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范文1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的制造中心,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脊梁,而ERP是制造业企业的数字神经系统,是数字化的管理,发展ERP软件产业对于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中国经济,尤其是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ERP需求市场,为中国的ERP软件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是如何持续、快速地发展中国的ERP产业?回答是:发展中国的ERP软件产业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国产ERP软件企业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以市场为导向,真正以客户为中心,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要苦练基本功,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己产品的技术水平、改进自身的实施方法、融合先进的管理思想、规范项目管理,形成研究、开发、实施的规范体系,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要树立和维护自身的品牌,不能一心想着找“市长”,盯着政府的支持,靠政府的项目吃饭;不能期望通过获得地区或行业保护,给自己特别待遇;更不能寄希望于采用不规范的手段,一味拼价格,搞短期行为,误导企业,牺牲服务质量。如果是这样,再多的政府支持也改变不了自身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制造业企业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凸现实施信息化的主体地位。信息化是企业市场竞争的武器,ERP是尖端,制造业信息化说到底是企业自己的事。必须在理顺自身需求、制定信息化规划、明确信息化实施策略、确保信息化预算、评估信息化风险、做好组织准备、选择好咨询服务机构的基础上,再选择信息化软件产品、实施信息化工程,搞有效益的信息化;而不能盲目地跟风,草率决策,甚至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把搞信息化与买设备等同起来,忽视信息化软件,尤其是使信息化建设走向歧途;要高度重视ERP作为企业管理支撑系统的极端重要性、复杂性和系统性,要打长期战、艰巨战、持久战。

    各级政府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强化信息化的环境建设,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政府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就是发出一个明显的信号,政府支持用信息技术发展制造业。但是政府不包揽信息化的一切工作,不能代替企业做企业自己的事。政府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创造了巨大的市场。在创造市场的同时,不能留扭曲市场,在同等条件下可以鼓励企业优先选择国产ERP软件,但不能搞地方和行业保护,更不能搞强制指定,干涉企业的选型,否则ERP难以实施好。政府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应该大力扶持中介服务机构,通过中介机构来推动制造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和ERP软件的深化应用。

    中介服务机构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进行市场化运作,与制造企业站在一起,担当企业的信息化顾问,为制造企业负责,发挥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保驾护航作用,严格根据企业的需求来帮助企业选择软件产品,搞好咨询、监理和培训服务,保持中立、客观的立场,帮助企业有效地规避风险;而不是充当软件公司的,厚此薄彼,简单地推销ERP软件产品。

  

    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尤其是具有实战经验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和实施专家。由于ERP软件的应用成败直接影响客户企业的兴衰,因此,专家们必须注重理论结合实际,保持中立的立场,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共享出来,帮助企业少走弯路。中介服务机构应该依托具有实战经验的信息化专家来开展专业服务。

   

    媒体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正确地引导企业,保持自己的中立性和独立性,避免人云亦云。对于信息化领域的专业媒体,就更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立场,真正为企业负责,而不是滥用自己的资源,沦为广告客户的吹鼓手,甚至误导企业。

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范文2

关键词:电力文化营销;电力营销;问题;途径

文化营销是市场经济的衍生品,在经济竞争越加激烈的当今社会,文化营销的完善是提高企业商品市场份额的最佳方式。同样在电力公司中,电力的无形性导致电力作为商品的存在感低,市场竞争优势弱。因而。电力公司开展不同的文化营销和营销活动,赋予电力商品一定的商品文化,是提高电力公司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同时文化营销是推动电力公司发展的关键动力。

1电力文化营销建设与电力营销发展的相关知识

1.1电力文化营销建设与电力营销发展的概念

文化营销是指企业通过经济手段,掌握企业商品在市场上的流通情况,如消费者需求情况、对消费观念的引导活动等。电力公司文化营销随着电力公司营销活动的展开而日渐丰满,最终在电力公司内部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促使电力公司员工能够尽力推动电力商品的发展,最终实现电力公司的进步发展。

1.2电力文化营销建设与电力营销发展的方向

随着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发展,电力公司的文化营销建设和营销发展的方向主要是实现“以消费者为主”的营销方向,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实现同行业之间的良性竞争,最终承担起建设和谐社会的社会责任。对此,电力文化营销建设与电力营销发展的具体方向是形象的建设。一是企业员工的形象建设,提高企业员工的形象能够最大范围的提高消费者对电力公司的信任感;二是企业商品的形象建设,企业商品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最主要的环节,较好的企业商品形象能够为企业的营销活动提供发展空间。三是服务形象的建设。服务形象是营销活动发展最直接的表现。

1.3电力文化营销建设与电力营销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特征

当前,在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指导下,电力公司的文化营销建设与电力营销发展具有层次性特点。一是初级阶段,主要实现电力文化营销建设与营销发展中企业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构建维系。营销活动最主要的发展环节在于实现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合作,普遍提高电力公司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实现电力公司的社会效益。二是中级阶段,主要提高企业内部的的营销活动水平,实现企业商品营销活动的创新性,在把握住电力公司的总体发展流程中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三是最终阶段,主要是提高电力公司的服务水平,提高营销员工的凝聚力,提高工作水平。

2电力文化营销建设与电力营销发展问题

电力资源是我国民众生活的基础能源,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节能减排等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因而当前的电力文化营销建设与电力营销发展具有同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相违背的问题。

2.1电力文化营销建设与电力营销发展同市场经济规律相违背

传统电力公司的性质主要是公用的事业型企业,主要承担社会服务职能。因而电力公司的经营目标是实现其社会服务职能。当电力公司进入到市场经济环节中,为了谋求发展,电力公司必须要追求经济效益。而电力公司初步建设发展的文化营销和营销发展方向时往往忽视了经济发展规律。总之,当前电力文化营销建设与电力营销发展的问题是未能立足于电力公司发展的真实情况,掌握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丧失了电力公司营销活动所应具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的协调发展。

2.2电力文化营销建设与电力营销发展同商品发展规律相违背

电力公司营销发展最主要的产品为电力,电力作为一种无形商品,消费方式主要是以电网传输,从而为消费者提供动力支持和照明功能,实现电力的使用价值。同时电力的价值主要是以消费者所付出的费用实现。但电力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商品价值往往被忽略,无法以一种商品的形势出现。总之,当前的电力公司忽视以商品发展规律来实现电力的文化营销建设和营销发展,导致了电力公司中的电力无法实现商品的等价交换发展。

2.3电力文化营销建设与电力营销发展同社会发展规律相违背

随着电力公司进入到市场经济当中,电力公司的电力文化营销建设和电力营销发展必须建立新的营销观念和营销形象。电力作为当前最主要的生活能源之一,在节能减排大行其道的当前,电力公司的电力文化营销建设与电力营销发展缺少对节能减排发展的总体掌握,忽视了电力公司文化营销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掌握,因而电力公司失去了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律。

3优化电力文化营销建设与电力营销发展的策略

3.1树立正确的电力营销理念

电力公司的文化营销建设与营销发展的优化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营销理念,首先要统筹兼顾电力公司的经济性和社会化;其次在把握电力公司企业环境的前提下,了解消费者需求,构建正确营销理念;最终,掌握市场发展规律,学习其他行业优秀的文化营销和营销发展理念,实现同行业之间的良性竞争。

3.2正确认识电力公司的发展性质

电力文化营销建设与电力营销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由于电力公司兼具服务性和经济性双重性质,因而,在文化营销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须有效地认识到企业的发展规律,在对企业文化的分析掌握中,提高电力公司产品的商品价值和推动电力公司文化营销建设能够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3.3完善电力公司的形象建设

电力文化营销建设和电力营销发展的主要方向在于形象的建设,因而在优化发展电力文化营销建设和电力营销发展时,做好企业形象建设和商品形象、服务形象建设能够正确定位电力营销的文化内容。具体而言,主要是通过向电力公司内部营造企业归属感。例如,将“以消费者为本”作为企业口号和发展重心。提高电力公司的服务水平。

3.4加强电力公司员工的专业性

21世纪,经济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完善电力文化营销建设和提高电力营销发展水平的关键在于加强电力公司员工的专业性。一方面,推动文化营销建设和营销发展具有科学性和专业性;另一方面,实现员工的职业道德能够提高服务意识。最终营造一种和谐的工作氛围,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使电力文化营销建设和电力营销发展能够健康发展。

4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和能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指导下,电力公司的文化营销建设与电力营销发展的主要方向在于形象建设,同时电力文化营销建设与电力营销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在文化营销建设发展历程中,受到社会因素和电力公司自身发展特点的影响,其主要呈现出三大发展问题,因而在未来发展中,必须从思想观念、企业性质、形象建设和员工建设中入手实现优化升级。最终提高电力公司的文化营销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宁,顾青,朱敏,等.电力营销的精细化管理之我见[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4(A06):54.

[2]东时轮.电力营销管理的创新与发展研究[J].管理观察,2014(34):89-90.

[3]孟凡雯.电力营销管理的创新与发展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4(20):157.

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范文3

【关键词】市场经济;出版机构;编辑出版;工作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经济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而经济体制的变化也会对于社会发展中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我国的编辑出版机构而言,市场经济这种大背景就是一大挑战,其中的经济发展的自我调节机制使得编辑出版机构压力倍增。在市场经济中,不管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都会按照一般商品生产、流通的产业链进行,编辑出版业也就成为了一种受市场规律支配的、面向市场大众的文化产业。因此,编辑出版机构如何采取正确的措施应对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是所有的出版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1.1市场经济背景下出版物的特殊性

因为市场经济的影响,编辑出版物也具有了特殊的属性。这种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使用价值的不同。在市场经济中,一般的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短期性、直接性的特点,价值判断的标准比较统一。但是就出版物而言,它的使用价值更是具有长期性以及间接性,而且出版物的价值判断标准也是复杂多变的;另一方面,交换价值不同[1]。在经济学中,商品的交换价值由商品生产所必须的社会劳动时间决定,但是对于出版物却是不太适合的。因为出版物的发行更多是依靠独特的、创造性的写作和编辑活动,其中的劳动时间很难进行比较、计算。

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对于编辑出版机构的性质也需要有一个新的定位以及认识。编辑出版机构进行的工作活动兼具文化性、经济性,同时服务于物质文明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在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按照出版工作行业发展规律工作。由此,也决定了编辑出版工作的两重性。

1.2.1兼具文化、经济活动

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编辑出版机构进行的工作活动兼具文化性、经济性两种特性。编辑出版机构进行的活动贯穿在出版物(精神生产、物质生产)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谓精神生产指的是出版物的规划、设计、选择等工作,物质生产指的是出版物的印刷、营销工作。对于现今所有的出版机构而言,都兼具有文化、经济企业的双重特点[2]。

1.2.2物质、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两手抓

伴随着市场经济活动的发展、成熟,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事业发展的相关度越来越高。一些从事于物质生产的单位也渐渐渗透了文化性,特别是现今许多企业注重的文化精神、职业道德建设等。但是,这并不能抹灭这类企业追求物质财富、经济效益的本性,相对于这些企业,编辑出版社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市场经济中的编辑出版机构一方面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另一方面也要为政治、文化建设服务,在保证自身发展的基础上,还要把社会的效益纳入考虑因素,做到满足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1.2.3 多重发展规律的遵循

在市场经济中,编辑出版机构不仅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还要按照出版工作行业发展规律办事。编辑出版机构作为市场经济竞争中的参与者,就需要遵循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规律、供求规律,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调节自身的出版生产,更需要正确对待市场中的竞争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工作者的积极性,增加出版机构的生命力。另一方面,编辑出版机构作为文化工作部门,不能仅仅把经济效益当做活动的目标,而应该要注重文化的建设、积累,要做到坚持社会主义的出版方向。

2. 编辑出版机构应对市场经济的举措

在深刻、全面、客观地分析新形势的情形下,编辑出版机构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市场经济既是一大挑战,更是一大机遇,需要认识到出版工作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致性,在重视出版工作特殊性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措施更好地应对市场经济,包括重视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增强质量意识、注重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以及遵守职业道德等,现具体阐述如下:

2.1 重视市场经济中的竞争

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发展编辑出版工作,编辑出版的相关管理层必须要创新工作模式,树立起良性的市场竞争意识。编辑出版机构的竞争关键点在于选题,制订选题的适当、独创与否对于出版物的关注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3]。如果编辑出版工作者不对市场、读者的需要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单凭主观意志、经验进行选题的确定那么注定会是失败的。因此,编辑出版机构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应该更加注重市场需求的动态,对读者的需求进行深刻的剖析,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2.2 增强质量意识

质量是声誉的关键,在市场经济中,编辑出版机构尤其需要注重质量问题。出版物的质量代表着出版机构的形象,也保障着出版物的使用期限[4]。出版物的对于编辑工作者的专业素质、业务水平具有较高的要求。在编辑出版工作者的选题、审稿过程中需要做到认真、深刻、全面、客观、综合考虑等,更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一丝不苟的态度保障编辑出版工作的高质量完成。

2.3 注重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在市场经济中,了解大众的需求对于编辑出版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编辑出版机构需要对机构的现状有一个很好地定位,需要根据市场的发展动态进行机构长期发展的规划。编辑出版机构在参与经营活动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开发出版资源,进行高质量作者队伍的建设;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最优的出版物生产成本、制作方法的选择;争取在市场中占领更多的份额,及时了解市场的反馈信息,进行出版物的多元化宣传。

2.4 遵守职业道德

在市场经济中,编辑出版机构需要特别注重职业道德的遵守,增强责任意识的树立[5]。市场经济对于编辑出版机构的一大挑战就是诱惑的增强,特别是金钱、利益的诱惑。因此,编辑出版工作者需要严格的遵守职业道德,抵制不良诱惑的侵蚀,做到对社会、对读者、对出版物质量负责,为纯洁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观、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3.结束语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发展、以及逐渐成熟对于编辑出版机构而言,既是一大挑战,也是一大机遇,编辑出版机构应该在正确认清形势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

参考文献:

[1] 黄崇亚. 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现代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传播与版权,2014(04):41-43.

[2] 李建伟,杜彬. 2012年编辑出版学发展与创新[J]. 新闻爱好者, 2013(12):10-13.

[3] 郝振省. 新技术条件下编辑出版工作面临的挑战[J]. 中国编辑, 2010(06):53-54.

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范文4

    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必须符合农业生产组织的发展要求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在满足了自给自足的条件下,逐渐向经济合作性发展,特别是新农村改造后,广大土地和房屋构建由传统的分散型变成了集约、高容积型,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家禽类的饲养逐渐实现了专业化和机械化,这就决定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必须符合农业生产组织的发展要求,改变过去科研项目与技术指导的脱节问题,将先进科技成果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出现问题及时咨询,进一步将技术推广服务落实到实处。其次先进农业技术的使用和信息传播推广深入人心,使得农业经济逐渐与市场接轨,适应了新型生产组织的发展需要,出现了农、林、牧、副、渔各个领域硕果累累的繁荣景象。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先进的科学生产力为发展依托目前,我国正处于新农村建设初期阶段,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还不成熟,再加上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环境不同,使得农业技术的研发、示范具有局域性和针对性,所以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先进的科学生产力为发展依托,重视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加强对农户的科技培训,有效的实现技术的科学化和管理的自动化,农业技术得到及时沟通、及时协调解决,努力提高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完善科技推广制度,实现农业经济的全面技术革新和技术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

    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市场经济为导航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农业技术推广要以人为本,以先进的市场经济为导航,实现农业技术的全面提高和农业经济的大幅度提升。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农业技术服务是由政府直接推广模式构成,它具有以偏概全和实施不彻底性,使得农业经济发展不均衡,贫富两极分化;其次,纵观市场发展规律,传统的农业技术体系正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这就奠定了农业市场经济的地位和价值;再次,随着经济的增长,社会中农业推广的无偿服务逐渐向有偿服务转变,实现了人人平等,勤劳致富的局面。综上所述,在这三者的推动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必须要以市场经济为导航,遵循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顺应市场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们的安居乐业,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

    二、构建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模式的合理化建议

    在分析了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原则,了解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概念和服务对象后,我们逐渐找到了新型农业经济的发展运行关系(如图1),从而明确了农业市场方向和创新供给内容。所以,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首先要以人为本,以生产经营者的需要为基础,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农业生产组织的体系模式;其次重视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把技术推广落实到实处,杜绝咨询服务和先进技术的脱节;再次将政府的直接推广向国家宏观调控倾斜,以市场经济为导航,努力促进农业经济的市场化、专业化;最后加强农民知识化,从而促进生产高效化,带动经济的社会化,使得农机技术推广更积极、主动的适应时展需要,进一步带动农村企业经济的增长。

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范文5

《反垄断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阶段第一步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宪法,在企业发展保护中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就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形式来说,平等的市场经济参与者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往往会由于经营管理性质、企业组织规模等客观因素在融资、税收以及政府支持力度等方面享受到不平衡的对待,这使得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长期处于中小企业与大规模企业、第三产业企业与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极度不平衡的状态之中。《反垄断法》的出台与执行旨在于规制市场参与竞争过程中各类型企业所遭受的不平等待遇问题,兼顾各类型企业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问题。笔者现就经济宪法对企业发展的保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一经济宪法保护企业发展具体制度的域外经验分析

就我国现阶段所推行的经济宪法——《反垄断法》来说,这一部经济宪法立法最根源性的市场基础在于它将中小规模企业与大规模企业视作了整个市场经济中完全平等的参与主体,在同等市场条件下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及合作。因此,《反垄断法》在各项规章制度的制订中更多地偏向于通过规制大规模企业的竞争行为,以保护中小规模企业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各个反垄断法推行国家在这一问题上有着诸多值得我们参考与借鉴的先进经验。具体而言,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1.反垄断法明令禁止大规模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滥用市场主体支配地位从世界范围来说,各个国家所推行的《反垄断法》均将大规模企业市场竞争过程中滥用市场主体支配地位这一问题作为了明令禁止事项的核心,这对于大规模企业来说是一种约束,对于中小规模企业而言更倾向于一种企业发展的保护性措施。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作用下,大规模企业所拥有的市场主体支配地位使其在市场竞争中以其特有的经济优势来限制或制约中小规模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这显然违法了市场竞争主体平等参与的基本规定。各个国家《反垄断法》在深入践行这一制度的过程中为中小规模企业赢取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限制了大规模企业的垄断性发展趋势。2.反垄断法明确做出有关豁免市场参与主体之间的限制竞争协议在传统意义上的市场竞争规范当中,往往只有大规模企业才能够通过限制竞争协议来有效调整与控制整个市场的竞争格局,这对于大部分中小规模企业来说显然是不平等也是不利的。为确保全体市场参与主体在市场经营管理过程中经济利益的平等性发展,《反垄断法》明确作出了豁免市场参与主体,特别是中小规模企业在市场参与过程中的限制性竞争协议,意图通过此举来实现市场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经营利益的公平获取。3.反垄断法明确做出有关规制企业合并市场份额的相关规定一般来说,按照合并形式及合并结构的不同,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企业合并可以划分为横向合并、纵向合并以及混合型合并这三种基本形式。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合并形式,其最终目的都在于确保合并企业之间规模经济效益的形成及发展。这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有助于企业的发展与进步,但大量的企业合并势必会使整个社会经济市场面临着寡头企业垄断市场的威胁,这对于企业长期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而,各个国家在反垄断法的制定过程中都将企业的合并性问题作为最关键的反垄断问题,合并企业市场占有份额的划分来规制各规模、各经营性质企业之间的合并趋势,以此实现整个市场经济的“反垄断”。

二我国经济宪法对企业发展的保护分析

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我国当前所执行的《反垄断法》是在充分遵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体制建设程度以及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借鉴国外《反垄断法》优秀经验而形成的。市场经济参与行为主体均是我国《反垄断法》现阶段所保护的对象。从《反垄断法》的基本制订角度来说,我国同国外一样,针对现阶段市场经济竞争与参与过程中较为普遍的市场经营管理者垄断性协议达成问题、大规模企业经营管理者滥用市场主体支配地位问题、带有较为明显限制竞争色彩经营管理者相关行为活动的禁止性措施,这也是我国《反垄断法》最关键的实体性企业发展保护措施。与此同时,我国现阶段所推行的《反垄断法》还在原有市场参与及竞争规范文件的基础之上,对其经济保护性能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与细化。我国现阶段的《反垄断法》形成了横向协议与纵向协议平行管理与执行的基本方式。以大规模企业经营管理者滥用市场主体性支配地位这一问题为例,反垄断法将企业所参与的竞争市场做出了进一步的界定与细化,以此作为市场主体支配地位滥用及滥用程度的界定依据;以企业合并性问题为例,反垄断法将企业和并行问题的施动主体由传统意义上的内资企业扩大到了内资外资企业范围内,拓展反垄断法企业发展保护的保护范围。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现阶段所推行的《反垄断法》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程度不够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在诸如行政垄断、企业规模界定以及企业合并豁免性等内容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着我国经济宪法对企业发展保护作用的发挥,需要采取相关手段与措施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三我国经济宪法对企业发展保护的立法完善措施分析

需要认识一点,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企业自身经济实力的发展与状态,更离不开经济宪法从法律及政策角度给予企业一定的保护。这也是我国制定经济宪法的最根本市场原因。就我国现阶段所推行的《反垄断法》来说,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发展还不够成熟的因素制约下,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误差性分析会使《反垄断法》在某些规章制度的制定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缺陷,需要我们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之上,对其立法加以相应的改进与完善。具体而言,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反垄断法》需要在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融合方面进行完善我国现阶段所推行的《反垄断法》从本质上来说是国家主体式的竞争政策。《反垄断法》在探求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忽略了与国家相关产业发展政策的融合问题。这使得我国《反垄断法》在践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性问题。以市场经济参与及竞争背景下企业的合并问题为例,《反垄断法》过分地关注与企业市场份额的控制性问题,并未对整个市场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的优化政策给予足够关注。这往往会使得合并企业在市场占有份额不断细化的作用下,盲目扩大销售,以各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获取市场占有份额的提升以及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随即而来的风险性问题会使得整个合并企业陷入经营管理的行为误区。而且,合并企业在申报合并相关程序的过程中没有可供参考与借鉴的行业划分及界定问题,企业盲目的合并最终会加速寡头企业市场垄断问题的形成。这带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反垄断法》在制定及执行中需要兼顾国家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融合,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细化企业合并的行业及领域分区问题,以此化解企业在合并中所形成的风险性问题。2.《反垄断法》需要在市场竞争参与主体经营管理规模的界定方面进行完善就我国现阶段所推行的《反垄断法》而言,它在基本规章总则中就对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主体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主体就是指那部分从事商品生产、销售以及提供各种服务的自然人、法定代表人以及其他经营管理组织的统称。但反垄断法并未就企业规模的划分与界定作出进一步的说明。换言之,在当前的《反垄断法》背景下,我们无法明确划分大规模企业与中小规模企业。也就是说,《反垄断法》对于大规模企业发展的保护措施与中小规模企业发展的保护措施失去了基本划分标准。笔者认为,未来反垄断法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需要将这种市场竞争参与主体经营管理规模界定标准的制定作为一大关键问题。有关企业经营管理规模的界定除了需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独立性与市场费支配地位进行衡量以外,还需要通过企业全体员工人数、企业年均销售总额以及企业资产总额这三大指标对企业经营管理规模作出进一步的细化,以此使经济宪法更具针对性的为企业发展提供高效保护。3.反垄断法需要在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主体因执法机构错误决定蒙受损失而获取国家赔偿的权利进行完善就我国现阶段所推行的《反垄断法》来说,其第七章明确指出了市场经济各方参与主体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从总体上来说,《反垄断法》第七章当中的从第四十六条直至第五十三条,其法律责任的承担主体均为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主体,仅在第五十四条当中提到“反垄断执法机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或人为泄露执法过程中悉知商业机密,进而构成刑事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这使得反垄断法当中的刑事责任追究有着较为强烈的偏向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反垄断法并未就企业因反垄断执法机构错误决定所承受损失的索赔权利进行说明。笔者认为,未来《反垄断法》应当注重这一问题的完善,在明确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主体法律义务的同时赋予他们相应的法律权利,并就赔偿性质,赔偿标准及赔偿程序等进行明确规定,以此进一步强化《反垄断法》对于企业经济发展的保护。

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范文6

 

相应于法的理念,经济法的理念是指对与人们的需要、欲求相洽互适,且得到人们珍视、重视的经济法的应然规定性的理性的、基本的认识或追求,是经济法及其适用的最高原理。经济法理念的重要性决定了经济法学者必然要通过这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回答这一问题。经济法理念表达着人们对经济法的认识、信仰、忠诚和为之奋斗的信心,是经济法价值的观念形态。研究经济法理念,对客观理性认识经济法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法理念的内涵

 

在我国经济法产生之初,立法者的头脑中尚无现代经济法理念,他们无法区分经济法理念与民商法理念、行政法理念,所以当时制订的许多“经济法”后来逐渐体现出非经济法的特征,如1981年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在以后的20多年里,经济法理念还是残缺不全。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法学者加大了关于经济法理念的探索,提出了经济法的“自由理念”、“公平理念”、“发展理念”以及“安全理念”等观点,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在新的形势下,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对我国现有的经济法理念做出进一步的解析与整合,不仅必要而且紧迫。

 

经济法理念是一种具体事物的理念,是对法律的各种规定的抽象概括与归纳。反映社会自然状况和理想追求的一种法律精神,是人们对社会现象最深层次在法律层面上的认识,形成人们一种精神追求和信仰。在利益取向上,经济法主要是以社会整体利益作为考虑重点,当私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产生矛盾时,自觉维护集体利益。经济法是以维护社会大众利益为前提,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主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法律关系,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采用宏观调整对经济进行调节,经济法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监督和保证实施,来确保经济健康发展,需要认真研究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不断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经济法理念的功能

 

(一)预测功能

 

经济法制定应该遵循社会发展规律,遵循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又要具有规划引领的作用,具有超前性,预测经济发展未来方向。这种预测功能能够有效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避免经济发展带来诸多社会、环境等问题,具有为人类未来发展造福的重要意义。

 

(二)引导功能

 

经济法理念具有引导作用,对经济法的制定、实施等实行全方位的引导,这种引导功能能够推动经济法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朝着维护公共利益的方向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经济、社会、环境等协调发展。

 

(三)评价功能

 

经济法理念的评价功能表现在对经济行为作出的评价,这种评价包括经济法的科学性,实施经济法的主体是否合法,经济法产生的法律后果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等方面。这种评价功能是对经济法的制定产生有效的约束,能够推动经济法朝着正确的道路发展。

 

三、经济法理念主要内容分析

 

(一)安全理念

 

经济法应当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效遏制和平衡国民经济发展各要素的矛盾,促进各要素协调发展。经济法所要推崇的安全理念,还应体现在能源、环境与人口自然平衡的安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需求越来越大,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只有将资源、环境纳入到经济法的安全理念之中考虑,赋予市场经济法律保障,促进资源、环境、需求和谐发展。

 

(二)效益理念

 

企业的主要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但是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护资源和环境,只注重眼前利益,是经济法理念不能容忍的。经济法效益理念追求的是综合效益,注重人的需要要有节制,要适应资源环境发展的需要,使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和谐统一的理念。经济法效益理念要建立和调整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效遏制经济效益不高,危害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问题。

 

(三)公平理念

 

我国市场经济遵循的是等价交换的原则,在遵循经济法公平理念条件下,为经济活动的各个参与者提供均等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机会,减少市场经济中各种矛盾冲突的发生。在公平的规则条件下,可以有效提高市场资源的使用效率,有利于整体效益的提高。克服原有经济法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带来的整体效益不高的问题。通过深化经济法公平理念,将自然环境和资源作为利益要素,纳入资本和财产中,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和分配,为人类的和谐发展和资源有效利用提供保障。

 

(四)发展理念

 

经济的发展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前提和保障,推动经济发展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充满了曲折,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经济资源,对环境的伤害不言而喻。随着我国劳动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粗矿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合。不仅如此,环境问题还是一个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的重大问题,这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需要应用发展的理念来解决。

 

综上,经济法理念在经济法的制定、实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理解经济法理念相关问题,全面理解和把握经济法理念的概念和科学定位,掌握经济法理念的基本内容,准确划分经济法理念与经济法的价值、原则、宗旨、功能的界限,正确认识经济法理念的功能及其实现途径,推动经济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