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健康教育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健康教育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学科渗透;心理健康;美术教育
新时期的美术教育,我们要如何去改变以往的美术教育观念、教育形式,挖掘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状态等的教育元素,最终获得“润物细无声”的最佳教育效果,值得我们去不断探索。在所有学科中,美术教育具有塑造学生健康心理、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树立正确审美价值观等的独特作用,我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的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美术教学之中。
一、美术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要想在美术教学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得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的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而美术本身就具有“教化”的功能,因此教师必须深入地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挖掘美术本身的心育内容,掌握什么东西是学生需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轻松的心境能使心脑清醒,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解力。反之,压抑的心情会使大脑受到制抑,思维混乱,学习效率大减。如果教师上课时精神焕发、情绪激昂、循循善诱就能激发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心理。一次美术课上,我提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举手的人却不多。我心里很纳闷。现在的学生都怎么了?积极性和激情都到哪去了?课后,我思索着这个问题。无意中我想起了奥运会冠军得了金牌的情形。美术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载体,从古至今的美术作品,无不体现了画家的内在思想与审美追求,无不体现画家的激情与无奈。空洞说教,会容易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而美术教育就是用图式审美的视觉体验,陶冶学生的性情,让学生跟随艺术作品的节奏感进行律动,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审美过程,让学生跟美术作品对话,在情感上跟艺术品产生共鸣。
二、美术教学过程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
教学是一种多边互动的过程。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师生关系、课堂秩序、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课堂上教师的表扬与批评、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的处理,都将对学生的情绪产生重大影响。所谓情绪:指“在人的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在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它能集中反映出学生是否对课程感兴趣。美术课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向上、自由、发展的学习空间。老师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轻松开放的学习氛围,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绪,这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美术教学过程有一个先天优势,教师可以用大量图片、视频、实物、动手演示、亦或让学生亲身体验等方式,创造出这样一个空间氛围,使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的热情,达到教育的目的,反之,课堂气氛过于紧张,呆板,充满敌对,会使学生思维混乱、迟滞,行为对抗,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因此,创造愉悦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心育的功能。然而,美术课毕竟不是心理健康课,如何才能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值得我们去探寻:
(1)教师应树立现代教学目标观。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突飞猛进,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能满足21世纪的现代学生的需求。而教师往往只注重从自己出发,向学生灌输他们的思想,没有真正的去了解现在学生的心理特征,即是用老办法教新学生,那肯定会出现所谓的“问题学生”。传统的教学是一种知识教学,强调知识传授并以学生获得知识为最终目的。如有的美术教师在上美术欣赏课时,专业素养很高,自己滔滔不绝,不顾学生的反应,这就违反了“以生为本”的教学规律,也不利于学生审美体验的培养。现代美术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现代化的教学条件让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就能欣赏到大量优秀的美术作品,学生的选择性更大,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才能从各方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能更好的在心理上进行正确的引导。课堂就为学生提供了最直接的模仿机会,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塑造作用。因此,每一次的范作,我都是在黑板上直接演示给学生看,每一次的板书,我都把字写端正。每次我都及时地把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出来,并让他们说出自己这样画的想法和原因,让那些学生也感觉自己成了别人的榜样。感受自己被别人崇拜的滋味,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记得看到过这样两句话: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个人范例对于青少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现在提倡的“教书育人”观、“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有思想政治工作和知识技能训练应达到的水平,还要有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能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全面的作用,
(2)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发掘渗透的主要内容。“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美术教材上有很多可以加以引申,并成为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如校风校纪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团结互助精神的培养,热爱祖国等等。根据我校德育“三立”课程,初一先“立归”,其中一条“穿成套校服上学”,我就结合教材中《多姿多彩的服装设计》一课,开展了《我的校服我设计》――中学生校服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有学生认为“校服呆板、没有特点,个性都得不到张扬”。我很肯定的表扬了学生想法,同时也提出了学校校服的特点和一个学生的标志,即鼓励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培养,还想学生传达了一个社会人的基本概念。我又根据学生忽略传统艺术、沉浸在美、日漫画里,我又开展了历代书法作品欣赏和中外美术经典鉴赏等。同此种种,在学生中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给学生的心理进行洗礼。
(3)精选教学内容,巧妙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我们常说:教无定法、法无常法。同样,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没有固定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教育是以一种自然而然、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实现教育目标,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教育没有捷径,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学科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如有的老师擅长运用视频资源,让学生在视听的过程中感受艺术的魅力,陶冶学生的心灵;有的老师运用优美的语言,让欣赏课不再枯燥,而是沉浸在如诗似画的想象之中等等,但不论用哪种方法,我们应该遵循是以“学生为主”的原则,不要老师自己唱“独角戏”。毕竟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教师要根据美术作为课程它的具体内容和这些内容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寻找合适的渗透点。我们反对作秀,在渗透的过程中,讲究自然、贴切,并能与整个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浑然一体,环环相扣,不做作,不生搬硬套,无中生有。其次,在具体的渗透过程中,教师还要把握好“度”。美术课跟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毕竟有质的区别,在一节课中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不宜过长,不脱离美术进行心理教育,不然就喧宾夺主,不叫学科渗透,而叫心理辅导课了。所以,在美术学科教学过程当中,要充分调动教师的教育智慧,适时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加以指引,解除学生心中的迷惑和恐惧,每一个问题行为都有一个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如果教师能运用教育智慧,就能在课堂当中游刃有余,引导学生在你的课堂里活、自由、健康的成长。
注释:
①张厚粲主编《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51页。
②张厚粲主编《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75页。
简述健康教育的方法范文2
目的 为探讨更好的健康教育方法,对骨折手术病人实施术前、术后及康复护理,促进病人的早日康复。方法 将住院的120例骨折手术病人随机分成A、B两组,A组病人采取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B组病人采取系统的健康教育方法。结果 B组病人健康教育知识掌握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χ2=10.753,P<0.01); B组病人的满意度高于A组(χ2=36.391,P<0.01)。结论 系统健康教育可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人肢体功能康复,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及满意度。
【关键词】 健康教育 骨折手术 效果观察
随着骨伤科治疗救治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骨折病人的致残率明显降低,但对于险要部位(颈椎、腰椎等)的骨折,部分病人术后仍有留下后遗症的可能,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增加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因此,做好健康教育,提高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减少术后并发症至关重要[1]。但影响健康教育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为了寻找一种能达到更好的健康教育效果,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的健康教育方法,我院对2006年2月~2008年5月对骨折手术病人120例进行了不同健康教育方法的观察研究,现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2006年2月~2008年5月骨科收治的骨折手术病人120例,随机分为A组、B组。A组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38±0.9岁,B组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龄36±1.2岁。所有病例术前均经X线照片检查确诊为骨折。两组病人在年龄、文化程度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表1 两组病人文化程度、年龄情况(略)
2.健康教育方法
A组为传统健康教育组,由床位责任护士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法,即入院教育、出院指导及住院期间的随机性教育,实施的健康教育既无时间的限制,方式内容由责任护士自定。B组为系统健康教育组,运用护理程序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即由责任护士在病人入院后第1天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健康教育的方法以床边语言教育为主,辅以示范性教育,如发放书面健康教育手册,示范教育必须包含病人及家属掌握的操作项目、功能锻炼方法等,同时要求病人或家属进行训练,直到掌握为主。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入院教育、疾病知识、特殊检查、用药前教育,术前术后教育,出院前指导(包括出院后功能锻炼的方法,并发症的预防,自我护理,辅助用具的使用及复诊时间等)、出院后随访等。
3.评价指标
①健康教育效果:于病人出院前3~5天进行评价,教育效果根据病人的学习效果和达到教育目标的的程度分为优、良、差3个等级,优为目标实现,即受教育者能复述教育内容的80%以上,能完整演示所教授的方法;良好为部分目标实现,即受教育者能复述教育内容50%~70%;差为目标未实现,即病人仅能复述50%以下的教育内容,不能演示所教授的方法。②满意度调查:采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护理质量控制中心的“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调查内容共20项,每项分值设满意为5分,较满意为4分,基本满意为2分,不满意为0分,要求病人在对应选择项打“√”,调查表当场回收进行统计,≥90分为满意,80~89分为较满意,70~79分为基本满意,<70分为不满意。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
1.A、B两组病人对健康知识掌握情况 B组病人掌握健康教育知识明显高于A组病人,优良率比较,χ2=10.753,P<0.01,见表2。表2 两组病人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比较(略) 注:与A组比较,P<0.01
2.两组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B组的满意病人数与A组的满意病人数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36.391,P<0.01),见表3。表3 两组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例(略)注:与A组比较,P<0.01
讨 论
A组病例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围绕疾病相关知识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做好病人入院、出院教育、住院期间的随机教育,主要限于病人住院期间的共性问题,缺少系统的调查评估,缺少针对个性化问题,导致健康教育实施效果不好,病人掌握的知识少,对术前术后及康复知识了解不多,易给病人带来焦虑、抑郁和悲观心理,不能充分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对护士缺乏信任感,不利于治疗及康复,从而影响对护理质量的评价。
系统健康教育注重从病人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去评估病人,把病人看成是一个“社会的人”,而不仅仅围绕疾病进行健康教育,是通过对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让病人选择自己想知道的内容,并根据自己病情提出相关问题,可做到健康教育目标由护士及病人共同制定,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内容。骨折手术病人术前术后采取系统健康教育,可以降低并发症,缩短住院日[2]。B组病例采用系统健康教育对象不仅针对病人,还针对家属,时间不局限于住院期间,还延续到出院,因为合并后遗症病人的功能锻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病人更需要有家属和社会的支持,所以,家属参与健康教育也是很重要的。B组病人出院后,护士均给予电话随访,通过护士的定期随访,家属的积极参与,可以使病人处于兴奋状态和良好情绪,神经抑制解除,出现了神经易化,神经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态,尤其对促进截瘫肢体功能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3]。由此可见,系统健康教育可以更好地实现健康教育目标,从而促进病人的康复,提高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弓玉红.21世纪护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J].护理研究,2004,18(8B):1422.
简述健康教育的方法范文3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要点速记:全民多现身。
2.简述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3.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结构。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4(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要点速记:两权一目的。
5(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要点速记:人(人才)鱼(舆论)公(公民)主(民主)促政治。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6.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要点速记:目内方育。
7.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要点速记:两传选新再创造。
8.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要点速记:严(延时价值)规范(社会性规范),塑(加速个体发展)个性(发展个性),总之要发展。
9.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要点速记:三有一训练,控制影响全面。
10.简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2)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
(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了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11.简述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外国三方面。
12.简述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要点速记:义务要延长,高等要大众,职业要统一,终身要建立。
13.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理论三方面。
14.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 能力。
要点速记:社会主义接班人,全面个性多发展。
15.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要点速记:提速(国民素质)个性创两全。
16.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17.简述活动课程论的观点.
(1)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2)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 开始。
(3)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要点速记:个人经验,打破界限。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18.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要点速记:学生、社会、学科。
19.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1)课程标准的含义。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的作用。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0.简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1)语言智力。
(2)逻辑—数学智力。
(3)视觉—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身体—动觉智力。
(6)人际智力。
(7)自知智力。
(8)自然智力。
要点速记:语(语言智力)数(逻辑—数学智力)体(身体—动觉智力)音(音乐智力)美(视觉—空间智力),一人(人际智力)两自(自知智力和自然智力)。
21.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要点速记:两独一发。
22.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要点速记:开醋(促进)放盐(研究)。
23.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要点速记:学习过人。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24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要点速记:方(学习方式)平(评价与考试制度)的关(课程管理制度)节(课程结构)有内(课程内容)功(课程功能)。
25.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 素质。
要点速记:双基 + 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26.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要点速记:建(间接经验)立(发展能力)主(学生主体)育(思想教育)。
27.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要点速记:一动机四知识。
28.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要点速记:备上作业来辅导,学生成绩差不了。
29.简述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1)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
(2)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要点速记:三备三计划。
30.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
(6)气氛热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
要点速记:明确内容;方法合理;语言热烈;板书从容。
31简述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3)分量适宜,难易适中。
(4)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5)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
(6)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7)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8)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9)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32.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和关键。
(3)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要点速记:主(主动性)抓(抓重点、难点、关键)情境(设置情境),培方法(培养思维方法)。
33.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要点速记:小联(联系实际)在乡(乡土教材)下训练运(运用知识)输技能(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
3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要点速记:依自身,依内容,依目标,依学生,依媒体。
35.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
(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36(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37(2)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①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要点速记:大养人,教主导,学集体;限独立,少动手,难个别,缺灵活。
38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特性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39简述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忆敏捷性良好的表现。
(2)记忆的持久性。
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能够把知识经验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甚至终身不忘,这就是记忆持久性良好的表现。
(3)记忆的准确性。
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它是指对于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
(4)记忆的准备性。
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要点速记:两准一敏才持久。
40.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的进程。
41.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要点速记:引观察、勤思考、扩知识、练想象、爱幻想。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42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要点速记:理解(理解材料意义)目的(明确记忆目的)精加工,组块编码重方法。
43简述如何组织复习以防止遗忘。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来进行复习的。
(2)合理分配时间。
(3)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要点速记:法(复习方法多样化)官(多种感官)及(及时复习)时(分配时间)返(反复阅读)回(试图回忆)三中(分散和集中)。
44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训练。
要点速记:环境 + 个性 + 课程。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42.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要点速记:储数量、训方法、多练习、勤思考。
43.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44.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45.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要点速记:阶(阶段特征)个(个别差异)机(积极性)缘(原型)
46.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班杜拉总结了影响学习的三类因素:环境、个体和行为。
(2)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3)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4)学习的实质是观察学习。
47.简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要点速记:材料意义 + 新旧知识 + 心向。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8(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49(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50(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51.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要点速记:创情境、控水平、用反馈、指归因。
5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要点速记:马(马斯洛需要层次)里(立志教育)奥班(班杜拉自我效能感)委(韦纳归因)。
53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
(1)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关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丰富性。
②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
③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
(2)教育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选择与安排。
①精选教材。
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③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3)教授学习方法。
要点速记:有结构,有内容,有方法,促进迁移。
54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的产生与有机体的自然需要有关,而情感的产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
(2)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而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3)情绪产生早(个体生命开始,饥饿哭闹),情感产生晚(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
(4)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5)情绪多具有外显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具有内隐性和持久性。
要点速记:需要、人类、时间、特点。
55.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 ~ 2 岁)。
(2)前运算阶段(2 ~ 7 岁)。
(3)具体运算阶段(7 ~ 11 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 ~ 16 岁)。
要点速记:感前具形。
56.简述维果斯基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心理发展观。
①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②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点对其他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内化学说
(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57简述最近发展区的含义及其教育意义。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
(2)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58.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要点速记:万能答案因素类:遗传+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 学校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59.简述具有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人的认知特点。
(1)他们对事物的直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2)他们的态度与自我知觉更加容易受周围其他人,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
(3)他们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语言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4)他们的社会敏感性强,善于社交。
60简述埃里克森社会化发展理论。
(1)婴儿期(0 ~ 1.5 岁):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 ~ 3 岁):自主感对羞怯与怀疑。
(3)学前期(3 ~ 6、7 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4)学龄期( 6 ~ 12 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5)青年期(12 ~ 18 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 ~ 30 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7)成年中期(30 ~ 60 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60 岁以后):完善感对绝望。
61简述强迫症的概念及其治疗方法。
(1)强迫症的概念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2)强迫症的治疗
①森田疗法:日本的森田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只会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因此,为了矫正强迫症状,应放弃对强迫观念做无用控制的意图,而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治疗强迫行为。
②“暴露与阻止反应”。例如,让有强迫性洗涤行为的人接触他们害怕的“脏”东西,同时坚决阻止他们想要洗涤的冲动,不允许洗涤。
62.简述理性情绪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又称合理情绪疗法。它是帮助当事人将情绪困扰理性化,从而达到辅导目标的一种心理辅导法。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创立。其主要观点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引起,而是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辅导老师可以通过暗示、说服和质疑等方法,来改变学生的非理性的信念,从而恢复和建立理性的思考方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63.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64.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
②社会风气。
③同伴群体。
④学校教育。
(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
②态度定势。
③道德认识。
65.简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要点速记:服榜样、约奖励、价辨析。
66.简述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道德阶段(2 ~ 5 岁)。
(2)权威阶段(5 ~ 8 岁)。
(3)可逆性阶段(9 ~ 11 岁)。
(4)公正阶段(11 岁以后)。
67.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10 岁以下):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10 ~ 20 岁):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20 岁以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要点速记:三水平、六阶段
68.简述知行统一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要点速记:强道德、加实践、持统一、律自己。
69.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要点速记:一教(教学)、二班(班会+班主任工作)、三活(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70.简述如何运用道德修养法。
(1)在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2)在肯定学生自我教育意愿和能力的基础上,班主任要启发、帮助学生制订自我教育计划,使学生明确自我努力的方向。
(3)班主任要注意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机会。
71.简述如何运用说服教育法。
(1)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内容真实、可信。
(3)态度真诚、热情。
(4)善于捕捉说理时机,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增强教育效果。
72.简述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3)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点速记:生(研究学生)目标,导(领导核心)关系。
73.简述班集体的发展过程。
(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
(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
(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74.简述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
(2)有力的领导集体。
(3)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75.简述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
(1)常规管理。
(2)平行管理。
(3)民主管理。
(4)目标管理。
76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所谓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
(2)集体促成的纪律
所谓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
(3)任务促成的纪律
所谓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这类纪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4)自我促成的纪律
简单说就是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
77.简述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4)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78.简述如何对后进生进行教育。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79.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
(1)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
(2)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
(3)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80.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81.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简述健康教育的方法范文4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确保中职德育工作有效性
在中职开展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工作应该注重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从而确保中职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尽管许多教师都是师范学校毕业,但是一些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缺少明确认识,对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认识不够深刻,难以把心理健康教育技巧应用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从而导致难以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中职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聘请相关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能够科学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同时,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使教师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项学生工作中,切实提高德育教育工作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在学科教育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广泛性
在中职学校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在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向学生的生活以及学科学习进行渗透,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提高中职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各科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德育素质形成的重要场所,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同时,各种教育活动包含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所以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切实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教师应该结合中职生的特点,关注和关心学生,使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在教学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问题的讨论和研究过程中,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有效提高德育素质。
三、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
在中职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外,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切实保证中职生德育工作教学的效率,提高中职生的德育综合素质。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从而有效结合知识和情感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时效性,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
四、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开展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中职生德育工作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效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有效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新颖的科技产品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科技产品的吸引下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开展学习,提高学习有效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可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效率。
五、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提高德育工作时效性
在心理健康教育评价过程中,为了有效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教师应该注重完善评价的体系,创新评价方法,保持学生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和自评活动,从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通过借助现代新技术,如QQ群和微信群等平台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效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更加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德育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上所述,在中职生德育工作中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充分体现德育工作有效性。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德育工作实践中,有效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措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各个学科中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渗透教育。组织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使学生能够受到更好的感染和熏陶,收到很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作者:王振峰 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物资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姚中进.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实效性调查分析与改革建议[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3
简述健康教育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应用
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现代化教育理念的不断升级而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学生心理层面的干预与调整,可以有效改善学生不良心理问题,提升学习效率与优化师生、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状态,促进学生对自身与社会有更为积极健康的认识,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当下小学班级管理中常见的学生心理问题
(一)缺乏自我控制力
小学生相较于其他年龄阶段人群而言,其自控能力相对更弱,这种情况与学生自身智力与生理发育尚未成熟,社会经验缺乏有密切联系。该年龄段的学生在意识层面上还缺乏完善健全的逻辑思维能力,无法有效的对自身的表达与行为进行有效的管控,自身在心理调控上也缺乏应有的理性状态,更多情况下会受到感性认识与模仿他人来展开自身的外在行为表现,没有自主性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容易受到他人影响与干扰,性格冲动缺乏冷静,不能很好的管理自身的情绪与行为。在学校生活中,学生在与老师与同学的日常交往中会不可避免产生的矛盾与摩擦,甚至会引发相关心理问题,例如情绪躁动、孤独、孤僻等,如果不能有效的干预纠正,甚至因此形成不利于学生日后生活发展的负面心理问题。
(二)心理承受日益增大的学习压力
在当下的小学教育中,家属与社会对小学生学习附加了较多的压力。学校教育在试图展开减负性教学,但是家属会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安排更多的学习内容,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学习压力,甚至因此而出现焦虑、厌学、躁动、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压力过大会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同时也会导致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出现。面对较大的学习压力,小学生自身在心理层面上难以有效承受,缺乏较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应对学习任务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进而导致不良的心理问题。
(三)缺乏对自我的合理认识
小学生在自我认识上缺乏理性全面的把控能力,更多的情况下是在模仿他人来形成自身的意识形态。对于自我的认识缺乏客观理性的评价与自我督促管理,甚至引发自卑、自负、孤僻与小团体意识,如果不能有效的干预纠正,会形成不良的心理状态。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小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有效的提升学习效率,构建和谐的师生与同学人际交往关系,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今后性格的形成做好基础构建,能够有效的避开心理误区,促进学生整体心理与生理的健康发展。对于教师而言,可以有效的提升班级管理效率,避免不良的班级恶性事件,减少学生与师生间的不良摩擦,有效的做好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小学班级管理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注重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引导
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要充分的掌握学生心理特点情况,而后针对具体情况做对应的心理引导。心理健康教育一般通过语言、行为等方式做有效的示范与引导,要了解学生认知水平能力,投其所好的运用趣味生动的方式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家庭状况、不同学习状态的学生,要采用针对性的心理引导处理办法,对于心理问题要有充分的预见性,能够及时将不良问题抑制在萌芽状态。对于心理偏差问题较为突出的学生,要做好重点性的关注,尽可能的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有效的避免不良心理问题的滋生。
(二)提供心理健康辅导渠道
要积极的展开心理健康辅导的实用性渠道,例如可以展开定期的心理辅导性的主题班会,依据班级突出的心理问题做合理主题讨论,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表达自己与发泄压力,同时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做出专业性的心理引导。也可以积极展开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问题,让班级学生干部做好对应的学生心理为状态反馈工作,而后由教师做一对一性的心理沟通,或者由教师与家属做对应网络社交平台沟通或者面对面沟通,让家属配合教师展开相关工作。要积极的开展班级娱乐活动,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和谐的人际交往乐趣与愉悦的生活学习环境,减轻心理压力,有效融入到集体生活与他人交往中。
(三)多样性体验性心理成长活动
可以依据不同学生情况做一定体验性的心理成长活动,例如每天安排一名学生做值日生,让值日生学生体验班级管理与各项事务的操作,有效的融入与他人的人际交往沟通中,让每个学生能够有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机会,同时体会他人的难处,能够达到学生之间的互相体谅。不仅仅可以让值日生做每天的轮换,其他班级干部也可以定期做轮换,让学生有更多的生活体验,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状态的培养。不同的体验可以让学生做好日记的记录,学会文字表达也是培养良好心理状态的有效途径,通过书写可以有效的排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鼓励学生将自身的心理想法有效的表达处理,这样才能有效释放压力,同时也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实际心理状态与生活状态,从而提供更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式。结语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在一定规划、方法下开展,要对日常学校生活做一定的渗透性心理教育工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而培养心理更为健全的学生。
作者:马正昌 单位:原州区中河乡中河小学
参考文献:
[1]曲坤.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11.
简述健康教育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核心价值观;辅导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步入新时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环境更加多元,竞争愈加激烈。在这样一个历史和现实、国际与国内带来更多新的机遇和挑战的视域下,青年大学生群体将会面临思想、情感、生活、就业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因此,如何让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成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主观压力
大学生当初在高中阶段多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应试教育”的束缚、家长的全方位保护、生活经历的相对单一,容易使其性格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偏差。进入大学校园,人际交往成为较之先前单一生活的一个重要变化,而人际关系作为人的基本社会需求会直接影响自我的实现与肯定,自我优越感的消失和人际关系的疏离,容易导致大学生缺乏社会安全感,继而产生来自主体内部的压力。
2.客观压力
客观压力主要来源于日常学习、生活适应和就业与自我发展等方面。一方面,大学时期的学习方式多是自我约束型学习方式,从课程的广度转变为课程的深度,从记忆性学习模式转变为实践性学习模式,大学生的自律能力将决定其在校成绩,继而会造成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就业压力是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压力,随着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很多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慌、烦躁心理。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路径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是高校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途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以此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首先,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成长成才的新理念、新观点和新思想,让大学生在人生启航的起锚阶段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使他们“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其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促进青年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之下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是建立在个人对自我和环境客观认识之上的个人认知与行为、个体与群体、自我与社会的和谐状态。青年大学生是最容易被塑造的群体,处在信息纷繁复杂的互联网时代更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便理性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而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应对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另外,大学生思想层面和心理层面的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有时甚至很难界定。例如,感情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若未及时疏导则很有可能演变为道德问题。这就使得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要通过“阳光式渗透与宣传”,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继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心理。
2.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引导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高校要转变工作思路,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的引导作用。首先,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力量。国家先后颁布一系列法规,为建设一支数量庞大的辅导员队伍提供政策支持。高校要不断提高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增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力量。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咨询服务)来看,辅导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学习辅导、生活辅导以及生涯指导。要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时、便捷地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感受大学生的生活与情感,并依托人文情怀和人格魅力,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情感方面的困惑,形成思想上的互动交流。其次,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常态。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辅导员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帮助大学生尽可能地减少负面情绪的连锁反应,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常态化的教育模式,辅导员要根据“预防—矫正—强化”三个阶段的特点,将以往“矫正为主”转变为“预防与矫正相结合”。要在互信、沟通的基础上,尽早、全面发现问题苗头,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做到“防范”和“引导”并行。
3.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
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尚未形成体系,课程较为分散,模式比较单一,难以满足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个体为本、以学生整体为本、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本”。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实现适应性发展、潜能性发展、连续性发展和协调性发展的统一的重要实践途径,就是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紧紧围绕大学生这一核心展开,认识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大学生充分参与课程教学活动,在平等的状态下探索与求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2)将调适性内容与发展性内容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即调适性内容与发展性内容。调适性内容主要侧重“矫正”,通过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对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进行治疗,帮助其矫正心理障碍。发展性内容主要侧重“发展”,更加关注广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对大学生遇到的人生难题施以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构建强大的心理防线,设计人生发展的远大目标,预防心理疾患的萌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在“发展”的背景下开展“矫治”,结合调适性与发展性基本内容,加快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创新体系。(3)打造多元化学习平台,优化教育方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突破课堂教学的单一形式,为大学生打造多元化的学习平台,特别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移动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将协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有机融合,注重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要以“人”为主题,摒弃“教师传授”的说课方式,强化大学生的参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内视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必修、选修、探究、实践等多种形式,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引导大学生进行系统化学习。
三、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多方合力,协同作业,并且应当立足新时代大力推进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创新,满足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要不断探索实践,注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引导作用,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持续稳定开展,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段善君.发挥价值导向功能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6(04).
[2]蔡亚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浅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2).
[3]张丽,蔺子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20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