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范文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美育;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美育是非常关键的,倘若缺少了美育,那么教育就是不完全的。尤其是在义务教育时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显得更加重要,语文教材体现了美学家所探究的所有美,因而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怎样更加有效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呢?
一、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美,让学生从教材当中找出美段、美句、美词、美字,然后让学生仔细地品位美在何处。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比如,对于《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文章的内容是比较平淡的,然而在这篇课文当中体现了少年时期珍贵的友谊,学生通过文章当中环境的描写和人物的对话,会感受到友情的美。再比如,《散步》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优美的环境,以及散步的场景,使学生体会到了自然界的美。
二、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的课文是直接描写各种各样的美的,但一些课文是通过写丑来衬托美的。这些课文一般通过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来塑造人物特征,目的是为了批判和否定丑陋的事物,肯定和追求真正的美,从而让人们在审美的过程中产生愉悦感。因此,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更加深入地对课文进行理解,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比如,在《孔乙己》这篇课文当中,孔乙己穿着又破又脏的长衫,胡子乱蓬蓬的,脸色是青白的,在皱纹里有一些伤痕,这会使学生感觉到孔乙己是一个很丑陋的人。而对于丁举人,他的穿着打扮和家庭条件都要比孔乙己好很多,从这些外在的东西来看他不是一个丑陋的人,然而,他却狠打没有地位和权势的孔乙己,并且把他的腿打折了,这充分体现了丁举人的灵魂是丑陋的。而孔乙己虽然没有美丽的外表,可是他的品行是好的,他从不拖欠酒店的钱,有时候没现钱也能够很快地还清。教师通过让学生体会这种丑和美的对比,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
三、指导学生在鉴赏当中体会文章的艺术美
文学作品的审美主要有喜剧性、悲剧性、优美和崇高等,产生美感需要以一定的心理和生理作为基础,欣赏美感既有表层的,也有深层次的。艺术的核心功能就是审美,而鉴赏艺术的过程也是阶段性的,一定要在不同的阶段悟、品、观,以便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这需要多花一些时间去鉴赏。比如,对于《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作者一直压着悲痛与焦虑的心情,当作者看到紫藤萝花盛开的时候,以物释怀,本来悲痛与焦虑的心情变得宁静起来,他体会到了永恒的生命。这篇课文在很多地方运用了通感、对比、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现出了花的生机勃勃,赞美生命是美好与顽强的。那“香气”与“浅紫色的”等通感写作手法的运用,把花的味和色统一起来;“那笑着嚷着的,我要开花,我要开花”的拟人写作手法,描绘出了花的繁盛与活泼;“一串挨着一串……好不活泼热闹”的比喻写作手法,描绘出了花的繁稠。然而,这些都只是表层上的美,通过跟作者曾经有过的一株紫藤萝进行比较,作者感受了生命是无止境的。而这都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鉴赏当中体会到这种艺术美。
四、在教学中借助音乐和美术,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常来讲,音乐与美术能够使人很好地体会到美。音乐的旋律能够给人以美的愉悦感,可以说,音乐是美的精灵。而美术是一种美的艺术,是美的升华和凝练。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借助音乐与美术对学生进一步实施美育,教师可以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实施给图配文、为诗画图、配乐朗读等,使音乐美、美术美和文章美能够结合起来。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春》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在播放配乐朗读的过程中展现相关的画面,为学生营造一种审美的意境,以激发学生去体会与追求美。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诗情画意美,而且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春草的蓬勃之美(在春草图当中)、春风的亲切之美(在春风图当中)、春雨的明净之美(在春雨图当中),以及春天为孩子带来的美(在迎春图当中)。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把图画样式、音乐旋律和文章统一起来,教师再进行更加深入地指导和讲解,就能够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春天的美。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实施美育,不但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修养,而且能够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应用一切形式和方法对学生实施美育,使语文教学和美育真正地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姚敬义.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J].21世纪中学生作文:初中教师适用,2009(12).
[2]裴旭东.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品味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范文2
一、指导学生"赏美",欣赏艺术美
1.语言美。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可见,精美的语言多么重要。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语言都朴实清新,精美生动,读来令人陶醉其中,余味无穷。发掘文中的语言美还要关注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因为这也是使文章语言更见活力、情趣盎然的重要因素。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就运用了许多精彩动人的修辞手法,他笔下淡淡的月光、田田的荷叶、脉脉的流水、袅娜的荷花、漂浮的轻雾,笔墨不多,而光、影、声、色俱在眼前,绘出了一幅空灵的荷塘月色图。可见,只要充分发掘文中的语言美,就能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音乐美。法国杰出的文学家雨果曾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柏拉图也曾说过:灵魂应该用音乐进行教育。音乐,被人们称之为心灵的语言!,就是因为音乐更容易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利用音乐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能够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他们的性情,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促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3.绘画美。语文文本中充满了诗情画意,常常引起我们美的遐思。孙犁的荷花淀在开头部分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优美动人的月夜荷香图;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生动、细腻地描绘了雨中泰山别具一格的自然风光;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冬天之美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勃勃生机与活力、有着缤纷迷人色彩的乡村冬天之美!把美的内容溶入到语文教学中,把学生引进美的境界中去,让他们张开理想之帆,驰骋在美的海洋之中,去发现美、创造美。因为惟有审美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
二、引导学生"辨丑",鉴赏形象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美是在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在抽象的思想。"美和形象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形象就谈不上美和美感,如窦娥冤中窦娥等悲剧人物形象,由于完善地表现人类灵魂的伟大,从而在我们内心激起一种温情的赞赏,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喜悦,我们的勇气得到鼓舞,我们的灵魂受到深深的感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她的勇气震撼了世界《巴黎圣母院》那个外貌奇丑的打钟人,由于他的心灵洁白无暇,他的形象在人的心目中却永远是美的。
但是,是否文学作品中的丑角就没有欣赏的价值,就不美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她的外表是恍若神妃仙子,但内心歹毒,阴险狡猾!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无恶不作,有谁说她美呢?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等喜剧人物形象会让读者怒目痛斥,说不出他们形象的美,然而,尽管他们是丑恶的!但在艺术美中也可以转化为肯定性的审美价值!正如果戈里说的"难道对卑鄙的人入木三分的刻画,不也就在描绘诚实的人的形象吗,在一个天才的手中,一切都可以成为达到美的工具!如果只要善于驾驭服务于美的高尚思想的话。"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评鉴文章中的形象,特别是人物形象,体会他们的形象美,领悟作者美的艺术手法,就能启迪学生美好的心灵,使之受到美的教育。
三、带领学生"入境",体验情感美
美育是心灵的体操,美的典型具有榜样的力量和诱导的魅力。艺术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优美的文学作品包含着浓烈的审美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力求创造传情的感染气氛陶冶学生,让作品所展示的真实、感人的形象去打开他们心灵的大门,在沁人心腑的美的熏染中感化学生,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如围绕爱国主义的旋律谱写的不少感人肺腑的赞歌,就是极好的教学范文。我国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不少诗文,慷慨悲壮,充满抗战的激情。他的《"指南录"后序》追叙了作者在国家危急关头,出身抗敌,舌战群魔的英雄气概,以及逃归中备受艰辛,九死一生的顽强斗志,深厚的爱国激情贯穿全篇。例如课文中的第四段按时间顺序历数十八次自以当死竟不死的"非人世所堪",一连串排比句语气紧迫,真切地概括了一个接着一个"层见错出"的危恶境界。这十八个镜头淋漓尽致地显示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坚贞不屈的斗争意志和无所畏惧的牺牲精神。读罢这篇《后序》,再齐声背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真是回肠荡气,不禁掩卷长叹,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从而达到了净化心灵、纯正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的目的。
四、指导学生"悟神",领略意蕴美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美学教育;实践;分析
美育的目的在于启迪情感,重塑灵魂。美育同语文教学关系深远,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让学生在阅读美文,放飞心扉时也能接受熏陶,升华思想与心灵,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以教师情感带动学生情感
教师始终是初中课堂主导力量,缺少教师的带领,学生将陷入无序状态。教学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也要开展鼓舞、唤醒、激励教育。李吉林认为,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之下产生出行之有效的情感。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是对“传授”美感的直接否定,因为美感是由感悟而来的。但是,初中生对美是比较模糊的,这就需要教师唤醒、激励、指导。比如,教师可通过轻快、深沉、激昂的语气领读;也可对情感丰富的段落反复朗读,让学生听在耳中,记在心中,感在美中;教师也可以问促读的方式引领学生发现美、辨认美,如询问句子美在何处,激发同学的想象力。
二、再现文中画面,直接认识美
受到多种因素限制,即使文中描写的情景美不胜收,学生也只可能从仅有的几张插图中发现美。比如,济南的冬天、钱塘湖、月亮上的足迹等,课文描写丰富有趣,让学生“垂涎欲滴”,但只能望梅止渴。如果教师没有能力带领学生实地参观,那么通过多媒体播放影音资料还是对陶冶学生情操有帮助的。例如,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老舍对济南的冬天真是赞不绝口,夸其为“宝地”,是“理想的境界”,但只见文,不见图,学生是很难有直接体会的。为此,利用多媒体,播放济南小雪时的雪景,济南的街道以及其水、草、天空,让学生在阅读文字时,也观察录像,及时对比,切实感受作者爱生活、爱上水的情怀。
美的欣赏首先来源于视觉感应。脱离了课本,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多从现实环境中发现美,如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阳光下欲滴沾露的落英,树丛中自我陶醉的麻雀,公交车上让座的人群,烈日下吸着尾气指挥交通的警察等,都是体现出了美。
三、揣摩言行,发现形象美
美,不仅是稍纵即逝的虹霓,也是拥有崇高情怀的劳动者。语文教材中不乏对优秀人物的歌颂,如邓稼先、愚公、于勒、闻一多、列夫・托尔斯坦、藤野先生、等,这些人物融合了古典道德情怀,对社会、亲人、科学都有崇高的追求,在一言一行中,深刻烙下了孜孜不倦的责任感。教师可通过寻找思想根源、剖析性格特点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入了解伟大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学习、践行高尚情操。
四、从实践中创造美
美从创造中得来。客观世界的变化带动美的变化,审美能力受到生活经验、知识的制约。语文教学不能死磕教材,还要让学生抬起头来,进入社会,用自身的行动创造、践行美,这才可能培养高适应性的社会人才。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可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扩充知识。例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对思维创新进行了论述,认为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原有限制,大胆假设,勇于创造。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选取文中最后一段的某个观点,并适当衍生,寻找实例支持论证。第二,参考教学大纲,丰富课后活动。例如,演课本剧、讲故事、创办黑板报、参观访问等,都对学生能力有促进作用。在《秋天》课程教学完毕之后,教师不妨要求学生“找秋天”,让他们通过照片、文字以及捡果子或树叶等形式来讲述他们心目中的秋天,陶冶情操。第三,鉴赏美。美具有隐含性、模糊性,需要去发现,也需要鉴别。当前中国社会,各种价值观涌入,传统道德兵临危机,为美育带来挑战。例如,公共场合理直气壮地吸烟,是否就代表了英勇无惧;旅游景点乱刻画是否意味着爱或其他行为的“深刻”;“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而人不为己,是否就不能生存;身穿名牌是否就意味着高贵?这些现象都需要教师苦口婆心教育,循循善诱,让学生鉴别美。
五、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与语文学科自身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否切实开展,还需要教师殷切关怀,废寝忘食。美育,即启迪学生情感,塑造学生灵魂的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词句欣赏、课后练习中,渗透美育,让学生品味语言美的同时,也体验情感美。本文从四个方面浅析了美育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认为美育、语文教学间的结合,不仅可以传授知识,还能带动、激励情感,丰富学生心灵,具有双重积极作用。当然,教学方式丰富多样,各教师完全可以发挥创造性,选择适合美育的方式,用以培养高素质学生。
参考文献:
[1]王贺玲.初中语文课本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3(12):76-81.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范文4
一、领悟文本内涵,感知蕴含的内在美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艺鉴赏要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透过语言文字,感知所描写事物的表象,以便转化为初步的审美知觉。文学作品是作家的创造,他们按照人的规律来塑造人的形象,选择那些美好的事物来塑造美的形象,反映美的生活。
例如:我们在教学冰心的《小橘灯》时,可以通过抓住课文中描写小姑娘语言和动作的语句,如“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通过对其中两个“好”字的感悟,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想象,使小橘灯的象征意义更加清晰,学生对小姑娘那种镇定、勇敢、乐观精神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其崇高的“心灵美”也就自然地呈现在眼前。
二、体验生活中的情感,感悟潜在的朴实美
感悟美是人对审美对象的本质进行理性把握的审美能力,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审美心理活动。自古以来,那些千古流传的佳作之所以长久不衰,就是因为它们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和生命,饱含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架起一座沟通作者和读者之间情感的桥梁,引导学生理解美。
“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使一个“情”字贯穿始终。而要使学生入情,只有先动情于已,而后才会“辞发”。
三、插上想象的翅膀,创造生活中的时空美
其实所谓想象,是把记忆表象经过加工改进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人的想象力神通广大,它可以“思接千秋,视通万里”。
在教学《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联想到有关春的名句,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通过联想,则更能体会诗中创造之美。
想象作为形象思维的一种方式,不但依赖于过去的感知和记忆表象,同时还需要抽象思维的参与。如看到太阳,就看到了希望,看到绿叶,就充满了信心,看到干柴烈火的燃烧,可感受到男女之间炽热的感情,看到小草绿了,可感受到春的到来,感受到春风拂面、百花盛开,从而让抽象的美得以升华。
四、通过比较与甄别,欣赏文本中的意境美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通过比较来欣赏文本中所表达的意境。没有比较就没有美。比较是人们在认识、鉴别事物中获得新知的一种方法。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运用比较最能显示事物的形象意境美。而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把握住这一点,则必会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如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春意盎然的百草园,应该是童年向往的乐园,将其与三味书屋的死气沉沉、枯燥乏味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使学生在这种形象化的对照中体味到了文章的意蕴。同时在教学中,还应启发学生学会将精湛词语与和其相近的词语进行比较,仔细品味它们在一定的语境中的意义、范围、程度、色彩、情味等方面的细微差别,体会作者推敲的艺术匠心,这时增强教学的艺术美极为重要。
我们还可以利用典故,如贾岛“僧敲月下门”的故事,王安石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斟酌,让学生在学习中加以注意,体会其不同点,想象其意境。同时,也可以把两首内容相似的诗从各方面如感情、风格等进行比较,从而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准确理解美育内涵,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倡导语文审美教育,并不排除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是因为没有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打基础,那么对语文课文进行美的感受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处理好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和进行语文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创造性的素质。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学教育;有效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5-070-1
众所周知,通过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在语文的园林中漫步,我们随处可以观赏到“美”的鲜花。如果我们能从美学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美”,欣赏这些“美”,创造这些“美”,对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有很大的帮助。因此,笔者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谈几点认识。
一、在对比中观察 “美”
“对比”是一种常见的美学技法,在艺术创作中,作者常常凭借黑白、明暗、深浅、高低、悲喜、美丑、善恶、动静以及贫富的对比来表现艺术的美。
例如,在《岳阳楼记》中,有两段景物的描写,就是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行;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这一明一暗,一悲一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有利地表现了“迁客骚人”或悲或喜、因己而悲、因物而喜的心境。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心境,与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古仁人的形象更加高大,更加完美,学生从中理解了古仁人的宽阔胸怀和高尚的思想境界。学习这篇文章,学生最早记住的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对比句子。这不能不说是对比美的功劳。因为两种形象,一高一低,一明一暗,一强一弱,给学生的震动太大了,印象太深了。学生不仅理解了他们,更重要的是学习了他们的精神。另外,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景色之所以受到那么多人的赞赏,原因就在于他用对比的手法把洞庭湖的秋天之色与洞庭湖的春天之景对比起来写,阴与晴,昼与夜,动与静,使人产生美的感受。这就是对比美的艺术效果。
我们平时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既感受美,也接触丑。这是因为作者笔下有鲜花,也有荆棘;既描绘明媚的春天,也描绘严酷的冬天;既塑造各具特征和风采的美的形象,也塑造形形的其他形象的缘故。
二、在联想中欣赏“美”
联想是人的大脑的一种奇异功能,它是具有广阔内容的心理活动范畴。联想的作用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某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觉形象化。
都德在《最后一课》中运用联想,不仅给读者上了一堂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课,也给读者上了一堂很好的美学课。小弗郎士把课桌上的圆体字帖“阿尔萨斯”,联想成“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教室里的人们正在认真专心地画杠子,小弗郎士联想到“好像那也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小弗郎士联想到:“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作者借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变化,借孩子之口,运用联想,讽刺了敌人,对破坏祖国和平的敌人表示了无比的愤慨,抒发了对和平生活、对祖国的珍爱和眷恋。作者尤其是在对小弗郎士的感觉、对韩麦尔先生的联想上描写得极为深刻。“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里先生的形象是由小弗郎士的实体幻觉出来的,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染了他,激励了他,教育了他。他从心里佩服韩麦尔先生,崇敬韩麦尔先生,热爱韩麦尔先生,所以他觉得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作者借助联想的手法,把韩麦尔先生的品格形象化了。有哪位读者读到这里不为之感动呢! 这样的联想使思想意义更加深刻,感情更加充沛,联想更具有了美学上的意义。这就是美学上联想的效应。
三、在学习中创造“美”
学生是审美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而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的审美个性是有差异的。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也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如何使每一个学生的审美个性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是有效实施语文审美教育的关键。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范文6
摘 要: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应紧扣作品的关键词句,让学生充分体味语言美;结合课文创设情境,深入文本感受意境美;联系现实生活挖掘形象美,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在使学生学好和规范运用好语言知识的同时,更要突出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鉴赏,以汲取其精华,在审美的意识、情趣和能力上有所加强、提高并突破,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健全完美的人格。因此,语文教学应重视审美教育,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感知能力不断提高,实现学好语文知识和达到美育目标双赢。
一、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
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作品,语言准确、形象、鲜活,甚至充满诗情画意,有较强的感染力。因此品味文学作品只有紧扣“语言”而字斟句酌,反复玩味,才能悟透文章之旨趣。
(一)利用词语品语言
字斟句酌是表达的需要,也是理解的需要。鉴赏作品的语言,品评词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尤其是表现力极强的动词和形容词。譬如鲁迅小说《故乡》中描写到:“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教学时,我让学生思考品味:作者在“萧索的荒村”前用了一个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横”字,为什么不像一般情况下写成“有”而非用“横”字呢?学生经过比较、揣摩,悟出一个“横”字突出了萧索荒村的颓败、破落和毫无生气,低矮的茅草房给人的印象好像倦卧的病人在横躺着,既含蓄贴切,又给人以联想。
(二)利用句子品味语言
句子是文学作品表情达意的基本单位。句与句之间要连贯,句子的前后要照应,这样才会清楚流畅。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中。对“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顺序能否颠倒这一问题,有的学生说:“不可以,这三句是按颜色的深浅来排列的。”这显然没有“品到位”,于是引导学生再读文前第一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学生顿悟,将句序颠倒后,与前文便不照应。可见,随便改动句序也会影响文章的表意。
(三)利用语段品语言
利用语段品语言,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也是能力层次最高的训练之一,是十分必要的。小说可选精彩的对话;散文宜选有意蕴的语段;议论文可选说理严密的语段;记叙文可选描写生动传神的语段等,均可利用于品味。
二、深入文本感受意境美
教材作为学生接触到的第一手的文本资料。深悟课本蕴含的巨大美育源泉,让学生的心灵畅游在优雅的审美氛围中,开启他们智慧和灵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神圣的职责。山水佳作描绘了大量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表现了祖国绵绣山河的如诗如画,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领略自然美要让学生入文、入景。只有入景,才能感受到自然的美,受到自然的熏陶。如教学《三峡》,要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朗读想像,感受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再如鉴赏郑振铎的《海燕》一文中“家l飞燕”与“海上飞燕”两幅画面,可深感其景其情之美。教学中引导学生着眼于景物的特征、行文的方法等去阅读、去理解、去想像,不难获得美的“景物”。作者由见到海上的小燕子联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一实一虚,形成两幅明丽、灵动的画面,进而获得美的“情”――作者的“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乡愁”,即海外游子对祖国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最终体味到课文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写人佳作中崇高的、优美的、天真活泼的人格美,往往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陶然其间的享受。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入文、入情,从课文具体内容出发,借助艺术形象来唤起学生的美感。
三、联系现实生活挖掘形象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的,它又以形象影响读者的整个精神世界。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后,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它包括对审美对象真善美的识别,对审美客体逐渐加深理解,并能给予审美评价,得到新的领悟。在分析课文时,教师要注意挖掘作品的形象美。可见任何有成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挖掘和利用,对学生的审美情趣的提高也不例外。如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文时,学生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作者的“惊喜之情”难以体会。于是,我用语言这样诱发:”在经历了漫长难捱的寒冬后,春天不知不觉地来临啦,一天清晨,当你醒来推开窗户,或走到户外,突然之间,你发现河水欢唱了,小鸟枝头闹了,梨树发芽了,这时,你的心情会怎样呢?”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说:“哇!春天来了!”我顺势追问:“你此时的感情会怎样?”大部分同学都能说出“惊喜”“喜悦”等词语。通过这样诱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设想,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怀。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欣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