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范文1
关键词:土地经营权流转;农业产业化;影响
1相关概述
1.1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基本概念
土地经营权流转指农户将自己的一项重要的权益———土地的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等方式而让他人耕种,但这是需要建立在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即他们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权,而转让其使用权。这种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不是随意进行的,是建立在一定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有双方平等的协商和自愿有偿进行土地流转的原则、不改变土地的所有权和土地的用途等原则[1]。
1.2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概念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将工业和商业运用到农业当中,即把市场看作主导因素,将效益放在中心位置,以此推动龙头企业的发展,从而积极带动农业的进步、促进科技的进步,主要表现为将农产品不断加工和再加工,使之精细再精细,体现出产品的专业化特征。同时,通过合理的区域布局,将农业向农业、工业和商业相结合的一体化方向发展。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进一步优化农业的生产系统,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竞争力,促进农业的市场化进程,这样既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又能够提高农民的素质,推动农村体制创新[2]。
1.3我国土地经营权流转现状
1.3.1土地流转规模小我国农村土地资源流转的实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其规模还比较小,而且发展还不够完善,并不能将土地流转的作用很好地表现出来。主要原因是农民向承包户索要的租地费用很高,再加上承包户种植的农作物特色少,以及农民的利润收入不稳定等。还有一种影响土地流转规模的因素是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比较少,不能调动双方的积极性,而且流转的土地不集中,有的承包户承包的土地分布比较零散,给管理带来不便。1.3.2土地流转形式单一我国土地流转的形式过于简单而且大致都一样。大部分以转包和转让的流转形式为主,因此,难以更大范围地实现农村土地的流转以及土地资源的配置。再加上土地流转的不规范性,使得土地在农村的流转成为一种口头的协议,甚至没有书面合同,这样导致农民和承包者之间的承包关系很不清晰,容易造成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纠纷增多。1.3.3土地流转占有率不高我国有67%的农户从来没有进行过土地转让。而在那些将土地曾转让给其他人的农户中,有65%的农户只将自己的一部分农田进行转让,有35%的农户把自己的全部土地进行了转让。但这35%的农户中,虽然将自己土地全部进行转让,其形式也仅仅是口头上转让给同村的亲戚,并没有支付过租金。所以,不能被看作是一种市场间的土地流转交易。1.4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土地流转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前提,土地流转能够集中分散的土地进行耕种,这样能够极大地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反过来又能带动土地流转的发生。所以,他们的关系可以归结为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他们又能相互制约、相互依赖[3]。一方面,土地流转化解了家庭分散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冲突,不仅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也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且将土地逐渐实行集约化管理,扩大了生产的规模。然而,有促进作用的同时,也有制约作用。土地流转发展的不成熟会使得农业产业化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会使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能力比较弱,加之土地流转处于初步形成时期,农民不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真正内涵。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发展能够丰富土地流转的形式,让土地流转能够更加专业化、合理化,并且能够让更多的土地进行集中管理,形成农产品产业链条。但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稳定会导致土地流转过程中纠纷较多,而且会导致农产品种类减少,并且使土地流转没有一个好的服务平台作为依托。因此,积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发挥出两者相互促进作用的最大效果,认识到它们的制约因素,才能将消极影响最小化,使它们更好地推动农业发展。
2土地经营权流转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影响
2.1化解家庭分散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冲突
我国农业经营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经营比较分散、土地规模比较小以及农作物加工效率低等,这使得农产品与现代市场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冲突。在农村,农业经营缺乏劳动力,以及足够的经济和技术支持,所以,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比较大的市场需要下是很难运作的。因此,需要解决由于土地分配所造成的土地规模过小的问题,把在家庭承包责任制下没有大规模经济效益的、比较分散的、农产品缺少市场竞争力的和没有区域特色产业的单个农户生产单位进行统一,在有偿的情况下将其交给有条件经营的农业合作组织进行土地流转是有必要的,并对农村土地的要素进行合理分配,使传统农业朝全面化方向发展,进而推动农产品基地的建设,使之在本地区进行推广,最终发展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这样既带动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中发展,也化解分散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之间的冲突。
2.2推动农工商一体化发展,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土地经营权流转就是将生产规模比较小且比较分散的土地集中在一起,把工业手段利用到农产品中,这样可以更好地把农产品销售出去,再将商业加入进去,进行相互融合,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农工商一体化的发展。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其表现形式是将农工商3个行业进行一体化发展,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即用合同或协议把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融为一体,互帮互助、共同承担风险,而且互利互惠。到目前为止,农户对农作物的原料还是处在对其进行买卖的现状,而直接买卖农作物获得的利润非常少,而且没有市场竞争力[4]。如果发展农业产业化,就可以游刃有余地突破这种机制,农户可以利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将农作物制作加工成农产品,再进行销售,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同时,可以借鉴一些农业发达的国家的经验,重视对农业机制的调控,给农民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并以调节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性来保护农民利益,从而防止农民利益受到损害。
2.3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实现农业集约化发展
实行土地经营流转可以把比较分散的土地进行整合,扩大土地经营规模,而且便于进行机械化的大规模生产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将现代化科技以及管理方法运用到农业当中,能够提升农业给农民所带来的利润和效益。现如今,土地集中规模运营的前提是促进农业的机械化和集约化,但是小规模的运营对于现代农业来说是一种阻碍,其技术的发展速度缓慢,而集约化生产能够将土地的利用率发展到最大程度,能够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时间种植更多的农作物,而小规模的生产则会使土地无法发挥其自身的优势,甚至有人认为土地太小,种植某种农作物不划算。因此,实现集约化发展和农业机械化就要利用土地经营权流转,实现真正的农业现代化。
2.4提高劳动生产率
发展现代农业是在实行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下进行的。随着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优化资源配置和发展高效产业的需要,适度规模的土地经营权流转能够提高农业市场竞争能力。通过实行针对农业进行专业化的生产模式,对每个区域进行合理的布局以及规模化的发展,能提高土地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以及提升劳动生产率[5]。土地流转可以很好地对农业生产成本、劳动力以及土地等因素进行整合和调整,并将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有助于合理分配土地资源,进一步提升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进步以及规模化的发展,对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具有很大的意义。
3土地经营权流转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消极影响
3.1农业产业化经营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
我国龙头企业的发展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土地流转的规模较小,导致龙头企业的发展规模也小,并且没有高科技人才的参与,创新能力不足。尽管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的产业发展速度比较快,但其中的客观问题还是存在的。例如,对农业发展的带动能力不足,很多加工企业没有先进的设备和仪器作支撑,加之缺乏人才等,导致其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如果能很好地发展龙头企业,就可以有效解决农产品难卖的问题,并且不要只关注于出售农作物,而应该将农作物进行加工,使其变成农产品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就目前的情形来看,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国家级龙头企业确实推动了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但是,除了这些国家级的龙头企业,我国绝大多数的农业龙头企业还存在规模小、带动能力弱的问题。而且农业龙头企业大多数没有和农民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互利共赢的长期关系,只是买卖关系,并非合作关系,农民的利益因而得不到切实的保障,这样会影响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积极性[6]。
3.2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弱
由于土地经营权流转规模小,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导致农产品在现代市场中的竞争能力远比不上其他商业化较高的产品。农产品在质量上也满足不了现代市场需求的变化,表现为所生产的农产品比较多,质量好的新产品比较少;质量一般的产品比较多,针对性强的产品比较少。我国农业的产值与加工业的产值之比为1:0.6[7],而欧美国家在农业产值不变的情况下,比我国高5倍。说明我国农产品精加工和深加工存在严重不足。比如,在对小麦的加工上,发达国家可以将小麦通过加工转变为2000多种产品,而在我国只有几百种。这说明在很大程度上我国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严重不足,无法与进口商品竞争。这些都是由于没有将科学技术引入到农业应用当中,没有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农业的推动作用,尤其没有把农业生产与市场销售进行适当的连接。
3.3农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认识不足
土地流转的表现形式是将土地集中而进行生产的,这会使一些农民认为,农业产业化就是搭建几个大棚或者是建几个农贸市场,导致在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中有一定的伪农业产业化的现象出现。如他们建了几个农产品市场,盖了几个大棚进行农作物耕种,就称之为农业产业化经营,这说明农户还是不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真正含义。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包括农产品市场的建设,还要将先进农业技术应用到其中,并且土地也要形成大规模经营。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生产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加工是农产品附加值增值和市场开拓的重要手段,销售是实现经济价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不是单纯处理种什么、种多少以及养什么、养多少的问题,更不是简简单单地办几个农产品加工厂或是建几个农贸市场,而是要把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生产和加工、加工和销售紧紧联系在一起来考虑,要有全局的观念。
4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措施
4.1推动龙头企业发展
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农业产业化经营离不开农业加工业的发展,要合理分析农业发展的各个要素。政府要发挥其职能作用,需要提供资金和优惠政策支持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也要进行市场调查,合理分析市场需要哪些东西,从而确定产品生产方向,使产品与销售对接,而不是盲目销售。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企业要积极利用好现代科学技术,将科技应用到其中。还要积极推动并加强大型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和引导,进行更专业的市场分析,以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农民从小农生产者逐渐转变为地租的收益者,能够有效促进农民收入增加[8]。
4.2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民竞争力
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客观上要求建设好生产基地。如何建设好生产基地,这需要根据不同地点不同环境做不同的规划,而且既要考虑到当地的资源优势,又要考虑市场需求,使其凸显出不同的区域特色。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于是否树立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龙头企业形象。因为龙头企业是连接农户和市场的一个重要桥梁,只有积极鼓励其发展,才能不断完善农业产业链条,并实时保障农民的利益。农业龙头企业能够集中资金技术和人才,并进行合理的配置,能够引导农户进行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以便更好地将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发展。同时,当地政府要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对当地农业的带动作用,不断对龙头企业进行优化重组,还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发展,并使其与农村合作社进行合作,与农户建立相对稳定的互利互惠关系,提高农民收入。
4.3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努力提高农民素质,让农民主动并积极领会科学技术对农业的促进作用。农业科技实施的主体就是农民,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取决于农民文化程度的高低。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以教育为依托的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普及并推广领先的科学技术,培养一批高素质新型农民。与此同时,要统一思想,提高农民的认识,加强对农民的领导。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是一项很艰难的工程,如果只通过一部分人来完成这个工程,难以达到合理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的,所以,必须通过激励社会各界的力量来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先刚,熊楚国,邱兴,等.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思考:以金沙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例[J].农技服务,2008,25(12):141-143.
[2]王峰.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土地合理流转的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9(8):93-95.
[3]白书祥.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7):14-18.
[4]李小斌.土地流转对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J].中国经贸导刊,2012(4):73-74.
[5]李尚宁.土地流转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J].中国集体经济,2014(11):37-40.
[6]关建勋.土地流转对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刍议[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6):47-51.
[7]彭昕.平原农区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1.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范文2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意见》(皖政〔20__〕52号),为大力发展优质油产业化经营,特制定本规划。一、发展现状及市场分析
(一)安徽油脂加工业现状。安徽地处江淮流域,气候土壤适合农作物生长,尤其是油菜籽种植处于长江流域优势区域带,油料资源十分丰富,产量居全国前两位,正常年景油料总产量280万吨。全省油料加工能力166万吨,油脂精炼能力75万吨,常年油脂产量40万吨。在20__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中,油脂加工企业6家。我省油脂产品在基本满足本省消费需求的同时,外销上海、江苏、浙江、陕西、青海等地,菜粕、豆粕还出口到东南亚等国。
另一方面,目前我省优质油料加工水平较低,二级油产量所占比重较大,产加销联结不紧密,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不强,加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仍比较突出,还不能适应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国内外油脂、油料市场分析。目前国内外油脂、油料生产消费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全球油料产量略有下降。二是国内油料种植面积呈快速增长势头。随着国家农业政策调整,实施稳粮压棉扩油的农业种植政策,我国大豆、菜籽播种面积增加,亩产、总产都呈增长趋势。三是国内油脂消费稳步增加。我国由原来的油料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油脂、油菜籽进口逐年增加。因此,发展优质油生产前景看好。
二、目标与重点
(一)总体目标
——到20__年全省(规划基地)优质油料生产面积1500万亩,其中“双低”油菜1200万亩,比20__年优质率提高10,达到90;优质花生300万亩。优质油料实行订单收购、产业化经营。
——培育省级优质油产业化龙头企业10个,其中:1—2个产值10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2—3个产值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年加工油料120万吨。到20__年加工转化率由目前的30提高到60。大力发展油脂深加工项目。打造1—2个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油脂品牌。——优质油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300万户,亩均增收30元,全省农民从优质油产业化经营中增加收入4.5亿元。
(二)优质油料种植基地布局。按照省政府《关于批转省农委〈安徽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皖政〔20__〕56号)确定的“双低”油菜和优质花生优势区域和主攻方向,组织优质油料生产。
(三)重点加工龙头企业布局。全省培育和扶持12个油脂加工龙头企业(集团):安徽丰原集团、含山华阳牧业公司、安徽华康粮油食品集团、安徽丰大集团、安徽江坝油脂化工总厂、金田花油脂有限公司、蚌埠市花园油脂有限责任公司、郎溪昌发油脂公司、滁州金恒油脂工业有限公司、滁州康来油脂工业有限公司、池州美思隹油脂公司、当涂县恒升油脂工业有限公司。
三、主要措施
(一)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一是扶持一批国家和省级油脂龙头企业,积极组建企业集团。可以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把各种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把产、购、销、加工各个环节连接起来,扩大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和辐射范围。集团可以是紧密型的,以资产为纽带,办成股份制公司;可以是半紧密型的,以经营为纽带,形成利益共同体。二是重点建设一批产业化高技术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省外、国外客商对我省优质油骨干加工企业投入。三是选择部分有发展前途的专、新、特、精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四是大力实施品牌工程,在上述12个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中,选择部分企业实力强、产品质量好、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进行重点推介、宣传。
(二)加强优质油料基地建设。按照国家出台的稳粮压棉扩油的农业种植政策,扩大优质油料生产。根据我省地域特点,重点发展长江流域及江淮之间优质“双低”油菜种植。各地要根据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连片种植,相对集中,建立优质油料生产基地,组织农民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保证油料品种优质。到20__年全省“双低”油菜种植面积力争达到90%以上。
(三)大力实施优质油料订单经营。大力推行“公司+农户”、“公司 中介组织 农户”等经营模式,开展优质油料订单经营。龙头企业要为农民提供油料良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引导农民按照企业需要,进行优质油料生产,变原料基地为企业的“第一车间”。规范产、购订单,对订单农户生产的优质油料,实行优质优价。鼓励油脂加工龙头企业与购销企业联合,发挥购销企业点多面广的收购优势,组织优质油料订单收购。逐步探索建立农民参股的大型联合企业,在不改变土地度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流转向资源经营公司集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集约化程度。
(四)积极培育优质油产业化中介组织。建立省油脂专业协会,作为省粮食行业协会的专业分会,可由油脂加工龙头企业发起,油脂加工、购销企业、农民组织、油料种植大户参加。充分发挥产业化中介组织联结市场、企业与广大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提供社会化服务,互通信息,互商价格,开展行业自律,防止无序竞争,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探索建立合理的产业化经营利益分配机制,使农户不仅从优质油料生产环节得到好处,也能从加工、销售等环节获得收益。
(五)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要加强全省优质油产业化工作的领导,由省粮食局牵头,负责制定全省优质油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确定年度工作重点,评定省级优质油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提出优质油产业化经营资金扶持方向,加强产业化经营情况统计和指导服务。各级政府要把发展优质油产业化经营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和扶持措施,把政府推动和政策引导结合起来。粮食、农业、 工商、财政、税务、银行等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转变职能,搞好服务,为优质油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共同推动我省优质油产业化经营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各地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意见的通知》(〔20__〕62号)和省政府《批转省农委等十部门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意见的通知》(皖政〔20__〕56号)等一系列文件精神,落实有关优惠政策,促进优质油产业化发展。
各级政府要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省财政重点支持省级龙头企业的发展,增加企业技改投入,建立优质油产业化中介组织。市、县财政重点扶持当地优质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强优质油料生产基地建设。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范文3
一、岳溪镇土地流转的现状及模式
岳溪镇辖2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0830户,总人口71736人,其中农业人口68483人;农村劳动力41286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2万余人;总耕地面积56866亩,人均0.83亩。针对农业产业化推进难,传统经营模式变革难,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等问题,镇党委政府坚持“自愿、依法、有偿、规范”的原则,大力引导农民按照市场机制进行土地使用权流转,加快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产业特色化,走出了一条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之路。目前,全镇涉及土地流转的农户4000余户,约占农户总数的20%,流转土地面积约1800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2%,其中*0亩以上的大户3户、流转土地9500余亩,20亩以上的88户、流转土地3000余亩。全镇土地流转初具规模,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出了多种有效的流转模式。
(一)无偿转包模式。农民在承包期内,自找对象,自行协商权利义务,自定转包期限,将种不了或不愿种的土地转包给愿意种又种得好的农户。这种流转形式多发生在父子、兄弟及亲朋好友之间,一般为无偿转包,期限较短,流转面积较小,集体与原承包关系不变。这种不放弃土地承包权的流转形式约占整个流转户的5%,转包面积约670亩。
(二)地块互换模式。为方便耕作管理和规模发展特色农业,通过集体出面协调,农户自愿协商的办法,将农户经营的地块相互交换经营权,流转期限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地块互换,使土地“化零为整”,较好地解决了地块零散、不便耕作的矛盾,促进了产业的集中布局和成片规模经营。九亭村农民李启元,从*3年以来采用互换流转的办法,先后与12户农民互换土地40多亩,建起了54亩杂水果规模种植园。
(三)租赁经营模式。农户将土地经营权租赁给企业、单位和个人,用于发展开发性农业,业主一次性或分期付给农户一定的租金。这种形式流转的土地一般是荒山荒坡边远地,流转期限较长,履行租赁合同或协议手续。如张家村的李代生,以每亩一年246元租金,租赁本组村民的土地380亩,发展枇杷、葡萄、草莓、优质梨,年均纯收入15万元,并带动毗邻的沈家、龙安等村发展果园800余亩。
(四)土地入股模式。农户以土地的使用权入股,兴办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农业产业化经济实体,或连片发展规模经营项目,所得利润按股分红。胡家村村民安常乐,利用多年外出务工收入回乡创办梨园,计划在五年内流转土地10000亩。*1年以来先后与本村和邻村300多户农民以土地入股分红模式,流转土地近*0亩,今年第一批入股土地150亩雪梨投产后初见成效,收入达3万多元。
(五)反租倒包模式。业主对农户的土地进行租赁,经过投资开发,改善生产条件后再承包给农民,并由业主进行生产技术培训和销售,农户负责田间管理,双方签定产销合同,业主按时到田间收购。*6年3月,胡家村引进万州三峡蔬菜批发市场老板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2500亩,农民只管种菜、收菜、将菜挑到公路上,过秤就拿钱。
(六)能人代耕模式。由村组干部组织协调,农户自愿将土地交给能人代耕实行产业化经营,前5年免费使用,什么也不要,5年后按6:4比例分成(业主6农户4)。三合村的黄德坤、黄强父子,按照代耕模式将农户荒芜土地160多亩用来种植大枣、甜柿、葡萄、梨、西瓜等,按照分成比例,农户人均可增收400元。
(七)公司承包模式。农户将土地交给业主,业主出资金,由业主经营管理,投产后的效益按3:7分配(农户3业主7),20年后土地归还农民,业主投入的硬件设施设备归农户所有。*6年4月,万州吉祥农资有限公司在岳溪镇插腊村承包5000亩茶园,建生态茶叶基地,并雇用当地农民30余人在茶园打工。
(八)协会带动模式。由村级组织成立土地流转协会,吸纳发展土地流转大户,协会统一管理服务,大户负责生产经营。竹园村土地流转协会以业主为主体,按地域海拔的不同,高段发展蔬菜、中段孵化小家禽、低段发展优质水稻和蚕桑,由协会为大户提供技术指导,带动土地流转大户的发展。协会内部资源优化配置,各地段产业互不重叠,目前发展土地种植大户25户、年孵化1万只家禽的大户8户,养蚕10张以上的大户12户,土地流转规模达到1500亩。协会还以股份形式在村内兴办起4座小型水电站。
二、岳溪镇土地流转的积极作用
随着土地流转的进一步深入,岳溪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高涨,流转的规模逐年扩大,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许多农民反映:效益随着土地“流转”,如今农用土地不再是负担随意撂荒,而是越来越值钱了。土地流转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以及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产生了重大积极的作用。
(一)解除了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推动了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前几年,一些农户为了完成定购任务或避免抛荒受罚,把土地无偿甚至“倒贴皮”转包给别人,土地使用权不仅没有收益,反而成为一种负担。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得以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持续稳定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不但从土地流转中得到实惠,而且促进了劳务经济的加速发展。近年来,岳溪镇外出务工人员稳定在2万人左右,年实现务工收入8000多万元。胡家村民安章州,全家4口,流转土地6亩,妻子外出打工,本人应聘到流转大户赚取劳务费,年增收1万余元。
(二)促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农村土地的有序流动,土地经营权向大户、农业企业集聚,极大地促进了各类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基地。有技术、有经验、有能力的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初步实现了规模经营,带动全镇建成了一批农业产业基地。目前,岳溪镇建成了4000亩水果、10000亩优质大米、5000亩优质油桐、4000亩高山反季节蔬菜、10000亩良种洋芋生产基地和3个家禽基地村,对农业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三)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实现了业主农户互利双赢。通过土地流转形成一定规模后,业主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多方筹措资金兴建公路、整修水利、购买农机、办电改水,引进新的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胡家村土地流转大户安常乐,*4年与桂坪村达成协议,以土地入股模式流转凤凰山500亩茶园后,为提高生产效率、减小生产成本、方便产品运销,自筹资金14万元,修建公路4公里,业主生产效益明显改观,沿途两个村3个社*多户村民也从中受益。
(四)增强了农民科技兴农意识,推动了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土地流转和规模开发,为科技兴农战略的深入实施搭建了平台。农技推广新机制逐步建立完善,促进了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一些土地流转大户在寻求农技部门的技术支持的同时,主动与万州农科所等科研单位加强联系合作,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学习适用、科学的生产经营方法,推进一条龙生产经营。岳溪村农民李明春引进优质水果发展果园180亩,在果园内间作蔬菜,并以自产蔬菜为饲养原料,自办80余头的养猪场,猪粪为果园、菜地提供有机肥,既节约了成本投入,又有效利用了附产物。节能、环保、循环型农业得以较好发展。
(五)从根本上解决了弃耕撂荒问题,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使农民富裕起来,改变了农村落后面貌,但也产生了新的农村矛盾——“人走了,地荒了”。前几年土地经营演变成一个个怪现象:娶媳妇的要人不要地,嫁女儿的人嫁了七八年,地却退不了。原双碾村二组仅剩6位老人、3个小孩留守在家,有三户长年紧闭,老人们就只种了房屋周围的菜园地,大部分土地荒芜。通过多渠道提供土地流转信息,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土地弃耕撂荒问题有效解决。近年来,全镇解决撂荒土地1300多亩,农村土地的利用率达到了99%。
(六)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了招商引资。土地流转解决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规模小、品牌难以形成等不良现状。在推进土地流转的同时,岳溪镇党委政府积极“内引外联”,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培育产业集群,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先后引进九龙山米业、烟草公司等县内企业。毗邻的万州民营企业也纷纷来岳溪寻求与农业产业化“联姻”,万州三峡蔬菜批发市场老板陈先富与岳溪镇胡家村签定了2500亩蔬菜产销合同,万州吉祥农资有限公司承包了岳溪镇插腊村5000亩茶园,建生态茶叶生产基地。
三、完善土地流转的对策思考和建议
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党在农村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土地经营权的流转还处于初始探索阶段,尽管出现了多种流转形式的典型,对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提高土地利用率,解决人地矛盾和发展规模经营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流转自由化、流向不尽合理、权责不清晰、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等一些应引起注意与防范的问题。针对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走上规范健康的轨道,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转变政府职能,准确定位政府角色。在土地流转中,政府既要克服强制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越位”行为,又要克服对土地违规流转放任自流,疏于规范服务的“缺位”行为。要坚持多引导,多服务,抓好土地流转的宏观调控、监督监测和引导中介服务。一是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好土地流转总量、结构和动态平衡,引导农用耕地流向优质高效农业项目。二是建立流转服务机构,为土地流转提供信息、中介服务。三是强化耕地保护,依法查处巧立名目改变土地用途或违背农民意愿强制流转的坑农行为。加强基本农田建设,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四是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扶持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对流转土地进行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开发。
(二)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一是要科学界定土地流转程序,监督土地流转的程序、流转合同是否规范合法,保护农民权益,促进土地流转。二是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合同制度、登记制度、公证制度、纠纷仲裁制度,明确流转双方权利义务,协调化解土地流转纠纷。三是要完善土地价格评估制度和土地流转补偿制度。在兼顾集体、农户和业主利益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确定土地流转补偿标准、利益分配比例以及兑现时间方式,最大限度地避免土地流转纠纷。四是积极落实《土地承包法》,坚持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的政策,促使农村耕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长期化,为顺利实现农民土地使用权转让奠定法理基础。
(三)创新流转机制,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要在充分尊重农民和投资者意愿的基础上,在现有的土地制度框架内,大胆创新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直接参与投资方的利润分红,变土地资源为土地资本;引导农民将不能流转的分散土地资源进行互换整合,形成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局面,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益;对因出外打工缺乏劳力而荒芜的土地实行代耕、转包、转让、出租等多种灵活有效的方式,收益分配由双方商定,优化人地资源配置;对闲置撂荒土地采取约束措施,实现高效流转。总之,要鼓励农民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增加农民收入。
(四)建立健全中介服务组织,培育土地要素市场。以县乡土地服务部门为依托,以农村专业协会为主体,构建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网络。有关单位要普查流转土地资源,收集供求信息,进行供求登记建档;乡镇政府要积极开展政策咨询服务,提供合同范本,调解流转纠纷;土地评估机构进行土地等级评估定价,大面积流转土地进行租赁招标;通过中介服务组织代办土地流转手续,组织供需双方谈判,为供需双方搭建流转桥梁。通过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引导土地要素合理流动。
(五)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土地流转要以农民自愿为前提,坚持以农用为主,以保护农民权益、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坚决反对以各种名目违背农民意愿进行的圈地开发行为。积极鼓励农户之间进行土地转包、出租、互换、转让、代耕等流转行为,引导流转土地向农村种养能手集中;对农业产业化企业用地要尽量采用租赁或入股经营的方式,尽可能为农民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利益。对公共建设用地,要坚持将土地征用补偿金的大部分交给农民,并要为失地农民办理失业和养老保险。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范文4
自2008年以来,柞水县政府把创办农业产业园,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二农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能人创办、领导真抓、部门实帮、技术服务、资金扶持、政策引导、开拓市场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确立在全县规划建设三大农业产业园区,同时着力培育了一批农业生产加工企业,广泛吸纳具有市场眼光的能人大户向园区聚集落户,建立了以园区为载体,以企业为主体,以能人大户、中介组织和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人的园区发展新机制。目前,以汇生源、金台、杏坪等三大农业园区为重点的6个不同层次类型的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催生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个、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8个,注册“汇生源”、“老作坊”“秦舍”“泽龙”等知名商标品牌8个,全县园区建设总投资近2亿元,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使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整体提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汇生源农业综合示范园成效显著
汇生源农业产业园是以下梁镇的沙坪、新合、金盆等村为核心区,以乾佑河流域为辐射区,并以陕西汇生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主导的农业综合示范园C该公司创建于2006年7月,先后投资1,5亿元,现已建成农产品科技示范区、高山绿色蔬菜种植区、绿色农产品加工区、饲料加工生产区、物流配送销售区等6大生产经营功能区,园区发展设施蔬菜基地104亩,建成占地80亩的万头生猪繁育基地,猪舍面积达到30000平方米,已出栏160多头,现存栏2600余头,有年产4000吨豆制品和年产3000吨的山野菜食品加工流水生产线2条,建成年产50000吨的饲料加工厂和年产30000吨的有机肥加工厂。目前绿色农产品加工、饲料加工均已批量生产,并上市销售。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基本形成。该产业园先后被省农业厅和市委、市政府评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明星企业”,中国投资协会领导、原省长袁纯清、副省长洪峰、姚引良、市委书记魏增军、市长杨冠军等省市领导经常到公司园区检查指导工作并给予充分肯定。几年来,“汇生源”免费培训园区农民45批2600多人,并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山东寿光蔬菜基地聘请3名教授和技术员常年驻园传授栽培技术,使园区职工和基地农民技术素质明显提高,保证了园区产品的质量。他们生产的大棚菜9个品种达到了绿色无公害产品的标准,已经国家农业部批准认证。生产的豆腐干、手撕肉、山野菜等系列产品已获国家产品质量安全Qs认证,成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承保产品。同时,积极培育市场,抓好市场销售的网络体系建设。分别与西安、上海、北京等地大中型超市建立了经营合作关系;辐射带动全县的下梁、九间房、丰北河等5个乡镇18个村2436户发展订单种植蔬菜1400多亩,亩均收人达到2500元以上,带动200多户百头以上的规模发展生猪养殖。在园区建设中,公司共安置退伍军人、大专院校毕业生等就业69人,安置3000多农民就业和从事相关产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金台农业科技示范园带动作用增强
金台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位于马家台乡金台村杨家湾,并以该乡的金台和金狮村为核心区,以柞水北线其他乡镇为辐射区,该园区始建于2008年8月,占地270亩,计划投资1600万元,在该园区落户的龙头企业2个,分别是柞水卉丰农林公司和明月生态养殖公司,设施蔬菜生产大户1个,水产养殖大户l个,主要经营设施蔬菜、花卉种植、生态养猪、水产养殖等种养产业。目前,已完成前期投资650万元,建成集中连片花卉大棚102个,设施蔬菜大棚6个,引进良种猪200头,饲养量达到600头,水产养殖达4000平方米。园内花卉种植、生态种猪厂、设施蔬菜、水产养殖四家企业大户已建成试产运营。园区企业大户每年安置闲散劳力110人,创收71.5万元,该产业园于2009年7月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金台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建成后,不仅带动了本乡6个村的黄羊养殖、土鸡散养、环保养猪和中药材的发展,而且还带动了相邻乡镇瓦房口农业产业园发展和曹坪镇生态农业产业园建设。瓦房口乡瓦房村农民樊兴国利用多年在外打工的积蓄,投资500万元,在街垣村兴建百亩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园,目前栽植的黄瓜、辣椒、番茄等蔬菜已上市销售,收人可观。此外,该乡还建成能繁母猪养殖基地一个,饲养能繁母猪570多头;建成养兔场2个,养鸡场2个;发展猪荃205万平方米、天麻12万平方米,种植烤烟250亩。据专家预计,这些项目可望年底能给当地群众带来增收人均2.2万元。曹坪镇中坪村由村主任李龙林领头,以农民专业合作社联营人股的形式,通过返祖农民土地建成设施蔬菜基地100亩,同时吸纳本地能人投资100万创办渔业公司,已建成占地30亩水面的淡水鱼养殖基地,并试种莲菜5亩。据了解,九间房、丰北河等周边乡镇的种养产业集群也正在积极筹划中,有望下半年得以实施。
(三)杏坪农业产业园区起步良好
该园区位于柞水县的杏坪镇杏坪村,并以杏坪和凤凰镇为核心区,以社川河流域为辐射区。园区始建于2009年,规划占地350亩,园区内涉及的建设项目包括农业基础设施、肉鸡养殖基地、设施蔬菜基地、皮纸生产作坊等。计划建标准鸡舍40个,蔬菜大棚100个,烤烟育苗大棚10个,皮纸加工作坊300个,实现总投资达1280万元。为使园区建设有序快速推进,杏坪镇把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突破口来抓,成立了杏坪农业产业示范园管理办公室,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截至目前,人园企业和农户达9户,修建标准鸡舍巧个9000平方米,温室育苗大棚5个2500平方米,累计投资达360余万元,现已投产运营。
二、农业园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间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柞水县农业产业园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函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各乡镇村组和企业大户自行建设,缺乏总体规划、统一要求、合理布局、准确定位园区建设功能和产业类型,达不到高点起步、高标建设、高效运转的园区建设总体要求;二是资金投人不足,一些市场前景看好的项目,因资金问题无法上马,特别是需要配套的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因无投资渠道不能及时到位,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园区健康快速发展;只是配套服务滞后,各乡镇涉农部门对园区的服务跟不上,同时支持农业园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少,建设环境欠佳,导致园区企业发展步履维艰。四是园区建设规模小,发展水平低,产业链条短,企业没有与农民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不能很好适应市场需求;五是园区企业运行机制不活,经营管理方式有待改进,在产业项目选择上不够准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没有与当地主导产业相结合,导致高投低产,经营困难,效益不高;六是部分园区建设科技含量不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参与程度低,园区内部缺乏科技人才,生产经营方式粗放,没有很好地发挥示范带动和引导作用。
(二)主要原因分析
一是扶持农业产业园发展的优惠政策尚未出台。市县尚未出台扶持农业产业园发展的优惠政策,此前,虽然部分相关乡镇和有关部门针对本地园区发展也给予一定的支持,但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在园区建设上没有形成强大的合力来共同推动园区的发展;二是园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由于就农业产业园总体建设上,省市暂无专项投资,加之本县财力困难,企业自身投资能力又较弱,社会融资渠道不畅、机制尚未建立等原因,从而使园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三是人才断档,技术人员严重不足。表现为技术力量单薄,无专业人才。由于涉农部门在乡镇服务机构尚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甚至出现人才断档现象,加之现有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等问题,企业又对人才引进缺乏认识,因而导致对园区服务跟不上;四是对产品品牌效应认识不足,销售网络尚未建立。表现为企业的对产品品牌效应认识不够、意识不强,不注重品牌销售,同时对市场分析预测研究不够,主导产业、主导产品的营销网络尚未建立;五是园区建设的监督管理还不到位。关于农业产业园建设的监督管理目前尚无专门管理机构,园区企业缺乏正面引导和日常的监督检查。六是园区建设土地供应不足。从客观上讲,全县土地资源较少,土地质量不高,但租地费用很高(每亩高达800一1000元),园区产业发展在规模上没有优势,也只能在做优、做精、做强上狠下功夫。同时,全县农民收人较低,先行富裕起来的农户不多,培育寻找一个既有经济基础又善经营管理的企业业主和生产大户较难,加之招商引资的环境和力度欠缺等都是影响农业园区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今后的发展目标和建议
关于农业产业园建设各地也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但无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因此,应紧密结合全县实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能人大户和专业组织为依托,通过2一3年的努力,把全县三大农业园区建成集种、养、加、销一体化,集社会、生态、经济三效并举,能指导和带动全县整体发展的创业园、示范园、观光园,成为农民就业创业的新载体和农民教育培训的新基地,实现企业、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成立组织机构
为确保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建议县上组建专门管理机构,成立如“农业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的常设专职管理机构,统筹农业产业园建设的有关事宜,研究扶持政策、督促规划落实、对年度目标进行考核。承担农业产业园建设任务的乡镇和村组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组建一套班子具体包抓协调示范园区建设,负责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园的规划建设。
(二)加强部门协作,齐抓共管
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是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紧密结合的切人点,是新形势下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按照各自工作职能,把农业产业园建设纳人本部门、本单位的重要议事议程,作为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平台和抓手,全力支持,密切协作,形成合力。一是金融部门要着力解决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尽快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扩大农村有效担保范围,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建议借鉴我省平利县关于产业园担保借贷的经验,将企业厂房、设备等纳入抵押担保范围,对下岗职工和农村青年从事产业开发优先扶持一定数量的小额信贷资金;二是县水务局要选派技术人员人驻园区,负责农田排灌和河堤修复加固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工作,确保水利灌溉设施及时配套到位,提高抗洪排涝防御能力。并对园区内的土地进行加工改造和修复整理,提高土地质量和生产能力;三是电力部门要解决园区企业的生产用电和电价过高的问题。具体要按照服务三农、特事特办的原则,负责及时接通园区需要配套的动力电和照明电,并做到只收取材料费,免收施工费和其他费用,电价收费要与农户照明用电同等价格;四是县农业部门要在技术力量上给予支持,根据需要按排专业技术人员人驻园区,为企业提供全程技术服务;五是交通和住建部门要负责园区内生产道路和交通桥梁规划、设计、建造和园区绿化、美化和亮化等工作;六是工商、质检部门要进入园区,主动上门服务,在产品商标注册、质量检测等环节上敞开绿灯,全力为农业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七是国土部门要提供用地支持,简化农业园区用地审批手续,充分满足农业产业园的生产建设用地。并对规划为园区的土地实行严格的保护控制措施;八是发改、财政、扶贫等相关部门要把农业产业园列人重点扶持项目区和支农资金整合示范区,并在其他方面简化程序,尽量降低收费标准,切实减轻园区企业负担。
(三)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农业产业园建设涉及的项目类型多,尤其是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一次性投入资金大,财政应无偿予以配套。建议县财政每年安排800一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园建设,有关乡镇也按照一定比例配套建设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园区高标准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引进配备现代化的生产设施,以及推广标准化生产等,县级各相关部门在科学制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现代化生产设备的具体补贴办法的同时,要积极向省市争取项目资金,用足用好中省市强农惠农政策,整合各类资金,发挥部门优势,在项目、资金等方面都要向园区集中,同时注重发挥社会多方面积极性,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融资机制,为园区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共同推进园区建设进程。
(四)实施项目倾斜
今后,凡是国家、省、市的农业投资项目,包括农业综合开发、农田基本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农业机械化示范推广、信息化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科技示范推广等项目,优先安排在农业产业园实施。通过积极引导和重点倾斜,实现重大项目进园、科技成果进园、科技人才进园,促进农业产业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加大招商引资
农业产业园内的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以各级政府投资为主,生产性和经营性项目以社会投资为主。各乡镇要树立经营园区的理念,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招商引资。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招商引资,不断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吸引本地能人回乡创业和龙头企业、专业大户进驻农业产业园,创办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加工基地,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投人”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建立“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使企业、专业大户成为农业产业园的经营主体,增强农业产业园的生命力。并积极做好当地群众思想工作,教育引导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支持全民创业和企业建设,树立农民群众在园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做到凝聚民心,发挥民智,聚集民力,为该园区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利的建设条件和强有力的环境保障。
(六)强化技术保障
园区建设要引进示范种植、养殖、生态、环保有机结合的循环利用组装配套新技术和其他相关产业高新技术,普及应用林果、蔬菜、花卉、畜禽、山区淡水养鱼、食用菌等绿色无害化先进技术和节本增效节能减排配套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改造农业,增强农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园区建设水平。同时,要不断强化技术服务。加强产前、产中技术指导和产后市场销售服务,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在园区建设和生产技术服务上要以专门的科研院所和县乡业务对口技术单位为依托,日常生产管理要根据产业类型高薪聘请技术人员,县乡涉农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和技术指导工作,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难题。企业农户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做好市场前景预测和产品营销,不断增强抗御市场风险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七)出台优惠政策
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业企业发展具有前期投人大,建设周期长,抗风险能力弱的特点,为了进一步优化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环境,系统明确支持农业产业园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建议县委、县政府组织各相关部门拟定并出台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优惠扶持政策,在市场准人、用地、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做出明确的扶持规定,以便在实施操作中统一标准,有规可循。另一方面,建议树立规划先行意识,把加强科学规划,作为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进一步完善规划,引领园区科学发展。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范文5
使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但同时也造成了农村土地产权不明晰和土地细碎化经营的后果,而这正是导致目前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低、农产品生产成本高、科技含量低、农业比较效益差,农民增收困难的关键因素。
农村土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对于它的高效开发利用只有两个途径:引入科技、资金、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提高单产和农产品品质;或通过土地流转把土地集中到更有效率的人手中进行规模化集中开发,以降低成本,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对于引入科技、资金、信息、技术等新要素,政府已经连续多年来将其作为农业工作的重点来抓,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目前的问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对于农业新要素的有效需求相对不足。由于土地经营规模小,比较效益差,许多农户放弃经营农田出外打工或经商,宁愿让土地荒芜也不愿在上面投资更多的资金和精力。在许多地方,农地的浪费和低效化经营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必须通过土地流转来提高土地的经营效率并促进农民增收。
一、农地流转的现实障碍
1、农地产权残缺。一种明晰并富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应该是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的统一。但《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以及《农业法》等法律法规对农村土地产权的界定是"土地国有或集体所有,农户经营"。即意味着农户不是土地的所有者,只有使用经营权。而乡村集体代表国家掌握土地的终极所有权,有权对土地进行处分。这种所有权、处分权与占有权、经营权分离的产权已成为农地流转的体制,也成为一些乡村组织借地发财,损害农民利益的政策依据。目前,在非农建设用地上,一些地方政府和乡村组织借建开发区、开发房地产,建设小城镇的机会,垄断土地一级市场,获取大量土地出让资金,而失地农民仅得到为数很少的土地征用补偿金,利益分配比达到7:1甚至更高,严重损害了失地农民的合法利益。一些地方乡村组织采用行政强制手段,利用"反租倒包"方式,低价从农户手中取得土地,高价租让给农业产业化企业,从中赚取差额利润。同时由于土地家庭承包制导致的土地细碎化经营状况,一些需要土地的农业产业化企业需要和分散经营的农户分头谈判,增加了交易成本。而分散的农户由于缺乏组织难以联合起来维护自身利益,结果往往是在谈判中处于劣势,地价被过份压低;或是被乡村组织低租高包,使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2、流转农地供给不足。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缺位,使农地的流转风险和机会成本加大。而土地对农民来说,具有特殊的生存保障功能。从满足农民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到承担子女教育和养老医疗费用,土地几乎承担了本应由国家和社会对农民承担的所有保障职能,所以除非找到能获取更高收益并较为稳定的非农岗位就业,否则农民不会轻易出让自己最后的保障权利。根据沈阳市的抽查统计,大约有64%的农户愿意继续承包土地,而其中有79.4%的农户认为土地是生活的基本保障,不愿转让。尽管外出务工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例在逐年上升,但出外打工可以缓解一时经济困境,解决不了长期收入来源问题,随着非农职业周期性、季节性、结构性的调整,或当处于阶段性失业时,种地会成为农民的首选谋生之计。所以,有的地方农民尽管出外打工顾不上经营耕地,宁愿让土地荒芜,也不愿租赁给别人经营。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流转农地要素的供给不足。如榆林市子洲县三川口镇八塌湾村,全村共150多人,现在家人口不足50人,外出务工人口高达67%,由于缺乏青壮年劳动力,全村耕地大面积撂荒,但大多数农户不愿将其流转给外来户。
3、农地需求相对不足。由于农业生产需要投资量大,农作物生长周期长,面对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投资收益率低。同样的土地,投资工业要比农业项目的比较收益高,所以即便是体制障碍消除了,农民自愿出让土地了,也未必立即就有许多企业和种养大户前来接包土地从事农业生产,尤其是地处偏远山区,土壤肥力差的土地,更是少有人问津。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流转农地需求不足。如榆林市清涧县,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种植市场看好的黄豆,一亩最高亩产80公斤,扣除籽种、化肥、农药等费用,亩收入200元左右,一个劳动力经营20亩,年收入也只有4000元左右。而外出打工每天收入在20元左右,半年就能达到全年收入。过低的收益导致这些地区耕地大面积撂荒,但是却无人承包开发。
4、非农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能力不足。一是乡镇企业发展减速,吸纳农民就业能力不足。从陕西省的统计情况看,乡镇企业发展速度明显放慢,1995-2002年期间,总共增加了6.3万家企业,年均增长速度为1.1%,其中2001年为0.6%,2002年为-2.67%。乡镇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不足。1995-2002年,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年均增长仅为1.5%。其中,2001年转移向乡镇企业的农村劳动力为29.65万人,与2000年同期的45.8万人相比下降35.3%。由于吸纳就业能力下降,靠乡镇企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空间有限。目前国有企业大量减员分流,下岗失业职工增多;一些城市采取某些对农村劳动力流动限制的措施,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机会骤减;加上受自身文化素质及技能因素的制约,农民进城增收的门路越来越窄。目前全省76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达600万人,占79%。由于知识和技能储备不足,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大多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肩挑背扛型的体力活,很难适应目前非农职业技能化的要求。
5、农地要素市场不规范。一是流转行为不规范。一些乡村组织利用手中的土地所有权,违背农民意愿,强行反租倒包,集中土地搞开发。有的借流转名义随意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侵害了农民经营自,损害了农民经济利益。二是缺乏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由于缺乏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农地流转信息得不到沟通,导致有的地方大面积的撂荒地无人承包开发,有的地方涉农企业和承包商需要农地却找不到可用资源,流转地资源紧缺与相对过剩并存,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三是缺乏流转监督机制。对于违规流转农地缺乏相应的惩罚措施,对于农村流转地价的评定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四是流转程序不规范。目前农地流转大多以口头约定为主,即便签订合同也只是简单协议,对双方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没有明确规定,一旦出现纠纷无法追究责任。且大多数流转地没有登记并进行公证。
二、农地流转中的政府行为
针对以上问题,农地流转中的政府行为应该把着力点放在: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流转程序、创新流转机制、培育流转市场、保护农民权益、减少农地依赖、强化服务体系建设上面,综合应用经济、行政和法制手段,推动农村土地的合理有序流转,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民收入快速稳定增长。
1、转变政府职能,准确定位政府角色。在农地流转中,政府既要克服利用土地所有权属强制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从中获取超额利润的"越位"行为,又要克服对违规流转放任自流,缺乏服务规范机制的"缺位"行为。要坚决从土地流转市场上退出来,变强制为引导,变干预为服务,抓好土地流转的宏观调控、监督监测和中介服务。一是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好土地流转总量、结构和动态平衡,引导农地流向优质高效农业项目。二是建立流转服务机构,为农地流转提供信息、中介、登记、公证等服务。三是监督农地流转的程序、流转合同是否规范合法。四是强化耕地保护,依法查处巧立名目改变农地用途或违背农民意愿强制流转的坑农行为。加强基本农田建设,确保耕地占补平衡。五是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扶持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对流转农地进行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开发。
2、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农地流转程序。一是抓紧研究制定农地流转方面的法律法规,科学界定农地产权归属、交易方式与流转程序,保护农民权益,促进农地流转。二是建立健全农地流转合同制度、交易登记制度、公证制度、纠纷仲裁制度,明确流转双方权利义务,协调化解农地流转纠纷,规范流转程序。三是完善农地价格评估制度和土地流转补偿制度。在兼顾集体、农户和承包者利益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确定土地流转补偿标准和利益分配比例。四是积极落实《土地承包法》,坚持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的政策,促使农村耕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长期化,为顺利实现农民土地使用权转让奠定法理基础。
3、创新流转机制,优化农地资源配置。要在充分尊重农民和投资者意愿的基础上,在现有的土地制度框架内,大胆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借鉴成都"股田制",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直接参与投资企业的利润分红,变土地资源为土地资本;借鉴海口"五统一分"制,将农民手中不能流转的分散土地资源进行互换整合,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对当地种植业结构做出整体规划,"统一规划、统一耕作、统一技术、统一种苗、统一销售、分户管理",形成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局面,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益;借鉴山东"田保姆"做法,对因出外打工缺乏劳力而荒芜的农田实行代耕、转包、转让、出租等多种灵活有效的方式,收益分配由双方商定,优化人地资源配置;借鉴大连模式,对于大片农村集体闲置土地可"上市招标"实现高效流转。总之,要鼓励农民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增加农民收入。
4、建立健全中介服务组织,培育农地要素市场。以县乡土地服务部门为依托,以农村专业协会为主体,构建农地流转中介服务网络。普查流转地资源,收集供求信息,进行供求登记建档;开展政策咨询,提供合同范本,调解流转纠纷;邀请土地评估机构进行土地等级评估定价,进行大面积流转农地的租赁招标;代办土地流转手续,组织供需双方谈判,为供需双方搭建流转桥梁。培育农地市场,引导农地要素合理流动,优化农地资源配置。
5、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农地流转要以农民自愿为前提,坚持以农用为主,以保护农民权益、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坚决反对乡村以各种名目违背农民意愿进行的圈地开发和反租倒包行为。积极鼓励农户之间进行农地转包、出租、互换、转让、代耕等流转行为,引导流转农地向农村种养能手集中;对农业产业化企业用地要尽量采用租赁或入股经营的方式,尽可能为农民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利益。对公共建设用地,要坚持将土地征用补偿金的大部分交给农民,并要为失地农民办理失业和养老保险。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范文6
[关键词] 宣传 农民 合作社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008-01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自2007年7月1日颁布以来,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问题在金淘镇农业主管部门一直高度重视下,技术传递、信息集合、产业开发、规模经营、资源共享等方面得以充分发挥,推动了地方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截止2013年12月,全镇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17家,入社农户357户,带动农户2150户,年产值达6720万元,可增加农民收入1500多万元,涌现出一批运作良好、具有地方特色,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社。
一、 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扶持有力度
金淘镇党委、政府立足于发展现代专业,以提高农业产业化为切入点,从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入手,不断致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镇党委书记、镇长多次就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作出重要指示,镇人大主要领导、分管农业领导多次率人代表及农业服务中心人员到各专业合作社开展调研活动。
2009年初,金淘镇将合作社建设列为2009年镇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制订并组织实施了《金淘镇2009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方案》。选择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加强农民技术员培训,提高成员的整体素质,进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合作社发展。2009年至2013年金淘镇金茂园农机专业合作社、联芳茶叶专业合作社、乾林格林业专业合作社、青永阁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大埠头中草药专业合作社、跃生照园艺专业合作社获南安市示范合作社称号。金茂园农机专业合作社联芳茶叶专业合作社、乾林格林业专业合作社入选泉州市及福建省示范合作社.
2.部门联动,服务有广度
金淘镇农业部门积极主动,加强与科技、供销、财政、林业等部门密切配合,深入实地调查摸底,理顺因竟争而产生的隔阂,帮助选择好的带头人,指导制定章程、财务制度,相关注册所需材料,同时加强后续扶持,建立科技信息服务点,加强市场分析预测,完善销售网络布局。因此,金淘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上是农业部门牵头创建成立的,同时,农村合作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部门主动上门为合作社办理各项审批手续,财政等部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扶持。
针对合作社成员多为传统农民、年龄偏大、学历不高、缺乏专业知识,合作社成立后,面临如何进行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认证产品市场开拓以及解读政策精神等成员们办不了、办不好的问题,金淘镇及时组织农业、供销、林业、财政等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各项配套服务,经常性进村入户,了解社员心声,并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3.加大宣传、指导有深度
2009-2013年金淘镇进一步加强宣传,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组织各有关部门宣传学习,积极推动合作社与上级有关部门合作组织合作社成员参加省农业厅举办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讲座,聘请南安市农海局、林业局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加强与南安市农科所沟通联系。
二、主要成效
1.强化了管理规范化。通过部门整合,形成合力,全方位帮助合作社建设,以质促“量”,在杜绝产生“虚假社”“空壳社”的同时,理顺了现有合作社成员之间的关系,加强同一产业整合。
2.带动了生产集约化。金淘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是由农业、供销、科技等部门引导建立,充分引入股份合作机制,由农户自愿联合,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组建合作社,有效地把分散的农业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起来。
3.提升了经营市场化。合作社积极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形成价格统一、增加农民收入。
4.加快了农业产业化。与龙头企业联系,建立加工厂,增长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
5.促进了品牌意识化。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参加、学习、交流活动,广大合作社成员扩大限界,增长见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与相关技术人员沟通联系,加强了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提升产品质量,积极参与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
6.推进了服务社会化。合作社服务范围不断拓展,从各自为政发展到产前联合进料,产中技术服务,产后加工销售。
三、金淘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平均科技文化素质低,很多文化水平较高的年青人另谋职业或进城打工,不原意再回到农村种地。那些由地方政府督办成立的合作社很少实施民主管理,基本上以大户、政府部门或者龙头企业为主,合作社的依赖性过大,农民的主观积极性并没有发挥出来。
2.群众认识不到位,有待加强组织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自颁布实施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形式蒸蒸日上,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群众认识还不足,部分群众对一些政策法规的理解不够。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改善农民小农思想的束缚,改变个别群众办社目的和创社宗旨。
3.合作社内部运作随意性较大机制不够规范。部分合作社在管理水平上存在一些问题,民主管理意识差,虽然理事会、监事会等一些组织存在和健全,但发挥作用还不充分。部分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利益关系不紧密。
4.产品竞争力弱、缺乏技术支持。金淘镇多数专业合作社生产的一些产品存在着科技含量低、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弱的问题。一是农产品精深加工少,附加值低,降低了经济效益。二是科技投入不够,大多数专业合作社仅停留在养殖、种植、栽培等生产环节,而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等投入很少。
四、今后阶段发展思路
1.强化宣传培训规范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是根据各地产业特色,积极发动群众,加强资源整合,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民谋福。二是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学习,尤其是乡村干部,应该懂法,自觉遵守法律,也应懂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农业管理部门应当编写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教材,发给农村干部,农业科技人员学习,也可以组织愿意学的农民学习,还可以在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班、农业科技培训班上当作一项讲课容。
2.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要强化政策扶持。一是组织领导要继续加强,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扶持、协调、服务上切实加强,部门责任要落实,先行先试意识应不断强化,工作机制应不断创新,帮助解决具体问题。二是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加大金融信贷方面的协调力度。三是切实加强指导服务,农业和相关涉农部门在各项扶持和优惠政策落实的同时,在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上加大力度。
3.在合作管理、科技上下功夫,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因地制宜研究适合应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类型和产业,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尽快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导力量和主力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助推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李旭.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的影响因素: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D].沈阳农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