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范文1
[关键词]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异同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内的热点话题之一。那么,什么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与我国推进的循环经济是什么关系?国内外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对诸如此类的问题,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本文主要从内涵、起源、循环经济中的经济学原理等方面展开讨论。与大家交流。
一、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内涵异同
循环经济术语在我国的使用几乎与国际同步。“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2005年7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10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启动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和提高资源生产率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快技术进步,加强监督管理,完善政策措施,为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奠定基础。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树立一批循环经济的典型企业;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立资源循环利用机制;在开发区和产业园区,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改造产业园区,形成一批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探索形成若干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2008年启动循环经济第二批试点。《循环经济促进法》在2009年1月1日正式施行,标志循环经济发展步入法制化轨道。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理念是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目的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统计指标是资源生产率。简单说,循环经济是从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评价经济发展的资源成本。
低碳经济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在国外2003年才提出,使用的概念较多,也没有形成共同的认识;更主要的是,发达国家进入了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优化阶段,碳生产率水平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他们的发展可以摆脱对高碳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依赖;他们是在解决了局部环境问题(如噪声)、区域性环境污染(如河流污染和城市污染)后,才将重点转到全球环境保护这个议题上。国内提出低碳经济的时间更短,虽然媒体和专家的讨论很多。但基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不知所云。虽然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不得不使用高碳能源,但部分地区资源耗竭的现实也说明我国不能再走粗放式的发展道路了。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节能提高能源效率、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口号为地球是我们的唯一家园,保护全球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责任;统计指标是碳生产率(排放1吨二氧化碳产出的CDP)。因此,低碳经济是从保护全球环境的角度评价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
总之,可以将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纳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范畴。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结果可以提高资源(包括能源)效率,也减少废物(包括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并行不悖,均是我国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殊途同归
循环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可持续发展一样,有一个内涵不断深化、认识不断升华、重点与时俱进的过程。第一次产业革命前,人类干预自然界的能力较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只是局部性的、小规模的和不明显的。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社会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人类向自然索取的能力越来越大,自然资源消耗速度加快,废弃物排放明显增加,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对社会经济发展构成较大威胁。
人类对于自然资源耗竭的担心出现在许多著作中。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1965年和1966年发表《地球是一艘宇宙飞船》和《未来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两文,强调人类要由“牧童经济”向“飞船经济”转变,否则地球这一封闭系统内的不可再生资源将消耗殆尽。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报告,提出:“如果让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的现在趋势继续下去,增长极限将在未来一百年的有朝一日发生。”这份报告被认为是第一次系统地考察了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和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自然资源供给与环境容量无法满足外延式增长的观点,迄今对人类依然有着警示作用。
从20世纪60年代起,环境污染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发表《寂静的春天》一书。用触目惊心的案例、生动的语言阐述了大量使用杀虫剂对人与环境的危害,指出生物界和人类所面临的化学品危险,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1970年4月22日,美国举行要求保护环境的大规模游行,这一天后来被确定为“地球日”。1972年联合国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郑重声明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也要承担维护自然的义务。这次会议成为人类社会迈向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人类通过对工业发展负面影响的反思,追求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先采取“末端治理”与控制措施,又转向污染预防和清洁生产。可以说,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是循环经济理论产生的最直接原因。
发展阶段也决定了原料来源需要改变。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所剩不多。客观上要求降低经济发展中的实物流量,开展废物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以较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固体废物快速增长也要新的管理战略,这是日本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出发点。由于大量的垃圾需要处置,日本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年限急剧下降,新建垃圾场又要占地,一些地区已经出现没有地方填埋垃圾的情况。另一方面,经过长期的积累,垃圾中含大量废旧物资。如报废交通工具、废旧电子电器产品等,在一些地方“堆积成山”。其实,这是放错地方的、并可回收利用的资源:也正是有了这些不断增多的废物,才使资源再生产业发展成为可能。废物回收和循环利用,既可以减少原料投入和废物产生,又可以减少垃圾填埋占用土地,可以收到一举多得之效。发达国家通过废物的再生利用,再投入少量的资源生产新的产品,单位GDP的资源消耗强度也大幅度下降,矿产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消费增长速率远低于GDP的增长速率,出现所谓的“脱钩”现象。
与此大致类似,低碳经济概念的形成和提出背景,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应对气候变化是低碳经济提出的最直接和最根本原因。由于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反过来又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大气中二氧化碳(CO2)等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等问题的认识日益深化。1988年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署(UNEP)共同成立的气候变化政府间专门委员会(IPCC),从科学证据、适应与减缓、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2007年第4次评估报告。报告指出: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气温是过去1300年中最暖的:在过去100年中世界平均气温上升了0.74℃,平均海面上升了17厘米。如果不能扭转这种趋势,21世纪末气温将上升4℃,海面将上升60厘米。于是,降低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提高碳的生产率,成为一种新的世界发展潮流和人类的努力方向。
其二,发达国家迈过了以使用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保持其现有福利水平,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生产和消费了。从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看,如果消费1吨标准煤排放的二氧化碳为1个单位(约2.6吨二氧化碳),则1吨标准煤的石油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0.7个单位,1吨标准煤的天然气排放的二氧化碳为0.4个单位。即相对于煤炭,石油天然气是低碳能源。钢铁、水泥等是需要消耗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产品,又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必需的。因为没有钢铁和水泥等物质和原材料投入,就建不了高楼大厦,建不了铁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生产不了以小汽车为代表的工业品,也就实现不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相反,以银行、保险等为代表的生产型服务业,能源消耗强度要低得多。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阶段,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吃饭、住房等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了。一般的,发达国家工业化时的经济是以高能耗、高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高碳经济”;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是依赖低碳能源实现工业化的。换句话说,人类的工业文明是建立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基础之上的,生态文明尚在探索中。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仅要生活,更要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一项历史任务,是第一要务。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三,煤炭、石油等能源危机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低碳经济,最早出现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屿国家,英国已认识到能源可持续利用对于经济乃至整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英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正从自给自足走向主要依靠进口。按目前的趋势,有关预测认为2020年英国80%的能源将依赖进口。从世界储量看,化石能源还可以开采利用较长时间。但也应看到,人类使用化石能源的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强。如果说气候变化还存在不确定性的话,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则没有争议。而不可再生能源总有用光的一天。这一点。可从发达国家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放在节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开发上得到验证。于是,“小的就是美的”、“我们不是给后代留下资源,而是从子孙手中借用了地球资源”、“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还要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等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和追求;研究开发第三代核电技术、节能技术、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氢能技术、电动汽车等,成为发达国家加大投入的领域。
总之,无论是循环经济还是低碳经济,都是国际社会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的战略选择。
三、循环经济的实践及其中的经济学原理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界定,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所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所谓的3R原则)活动的总称。
《循环经济促进法》中界定的减量化,包括源头减量和末端减量两个方面。我国当前大力推进的节能减排,包括了这两个方面。实际上,减量化既有绝对减量,也有相对减量,核心是效率问题。准确地说,我们追求的是用同样的资源能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或者说,生产同样的产品要消耗更少的资源能源。减量化的做法和例子很多。例如,小汽车原来用几吨钢板,现在的汽车变轻了。我国实施的十大节能工程,推广的节能减排技术,都可以起到减少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的目的。这也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讨论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法律时,对是否将减量化纳入循环经济,国内有不少争论。焦点在于,实现减量化有不同途径。此外,减量化也有个度,不能走极端。例如偷工减料,不仅不能鼓励还要坚决反对。
按照《循环经济促进法》界定的再利用,包含四个层次:一是用旧的东西直接利用,相当于二手货,换言之,发展二手货市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二是修修补补再利用,与过去工厂的修旧利废大致相当;三是用坏的东西,换一些零件还可以利用;四是用坏的东西,其中的零件还可以利用。中国劳动人民有勤俭节约的传统。再利用的例子举不胜举。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再利用活动都是值得鼓励的。例如,“黑心棉”、一次性注射器、“五大总成”的拼装车,以及有毒有害物质等,都不能循环利用。换句话说,再制造产品、资源再生产品等必须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和安全标准,否则就会出问题,这也是需要政府管理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
资源化实质是将废弃物用作资源,或者说。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循环经济促进法》在对主要活动的解释中,把资源化与再利用放到了一起。事实上这两者是有差别的,差别在于物质的形态。准确地说,再利用基本没有改变原来的物品形态,而资源化的产品基本上看不到原来的物品形态了。资源化的做法和例子众多。我国在建国后就开展的资源综合利用中,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粉煤灰利用、煤矸石发电等,均属于资源化利用的范畴。又如,国内不少地方进行的垃圾发电,通过国际合作将减排温室气体额度卖给西方国家的企业(所谓的CDM项目),获得资金或技术,既减少了废弃物排放产生了环境效益,又解决了就业产生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属于利国利民的、“一举多得”的好事,是值得大力提倡和推进的。
需要强调的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需要一定条件,否则就难以实现资源化利用。如果我们“霸王硬开弓”。单纯追求废弃物的资源化,就会出现有“循环”没“经济”的结果。比如,“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种说法得到有关专家的大力推崇。但深究一下,就会发现不少问题。比如说,为什么我国的不少城市还出现“垃圾围城”现象?为什么外国还没有将这些资源用起来?因为价值规律在起作用。如果利用这些资源的企业不能产生经济效益,还要连续投入,这样的事情是没有企业愿意干的。更广泛地,如果循环经济不能产生经济效益,是难以持续发展下去的。
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的废弃物都能资源化的。例如,英国“疯牛病”的出现与不适当的同源废物循环利用有关。这一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如果说一些废弃物,如油漆等不能资源化利用仅仅是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话,一些废弃物的资源化,如牛、鸡等内脏等会影响到食物链,并通过食物链影响到人类本身。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结果是难以想象的,2003年“非典”的爆发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范文2
关键词:循环经济;和田地区;环境问题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2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是以人为本,贯彻和落实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污染控制,从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积极成果。
循环经济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来解决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所存在的物质、能量不平衡的流动关系问题,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二、和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和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隅, 南部临昆仑山与自治区交界, 北部临塔克拉玛干沙漠与阿克苏相连, 东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接, 西部与喀什地区毗邻。和田地区国土总面积24.78万平方公里,占新疆总面积的15%,占全国总面积的2.6%。其中山地1110.2万hm2占33.3%,山地面积中,除草场219.4万hm2,冰川70.5万hm2和少量耕地、林地外,42%为难以利用的裸岩石砾地。平原面积为1338.5万hm2,占55.5%,平原面积中,沙漠1031.8万hm2,戈壁206.7万hm2, 沙漠戈壁占土地总面积的63%,绿洲面积97.3万hm2, 仅占土地总面积的3.96%,耕地面积为262.05万亩,占绿洲面积的17.95%,人均耕地1.62亩。且被沙漠和戈壁分割成大小不等的300多块。和田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四周高山(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环绕,因而是受海洋气流影响,大陆性强,属于暖温带极端干旱荒漠气候,年均降水量只有35毫米,年均蒸发量高达2480毫米。和田地区境内有大小河流36条,其中部流径的喀拉喀什河和玉龙喀什河是最大的两条河流,占全地区各河流总水量的61.2%,两河汇合成和田河,自北流入塔里木河。和田地表水年径总流量73.45亿立方米,地下水可采量32.46亿立方米。全地区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60万千瓦,总水域面积100.4万公顷,适宜于渔业利用面积4666.67公顷,其中已养殖面积2864.2公顷。
和田蕴藏着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现已发现60多种矿产,168处矿产地,其中天然气、煤炭、石灰石、石膏、硫磺、花岗岩、大理石、玉石等储量较大,锂辉石、锑、砂金岩、铅锌矿、亚锰磁铁等金属矿藏也有一定的储量。已经探明的616亿方天然气和8.84亿吨煤正在投入民用,石油勘探在加紧进行,开发前景广阔。同时还有独特的光热资源,全年日照时数2470-3000小时,大于10℃的有效积温4200℃,为利用光热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和田地区的植物区系比较简单,种类比较少,野生植物有53个科,193个属,348种。其中大部分为牧草饲用植物,还有一些特殊经济植物、食用植物、固定植物、农药植物、工艺植物等。如:管花肉苁蓉、红柳、甘草、党参、麻黄、大黄等。其中和田管花肉苁蓉和红柳大芸因药材量多质好,在国内药材市场上享有盛誉。现已开发出人工种植技术,并作为和田地区的重点产业进行发展。
(二)和田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土地沙漠化问题日益突出
和田市位于昆仑山脉北麓,浩瀚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是典型的内陆干旱区。由于超载放牧、滥挖滥采、毁林毁草开荒以及人工绿洲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等造成天然绿洲区水资源短缺,打破地表植被与土层结构媒介功能,地表或植被大为降低,加大区内沙质地表的风蚀等风沙活动过程,最终导致土地沙漠化的产生与发展,沙进人退的形势日趋严峻。在人类对植被的直接和间接的破坏作用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制约着和田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据和田地区普查统计,和田绿洲及邻近夹荒地土壤沙化面积1.67万hm2,其中耕地沙化面积5860hm2。
2.草原、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和田地区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人口迅速增加、长期过耕、过牧,乱砍滥伐,使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近50年来,虽然在全区内人工绿洲扩大了1538km2,但由于水资源缺乏、草场资源生产能力低以及人工绿洲建设不够,导致了更大面积天然绿洲的破坏。因缺水旱化的土地面积达到了3430km2,和田河下游的胡杨林面积从50年代的12万hm2减少到目前的1.33万hm2,破坏的天然植被面积是现扩大的人工绿洲面积的3倍以上。在克里雅河下游,随处可见大片已经或正在的胡杨林。
3.气候恶劣,风沙、浮尘、沙暴等灾害天气频发
由于和田地区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四季多风沙,春季最甚,风沙灾害十分严重,每年浮尘天气200多天,每年浓浮尘(沙尘暴)天气在60天左右。和田月均降尘100多吨/平方公里。近几年浮尘天数平均每年增加2.5天,已经达到260天/年。据统计,2009年,和田市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有效监测天数为344天。其中,中度污染天气22天,重度污染天气228天,中度以上天气占72.7%,比上年增加1.8个百分点。年平均降尘量为124.58 吨/平方公里・月,比上年增加13.4%。市区内主要污染物为总悬浮颗粒物和降尘。
三、基于循环经济的和田地区环境保护对策
(一)努力提高公众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
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决定着公众对循环经济的参与度。和田地区是社会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很低。因此,促进公众的参与,可从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入手,通过政府和媒体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促进消费取向、生产观念、生活观念、价值观念等向着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转变、树立循环经济的理念、从而自觉参加到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中去同时、借助大众趋向的选择作用,引导循环型产品的生产、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发展潜力的外显、这应该成为和田地区以循环经济发展来环境保护的最大、最重要、最有力的推动力量。
(二)提升环保基础设施水平,开发中水回用等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对环境而言,污染物的处理并非最终目的,资源充分利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和田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和田地区的河流水量高度集中在夏季,呈现春旱、夏洪、秋缺、冬枯。近年来已经出现较为严重的缺水现象,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是和田地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瓶颈。因此,大力提倡中水回用是节约水资源的一个重要举措,主要措施:对现有的污水处理系统采取增加深度处理工序,提高处理等级和增设专用管道等措施变尾水为中水,用于绿化灌溉、环卫冲洗,实现循环性利用机制。
(三)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加强人工生态建设
近年来,随着和田地区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能源消耗日益突出,农村的生活用柴量加大,对环境的压力增大,导致资源损耗和环境的破坏,自然生态的抗逆性强的特点失去效力。和田地区各河流域和绿洲边缘地带分布的乔、灌、草植被,对干旱、风沙、盐碱都有较强的适应和保护绿洲能力,所以必须很好地维护自然植被,尽量减小对自然植被的破坏;保护天然林资源,禁止天然林采伐;造林种草与封山育林结合。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和人工草地,控制水土流失,加火石质荒漠化治理力度。人工生态发展,可减轻对自然生态的压力。在有条件的地方,至于循环经济的原则提高资源循环利用能力,发展一些人工植被,建设新的人工绿洲生态系统。通过人工引洪封育恢复胡杨林和建设防风固沙基干林带,完成绿洲防风固沙林建设。
参考文献:
[1]韩爱华.新疆和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J].经济师,2003(8).
[2]王立洪,张斌,万英.新疆南疆农业灌溉对生态与环境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02(9).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范文3
[关键词]生态文明;三峡库区;循环经济;技术引进
1循环经济理论的概念
循环经济早在1989年联合国第十五届理事会中被提出,但至今仍然没有较为统一化的鉴定与标准。目前,部分专家与学者认为,循环经济主要指的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责任人需要更大限度的遵守生态学发展的实际规律,并能够实现清洁生产,采用极为自然的资源,保证生态的平衡发展。[1]笔者经过研究与调研后认为,所谓的循环经济,主要指的是世界在进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以满足生态经济发展要求为基础,并全面遵守生态学、经济学等发展的实际规律,实现对自然与环境所包含的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应用,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
2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分析
三峡库区在我国的发展与建设工作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理作用,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保障当地人民的经济发展与生命安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主要可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①水土流失现象逐步加重。三峡库区的占地面积约为13万km2,就目前的实际发展状况而言,其已经遭受侵蚀的部分达到了88%,水土流失的面积也达到了83%。而由于森林环境不断被破坏,其整体的覆盖率也逐步降低,导致水土流失现象在该种形式的发展中逐步严重化。②环境污染加剧。由于附近的居民生活、工业生产等的不良方式,三峡库区存在极为严重的土壤、水资源以及空气等三方面的污染。③土地资源与森林资源逐步减少。由于上述的危害与污染不断加重,人居土地逐步降低,对地球的生物与环境的发展具有极为不利的影响。[2]该种发展形式与我国现阶段生态的文明发展理念严重不符,进而难以全面实现经济的循环化发展。
3三峡库区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3.1三峡库区人民的低碳意识薄弱
地球资源与环境的良性发展,需要有民众的支持与帮助。而循环经济的发展也同样需要一定的民众基础。但是,就目前发展的实际状况而言,三峡库区附近的人民在日常工作与生活的过程中,并不具备生态发展的理念,且缺乏相应的低碳意识,不能进行良好的环境保护工作。比如,根据环保指数数据显示可知,三峡库区附近的居民在生活中,能够在自家做到节约水电、垃圾分类,但是,在公共场合中,该种意识便完全不复存在。也就是说,三峡库区的居民只具备较为薄弱的低碳、节约意识,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存在极为明显的不足。
3.2循环经济实际应用所需耗费成本过高
循环经济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最为理想化的终极目标是以生态系统为模板发展经济系统,进而全面提升资源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高效性、循环性,并能在较大程度上降低污染物的产生概率。但是,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由于该种经济系统是以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为主要目的的,其经济效益必然需要退居次位。因此,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必然需要拥有具备一定规模的、能够与其他企业建立经济联系并能够以该经济效率弥补环保工作所产生的费用的企业才能全面实现这一循环经济的体系。[3]但是,目前我国在污染治理等相关环保工作中所需要的技术与理念大部分都是由国外引进的,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极大的成本支出,在较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对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模式的应用。
3.3缺少有益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
循环经济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政策的扶持、民众的低碳意识与行为,还需要极为强劲的技术力量支撑。据调研,我国所具备的循环经济所需要的核心技术能够达到国际水平的仅占不足五分之一,而大部分的应用设备都不能满足世界的先进应用水平。也就是说,我国现阶段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人才技术还是设备应用,都存在极为明显的不足,难以全面促进其后续的整体发展。而三峡库区在该种形式的发展中,难以结合其内部发展的实际状况,走上符合生态文明需求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4]
4生态文明视域下三峡库区循环经济发展的优化策略
4.1提升全民低碳环保意识
在后续的发展中,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三峡库区乃至全国人民的低碳意识,环保相关的部门与工作人员应该强化对环保与低碳意识的宣传工作,使人民能够深刻意识到,无论是自己家还是公共产所,其所浪费的资源都是子孙后代的稀缺资源,并能够使其深刻地了解到低碳生活与行为所能够为自身后续的生活环境的优化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不仅如此,在公共场所中,还应该设立违反低碳行为的惩罚制度,使人民能够在强制管制下,逐步提升个人的低碳意识,并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逐步完善、成长个人的环保意识。
4.2建立健全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
循环经济的发展体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由于需要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并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与发展理念等,其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所需要耗费的资金规模是巨大的,而对于多数发展型企业而言,是难以支付的。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部门与管理人员需要有意识的建立循环经济的发展体制,使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能够逐步被企业所接纳,并给予应用该项机制的企业以一定的经济扶持,使其能够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与可能,使企业能够积极应用循环经济发展机制。
4.3培养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人才与技术
对于循环经济的发展而言,我国现阶段在人才力量与技术手段等方面都存在极为明显的不足。为了能够在后续的发展中,逐步提升强化循环经济的实用性。未来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首先,强化循环经济发展方面人才的培养。人才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进力量,且只有人才充足,国家整体发展的技术水平才能逐步提升。其次,优化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技术,人才的发展与技术的产生相辅相成,在完善人才的培养工作后,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提升循环经济所需技术的针对性,并以此为基础,加大资金投入,尽早的摆脱其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依赖性。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范文4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1低碳经济和农业循环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各国已经对低碳经济达成共识。低碳经济要求,采用各种手段,包括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等,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工业生产中减少使用高碳能源,比如煤炭等,从而使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大大减少,这样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保护的生态环境[1]。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要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一方面有要积极完成节能降耗指标,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农业循环经济,是在农业发展中使用循环经济理念,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有机废弃物资源化看作是客观的有机体,形成资源低消耗,产品再加工,资源再利用的周而复始的循环经济体系。农业循环经济利用了生物链原理,包括物质循环、物种共生等,以资源化和再利用为原则,为了尽量减少农业资源对环境的破坏,采取各种手段,实现农业资源消耗的最小化,实现农业资源投入的最小化,最终目的是循环利用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资源,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在农业领域的一种表现形式。
2双城市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2.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政府应采用各种手段,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教育,提高政府人员和人民群众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让人们认识到循环经济对农业发展的中重要意义。尤其要在农村加大宣传力度,让循环农业的理念扎根到老百姓的心中,增强老百姓的责任意识。公众明白了农业发展的严峻形势,明白了传统农业对环境的危害,会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自觉参与到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来。同时,政府也要转变思想观念,尤其是政绩观,重视农业生态和农业环境指标的考核,共同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要抛弃传统的农业观念,树立现代农业观念,农业发展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让人们认识到农业循环经济就是要发展生态农业,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当人们树立了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理念,会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经济的活力就会被激发出来。
2.2加强政策引导
为了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双城市要加强政策引导,针对农业循环经济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参照中央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地方性法规,制定可操作的地方性法规。通过健全农业资源保护政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通过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另外,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扶持力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关键性作用。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政府可以对直接投资一些生态农业项目,或者对其进行补贴支持。一些采用了环保技术的种植户和养殖户,政府要给他们一定的奖励,比如信贷优惠等,这样能够激励更多的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通过各种政策,包括投融资政策、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等,对农业循环经济进行引导,引导农户积极参与到生态农业的发展中,引导企业加大生态农业项目的开发力度。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范文5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实施以下政策和措施。
一、推行低碳生产,实行可持续的生产模式
低碳生产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模式,要实现低碳生产,就必须实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全过程中不断进行循环,并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清洁生产是从资源的开采、产品的生产、产品的使用和废弃物的处置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它们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共同目的都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高碳能源使用和二氧化碳排放,最重要的操作模式是“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两者不同之处是范畴的不同,前者是一种经济模式,包括了生产和消费,后者只是一种生产模式,是循环经济的组成部分。我国在电力、钢铁、化工和轻工等许多行业,已开展了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工作。
推行低碳生产,需要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实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体系;推进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和省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等。
二是要按照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率、低排放、可循环和可持续的原则发展低碳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把节能、节水、节地与削减污染物总量有机结合起来,实行统筹规划、同步实施。
三是要发展清洁能源,推动能源结构的低碳化。提升新能源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做好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氢能等,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在采用最安全最先进技术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核电等。
四是要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把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碳捕集和封存等先进低碳技术作为提升国家技术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列入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规划;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科学、战略与政策的研究。
二、提倡低碳消费,实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大力宣传低碳消费理念,引导城乡居民转变消费观念,以节能降耗为抓手,推进低碳消费,着力构建低碳型社会。
发达国家占世界人口20%,消耗了全球50%的能源,而世界上有13亿人口每天生活费不到1美元,有10亿人没有安全的饮用水。美国人均排放二氧化碳比中国多达五倍。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要对造成的全球环境问题负主要责任,他们应当首先带头实行低碳消费模式,带头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与此同时,在消除贫困,发展经济的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应当实行低碳消费这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中国在未来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我们应当尽最大的努力,在实行低碳生产的同时,实行低碳消费,为保护世界气候和全球环境作出贡献。
低碳消费应当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做起。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如果大家都这么做,意义却非常重大。
三、控制高碳产业发展速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高速过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些行业中,存在着许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不少新建项目,污染治理设备建成后放在那里,只有当环保监管人员去检查时才使用;由于我国排放标准普遍低于先进国家的标准,即使达标企业也排出了大量的污染物;由于我国工业能源效率普遍低下,使二氧化碳和其它污染物的排放十分严重。
我国2004-2008年GDP年平均增长9.8%,2007年全国有200多个地级市平均GDP达17%,有的达到了30%以上。这种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在这种形势下,降低我国单位GDP能源资源消耗,节能降耗,缓解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要扭转我国环境形势日益恶化的趋势,必须降低高碳产业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要加快结构调整,加大淘汰污染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提高各类企业的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准入条件,新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准入条件和排放标准;制定必要的经济政策和惩罚措施。
另外,在调整经济结构过程中,要对我国现行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作出必要调整,限制高碳产品的出口,努力扩大低碳产品出口。我国每年出口大量高碳产品,这些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产生了大量的污染。产品出口到外国,污染和环境破坏留给了自己,这不是低碳经济,更不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四、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引进低碳技术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范文6
关键词: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消费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8000503
1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1.1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背景
2013年初始,雾霾、沙尘、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让GDP至上的发展观念,受到了新一轮的口诛笔伐。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带来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使我国资源环境变得十分脆弱,由此引发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各种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为应对气候变化,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1.2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根本性转变。进入21世纪,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展低碳经济、推行绿色消费,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正步入低碳时代。
《循环经济法》将循环经济定义为“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把生态设计、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兼顾环境保护、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以及绿色消费等融为一体,强调节约和有效利用资源,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合循环利用为特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以最小成本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一种新型、先进的经济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利于实现环境保护由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和全过程的控制转变,可有效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
2 绿色消费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关系
2.1 绿色消费的发展内涵
绿色消费模式是指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能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消费活动,是一种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内涵,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具有生态意识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统称。绿色消费包括的内容非常宽泛,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涵盖从生产到消费的方方面面。
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绿色消费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因其强调消费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而备受关注,成为解决环境和生态问题的重要手段。
2.2 绿色消费和低碳经济的关系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生产提供的产品及其服务最终是在消费系统中获得体现和吸纳的,有什么样的消费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绿色消费的需求可以引导低碳生产的发展,同时通过消费需求的有效实现进一步推动低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变革消费模式形成的绿色消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低碳源头控制。“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重的资源和能源约束,要实现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减少40%—45%的目标,不仅需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改变传统的“高消费、高污染、高排放”生产模式,也要在全社会积极推行绿色消费,引导居民消费由高碳行为向低碳行为转变。
2.3 绿色消费和循环经济的关系
尽管近年来,我国在推动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以及探索、总结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循环经济发展在全国还处于起步阶段。2013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规划以“减量化优先”为基本原则,把推广绿色消费模式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围绕遏制当前社会存在的奢侈消费、过度消费乃至浪费等现象,提出了一些明确的、根本性的措施。
绿色消费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尽可能少的索取和尽可能大的回报来维持自然生态的平衡,用这一观念选择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就是最好的选择;用绿色消费驱动循环经济发展,可以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2.4 三者的共同发展目标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消费三者的终极发展目标都是寻求可持续发展,即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群体的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群体的需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全面贯彻低碳、循环理念,推动绿色消费,实现社会生活从传统消费模式向现代消费模式转变,保护和改善环境。
3 低碳、循环经济背景下绿色消费发展策略研究
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每年有如此多的声音在呼吁绿色消费,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严重。主要是因为:政府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奖惩措施;公众意识缺乏,大多数消费者没有绿色消费的意识,珍惜环境的观念没有建立起来;不少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污染环境,浪费能源,推崇奢华、过度消费。发展绿色消费,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消费者三大消费主体的作用,最终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消费者崇尚绿色消费的局面。
3.1 政府在绿色消费中的引导作用——从政府的角度推进绿色消费
推动绿色消费,需要市场自发引导,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积极采取措施,鼓励科学消费和可持续消费。
(1)倡导绿色文化,推行绿色消费。
政府需要加强绿色消费宣传,倡导理性消费与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和攀比消费,推动全社会树立和践行文明、节约、绿色、低碳、循环的消费理念;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开展崇尚自然、崇尚环保、崇尚节约的绿色消费教育课程。
(2)政府机关做好表率。
近日,国务院印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明确政府机关要在节能、节水、节纸等方面率先垂范,强化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严格执行强制或优先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制度,提高政府采购中再生产品和再制造产品的比重,旨在引导绿色生产和消费。
一是在厉行节约方面,政府应发挥导向和示范作用,带头节约,在节能、节水、节纸、节粮等方面率先垂范,建设节约型政府。
二是在绿色采购方面,政府须严格执行强制或优先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制度,优先采购保护资源与环境、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利于公众健康的产品,提高采购中再生产品和再制造产品的比重;通过绿色采购引导环保产业发展,调动全社会开发和节约能源、资源的积极性,引导绿色消费。
(3)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政策引导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制定地方性法律法规、政策鼓励与惩罚机制,鼓励发展高附加值、高增长、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大对电力、钢铁、建材、水泥、电镀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对企业搬迁改造实行严格的能耗准入管理,严格限制高耗能外资项目,严格控制新开工高耗能项目;进一步推进结构调整,促进企业节约、降耗、减污和增效,使产业、产品结构符合清洁生产的发展方向;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依靠技术创新推动清洁生产;加强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指导和服务;健全清洁生产的法规和政策保障;依法强化清洁生产的监督管理等。
(4)推进资源回收利用。
引导公众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做好公共垃圾绿色处理;鼓励开发资源回收利用新技术,加快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垃圾回收网络;对资源回收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政策扶持;完善资源回收设施。
(5)发展绿色旅游。
构建包括旅游服务、工业旅游、农业种植业示范园生态观光在内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实现整个生产、销售和消费、使用及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再利用,促进形成较为完整的旅游循环经济系统,探索建立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互动运行机制。在旅游服务的提供和消费过程中,贯彻“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转变过度消耗资源、不断恶化环境的传统旅游方式。
(6)推广绿色建筑。
加大推广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补充取暖,积极推动建筑节能;选择新建大型公共建筑,从规划、设计、建材、给排水、照明、采光、供热、制冷和垃圾分类回收设施等方面全面引入低碳和循环经济理念,从施工图审查到建设施工、监理和验收实行全过程监管,建设配套设施,使之达到中水利用、节水、节能、绿色环保的生态型建筑示范;在城市建设、旧城改造或老旧商业设施改造中,重点推动照明和供电系统采用节能设备和节能技术。
(7)发展绿色交通运输业。
在城市中加大力量加快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公共交通运行体系,引入绿色交通空间设计理念,科学规划建设公共交通枢纽中心,减少公共交通无效行驶和空驶。
3.2 企业在绿色消费中的载体作用——从企业的角度推进绿色消费
企业作为绿色消费模式构建中的载体,从生产者角度推进绿色消费理念、优化消费环境、更新消费模式等。
(1)实施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实现了从末端治理为主向全过程预防为主的根本转变,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创新。推行清洁生产的具体措施包括:一是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材料。节约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安装净化设备,做好工业排放废水和废气、废渣的科学净化处理;二是实行清洁的生产过程。运用清洁高效的生产工艺,使物料和能源高效率地转化为产品,减少废物排出。循环回收和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废物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选用少废、无废工艺和高效设备等;三是提供清洁的产品。积极研发绿色环保产品,产品设计充分考虑节约能源和原材料。产品不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的成分,在使用过程中和废弃后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产品包装和使用寿命、功能合理,使用回收、重复使用。
(2)采用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是指能够循环复用、再生利用或降解腐化,且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人体及环境不造成公害的适度包装。其要求是:一是简化包装。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豪华包装情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城市生活垃圾里面有三分之一都是包装性垃圾,而这些包装性垃圾中一半以上属于豪华包装。包装废弃物难以回收利用,既浪费了资源,加重消费者负担,又污染环境。从源头控制豪华、过度包装,需要企业从自身做起,简化产品包装;二是绿色包装。在简化包装的基础上,产品包装采用对人体和环境无害、易重复利用、容易降解腐化的材质。
3.3 消费者在绿色消费中的主体作用——从消费者的角度推进绿色消费
作为绿色消费的主体,消费者在绿色消费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1)转变消费观念。
作为消费的主体,消费者需要转变消费观念,摒弃过度、豪华消费,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节约资源和能源,适度、理性消费。
(2)选择绿色产品。
选择绿色产品,减少自己的消费行为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包括积极购买和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环境标志产品、无公害食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新能源汽车、节能省地型住宅等绿色标志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增进反复利用意识,推广一次性易耗品的反复使用;推行包装绿色化,抵制“白色污染”,抵制过度包装,逐步减少对过度包装的消费需求;日常出行优先采用公共交通、步行和骑自行车方式等。
(3)做好垃圾分类。
产品的回收和再生利用,必须通过消费者的自觉行动来实现。消费者在处理废弃物时首先应考虑到为回收和再生利用提供便利条件,比如首先对垃圾进行科学分类,将可回收的废弃物卖给废品收购站,或者对垃圾进行分类堆放,便于回收处理。
4 推行绿色消费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绿色消费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观念认识、制度环境、法律与政策、管理体制、技术支撑和外部推动力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不足,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探索,我们期待依靠法律、政策、宣传等手段的多管齐下,在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下,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自觉遵守的绿色消费模式。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0~2020年)[Z].2010,(9).
[2]袁志彬.中国绿色消费的主要领域和对策探索[J].消费经济,2012,6:283.
[3]陈杰,郭晨.浅论低碳经济与绿色消费帕内涵及相互关系[J].科技信息,2010,(36).
[4]黎鑫,黎超权等.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机制比较研究及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2011,(12).
[5]许光.基于低碳视角的“绿色消费”研究综述[J].当代社科视野,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