合利用工业园区,已被国家经信委确定为全国12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之一,已审报国家“十二五”“双百”示范工程。

(七)金融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中作用突出

近年来,人民银行发挥职能优势,加强政策引导,多方扩充融资规模,有效促进了循环园区项目入驻和建设进度,推动了循环经济发展。2012年末,朔州市循环工业园区内项目和企业获得贷款支持63.75亿元,占人民币新增贷款的63.25%,循环园区中有40%的项目得到了贷款支持。2013年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全市20个转型综改标杆项目投放信贷资金20.62亿元。5.16亿元再贷款、2亿元再贴现的合理运用,以及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对循环企业差别利率的实施,促进了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中心的种、养殖循环经济圈的形成。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新的融资方式助力循环园区建设,2012年规模达到45亿元;2013年政银企融资合作的深入推进,促成循环产业达成融资18.95亿元;有效推动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为涉外循环企业办理业务30328万元;诚信朔州建设有效推进,推动271家中小企业获得贷款支持43亿元。区域“金融洼地”的形成,吸引异地银行机构信贷投放朔州逐年增长,2012年新增投放46.71亿元,增长35.92%;近四年来,有60%的异地银行贷款支持了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和循环产业发展。

三、朔州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困境

综观朔州市循环经济发展实践,虽初具规模,但由于发展时间短,循环经济规模小、产业链短、层次低的特征明显,存在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滞后,循环产业产品市场拓展不够,全民循环经济意识淡薄,企业参与动力不强等问题,也面临政府职能、政策体系、技术支持、投融资建设、法律建设等方面的现实障碍。

(一)公众参与发展循环经济意识不够

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主导推动,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力度逐步增强,但缺乏整体合力,全社会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之间没有形成共识,企业和社会公众全民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不强,没有形成整体的循环经济发展氛围,而且由于循环经济的实施成本仍然较高,现阶段仍然无法保证各行业有充足的动力加入到循环经济的实施中去,不利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壮大。

(二)政府与企业的定位模糊

循环经济必须在市场经济的构架中得以实现。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也必然是循环经济的主体。目前,朔州市政府宏观战略倡导,对发展循环经济规划、扶持政策制定较多,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有利环境和首要推动力,但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政府倒逼机制、资源约束机制和绿色生态机制,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没有获得后期推动力,政府多停留在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上,没有形成政府通过指导和市场调节来实现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造成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性和广泛参与性不强。

(三)现有政策体系缺乏系统性

在国家法制层面,已出台了以《循环经济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等多项法律,但也没有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及加强环保的配套法规,在地方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条例和细则也不多。朔州市也只是制定了发展长期规划,出台了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仍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强的制度,缺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的激励政策,推动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建立不易回收的废旧物资回收处理费用机制没有建立;对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和低油耗、低排量汽车及发展节能建筑等的财税扶持力度不够,对浪费资源的行为没有限制性的税收政策;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导致资源性产品价格不合理,许多资源性产品价格没有体现出资源和环境成本,出现了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的现象。

(四)发展循环经济技术保障滞后

目前,虽然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还较为滞后,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的技术配套明显不足,造成了生产中能源消耗大、生产效率低的状况。朔州循环经济发展技术科研起步较晚,而且现存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由于技术力量薄弱,同时也缺乏了解相关技术信息的平台和渠道,发展循环经济的速度、效率、效益不高。

(五)发展循环经济缺乏有效的融资保障机制

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重要。近年来,虽然社会公众对金融的了解程度有所加强,但对金融的了解层次不高,对金融知识、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了解深度不够,构建经济金融互动共赢没有达成共识,金融工具、金融市场的运用程度不高,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建设缺少统一规划、宏观管理,而且受经济参与主体信用意识淡漠,金融创新力度不强,信息不对称现象突出,融资渠道单一等因素的影响,金融促进投融资、再融资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金融撬动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四、推动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和现实选择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一是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建立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制定具体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及时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形成层层负责、逐级落实、合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新格局。

二是加强规划指导。政府立足区域实际,在确定适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基础上,应合理编制循环经济发展长远、整体规划以及专项规划,制定近期行动计划,明确发展目标,在循环经济发展具体实践中,探索建立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和体系,从农村到城市、从小循环到大循环,摸索出具有区域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

三是加强舆论引导。全民积极主动参与是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共同特征。政府应积极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工具,推出资源循环利用的科普知识和公益广告,以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意识、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公众建立绿色生产、适度消费、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的社会公共道德意识,引导公民自觉使用再生产品、绿色产品、能效标识产品、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促进形成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加大创新力度,健全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是强化循环经济法制保障。在严格遵守我国已颁布实施的法律基础上,根据朔州市情积极推进相关法制体系建设,明确政府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职责、强制重点企业实施循环经济和规定消费者义务。研究制订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回收利用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法制保障。

二是完善循环经济发展准入机制。制定相关制度,优化循环经济产业整体布局,引导循环经济产业有序发展。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准入制度,对再生资源与新能源企业、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企业、循环经济研发及其相关服务企业,降低准入门槛,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循环经济领域。加强环保准入和能效标准管理,对不符合环保、达不到能耗要求的产业、项目,坚决不予审批、核准建设。

三是健全资源要素节约集约利用机制。根据国家规定,尝试出台推进城乡的制度,探索建立低效利用土地退出机制。积极推进居民生活用水、污水处理收费、居民阶梯式电价等制度建设,制定出台超限额标准用电加价和超能耗产品惩罚性电价政策,实施和完善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政策,提高社会公众节能减排约束能力。

四是健全污染物减排机制。全面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建立健全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排污权交易平台,完善排污权交易信息网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二氧化硫交易和COD交易,并积极推动参加全国交易市场。

五是完善循环经济标准化体系。制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评价标准,实施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利用、废旧物资利用和限制有害物质使用等技术标准,开展节能、节水、环保产品认证以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促进循环经济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六是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统计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加大对资源消耗、综合利用和废弃物产生等循环经济指标的统计监测,并适时向社会公布;建立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制度,并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三)突出发展重点,推进三次产业循环发展

一是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煤炭企业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实施中煤平朔“双千亿”工程、中煤金海洋“双五百亿”工程,延伸煤炭行业产业链,促进煤炭企业高端化发展。推动发展高参数大容量电厂和“上大压小、煤电一体化”等节能、环保型电力生产企业,推进风电、煤矸石发电、太阳能发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洁净能源项目建设。支持乳品行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促进其强化新产品研发和扩大市场份额。支持陶瓷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市场占有率,逐步形成全国一流陶瓷基地。

二是支持工业循环产业发展。按照朔州市提出的“实施园区带动战略,构建产业新体系”的新部署,推动“循环工业园区”项目入驻和建设,增强园区承载力和创造力,推动全市争创全国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和示范园区,推进全市加快实现由单一煤电基地向立体能源基地的转变,实现煤炭资源大市向新兴产业和循环经济强市的跨越。

三是支持农业循环产业发展。支持全市新增100个省级专业村,加强“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循环示范园区建设。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整合重组,推动进入山西省“513”工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打造一批销售收入上亿元、5亿元、10亿元的龙头企业循环产业集群。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关键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推动农业转型发展。

四是加快循环型服务业发展。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建设,支持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大力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促进低碳交通服务业的发展。鼓励培训、认证、评估、担保、投资、咨询等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服务业发展,推动管理服务业、生态物流业、绿色旅游业、环境服务业、循环经济科技服务业发展。

(四)加快技术进步,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

一是推动科技研发和技术应用。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研发,是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在现有与各所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加强合作的基础上,加快研究突破工业废弃物、污水污泥、城市生活垃圾和餐厨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置关键技术,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有毒有害气体无害化处理技术,畜禽养殖排泄物、农作物秸秆、农村清洁能源和有机肥加工施用等综合利用技术,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保障。适时加快相关技术理论的发展和利用,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循环经济的科技含量,促进科技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以可再生资源代替有限的自然资源,积极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原料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

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制定循环经济高端人才引进特殊政策,落实有关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政策,尝试建立技术入股、管理人员持股、股票期权激励等新型分配方式,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与高校联合,实施专业技术和技能型人才培训工程。

(五)加大金融投入,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融资保障

积极彻落实国家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和意见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全市循环经济发展投融资环境,建设节约型产业发展的多元化融资体系。引导信贷资金重点投向国家、省级和市级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示范企业、示范园区、试点基地、产业集聚区,增强对循环经济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领域的信贷投入,积极创新、开发与循环经济有关的信贷新产品、新方式,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发行企业(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内的中小企业发行集合票据(债券),促进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低碳产业基金、低碳私募基金等股权投资基金发展,鼓励、支持资源循环利用企业上市融资。进一步发展各类金融中介和市场,提高金融体系资金供给能力和风险配置功能,为社会资金的投资提供多样化的渠道、机会和工具。

(六)建立辅助机制,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障循环经济快速发展。以财政贴息、税收优惠或建立专项基金等方式,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在循环经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健全生态环保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财政专项补助、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饮用水源保护生态补偿等机制,对不同生产方式、不同能耗的循环经济产品生产企业收取不同费用或给予相应的补贴,鼓励循环经济发展。

二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在落实国家、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制定适合朔州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措施,实行规定范围内的税收减免、抵扣、退税等政策,扶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壮大。

三是健全价格扶持机制。建立鼓励固废物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的价格激励机制,实施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价格政策,合理制定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以及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上网电价;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标识产品的补贴机制,通过价格调整,引导消费者使用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

参考文献

[1]吕聪,王博.《关于我国城市循环经济实施情况的探究》.《商场现代化》,2010年1月总第600期.

[2]俞敏.《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策略研究》.《上海金融》,2011年第12期.

[3]植凤寅.《发展循环经济,金融业如何出招》.《中国金融》,2008年第4期.

[4]孔晓宏.《发展循环经济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有效途径—关于安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问题的思考》.《学术界》,2010年第2期.

经济发展形式范文4

一、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新形势社会背景下,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具有较多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经济发展基础比较薄弱

农业生产的规模和产量是衡量农业经济发展效果的重要指标。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部分农业生产的规模还都较小,并且农业生产的质量和产量还都不高。这主要是因为当前农业生产实践设施通常还处在较为落后的水平之中,很难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求,并且很多农业基础设施不能够正常投入到日常生产应用中,很多都出现了年久失修的问题。

2.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

农业生产方式,是影响到农业经济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现阶段在大多数的农村区域,农业经济生产方式还较为落后,主要是体现在:第一,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技术措施水平不高,很难有效适应不同地区的生产工作,机械化大生产还没有广泛普及到农村的各个地方。在当前的很多农村地区之中,大多还是依靠劳动力开展农业生产工作,不仅效率低下,同时还浪费了大量的劳动力。这种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无法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第二,农业生产没有形成产业化的链条。农业的生产无法和市场经济发展和工业生产等多方面进行有效联结,市场竞争力较低。

3.缺乏农业资金和技术的投入

高针对于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需要有充分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作为保障,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经济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农业经济虽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中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以及资金、技术投入力度的不够大,直接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

4.农业资源的分布态势不合理

农业资源的分布不够良好,是制约农业经济良好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内平原山地的分布本就是不均匀的,与此同时,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致。农业经济长久秉持“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农业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同时这种情况的出现,还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

二、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方法和途??

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采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是制约经济良好运行的重要因素,因而需要积极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强化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增强农业发展的整体基础。首先,需要从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当地基础设施的配备工作,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的各项机器和设备,积极加大投入力度,同时还需要加强定期的维修和养护工作;其次,需要积极推进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提升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这主要是针对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规模采用相应措施。积极倡导当地企业投入到农业经济建设工作之中,促进企业和农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再者,政府可以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引导农民和企业积极参与到合作之中,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益,促进社会效益的不断提升。

2.积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积极转变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农业经济朝着集约型的方向发展。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需要从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出发,采用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减少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失误问题的出现,减少资金和资源浪费,保证和提升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效果。在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积极有效的方式和手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农业经济多元化的发展。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竞争力,需要积极采用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提升农业经济的多方面发展效果,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促进其能朝着多种经济增长方向发展;第二,需要积极促进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取得良好的统一,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第三,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效提升农业生产发展的生态功能,促进其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取得良好的成果,形成更加健康、优质、具有竞争力的新农业经济。

3.加大农业发展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

针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加强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为农业经济、农业生产工作提供良好的保障。第一,需要完善农业经济发展体制,有效改善农村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各项惠农和利农政策有效实施;第二,还需要积极开发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给农业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第三,积极开展多方筹资工作,促进农业生产过程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这些资金主要是用于培养优秀的农业技术人才,提高农民现代科技知识水平,要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民文化知识教育体系,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并组织农民学习现代科技知识,调动广大农民朋友学知识、用科技的热情,并使其尽快掌握市场经营本领;第四,针对农业发展过程中各项资金和技术投入工作,需要采用相应的监督工作,保证其能够落到实处,发挥积极作用。

4.改善农业资源的紧张态势

农业资源发展的进展态势,是影响到农业经济良好增长的重要因素。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重要发展策略,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将资源的可持续应用,作为重要的方式和手段,针对农业资源的紧张态势进行有效改善。首先,需要充分应用现有的各项农业资源,增强农业经济的发展效果;其次,需要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性的划分,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效果,促进农业资源能够得到更加合理充分的应用;最后,还需要将农业资源进行调配发展,使其朝着资源节约的方向发展,缓解当前农业资源紧缺的社会现实。

5.开展适合当地发展的农业产业

我国由于各个地区的情况有所不同,各级政府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产业方面,要优先发展适合当地的产业,以利于促进与带动其他农业产业的发展。同时,在开展产业时要把产销相结合,以保障产有所销,保证农民的切身利益,为农民创收着想,才可真正调动农民开展生产的积极性。

经济发展形式范文5

关键词:虚拟经济;二重性;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1096(2002)06-0066-03

虚拟经济是一个与实物经济相对的理论概括。简单地 说,债券、股票及其衍生物就其最基本的意义来说,仅仅是一种债权关系和产权关系的契约 。但是当这些契约被资本化,也就是在证券的二级市场买卖的时候,人们发现在它们的价格 波动中,往往会获得高额的收入,预示这些本来是契约关系的凭证就获得了财富代表的性质。它们毫无使用价值的本质就被掩盖了,只有遇到金融危机或信用紧缩导致虚拟财富大幅度缩水的时候,人们才明显地感觉到它们的虚拟性质。这种特性造成了虚拟资产特殊的定价方式和特殊的运作方式,也造成了从事虚拟资产经营的企业和机构的特殊活动,这些与虚拟资产的经营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所形成的领域就是虚拟经济,概括而言,虚拟经济是强调经济系统中价值关系的作用,并突出强调应报资产定价方式及运作方式对整个经济影响的一种经济学思潮和理论。

一、虚拟经济发展对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虚拟经济的发展是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它的出现和发展又能对商 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1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虚拟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虚拟资本的高度流动性。在当今金融市场已非常发达的情况下,虚拟资本的载体有价证券,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能够借助现代信息、通讯金融等条件,非常灵敏地运动。且除特殊情况外,总是从效率低的领域流向效益高的领域。虚拟资本向高效率方向流动的特点,带动社会资源也向高效益方向流动,并按效率最大化原则不断重新分配和组合。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其发行的股票和债权就可能被大量出卖,价格下跌,股本金缩水,能支配的资源减少;反之某企业经营管理好,效益高,购买其股票、债券的人增加,其股票、债券价格上涨,资本金膨胀,能支配的资源就增加。

2促使更多的消费基金和闲散资金转化为大额的生产经营成本,加快经济发展

由于虚拟资本具有流动性,投资者可以把资金随时投入或取出,并可能通过买卖获得额外的收益,增大了股票、债券、衍生金融工具等虚拟资本体现物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使一部分原打算消费的货币和休闲的零散资金投入到虚拟资本的体现物中,并由此间接地投入了实物经济,使全社会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增加,经济建设的速度加快。这在我国当前资本市场上体现得特别明显。我国股民现在购买股票,大部分为了转手出卖,赚取买卖差价。若无二级市场,股票就不能转化为虚拟资本,买到后也只能存放起来作为到期分取红利的凭证,那么就会限制人们购买动机。而虚拟资本的存在,无疑能促进人们踊跃购买有价证券,增加投资,从而使经济建设和发展加快。

3能有力促使经济效益的提高

企业发行股票、债券和其他有价证券,必须透明度高,又有能获得较大经济效益的基础和前景,否则,它发行的有价证券就没有人购买,即使买了也会很快被出卖。且有价证券上市形成虚拟资本,在资本市场上虚拟资本朝着经济效益高的方向流动,既能支持和促进经济效益高的企业加快发展,又能对经济效益低的企业形成强大压力,促使其切实采取有 效措施,改善经营管理,增大经济效益,从而使全社会的经济效益水平不断提高。

(二)虽然虚拟经济的发展对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但也存 在着消极的影响

1使国际经济发生动荡和危机的可能性加大

虚拟资产的价值基础是其预期收入,价格与成本的高度背离是虚拟资产的一个本质特征。我们不妨从一个简单例子加以说明。在股市上,一个公司上市按其资本额发行原始股票,就一个原始股东而言,它获得面额为10元的股票的成本为10元,而在二级市场上,该股东所持股票的价格却远高于股票面额,一般在10~30倍之间,价格与面额之间的差额就称之为创业利润。为什么股票价格与其面额(成本)会发生分离?原因在于人们购买股票时,关心的是股票的收益率,如果其股票的收益率是一般利率的两倍,那么股票的价格必为面额的两倍。虚拟资产的高价格根源预期收入,虚拟资产与一般商品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般商品不能提供预期收入,因而一般商品的价格不可脱离成本而存在。而对于虚拟资产人们关心的是其预期收入的高低,或更为确切地说是其预期收益率的高低,而对产生虚拟资产的成本很少关心,人们在考虑虚拟资产的价格时,是从虚拟资产的预期收入流出发,并把预期收入流的贴现值作为虚拟资产定价的基础。当虚拟资产的预期收入贴现值高于其他资产未来收益现值时,该种虚拟资产的需求就会增加,从而造成价格上升;反之,则造成价格下降。虚拟资产预期收入流的贴现是家庭在动态最优化决策下得到的,因而是长期均衡的。既然虚拟资产的均衡价格实际上就是虚拟资产预期收入流的贴现值,而且其预期收入流的贴现值往往与其成本发生很大的背离,那么就使得虚拟资本与实物资本脱离得很远;同时虚拟资产流动性强,能随时转变形态,进行买入和卖出,这自然就成了投机资本进行经济搏弈的最好途径。由于虚拟资本与实物资本严重背离,又使得投机者有可能根据自己的意志,突然大数额、远距离转手倒卖,对一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掀起大的动荡,导致经济陷入危机。几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一些国际金融投机巨头,利用亚洲一些国家经济上存在的问题,运用虚拟资本的特性推动和激化而成。在危机中,许多亚洲国家经济受到国际投机资本极大冲击,辛苦几十年的发展成果丧失殆尽,并由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危机,损失惨重。这就是虚拟资本的消极作用充分体现。

2易导致泡沫经济的形成,最终造成宏观经济衰退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全球经济越来越信用化,人与人之间的信用关系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信用的发展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金融作为经济化了的信用,必然随着信用关系对经济生活的渗透,日益加深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对物质生产部门施加支配性影响,于是社会经济出现了虚拟化。而一旦在信用链条上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就会通过金融危机的方式扩散到整个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泡沫经济就是在信用链条上出现脱节的情况下破灭的。泡沫经济就是虚拟资产的价格,由于过分乐观的预期,脱离其自身的价值基础和社会物价水平畸形上涨,进而导致社会中大多数商品的价格也脱离其价值上涨,形成虚假的经济价值,造成虚假的经济繁荣,给人们以错觉,这种错觉通过对虚拟资产的投入又不断地通过虚拟资产的上涨表现出来,于是经济就像泡沫一样膨胀。泡沫的产生使得人们的预期收益率的增 幅大于预期风险增长,资本就会流向有价证券与房地产市场等虚拟经济部门,如此使得实物经济部门投资与生产的资金供给不足,债务拖欠和违约大量出现,企业破产频繁。企业的不景气还会进一步影响金融系统,使金融机构出现大量呆坏账,而金融机构同业之间存在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当某些金融机构产生呆、坏账时,其他金融机构将产生连锁反映,并逐级放大,从而导致金融体系性风险加剧。为规避风险,金融机构要求恢复合理的风险资产比例,金融机构本能地选择就是尽可能地减少信贷风险及收回贷款,压缩贷款规模,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信用中介职能的衰减,导致进一步的信贷萎缩,这将使更多的企业陷入困境,造成宏观经济的持续衰退。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虚拟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使经济风险加大。如果控制不好,会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在研究虚拟经济的时候,就应该发挥其良好作用的一面,合理地规避其风险,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从虚拟经济发展看我国经济发展问题

在我国现阶段,改革和发展都面临着诸多重大难题,需要以积极、正面的态度对待虚拟经济。

(一)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问题

国家对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的明确思路是有进有退,而所谓的进、退的主体是产权,是价值形态的退出与集中,而不是把本属于国有的那一部分机器设备从原有领域搬到新的领域中去。因此国有企业的重组问题实质上是资本运作问题。其改革有3个层次:(1) 国有经济的基本存在形式将从国有企业转变为国有资本,由国家或政府占有的那一部分国民财富将从实物资产形态转变为价值属性的资本形态;(2)国有资本的配置将是一个不断 重组、优化的过程,由于资本是一个可流动的概念,国有资本也将是一个流动的财富量,在不断的让渡、不断交易的流动过程中,国有资本或者还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本性,或者 向真正需要其行使国有经济职能的领域集中;(3)企业内部将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为新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意味着资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支配权力将大大增强,资本的优化组合将成为在企业内外形成良性运转机制的基础。上述过程的实现,需要有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来保障资本的运作,而资本市场的完善是以虚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从这一点讲,国有企业改革是以全局性的产 权、资本重新配置为基础的、以虚拟经济层面的运作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因此,发展虚拟经 济,大力培育和完善资本市场,通过资本运作促进产权交易,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 意义重大。

(二)发育民间资本,扩大投资需求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有企业实行"贷改投"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问题是以银行为中介的间接投资成为了社会扩大再生产的主要力量,社会经济运行的风险被过度集中于金融体系。近几年,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我国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扩张政府投资之后,民间投资并未跟进,投资需求不足主要表现为民间投资增速不断下滑;同时在降息等扩大内需的政策出台之后,不仅社会储蓄倾向并未减弱,贷款需求不足反而有增强的趋势,银行存贷差急剧增大。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大力发展虚拟经济,将间接投资转化为直接投资,发育民间资本。主要是扩张股票市场,开始规模性地尝试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可转换债券,实施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发展地方产权交易市场等,这些措施都是资本和价值属性的运作,属于虚拟经济的范畴。由此可见虚拟经济的扩张是实现间接投资转化为直接投资以及发展民间投资的必经之途。

(三)治理通货紧缩问题

近几年我国经济出现了通货萎缩,失业增加,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物价下跌,信用紧缩。从货币角度看,通货萎缩是1997年经济"软着陆"前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滞后影响,而后的政策又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经济货币化的迅速发展和虚拟资产迅速扩张对货币的需求量,1992年以后,我国经济在市场化的同时,经济货币化的发展也十分迅速。许多原来未进入市场交易的活动相继开始交易,如迅猛发展的房地产、期货、证券市场交易,这些活动都需要货币媒介的支持,这样,国民经济循环系统中对货币的需要量远远超过实际经济增长所显示出的需要量。而同时我国一段时间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使作为主要支付手段的货币供给量增长率偏低,并且我国货币形式单一,信用卡、个人支票等发展缓慢,金融市场政体缺乏活力等也都造成货币供给量不足。在证券、期货、房地产等虚拟资产大幅增加和货币化的时期,货币需求量大增,这种货币供需矛盾是造成我国通货紧缩货币方面的原因。结果人们货币支付能力不足,供给相对过剩,导致经济衰退。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通货"作为虚拟经济一个层面正在通过对就业、收入增长及货币资产购买力的巨大影响左右着实物经济的发展,因而应该发展虚拟经济,在反通缩过程中越来越广泛地运用货币流通量、利息率、税收、国债、财政投资等价值杠杆来调整实物经济的总量、结构。

诚然,虚拟经济的扩张对我国经济发展是一件好事,但我们应当防范它的风险,其风险主要在于由其发展产生的泡沫的破裂,经济系统的崩溃。因此建立对虚拟经济大幅度缩水的干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具体的办法包括调节利息率,调节相关税收,直至在严格法律规范下由专门机构(如国有资产管理局)通过国有股份的增减在资本市场突发暴跌时直接入市干预等。

由此可见,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大力发展虚拟经济,利用资本的运作、产权的交易、货 币供给量的控制来实现对国有经济的调整,对国民经济的调控。同时在发展虚拟经济之时,防范其风险,发挥其正面作用,使之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

The Virtual Economy‘s Dual Characters and Its Role in Chinese Economy Development

WU Hong-yan

(Administration Bureau of Civil Aviation of Henan Province, Zheng zhou 450003, China)

Abstract: Virtual economy‘s booming influences on econom ic development greatly. It plays a positive role as well as a negative role in economy development. This requires that we should exploit its advantages and avoid its disadvantages in o rder to promote economy development.

Key words: virtual economy; dual characters; economy development

经济发展形式范文6

一是农业龙型经济重点培育龙头企业群体。蔬菜龙型经济重点培育了广野、万全等龙头企业,年加工转化蔬菜能力达5万多吨;林果龙型经济重点培育了栗源、蓝猫、马兰峪板栗合作社等龙头企业,年加工转化干、鲜果品能力达3.5万吨;畜牧龙型经济重点培育了商贸肉联厂、华洋公司、长城科贸公司等龙头企业,年加工生猪3万头、肉鸡300万只。其中广野、栗源、万全、马兰峪板栗合作社今年被评为省级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到3167家,其中龙头企业达54家,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率达20%,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48%。二是冶金矿山龙型经济重点培育壮大建龙、恒威两大钢铁龙头企业。建龙实业公司改制后,两年以来投入资金7亿多元进行两期技术改造,使一个年产钢不足10万吨的小型国有企业迅速达到了年产铁、钢、材近200万吨的生产能力,一跃进入中国钢铁行业50强、民营钢铁企业第6强、河北省民营企业纳税第一大户,全年可完成工业总产值10.4亿元,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1.8个百分点,可实现税金2.3亿元,恒威钢铁公司去年投入技改资金1亿多元,已达到年产铁50万吨的生产能力,现正在筹建120万吨PC钢棒特种钢项目。今年冶金矿山业增加值将达18.08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40%,实现税收2.66亿元,有力带动了全市经济增长和财税增收。三是旅游龙型经济重点唱好以清东陵为龙头满族文化“戏”。围绕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不断加大投入上项目,深度挖掘清代满族文化内涵。2002年,全市投入旅游开发资金1.9亿元,实施了清东陵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清东陵旅游服务中心、清东陵博物馆、曙光满族文化山庄等旅游项目和设施的开发建设。同时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将全市景区、景点统打清东陵品牌,面向全国乃至世界进行宣传,广泛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清东陵全年接待游客将达80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l.92亿元,分别占游客和旅游收入总额的69.6%和50.5%。2002年全市接待游客可达11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亿元。

二、抓规范,扩规模,推进产业化基地建设

一是合理规划农业产业化基地布局。按照“南部石灰岩山区优质果、北部片麻岩山区板栗带、两川畜牧和蔬菜”的总体布局,以“订单”为主要形式,引导农户向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发展。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年产量56.6万吨;林果种植面积达到113万亩,其中经济林面积达56万亩,干鲜果品产量达2.2亿公斤;牛存栏12.8万头(30头以上规模的大户51户),猪出栏69.7万头(千头以上规模的大户22户,百头以上的236户),羊存栏15.4万只,家禽饲养量1521万只(万只以上规模的大户79户)。全市已建成了14万亩优质菜、1300万棒食用菌、30万亩板栗、26万亩优质鲜果、5万亩优质苗木、35万头瘦肉型猪、600万只优质肉鸡、20万头奶、肉牛等农产品特色基地。基地农产品总量占全市总量的25%,联结农户10万多户,占农户总数的58%。二是规范冶金矿山基地生产。围绕发展冶金矿山龙型经济,我市制定了矿山企业管理办法,规范矿山企业采、选、销行为,引导矿山企业与建龙、恒威两家钢铁企业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促进矿山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钢铁企业的发展,使冶金矿山龙型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我市矿山企业年产铁矿石600多万吨、铁精粉280万吨,基本满足了钢铁龙头企业的生产需求。三是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围绕“一线(百里长城黄金旅游线)、三区(以清东陵为主的古文化区、以汤泉为主的休闲度假区、以鹫峰山为主的自然风景区)、两园(国家森林公园、世界古大洋遗迹地质公园)”的旅游基地基本框架,突出满族文化旅游特色深度开发满族文化内涵,打造旅游精品线路。依托清东陵、汤泉温泉洗浴中心、长城狩猎场、古长城等景区、景点,重点推出北京—遵化—承德—秦皇岛—北戴河的长线观光旅游和以清东陵、汤泉、上关湖、古长城、鹫峰山为重心的2—3日休闲度假旅游两条精品旅游线,初步构建了遵化大旅游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