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政治哲学发展观的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政治哲学发展观的知识点范文1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的契合状态,是思政领域本身就应具备的价值取向。但从实践中来看,似乎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割裂态势。这就直接导致了前者在内容上必然呈现出“空对空”的现状。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实状况呢。笔者认为,首先应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行考察与思考。从中找到切入点,从而实现突破。
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而言,分为课堂内的课程教学,以及课堂外的学生活动教育。为了使本文的讨论更有针对性,笔者将在课程教学领域展开模式探讨。从目前已有文献的论述中可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成为了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然而,其能否与学生的实践(主要与专业为载体)相契合,则不能保证。这就要求,不仅应建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创新模式,还应与专业课教学建立联系。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这里以“科学发展观”的知识传递为例。
一、目前存在的现状
考察当前教学现状不难发现,面对宏观视阈下的问题往往缺乏逻辑起点和归宿点。或者说,针对科学发展观知识点的讲授,未能很好的遵循校本原则。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现状描述。
(一)教学目的
科学发展观作为第四代领导集体的集体智慧,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包括现在所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走低碳发展道路实则都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远不止这些,这就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把握带来了难度,即内容边界的确立。在难以把握内容边界的情况下,就使得教学目的无法清晰的呈现在教师和学生面前。其结果必然是,将上述知识点纳入到一定的课时内来讲授,侧重于宏观叙事的教学风格。这样一来,就弱化了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行动力和实践引导的效能。
(二)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所包含的要件比较丰富,这里只取教学形式这一要件作为考察对象。教学形式包括课堂和课外教学两种形式。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定位就可知晓,其不仅需要在思想意识层面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更需要激励大学生从科学的视野去考察身边的社会。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知行统一”。将目光转移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教学中可知,一些教师在一学期的课程安排中除了有课堂理论教学外,就剩下视频播放教学了。而走出课堂之外的教学形式,却很少被实践。这就导致了科学发展观能够进入学生的耳朵,却难以进入他们的心中和脑中。
(三)教学反馈
任何一门课、一个知识点的讲授,在结束前都应进行教学反馈。这不仅是正常的教学流程安排,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自我评估与优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步骤。从目前各高校的情况来看,大多以期末考试、小论文、报告等形式作为反馈渠道。这就难以使教学、学校管理层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上述反馈形式也难以形成有效的倒逼机制来推动教师教学创新的开展。
二、针对现状的思考
上述现状具有普遍性,表明它的形成具有历史积累性,也具有环境促使性。因此,改观现状惟有遵循“先易后难”的顺序,才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效果。具体来说,笔者做以下三点思考。
(一)满足校本原则要求
所谓校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一切为了学校、一切依托学校。将其转换为科学发展观的教学来看,则要求将学校所在地域的实际发展情况纳入到案例的构建之中。如,当地的产业发展、城乡经济特点,以及民生问题等。与此同时,考虑到大学生所来自的区域差异性较强的特点,也可以请他们在班上谈谈自己家乡在发展中的成绩或是不足。这样一来,在与学生切身感受发生联系的背景下,就能激发他们对科学发展观知识的自我认知转换,从入耳转换到入心、入脑。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作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其内在的生命力便在于不仅来自于实践,并指导着实践。惟有把握这对辨证关系,才能充分理解该体系的核心要义。正因如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应作为该知识点的教学形式而遵循。上文已经指出了现存的不足,这也成为实现本文主题要求的关键。
(三)改革现有考核形式
根据笔者的体会,一定的考核形式不仅是推动教师进行课改的驱动力之一,也是调整学生学生态度的重要因素。结合这一事实,应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考核形式进行改革。从单一考核形式,转换为多样化考核形式;从期末考核形式,转变为包括课题、期中、期末的考核形式。从而,针对科学发展观的课题教学中,就能通过调研报告的形式作为课题教学效果的评价载体。
不难看出,以上三个方面的思考就为下文的模式构建提供了思路。
三、二者契合下的模式构建
结合以上阐述,二者契合下的模式构建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领域的模式构建
科学发展观的有关内容的教学,在政治课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科学发展观却是较难讲授的内容,主要就在于它的内容的深刻性、系统性;并且,蕴涵着我国目前各项事业发展的状况。为此,可以引入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耗费之间的关系。在联系二者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只需要介绍我国目前的现状,以及基于科学发展观要求应建立怎样的关系。除此之外,不需要在学理层面进行展开。
(二)专业课程领域的模式构建
大学生受专业背景的影响,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如,工科学生与文科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就很不相同,可能工科学生更注重实践中的体会,而文科学生更习惯于从哲学思辨上来把握。由此,专业课教师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中,都应从方法论的高度使学生掌握专业技术的同时,来促使学生体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处世之道。
(三)其它方面领域的模式构建
高校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还须充分发挥诸如校报等舆论导向作用。这里仅以校报应从那些方面来发挥自身的作用谈谈。
1.创造健康的校园文化。高校校报在功能定位上,应明确为:创造健康的校园精神。在具体的内容选择上,可以采集高校学生中的先进事迹。以学习生活中感人的故事为主线,树立榜样来形成高校校园思想文化氛围的先进性。
2.实现学生的心理认同。在校报的栏目建设上,可以开辟诸如:学生心声、意见反馈等为主题的专栏。通过这种沟通平台的建立,就能有效避免学生的一些过激言行的发生。
综上所述就构成了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尽管未能穷尽所有的措施要件,但仍在独特的视角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四、小结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成为了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然而,其能否与学生的实践(主要与专业为载体)相契合,则不能保证。从而,不仅应建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创新模式,还应与专业课教学建立联系。可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领域的模式构建;专业课程领域的模式构建;其它方面领域的模式构建依次展开。当然,还应对课堂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加以优化。
参考文献
[1]赵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新西部,2010(12)
[2]葛征宇.关于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 中国电力教育,2010(12)
政治哲学发展观的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有效性 情境 主体参与 提升能力
2008年4月在佛山市高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讨活动中,我有幸承担了政治学科的研讨课。授课内容为人教版《生活与哲学》中的第8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小结课,这堂课得到了专家和听课同仁的肯定与好评。现结合自己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情况,浅谈一些教学反思。
一、教学主题的有效确定
我这节研讨课就是想在教学中,以知识点小结为基点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切入点凸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的教学意图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上完每一节课以后所掌握的知识是零散的,而构建知识的整体性和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是学生能不能把老师教授给自己的知识有效地学会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感觉学习有效性差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们缺乏对知识的整合迁移,如果老师不去主动地培养他们的习惯,那在规定时间内掌握知识的有效性就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所以,我借助于这样的教学教给学生去整合知识和迁移知识,已达到自如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的有效定位
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对于教学活动而言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通过课堂教学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不仅需要深刻领悟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并准确合理有效地应用教材,还必须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准确的把握,全面系统地分析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和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的情况,只有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有效的定位教学目标。
我根据学情和教材的需要对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是这样定位的:
1.知识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梳理把握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把分散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整体性体系。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疑难问题的解疑和探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探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问题知识的解疑和探究,自觉树立科学发展观;(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教学策略的有效选择
1.让学生自己先构建知识体系,通过检验发现学生的知识性问题。
2.在整合知识的同时学生会发现自己在掌握知识方面还存在着疑问,老师引导学生之间质疑。师生之间互相解决疑问,帮助学生突破问题。
3.选择能够培养学生能力的题目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情感价值观教育。
四、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
1.对知识点的有效整合的实施过程
(1)给学生布置对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整理的作业。
(2)创设情境由飞船“神州一号”到“神州六号”的发展的事例引入本课小结。
(3)展示学生所整理的关于辩证法发展观知识结构(由实物投影仪投影),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简单点评,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提升对知识的整合能力。
(4)与老师归纳知识结构进行比较,找到 “问题”。
2.关于本课还存疑问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质疑、解疑
(1)创设探讨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就本课仍然有疑问的知识点提出来由学生自己互相解疑。
(2)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由老师统一解疑。
3.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知识点的迁移与运用能力
(1)仍然选择“神州飞船”的相关的材料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知识点的迁移与运用能力。
(2)选择“沉潜”的事例,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实现学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3)由学生根据对本课的掌握和理解的程度,每个学生自己设计一份作业,形式不限,目的是及时有效的弥补自己本课知识的不足。
五、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在上这节研讨课时有幸邀请到广东省教厅政治教研员参加。教研员是这样肯定这一节课的:他说这一课不仅对三维目标定位准确,而且也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肯定了教学设计体现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解决疑问的热情。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认为这一节课的可取之处有以下方面:
巧妙地创设了不同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提升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
1.学生自主的提出疑问,然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解决疑问。
2.用航天飞船的资料自始至终,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
3.最后一个关于企鹅沉潜的事例不仅迁移了课本知识而且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4.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自己留作业更是一个凸显学生主体参与和自主学习的教学亮点。
就我自己看这一节课,认为很好地落实了课堂有效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但是在教学中因为自己的主观原因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
1.我认为这一节课最大的不足在于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而冲击了作为老师主导环节地位。
2.解决问题时候应更加充满智慧,以应对课堂的变化解决学生无可预测的疑问。
3.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养成习惯及答题的规范性。
收获和不足总是相伴而行的,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在这次课堂教学有效性研讨活动中上公开研讨课,让自己得到很多锻炼与学习的机会,让自己有机会聆听了许多同仁的不同教学见解,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教学思维;也很感激领导、科长和科组同事们的悉心指导和大力帮助,我愿在大家的帮助下,策马扬鞭,努力奋进,修正不足,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懈探索。
参考文献:
[1]秦学锋,杨东英.《自主学习的本质及其理论基础探究》.教育与职业.2008(5下)61~62.
[2]郭峰.《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命题-哈佛大学的经验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8(1)60~64.
政治哲学发展观的知识点范文3
一、要夯实基础,系统、全面、深入地掌握教材基础知识
对教材的基本理论知识不仅要记忆准确,更要深刻理解,这样才能在答题过程中对所需要的知识进行快速有效的提取和应用,语言文字表达准确,不容易出现知识性错误。在复习时,首先要对课本内容进行全面复习,努力掌握好基础知识。其次,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勤于思考,注重理解,反复训练,真正“知其所以然”,把握好深度。再次,将所学不系统、不连贯的知识,加以概括、归纳、综合,构建条理有序的知识体系,以利于知识的存储、记忆和提取。这样在解答主观题时候就能快速提取和应用。
二、书写规范整洁,叙述要言简意赅
考生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填写高考政治答卷要规范,涂写要符合要求、书写工整正确、语句通顺流畅。潦草模糊的字迹、随处可见的错别字、不通不畅的语句会影响高考得分。卷面要清洁、干净,要保持绝对整洁,即使涂改,也要合乎规范。整洁的卷面会给阅卷老师留下好的印象。所以,高考答题时字体端正、大小合适,尽可能做到不修改、少补充,更不能在试卷上出现污点。在回答知识要点时语言要精炼,做到即要有原理又要结合材料。
三、层次清晰,要点明确,注重逻辑
要求考生答题时严格分层,条理清楚,这既利于节省时间,又便于阅卷老师尽快发现采分点。因为高考政治每一个考点都有明确的测试目标,所对应的测试题目都有出题思路或答题的参考要点。所以,答题的要思路清晰,层次清楚,条理性强,注重逻辑。
四、运用规范的学科术语进行答题,不能使用生活化语言。
这要求考生对教材基本理论记忆准确、深刻理解,答题时尽量使用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同时,规范运用学科术语。在答题过程中,考生要学会使用学科术语,能够用学科术语对概念、原理进行正确的定性概括与分析。
五、认真审题。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良好的审题能力是高考政治考试中取得高分的关键,也是解决眼高手低瓶颈的有效方法,审题能力的训练本质上就是审题方法和习惯的训练,在训练审题能力时要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一)先看设问,再看材料。
考生在解答主观题时,先看试题所设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到材料中去找所需要的信息。这样能节省时间。
(二)仔细阅读材料,读懂材料,明确材料的主题思想,提取一切有效信息,挖掘一切隐含条件。切忌泛读材料想当然,有口无心茫然作答。阅读材料后要结合设问先在头脑里谋篇布局。
(三)看清楚试题设问方式,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文不对题。有的考生在找准与题意相对应的教材原理后,在论述时却偏离了题目要求。
近几年高考政治主观题在设问方式上大体有这样几种
1、体现型:体现型的设问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
2、反映型:反映型设问有“上述材料反映了某一问题发生了哪些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或者什么原理”等。
3、为什么型:为什么型的设问有上述有:“为什么说?为什么要?”
4、怎么办型:怎么办型一般以“如何”或者“怎样”等字眼来设问。
5、意义型:意义型的设问有“积极影响”、“经济、政治意义”、“意义”等。
6、认识型:认识型的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某一现象”等。
7、启示型:启示型的设问有“给我们什么启示”、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哲学启示。
例如:2006年重庆高考文科综合卷第39题第(7)小题“运用经济常识归纳材料四中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的经济措施,并说明这些措施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解答该题目时用经济学术语归纳了材料中国家采取的措施后,一定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用经济学术语作答。不能信马由缰,随意作答。
(四)明确试题设问的范围,抓住“关键词”。
考生只要细心读题,很容易发现设问中对知识范围的限制。然后确定该题考察的哪个知识板块,结合材料确定是该知识板块中的哪个知识点、哪方面的内容。例如:2006年重庆高考文科综合卷第39题第(8)小题“运用辩证法的发展观对材料进行分析”。考生就应该抓住“辩证法”、“发展观”这两个关键词。
六、解答主观题还应该注意“有机结合”、“灵活运用”。
政治哲学发展观的知识点范文4
一、整理知识体系,优化知识结构
政治复习冲刺阶段,同学们要按考点主干知识能力要求经典试题的顺序,把每个考点再过一遍,对考什么、怎么考做到胸有成竹。我们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完善知识结构,才能从宏观上把握知识体系,掌握各个考点之间联系,真正把政治理论和观点运用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中去。但教材中没有直接反映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整体结构,我们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如果在政治冲刺复习时,仍然是简单地阅读教材、识记理论和观点,而不清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但影响对知识的长久记忆,在解决问题时也难以顺利提取相关知识。因此,在冲刺复习中,同学们要从整体把握教材体系,透过一个个考点的具体内容,用教材之中的隐性线索将零碎的考点串联起来,结成网络,巩固知识。
例如,把握《经济生活》模块的知识,要建构“程序性”和“主体性”的知识网络。首先,要按照“程序性”的思路来归纳知识,教材从消费切人经济生活,回答“生产什么”,然后分析生产、分配,依次回答“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进而从经济体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国际经济环境与发展趋势等方面,集中理解我国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其次,解题时要迅速提取相关的知识点,顺利建立试题与知识的联系,有必要“以主体为线索”,对“程序性”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经济生活》涉及三类主体:国家、企业(公司)、个人。按照这三类主体,有关知识可作如下归纳。
国家: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对外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诚信经营,遵循价值规律,参与经济全球化,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个人:货币财富的所有者——对待金钱的态度;理智的消费者——消费心理、消费结构、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新型的劳动者——树立正确就业观、维护劳动者权利、提高就业竞争力;理智投资者——家庭投资理财的方式、理性投资;诚信纳税人——奉献回报社会。
二、整理热点体系。拓展思维半径
把握清晰的考点知识体系,在考场上能够比较顺利地提取相关知识,但在实际解答试题时,也常常会出现要点不全的错误。因此,带着“教材”进考场就面临着一个如何拓展思维的问题。精选本考试年度重大时事,按照热点专题重构知识体系,对热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剖析,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知识、思考和认识问题,这是冲刺复习阶段拓展思维的重要措施。热点专题在结构上一般包括:①热点综述,主要是简要概括热点的主要内容;②内容分析,对热点相关内容作简要介绍,分析背景和原因,探究影响和意义,介绍相关方针政策……通过“热点综述”和“内容分析”,了解相关的热点,学习相关的时政知识;③链接考点,分析热点内容所体现的相关理论和观点;④典型例题,回顾近年高考对该热点的考查情况,精选各地模拟试卷和复习资料中涉及该热点的新题,通过训练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对热点专题的整理,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切入点要恰当,要选择社会普遍关注,并且符合高考实际,与教材理论有一定联系,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和理解的热点。二是分析要适度,要调动和运用政治学科的理论知识,分析理解热点问题,以理析事,以事明理,事理交融。以教材的理论为限度,抓住精要内容。三是要形成体系,以热点为线索重构知识体系,通过热点专题的建立,明确该热点有哪些主要成果,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分析该热点可能涉及的理论和观点,解决出现的问题应该运用的原理和方法论。
例如,分析“促进收入分配公平”这一热点的原因,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看,可以运用“消费的反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等知识;从《政治生活》的角度看,可以运用“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的真实性、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国家与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政府的职能、政府的工作原则、党的性质和宗旨”等知识;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看,可以运用“联系的观点、矛盾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与群众观点、正确价值观”等知识。通过这样的梳理,在考场上遇到相关的热点试题,才能迅速、全面、正确地调出相关知识,提高答题的得分率。
三、整理题型体系。优化思维程序
清晰的知识体系和热点体系,能够保证我们在考试中顺利、全面地提取知识,但如何根据试题要求提取最具针对性的知识,是影响考试成绩的关键。因此,整理题型体系,掌握解题思路,优化思维程序,才能让我们真正用好带进考场的“教材”,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政治哲学发展观的知识点范文5
一、试题分析
2011年课标卷高考文综思想政治试题从整体上来看较为稳定,试题的模块结构、内容比例、阅读量、难度、题型、赋分等方面都保持了前几年的状态,确保了高考试题的稳定性。试题在保持稳定、继承历年特点的同时,也进行了改革创新,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重点考查,又注重对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学科内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这样既可以使原有使用地区的考生在相对熟悉的试题环境中正常发挥,也可以让新加入省份的考生不感到陌生,考出水平。
1.知识点考查
2011年的试题依然突出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从各模块来看,“经济生活”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来设置,重视发挥消费的作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政治生活”围绕民主政治建设、公民的权利、党的性质与自身建设等主干知识。“文化生活”涉及的考点较少,主要是考查了文化的作用这一考点。“生活与哲学”这一模块涉及考点较多,主要考查意识、实践、真理、联系、矛盾、社会意识等主干知识,因此2011年高考这一部分分值有所增加,达到32分。(具体情况可参看表1)
2.试题难度
从2011年客观试题的形式来看,组合型试题数量有所减少,从形式上看,试题难度有所降低,但从学生的整体得分情况来看,试题难度则有所增加。试题貌似简单,却内藏玄机。(可参看表2)
3.试题呈现的特点
试题更加贴近考生的生活,如2011年选择题第14题“月饼的消费”、第19题“秸秆的利用”、第21题的漫画、第23题的民间俗语等。另外,主观题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特点,试题凸显时代性和现实性,注重基础,强调能力,这也是近几年试题发展的一个方向。
二、考生答题出现的问题
我们从表3和表4能够很清晰地看出各题型、各模块、各能力层次的得分情况,从考生的得失分情况,能够分析出考生存在的问题,这和我们在评卷中所看到的答卷情况是一致的。
1.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较弱
在审题上的表现较为明显,总的来看主要是审题不准确,答非所问;审题不全面,顾此失彼;审题不细致,信息不全;审题不灵活,破题不易。表现在阅读材料上:读不透,不能对材料做整体上的解读,断章取义;不能从情境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比如,第38题的第(2)问要求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回答问题,部分考生回答的却是哲学或文化创新方面的有关知识;问自主创新对企业发展的作用,部分考生回答的却是“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要求从企业经营者角度回答如何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些考生却回答“国家如何做,劳动者如何做”等。
2.运用知识能力不强
这主要表现在基本概念不清,主干知识把握不清,基础知识把握不够牢固,知识整合与建构不足。比如部分考生在回答第39题的第(2)问――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表述为“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时,有些考生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表述不准确,有些考生只是简单地罗列一些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欠缺
这方面表现在答题上:答题不完整,理据脱节;答题不严密,词不达意;答题逻辑混乱,层次不清;答案未整合,比较散乱;答题路径不熟,得分不高;卷面不清爽,模糊一团。
表现在答题习惯上:表述不规范,术语不准,表达口语化;层次不清,缺乏条理性、逻辑性,颠来倒去;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或字迹偏淡;未按要求在规定的答题框内答题,出现逾框、错位、字数偏少偏多等。比如,不少考生在回答第38题的第(1)问时,把人大和人大代表混为一谈,回答“作用”时,与“职权”不对应。
4.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不足
这方面主要表现在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知识迁移、信息转换能力不足。如第38题的第(2)问,“吸引人才”被表述为“笼络”“招募”“购买”“引诱”“勾引”人才等。第39题第(3)问,试题要求提出建议,而一些考生只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缺乏对材料的分析运用。
三、2012年备考建议
1.夯实基础,强化积累
前几年的试题都是以主干知识为依托,重视考查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凸显基础性。这体现了文综高考复习的基本理念――“紧抓双基不放松”“越是基础就越有决定性意义”。我们在进行复习时要重视对学科主干知识的复习,夯实基础。始终要注重知识点的落实,夯实基础,强调“有意识记忆”和“逻辑记忆”,提倡在总结中巩固知识,在运用中巩固知识,在训练中巩固知识,在反思中巩固知识,避免机械记忆。对于教材中的易错易混点,老师要讲清,不能模棱两可;要求学生在看书的时候,要字斟句酌,反问质疑,不能浮光掠影,不求甚解;对于考纲中的考点,学生不仅要背默过关,不留死角,还要打破章节界限,形成知识网络。在复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把握要“全”, 对知识线的归纳要“清”, 对知识面的辐射要“宽”。
2.注重能力,有效训练
培养能力是课改的要求,也是高考的要求。“考试知识范围”规定了考试的广度,“能力要求”则规定考试的深度。因此,在坚持基础知识为第一要务的前提下,强化能力训练更是“谋分之基、创新之源”。能力的基本要素是学科知识,能力的核心要素是思维方法,能力的基本表现是知识迁移。要把知识变成能力,教师应在课堂的情境学习中提升能力,在课堂的拓展讲评中提升能力,在课堂的知识巩固中提升能力,在学生的自主研读中提升能力,在学生的自主训练中提升能力,在学生的自主交流中提升能力。具体的操作过程:面对精选的试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取有效信息,以增强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针对设问,引导学生回顾有关知识,根据设问选择取舍相关知识,以提升运用知识的能力;尝试构筑答案,并共同分析答案,以增强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根据时政,拓展思维,以获得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3.研究新高考,提高备考的针对性
我们应当研究《考试大纲》,明确复习方向;研究考题,了解常考知识。比如通过对2011年主观题背景材料及模块的考查,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经济素材大都考查“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内容,文化素材大都考查“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内容。
4.转变教学方式,培养综合素质和探究能力
政治哲学发展观的知识点范文6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的创新
由于高中学生自身年龄和心理上趋于成熟,而高中政治又是高考中的一项科目,所以在高中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转变教学方法和提高以学生自身能力为主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自身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结合时代精神的探索能力。
一、教学理念上的创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只有两者相互结合、相互联系才能更好的推动课堂教学效果、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
由于政治通常给人的感觉都是比较枯燥乏味、讲什么大道理,只要通过背背就行,这样的心态造成了很多学生政治课程学的并不是很好,只是停留在背、记的阶段,不能从根本上提升自身能力的训练。所以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必须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去更好的辅助学习提高自己、实现教学水平。如教师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精练的讲述,去更好把握住事物内在本质、联系,用综合的手法去解决问题。其次教师在讲课之前要进行精心的准备。对于相应的哲学原理、经济原理、政治常识要通过引入相关的题材如时政、报纸、电视等渠道去进行挑选、归档,使学生深入体会到身边处处都与政治话题接触,只要我们留意身边的时政,政治随时都可以更深入的去学习。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为自己的未来奠定相应的基础,具有现实性意义。
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教学方法的完善,不仅可以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心,树立崇尚的师德观。
1.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提高课堂效率,学生自身要在课堂之前进行相应的预习,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对相关的课本知识预习达到一个认识、掌握的初步阶段。
2.对于政治教学中的知识点较多,通过经常温习教学方法巩固自身潜能的发挥。在高中文科教学中,通常有很多知识点都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所以容易出现记忆上的失误,导致不能准确把握住知识的要点造成在考核过程中失分。针对这种情况,充分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课后温习、加强理解以便能更好的去把握住知识点。与此同时,还要将相关的知识点与实践的观点相联系,如通过每天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等形式去更好的接触社会中与政治有关的话题,去更深入、准确地把握住知识的内在本质。
3.针对每个学生都有着自身的价值观念,针对不同的价值观分成小组进行探究、交流。在课余时间中,可通过自由组织创建一个“政治活跃小组”,在小组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相关的辩论、演说、交流经验等方式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把每个人的经验进行交流、分析、汇总,以便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强化知识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自身的兴趣、主动学习的能力。
与此同时,还可通过相应的情景模式把现实生活中与政治有关的知识点通过话剧的形式进行演示,使每个同学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政治与我们息息相关。
4.高中政治中通过相关的案例分析方法去提高学习政治的兴趣。由于高中政治是文科中一个重要的科目,相关经济学原理、哲学原理、政治常识都是由成百上千的知识点组成的,而且每个知识点都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只是通过简单的学习和了解是不能根本上把握住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对于相关的考试试题也不能全面的分析、解答。因此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相关的典型事例庖丁解牛的进行解答,针对不同的社会背景、社会事例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争取在考核的过程中全面、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常识上进行全方位的解答,把握住事例中所出现的知识点。不管是在未来的考核过程中,还是在未来的为人处世过程中培养正确分析问题、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
三、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一切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为此我们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既不是用来装知识的“容器”,更不是可任意塑造的“泥娃娃”,学生是所有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他们的积极参与,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政治教师要扮演好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教师的主导、组织教学的作用,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自身潜力,学生才会自觉、主动地参与政治学科的教学活动,进而提高高中政治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良好的心情与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发展都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这必须建立在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学习气氛浓厚的基础上,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样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才会主动地找老师帮忙;也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对政治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效地点燃学生学习政治的激情,学生才会互相合作、鼓励,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政治教学,并促使学生积极质疑,大胆创新。
四、实施分组教学,促进合作学习
新课程改革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或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对政治学科中的疑难点进行分析、交流看法,使学生的思想得到迅速整合,形成小组的鲜明观点。通过讨论不但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而且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政治知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探究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素质、学习水平等总是会存在着一些差异的,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他的爱好、特长,他们都具有发展的潜能。因此,我们对待学生应一视同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开展分层次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活动内容,为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学习信心倍增,并以愉悦的心情融入具体的教学活动之中,让每个学生的内在潜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有效地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政治素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五、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
高中政治课教学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要时时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以教材为主的前提下,根据实际引入相关的知识,丰富教材内容,提高教材的趣味性,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和主动性。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收集与教材相关的材料,在讲课时加以应用,使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新鲜感,增强说服力,还可以促使学生从中学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教”与“学”和谐的水平和层次。
同时也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并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亦可以开展专题性研究课程,让学生在政治学科中选择确定研究专题,在研究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协调与合作,激发学生的潜能,并从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培养他们的高度责任感。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适应时代的发展。
教育教学的改革是时展的要求。高中政治教学只有转变观念,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实现其教学目标,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谢燕贞.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度”的控制[J]江西教育. 2004,(Z1).