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范文1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
就目前形势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两个层面的困境: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还不够完善,许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还比较单一,传统方法已经难以有效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二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 给大学生心理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刺激与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趋多样,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变化还未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法,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率低下。
二、社会实践活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1.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
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入能够使大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了解社会,并且逐步适应、融入社会,更加全面地理解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建立对自我、社会的客观、准确判断标准,为完全进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2.有利于大学生提升人际关系
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相互学习、交流,既能够增强集体意识,也能够使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团结向上的集体氛围中缓解、转移或释放不良情绪,避免大学生因压力积累而产生心理问题。
3.有利于磨炼大学生意志
社会实践活动能够磨炼大学生意志,使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明确自身的目标,并增强应对困难的勇气,树立坚韧、积极的精神品质,为大学生实现人生目标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社会实践活动的运用
1.建立社会实践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体系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结合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新形势,设置独立、专门的心理辅导部门,利用学校管理及教育资源,以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化的网络体系,使心理健康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更加紧密,为社会实践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提供有力的物质与制度支撑。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危机发现、监控及干预机制,通过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与朋辈及相关人员的交流、配合,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异常情况,进而实现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发现、诊断及治疗的目标,使大学生能够更加顺利地度过心理困难时期。
在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心理咨询专业队伍的建设,将心理咨询、诊治与学生工作、社会实践相互结合,形成更加专业、强大的心理教育力量,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充分的保障。
3.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
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注重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多元、客观、积极的评价。一方面,要跟踪、观察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情绪、情感、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细化评价,强化社会实践活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使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引导、教育学生的价值。另一方面,将社会实践活动个体、团队评价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从评价中发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同时也促进学生自我发现与激励,引导学生进入良性的心理发展模式中。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新形势、新变化的背景下,将社会实践活动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既体现了对大学生心理、情感变化的尊重,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要注重建立完备体系,完善相关机制,还应该以科学合理的评价来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实用性,促进大学生心理、情感及思想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范文2
我们将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每组分别承担一个子课题。子课题题目、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一、研究过程与方法
(1)确定研究课题。
(2)制定研究计划。
(3)实施课题探究。
(4)分析整理材料。
(5)进行交流展示。
(6)提交研究报告。
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例如:走进偃高餐厅,进行实地考察;深入学生中了解厌学情绪的原因;访谈法,咨询年级领导和课任教师。
二、研究成果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调查活动终于接近尾声,各组组长将调查结果整理成文,并以手抄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来。
“餐厅管理”小组报告摘要: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时期,而且每天的脑力劳动非常大,所以一日三餐显得尤为重要。但据我们调查,对学校餐厅满意的学生只有11%,而且学生反映学校饭菜品种很单调,不能令学生满意,而且买饭太慢,效率不高,有的餐厅服务人员态度不好……。我们向餐厅负责人反映后,餐厅负责人向学生表示歉意!而且,对于学生们的建议全部采纳,并表示要努力提高饭菜质量,增加饭菜种类,改善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至于餐厅买饭效率太低,原因在于学生,学生们没有养成排队习惯!餐厅方面也对学生提出了意见:希望同学们能排队买饭,不乱倒饭菜,珍惜劳动成果。最后,他答应让我们进入餐厅实地察看,以满足学生对餐厅卫生的关心。经过考察,学校餐厅很干净、很卫生。
“厌学情绪的研究”小组报告摘要:
首先,设计了问卷,并分发到各个班级,回收整理。整理结果发现客观现实不容乐观,学生厌学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坐不住、不想学、学不会”的现象日益严重。所以,我们决定从以下几方面解决问题:
(1)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树立学习自信心。如果确立了适合自己的目标,就会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培养厌学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让学生接纳老师,其次帮助学生提高求知欲。
(3)加强学生的心理铺导。因为中学生处于一个生理飞速发展时期,叛逆意识、独立意识等都比较强。所以,要帮助他们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读好书活动的设计”小组报告摘要:
活动中,我们取得了许多优异成果。我们精心设计教师访谈活动。我们从老师的口述中得到了许多读书心得,并且老师给我们讲解读书、看书的意义以及方法,老师还给我们推荐了几本好书。如:《平凡的世界》、《狼图腾》等等。成果会上,还展示了我们组所制作的精美课件。从开始研习到成果汇报,虽然花费了我们大量心血。但当我们看到同学们的读书热情越来越高涨时,我们又感到高兴和自豪。
“感恩社会”小组报告摘要: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但是,如今这种美德已被社会现实抹去,所以我们想呼吁人们:感恩别人,感恩社会。
因为我们小组仅有六名成员,所以,力量略显单薄。经过小组讨论,决定从自身做起,通过我们去感染更多的人。计划制定好后,开始行动,我们发现网上有很多资料都值得借鉴。我们把这些资料下载下来,制作成视频课件,再加上背景音乐,在班主任老师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便到各班巡回播放,我们还曾走进北校区9班。当演讲结束后,许多同学都掉下了眼泪。
三、活动感悟
陈稳号:通过这次研习活动,我们都有很大的收获。我们齐心协力,团结互助,共同克服了许多困难,终于换来了这来之不易的成功,为我们走向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郜泽新:我作为组长,感到荣幸。我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通过这个活动让我成大了不少,我感到青春是如此美好。“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读书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赵成阳:爱像阳光,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有了爱,我们才有了温暖的怀抱,才有了社会的关爱,才有了别人的援助。让我们也用爱去温暖别人,感激别人。
四、教师点评
通过这次活动,我对研究性学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
只有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有极大的热情把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下去。本研究性学习活动,从课题的选择、制定研究计划到方案的实施都是学生主动完成。更难能可贵的是同学们从调查中发现新问题并拓展了研究的深度,这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生成性原则。也说明我们班是一个充满活力、团结协作、同时又富有创新精神的团队。
(二)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作用也不可忽视。
由于中学生社会经验少,对周围事物的认知水平有限,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需要老师给予指导、鼓励和帮助。活动中,我从研究的方向、方案的制定、交流活动的实施到资料的获取和保存以及最后结题报告的撰写都提出了参考意见。
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范文3
一、课外活动的特点
1. 课外活动的自主性
课外活动是指在学校或校外教育机关的指导下,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实际的需要,自愿地组织、选择和参加的活动。课外活动不仅能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使受教育者的才能、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有利于受教育者的优良个性品质的培养。比如我校每学期举行舞蹈、歌唱、戏剧表演等形式的课外活动,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自愿参加,自主选择项目报名,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决断能力。
2. 课外活动的形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课外活动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状况等来确定。活动规模的大小、活动时间的长短、活动内容的选择等都可以灵活掌握,没有固定模式,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己组织活动,活动时间和内容由学生自己掌控,教师只起到指导监督的作用。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班主任还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性健康教育课外活动。
3. 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在课外活动中,学生有直接动手的机会,在其亲自参与、组织、设计的各项实践中,学生提高了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道德素养,异往的技能和性健康价值观念获得很大的发展。
二、课外活动在性健康教育中的意义
在《读懂孩子青春期》一书中指出:怎样更好地平抑青少年随时可能发生的性冲动?首先,要学习必要的性知识。其次,采取各种方法疏导“性压力”,如专注于学习,为达到理想目标而努力学习,多参加体育训练和文娱活动。再次,各种类型的交往都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青春期男女接触异性的兴趣,男女一起散步、谈话、娱乐,都有助于宣泄性积郁。青春期异往的类型有:
1.娱乐型交往。看电影、打球、郊游、聊天,在公共场合进行的,“玩伴”之间建立一种异性友谊。
2.自我需求型。渴求异性理解、关怀、同情,异性充当安抚者的角色,具有心理补偿的功能。
3.寻找地位型。追求一种地位,证实自己在群体中的威信,争取周围人对自己的较高评价。
4.社会化型。学习与异性相处,接纳和扮演适合现代社会的性别角色。
5.恋爱型交往。在各种类型的交往后,交往圈子逐渐缩小,为选择配偶进入婚姻准备阶段的交往。
课外活动是在学校的组织指导下进行的,它为学生创设了一种集体的交往方式,满足了学生异往的心理需求。一些志趣相投的伙伴形成组织,为了完成某一项任务,增进彼此沟通和交流,它属于社会化型交往。课外活动中也包含自我需求型交往和寻找地位型交往,参加活动的学生在活动中可以得到异性的支持和理解,可以证明自己在异性心目中的地位,获得异性较高的评价。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彼此建立一种由不熟悉到熟悉的交往形式。在逐渐增加的交往时间和扩大的交往空间中,学生熟悉既有同性又有异性的世界,在活动中证实异性对自己的看法,比较同性和异性对自己看法的差异,缩小差异。掌握异往的规范、准则。培养自己的独立性、判断力、责任感和自信心,塑造适合的性别形象。课外活动为学生异往提供了适宜的场所,为学生情感宣泄找到了一条途径,为学生塑造良好的个性提供了平台,达到了潜移默化的性健康教育的目的。
三、采用课外活动落实性健康教育具体引导方向
1.增进自我认同,加强异性彼此了解,增强合作与彼此的尊重
初中学生异性之间充满好奇,又有些距离和害羞,学生精力旺盛,能量在身体内积聚急需释放。少男少女交往中一个普遍的心态是希望得到异性的接纳欣赏,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少男少女的交往大多数并不具有谈恋爱、找对象的性质。通过活动创设情景,让学生们在一起彼此交流互相帮助,彼此启发,不但有利于锻炼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增进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增进对异性的了解,加强异性之间的合作。
例如:我校初一某班班主任发现班里学生互相传看网上小视频,反映学生青春期对身体发育的好奇和关注,而且班里还有家长打来电话,反映一对男女生交往密切。在“校园戏剧节”筹备过程中,班主任决定组织学生们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戏剧节活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青春期自我关注,培养学生责任感和自信心,学会欣赏他人,尊重异性,培养异性之间交往合作精神。在角色的选择和扮演中,产生矛盾时,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认识和发现他人优点和特点。如,经过了两次整合排练之后,导演组的学生决定进行角色调整,将皇后与小矮人的扮演者互换,皇后是一个重要角色,让英语比较好的同学饰演皇后,为此原皇后扮演者还大哭一场,但是学生在一场换角当中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与新的扮演者之间对角色的演绎方式的差异,学会发现和欣赏别人的优点。
在“校园戏剧节”后,升入初二这个班又召开了一次题为《栀子花开》班会,班会上学生畅所欲言,表达了对异往的认识。通过活动,学生树立异往的正确观念和态度,并初步掌握与异性相处的原则和艺术,掌握与异性相处应该注意的准则,克服异性间交往的偏差,促使学生与异性友好相处。
2. 正确认识异性友谊和恋爱,解决认识困惑,达到自我教育
我校对初高中学生异往的心理与行为调查发现,高中有5个以上异性好朋友占40.5%,初中占25.4%,高中只有7%的学生没有异性好朋友,相对初中的13.2%低6.2个百分点。
初中近6成学生认为异性同学正常朋友式的交往有必要,高中接近8成的学生认为与异性同学正常朋友式的交往有必要。初中高年级和高中学生对异往更加开放,普遍有异,非常在乎异性友谊。因此可以说异往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能力,不但看到同性对自己的评价也能看到异性对自己的评价,比较差异,缩小差异,从而有利于塑造自己的性格。
我校高一某班参加“校园舞蹈节”获得高中组一等奖,班主任召开了题为《我们一起谈恋爱》的主题班会,目的是建立融洽的异性同学关系,正确看待恋爱,增强集体荣誉感。班会上教师对学生参加舞蹈节排练的经过进行总结,总结男生女生活动中的闪亮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友谊和爱情,把握青春期的情感问题。当你看到我们班学生的这些照片时,他们关系虽然很亲近,我们也不会有其他的想法。因为我们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他们不是为了牵手而牵手,他们的目标是集体的荣誉。我们脸上挂着微笑和欢乐,我们的目标是优秀的成绩,我们的目标是冠军,包括个人的和集体的,我们的关系是共同努力、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帮助、手携手,肩并肩共同进步和成长。
3.放飞心情,减轻压力,个性互补,愉悦身心
学生在校学习,课业负担较重,他们很喜欢一些课外形式的交往和接触,广泛的交往不但增进友谊,而且有利于个性互补,学生在活动中互相激励,增强合作,愉悦身心。
校内拓展训练活动受空间、环境和设施的局限,校外基地拓展训练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场地空旷、设施完备,有利于拓展目的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后在顺鑫拓展基地举行了心理拓展训练,使学生放松心情,减轻压力,满足异性之间交往需求,彼此愉悦身心,以更好的状态进行下一轮学习。
拓展活动由静态的智力活动和动态的体力活动组成,活动以班级为单位,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小组由男女生共同组成。户外活动有得天独厚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学生们在活动中展开竞争,发挥潜力,彼此激励,形成互助合作。活动前提出注意事项,活动中注意引导和调动男女生积极性,启发他们发挥集体智慧和体力解决问题,活动后注意总结,男女生在性别角色方面表现出的优秀品质,例如:男生的勇敢和担当,女生的细心和合作,对他人情感的关注等。学生们最喜欢的一个活动是“穿越电网”,活动要求全组学生每个人从网的一个空隙中穿过,身体的任何部位不可以接触网,否则“触电身亡”。一些身强力壮的男生首先从低处的网中穿过到另一边,然后再帮助其他同学穿越电网。高度较高的地方由体重较轻的女生穿越,需要男生从两边帮助,抬着女生的身体穿过。活动中异性有近距离接触,他们表现得非常积极和合作,男生们非常喜欢这个活动,活动后纷纷表示愿意再参加一次。
四、采用课外活动落实性健康教育注意的问题
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兴趣和特长。参考性健康教育大纲(讨论稿)。初中注意对异往意义、交往的规范和准则的引导,同时注意学生个性培养和性别角色塑造。高中注意性价值观和性道德教育引导,对异性友谊和爱情区别和爱情内涵的引导。
活动以引导为原则,避免教师生硬地说教,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我生成,自我教育。
借助学校传统活动开展性健康教育,如:校园戏剧节、舞蹈节、体育节、心理拓展游戏等,还有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拓展活动等。活动组织者或班主任注意活动前的引导,活动中发现问题及时介入和引导,活动后期的全面总结,落实课外活动中的性健康教育目标。
班主任还可以根据本班男女生具体的实际情况,自创一些课外拓展活动,增加异性之间的接触和了解,实现性健康教育目标。
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范文4
一、征稿内容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建构,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制和制度建设。
2.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构建与有效整合。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针对当前心理活动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对策,包括理论文章与课例分析。
4.学校心理咨询的理论、技术、方法和应用,包括理论文章与案例分析。
5.班主任开展班级心理辅导的方法与途径。
6.应用心理学规律指导学科教学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7.区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总结。
8.校园心理剧剧本及学校开展心理剧研究的探索。
9.中小学生生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0.中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比研究。
11.处境不利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农民工子女、离异家庭儿童等)、特殊儿童(独生子女、残疾儿童、有缺陷儿童)、问题儿童(学习障碍、情绪障碍、自闭症、网络成瘾等)的心理健康教育。
12.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二、来稿要求
体裁不限,可参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相关栏目文章风格。字数:2000~7000字。标题用黑体字,正文用宋体字。作者的详细信息(单位、地址、邮编、电话、电邮等)另起一页附在文末。
三、征稿对象
各级教育行政科研部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广大中小学班主任、学科教师、心理教师。欢迎集体组稿参与,优秀者将获得组织奖。
四、投稿方式
文章一律采取邮箱投稿:
五、主办单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六、时间安排
1.优秀成果征集时间:2017年1月1日~9月30日。 2.优秀成果评选时间:2017年4月1日~10月31日。
3.研讨交流会、杂志社理事年会及评审颁奖大会预计2017年下半年召开,地点待定。
七、评选办法
1.由主办单位邀请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来稿进行评审。坚持三审制度,确保评审工作公平、公正,确保获奖成果的质量。
2.按照优秀成果的质量评出一、二、三等奖。
3.评选过程公开、透明,手机微信群实时报道。 微信号:13581906384
4.获奖名单将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上定期公布。
5.获奖文章将择优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发表。一等奖全部刊登,二等奖、三等奖择优刊登。
6.获奖名单及优秀获奖文章将在杂志官网()定期更新。
八、收费标准
采用先交款后评审的方式,汇款后请及时与组委会核实到款信息。
评审费:每篇文章180元。
评审费缴纳方式: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邮局汇款。
微信缴费号:13581906384
支付宝缴费号:13581906384
邮局缴费R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10室
邮政编码:100089 收件人:王策
附言请注明文章第一作者姓名。
九、组委会联系方式
投稿咨询电话:13581906384
联系人:王策 电话:010-88817526 QQ:635866544
刘泳 电话:010-88810835 QQ: 841699352
组委会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10室
邮编:100089 网址:
“健康杯”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组委会
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小先生活动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小先生活动模式实质
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根本出发点,让学生以小先生的身份积极能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我们认为小先生活动首先是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转变,它摈弃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陈旧教育模式,承认学生是小先生,小先生的身份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以主体态度参与,在主动参与中形成积极的态度和较高的能力,使学生原有的心理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小先生活动过程中,师生的角色身份定然会发生相应的转化,即教师由过去意义上的“权威”、“导演”自觉地向“朋友”、“伙伴”的身份转化,学生由单纯的、被动的受教育者向“小先生”、“亦师亦生”的双重角色身份转化,即要求师生在双边活动中形成一种全新的、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
二、目标体系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小先生活动模式目标体系
(1)根本目标:高扬人的主体精神,培养能动的、会生活的、具有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新人。
(2)基础目标:以小先生的身份做人,以小先生的身份做事。
(3)具体目标:懂做人,会做事。
2、关于目标体系的要点阐述
小先生活动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参与、发展、自觉、觉人。我们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人人参与,在参与中积极发展。参与是前提,发展才是目的。“自觉”即“自助”,它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觉人”即“帮助”,它是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教育的过程。
三、操作系统
1、操作流程
(1)操作流程步骤
第一,创设情境。学生接受信息,准备参加活动,教师创设活动情境,提供丰富的活动机会。第二,承担角色。学生通过自荐和互荐,承担小先生角色,教师主要起启发、建议、指导作用。第三,投身活动。学生以小先生身份参与活动,并逐渐成为活动的主体,教师则主要是提示、示范。第四,感受冲突。让学生感受旧有认知结构与新认知的冲突,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展示矛盾冲突。第五,同化顺应,学以致用。学生判断、选择、同化,完成结构的重组,在新的情境中学以致用(自觉),教师以朋友和伙伴的身份共同参与活动。第六,即知即传。学生将活动中获得的理性知识传给伙伴(觉人),教师移位。
(2)流程要点阐述
我们认为,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主体地位来源于他们所承担的小先生角色。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必须提供足够的、不同层次的、丰富多彩的参与机会,每一个小先生角色都有特定的活动内容和对象,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是活动中的主角和最重要的人物,从而保证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作用的充分发挥。
非理性认知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大敌。据此,感受非理性认知与理性认知的冲突是同化顺应的基础,而同化顺应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即知即传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小先生带出一群小先生,真正做到人人参与、全员投入,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性循环和健康氛围。
2、方法途径
(1)方法途径的板块结构
途径一必修课。其活动形式主要有小组活动、心理剧和小品、个案分析、问题讨论等。
途径二课外活动。其活动形式主要有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讲座、心理之窗专栏等。
在上述活动形式中,学生所承担的角色和任务主要有:第一,学生值日。第二,学生表演。第三,学生听课。第四,学生辩论。第五,学生咨询。第六,学生嘉宾。
(2)方法途径的要点阐述
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网络。必修课活动是以发展性模式为主,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级网络。课外活动以防治性模式为主、发展性模式为辅,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级网络。对于学生中出现的极个别严重的心理障碍和疾病,通过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和市心理康复中心进行康复治疗,这是以治疗模式为主的第三级网络。
小先生的来源和培训。小先生主要来源于“志愿者”,由学生根据活动内容和角色需要自告奋勇来承担,也可由学生互相推荐。对于一些性格内向、胆子小的学生,我们采用布置任务、积极鼓励的方法,请他们从小角色开始参与,逐步适应,投入活动。小先生可以由教师培训,也可以由小先生来培训。其途径主要是专题培训,也可以通过社团活动和课外活动的途径进行。
四、评价体系
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加上心理健康教育的周期较长,所以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定性定量的分析评价目前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形成性评价更具实际意义。
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范文6
了解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什么之后,接下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中小学中将如此丰富且具有深刻内涵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加以实现?即,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哪些?
对处于教育一线的学校领导和教师来讲,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面对这么纷繁复杂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常常会有不知所措的感觉。不少学校领导和教师在不断加强学习的同时,也因深刻领悟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新学科、新要求,而狭隘地以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在学校工作中另辟新径。
其实,不然。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每一项新的教育要求,都是在原有的教育工作和教育体制中诞生的。正是因为旧的教育要求和教育体制无法满足新的教育需求,在这种矛盾的推动下发展出新的教育要求和教育思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这样一种产物。也就因此,实际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原有的学校工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只要我们善于发现这种联系,善于利用这种联系,就会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而且,对于教师来讲,也会帮助教师很快适应和接纳新的教育要求、掌握新的教育思想,降低其压力与挫败感。基于这样一种工作思路,我们大胆地提出: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我们认为,学校应致力于深化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改革,以此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也只有此,才能突破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看作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开心理课的局限,而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在实处,深入、有效地开展起来,也才能有可能实现“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理保健医”的梦想。
经过实践的摸索与思考,我们发现,将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完全可能、也完全可行的。
1.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生一天的主要活动,课堂也是学生一天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最多。所以,如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开展途径和方式。在实践中,我们主要和教师一起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帮助教师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效益和师生交往的观念。在新的课堂教学效益观中,我们提出,一堂好课的标准不只是教师教得有多么精彩、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从多元化的角度、从全面素质培养的角度来评判。也就是说,一堂好课,除了其知识传授与被掌握的量、程度以外,还包括师生在这堂课中积极情绪体验的状况如何,包括学生由此获得的在生活中的启示以及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技能的兴趣,还包括学生在这堂课中无论是良好体态、姿势等保证身体健康发展的习惯培养与纠正,还是其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动手能力、参与积极性、思想教育等各方面是否都有所体现。这种新课堂教学效益观的要求,无疑已深刻地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与要求,而且符合未来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思想的体现。
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帮助教师重新认识新时代要求下的自己以及自己与“教师”角色的关系,帮助教师重新认识新时代要求下的学生,包括新时代下学生的特点、学生发展的规律和要求等,帮助教师建立新型的师生交往观。在新的师生交往观中,我们通过学生评价教师、学生监督教师等多种活动,根本打破长期固存的“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建立真正的平等、民主、尊重和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亲和基础上的、具有人性化特征的的教师新权威。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过程,同时还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得以继续深入的保证。
其次,和教师一起把好教学的三个关。一是备课关。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备知识、备普通的教学环节,更要围绕学生来备、围绕新的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益来备。如,教学设计中不能只是考虑教师应该怎么做,把学生看做是配角或被动的,而要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怎么做(如多感官的参与)才能掌握为中心来设计,同时兼顾学生现有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以及挖掘各种能力培养和思想素质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等。把好这一关,就等于为“以课堂教学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可行的基础。
二是上课关。上课中最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思想的莫过于课堂师生交往。在调查中发现,1/3以上的学生因为不喜欢教师而放弃对这门功课的努力。而且,由此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降,在课堂中的消极体验增多,即学生学习生活的质量下降。其实,学生很多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是在一种质量低下的学习生活之中产生的。如,许多逃学的孩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学校没有找到归属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他们几乎没有得到过教师的表扬与称赞,常常遭到冷落、忽略、讽刺、挖苦,甚至唾弃。于是,书包一扔,将自己抛入社会的洪流。对于学生来讲,课堂是他们生活的主要空间,也是他们心灵得以成长的主要空间,在这其中,教师选择用自己的心去学生的心、进行生命间的交流,还是选择永远的执法官、以冰冷的外壳去碰撞学生柔嫩的心灵,都将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课堂上教师对待学生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很重要,都包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在与学生的课堂交往中,多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少否定,注意教育机会的平等和公平,注意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等等重要的教育原则,其实都隐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三是课外应用关。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活动中才能真正完成和实现。因此,课堂上每一个巧妙的设计,每一滴言传身教,都离不开课外的实践应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巩固和实现。
如,在语文课《鸟》的教学中,巧妙设计了使学生懂得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而且通过学生讲、学生想、学生看和学生听,并辅以自身的爱心和激情唤起了学生的美好感情,但是如果缺少课下实践的机会,再好的教学效果往往也只会昙花一现。只有将这种美好的感情加以引导、在生活中付诸于实现,才会使之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获得永远的生命力。
最后,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建设。如前所述,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也是一天之中最多的,因此,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相反,消极的课堂心理氛围亦然。心理氛围的性质主要决定于人际关系的质量。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不仅仅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是否善于建立同学间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氛围很重要。一些教师最善于进行学生间的比较,以为以此可以给学生带来积极的竞争和压力,可以转化为更大的前进动力。殊不知,这其实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竞争压力。生活在这样的班集体中,每一位同学就意味着一份压力,层层包围、层层紧裹,重压之下,心理素质差的学生早已缴械投降,或放弃这个同学群体、游离于集体之外,或选择破罐破摔、放弃与同学竞争和向上的机会,或无法承受而患上了严重的考试焦虑、甚至无法上学。这点在中学生中更为突出。因此,在合作的基础上创设一种建设性的竞争压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安全向上、相互支持的同伴环境,才是促进学生共同发展的根本。此外,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也是不可忽视的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潜在因素。教师与家长关系紧张,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方式,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看待教师的眼光。还有,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紧张通常会对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产生消极影响,而这种对亲子关系造成的消极影响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形成恶性循环。可见,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建设,关键是要重视师生、同伴、教师—家长和亲子之间的关系。
2.结合学科特点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课程的多样化,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具选择性、更具全面性的途径和方式。在这方面,我们强调:
一,在学科内容中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同的学科,有其独特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涉及的是我们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内容的总和就是我们的生活。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蕴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正因如此,结合不同的学科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和全面大有裨益。所以,我们和各学科的教师一起,带着新的思路和眼光重新认真研读教材、教案,从中挖掘并开发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在数学课关于工作总量、时间和效率的教学内容中,我们提请教师在教学举例时选用学生自己每天的作业总量、时间和效率的计算,还可加入对不同人一天工作总量、时间和效率的计算,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到人一生,从而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深化了学生对时间概念的认识,由此学会珍惜时间,改变做事拖拉的坏习惯。
二,在授课的组织方式中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同的学科,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其授课方式也各具特色。如,体育课在室外进行,且多以活动为主;音乐、美术课则有专门的教室,组织形式更为活泼;物理、化学课则有实验课,不但配备有仪器、设备,而且要求人人动手操作等等。结合这些学科独特的授课方式,如果巧妙地辅之以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训练,则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施。如,在体育课的户外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自我保护的技能以及进行适当的意志品质的锻炼;在音乐、美术课中启发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学会人际间的相互支持与鼓励;在物理、化学课上不仅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相互配合,而且在观察中锻炼学生的细心和耐心、在物品的准备和整理中训练学生整洁和有条理的好习惯。总之,只要教师善于创新、善于发现、善于结合与巧用,就会在自己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同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也就是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能与语、数、英等学科的教学相结合,其实它可以在各科的教学中加以实现的。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班主任教师或某些学科教师的教育责任与任务,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学生的每一位教师共同承担的责任与任务。
3.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校,学生除却课堂教学这一主要的活动内容与空间,就是课下、课余以及其它休息时间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交往。这通常就是教师所进行的日常教育工作。教师日常的教育工作应成为继日常的教学工作之后的又一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与渠道。
由于教师的日常教育活动,不存在任何的知识传授压力,而且正是以育人为主。这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完全吻合。为此,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能,并且非常必要的。通常,教师日常的教育活动包括,每天早晨正式上课前、课间休息时、午休与下午上课前、以及结课后、放学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往等。其实,这都可以转化为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时机。
如,某一年级教师每天利用下午上课前的预备时间给孩子们讲故事,而且故事天天连续。结果,不出一周,全班下午上课迟到的现象没有了。而且,讲故事成为了班级的保留项目,一口气讲到现在三年级了还在讲,只是讲故事的人慢慢变了,不知何时变成了同学。
讲的故事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童话、神话,变成了文学名著、变成了国内外大事、变成了身边的好人好事、变成了丰富多彩的故事接龙、变成了自创自编自导的创作、变成了辩论赛等等,就在这些变化当中,孩子们成长的很快,不仅学会了守时、读了很多的书、掌握了大量的知识,而且养成了爱读书、爱学习、善创造、善想象、会表达、充满自信并且与人合作等种种优良的心理品质,班级也成为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另外一个小学高年级的班主任教师,她把班级管理的很多权利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参与班级制度的制定、执行和监督,并把很多问题提交到学生自管委员会去处理。结果,班主任省心了,可班级奖状却一个接一个捧了回来。由于是自己制定的班规、班法,学生执行起来自觉多了,而且因为是自己执行、自己监督,学生在处理问题时完全能依法办事、毫不留情,被处罚的学生对受到的处罚也心甘情愿、坦然接受。就在学生的自我管理中,班风变了,学生们学会了关爱,同学间的友谊加深了,落后的学生也得到了友好的帮助并获得较大的提高,而且每一个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组织、合作能力也都加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