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范文1
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增长极理论以地区内不均衡发展为基础主张,提出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区位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或产业带动,主张选择这些地区或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和其它产业发展。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主要表现为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极点聚集;扩散效应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向转移。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
增长极体系有三个层面:①先导产业增长;②产业综合体与增长;③增长极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增长。在此理论框架下,经济增长被认为是一个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依次递进,有机联系的系统。增长极理论主张通过政府的作用来集中投资,加快若干条件较好的区域或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周边地区或其它产业发展。这一理论的实际操作性较强。
二、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经济发展现状
2004年10月,第三届川滇藏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协调会在成都召开,川滇藏三省区在会上就发表了携手打造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合作宣言,旨在将香格里拉打造成世界级的旅游品牌。“香格里拉”包含了四川、云南、的大部分旅游区,三省区目前正在建立香格里拉旅游环线。川、滇、藏三省区将在各自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与环境保护、旅游资源开发、编制区域发展规划方面的联合与协作不断加强的情况下,重点将实施对旅游区范围进行总体规划等问题,并对“香格里拉”区域内的旅游区功能、基础资源、生态环境、产业选择等问题进行科学论证。选择重点地区先期发展特色旅游,联合推荐促销精品旅游线路,带动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
据悉,2002年云南省旅游部门率先抛出“橄榄枝”,欢迎四川、等省区联手合作保护和开发香格里拉,四川省目前已率先投资49.3亿元打造川滇两省内交界处的旅游景区,并制定了一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则通过去年国际旅游交易会期间与云南在“茶马古道”的开发上进行了尝试,出台了“大香格里拉”计划。区域联合开发香格里拉的框架已经形成。2001年,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香格里拉县成了滇川藏三省区“大香格里拉”品牌的核心。巨大的品牌价值,不仅催热了当地的旅游产业,还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各种产业的发展,香格里拉旅游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数据显示,去年香格里拉县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31万人次,较上年增长58%,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20.3亿元。而迪庆州接待游客数量5年内从几十万猛增至200多万人次。香格里拉县去年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达8.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7.5%,占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4.3%。
三、结合增长极理论分析旅游业对“大香格里拉”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拉伸旅游产业链,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发挥其产业集聚效应。旅游业是关联度很高、带动性很强的朝阳产业,任何单独的旅游企业或者单独的景区都不能提供完整的旅游产品,旅游产业是由一连串横向联系的企业构成的产业链,能为旅游者提供从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到全套景点组合。发展旅游业需要有良好的环境基础条件,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配套、齐全。旅游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大香格里拉”区域内公共设施服务业、娱乐服务业、旅馆业、餐饮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等的发展。近一年来,自治区在“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境内,投入了6000多万元,对昌都强巴林寺旅游基础工程、八宿县然乌湖旅游景区等风景区进行的重点建设,扩大旅游服务设施总量,形成功能齐备、运作有序、服务规范的现代旅游服务体系。云南省在“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云南境内,投资500多万元,兴建了香格里拉县噶丹松赞林寺旅游服务站、小中甸扎文化生态苑安、德钦县佛山乡老西集镇市政容貌以及德钦县弦子节庆广场;昌都地区评审了2家三星级的宾馆、1家二星级的宾馆和8家旅游定点宾馆饭店,创办了地方性旅游文化娱乐公司,在旅游区开展地方民俗表演等传统文化娱乐节目,促进旅游企业规范化、科学化、多元化的经营体系的建立。
(2)创造就业岗位,缓解了就业压力,加速人才的培养。目前,三省区已开通了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互联网旅游信息服务,以“香格里拉”命名的旅游服务网站就有10多个,大大方便了广大旅游者。一年来,三省区相互协作,加强了旅游人才的交流,自去年5月以来,四川省旅游局为自治区培训了100名导游,为昌都地区培训了民族旅游管理人才10名。同时,旅游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随着外来旅游人员的增多,丰富了当地的知识文化,带来先进的技术理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人民的文化素质。
(3)带动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吸引外来投资,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旅游业具有特殊的低重心启动作用和明显的关联带动功能,尤其适合于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薄弱、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突出的西部地区。在对外开放中,旅游业还是一个有助于改善投资环境、“让世界了解本地,让本地走向世界”的“先导产业”,是吸引境外人士来本地的主渠道,也是吸引外商从事经贸活动的重要媒介。大香格里拉区域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与经济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性,决定了旅游业不仅应当是该区域的第一大主导产业,而且在带动本区域对外开放和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交流方面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因此,大香格里拉区域以旅游业的发展方式来带动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是本区域应该走的最有效的途径。按照增长极理论由点带面,由局部带动整体的原则,在打通香格里拉旅游小循环的基础上,尽快把分布在川滇藏各个区位的高品位旅游资源串通起来,构建大香格里拉的旅游大循环,以形成对外旅游的竞争力。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走生态旅游之路,是大香格里拉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积极培育旅游业为重要经济增长点,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殿廷.区域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马勇,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曾德超.增长极理论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2).
[4]第二届川滇藏“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协调会会议文件.2003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范文2
【关键词】金融发展 区域经济 经济增长
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已为现代经济发展史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所证明,而且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为区域金融理论的核心研究内容,无论是在研究方法上还是在研究视角上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和拓展。本文依次对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金融发展理论进行了论述,最后突出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其进行详细阐述,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实证研究的新方向。
一、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历来都受到各国政府和学者的强烈关注。由于各国学者研究的角度、方法、深度都有所不同,自然也就造成得出收敛和发散两种不同的结论,这也成为如今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因此,我们对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可以归结为均衡发展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两种。
(一)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认为:在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条件下,通过资源合理调配,各区域经济体的发展程度将会趋向统一,这种统一还包括区域经济体内部各产业和各部门的平衡发展。新古典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源于以Solow(1956)和Swan(1973)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他们认为,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拥有比经济发达地区更快的增长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程度将趋于一致,最终达到均衡发展的状态。但这一理论也存在一个前提假设,就是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而且资本、劳动、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流动是无成本的,不受限制的。
(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主张部分地区或者部门先发展起来,再来带动其他地区和部门的联动发展,强调重点地区的重点产业和部门。Myrdal(1948)循环累积因果理论认为各区域间的经济进步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不对等的,区域间的差距通过“积累性因果循环”,使得初始条件较好地区优势不断巩固,而落后地区则越加贫穷,这就导致了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Perroux(1954)提出增长极理论,他强调的是那些拥有支配地位或者国家主导产业的部门成为增长极,进而联动的影响周围其他地区和产业部门进一步发展。Williamson(1965)提出伴随着一国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区域间的人均收入不平等性也出现倒“U”型。就是说,一国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区域间的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但从长远来看,区域间发展水平始终呈现一种收敛的状态,即发展均衡。
二、金融发展理论
(一)国外研究历程
金融发展理论形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专门研究金融发展以及从金融角度探讨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的理论。但对于这一问题,学界尚处于争论的状态。从历史来看,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很早便开始了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他们认为这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即货币数量的变动并不能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在其后的几十年中,一大批经济学家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反驳,其中以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理论最为著名。他认为货币能够影响就业、产出等实际经济变量,因而它是经济发展中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这一理论的提出,了之前古典经济学派统治多年的结论,为货币金融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上世纪60年代以后,许多学者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究。Gurley和Shaw(1984)在《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一书中指出,货币是影响产出水平和产出组成的重要因素,并进一步指出了货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Goldsmith(1969)首次提出了金融结构论,并且他也是第一个运用实证方法来研究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经济学家。他通过分析35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金融结构,提出了金融相关比率这个概念,并以此作为金融结构发展程度的度量衡,他认为“金融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是平行关系,随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它的金融结构规模和复杂程度也会增大”,这项研究虽然存在一定的薄弱点,但它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两者关系的肯定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到了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一种“金融压抑论”,主要代表人物是Shaw和Mckinnon(1973)。这种理论认为,实际利率和实际汇率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现实条件下,利率和汇率价格的扭曲将会极大的阻碍经济的发展。与“金融抑制”相对,Shaw还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他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需要放开过多的金融管制,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化体制,消除“金融抑制”,更好的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随着金融深化的展开,问题也随之而来,过渡的金融自由造成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因此,学者们开始寻找不同的角度来解释金融与经济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经济学家运用内生增长模型,在此基础上加入了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来研究两者的关系。这其中要以King和Levine(1993)为代表,他们构造了新的金融中介指标,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金融中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范文3
关键词:河北省;区域经济增长;对外贸易
1 区域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的相关理论
区域经济,指在生产要素、商品劳务不能完全流动,经济活动不完全可分,创新能力具有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前提下,特定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区域经济发展就是经济进步,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
对外贸易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商品或服务的交换活动,其本质是商品和服务在世界范围的跨境转移和重新配置。
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按照的观点,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交换与生产的关系。较系统地论述贸易发展利益的古典经济学家,是英国的约翰・穆勒,他第一次明确区分了贸易利益和发展利益。之后的亚当・斯密、李嘉图、俄林等也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发展。其中较为著名的是d・h・罗伯特逊在20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来的对外贸易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命题。而到了70年代,克拉维斯提出了对外贸易不是增长的“发动机”,而只是增长的“侍女”(handmaiden)的见解。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较晚, 大多集中在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与贸易的时间序列数据的检验上。
我国各省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对外贸易对一个地区有推动作用不代表对所有地区都有推动作用。因此, 本文采集了相关的统计数据, 对河北省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力求突破以往研究的局限性。
2 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
2.1 衡量指标及数据的选取
对外贸易量指标为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衡量区域经济增长的指标有很多,如GDP、GNP、GNI等,本文选用GDP来衡量,这也是我国常采用的一种衡量指标。本文选取1989~2008年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与GDP,数据来源于2009年经济年鉴,其中的进出口额是采用2008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6.8252)进行处理后得到的,金额单位为亿元(人民币),其具体数值见表1。
2.2 数据的处理过程
本文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处理,所谓回归分析法,是在掌握大量观察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回归关系函数表达式(称回归方程式)。如果在回归分析中,只包括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且二者的关系可用一条直线近似表示,这种回归分析称为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其数学公式为yi=a+bxi+εi。本文是利用excel进行的数据处理,其基本步骤为:
1)利用数据建立散点图,选中数据,再依次选择“插入”-“图表”,选择X,Y散列点图。
2)添加趋势线,单击新生成的X,Y散列点图,在依次选择工具栏按钮“添加趋势线”-“类型”中选“线性”,“选项”选择“显示公式”和“显示R平方值”。
3)检验,给定显著性水平为0.001,按n-2查相关系数临界值表,查出相应的临界值 ,将相关系数R2与其进行比较,当R2>= 时,其相关性水平显著,说明该模型通过检验。
2.2.1 进口总额与GDP 的回归分析
设进口总额为自变量,GDP为因变量,分析结果见下图:
其中,n=20,查出相应的临界值 =0.6524,R2=0.9108,R2> ,其相关性水平显著,即进出口总额对GDP的影响是显著的。
以上模型从经济意义上解释,当进出口额每增加1个单位会给GDP总量带来6.5465个单位的增加量。因此,今后应重视发展对外贸易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增强国民区域经济增长能力。
2.2.2 出口总额与GDP 的回归分析
设出口总额为自变量,GDP为因变量,分析结果如下
其中,n=20,查出相应的临界值 =0.6524,R2=0.9228,R2> ,其相关性水平显著,即出口总额对GDP的影响是显著的。该模型从经济意义上解释,当出口额每增加1个单位会给GDP总量带来10.405个单位的增加量。
2.2.3 进口总额与GDP 的回归分析
设进口总额为因变量,GDP为自变量,分析结果如下。
其中,n=20,查出相应的临界值 =0.6524,R2=0.8802,R2> ,其相关性水平显著,即进口总额对GDP的影响是显著的。该模型从经济意义上解释,当出口额每增加1个单位会给GDP 总量带来17.454个单位的增加量。
3 结论与思考
3.1 结论
本文对对外贸易整体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区域经济增长与进、出口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对区域经济增长有较大的影响,出口和进口共同对区域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在早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出口对区域经济增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到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我们更应该注重进口贸易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国的区域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三驾马车,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出口的扩大意味着有效需求的扩大, 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但我们同样不可忽视进口的作用, 河北的进口品中有大量的省内急需的关键生产设备、高新技术和重要原材料, 这些进口品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 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些进口品是直接为出口服务的,而且我们可以看出就现阶段而言,进口而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最大的。
应制定进口战略,把进口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紧密结合起来,有秩序地促进那些经济建设急需的资源、原材料及先进的设备和适用技术进口,加快进口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对外贸易的新趋势,对外贸易要求的发展应实现从对外贸易观念的创新到对外贸易战略政策、体制的创新,直到对外贸易法制制度、贸易构成和贸易工具的全面创新。
3.2 思考
虽然我们可以得出,进口对河北省的区域经济增长有较大的影响,但是当增加1个单位的进口量和增加1个单位的出口量时,那么对外贸易总额就增加了2个单位,可是区域经济增长量此时却存在矛盾,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虽然不能解释上述原因,但我们至少可以明白:(1)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加量运算;(2)在影响河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三个量中,影响最大的是进口;(3)虽然进口对河北省的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最大,但我们不能盲目的去提高进口水平,而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出一个合理的增加进口的方法策略。
参考文献:
[1] 于俊年.计量经济(第二版)[M].对外贸易经济大学出版社,2007.
[2] 刘荣增等.区域经济系统论纲[M].科学出版社,2011.
[3] 朱廷,于宾.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增长:文献述评[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5).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范文4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研究
一、主要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
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
2.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
3.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此论在发展中国家较有市场,原因在于它的三个“不可分性”的理论基础即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以及外部经济效果具有更能说服人的证据。
4.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须的方法。
上述理论应用在区域经济中就形成了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它不仅强调部门或产业间的平衡发展、同步发展,而且强调区域间或区域内部的平衡(同步)发展,即空间的均衡化。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将趋于收敛(平衡),因此主张在区域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衡投资,各产业均衡发展,齐头并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均衡发展理论的缺陷之一在于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对于一般区域特别是不发达区域来说,不可能具备推动所有产业和区域均衡发展的资本和其他资源,在经济发展初期很难做到均衡发展。缺陷之二,忽略了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因素,似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就能决定劳动和资本的流动,就能决定工资报酬率和资本收益率的高低。但事实上,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趋向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差异。发达区域由于具有更好的基础设施、服务和更大的市场,必然对资本和劳动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产生极化效应,形成规模经济,虽然也有发达区域向周围区域的扩展效应,但在完全市场中,极化效应往往超过扩展效应,使区际差异加大。另外,技术条件不同也会使资本收益率大不相同,此时的资本要素流动会造成不发达区域资本要素更加稀缺,经济发展更加困难。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显然是从理性观念出发,采用静态分析方法,把问题过分简单化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客观现实距离太大,无法解释现实的经济增长过程,无法为区域发展问题找到出路。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非均衡发展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更有合理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主要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
按发展阶段的适用性,非均衡发展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时间变量的,主要包括循环累积因果论、不平衡增长论与产业关联论、增长极理论,中心—论、梯度推移理论等;另一类是有时间变量的,主要以倒“U”型理论为代表。
1.冈纳·缨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则由于既得优势,这些区域就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剧区域间的不平衡,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由此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一是回流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不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二是扩散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发展差异得到缩小。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回流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即发达区域更发达,落后区域更落后。基于此,缪尔达尔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主张。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应当优先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寻求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也要防止累积循环因果造成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政府必须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来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以缩小经济差异。
2.艾尔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论。该理论认为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在每一处,经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将使经济增长围绕最初的出发点集中,增长极的出现必然意味着增长在区域间的不平等是经济增长不可避免的伴生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他提出了与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相对应的“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因此区域差异会逐渐扩大;但从长期看,涓滴效应将缩小区域差异。
3.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首次提出的增长极概念的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是以部门分工所决定的产业联系为主要内容,所关心的是各种经济单元之间的联系。他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各部门,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部门,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显然,他主要强调规模大、创新能力高、增长快速、居支配地位的且能促进其他部门发展的推进型单元即主导产业部门,着重强调产业间的关联推动效应。布代维尔从理论上将增长极概念的经济空间推广到地理空间,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包括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或地域结构关系。因此,增长极概念有两种含义:一是在经济意义上特指推进型主导产业部门;二是地理意义上特指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应指出的是,点—轴开发理论可看作是增长极和生长轴理论的延伸,它不仅强调“点”(城市或优区位地区)的开发,而且强调“轴”(点与点之间的交通干线)的开发,以点带轴,点轴贯通,形成点轴系统。
4.弗里德曼的中心—论。在考虑区际不平衡较长期的演变趋势基础上,将经济系统空间结构划分为中心和两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空间结构。中心区发展条件较优越,经济效益较高,处于支配地位,而区发展条件较差,经济效益较低,处于被支配地位。因此,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各生产要素从区向中心区的净转移。在经济发展初始阶段,二元结构十分明显,最初表现为一种单核结构,随着经济进入起飞阶段,单核结构逐渐为多核结构替代,当经济进入持续增长阶段,随着政府政策干预,中心和界限会逐渐消失,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一体化,各区域优势充分发挥,经济获得全面发展。该理论对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具有指导意义,但其关于二元区域结构随经济进入持续增长阶段而消失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5.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基础是美国的跨国企业问题专家弗农等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认为工业各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在发展中必须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并且在不同阶段,将由兴旺部门转为停滞部门,最后成为衰退部门。区域经济学者把生命循环论引用到区域经济学中,创造了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根据该理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世界上每出现一种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都会随时间推税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传递,威尔伯等人形象地称之为“工业区位向下渗透”现象。
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学派虽然正确指出了不同区域间经济增长率的差异,但不能因此而断定区际差异必然会不可逆转地不断扩大。因为各种非均衡增长模型片面地强调了累积性优势的作用,忽视了空间距离、社会行为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意义。缪尔达尔和赫希曼的理论动摇了市场机制能自动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传统观念,并引起一场关于经济发展趋同或趋异的大论战。但是在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提出之前,论战缺乏实证基础。他的研究使讨论向实证化方向迈出了有力的一步,倒“U”型理论也成为有时间变量的非均衡发展理论的代表。
6.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威廉姆逊把库兹涅茨的收入分配倒“U”型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了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型理论。他通过实证分析指出,无论是截面分析还是时间序列分析,结果都表明,发展阶段与区域差异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如图1所示)。这一理论将时序问题引入了区域空间结构变动分析。由此可见,倒“U”型理论的特征在于均衡与增长之间的替代关系依时间的推移而呈非线性变化。
纵观上述两类非均衡发展理论,其共同的特点是,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轨迹必然是非均衡的,但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二元经济必然会向更高层次的一元经济即区域经济一体化过渡。其区别主要在于,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均衡与增长的替代关系,因而各有适用范围。在关于增长是否不论所处发展阶段如何都存在对非均衡的依赖性问题上,这两类理论之间是相互冲突的。增长极理论、不平衡增长论和梯度转移理论倾向于认为无论处在经济发展的哪个阶段,进一步的增长总要求打破原有的均衡。而倒“U”型理论则强调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时期增长对均衡的依赖。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范文5
[关键词]河南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2.04.021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密切,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经济增长也会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到了战略高度,并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来抓。河南是全国第一粮食生产大省,也是重要的经济大省、迅速发展的新兴工业大省,在全国占在重要地位。但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在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两方面都面临着发展难题。随着中原经济区被中央列入全国经济发展规划,河南省的区位优势越来越突出。调结构促发展是河南省“十二五”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分析各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及特点,研究其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于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20世纪以来,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内容。经查阅有关文献发现,关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关系的研究大体分为三类:一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如刘建党[1]从需求、供给和贸易角度入手,梳理了产业结构变化、演进的内在机制,并探讨了产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联系机制,提出了劳动力配置理论、扩张需求的投资理论、技术进步理论和外部效应理论。二是从三个产业部门出发研究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类研究运用的方法不尽相同,有的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有的运用VAR模型,有的运用灰色关联理论的数学模型,有的运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理论等。学者们多认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对于哪个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显著,看法不一。[2-3]三是从空间角度探讨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这类研究大多数运用的是偏离-份额分析法。偏离-份额分析的基本思路是将被研究区域的经济增长与标准区域(通常指一个国家或一个省)的经济增长联系起来比较,认为从产业结构因素和区域因素(竞争因素)两个方面分别解释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能较准确地确定区域内各部门或各产业的发展状况与标准区相关部门或产业相比的产业的结构优劣、竞争力的大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4]
近几年,国内学者开始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对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个省或某些区域进行的[5-7]。这些研究对相关区域的产业发展状况作出了明确的定位和认识,揭示了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推动效应的区域差异。陈德福等[8]采用2001—2005年经济数据,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研究了河南省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但文章没有进一步按三个产业分类分析各地区域因素的强弱和产业结构的优劣。吴开等[9]采用2001—2007年经济数据,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中原城市群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但文章涉及地区较少,未对河南省整体情况进行分析。
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必须是动态、及时和全面的,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开局之年,从空间角度对“十一五”期间河南省区域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拟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对“十一五”期间河南省18个省辖市经济增长的源泉进行比较分析,阐述各省辖市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的相对优劣,揭示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参考。
二、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河南省经济增长情况
1.偏离-份额分析法模型
偏离-份额分析法(SSM)由美国经济学家Dunn、Perloff、Lampard、Muth等人于1960年代相继提出,1980年代初Dunn集各家之长,总结出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10]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法,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G)可以分解为3个分量,即区域份额分量(N)、产业结构偏离分量(P)和竞争力偏离份额(D),可用数学关系式表示为:G=N+P+D。偏离-份额分析法以此式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内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用eij,t表示j区域i产业第t期的产值,Ei,t表示全省i产业第t期总产值,Et表示全省第t期总产值。则有
Eit=∑jeij,t
Et=∑iEi,t
假设t=0表示基期年,t=T表示报告期年,用Gij、Nij、Pij、Dij分别表示计算期(时间区间[0,T])内j区域i产业的产值增长总量、区域份额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那么区域份额分量的相关表达式为
Nij=eij,0(ET/E0-1)
Nj=N1j+N2j+N3j
其中,Nij为区域份额分量,它反映了j区域i产业以全省GDP增长率增长而得到的增长量;Nj为j区域三次产业总产值的区域份额分量。
产业结构偏离分量的相关表达式为
Pij=eij,0(Ei,T/Ei,0-ET/E0)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范文6
关键词:区域经济;外资;经济增长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往往面临粗放型发展瓶颈,要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有效发挥外资利用效应,注重外资利用质量,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出口结构,实现经济稳健发展。
一、外资利用对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1.外资利用对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正影响
(1)弥补投资资金缺口
第一,区域经济增长最初引进外资形式是外资以一种生产要素直接投入的,具有资本属性形成的生产力,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第二,外资引入并利用带动区域内产业链条的辅投资,在发挥外资利用效应时,形成产业投资连锁效应。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充分利用外资运营,购买区域内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和不同企业之间构建关联,以外资购买形式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区域内产业外资投资效应;第三,区域经济发展中,引进外资投资,刺激区域经济竞争,迫使区域内企业加强研发,充分发挥外资利用效应,提高企业生产率。
(2)技术转移及技术溢出
区域经济发展中利用外资具有“一揽子”特性,区域企业利用外资时,一并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营销网络等高效技术,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直接实现技术转移;外资利用具有的外部性,使得区域企业通过相互间模仿、学习,带动区域各要素流动,以技术溢出效应实现市场竞争。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实现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发挥外资利用效应。
(3)调整优化产业升级
日本学者赤松要曾提出一个关于外资利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模式,即国家产业的发展大体要经历进口、本国生产、出口三大发展阶段,绘制称图形呈现雁群飞行状,称之为“雁式模式”。该理论指出外资利用效应下,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资源,利于区域基于自身资源构建新兴产业,升级传统产业,引导区域内向型产业逐渐走向出口,并走向国际市场竞争,将其培育成国际型竞争产业。同时,调整优化产业升级,还利于重新配置区域资源,优化配置资源,实现集约化经济发展。
2.外资利用对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负影响
(1)不合理布局导致不平衡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中呈现不同的方式和结构,如果外资利用仅仅集中在区域内优势产业,很可能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同时,区域内外资利用单纯作为一种资本生产要素投入,难以充分发挥外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带动作用。如果再考虑区域经济不均衡,将更加恶化区域产业平衡发展,拉大区域经济中不同产业之间的差距。
(2)影响区域宏观调控效果
区域经济发展中,为了吸引外资投资,有的区域不惜向外资提供各类优惠政策,大大超过区域内企业宏观政策,区域吸引外资之间的竞争加剧,甚至有的区域将吸引外资作为衡量政绩的标准,牺牲区域内市场以及环境代价,给予外资投资特殊政策和权利的待遇,有的外资投资甚至超出区域宏观经济调控范畴,影响到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效果。区域内企业则可能由于宏观政策的限制,弱化企业市场竞争力,而外资利用则轻易占有区域市场份额,制约区域企业发展。
(3)资本剥削制约经济的发展
区域内经济发展受限于自身技术等要素的制约,外资引入则带来先进技术,如果区域经济发展一味地依赖于外资和技术,则可能进一步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而外资投资则选择在区域内进行较低附加值投资生产,自己仍掌握生产研发和产品销售核心内容,区域经济发展则更多的停留在粗加工盈利,外资享有和占据大量剩余价值,某种程度上外资资本的剥削,也制约着区域经济发展。
二、增强外资利用效应,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
1.注重利用质量
在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要充分发挥外资利用效应,进一步扩大外资利用力度,也要注重外资利用质量,加强整合外资利用带来的技术溢出能力,基于区域实际情况,引进关联度高的外资,促进低附加值外资产业向高附加值外资产业转变,吸引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外资投资,限制引进高污染、高耗能外资投资。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提供外资利用质量,加强区域经济增长对外资利用的吸收能力和模仿能力,逐渐取消区域吸引外资的各项优惠政策,为区域经济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环境,在竞争中促进区域经济精益、良性增长。当然,在外资利用的同时,也要注重区域经济走出去,增强区域经济对外投资能力。
2.优化产业结构
优化区域产业结构,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基于区域各项资源,构建区域优势产业,引导建立区域资源环境依赖型产业,逐渐发展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区域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进步,大力培育发展服务产业。引导区域产业链延伸,增强产业附加值生产,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高新技术应用,突出产业技术依赖特征,在生产中有效运用信息,实现区域产业合理发展,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
3.优化出口结构
在区域原有产业结构中,利用外资效应转变区域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附加值产业结构,增加区域产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区域产业市场竞争,尤其利用外资效应有效应对国际市场竞争。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注重产业出口质量,提高出口科技含量,出口高附加值产品,优化出口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